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

全国首届书法临帖作品展于2012年1月28号至2月3号在北京评晓。评选由中国书协展览部主持评选全部程序。

此次展览的指导思想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和谐文化的健康发展,全面展示当代中国书坛对书法经典碑帖深入学习和研究的成就,促进当代书法艺术进一步繁荣。”

仅就此次展览的学术话题,我们将进行一番议论。所阐发的观点见解只限于笔者本人,不代表任何团体和个人。

一、相关的资讯

此次来稿约12000件,初评600余件,入选416件,优秀奖51件。入选概率3.47%;获奖概率0.43%。与十届国展入选率0.156%比较,正好是十届国展的一倍多一点,显然不如国展竞争激烈。与去年的三届隶书展入选率6.3%比较,比单项展竞争难度大将近一倍。

缺憾的是,此次来稿统计,没有各字体的具体数据,也没有各省来稿数据统计(网上有各省入选数据,可供参考),无法判断参数,这对我们的学术分析带来一定的障碍。笔者只能根据咨询各位评委的朦胧判断当做模糊参数进行议论。来稿比例最大的还是行草,估计占50%左右;次之隶书,约占25%;再是楷书,约占20%;篆书最弱,约占5%。

初评之后的结果,与评委朦胧的估计略有反差。在初评的600余件作品中,各体入围的比例(这个数据基本准确,笔者现场统计时有一定的误差,仅供参考)大约是:

楷书:31%,行书:25%,隶书:18%,草书:16%,篆书:10%。

入选作品和获奖作品数据没来得及统计,最后以作品集为准。

来稿的作者群以非中国书协会员为主力军,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和近十几年来大展获奖和参展作者寥寥。比较明显的是,参展作者群是以全国各地书法办学机构的学员居多,书法强省的作者多。

通过这些参数,我们以为,这和当代书法创作的大势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楷书的入选率有明显的上升。这或许是临帖展的特殊之处吧。

二、临帖展的现实意义

当代书坛展览过盛是事实。不管什么展,似乎是属于“惯性的展览模式”。虽然不同的展事有着各自的学术话题,但已经失去新鲜感。反应出来的负面作用是浮躁与名利的追逐。这个问题已经引起有志于书法艺术者的关注。书法艺术要持续发展,展览肯定起到强力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的作用力主要是撞击在“书法创作的终端”层面,于是,作者们把全部的注意力和能量集中在数不清的展览的“终端”上。于是大展的“终端”全息信息就成为了作者们的主要参照系。这种状况波及全国

各个省份,甚至各个教学机构。每次大展之前,运动式的鼓动倡导已经形成套路。

虽然我们不能说是坏事,但是,隐在的学术话题和更可怕的非艺术话题等等问题,真真的令人思考。笔者无心讨论书坛的非学术话题,只是关注学术话题。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如大河东流,沿着历史脉络有上中下游之分。任何一个书家的学书历程都有法源、流向、演变的规律。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宿命。由此推演,源流之清浊就显得非常要紧的了。

源清者,流或清或浊,要看流向与流变,然清澈者概率高;源浊者,流易污,更易浊,随可治污,而污浊率必高。平理若衡,这是自然规律。与其后日治污,不如今日不浊。

学书者的法源锁定在哪里?是我们不能不深思的课题!

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是临帖取法,这是所有真正意义的书家们的共识。换句话说,植根书法艺术的传统渊薮是永恒的话题。

临帖展就触动了这个话题!

当下,书法界的人们以研究展览为旨归,以追风为流向,以当代名家为法源,少数人这么做无甚大患,若都这么干,可想而知。我们的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会流变到哪里去呢?

笔者曾经有意询问了一些学书法的中小学生,搞书法为什么?多数回答是为参展,为获奖,为升学积累筹码。每次大展之前,笔者也卷流其中,经常被邀,包括对自己学生的辅导,也在认真而执著地助力。今日自忖,内愧内愧!

临帖展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关照了当下诸多问题,才适时推出,至于作用能够起多大,也未可知。但它是好的征兆无疑。

三、学术探讨

临帖展与常规的书法展有着很大的差异,所反映出来的学术问题具有其特殊性。

首先,每件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参照系,从书体到技巧,从形式到风格是有依托的,或者说是局限性的。但它还有非常自由的一面,可使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一面。那就是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临写,运用不同理念和判断临写,更可以依照作者个人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追求进行具有创造性的临写。这里,古人已经给我们做出的典范,那就是各种版本的《兰亭序》。

清代和近现代著名书家在这方面颇有建树。邓石如、王铎、何绍基、赵之谦,以及吴昌硕、于右任、沈尹默、白蕉、马公愚,还有陶博吾、胡小石等等。他们的临品古意盎然且个性鲜明,并且总结出了精辟的临帖理论。

如果说临帖理论最最精辟者,就是孙过庭《书谱》所指出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再是“形神兼备”和“遗貌取神”说。

我们这里之所以议论这些,意在为以下的学术讨论建立一个框架,这样以便不违背此展的宗旨进行讨论。如果我们朝着这个思维方向讨论,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判断,那就是临帖作品的评选相对便于操作和掌控。其特点是,所有评委在对作品的解读判断上都差异甚微而比较一致。即便是遇到不太好判断的意临、创临的作品也没有明显的争执。这也与其它展览评选的不同之处。

1、选帖课题的分析

临帖展最最关键的问题是选帖,它包括选帖的面和选帖的质量。能否真正反映此展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选帖的问题。宏观模糊的统计,可以说各体经典高端的法帖齐全,这就为此展的宗旨打下了成功的基础。

但是,问题也十分突出。那些“梅兰竹菊、牡丹芍药”之属不缺,并且来稿量极为集中。那些也在常规视野之内但略属边缘的法帖相对偏少,那些新出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东西稀缺。这是此次临帖展的遗憾之处。

按各个字体我们做一番梳理,具体情况是:

【行草部分】

来稿选帖最集中的法帖是:

《兰亭序》、《书谱》、《圣教序》、《祭侄稿》、《寒食帖》、《苕溪诗》、《王羲之札帖》等等。就目前笔者和部分评委朦胧估计,《兰亭序》、《书谱》二帖各集中来稿可能在600件上下(并不确切只供参考)。可见扎堆现象之严重,这便是临帖展极为特殊之处。另外,行草来稿数量比较多的还有:《古诗四帖》、《怀素自序帖》、《章草》以及山谷草书、王铎行草等等。

值得议论的是,通过扎堆的现象可以肯定地认为,传统经典是多么的深入人心!同时所有这类来稿的相对质量是比较高的。因为这些经典,真是实在太为人们所知了,它的每一个细节的都被了如指掌。选这类法帖的作者,相对训练比较有素,作品的水准较高。

这里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数量太多,评选必定格外地严格,亦或是尖刻,因为,无论谁来评选,传统经典必须要精中选精,优中择优。优秀奖一定是这类作品占有主要比例。于是,遴选之际评委们都小心翼翼,高度谨慎。这类作品的评选实际并不轻松,因为评不出令人佩服的作品,是实在交代不过去的。

这里,明显的问题是,淘汰率了。会有一些本来不错的临作被淘汰,这类作品的淘汰率远远高于其它品种,那是自不待言的事了。对此,评委常常啧啧叹息,因为,我们真真的知道临习这类作品的艰辛,如“天

下三大行书”法帖几乎都是通临,提交上来的只是一件作品,而后面不知还有多少废品。评委也十分无奈,因为不可能同类作品数量太多,为投这类作品的作者惋惜。实话实说,投这样的作品很是吃亏。这里,我们也真诚地劝慰这些作者,心态放平,权当是一次深入的临帖训练吧。毕竟这样的训练对自己是有益的。

作者们的选帖总的看相对丰富,但是有许多也还是稀少或稀缺。比如临董其昌、倪元璐、康里巎巎、鲜于枢等等元明行草的极少,笔者在初评时就几乎没有见到几件此类临品。再如清人行草,种类不多,且质量一般。

值得提及的是大草和章草,虽然有一定的种类和数量,但高质量的临品不多。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下依托《张旭古诗四帖》创作的人不少,应该有较高质量的作品出现,可是这类作品反而寥寥。奈何奈何?可又怎么解释呢?

统观行草临作来稿,小字多,质量高,大字少质量差。小情趣者众,气势恢宏者寡。这,与当前行草创作是接轨的。

【隶书部分】

来稿最多的品种是:

《张迁》、《礼器》二品,各自来稿估计在五六十件以上。其次是《鲜于璜》、《裦狭道》、《好大王》和《曹全》,《西峡颂》和《郙

阁颂》也争得几席。简帛类比例也不小。

隶书扎堆也十分严重。去年的隶书展评后,笔者也写了比较详细的文字。在讨论作品创作的时候,也不由得提及临帖取法的问题。若和此展对接比较,问题有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比如《张迁碑》真是具有恢宏庙堂气的典型代表,也是阐发性格情性的载体。如此这样伟大的作品,给我们以很丰富的养料与提示。但是,来稿虽然很多,可是真正发掘出这种气象的作品几乎没有,获奖作品应该有《张迁》的临品。

在评选之际,评委是极度关注《张迁》临品的,就像《兰亭》和《祭侄稿》一样,定要遴选出叫座作品的!我们非常相信,这类作品一定会出现,可是全程下来,却没有出现。优秀作品里面,有一件临《鲜于璜》却比较突出。这么伟大经典的作品竟然没有高端临品产出。煞是遗憾!

除了《张迁》外,还有不得不说的《石门颂》,解读《石门颂》笔法或有误读误解之处,多数的临品一般般,幸亏有一件获奖作品还好。《石门颂》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它是习隶作者案头必备之帖,此展鲜有上乘临品,真是需要我们操隶作者思考的事情。

隶书的临作,有明显的三个趋向。清整一路作品质量较高数量多;散逸一路作品次之;恢宏一路反倒一般。我们认为,这种现象在隶书领域不该是这样。

隶书一系,也存在偏狭之象。《衡方》、《封龙山》、《白石神君》、

《乙瑛》、《朝侯小子》、《华山》等等经典汉碑,似乎也不都在众多习隶者的取法视野之内。汉碑是隶书一系的主体,却是如此局面,值得我们深思。

简帛一系的作品来稿数量尚好。这类作品大都追求小情趣,或追求古旧形式。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临习这类法帖,应该从古代原生态遗迹中提炼有价值东西才对,这才是临习它们意义所在,而不应该致力于复制和仿古上。简帛类较好的作品都在草简,归类当属章草。

此外,我们觉得对清代隶书的关注度也很低,因为只有伊秉绶、金农等等少数品种可见。邓石如、郑谷口、赵之谦等等似乎无人问津。

此展隶书选帖面不宽,已是事实。这与当代隶书创作现状似乎存在必然联系。

【楷书部分】

此展楷书入围数量比以往任何展览的入围率都高,这绝对出乎所有评委的预判,这可真是可喜的现象。以往任何展览,楷书绝不可能有这样的入围比例,这或许是临帖展最特有的现象。尽管如此,最令人纠结的还是楷书领域。在楷书的三大板块里,唐楷、魏楷和小楷各有各的尴尬境地。听笔者细细道来。

最悲哀的是唐楷。世人皆说唐楷重要唐楷伟大,可是展厅里往往给唐楷的席位煞是可怜。欧柳颜(包括赵)被举得极高,可是每每展览杀

得精光。最最可悲的是柳楷,无论以往的什么展,几乎没有它的影子。这次临帖展,只有一件柳楷入围,投票之后入选否也未可知。初评阶段,笔者这组的四千多件作品只发现一两件柳楷,因为临得实在不好而淘汰。交叉复评阶段又过眼将近两千件,居然不见踪影!如此冷落,柳楷悲哀。

众人皆云:“欧楷乃楷书之极则”;皆云:“学书当学颜”;还云:“立骨当学柳”等等。其实,欧柳颜赵楷书的来稿不是很多,入围的屈指可数。如此境遇,唐楷悲哀。

其实,此展评委是非常偏袒唐楷的,从展览部主任刘恒那里就特别关注欧楷。他和笔者沟通时说,一定要给欧楷几个席位,全国写欧楷的太多太多了。最终评选结果欧楷没被绝种。

可说的是褚遂良,唐楷只有这一口气在残喘。说残喘不太属实,应该是比较“火”,“火”在来稿上。综合性展览包括此展,褚的来稿数量与质量其实并不低,但是由于写褚的作品往往以守帖面目冲展,几乎见不到有新鲜的面目。褚楷之间的竞争点主要体现在,看谁写得精准和写得率意,谁获票就高。其实入选也基本是品种的关怀而已。

由于临帖展的特殊性,由于褚楷临品的质量普遍较高,所以入选数量并不少。实际上,褚楷大多数情况是只能入选而获奖可能性很低。这是此展楷书比例较高的因素之一,而综合展就没那么幸运了。再说的是虞世南,也有一两口气。其它唐楷就没有话题了。唐楷在时下任何展

览都穷途末路,可见,人们对唐楷是多么的审美疲劳或审美厌倦。

需要提及的是,此展有一件原大通临隋代《苏孝慈墓志》(注:此志颇似欧阳询),临得极为精到而获奖。

接着谈小楷,也属“悲惨世界”。其悲有二:一是风格就那些风格;二是来稿仍旧雪片纷飞;三是靠拼接装点或使苦肉之计(这类作品字数多的惊人)。这是说综合展。那此展却一反常态,首先来稿量锐减,远不及综合性展常常能占楷书来稿一半的比例(九届国展将近60%,十届国展约50%)。

最明显的是选帖集中,突出的是文徵明统领主要来稿份额,其次依次是《宣示表》、《汲黯传》、《灵飞经》以及王宠、黄道周等等。让人赞叹不已的敦煌写经,来稿极少。总之,以精工、清丽风格者为主要取向,古朴、散淡抑或率意风格者来稿盖寡。小楷往往是创作容易临帖难,或许这是来稿减少的原因吧。

再谈魏碑楷书,是最有话题可说的领域。因为笔者在这个领域惨淡经营了近三十几年,想谈的问题也多,限于篇幅,只检重要的议论。

首先是当下人们对魏楷的认识比较偏狭,其中包括几个方面:

一是认为应该“取法乎上”,普遍认为魏楷不是楷书系统的主流,只是些不成熟的民间书法,故不足以为法;二是觉得魏楷就是龙门造像一系,粗糙又不规范,以为《张猛龙》、《张玄》、《石门铭》、《元

倪》、《崔敬邕》之属可学,其余不足观;三是认为魏碑的笔画没有笔法技巧存在,因为点画都不是写的全是刻的,只可看,不可学,既学不了,也没法学,等等。于是,现实书法人口中真真正正纯搞魏楷的比例还是很少,浅尝辄止者多。近些年操魏楷者的确渐渐增多,但也还都是在起步阶段,其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是因为在唐楷的“悲惨世界”里难以为继,而捨唐就魏的。

因此,近些年的展览来稿虽然有上升的趋势,但数量看长而品种依旧。此次临帖展也基本没有太大的改变。来稿也就是集中在以上所罗列的那么几个品种,其中龙门造像连二十品都不全,其它石刻墓志之类更是星星点点。

以《张玄墓志》独领风骚,粗略估计来稿得有四五十件只多不少,依次是《张猛龙》、《元倪》、《始平公》、《石门铭》。

于是,来稿的品种几乎可以历数,有《汝南王修治古塔铭》、《姚伯多造像》、《广武将军碑》、《郑文公碑》、《二爨》、《孙秋生》、《太觉造像》、《郑长猷造像》等。这里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出现了《李谋墓志》、《李璧墓志》、《元桢墓志》、《元鉴墓志》、《石婉墓志》、《王昌墓志》、《元彬墓志》、《吐谷浑墓志》、《高慈夫人墓志》、《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源延伯墓志》、《元暐墓志》、《巩宾墓志》还有《谷朗碑》等等,这些并没被列入所谓经典,但品相尚佳的墓志等等。虽然来稿有此类品种,但要么是一人多稿被筛掉,要么是临品

较差而淘汰。即便是入选的临品,其质量也不高,不少是占了品种的便宜。

尽管如此这般情况,我们已经看到,一些崇尚魏楷的作者们的眼界渐宽,审美渐高,当然也是非常可喜的现象。

如果分析魏楷作品被淘汰的主要原因是,普遍技巧能力较差。

一方面是,临品描摹修饰的痕迹明显,临品绝大多数是呆板僵持,乌黑沉重,尤其临龙门造像的作品,多数是连写带描。凡是属于方笔类型的品种,很少有书写意味的和墨韵丰富的临品。从他们用纸就可以得到佐证。这类作品几乎都用不发墨的草纸或粗纤维的纸临习(补描笔画不太暴露),见字不见笔,有形不显神。

另一方面是,作者并未真正掌握魏楷方笔或圆笔的控笔技巧,只是比较大胆敢写,虽然运用宿墨墨色比较丰富,书写意味强烈,可是点画狼藉,字形乖戾,且与原作相去较远。严格讲,既不属于意临也谈不上创临(关于意临与创临这个话题,本文后面将有所议论)。这种临帖纯属孙过庭说的:“任笔为体,聚墨成形”。说明魏楷核心技巧这一重要课题,在当代习魏的作者群中亟待需要解决。

再是,大多操魏楷的作者,猜解碑法有误,还是用唐楷的方法写魏楷。这样的作品总是带着唐痕,笔者戏称用唐法写《张猛龙》为“唐猛龙”,写《李璧》为“唐璧”。总之,魏楷“基因”不纯。

【篆书部分】

篆书作者历来是“弱势群体”。作者群小,风格面窄,入选份额低。此展与综合类展一致。

从仅占入围10%左右的篆书作品看,金文二十多件;铁线篆(精工类)近二十件;权量近十件;清篆二件;甲骨二件;楚金文一件;吴昌硕石鼓一件;天发神忏一件和张迁碑额一件。

这里比较正常的是,以金文为主导,精工铁线篆继之,两者合占半壁。不正常的是,甲骨和楚金文,一共才三件。在当下的综合展中,楚金文的创作是比较火的,可是,此展入围就一件。甲骨才可怜的两件。篆书的低迷由临帖展可见一斑。

还值得关注的是,相当数量的篆书临品水准不高,心昏拟效之方,又手迷挥运之理。对原帖的解读处在表层,理解也在浅层。

由于评选条例里强调间顾不同风格的要求,那些稀少品种虽然水平一般也得以入围,具有明显的品种优势。其它字体也是如此。

2、临帖的方式、方法课题梳理

临帖的方式与方法不同,所谓方式是,选临、节临、通临、放临、缩临和对临背临等等;所谓方法是,形临、意临、创临等等。前者是技术范畴,后者是艺术范畴。两者不是一回事而又相关联。就是说,可以

选临加意临,也可以背临加形临,等等以此类推,其临帖的方式方法是多样性的。

从来稿情况看,将近90%的作品的临帖方式和方法属于“对临加形临”。说明广大作者均采用最传统的模式临帖,说明这种临帖的方式方法已经深入人心。

无疑这种模式是经典的临帖模式,是最科学的模式。

这种临帖模式的作品反映出来的信息是,尽可能地和原帖靠近,尽量求其形似与神似。这与古训是极为吻合的,既“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这里的这个“似”,我们的理解是包括“形似”与“神似”。一些质量较高的临品,可以说真是做到了形似与神似,故而“形神兼备”。然而,用意临、创临方法的作品极少,品相上乘的临品极少极少。

我们看到,此展在临帖的方式上却非常丰富,有通临、节临、选临、放临等等各种方式都有,只是背临(默临)的临品,笔者尚未见到。如果是背临的作品,作者会在款中有所描述,此次来稿背临的临品阙如(注:或许可能有,或许笔者眼盲未见)。顺便在这里多说一句,背临临帖,是学习书法及其重要的方式,是学习者必须掌握并经常运用的方式。

3、关于对临加形临的议论

对临加形临的模式是学习书法最主要的和经常采用的模式。这种模

式就是不少古人共同倡导的模式,既“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或“形神兼备”的临帖模式。

笔者以为,这种模式是获法取法的最佳手段,是达到获“正法”与“真法”的科学手段。这种临帖以精准为主要指向,包括笔形准、字形准、章法准、墨色准与风格气息准。各种版本的墨迹临《兰亭序》就是样板。古代书家米芾就是采用这种模式临习的典范,流传的他的许多故事可证。

这种临帖的模式就是我们常常强调的“要有他无我”。古人有云:“临帖是为节度其手”。“节”是节制或限制,“度”是规矩和规范。当临帖之际,我们的手不是自己的手,是原作者的手。其控锋方法,发力方法,结字方法,驾驭通篇的方法,控墨的方法,以及表现风格审美的手段等等,都要紧靠原作者的方法。这样的临帖才能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这种模式是最能察其法理,晓其艺理的学书模式,并且已经为古今书家们所共守。

此展获优秀奖的绝大多数作品属于这样模式临帖的临品,证明我们的作者对这样的临帖模式的共识。这是此展最为可喜或肯定的部分,也是成果最高的部分。获奖作品中有的临品可以说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获奖中临《书谱》、《祭侄稿》等几件作品即是。

4、关于意临与创临的议论

关于意临与创临的问题比较难以讨论,各人有各人的判断与认知,其中存在绝对对立的见解。笔者就自己的浅薄理解与认知,谈谈拙见。

无论意临与创临抑或还有什么临,只要是“临”,就必须要临出原帖的某些元素。至于,临作中原帖元素含量的多寡,可以不同,或如古人所说的“取一半,捨一半”也罢,去六捨四也罢,甚至取三捨七也罢,我们都认为属于临帖范畴(笔者经常运用这种方法训手)。也就是说,所临之字,总得有原帖的影子。如果临的东西与原帖“三不靠”,只是临的原帖的字儿,而不是原帖的味儿,就不属临帖范畴。这里要指出的是,临帖的要义是临习法帖的技巧与风格,而不是单纯的文字,如果写的只是文字,那叫抄录,不叫临帖。

意临与创临是达到训练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换句话说,临帖不能僵临死学,要化人之法而成我法。这样才能学得到,学得对,用得上。临帖多数是以创作为落脚点的,临得再好再多落实不到创作上,都是无效劳动。鉴此,意临与创临往往是活学活用的最佳方法和手段。

或取其形,或拟其笔,或用其章法构成等等,这是“技”的范畴;或捕其势,或采其质,或逮其神,或化其意等等,这是“艺”的范畴;或察其法,或潜其心,或标其情等等,这是“道”的范畴。正是这三种层次不同的问题,反应到临帖中比较复杂,所以很难界定和规范意临与创临的内涵与外延。比如,曾见某人临《九成宫》,竟然临成了行列无序,大小突兀,笔墨狼藉,个别字竟然写成草书,完全改变了原帖的形

制与性质。诸人诧问何故?辄曰:“这是创临”!又曰:“找这个帖的感觉”!再云云又云云,颇有说辞。当争论到一定时候的时候,一言以蔽之,曰:“这样写,舒坦”!众人哑语。

这里我们还有必要讨论“遗貌取神”,这句古训的真实含义。这也是某些人士常以此为据进行自我标榜。这句古训堪称萃语。关键的是这个“遗”字,何谓“遗”也?“遗”,是有前提的,其前提必须是“有”。只有“有”了,才能“遗”。“遗”者,丢也,失也,捨也,弃也。某人汽车停在路边丢了,被人偷了,这叫“遗失”。压根没车,何谈丢车?

我们认为,“遗貌取神”,前提是得貌,不仅的貌,还要得神,之后,留神而遗貌。临帖之际,形貌之未得,神采之未拟,没有可遗之貌,更无可取之“神”。

四、需要反思的问题

此届临帖展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的东西。这里,我们仅就敏感或主要的话题展开议论,由于笔者的浅陋,会有疏忽或愚见,权当抛砖引玉。

1、对临帖意义与取向问题的思考与当代对传统的解读问题

临帖是书法学习与研究的不二法门。凡是古今有成就的书家,那些有实力的书家,无不是临帖的高手,甚至,有的临品都可以成为后世学

习的范帖。褚遂良、虞世南所临《兰亭序》;王铎所临《圣教序》;何绍基所临《张迁碑》以及吴昌硕所临《石鼓文》等等,就是典型的案例。

临帖的主要目的大体有三:一曰取法;二曰训手;三曰冶心。取法是为用法;训手是为提高能力;冶心是为提升审美。

所谓取法,基础是选帖。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上”,是经典,是被历史所检验过的,沉淀下来的东西。它们就是传统。取法乎上,就是继承传统。这没有什么争议。这是永恒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

那么,这里还有些小道理需要我们思忖。

细究起来,我们需要反问一下,如果是“取上得中”,那么,“上”,从哪里来的呢?是否是“中+中+中+中……=上”呢?好像不是这

个逻辑,也不会是这么简单的数算。我们学二王、苏黄米蔡、颜柳欧赵,都是铁定的“上”,我们就属于“上”了?或能“中”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太容易了。显然不是这个逻辑。

对“上”的判断,历来纷纭。有人说:“王羲之无丈夫气,有女郎才”;有人说:“颜真卿像插手并脚田舍汉”;有人说:“赵孟頫字有奴才相”,等等。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被指责的可都是历史上的大家呀!甚至说这话的人,也都是圣手。可信吗?可据吗?

“上”是经典的代名词。经典的属性是,品位高,影响大,流传久,

法者众。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是,那些不具备这种全属性的东西,艺术品位相当高的东西怎么界定呢?还有很多没有名气的尚好的古代遗

存怎么界定呢?

笔者长期学习研究魏碑楷书,发现里面有许多品相相当高的,但鲜为人知的,流传短暂的,法者寥寥的,甚至比列入经典的东西还好的碑版石刻,怎么界定呢?

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所谓的“上”进行再认识。

笔者认为,“上”有宏观与微观的两重意义。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宏观意义就是“取法乎上”,属于指导思想范畴。潜入微观意义思考,微观意义则指具体个人,“取法乎当”才有实际意义,才有实际指导意义。

这里,有如我们饮食。俗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之不同取食不同,动物世界更是如此。折射到书法的学习中,我们或可这样描述,所谓“取法乎当”,是合我者为上,适我者为当。合我者,取之用之,不合者,观之赏之。这样,我们的取法范畴就会相对清晰,就会理性,而不会迷乱,减少盲目和做无用之功。

再是,虽然人之取法不同,各有路数,但结果悬殊。就知道欧阳询,就死磕欧体,不及其余,结果必然走的是书奴的路子。

学书“博采众长”比较可信比较科学。所以,古人就有学书当“如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书法临摹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临摹是学习书法最基本最初步的方法,是攀登顶峰的必由之路。 “临”和“摹”,本来是两个意思:“临”是“对着写”,“摹”是“蒙着描”。这两种方法,对初学者都是行之有效的。对后者大家往往不重视,其实,如果你真的去试试,就会发现效果也许比前者更加明显。 临的对象(字帖),可以由老师指定,但最好还是自己选择。你喜欢它,并且着手研究它,那可以说是一种享受;强迫自己学习那种毫无兴趣的东西,不管它本身是多么重要正确,那也无异于一种劳役。如果你是不满意自己的字而希望有所改进,但多方努力又实在找不到一种能引起热情和兴趣的字帖,那么你最好,还是干那些使你兴趣盎然的事情。 临摹不是整篇誊抄,不能全线出击;它是描样绣花,须各个击破。一个字就是一个战役。无论对整体还是局部,都需要仔细推敲慎重对待。 临摹是通过手的描画,加深脑的印象通过手、眼、脑的运动,把优美的形象刻在自己的心里。 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每临一遍都确有所得。哪一遍心无所动,那一遍就是浪费时间。 临就要力图象,这是临摹的主要目标之一。历代著名书法家曾留下不少临摹作品,有的看上去不完全逼肖,常有书法家自己的影子。初学者不宜用此法。现在的任务是通过临

摹来理解、消化别人创作的书法形象。临习作品与原作的相象程度,反映出你理解和掌握的程度。 艺术到了高级阶段,本来只能是感受、意会、不能用任何框框程式来解释的。但在此之前,通过临摹,归纳一此基本原则和机械规律,还是十分必要的。 从形式上看,临摹是用自己的手写别人的字;从本质上看,这实在是训练形象感受能力的极好手段。临写的越象,必定是琢磨得越透;观察得越细,说明感受能力越敏锐。两个字放在一起,稍有不同,便能一眼明辨,这样敏锐的眼力,应是每个书家必具的基本素质。 临摹是一种思索。老学不象,究竟问题在哪儿?是哪一笔、哪一部分、哪些地方在作怪?自己常犯的毛病是什么?要找症结、抓关键,多找几个角度分析。 临摹是一种比较。字帖上的字和自己的字是比较的双方。笔画的方向、长短、曲折、位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感觉、局部的造型,应该一点一点地解剖、对照。 临摹是一种记忆。临得象了,还要总结。以前不象,是因为什么;后来如意了,是抓住了什么主要矛盾。这样就抓住了字的一个基本,然后反复巩固,记在心里。 对钢笔字来说,临摹的重点是字的结构,不必在用笔上花太多的力气。既注意结构又照顾用笔,能一下学得象固然很好;但实践的结果常常是互相干扰,顾此失彼。 每天临几个字并能吃透记住,这样的进度应该令人满

中国书法家协会历届主席及作品

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任期1981年-1984年) 舒同(1905- )字文藻,又名宜禄。江西东乡人。曾入县立尚志学校。受五四运动影响,于1920年组织“金兰同学社”,研读进步书刊,宣传救国思想。毕业后考入江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东乡县委书记。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因东乡党组织遭破坏被通缉,辗转于武汉、合肥、上海、南京等地,以卖字为生,寻找党的组织。1929年潜回本县,进行秘密革命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先后任军政治部秘书、十一师秘书长,中共赣东特委秘书长,红四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红十师、十一师政治部主任。1933年部队缩编后,任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1935年任红二师政治郎主任。长征到陕北后,任红一军团四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直罗镇、东征、西征和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曾率工作团在山西五台;定襄一带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建设和反“围攻”、反“扫荡”斗争。1940年赴延安,后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底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秘书长。1943年到山东,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兼秘书长。1945年起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兼国军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常委、社会部部长。参加了鲁南、济南、淮南、渡江、上海等战役。1949年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常委、

宣传部部长兼《解放日报》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兼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主任、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华东局党校校长等职。1954年住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兼济南军区第一政委。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63年任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1977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8年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79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2年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他是著名书法家,是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二届名誉主席。 舒同作品欣赏

正确的临帖方法

正确的临帖方法 书法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古老的东方艺术,使其长盛不衰,后继有人,就必须培养出大批的接班人。书法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有其它艺术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六年级学生能使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 临帖是练习书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通过临帖,可以体会前人的书写法则,汉字笔画,学习他们的运笔方法、结构规律,从中可以体会到中华五千年古老文化的优良传统。临帖作为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书法水平的提高。临帖的成败与否,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自信。学会正确的临帖方法,对学生的书法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笔者在长期书法教学中发现,大家在临帖时存在下列典型问题: 一、临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笔画写不到位,涂描结合。 临帖是为了写字像帖,合乎规范。但小学生一开始临帖时,常常笔画写不到位而后又加以描补,时间一长就会形成靠涂描将笔画写到位的坏习惯。 2.动手不动脑,似临实抄。 学生在临帖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拿出字帖,一眼带过,提笔就写。看似不错,实则不然,他根本没有看清字帖中范字的点画特征,动手却不动脑,这样看似临帖,实际上是在抄帖。 3.看一笔写一笔,光临不背。 学生开始临帖时,由于对字帖中的字不熟悉,常常是看一笔写一笔,写出的字往往结构松散,笔画孤立,缺乏笔画间的呼应和气韵的上下贯通。 二、原因及对策。 1.要教会学生边临帖边体会,第一个字哪里写得不像,哪个部位临得不准,第二遍加以改进。在写字的过程中。要不断加以分析、改进,力求字如法帖。久而久之,就能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就能一笔到位,不再涂描。 2.抄帖并没有把字帖上字的笔画、结构学到手。要克服这个毛病,也并非难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_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_ 自1980年全国首届书法展以来,“国展”成为当代书法活动的重要内容。三十多年来“国展”推动了书法事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希望你们喜欢。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欣赏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1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1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2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3 2017书法国展获奖作品4 2017年获奖书法作品欣赏2017年获奖书法作品1 2017年获奖书法作品2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到东汉、魏、晋时期,草书、楷书、行书、诸体基本定型,书法时刻散发着古老艺术的魅力。为一代又一代人们所喜爱。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艺术青春常在。在每个时代,社会环境不同、人们的审美欣赏角度不同,又随着文化地发展容入,书法有着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完善。浏览历代书法,“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为精辟的总结:晋人尚韵:晋代书法流美妍媚,风流潇洒,反映了士大夫阶级的清闲雅逸,流露出一种娴静地美。唐人尚法:唐代书法法度严谨、气魄雄伟,表现出封建鼎盛时期国力富强的气派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具有力度美。宋人尚意:宋代书法纵横跌宕、沉着痛快的书凤,正是在“国家多难而文运不衰”的局面下,文人墨客不满现实的个性书法,以书达意,表达一种心境。元、明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停滞不前,江河日下,反映在书法上则是崇尚摹古,平庸无奇。至于明末书坛“反流俗”的狂飚,以及清代后期崇尚碑版金石之风的兴起,正如地下奔突的岩浆,黑夜中闪掣的电光或是火石,折射出一个社会巨大变动的征兆。真所谓“披图幽对,思接千载”。追寻三千年书法发展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淅地看到他与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中国书法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高级艺术的特征。书法艺术在群众中以逐步普及,也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书协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展作品欣赏(上篇)

中书协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展作品欣赏(上篇) 中书协首届"国学修养与书法"创作展作品欣赏 2015-04-21 10:02现与大家分享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学员作品,请欣赏!由于篇幅过长,本文分上、下两个篇幅发布,此为上篇!牛耕123451970年出生,河南开封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开封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秘书长,开封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安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作品展优秀奖,第四届全军书法篆刻作品展三等奖。作品曾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通讯》、《书法导报》、《书法》等专业报刊,作品及艺术成就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共和国专家成就博览》、《契文斋藏印》等辞书。【释文】胸藏金册行三教;袋挂牛角读四书。王峰123451973年出生,甘肃礼县人。字子愚。1998年毕业于甘肃教育学院中文系,2009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程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陇南师专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书法作品先后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大展获优秀作品。作品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书法小品展等

展览。撰写的《自然境界:审美认识的最高境界及其层次》、《浅析多元语境下的艺术思维特征》等十余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释文】翰墨流年犹追梦,藏锋露转近十春。大笔如椽难尽意,庄生梦蝶半夜风。归来顿首习经子,寻书问道法自明。游心北冥东海上,身在南山烟雨中。王瑞123451970年出生,山东济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印社副秘书长,济南市文联委员,济南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济南市历城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2011年被授予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被选拔为首批“齐鲁文化之星”,2012 年获颁山东书法创作成就奖,2013年被评为首批泉城文化英才。书法篆刻作品三十余次入展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单位主办的国内国际主流展览,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二等奖,2011中国书法年度佳作奖,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览优秀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释文】移竹成凤影;焚篆见龙章。【释文】焰华开处彻空清,冷月经天此抱同。多少楼台烟影里,卅年真梦慰余生。王军领12341983年出生,河北邯郸人。别署一谦堂,法学学士,文学硕士(书法篆刻方向)。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青创部委员,重庆市渝北区书法家协会青创部主任。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作品入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草书作品展,全国第三届、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

兰亭序 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 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 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 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 不可动摇的。

历届兰亭书法展获奖作品欣赏

历届兰亭书法展获奖作品欣赏 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为让艺术品走进大众,走入生活,促进艺术品大众消费热情,推动艺术品的互联网交易,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将在 12 月 17 日联合推出“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第一期)。这是继 11 月 10 日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成功联合推出“当代书法博士精品扇面 0 元拍场”之后的第二个专场。 此次,专场参拍的书法家有:孟庆星,刘京闻,张东明,程度,方建光、蔡梦霞、程志宏、张伟民、梁治国、秦健、贺进、龙友(按年龄排序)。他们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有较强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潜力和价值。荣宝斋书法馆及荣宝斋在线还将联合推出更多专场和精彩活动,敬请持续关注。孟庆星行书斗方《兰亭序》作品规格:68cm×68cm 4.0 平尺作品材质:白宣已托作者简介:孟庆星,1966 年生,书法专业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湖北美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书法作品 xx 年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银奖,xx 年度获书法报全国兰亭诸子奖,xx 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书法册页作品展三等奖。十几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行草书展、扇面书法作品展。承担并负责国家级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

助项目《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已结项),论文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刘京闻行书横幅《兰亭序》作品规格:34cmx137cm 4.2 平尺作品材质:彩宣作者简介:刘京闻,1967 年生于山东陵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书法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兰亭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xx 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同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 60 家”作品展,曾多次担任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xx 年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专家组成员。张东明小楷手卷《心经》作品规格: 13.5cm×103cm 1.3 平尺作品材质:花笺纸拼接作者简介:张东明,1970 年出生,又号有鱼居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书协会员,徐州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授课教授,清华美院及荣宝斋画院张旭光工作室教授,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艺委会委员,荣宝斋签约艺术家。获“徐州市艺术家”称号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中国书画》提名“中国当下最值得市场关注的书法十家”,《中国书画》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法院首届毕业展策展人,首次“吴门雅集--吴悦石师生迎春画展”策展人,徐州有鱼书院创办人。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第五届

书法临摹字帖三要三不要

书法临摹字帖“3要”、“3不要” 一、要“忠心耿耿”,不要“离经叛道” 这里,用这两个词来形容,借指临帖的含义。忠诚,就是指的要尊重原帖,既然你临摹学习,那就要恭恭敬敬的“照葫芦画瓢”,当然这个词听起来有些贬义,但确实应该这样才行,否则,是学不到东西的。古帖都是千百年来经过历练的优秀的代表,浓缩了书法的精华,所以,必须忠实的去临摹,不放过一丝一毫。换句话说,不要叛逆,不要随便更改古帖,包括笔画、结构、章法等,先做到这些,等学有所成“实临”之后,再可以尝试“意临”,但有个前提,必须对原帖有较高的研究才可以的。 二、要“情有独钟”,不要“移情别恋” 用这个词来形容比较合适的,就是说,首先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风格的字帖,因为你选择了不适合自己性格或者说风格的,就意味着试图走弯路,绕一个大圈子。一定要选好,

选好后,就要专心专一,对字帖爱不释手,细细品味,越是研究细节越是能学到东西。不可以临摹了一阵子又认为别的字帖好,中途更换了字帖,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不行的。更换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须等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可以更换一下字帖,最后达到“遍临诸家”。 三、要“扬弃继承”,不要“拘泥成奴” 扬弃,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善于发现古帖的精华所在,同时也善于洞察出古帖当中的不完善之处,古帖不是十全十美的,肯定或多或少的存在各种问题,有笔画的,有结构的,还有章法的等等,在临帖的过程中,不可以拘泥、固步、教条,能修正的完全可以进行合理的修正,使其更加完美。但是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别把糟粕当精华,也别把精华当糟粕。这个需要很高的审美能力,不要一味地从字形和结构上去评判,有的字帖,表面上看“很难看”,但实际上有深厚的内涵的,就像是一个人,不能只是从外表相貌上看,还要看其内在的修养。但是,也不能片面的认为好看的字体就是俗不可耐,或者说没有书法艺术性。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才符合唯物主义辩证法。

褚体楷书优秀作品【褚体书法作品欣赏】

褚体楷书优秀作品【褚体书法作品欣赏】 唐代书法家因此和晋朝书法家一起,被后人称为“晋唐传统”。他们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人。在这个传统之中,褚遂良占着异常重要的位置。从某方面来说,他对后世的影响可能比任何一家的贡献都要大。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褚体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褚体书法作品欣赏 褚体书法作品图片1 褚体书法作品图片2 褚体书法作品图片3 褚体书法作品图片4 褚遂良书法主要作品 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立于唐永徽四年,唐褚遂良书。此碑最有褚家之法,结字

较欧、虞舒展,笔法变化亦多。 汇品: 明盛时泰:《三藏圣教序》,世传二本,余赏评之,以为王书如干狐聚裘,痕迹俱无,褚书如孤蚕吐丝,文章具在。然今藏书之家,右军之刻多有,而中书之搨仅见。简翁此帙,纸墨两精,原溥可以保矣。 清包世臣:河南《圣教序记》其书右行,从左玩至右,则字字相迎;从右看至左,则笔笔相背。噫!知此斯可与言书矣。 倪宽赞 《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 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雁塔圣教序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阴符经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

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

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 [转载]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 原文地址:书法名家临帖示范(视频)作者:育彦书画学院崔学路临《颜真卿勤礼碑》书法视频示范 崔学路,号玄一,别署龙骨山房主人、弱水三千居者、佛堂。1945年12月6日出生于哈尔滨;山东省平原县四女寺乡佛堂人;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青少年书法报》创始人;“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品段级位评定活动”发起人和组织领导者。 1985年创办《青少年书法报》; 1986年领导举办全国青少年书法篆刻大奖赛; 1988年创办东方高等书法艺术学校,出版青少年书法专集,编辑书法词典,为弘扬书法艺术,发现书法新人,繁荣书法创作做出努力; 1992年出访新、港、日,举办书展、书法讲座,交流书艺; 1994年卸去报社总编职务,隐于京郊八丈岩下龙骨山

房,复徙弱水三千居,闭门绝世,潜心书艺研究; 2006年以“神接敦煌”为的,取古朴净穆品格,遍临古帖;并于欧洲八国做文化艺术之旅,兼收异土风物。建《心象无痕》文化艺术网站,全面、系统地向社会介绍和展示文化艺术追求和成就; 2007年以“新解右军”为的,取天真烂漫心境,临纸2000余通; 2008年以“简牍得意”为的,取秦汉自然意绪。王丹临《张玄墓志铭》书法视频示范 王丹,号易斋。63年生,从师李世伟、大康、韩天衡,进修浙美,留学日本。88年在中日美术馆举办个展,喜用非石材治印,砖刻巨印曾获西泠印社首届全国印展优秀奖。二届神龙大赛全能金奖。篆刻获全国五届展全国奖。近十年烧陶治印,把握粗细不同的真实质感和篆刻作品自然风格的产生有新探索并得到印界肯定。出品新概念展,大写意篆刻集,同一方印展,《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王丹卷,《王丹篆刻集》日本版、新加坡版、荣宝斋版。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辽宁书协副主席,篆刻委员会主任,西泠印社社员,锦州文联副主席。 王丹在章法上有创意,大块留虹造成疏密的强烈对比,极度的倾抖营造险峻效果,但就整体而言,却依然能维持稳定、沉实。就线条来说,我更倾向于王丹兄圆实的那一路,

[国展楷书书法获奖作品]国展书法获奖作品欣赏

[国展楷书书法获奖作品]国展书法获奖作品欣赏 国展上有不少的楷书获得了奖项,这些楷书书法作品,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楷书之美呢?下面是为你的国展楷书书法获奖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一个人心静不静,通过写书法就可以看出来! 练书法,就是练心境。 西汉文学家杨雄说:“言者,心声也。书者,心画也。”清代刘熙载也说:“笔墨性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又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人,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纵观我国古代书法大家:雄浑大度的颜体字是与颜真卿刚直忠义的性格相维系的;张旭、怀素的草书龙飞凤舞、气势非凡,是与他们性情旷达,放荡不羁相对应的;书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其字天人合一,潇洒、自然,妙趣横生。 事实上,未经专门书法训练的人写出来的字更能代表其性格。例如:写字毕恭毕敬者,做事必定谨小慎微;花里胡哨者,好说大话,虚荣心较强。有的人写字笔笔送到,一丝不苟,其办事必定认真,考虑较为周到;有的人以简取胜,涉笔成趣,必是个果断干练,讲究工

作效率的人;写字线条柔和的人性格必定随和,人缘较好;流畅潇洒者,性格奔放,生性豁达,好交朋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书法的养生治疗效果已在中西医学界得到确认。香港大学高尚 仁教授曾经做过实验,发现人在写书法时“心脏搏动比一般休息状态时更慢,更有规律性”。书写者心灵进入持续安静的状态,对血压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当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如果能坐下 来写上数百字的楷书,一笔一画专心于点画之中,慢慢地写,不久就会觉得情绪安定,冷静平和;而当觉得情绪低落、郁结烦恼时,如果 能练练行书、草书,任意挥洒至酣畅淋漓,情绪得到宣泄,则精神倍增、意气风发。 书法虽然有动静结合,修身养性的功效,但不同的人最好根据 自身不同的性格特点来选择不同书体进行练习,才能起到修补不足、完善自我的最佳功效。即使在入门者通常练习的楷书中,不同书家的字体又有不同的练法。 一般来说:性格坚毅的人应练柳体,性格含蓄细腻的人则应练 虞体或欧体;女人宜练行书或章草,以求阳刚之美,男人应练正楷,

全国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名家点评

全国首届篆书展获奖作品:名家点评 提示:点击↑'书画超市'免费订阅,右上角转发【书画超市】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庆春按:去年举办的全国首届篆书展,我参与了从策划到展出的过程。展览结束后,篆书委员会在《书法导报》上推出了获奖作品赏析,活动持续一年多,受到广泛欢迎和好评,对篆书的普及和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负责评析的四位获奖作品,以大篆类为主,但各有千秋。虽然在导报上发过了,但能集中在一起看一看,应该挺有意思的。所以,今天把文章重新整理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图片调整到位发上来。要知道,这些图片都是出版用的,太大了!大家也可对这些作品发表意见。 刘聚森(一等奖、篆书条幅):刘聚森先生为河南青年书法家,其作品多以行草见长,且以往获奖作品多为行草书。此次篆书作品荣获一等奖,虽让人觉得突然,但细读此作感到自有其道理在。此幅大篆条幅,整体气象茂密丰富,给人以充实、沉着、痛快、古雅之感,又透露出时尚的意趣,不失为一件佳作。章法虽排布较满,但字距纵向拉开,横向绞紧,字与字之间呈不齐之齐状态,虚实对比鲜明而强烈,辅之以竖式的界格和小字题跋,更觉视觉上丰富多样,令人咀嚼回味无穷。随便说一句,小字题跋大小适宜、松紧适度,且留

有“活口”,颇具匠心。 细审其篆法,结字严谨,结体修长,排布错落,松紧结合有度。如“坐”、“从”、“水”、“晓”、“愁”等字,结字严谨而整饬;“鼓”、“怀”、“鹭”、“消”、“相”等字,结构轻松、率意自如,各具神态。通篇用笔系以小篆笔法写大篆,既有大篆笔法之凝重、果断和力度,也有小篆笔法之轻松内敛,乃至简书之灵动鲜活。整幅作品用墨虚实相间,燥润并举,令视觉丰富多样而耐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所擅长的行草书笔调,通揽全篇,使本来以静态为主的大篆赋予灵动、洒脱和流动的气息。由此也可以进一步说明,书体间相通互补的艺术通感是可以相互借鉴和互为补益的。 建议作者在金文的精典范本上加强临摹和研习,深入把握大篆的用笔规律,强化线条的质感和力度,使篆书创作进入更高的层面。 王普群(二等奖、篆书对联):王普群先生此幅大篆对联荣获二等奖,当之无愧。此幅篆书系以战国文字、融大篆笔意兼简书趣味和而一体,意象高古,老辣而不失活泼,显现卓而不群之态。篆书创作和其他书体一样,也无外乎章法、字法、笔法和墨法这些基本要素相协调。大篆创作掌握篆法结字并不难,难在笔法的运用和技法的转换。众所周知,金文与战国文字原器物皆为小字,或铸造、或铭刻、或竹木墨迹,字形既小,有的线条又含混不清,临习这类作品,无疑要在

2014年全国书法高考试题

2014年全国各大院校书法高考试题汇总 A、书法统考部分 a、河南省书法统考试题: 上午临摹:元怀墓志 创作:《江村即事》唐·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下午:篆刻临摹《上官建印》 印稿设计《与古为徒》 b、福建省书法统考(泉州师范学院) 2013年福建省书法统考,于2013年12月16日在泉州师范学院举行。 考试内容: 一、临摹:150分,用纸四尺三开。 ①楷书提供颜欧柳赵魏碑、隶书《曹全》、《乙瑛》,任选一种临摹。提供示范字帖复印件,指定临摹内容15字。占分120分。 ②临摹王羲之行书《兰亭序》,指定第18--20行,欣……占分30分。 二、创作:150分,用纸四尺对开竖式,字体自选。 内容: 《题开圣寺》唐.李涉 宿雨初收草木浓,群鸦飞散下堂钟。 长廊无事僧归院,尽日门前独看松。 落款:壬辰年之冬书 c、甘肃省书法统考: 统考于2013年12月23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本校区开考,本次统考科目设有: 1、书法临摹占总分50% 2、书法创作占总分30% 3、理论测试占总分20% 书法理论部分试题:

填空、选择(略) 简答、论述 1、列举杨凝式的四件墨迹作品,并且做一介绍。 2、简述初唐四家 3、“二沈”“三苏” 4、论述《韭花帖》 5、什么是《续书谱》 6、宋四家 7、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 临摹试题: 楷书: 隶书: 行书: 创作部分: 滁州西涧作者:[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题识雨后空林作者:【元】倪瓒 雨后空林生白烟,山中处处有清泉。 因寻陆羽幽栖去,独听钟声思罔然。 d、山西省书法统考理论试题: 一、填空 1、书圣是(),其字为(),何时人(),代表作品() 2、六书造字法是()()()()()()() 二、名词解释 1、法书 2、布白 3、正书

全国第九、第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奖名单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奖名单 共34人 一等奖(5人) 行书:龙开胜(北京) 草书:童孝镛(部队) 篆刻:陈靖(山东) 隶书:李守银(江苏) 楷书:李国胜(河北) 二等奖(9人) 隶书:何来胜(浙江)邹家喜(湖北) 篆刻:鞠稚儒(广东) 楷书:李建明(江西)钱松君(黑龙江) 篆书:刘颜涛(河南) 行草:熊志凌(贵州)朱占华(辽宁)王乃勇(河南) 三等奖(20人) 篆书:赵永成(甘肃)汪洋舟(江苏) 楷书:石锋(广西)史焕全(河南)林志明(福建)张灿森(山东)篆刻:仲伟迅(黑龙江) 隶书:耿自礼(河南)顾宇驰(江苏) 行草:钟成(北京)卜庆中(山东)王大公(辽宁)李洋(辽宁)林秋宏(广东)陆家衡(江苏)李吉东(辽宁)崔胜辉(北京)张军文(四川)颜奕端(广东)吕金光(山东)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奖提名名单共68人 篆刻获奖提名(6人) 陈一兵翟卫民方斌唐存才孟德乡冯宝麟 篆书获奖提名(8人) 方芳张高山田九廷余国联李永成谢国启宿浩峰彭岳峰

楷书获奖提名 (11人) 马亚飞徐驰孙培严杨世全(广西)张明利李全会李静朱桥王厚孝韦斯琴刘伊明 隶书获奖提名名单(12人) 鞠闻天杜鹏飞李锐王付利徐健王增军张青山张英俊谷国伟方玉杰廖炳智毛国典 行草获奖提名(31人) 吴前琪陈士恒李明马健中傅泽宇刘聚森王福君王厚祥张振虎胡崇炜丁斌马德田 陈师超万力刘恒章王义军谢少承宇文家林陈云海王佑贵梁世鲍张胜伟刘志军敖朝军 赵俊生宋琰黄丹何明霖贺显亮陈延春王忠勇 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名单篆书入展名单共81人 安徽(2人) 许云瑞张业建 北京(1人) 李小成 福建(1人) 黄景中 甘肃(8人) 马福来刘建国齐泽山陈志铭杨帆张永琦荆立新徐春光 广东(9人) 田炜邢宪铭陈凯林润深李杰李流平李耀权沈永泰张敏 贵州(1人) 李茂江 河北(6人) 刘琦刘斌刘晓霞迟夫魏兵然贾徽 河南(26人) 丁国朝丁保国马文涛张伯煊凤岐冯东志史俊领米刚刘奇张力 贾光刘建斌刘畅之刘珠利孙国庆李元强李永根李现军李彦春

书法临摹要点

临摹要点 小楷临摹要点 1、小楷总体属于帖学,如能参以汉魏笔意体势及敦煌写经之率意,会增加蕴藉隽永之笔致。 2、小楷的用笔尤以能见锋颖为高妙,这就要求处理好“清”与“腴”的矛盾统一。“清”是指墨无散漫而锋颖秀发;“腴”是指笔姿含蓄而字势丰妍。亦清亦腴,则骨血温润,醇雅冲和,可入古人堂奥。欲小字有大气象,必重墨气,既要笔致沉重,又要点画分明,写出新意。 《诫子书》

3、要抓住其大巧若拙的字态、古雅朴茂的点画和清和简远的气韵等艺术特点,用笔轻落轻收,结体横向取势。关键是要掌握小楷“疏朗停匀、宽绰有余”的总体特点。 《宣示表》 4、要做到“小字当如大字”,除要写得疏朗停匀、宽绰有余外,还要象高二适先生说的小字要多墨气,要笔迹使转分明,如见毫发,要四面八方俱着墨力。 5、小楷与大楷迥异,大楷先从点画要求入手,小楷则以结字为首要。小楷以其小,每笔的走向、笔画与笔画之间距,有的间不容发,要求每笔都具姿态确非易事。若要笔画多变化,运腕为紧要。高二适先生曰;“小楷亦纯乎运腕,一涉指

功即不能成。”故临习时应致力提高运腕功力,使起伏顿挫分明,极力控制不假指功之技巧。 6、小字与大字迥然不同,不能互视为放大或缩小。大字本身易于恣肆纵放,若过分或曰一味纵放,则会流于轻率松散,而无深刻沉着之趣,故大字宜放中有敛;小字本身收敛,若一味收敛则形拘笔滞,也会失于轻糜,故小字宜敛中有放。由此可知二者有质的不同,写时应仔细斟酌。 隶书临摹要点

1、“方劲古拙,如龟如鳖”。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发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较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发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曹全碑》 2、“蚕头雁尾,笔必三折”。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 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 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 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

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获奖作品

全国第二届手卷书法展获奖作品 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为让艺术品走进大众,走入生活,促进艺术品大众消费热情,推动艺术品的互联网交易,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将在 12 月 17 日联合推出“荣宝斋全国书法展获奖作者心经、兰亭专场”(第一期)。这是继 11 月 10 日荣宝斋书法馆与荣宝斋在线成功联合推出“当代书法博士精品扇面 0 元拍场”之后的第二个专场。 此次,专场参拍的书法家有:孟庆星,刘京闻,张东明,程度,方建光、蔡梦霞、程志宏、张伟民、梁治国、秦健、贺进、龙友(按年龄排序)。他们在当代中青年书法家中有较强代表性,作品具有极高的收藏潜力和价值。荣宝斋书法馆及荣宝斋在线还将联合推出更多专场和精彩活动,敬请持续关注。孟庆星行书斗方《兰亭序》作品规格:68cm×68cm 4.0 平尺作品材质:白宣已托作者简介:孟庆星,1966 年生,书法专业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为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湖北美术学院书法专业教研室主任,湖北美院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副主席。书法作品 xx 年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银奖,xx 年度获书法报全国兰亭诸子奖,xx 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首届书法册页作品展三等奖。十几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行草书展、扇面书法作品展。承担并负责国家级课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

助项目《万历书坛——邢侗个案研究》(已结项),论文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八届书学讨论会”三等奖。刘京闻行书横幅《兰亭序》作品规格:34cmx137cm 4.2 平尺作品材质:彩宣作者简介:刘京闻,1967 年生于山东陵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书法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廊坊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入展全国书法展及兰亭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展二等奖,全国第三届扇面展一等奖,xx 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三名”工程,同时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 60 家”作品展,曾多次担任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展览评委,xx 年为中国书协主办的“中国书法公益大讲堂”专家组成员。张东明小楷手卷《心经》作品规格: 13.5cm×103cm 1.3 平尺作品材质:花笺纸拼接作者简介:张东明,1970 年出生,又号有鱼居士,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中国书协会员,徐州书协副主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特聘授课教授,清华美院及荣宝斋画院张旭光工作室教授,全国七十年代代表书家艺委会委员,荣宝斋签约艺术家。获“徐州市艺术家”称号及“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称号,《中国书画》提名“中国当下最值得市场关注的书法十家”,《中国书画》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中国书法院首届毕业展策展人,首次“吴门雅集--吴悦石师生迎春画展”策展人,徐州有鱼书院创办人。获得第八届全国书法展全国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金奖,第五届

毛笔临摹书法字贴记王羲之兰亭序打印版

简介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关于《兰亭序》,世间流传着形形色色的趣闻逸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自己这件作品非常满意,曾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他曾感叹说:"此神助耳,何吾能力致。"因此,他自己也十分珍惜,把它作为传家之宝,一直传到他的第7代孙智永。智永少年出家,酷爱书法,死前他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对书法也很有研究,他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藏在他卧室梁上特意凿好的一个洞内。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书法,尤爱王羲之的字。他听说王羲之的书法珍品《兰亭集序》在辨才和尚那里,便多次派人去索取,可辨才和尚始终推说不知真迹下落。李世民看硬要不成,便改为智取。他派监察御史萧翼装扮成书生模样,去与辨才接近,寻机取得《兰亭集序》。萧翼对书法也很有研究,和辨才和尚谈得很投机。待两人关系密切之后,萧翼故意拿出几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给辨才和尚欣赏。辨才看后,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好的,我有一本真迹倒不差。"萧翼追问是什么帖子,辨才神秘地告诉他是《兰亭集序》真迹。萧翼故作不信,说此帖已失踪。辨才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观看,萧翼一看,果真是《兰亭集序》真迹,随即将其纳人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 辨才失去真迹,非常难过,不久便积郁成疾,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此后又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传说……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而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世。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也有人认为兰亭之会是讨论军事的秘密会议,是以书法之名掩人口目。无论如何,其书法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2017全国书法展览征稿启事汇总(最新最全)

2017全国书法展览征稿启事汇总(最新最全) 2017全国书法展览征稿启事汇总 (点击可查看征稿启事全文) ﹀1 全国征稿 第九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7月31日截稿) 第五届“孤山证印”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征稿启事(2017年7月15日截稿) 纪念胡问遂诞辰100周年国际书法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30日截稿) 第二届“陈介祺奖”国际篆刻大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30日截稿) 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6月20日截稿) 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20日截稿) 2017年(中国·福州)第二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15日截稿) 风骨——“陕西省书法院奖”首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10日截稿) 首届“任可澄”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4月30日截稿) “黄河口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4月20日截稿) 2017“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征稿启事(2017年4月10日截稿) 海纳百川·晒墨宝杯国际书法篆刻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3月31日截稿) 首届“汝帖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3月31日

各省征稿 第二届“江苏书法奖”评选征稿启事(2017年6月20日截稿) 吉林省第五届书法临帖(碑)作品展征稿通知(2017年7月15日截稿) 甘肃省首届写经书法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30日截稿) 2017年云南省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启事(2017年5月10日截稿)3 硬笔征稿 全国第三届硬笔书法家作品展览征稿启事(2017年3月31日截稿) 第二届“笔墨先锋”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25日截稿) “四方杯”四川省硬笔书法大赛征稿启事(2017年5月3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