分子遗传学第二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医学遗传学-染色体病ppt课件

q23 q12
der(4)
电镜下观察到的倒位环
臂间倒位
色体
染色体病
1 2 3 4 5 6 7 8 正常配子
1 7 65 4 3 1 7 65 4 3
28 21
82 34 5 678
倒位配子
重复1,缺8 配子
重复8,缺1 配子
后果:倒位携带者配子生成过程中,减Ⅰ时会 形成倒位环,产生不平衡配子,导致婚后不育、 流产、出生倒位携带者
染色体病
人类Q显带核型
染色体病
人类G显带核型
三种显带对比图
Q显带
G显带
G显带-R显带
染色体病
(4) C显带:显示染色体着丝粒和副缢痕的 结构异染色质部分和Y染色体长臂远端区段;
(5) T显带:特异性显示染色体末端区段; (6) N显带:用硝酸银染色显示近端着丝粒
染色体短臂的核仁组织区(NOR),特别是 该技术只染有转录活性的rRNA位点。
+14q21q
染色体病
染色体数目异常
1.整倍性异常及其产生的机制 ① 三倍体(triploid):体细胞中有三个
染色体组,共69条染色体。 表现:多在胚胎期死亡。 产生机制:双雄受精或双雌受精。
染色体病
三倍体产生的机制 双雄受精(diandry)
23X
23Y 23Y
23X
23Y 23X
23X
概述
染色体病是由于体内、外因素导致的先天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而引起的疾 病。
临床上多表现为一组综合征。
染色体病
第1节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染 色体发生数目和结构上的异常改变统称为 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数目异常和结构 畸变两大类。
遗传学-14临床-染色体病 (2)

q 21
q 31 5号
2号
2号
5号
46,XY, t ( 2 ; 5 ) (q 21 ; q 31)
⑶ 罗伯逊易位 ( 罗氏易位、着丝粒融合)
两条近端着丝粒染色体在着丝粒区断 裂后,两长臂彼此连接成一条染色体
21q 14 号 21号 14q
45, XX, – 14, –21, t ( 14q 21q )
14
21
×
14 14/21 21
携带者
配子
F1
正常 携带者 21三体 21单体 14三体 14单体
6.双着丝粒染色体(dic):
两条染色体都发生一次断裂末端丢失 后,两个有着丝粒的部分相连接,形成一 条带有两个着丝粒的染色体。
7.插入(ins):
一条染色体自身发生两处断裂,其中 间的节段转移到另一染色体的一个断裂处 重接。
p q
X
p
p
q q
46, X, i
( Xq )
4.倒位(inv):
某一染色体中间片段发生两个断裂, 断片倒转180°后重接。
p 21
q 31
(
)
2号 46, XY, inv ( 2 ) ( p 21q 31 )
5.易位(t):
一条染色体的断片接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⑴ 单方易位(转位)
⑵ 相互易位(平衡易位):
中间缺失:
q 21 q 23 1号
46, XX, del (1)(q21 q23)
2.环状染色体(r):
染色体的长、短臂同时发生断裂,末端丢失, 有着丝粒的长臂和短臂在断裂处相接成环。 p 21 q 31 2号 46, XY, r ( 2 )( p 21q 31 )
人类染色体及染色体病---知识点资料整理总结

人类染色体及染色体病1.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
●染色质:存在于细胞周期的间期,DNA的螺旋结构松散呈细丝状,形态不规则,弥散在细胞核内。
●染色体: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折叠而缩短变粗,形成条状或棒状。
组成成分: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从DNA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DNA→核小体→螺线管→超螺线管→染色单体●人的46条染色体中,23条来自父亲,23条来自母亲,为23对染色体,称为二倍体(2×23),精子和卵子称为单倍体。
●人类染色体的结构:主要结构包括染色体臂,着丝粒,初级缢痕,次缢痕,核仁组织区(异染色质区),随体,端粒。
2.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细胞周期:细胞从前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全过程。
●有丝分裂期的染色体行为:有丝分裂过程中,体细胞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1次,得到2个染色体数目与亲代细胞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减数分裂期的染色体行为Ⅰ:Ⅱ: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原细胞或卵母细胞染色体复制1次,细胞分裂2次,最后形成4个精子或1个卵子,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3.人类染色体分析技术●人类染色体研究常用技术的发展:低渗法制片技术:1952年,美籍华人徐道觉(T.C.Hsu);使细胞遗传学进入低渗时期。
秋水仙素处理法:1956年,华裔学者蒋有兴(Tjio J.H)和Levan A应用秋水仙素和压片技术,在流产胎儿肺组织中发现人类染色体数是2n=46条,标志着现代细胞遗传学的诞生。
目前国际认可的三大细胞遗传学技术共存:染色体显带技术、FISH、ACMG &ISCA 共同推荐芯片技术。
●人类染色体检测技术: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 aCGH)4.核型分析●核型(Karyotype):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整理)医学遗传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授课时数:2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医学遗传学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掌握遗传病概念及分类教学重难点遗传病概念及分类授课内容一、医学遗传学概述医学遗传学是运用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是遗传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与其它临床学科类似,医学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病的诊断、发病机理、防治及预后,但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其研究重点主要在发病机理和预防措施。
本课程主要介绍医学遗传学的三个主干分支(医学分子遗传学、医学细胞遗传学和医学群体遗传学)的原理和应用。
二、遗传病概念及分类(一)遗传病概念及其特征1. 遗传病概念:遗传病(genetic diseases)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导致的疾病。
遗传物质是存在于细胞内的、决定特定性状的基因。
2.遗传病的特征:在有血缘关系的个体间,由于遗传继承,有一定的发病比例;在无血缘关系的个体间,尽管属于同一家庭,但无发病者;有特定的发病年龄和病程;同卵双生发病一致率远高于异卵双生。
(二)遗传病与下列疾病的关系:1. 先天性疾病:出生前即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
先天性疾病可以是遗传病,例如先天愚型是由于染色体异常引起的,出生时即可检测到临床症状,是先天性疾病;但先天性疾病又不都是遗传病,有些先天性疾病是由于孕妇在孕期受到外界致畸因素的作用而导致胚胎发育异常,但并没有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因而不是遗传病。
2.后天性疾病(acquired diseases):出生后逐渐形成的疾病。
后天性疾病也可以是遗传病,有些遗传病患者尽管在受精卵形成时就得到了异常的遗传物质,但要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临床症状,如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通常要到4-5岁才出现临床症状。
因此,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后天性疾病不一定不是遗传病。
3.家族性疾病(familial diseases):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即在一个家庭中出现一个以上患者。
人类染色体和染色体疾病1

Cytogenetics
一、人类染色体标本的制备
1、人类外周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采血→接种→培养→秋水仙素处理→收集细 胞→低渗→固定→制片→染色→观察
2、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标本制备 抽羊水最佳时间妊娠16—20周
Cytogenetics
3、其他胎儿染色体检查技术 9脐带脐血管穿刺取脐血染色体检查: 在超声波指导下进行脐静脉穿刺 9绒毛膜取样染色体检查: 可比羊膜腔穿刺检查早4~6周进行 通过阴道、子宫颈插入细导管,或通过腹部插 入细针到胎盘取样
简式:46,XX,del (1)(q21)
染色体 性染色 畸变 总数 体组成 符号
畸变染 色体号
断裂点
详式:46,XX,del(1)(pter→q21:)
染色体 性染色 畸变 畸变 总数 体组成 符号 染色体号 重排染色体带的组成
Cytogenetics
简式: 46,XY,t(2;5)(q21;q31) 详式: 46,XY,t(2;5)(2pter 2q21::5q31 5qter;5pter 5q31::2q21 2qter)
次缢痕
异染色质区
Cytogenetics
染色体的四种类型
亚
近
中
中
端
端
部
部
部
部
1/2~5/8
5/8~7/8
7/8~近末端处
中央着丝粒 亚中着丝粒
染色体
染色体
近端着丝粒 染色体
人类
Cytogenetics
三、人类正常核型
(一)核型:一个体细胞(somatic cell)中的全部 染色体称为核型(karyotype) 。确切的说核型是指 是一个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和形态特征排 列所构成的图像。对这种图像进行分析称为核型分析。
分子遗传学-第2章-基因组

第三节
真核生物基因组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3.1 概况
• 除非特别说明,真核生物基因组一般是指其核基 因组 • 真核生物基因组由多个 DNA 分子组成,每个皆 为双链线形分子 • 每个 DNA 分子皆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染色体, 染色体上有着丝粒结构,可以进行有丝分裂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细菌染色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环状结构域及超螺旋化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病毒的一 般结构
蛋白质壳体
双层酯被膜
蛋白质刺突
(2130个) 蛋白质亚基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烟草花叶 病毒(TMV)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2.2 组织结构
• 基因簇
指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按一定顺序成串排列的现象
• 断裂基因
指一个基因的编码序 列在 DNA 上是不连续 的,被一些插入序列 (一般无编码功能) 所隔开。其中编码序 列称为外显子,插入 序列称为内含子。 DNA 转录为 RNA 后, 内含子序列必须切除。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编码 RNA 的基因和编码蛋白质的基因皆可能有内含子 高等真核生物中大多数基因有内含子,但低等真核生物 中有内含子的基因较少 已发现在原核生物和细胞器基因组中也存在内含子 关于内含子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fungi
protists
福建农林大学 2012
monera
protozoa
•生物进化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遗传信 息量不断增加。 •推论:基因组(C 值) 与遗传信息量应该是平行 的,也应该相应不断增大,二者是成正比的。 •从大的进化尺度看,这个规律是成立的;从小的 进化尺度看,在进化早期(低等生物进化阶段) 也是成立的,但在高等生物进化阶段显然不成立。
遗传学课件遗传学实验-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

[3] Smith J, Johnson M, Levine A. Karyotyping in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7, 91(6): 987-998.
附录:相关图表和数据
图1
人类染色体核型图谱
表1
染色体异常类型及临床表现
障碍等问题。
倒位
染色体倒位是指染色体局部发 生倒转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 智力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 题。
缺失
染色体缺失是指染色体部分缺 失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重复
染色体重复是指染色体部分重 复的现象,可能导致胎儿智力 障碍、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
染色体异常的遗传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 列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现象,可能导致胎儿发育畸形、智力障碍 等问题。
实验材料准备
准备好染色体标本、显微镜、染色剂、载玻片、 盖玻片、显微操作器等实验器材和试剂。
实验环境设置
确保实验室环境整洁、无尘,并保持适宜的温度 和湿度。
实验人员要求
实验人员应具备基本的遗传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熟悉实验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实验操作流程
01
02
03
04
标本制备
采用适当的细胞培养和固定方 法,制备染色体标本。
遗传学课件-人类染色体核型 分析
目录
• 人类染色体介绍 • 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 • 人类染色体核型异常 • 染色体核型异常与疾病 • 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和附录
01
人类染色体介绍
染色体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章 染色体与DNA

2.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基因组:一个物种的单倍体的染色体的数目称为该物种的~。 C值 : 一个单倍体基因组的DNA含量总是恒定的,通常称
为该物种DNA的~。 支原体104bp— 显花植物1011bp C值矛盾:基因所占基因组的比例不会超过20%,人们无法用
已知功能来解释基因组的如此之大的DNA含量,这 就叫做~。 哺乳动物:C值约109bp/5000bp~8000bp = 40万~60万 基因
2-7-c
Company Logo
(1)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3×109bp
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非编码区较多 占整个基因组的90%以上 断裂基因(interrupted)、内含子
单顺反子
基因不连续性 (intron)、外显子(exon)
含有大量顺式作用元件
顺式作用元件:是指与结构基因串联的特定DNA序列,是转录因子的 结合位点,它们通过与转录因子结合而调控基因转录的精确起始和转
录效率。 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也叫绝缘子。
Company Logo
DNA多态性:是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 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Company Logo
实际:约3万~4万个
DNA总量
C值
Company Logo
图2-5 各种生物细胞内DNA总量比较
(1)真核细胞DNA序列大致可分为3类:
① 不重复序列/单一序列 ② 中度重复序列 ③ 高度重复序列
Company Logo
①不重复序列/单一序列
◆不重复序列,在单倍体基因组中只出现一次或数次,又称低度重复顺序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
染色体的多态性的一般特征
按孟德尔方式遗传
在染色体上,某些特定区域容易表现出多态性, 这些区域往往是含有高度重复DNA序列的结构 异染色质所在的部位,如着丝粒附近、随体区、 副缢痕和Y染色体长臂远段等处。 通常那些不具有明显表型效应或病理学意义的 染色体变异才称为染色体的多态性,否则称为 染色体变异。
6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常染色质 位置:常位于核央。 着色:碱性染料着 色浅。 功能:疏松伸展, 螺旋化程度 底,能活跃 地进行转录 复制。
7
异染色质
位置:常位于核边缘。
着色:碱性染料着色深。 功能:高度折叠浓缩, 螺旋化程度高, 不能活跃地进行 转录复制。
8
间期细胞核 染色质 常染色质
状态 松散
47
多倍体产生的机理:
① 双雄受精
N N N 3N
② 双雌受精
N N
3N
48
③ 核内复制
4N
2N 2N 2N 2N
精(卵)原细胞有丝分裂
生殖细胞
49
非整倍体产生的机理:① 减数分裂染色体不分离
精(卵)原细胞
减数分裂Ⅰ(同源染色体分离)
精子(卵子)
减数分裂Ⅱ(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生殖细胞形成过程(示减数分裂)
染色 染色浅
活性 具有转录活性 转录活性低或不转录, 是遗传惰性区,通常 含有不表达的基因, 复制晚于其它染色质 区
异染色质
凝缩
染色深
9
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类型和数目
在人类细胞中,共有46条染色体,它们成对存 在,组成23对同源染色体,称为二倍体(diploid), 2n=46。
10
染色单体
随体 随体柄(次级缢痕)
28
每条带大约代表5×106~10×106bp的DNA。
逆相吉姆萨法(R banding):标本经盐溶液处理后,应用 Giemsa染色,显带与G显带相反,利于观察染色体末端结 构变化。
29
其它显带技术:
T-显带:末端显带
C-显带:着丝粒显带 NOR:特异显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核仁组织区 高分辨显带:对染色体的分析达到了亚带(subband) 的水平。使我们能够确认那些更为微小的染色体结构改 变。显示550~850条带,甚至2000条带以上。
中央着 丝粒(M) 染色体
亚中着 丝粒 (SM) 染色体
近端着 丝粒 (ST) 染色体
13
人类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DNA(脱氧核糖核酸) 蛋白质 组蛋白—碱性蛋白,带正电荷 (H1、H2A、H2B、 H3、H4) 非组蛋白—酸性蛋白,带负电荷 少量RNA
其主要化学组成
DNA和组蛋白的含量接近 1:1,比值相对稳定。
36
常见染色体多态性的类型
长度、随体、副缢痕等。
研究染色体多态性的意义
鉴定所研究的染色体或细胞的来源 法医中可用以亲权鉴定
染色体的多态性可作为连锁标记进行基因定位 工作
37
38
39
40
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2n
4n 4n
2n
2n
n
n
n
n
41
染色体的交换与重组
(图示两条X染色体)
46, XX
46, XX 45, X / 46, XX
46, XX
45, X
54
表 常见染色体数目异常 染色体异常 21三体 18三体 Klinefelter综合征 核型 47,XY,+21或 47,XX,+21 47,XY,+18或 47,XX,+18 47,XXY 活产婴儿发病率 1/700 1/3000 1/1000男性
20
丹佛体制(Denver system)
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 丝粒的位置将染色体分为七组: A组:1~3,最大 B组:4、5 次大 C组:6~12+X 中 D组:13~15 中 E组:16~18 ,小 F组:19、20,次小 G组:21、22 +Y,最小
21
人类染色体编组和各组染色体的基本特征(Denver 体制)
短臂 (p)
常染色质区 着丝粒(初级缢痕)
长臂 (q)
次级缢痕 端粒(异染色质区)
染色体的结构形态在有丝分裂中期最为清晰
11
着丝粒、短臂和长臂
端 粒
12
人类染色体根据着丝粒的位置,可分为三类:
中着丝粒染色体(metacentric chromosome) 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ubmetacentric chromosome) 近端丝粒染色体(acrocentric chromosome)
第二章 人类染色体与染色体病
1
课 程 内 容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染色体畸变
常见染色体疾病
2
人类生命的开始
• 人类生命的最初是从 叫作受精卵的一个细 胞开始的。受精卵不 断重复着分裂,分化 为脸、手脚、心脏和 血管等等,最终分裂 至细胞数达到60兆左 右时呈现出人类的样 子。3遗传信息的载体—染色体
• 单单一个细胞怎样能顺利 分裂成为人类的样子呢, 而且我们每个人的头发颜 色以及瞳孔颜色等等都是 怎样遗传的呢?决定这些 的就是遗传信息。 • 遗传信息(gene)存在于 人类细胞的染色体 (chromosome)中 。
4
人类染色体究竟是什么呢?
• 承载生物体內所有遗传物质 的构造称为染色体 (chromosome),能够被特定 染剂染上顏色。平时細胞核 內的染色体延长成丝状,分 散于細胞核內,染色亦深浅 不一,称为染色质 (chromatin)。但在細胞分裂 的过程中,染色质不断地浓 缩卷曲成粗細一致、染色均 勻、但长短不一的紧密物体, 是为染色体。
14
人类染色体的包装
15
16
从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四级结构模型
17
从DNA到染色体的长度压缩过程
18
人类染色体的识别 核型是指将一个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根据其相 对恒定的形态特征,依次分组排列所形成的图像。
正常女性核型
正常男性核型
19
人类染色体的正常核型
(一)非显带染色体核型 非显带核型:染色体呈均一的颜色,不同染色体的区别 就是相对长度和着丝粒的相对位置,长短和着丝粒位置 相似的染色体难以辨别,染色体微小结构的畸变无法探 测。 Denver(丹佛)体制:1960年,在美国Denver召开了 第一届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讨论并确定正常人有丝 分裂染色体的标准命名体制。
43
染色体的功能
染色体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功能,它是遗传物质的 主要载体。
在个体发育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可以保持 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在生殖过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可以通过独立 分配和重组有效的混合遗传物质。 在细胞间期,染色质的结构对基因的表达具有 重要的调控作用。
44
染色体畸变 Chromosomal Variation
人类染色体
5
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
染色体与染色质
人类细胞在分裂的不同时期, 染色体可呈现不 同的状态。 在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都是伸展状态,称为 染色质(chromatin),它是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 的核蛋白物质。 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染色质纤维盘绕,折叠 形成状态不同又各具特色的染色体(chromosome)。
Turner综合征
X三体 XYY综合征
45,X
47,XXX 47,XYY
1/2500女性
1/1000女性 1/1000男性
55
染色体结构异常
• 实质上是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的增减或位置改 变。
•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是染色体的断裂和错误重接 造成的。 • 染色体的断裂并非随机分布,在配子中出现自 发易位的几率是1‰ 。
30
T-bands
NOR
31
2. 显带染色体命名的国际体制
在显带染色体标本上,每条染色体都由一系列连续的 带纹构成,没有非带区。 (1)界标(land-mark)界标是每条染色体上稳定的、 有显著形态学特征的部位。包括染色体两臂的末端、 着丝粒和某些明显的深染带或浅染带。 (2)区 两个相邻界标之间的染色体区域。 (3)带 分布于染色体的整个区域,明暗相间、深浅 交替。 (4)亚带 在带的甚础上,再分出若干细小的带纹叫 亚带。高分辨显带技术使对染色体的分析达到了亚带 水平。
例:第二次卵裂中X染 色体不分离 合子(46, XX) (图示两条X染色体)
第一次有丝分裂
第二次有丝 分裂后期染 色体不分离
46, XX
46, XX
47, XXX 45, X / 46, XX / 47, XXX
45, X
53
② 受精卵卵裂染色体丢失
例:第二次卵裂中X 染色体丢失 第一次有丝分裂 X染色体 丢失 合子(46, XX)
32
描述一特定带时,需要写明四项内容 :
①染色体序号
②臂的符号
③区号
④该带的序号 这些内容按顺序书写,不用间隔,不加标点。如 2p23表示第2号染色体,短臂,2区,3带。
33
34
人类染色体的多态性
在对正常人群进行染色体检查时,常可见染色体 的恒定微小变异,包括结构、带纹宽窄和着色强度的 差异,这类变异是按孟德尔方式遗传,通常没有明显 的表型效应,称为染色体的多态性(chromosomal polymorphism)。
细胞内整个染色体组或整条染色体数量上增 减称为染色体数目异常( chromosome numerical abnor-mality)。
46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分类
• 多倍体(euploid)):增多或减少的数目是染 色体基数的倍数,或以染色体组为单位增减的 变异方式。 一倍体(monoploid, x) 2n=x 二倍体(diploid, 2x) 2n=2x,n=x 三倍体(tripoid, 3x) 2n=3x 四倍体(tetraploid, 4x) 2n=4x,n=2x ┆ • 非整倍体(aneuploid)):增减的染色体不是 染色体基数,或不是以染色体组为单位增减的 变异方式。 • 嵌合体(mosaic):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核型的 细胞系所组成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