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后现代主义问题(一)
6.后现代主义

为ALESSI公司设计的咖啡具, 融合了不同时代的设计特征,体现 了设计的“复杂性”。
后现代主义源起 1950 1970 1980 1990
1972年,由日本设计师山崎实设计的公寓被拆毁,标 志着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结束,美国评论家、建筑家查尔斯· 詹克斯(Charles Jencks)大声喊到:“现代主义死了。”
1959-1973 悉尼歌剧院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和作品 1950 1970 1980 1990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和作品 1950 1970 1980 1990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和作品 1950 1970 1980 1990
丹下健三(Kenzo Tange)
代代木体育馆采用 高张力缆索为主体悬索 屋顶结构,创造出带有 紧张感和灵动感的大型 内部空间。其特异的外 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 现,可以追溯到作为日 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 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 始的想像力。
1981年,索特萨斯率领7位年轻设计师在米兰创立 “孟菲斯”小组,“孟菲斯”反对一切固有观念,反对将 生活铸成固定模式。 “孟菲斯”对功能有自己的全新解释。他们认为功能的 含义不只是物质上的,也是文化上的、精神上的。产品不 仅要有使用价值,更要有一种文化内涵,使设计成为某一 文化系统的隐喻或符号。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和作品——孟菲斯组织 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和作品——孟菲斯组织 —— 1950 1970 1980 1990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之父——文丘里 后现代主义之父——文丘里 —— 1950 1970 1980 1990
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 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 美国建筑师文丘里提出“少就是乏味” 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 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他把赌 城中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俗建筑与设计奉 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
后现代主义 PPT课件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设计的思潮和设计运动, 反对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理念和方法。
事件:1972年现代主义建筑的消失(日本设计师山崎实—普鲁帝·艾戈公寓)
后现代设计的特征
(1)反对设计单一化,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 (2)反对理性主义,关注人性。主张以游戏的心态设计。 (3)强调形态的隐喻、符号和文化的历史,注重设计的人文含
“POP”一词是”popular”的变体。意思是通俗的、流行的、大众化的。
英国画家查理德·汉戴尔顿:“通俗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机智 诙谐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刺激和冒险的、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充满了战后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反叛。
波普艺术之父---理查德·汉密尔顿理(Richard Haoilton )
香山饭店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 店的设计工作。他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 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 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 参天古树融为一体。
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 「香山饭店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的建筑 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 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 芽」 。
文丘里设计的建筑总是与社会、文化相关。
他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所有的历史建筑和现有模 式,因此他所设计的建筑既有个性,又与当地 环境紧密相连。
设计理念与方法
反对密斯·凡德罗的名言“少就是多”,他认为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群众不懂,而群众喜欢的建筑往往 形式平凡、活泼,装饰性强,又具有隐喻性。
经常在全面设计规划图中将讽刺和喜剧寓于其中,常以国际风格和流行艺术为指导。他以标记和符 号为装饰,运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并将其融入他的设计中。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设计产生背景
设计是: 1.与艺术有关(与美感或审美经验有关或追求造型) 2.与生产及生产技术有关(追求经济性) 3.与解決问题有关(追求实效,追求经济性) 4.与创造力有关(追求新的观点及新的形式) 5.与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有关(追求说服力) 6.与市场有关(追求说服力)。 但是现代设计从美术工艺运动至包豪斯至国际式 样,到了1960年代,只满足了与艺术有关、与生产有 关、与解決问题有关的三个向度,而1960年代末期可 以说“全新”的社会或市场登场,促成了“后现代” 的出现。
台 中 东 海 大 学 鲁 斯 教 堂 让光线来做设计
1984年法国罗浮宫扩建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
北京香山饭店(1982年)是贝聿铭 探索中国建筑传统继承途径的一 次成功的尝试。他反对把中国古 代建筑的某些构成部生硬的附加 到现代建筑上,主张寻找恰当的 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传统的本质, 而不是肤浅的因袭过去的形式 。
三、后现代主义与工业设计
1.工业设计后现代表现的特征 (1)否定现代主义,各种风格层出不穷,如极少主义、 解构主义、绿色设计、循环设计、曼菲斯风格等。 (2)对设计观念和理念有更深层的探讨。对设计提出 了新的评价标准,健康、安全、舒适、环保、可持续发 展。 2.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风格及表现 (1)曼菲斯(Memphis)设计风格 曼菲斯集团:索特萨斯1980年离开了“阿卡米亚” 工作室(1976年米兰),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带领7 位年轻设计师成立“孟菲斯” 小组。成为80年代最引 人注目的后现代设计活动。
《曲线时代》:“吸引我的是大自然和人体的曲线。 我从可爱祖国蜿蜒的群山和江河、天际浮动的云彩、 少女优美的体态里找到了曲线的美丽所在”。
国会大厦(1958)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X编者按:无论人们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史学的影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种影响之一,是它深化了人们对史学本身的认识,引发了各种各样的思考和联想。
不同于以往的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后现代主义没有提供有关历史发展的一般概念和模式,但它客观上却为史学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对此,我们应持一种开放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借鉴其某些内容为我所用,并洞悉其某些消极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和史学刘北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一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性的一种理论主张。
这首先就涉及到什么是现代性的问题。
按照19世纪的进步理论以及20世纪的早期的现代化理论,现代性被说成是某些美好价值的实现。
政治上的自由民主、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带来的物质丰裕、文化上的理性宽容等,都属于现代性。
凡是与之相反的东西,都属于非现代性或传统性。
现代化就是现代性因素战胜前现代性因素或传统因素。
但是,这种理解有简单化倾向,即按照一种价值体系把现代社会一分为二,把真善美归于现代性,把假丑恶归于社会发展的落后。
这种理解与20世纪60年代许多西方人的经验有所脱节。
经历了20世纪前半期的老一代目睹世界大战的严酷,在战后生长的新一代感到受压抑的苦闷。
在他们看来,极权、压迫没有被现代性所取代,而很可能就包含在现代性的制度特性中。
按照吉登斯的概括,现代性乃是对传统社会的超越,是一种17世纪以后逐渐出现的崭新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形式,由四种/制度性秩序0构成,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行政监视机制和垄断军事暴力的民族国家。
因此,如果我们不是本质主义地看待现代性,不是把现代性看作是某种理念,而是看成历史性的结构,那么我们可以说,到20世纪中期的现代性是第一期现代性,如果用以色列学X本/圆桌会议0由我刊特约记者、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新组稿。
者艾森斯塔特的说法,就是古典现代性。
它的历史性特征既包括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以法律平等为特征的个人权利体系,同时也包括按种族、阶级、性别、性征、年龄、健康等划分的社会规训体制,还包括以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的世界体系。
试论日本枯山水文化中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

的关联性或是趋 同性 。 将 日本“ 枯山水 ” 园林景观中的精神 性与后现代主义建筑 的精神性置放一处 。尽管 日本“ 枯山 水” 园林景观出现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 的提出相隔有几
体 现 出别 于愉 悦 性庭 院 。转 瞬 即逝 的开 花 植 被很 少被 使
用, 取而代 之的是永不变色的常青树 、 苔藓 、 沙地 、 砾石和 巨石。枯山水的样式 , 乃是先做出断崖 、 地势起伏等景致 , 在 因顺 其 势 , 立 石而 成之 。 于无池 无 水之 处摆 设 石组 , 名日
关键词 : 日本 枯 山水 ; 后现代主义; 建筑; 精神 中图 分 类号 : T U一 8 0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号 : 1 6 7 4 — 9 3 2 4 ( 2 0 1 3 ) 3 1 ~ 0 1 5 5 — 0 2
当纵观人类社会 的发展 ,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
【 专题 研讨 】
试论 I t 本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山水文化 中后现代主 义建筑精神
贾
( 沈 阳建筑 大学
丹
沈阳 1 1 0 1 6 8 )
研究 生 院 , 辽宁
摘要 : 枯 山水是 日本古典 园林体 系当中最具特 色的园林形式 。 文章从解读枯 山水庭院设计入手 , 剖析其如何 体现后 现代主义建筑精神的 内在关联 , 进而从后现代 主义建筑的象征 性及 隐喻性 内涵的层 面, 对枯 山水 园林所体现 的后现代 主 义建 筑 精 神 意 象加 以解析 。
百 年 的 时间 。 当抛开 时 间这 一先 后 的逻 辑关 系 , 或是 打破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
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
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
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
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
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
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
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
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
他们代表日本的良心

“他们代表日本的良心”“他们代表日本的良心”时间:2006年10月31日01:51搜狐新闻每月万元奖金征集新闻点评【来源:东方早报】上周末,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赵京华在清华大学东亚文化讲座中作了一场题为“当下日本的知识左翼批判圈”的演讲,上海东方早报记者在演讲后对其进行了专访。
东方早报:近年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频频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国内右翼人士也频频否认侵略罪行,修改历史教科书,在这样的背景下,您为何将目光投向日本国内的知识左翼?赵京华(以下简称赵):我在和一些日本学者的交往过程中,发现当代日本人也不是完全铁板一块,也有一批公共知识分子走出学院,批判自由主义史观、右翼思想和保守政治,我称这些人为“知识左翼”。
东方早报: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那些?赵:有日本后现代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理论批评家柄谷行人,直接参与社会运动,反对自民党修改日本宪法第九条的文艺批评家小森阳一,从思想史角度对日本的近代主义进行批判的学者子安宣邦和1990年代以来,直接投身旨在追究日本国家战争责任的“制裁日本军性奴隶制女性国际战犯法庭”等一系列“真实政治”斗争的哲学研究者高桥哲哉等。
东方早报:1968年之后,无论在政党政治还是知识界中,无论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左翼还是新左翼,全球左翼批判力量渐渐衰退。
到1990年代,即使在大学中,左翼知识分子也很难发挥出原有的批判作用,但欧美的左翼批判力量可以说至今还不够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您关注日本的知识左翼,他们究竟在当代全球左翼中代表了怎样的特殊性?赵:在1990年代后的全球化背景下,日本的“新生代知识左翼群体”和其他地区相比,是比较活跃的。
他们的文化政治和社会批判实践所倚重的思想精神资源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或存在主义的主体论,以及反战、和平的世界主义想象。
小森阳一和“九条会”成员通过一场场讲演,以面对面、话语对话语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政治理念。
在任何思想和知识都可能成为消费符号而无法沉淀到深层并聚集起抵抗力量的大众消费时代,他们必须面对思想话语不断被瓦解、不断被时尚征服的危险,他们需要源自后现代主义的语言解构、话语分析、他者理论、差异政治学和后殖民批评等等思想资源,当然也包括作为20世纪最大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马克思主义的支持。
日本“新生代知识左翼”的昔与今--以柄谷行人的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

日本“新生代知识左翼”的昔与今--以柄谷行人的思想发展历程为线索(The past and pres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Intellectual Left" in JapanTake the thought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pedestrian in thevalley as the clue)(Zhu Xiaolin, School of Marxism, Jilin University)摘要:日本“新生代知识左翼”群体,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日本人文学科后现代主义发展与扩散的基本情况。
柄谷行人作为日本后现代思想的主要倡导者和推动者,他的思想发展历程比较完整的表现了日本后现代思想向左翼运动的流向。
总体上看,柄谷行人的思想历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时期是在后现代思潮中崭露头角;第二时期是随着后现代思潮的集体“左转”而意识到文学的狭隘性,从而转向左翼批判;第三时期是苏联解体和历史终结论促使他对共产主义的重新思考,形成自身理论体系;第四时期是他对于共产主义思想的探寻。
Abstract: The "New Generation of knowledge left" group in Japan reflects, to some exten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Japanese humanities post-modernism. As the main advocate and promoter of Japanese postmodern thought,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his thought shows the flow of Japanese postmodern thought to the left wing movement completel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ideological processof Shanggu pedestrian can be pided into four stages: the first stageis the emergence of post-modern thoughts; In the second period, withthe collective "left turn" of postmodern thought, the author realized the narrowness of literature and turned to left-wing criticism. In thethird perio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conclusion of history prompted him to rethink communism and form his own theoretical system. The fourth period is his exploration of communist thought.关键词:新生代知识左翼柄谷行人共产主义Key words: New generation of knowledge, left Wing, stalk valley, pedestrian communism日本“新生代知识左翼群体”,主要是指在大学时代经历了上世纪七十、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浪潮的浸染, 于九十年代前后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基础和思想立场, 用后现代的观念和方法论在各自领域内颠覆既成的现代知识体系, 而于九十年代中期迅速转向政治介入的一个新型批判群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后现代主义问题(一)
日本后现代主义问题(一) 后现代主义成为我国学
术、思想界热门话题以来,笔者所见都是论西方后现代主义
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等等,还没有人谈论日本有无后现代
主义、日本学术界是怎样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本文主要探讨
这个问题。
一 日本后现代主义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
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
产。”《共产党宣言》中的这个论断,已经由历史证明是完全
正确的。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精神产品,被其他国家接受
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人们也需要一个学习、吸收和消化的
历史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各国经济和文化传统不同,
一个国家的精神产品,被其他国家学习、吸收所费时间也有
不同。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文艺的发展还是有些
先后,并不完全一致。日本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比西方国家晚
了近二十年的事实,值得我们注意,这只是一个偶然的现象,
还是反映了后现代主义时期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发展的一
个客观规律?这是不是一个需要文艺理论家进一步探讨、证
明的问题?
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2年)的资料充分证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首创地
是在西方。五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就已经在建筑、在电子音
乐、在小说和电影创作等方面,表现了与现代主义不同的特
征。帕洛·波托基西设计的鲍尔第别墅,就具有后现代主义
色彩,它兼具精神分裂式特征:弯曲的外壳,重叠的空间,
外露的混凝土砌块,质朴粗野的木作,和现代式的吉他形
状„„在电子音乐方面,法国和德国几乎同时采用新手段新
方法,埃德加·瓦列期创作了电子音乐《荒漠》,而斯托克
豪森则首先使用四声道磁带和四个扬声器。美国先锋派作曲
家约翰·凯吉更是别出心栽,他的题为《四分之三十三秒》
的乐曲采用了真实的嘈杂声音。在电影界,法国的新浪潮派
导演戈达尔在《精疲力尽》等影片里,一反传统作法。这些
影片结构很不严谨,人物动作不是逐步推向高潮,也不是先
介绍人物身份甚至不说明人物出场的时间、地点和社会关
系。
对日本有重要影响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威
廉·盖迪斯和詹·帕·唐利维,都从五十年代起就已经蜚声
文坛„„而在这同一时期,东方的战败国日本,还在忙于处
理历史余留问题,文化思想界个个面红耳赤地争论着诸如战
争责任之类政治问题。其次,切身体验过的战时和战后颠沛
流离的生活及在美国占领下产生的特殊心态,随战败而来的
社会变革、价值观念的更新,以及对往事的怀念,等等,犹
如鱼剌在喉一吐方休,这是他们不得不描写的。这时,他们
所采取的方法主要还是现实主义的、私小说的以及从二、三
十年代开始引进但因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而未能充
分发展的现代主义手法。日本接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政治、
经济及文化等条件,大致是在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具备
的。1960年,池田勇人政府推行“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剌
激经济的发展。十年后大体解决了人们的吃饭穿衣问题,而
使大约百分之九十五的日本人觉得自己已经属于中等阶层
了。人们开始注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高尔夫球、网球之
类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日益风行,在国内外旅游的人数剧增。
他们出入餐馆和舞厅,或从事插花、茶道等高雅的文化活动。
据美国《总统国际经济报告》1977年版材料统计,日本国民
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于1970年首次超过西德、法国和英国,
在西方世界中仅仅次于美国,以后比重年年上升,稳坐老二
的交椅。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文艺
创作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才成
为日本人的热门话题。1984年,日本和法国学者成立了“作
为文化的尖端技术考察会”,并于1986年联合举办主题为《探
讨作为文化的尖端技术—后现代的人类形象》的学术讨论
会。会上,日本一学者断言:“我们正处于后现代社会的形
成过程中。我们历来几乎坚信不疑的文化构造,实际上在所
谓后现代社会中正在分解,用时髦的话说,可以称之为脱构
或者解构。这样的事态正在进行,这种进程大概是难以阻挡
的。”他还预言,人和文化以及技术将成为社会不同的三个
要素,“后现代社会将给人类带来巨大压力。应该怎么样生
活下去,是今后需要解决的极困难的、伦理的、审美的或社
会的课题。”① 面对在后现代社会中怎么样生活下去的巨
大压力,许多日本中年职员“为了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而
在拥挤、颠簸的班车上皱着眉头,拼命研读电子计算机和信
息科学入门书、说明书,力图理解这些书本。”日本明治大
学教授加藤典洋认为这些便是日本后现代主义思潮流行的
时代背景。②
上述资料也正好引证了日本近畿大学研究生院特任教
授柄谷行人(1941—)在1984年作出的结论:“后现代言论刮
起的风暴已经超越少数学者、批评家的范围。”③ 看来,日
本确实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而日本的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
这个后工业社会的产物而已。
日本作为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它的本质问题还是马克思
所指出的劳动的异化问题。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理
论早就指出,“过去劳动,其中包括劳动的一般社会力,自
然力和科学,直接变成了一种武器,这种武器部分是用来把
工人抛向街头,把他变成多余的人,部分是用来剥夺工人的
专业和消除以专业为基础的各种要求,部分是用来使工人服
从工厂中精心建立的资本的君主专制和军事纪律。”④马克
思站在阶级分析的立场上看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劳资
关系和工人阶级内部工人与工人的关系的重要影响,悟出全
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争取彻底解放的道路。
今天,人们还认识到,如果不注意,盲目地发展工业,
还会直接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工业化也会带来不少负
效应:空气、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等。
此外,岛国日本还有其特殊问题,如1973年10月的第四次
中东战争,使百分之七十五的能源依赖进口石油的日本人受
到巨大冲击。石油价格上涨五倍,导致消费品普遍涨价,充
分暴露出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对外依赖性。于是世界末日思
潮广为流行,这就更助长了本来无常观就很严重的一部分知
识分子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倾向。这些成了日本后现代主
义作家的主要思想特征,不,毋宁说,反映危机意识已经成
了这个时代所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共同的特征。但“内向的
一代”作家更加典型,古井由吉甚至塑造出因害怕空气有毒
而不敢呼吸的人物形象。
但日本后现代主义首先表现在建筑方面,而不是在小说
里。时代的上述危机意识首先表现在设计师的设计思想上。
于是,一批后现代主义式建筑摆到了日本人面前,它们比小
说和影视媒介更有效地影响着人们。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
看,它们总能自然而然地不容选择地进入人们的眼帘,起着
潜移默化的作用。它们为日本后现代主义小说提供了显而易
见的典范,所以要论日本后现代主义,就必须先谈建筑。
日本最早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是在60年代末由一批年
轻的建筑师设计的小型住宅。当时,一些老前辈则不以为然
地称之为“奇娇”之作,还不愿接受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
不予以承认。直到70年代,像丹下健二这样有名的日本现
代主义建筑师,在完成万国博览会的设计后即告门庭冷落,
无事可干,也不得不改变观念,以适应消费社会价值观念多
样化的需要。1978年,英国建筑史家查尔斯·詹克斯的《后
现代主义的建筑语言》,由竹山实翻译在日本出版后,更加
快了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势头。1983年,由建筑家矶
崎新设计的筑波中心大楼竣工,曾任朝日新闻社记者的松叶
一清在他的《日本后现代主义》(1984)一书中,称赞它是“我
们时代的金字塔之一”,他认为这座日本科学城的设计主题
是要表现“权威的崩溃”。因为中心大楼设计成手杖形状,
中间近似罗马康比多利奥广场,但又与康比多利奥广场正相
反,主楼广场采取中心低,四周高的方案,给人造成一种崩
溃的感觉。广场的一侧用花岗石砌了一座巨型假山,人造瀑
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汇入广场的中心,以暗示经济成熟之际,
也将是经济崩溃之时。所以他说这是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
松叶一清所说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还不止筑波科学
城,不少建筑的式样反映了解构主义思潮,例如有些建筑的
装饰物设计成人的器官或者部分支体的形状。他介绍说,梵
寿钢设计的日本早稻田大学一栋楼的正厅里倒挂着一只木
制巨手;停车场入口的大柱上雕刻着女性裸体躯干。东京有
座公寓大楼上雕塑了一个大姆指。还有苫小牧一家旅馆整座
楼的造型宛如直立的男性生殖器,而爱伊努民俗资料馆的平
面配置图则模仿了女性生殖器形状。在日本思想家看来,这
些都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