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表现
颈部血管B超 -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

颈动脉超声检查技术一、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原理和成像超声是指振动频率每秒在20000次(Hz ,赫兹)以上,超过人耳听阈值上限的声波。
超声检查是利用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人体器官组织声学特性相互作用后产生的信息,并将其接收、放大和信息处理后形成的图像和数据。
借此进行疾病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超声成像基本原理和过程主要是依据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其中,主要包括一下三方面:①声阻抗特性②声衰减特性③多普勒特性。
1、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 )是指声源与接收体发生相对运动时,所接收的声波频率会发生改变的现象,这种差别称之为多普勒频移或差频(f d )。
1842年首先由奥地利物理学家克约斯琴•约翰•多普勒提出的。
利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物体的运动。
多普勒频移(fd )与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o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V )、超声束与血流之间夹角(θ)的余弦成正比,与声速(C )成反比,多普勒频移f d 公式为:f d =f r -fo =θcos c fo 2v ∙∙θcos 2foC fd ∙∙=V 公式中fd 、cos θ仪器均可显示,fo 及C 为已知,可以计算出V 。
fo 发射超声波的频率;f r 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f d 多普勒频移;V 反射物体运动的速度;C 超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θ超声波与反射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
由此而知,f o 和v 均为零时,声源与接收器之间不产生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频移与血流速度成正比。
2、多普勒超声成像类型:(1)连续超声波多普勒技术(continuous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以频谱显示。
应用连续超声波接收运动物体的多普勒频移信号,简称CW 。
其优点为可以测定高速血流,常用于测定心脏瓣口狭窄或返流的高速血流。
缺点为没有距离分辨能力,不能区分信号来源深度。
(2)脉冲超声波多普勒技术(pulse ultrasonic wave Doppler technique ):亦以频谱显示,与二维超声相结合。
颈动脉斑块超声评价

七 新技术的临床应用
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uperb micro-vascular imaging, SMI)
√ 新的超声血流成像技术,可显示微循环情况; √ 可用于检测颈动脉斑块的新生血管,有助于评 估斑块的易损性; √ 相对于CEUS检查,SMI检查具有操作简便,价 廉且更为安全等优点。
斑点追踪成像
IMT及斑块的界定
颈动脉内膜增厚:内-中膜厚度≥1.0cm; 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cm; 厚度>周围内中膜50%,凸向腔内。
斑块的构成
顶部(纤维帽) 体部(核心部) 基地部 肩部(近心段,远心段)
五 斑块测量及诊断标准
如何准确描述斑块的范围和程度
准确描述斑块的范围和程度
斑块范围:斑块累计的血管长度; 严重程度:斑块厚度(偏心/环形)短轴/横切; 评估:应用多普勒对狭窄程度进行评估。
斑块内观察内容及测量
测量斑块大小 斑块位置 斑块回声 观察斑块表面及内部特征
五 斑块测量及诊断标准
狭窄部位测量方法
测量向心性狭窄的内径百分比
(C-A)/C×100%
A:残余管径 C:原始管径
C
A
直径测量法
面 积 测 量 法 速度估测法
(A1-A2)/A1×100%
A1:原始管径横截面积 A2:残余管径横截面积
根据斑块综合分类
√ 稳定斑块; √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六 颈动脉斑块评估
不稳定斑块(易损斑块)
√ 定义:易破裂、形成血栓或碎屑,易脱落的危险斑块; √ 溃疡斑块; √ 低回声为主混合回声斑块; √ 不均质低回声混合斑块(脂质坏死核心) √ 纤维帽薄或者破裂; √ 血栓; √ 新生血管,斑块内出血。
主
颈动脉的超声诊断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诊断
01
02
03
狭窄程度判断
超声可以判断颈动脉狭窄 的程度,包括轻度狭窄、 中度狭窄和重度狭窄。
狭窄部位
超声可以确定颈动脉狭窄 的部位,如起始段、中段 或远端。
侧支循环情况
超声可以评估侧支循环的 情况,了解血流动力学变 化。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诊断
斑块性质
超声可以判断斑块性质, 如软斑块、硬斑块或混合 性斑块。
多普勒效应
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会发生变化,这种现 象称为多普勒效应。在颈动脉超声中,探头与颈动脉的相对运动导致接收到的 声波频率发生变化,从而可以计算血流速度。
颈动脉超声诊断的适应症
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和位置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增加中风的风险。颈动脉 超声可以评估狭窄程度和位置,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04
颈动脉疾病的干预与治疗
药物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
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常用的有阿 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
降脂药物
用于降低血脂,如他汀类药物。
控制血压和血糖
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需 要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
手术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
通过手术切开颈动脉,去除内膜,预防血栓形成。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
提供血管疾病的信息
颈动脉超声可以提供有关血管疾病的 重要信息,如狭窄程度、粥样硬化病 变等,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血管疾 病。
对中风风险的评估
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颈动脉超声的结果,医生可以制 定或调整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手 术或介入治疗等。
颈动脉狭窄或粥样硬化病变可能导致 中风风险增加。颈动脉超声可以评估 这些病变,为预防中风提供指导。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及其价值分析

为 颈 总动 脉 分 又处 , 37 颈 内动 脉 起 始段 , 7 8 颈 总 动脉 主 干 , 85 占5 .%, 占2 _ %, 占1 .%。超 声特 征 表 现 为 四 种 类 型 : 平 斑 、 扁 软
斑 、 斑和 溃 疡斑 , 硬 临床 追 踪 随访 及 c MRI 查 证 实 总计 有脑 梗 死 1 例 , 52 其 中 , 斑 块 及 溃 疡 斑块 易被 血流 冲击 T、 检 9 占3 .%, 软
Do plr m a e u e u n e l ig o i f a e o ce ot ls o f c o i re y. e e o e, o r s n i g te t n s C e u e p e y b s f l i a y d a n s s o t r s l r i e i ns o a td a t r Th r f r c re po d n r a me t a b s d r h c r n t r v n e e r li c e i to e e e tv l o p e e tc r b a s h m c s k f c i ey. r
atr aoi c mmu i (85 ) t snc fa rso h lq eicu e u y e : a,oth d,n le l u .h r r rei c t o a r s ns 1 .% . r o i et e ftepau n ldd f rtp s f t sf,a ad ucrpa eT eewee Ula u o l r q
【 要 】 目的 摘 探 索超 声对 颈 动脉 粥样硬 化 斑 块 的诊 断 价值 。方 法
张 宇虹
尹 秀 玲
通过 对 16 ' 54 中老 年健 康 体 检 人 员 颈动 脉 检 测 , 诊  ̄ ] 共
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中国专家共识 (2023版)解读ppt课件

地评估心血管风险。
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质控标准
质控标准
为了保证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需要建立相应的质控标 准。
人员要求
从事颈动脉超声检查的医务人员应具备 相关资质和经验,并经过专业培训。
仪器设备
使用的超声仪器应具备高分辨率和高灵 敏度的检测能力,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 护。
检查规范
随访和干预
对于发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随访复查,并根据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 措施,如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04
新版专家共识的解读
共识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01
超声技术
强调了使用高分辨率、高帧频的超声技术,以准确检测和评估颈动脉
斑块。
02
斑块稳定性
专家共识中特别关注了斑块的稳定性,超声检查需要评估斑块的稳定
其他相关技术
其他相关技术包括超声造影、组织多普勒成像、三维超声成像等,这些技术可进 一步评估斑块内部的成分、血管内皮功能等,有助于更全面地评价斑块易损性。
这些技术操作相对复杂,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且价格相对较高,在临床应用 上受到一定限制。
03
新版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
超声评价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应用
该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但操作相对复杂,需 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
血管内中膜自动跟踪技术
血管内中膜自动跟踪技术是利用高分辨率超声图像,自动 追踪血管内中膜运动轨迹,获取内中膜厚度、面积等参数 ,评估斑块稳定性及血管壁弹性。
该技术操作简便、速度快、准确性高,有利于大样本量的 研究和临床应用。
颈动脉超声检查应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 和评价标准,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可重复 性和准确性。
颈动脉彩超

颈部血管头颈部的血供来源于无名动脉,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1. 二维2. 彩色:颜色不同反映血流速度及方向的不同,斑块处充盈缺损,但是并不能仅靠彩色诊断疾病3. 频谱多普勒:进一步认颈内外动脉,提示二维无法显示的低回声斑块,判断近端或远端血管的情况,判断狭窄率颈动脉硬化:1.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内中膜增厚,不光滑,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大于等于1.0mm时称为内中膜增厚或颈动脉粥样硬化,进一步可发展成斑块,局限性内中膜厚度>1.5mm定义为斑块形成,斑块分为无回声,不均质回声,强回声,2. 斑块:一般在横切面时测量,斑块的回声,表面,是否均匀斑块的稳定性,不稳定斑块容易脱落,导致中风(弱回声,溃疡型斑块,斑块内出血)颈动脉狭窄(颈总动脉闭塞,颈内动脉可以开放血流,颈外动脉闭塞意义不大)狭窄测量,PSV是敏感指标,EDV狭窄率大于50%开始上升,随着狭窄增高,1. 狭窄前:流速低,阻力高2. 狭窄处多普勒频谱特点:血流速度增快3. 狭窄即后段多普勒频谱特点:(重度狭窄)加速时间延长的湍流频谱表现为频带显著增快,双相血流,频谱上升支显示不清晰,(收缩峰上升缓慢)与狭窄处相比流速减低。
狭窄即后段频谱频窗消失通常提示直径狭窄率至少为50%,但是需要注意取样的正确狭窄即后段湍流频谱是诊断颈动脉狭窄的重要依据。
不常规测量无名动脉及左侧锁骨下动脉需警惕cca的这种表现,这是两者狭窄的唯一表现4. 狭窄远端动脉波动性减弱,呈小慢波(波形低钝,流速降低,收缩峰上升缓慢,阻力指数降低)锁骨下动脉:高阻的双期双向三相波,老年患者可以没有第二个正向波,但反向血依然存在,如果反向血流消失,则提示近端动脉或主动脉瓣存在病变近段多以收缩期峰值流速大于150cm/s为异常椎动脉波形改变的诊断思路:先长轴检查,先看椎间段椎动脉的峰值流速为20-60cm/s,起始段偏快,为30-100cm/s,内径约3.0-4.5mm,当小于2.0mm 或者两侧椎动脉内径相差1.2mm时称椎动脉发育不良。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

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颈动脉斑块是指颈动脉内膜下有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的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者可引起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颈动脉斑块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能够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
一、临床表现。
颈动脉斑块患者常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肢体无力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言语不清、行走不稳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在体格检查中可发现颈动脉听诊杂音。
二、影像学检查。
1.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诊断颈动脉斑块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直观显示颈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情况。
2. 颈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于无法进行超声检查的患者,MRA也是一种常用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颈动脉斑块的位置和程度。
3. 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CTA可以提供更为精细的血管图像,对于复杂的颈动脉斑块病变有一定优势。
三、血管内介入治疗。
对于确诊的颈动脉斑块患者,如症状严重或有脑卒中的高危因素,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
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支架植入术等,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四、预防措施。
1.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预防颈动脉斑块的重要措施。
2. 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潜在的血管疾病。
总之,颈动脉斑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及早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预防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医生应当熟悉颈动脉斑块的诊断标准,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患者的病情进展和并发症发生。
同时,患者本人也应当重视预防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患病风险。
颈动脉斑块超声_危险分级标准表_概述说明

颈动脉斑块超声危险分级标准表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颈动脉斑块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技术可以对颈动脉中存在的斑块进行评估和分析。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率,特别是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形式——脑卒中,在临床上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及时诊断和评估变得尤为重要。
而准确评估颈动脉斑块危险性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颈动脉斑块超声危险分级标准表展开论述,并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颈动脉斑块超声危险分级标准表的定义与作用、内容与要点、存在问题与挑战以及结论与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颈动脉斑块超声危险分级标准表的相关知识,包括其背景、引入发展情况、作用与意义等内容。
同时,还将详细介绍分级标准表中所包括的参数和指标,以及不同等级患者特征和风险评估依据。
此外,我们将探讨分级结果对临床管理的指导意义,并分析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最后,为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我们将对分级标准表的优势与局限性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能够全面了解颈动脉斑块超声危险分级标准表,并为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2. 颈动脉斑块超声危险分级标准表的定义与作用:2.1 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的背景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检查方法,通过超声波对颈动脉内壁进行评估和分析。
它能够提供颈动脉斑块的形态、特征和程度等信息,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
2.2 危险分级标准表的引入和发展随着心血管疾病的不断增加,人们意识到早期发现和有效预防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针对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结果,逐渐形成了危险分级标准表。
这个标准表基于大量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将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结果与患者心血管风险相联系,并进行了科学分类。
2.3 危险分级标准表的作用与意义危险分级标准表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较为客观、可靠的评估工具,帮助他们进行患者血管状态和风险评估。
通过对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级,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心血管状况,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如药物治疗、手术干预或改变生活方式,从而早期发现并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斑块的超声表现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三大致死原因之一。
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正常颈动脉走行顺滑乎直,内径由大到小依次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血管内膜面光滑呈线状结构,血流顺畅,为朝向头侧的层流,颈总动脉分叉处稍膨大,彩色血流饱满充盈于各段管腔。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过程是动脉内膜类脂质的沉积,逐渐出现内膜增厚、钙化、血栓形成。
尤其在动脉分叉处,由于血液动力血原因,血流速度减慢,产生涡流,致使脂质易于沉着形成斑块,引起管腔狭窄、闭塞。
超声表觋早期主要为血管迂曲,继而内膜增厚、毛糙,弹性下降甚至扭曲,严重的管壁斑块形成,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闭塞。
确定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而彩超因对于颈动脉硬化病变检测具有简便、经济、可重复性、快速安全的特点,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
检查前准备:一般无特殊准备,但应注意询问患者病史,了解有无神经系统症状、肢体功能是否正常,颈部听诊是否有杂音等,这些对疾病诊断有一定帮助。
切面采用横切面及纵切面扫查。
注意观察管壁、内膜及管腔、斑块等。
彩色多普勒(CDFI)表现通过观察彩色血流充盈情况,发现患者有无充盈缺损、色彩混叠等异常现象。
脉冲多普勒取样时,声束应与血流夹角小于60度,然后测量几个参数,可以包括: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RI=(PSV-EDV)/PSV。
正常颈动脉阻力指数为0.5~0.75,>0.75表示外周阻力增加,提示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0.5表示阻力降低。
举个例子:患者,男,62岁,胸痛偶作,既往有心绞痛病史,冠脉狭窄50%。
给予其常规颈动脉扫查,操作顺序:先左后右,首先用探头从颈根部向头侧移动作横切扫查,显示颈总动脉近心端、中部、远端、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外动脉。
因该患者有冠脉狭窄的病史,我们应该考虑到有颈动脉斑块的可能。
所以,先纵切测量颈总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推荐在颈总动脉壶腹部膨大前测量。
可见该患者左侧颈总动脉内中膜稍毛糙,连续性欠佳,局部厚约0.10cm,未见明显异常回声(图1)。
彩色多普勒显像可见血流信号充盈完整,未见紊乱血流,脉冲多普勒取样应置于管腔中心,正常颈总动脉频谱舒张早期可见反向血流,阻力指数为0.5~0.75(图2)(图中RI为0.72,在正常范围内)。
接着我们在扫查右侧颈根部,即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时,可见管壁局限性增厚形成低回声斑块,后方不伴声影(图3)。
加上彩色多普勒后可见斑块处的充盈缺损(图4)。
根据超声上显示的斑块声像学特征,可以分为均质回声斑块及不均质回声斑块,其中均质回声斑块又包括低回声、等回声、强回声,不均质回声斑块可同时内含强、中及低回声。
超声提示: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右侧斑块形成。
由于超声表现典型,临床医师诊断动脉粥样硬化,门诊医生建议控制血压、血脂;每
日口服阿斯匹林及他汀类药物,以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稳定斑块;服用过程中需定期检测肝酶、肌酶的变化;不适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