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化学热处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钢的热处理ppt课件

的频率,与材料的淬透性无关。
其它表面淬火方法
1.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淬硬深度:2~6mm。 特点:方便,成本低,但效果
差
2.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特点: 淬硬深度:0.3~0.5mm。 特点:不需要冷却液,可对深
孔,盲空,沟槽进行淬火。
3.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同激光,但受自然条件限制
钢的化学热处理
为什么亚共析钢要进行完全淬火
完全淬火—— 得到完全马 氏体。
不完全淬 火——马氏体 组织中有铁 素体出现。
为什么过共析钢只能进行不完全
淬火
完全淬火:马氏体 含碳量过高,易开 裂和形成大量残余 奥氏体;
不完全淬火:有细 小弥散渗碳体残余, 奥氏体含碳量低, 因而淬火时不易开 裂,且残余渗碳体 量少。
适用材料:低碳钢。 常用工艺:
气体渗碳 固体渗碳 特点:温度高,周期长, 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
渗碳件的淬火
直接淬火
优点:工艺简单, 降低成本
缺点:工件晶粒 粗大,易开裂。
一次淬火
优点:晶粒细化, 不易开裂
缺点:增加成本。
钢的气体氮化
原理:以氨气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渗入钢
表面后形成高硬度的弥散分布的氮化物。 优点:由于渗氮温度只有550~570℃,且渗后
目的:满足工件不 同部位的性能要求。
冷处理
目的:消除残余 奥氏体。
工艺:先进行普 通淬火,然后将 工件淬入低温溶 液中
常用冷处理液
冰水; 干冰+酒精; 液氮。
钢的淬透性
基本概念
淬透性:钢获得马 氏体的能力。
淬硬性:钢的硬化 能力
淬透层深度:从淬 火件表面至半马氏 体区的距离
时间/s 图2-68 T10钢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
其它表面淬火方法
1.火焰加热表面淬火
淬硬深度:2~6mm。 特点:方便,成本低,但效果
差
2.激光加热表面淬火
特点: 淬硬深度:0.3~0.5mm。 特点:不需要冷却液,可对深
孔,盲空,沟槽进行淬火。
3.太阳能加热表面淬火
同激光,但受自然条件限制
钢的化学热处理
为什么亚共析钢要进行完全淬火
完全淬火—— 得到完全马 氏体。
不完全淬 火——马氏体 组织中有铁 素体出现。
为什么过共析钢只能进行不完全
淬火
完全淬火:马氏体 含碳量过高,易开 裂和形成大量残余 奥氏体;
不完全淬火:有细 小弥散渗碳体残余, 奥氏体含碳量低, 因而淬火时不易开 裂,且残余渗碳体 量少。
适用材料:低碳钢。 常用工艺:
气体渗碳 固体渗碳 特点:温度高,周期长, 渗碳后必须进行淬火。
渗碳件的淬火
直接淬火
优点:工艺简单, 降低成本
缺点:工件晶粒 粗大,易开裂。
一次淬火
优点:晶粒细化, 不易开裂
缺点:增加成本。
钢的气体氮化
原理:以氨气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渗入钢
表面后形成高硬度的弥散分布的氮化物。 优点:由于渗氮温度只有550~570℃,且渗后
目的:满足工件不 同部位的性能要求。
冷处理
目的:消除残余 奥氏体。
工艺:先进行普 通淬火,然后将 工件淬入低温溶 液中
常用冷处理液
冰水; 干冰+酒精; 液氮。
钢的淬透性
基本概念
淬透性:钢获得马 氏体的能力。
淬硬性:钢的硬化 能力
淬透层深度:从淬 火件表面至半马氏 体区的距离
时间/s 图2-68 T10钢过冷A等温转变曲线
钢的热处理及表面处理技术

转变特点 马氏体的组织类型 马氏体性能
• M体转变特点:
• ①无扩散型转变 • ②降温形成:连续冷却完成 • ③瞬时性 • ④转变的不完全性
Fe-1.8CF,e-1冷.8至C,-10冷0℃至-60℃
M形成时体积↑,造成很大 内应力。
• 冷处理:P42
1)无扩散 Fe 和 C 原子都不进展扩散,M是C过饱 和的体心立方的F体,固溶强化显著。
↓ • 总结:A体晶粒越粗大,那么晶界越少,
形核几率越小,那么A体越稳定,C曲线 右移。淬透性越好
• 三、钢的淬透性
• 〔三〕淬透性的测 定
四、钢的回火〔P127〕
1.概念(Conception)
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 保温后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2.目的(purpose) 〔1〕稳定工件组织、性能和尺寸 〔2〕减小或消除剩余应力,防止工件的 变形和开裂 〔3〕降低工件的强度、硬度,提高其塑 性和韧性,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C %↑→ M 硬度↑, 片状M 硬度高,塑韧性差。板条M 强度高,塑韧性较好
二、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共
析
碳
钢
连
续
冷
却
水淬
无
M+AR
B
体
转变终止线
P 退火
T
S 正火
T+ 油淬 M
亚共析钢连续冷却转变 过共析钢连续冷却转变
炉冷→ F + P 空冷→ F(少量) + S 油冷→ T + M+AR 水冷→ M +AR
(三〕淬透性的测定
〔一〕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的概念
• 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M体的能力,它是 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主要取决于M体的临界冷 却速度
• M体转变特点:
• ①无扩散型转变 • ②降温形成:连续冷却完成 • ③瞬时性 • ④转变的不完全性
Fe-1.8CF,e-1冷.8至C,-10冷0℃至-60℃
M形成时体积↑,造成很大 内应力。
• 冷处理:P42
1)无扩散 Fe 和 C 原子都不进展扩散,M是C过饱 和的体心立方的F体,固溶强化显著。
↓ • 总结:A体晶粒越粗大,那么晶界越少,
形核几率越小,那么A体越稳定,C曲线 右移。淬透性越好
• 三、钢的淬透性
• 〔三〕淬透性的测 定
四、钢的回火〔P127〕
1.概念(Conception)
将淬火后的钢加热到Ac1以下某一温度, 保温后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
2.目的(purpose) 〔1〕稳定工件组织、性能和尺寸 〔2〕减小或消除剩余应力,防止工件的 变形和开裂 〔3〕降低工件的强度、硬度,提高其塑 性和韧性,以满足不同工件的性能要求
C %↑→ M 硬度↑, 片状M 硬度高,塑韧性差。板条M 强度高,塑韧性较好
二、共析钢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共
析
碳
钢
连
续
冷
却
水淬
无
M+AR
B
体
转变终止线
P 退火
T
S 正火
T+ 油淬 M
亚共析钢连续冷却转变 过共析钢连续冷却转变
炉冷→ F + P 空冷→ F(少量) + S 油冷→ T + M+AR 水冷→ M +AR
(三〕淬透性的测定
〔一〕钢的淬透性与淬硬性的概念
• 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能够获得M体的能力,它是 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主要取决于M体的临界冷 却速度
《钢的热处理》PPT课件

231形成当a过冷到a1线以下时a产生了变化在晶界处产生了fe3c晶核长大使侧a的含量下降当fe3c长大时使到原有的a的c含量达到f时fe3c两侧形成的晶核当f长大时cmax0006向周围的a排出多原子增加了两侧a的c含量促进了fe3c片的形成如此反复24形成f与fe3c层片相间的混合组织与此同时在晶界其他部位又可能产生新的晶核fe3c小片并不断交替生核长大直到各种不同取向的p晶团群彼此相遇a全部转变为p
三) 转变产物的组织与性能
1.珠光体型 ( P ) 转变 ( A1~550℃ ) : A1~650℃ : P ; 5~25HRC; 片间距为0.6~0.7μm ( 500× )。
650~600℃ : 细片状P---索氏体(S); 片间距为0.2~0.4μm (1000×); 25~36HRC。
600~550℃:极细片状P---屈氏体(T); 片间距为<0.2μm ( 电镜 ); 35~40HRC。
珠光体形貌像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 氏 体 形 貌 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 氏 体 形 貌 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三) 转变产物的组织与性能
2.贝氏体型 ( B ) 转变 ( 550~230℃ ) :
形成,F 与 Fe3C 层片相间的混合组 织,与此同时,在晶界其他部位又可能 产生新的晶核( Fe3C 小片),并不断 交替生核长大,直到各种不同取向的P晶 团(群)彼此相遇,A全部转变为P。 由此可见,P的形成,包含两个不 同的过程: 通过C的扩散而使成分产生改变,即 由含C量0.8%(0.77%)的A 含 C量极高的Fe3C和含C量极低的F转变;
( % ) 50 40 30 20 10 0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Wc 100
三) 转变产物的组织与性能
1.珠光体型 ( P ) 转变 ( A1~550℃ ) : A1~650℃ : P ; 5~25HRC; 片间距为0.6~0.7μm ( 500× )。
650~600℃ : 细片状P---索氏体(S); 片间距为0.2~0.4μm (1000×); 25~36HRC。
600~550℃:极细片状P---屈氏体(T); 片间距为<0.2μm ( 电镜 ); 35~40HRC。
珠光体形貌像
光镜下形貌
电镜下形貌
索 氏 体 形 貌 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屈 氏 体 形 貌 像
光镜形貌
电镜形貌
三) 转变产物的组织与性能
2.贝氏体型 ( B ) 转变 ( 550~230℃ ) :
形成,F 与 Fe3C 层片相间的混合组 织,与此同时,在晶界其他部位又可能 产生新的晶核( Fe3C 小片),并不断 交替生核长大,直到各种不同取向的P晶 团(群)彼此相遇,A全部转变为P。 由此可见,P的形成,包含两个不 同的过程: 通过C的扩散而使成分产生改变,即 由含C量0.8%(0.77%)的A 含 C量极高的Fe3C和含C量极低的F转变;
( % ) 50 40 30 20 10 0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Wc 100
《钢的热处理》PPT课件

度高、保温时间长, 晶粒粗大.
⑵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过热 度越大, 形核率越高, 晶粒越细.
⑶合金元素:
Nb/%
Nb、Ti对奥氏体晶粒的影响
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
Ti、V、Nb、Ta、Zr、W、
Mo、Cr、Al等碳化物和氮 化物形成元素。
析出颗粒 对黄铜晶 界的钉扎
ppt课件
16
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Mn、P、C、N。 ⑷ 原始组织: 平衡状态的组织有利于获得细晶粒。 奥氏体晶粒粗大,冷却后的组织也粗大,降低钢的
由于加热冷却速度直接影响转变温度,因此一般手册
中的数据是以30-50℃/h 的速度加热或冷却时测得的.
ppt课件
8
第二节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加热分两种:一种是在
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 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一、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ppt课件
10
℃
第四步 奥氏体成分均匀 共析钢奥氏体化曲线(875℃退火)
化:Fe3C溶解后,其所 温 度
在部位碳含量仍很高, ,
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
体成分趋于均匀。
ppt课件
11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 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 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 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 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 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常温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因此加热得到细而均 匀的奥氏体晶粒是热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真空热处理炉
箱式可控气氛多用炉
ppt课件
17
第三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冷却是热处理更重要的工序。 一、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转变过程
⑵加热速度: 加热速度越快,过热 度越大, 形核率越高, 晶粒越细.
⑶合金元素:
Nb/%
Nb、Ti对奥氏体晶粒的影响
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
Ti、V、Nb、Ta、Zr、W、
Mo、Cr、Al等碳化物和氮 化物形成元素。
析出颗粒 对黄铜晶 界的钉扎
ppt课件
16
促进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元素:Mn、P、C、N。 ⑷ 原始组织: 平衡状态的组织有利于获得细晶粒。 奥氏体晶粒粗大,冷却后的组织也粗大,降低钢的
由于加热冷却速度直接影响转变温度,因此一般手册
中的数据是以30-50℃/h 的速度加热或冷却时测得的.
ppt课件
8
第二节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道工序。加热分两种:一种是在
A1以下加热,不发生相变;另一种是在临界点以上加 热,目的是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称奥氏体化。
一、奥氏体的形成过程
ppt课件
10
℃
第四步 奥氏体成分均匀 共析钢奥氏体化曲线(875℃退火)
化:Fe3C溶解后,其所 温 度
在部位碳含量仍很高, ,
通过长时间保温使奥氏
体成分趋于均匀。
ppt课件
11
共析钢奥氏体化过程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奥 氏体化过程与共析钢基本 相同。但由于先共析 或 二次Fe3C的存在,要获得 全部奥氏体组织,必须相 应加热到Ac3或Accm以上.
常温力学性能,尤其是塑性。因此加热得到细而均 匀的奥氏体晶粒是热处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真空热处理炉
箱式可控气氛多用炉
ppt课件
17
第三节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冷却是热处理更重要的工序。 一、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产物及转变过程
《钢的热处理》PPT课件

一、钢的奥氏体化
钢加热到Ac1,点以上时会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 热到Ac3和Accm点以上时,便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热处理加热的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奥氏体,因此这种加热到相变点以上获得 奥氏体组织的过程称为钢的奥氏体化。
1.奥氏体的形成
精选ppt
上一页 下一页
5
§ 3.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毛坯(如铸件、锻件等)中缺陷, 改善其工艺性能,为后续工序作好组织准备;更重要的是热处理能 显著提高钢的力学性能,从而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提高工件的 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热处理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根据加热和冷却方法不同,常用的热处理大致分类如下。 (1)整体热处理对工件进行整体穿透加热。常用的方法有:退 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精选ppt
上一页 下一页
9
§ 3.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奥氏体形成后继续加热或保温,在伴随着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和奥氏体的均匀化同时,奥氏体的晶粒将发生长大。其结果使钢
件冷却后的机械性能降低,特别是冲击韧性变坏;奥氏体晶粒粗大
也是淬火变形和开裂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了获得细晶粒的奥氏
7
§ 3.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较低,只有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才能得到成分均
匀的奥氏体。如图3-3为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由上可知,热处理的保温,不仅是为了将工件热透,而且也
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便冷却后能得到良好的组织和
性能。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到Ac1点以上时,珠光体转变成奥 氏体,得到的组织为奥氏体和先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称为不完
上一页 下一页
钢加热到Ac1,点以上时会发生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加 热到Ac3和Accm点以上时,便全部转变为奥氏体,热处理加热的 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奥氏体,因此这种加热到相变点以上获得 奥氏体组织的过程称为钢的奥氏体化。
1.奥氏体的形成
精选ppt
上一页 下一页
5
§ 3.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毛坯(如铸件、锻件等)中缺陷, 改善其工艺性能,为后续工序作好组织准备;更重要的是热处理能 显著提高钢的力学性能,从而充分发挥钢材的潜力,提高工件的 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热处理在机械制造工业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
根据加热和冷却方法不同,常用的热处理大致分类如下。 (1)整体热处理对工件进行整体穿透加热。常用的方法有:退 火、正火、淬火、回火等。
二、奥氏体晶粒的长大及其影响因素
精选ppt
上一页 下一页
9
§ 3.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奥氏体形成后继续加热或保温,在伴随着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和奥氏体的均匀化同时,奥氏体的晶粒将发生长大。其结果使钢
件冷却后的机械性能降低,特别是冲击韧性变坏;奥氏体晶粒粗大
也是淬火变形和开裂的重要原因。所以,为了获得细晶粒的奥氏
7
§ 3.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较低,只有延长保温时间,通过碳原子的扩散,才能得到成分均
匀的奥氏体。如图3-3为钢的奥氏体化过程。
由上可知,热处理的保温,不仅是为了将工件热透,而且也
是为了获得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以便冷却后能得到良好的组织和
性能。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加热到Ac1点以上时,珠光体转变成奥 氏体,得到的组织为奥氏体和先析的铁素体或渗碳体,称为不完
上一页 下一页
钢的热处理 PPT课件

组织:球化珠光体(球粒状渗碳体 +铁素体)。
球 化 退 火
目的:消除应力,使钢的渗碳体球状化, 以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为以后 的热处理工序作好组织准备。 应用:主要用于共析碳钢、过共析碳钢 和合金工具钢。
加热温度:再结晶温度以上(一般为650 ~700℃
再 结 晶 退 火
目的:消除加工硬化,恢复塑性。
热处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
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电接触加热 激光加热 表面热处理 渗碳 渗氮 化学热处理 碳氮共渗 渗金属等
热处理工艺曲线
热处理的基本过程都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 阶段组成的,其工艺过程用温度-时间坐标系中的 曲线图表示,这种曲线称为热处理工艺曲线。
应用:主要用于经冷塑性加工,如冷轧、 冷冲、冷拔而发生加工硬化的钢件。
去 应 力 退 火
加热温度:Ac1以下某一温度(一般为 500~650℃)
目的:消除由于塑性变形、焊接、切 削加工、铸造等形成的残余应力。
工艺方法:将工件加热到高温(1050~ 1150℃),并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 的退火工艺。
第 3章
一、概述
钢的热处理
二、钢在加热时的组织 三、钢在冷却时的组织 四、钢的退火与正火 五、钢的淬火 六、钢的回火
七、钢的表面热处理
八、热处理工艺的应用
概述
热处理的概念 将固态金属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 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的目的
(1)提高钢的力学性能;
(2)改善钢的工艺性能。 热处理的理论依据:铁碳合金相图
温 度 加热 保 温 冷却
0
热处理工艺曲线
时间
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球 化 退 火
目的:消除应力,使钢的渗碳体球状化, 以降低硬度,改善切削加工性,并为以后 的热处理工序作好组织准备。 应用:主要用于共析碳钢、过共析碳钢 和合金工具钢。
加热温度:再结晶温度以上(一般为650 ~700℃
再 结 晶 退 火
目的:消除加工硬化,恢复塑性。
热处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类
整体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感应加热 表面淬火 火焰加热 电接触加热 激光加热 表面热处理 渗碳 渗氮 化学热处理 碳氮共渗 渗金属等
热处理工艺曲线
热处理的基本过程都是由加热、保温和冷却三个 阶段组成的,其工艺过程用温度-时间坐标系中的 曲线图表示,这种曲线称为热处理工艺曲线。
应用:主要用于经冷塑性加工,如冷轧、 冷冲、冷拔而发生加工硬化的钢件。
去 应 力 退 火
加热温度:Ac1以下某一温度(一般为 500~650℃)
目的:消除由于塑性变形、焊接、切 削加工、铸造等形成的残余应力。
工艺方法:将工件加热到高温(1050~ 1150℃),并长时间保温,然后缓慢冷却 的退火工艺。
第 3章
一、概述
钢的热处理
二、钢在加热时的组织 三、钢在冷却时的组织 四、钢的退火与正火 五、钢的淬火 六、钢的回火
七、钢的表面热处理
八、热处理工艺的应用
概述
热处理的概念 将固态金属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加热、保温 和冷却以获得所需组织与性能的工艺。 热处理的目的
(1)提高钢的力学性能;
(2)改善钢的工艺性能。 热处理的理论依据:铁碳合金相图
温 度 加热 保 温 冷却
0
热处理工艺曲线
时间
一、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PPT课件

决定钢件最后的性能。
47
第47页/共69页
3.回火时的组织转变 1)马氏体分解 (80~200 ℃)
转变产物:回火M+残余A 2)残余奥氏体分解 (200 ~ 300 ℃ )
转变产物:回火M 3)渗碳体形成 (300 ~ 400 ℃ )
转变产物:回火T 4)渗碳体聚集长大(> 400 ℃ )
转变产物:回火S
c
b a
a = b≠c
——碳原子
25
第25页/共69页
低碳马氏体
组织特征:
呈 一束一束相互平行的
细条状板条。
M板条
性能特点:
硬度可达 HRC 45~50 ,
具有较高的强度
及良好的韧性。
M板条束
低碳马氏体组织形态
26
第26页/共69页
高碳马氏体
组织特征: 断面呈针状或片状
性能特点: 硬度均在≥ HRC 60, 表现为硬度高而脆性
珠光体组织 3800×
好的综合 力学性能。
18
第18页/共69页
a)形成温度范围
650℃ ~ 600℃ b)组织——索氏体(S)
细片状珠光体 片层间距0.4 ~ 0.2μm C)性能 硬度为230 ~ 320HBW 索氏体组织 8000× 综合力学性能优于 粗珠光体。
19
第19页/共69页
a)形成温度范围
铁素体+渗碳体
组织特征:
铁素体 ——长成板条状大致平行分布
渗碳体 ——呈粒状或短杆状分布在铁素体板条之间。
21
第21页/共69页
a)形成温度范围
550℃ ~ 350℃ b)组织——上贝氏体(B上)
形态呈典型羽毛状 C)性能
钢的化学热处理

使温度降到淬火温度,便于直接淬 火处理。
30
㈢ 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简介
⑴ 固体渗碳
固体渗碳是将工件和固体 渗碳剂装入渗碳箱中;用盖 子和耐火泥封好;然后放在 炉中加热至900~950 ℃; 保温足够长时间;得到一定 厚度的渗碳层
固体渗碳剂通常是一定粒度的木炭与10%左右的碳
酸盐BaCO3或Na2CO3的混合物 木炭提供渗碳所需
⑴ 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在表面形成高硬层 ➢在钢件表面形成减磨抗粘结薄膜 ➢在钢件表面同时形成高硬层与抗粘或减磨薄膜
4
在表面形成 高硬层
在表面形成减磨 抗粘结薄膜
在表面同时形 成高硬层与抗 粘或减磨薄膜
钢件渗碳淬火可获得高碳 M硬化表层;合金钢件渗 氮可获得合金氮化物的弥 散硬化表层。
蒸汽表面处理产生的Fe3O4 薄膜有抗粘结的作用,表 面硫化获得的FeS薄膜可兼 有减磨与抗粘结的作用。
一般地;由于扩散缓慢;渗碳时间不需精确控制
28
29
⑷ 工艺参数的综合选择
由于各参数间相互影响较大;同时为了缩短渗碳 的总时间;通常对各参数进行综合调节:
升温阶段 高速渗碳阶段
扩散阶段 预冷阶段
采用低碳势
在正常温度或更高温度下采用高于 所需表面碳含量的碳势,时间较长
在正常渗碳温度下采用与所需表面 碳含量相等的碳势,时间较短
21
㈡ 渗碳工艺参数
渗碳前
除去表面油污、锈斑或其它脏物; 对不需要渗碳的局部加以防护; 零件在料盘内必须均匀放置。
渗碳中
控制气氛的碳势、温度和时间,以 保证技术条件规定的表面碳含量、 渗层深度和较平缓的碳浓度梯度。
渗碳后
根据炉型选取适当的热处理方式进 行热处理,以获得预期的性能。
30
㈢ 固体渗碳和液体渗碳简介
⑴ 固体渗碳
固体渗碳是将工件和固体 渗碳剂装入渗碳箱中;用盖 子和耐火泥封好;然后放在 炉中加热至900~950 ℃; 保温足够长时间;得到一定 厚度的渗碳层
固体渗碳剂通常是一定粒度的木炭与10%左右的碳
酸盐BaCO3或Na2CO3的混合物 木炭提供渗碳所需
⑴ 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在表面形成高硬层 ➢在钢件表面形成减磨抗粘结薄膜 ➢在钢件表面同时形成高硬层与抗粘或减磨薄膜
4
在表面形成 高硬层
在表面形成减磨 抗粘结薄膜
在表面同时形 成高硬层与抗 粘或减磨薄膜
钢件渗碳淬火可获得高碳 M硬化表层;合金钢件渗 氮可获得合金氮化物的弥 散硬化表层。
蒸汽表面处理产生的Fe3O4 薄膜有抗粘结的作用,表 面硫化获得的FeS薄膜可兼 有减磨与抗粘结的作用。
一般地;由于扩散缓慢;渗碳时间不需精确控制
28
29
⑷ 工艺参数的综合选择
由于各参数间相互影响较大;同时为了缩短渗碳 的总时间;通常对各参数进行综合调节:
升温阶段 高速渗碳阶段
扩散阶段 预冷阶段
采用低碳势
在正常温度或更高温度下采用高于 所需表面碳含量的碳势,时间较长
在正常渗碳温度下采用与所需表面 碳含量相等的碳势,时间较短
21
㈡ 渗碳工艺参数
渗碳前
除去表面油污、锈斑或其它脏物; 对不需要渗碳的局部加以防护; 零件在料盘内必须均匀放置。
渗碳中
控制气氛的碳势、温度和时间,以 保证技术条件规定的表面碳含量、 渗层深度和较平缓的碳浓度梯度。
渗碳后
根据炉型选取适当的热处理方式进 行热处理,以获得预期的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所供应的原料气氛 组成稳定的情况下, 只要控制气氛中微量 的 CO2 、 H2O 、 CH4 或O2中的任何一个的 含量,就可达到控制 渗碳炉中碳势的目的.
ppt课件
17
通常,生产中多 采用露点仪来控 制气氛中的H2O 含量;
因为气氛的露点 与气氛中的含水 量具有很好的对 应关系,即含水 量越高、露点就 越高;
目的有四
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提高零件的抗蚀性
提高零件的抗高温氧化性
⑴ 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在表面形成高硬层
在钢件表面形成减磨、抗粘结薄膜
在钢件表面同时形成高硬层与抗粘或减磨薄膜
ppt课件
4
在表面形成 高硬层
在表面形成减 磨、抗粘结薄
膜
在表面同时形 成高硬层与抗 粘或减磨薄膜
钢件渗碳淬火可获得高碳 M硬化表层;合金钢件渗 氮可获得合金氮化物的弥 散硬化表层。
蒸汽表面处理产生的Fe3O4 薄膜有抗粘结的作用,表
面硫化获得的FeS薄膜可兼 有减磨与抗粘结的作用。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多元共
渗工艺,如氧氮共渗,硫
氮共渗,碳氮硫氧硼五元
共渗等。
ppt课件
5
化学热处理方法 表面硬化的优势
能更好地解决 钢件硬化与其
韧性的矛盾
比表面淬火 硬化方法的
效果更好Leabharlann 可获得适应零 件多种性能要
氧化等条件下工作的零件,其表面层的性能就显
得尤为重要。
ppt课件
2
经化学热处理后的钢件,实质上可以认为是一种 特殊复合材料。
渗入了合金 元素的材料
紧密的 晶体型结合
原始 成分 的钢
远远强于电镀等 表面涂覆技术所 获得的心、表部 之间的结合
经化学热处理后的钢件
ppt课件
3
㈡ 化学热处理的目的
提高零件的耐磨性
能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表面层
如耐腐蚀性、耐磨性等
ppt课件
10
㈢ 化学热处理的分类
目前工业上广泛使用的化学热处理方法,就是在钢 件表面渗入一种或多种元素,即渗入法。
根据所渗入的元素,可以将化学热处理分为渗碳、 渗氮、渗硫、渗硼、渗铝、渗钒、渗铬等。
如果同时渗入两种以上的元素,则称之为共渗,如 碳氮共渗、铬硅铝共渗等。
生产效率高 劳动条件好
渗碳 种类
固体渗碳 常用
便于直接淬火等
液体渗碳
ppt课件
14
渗碳的目的
提高零件表层的含碳量
提高表层硬度,增强 零件的抗磨损能力
同时保持心部的 良好韧性
主要用于那些对表面有较高耐磨性要 求、并承受较大冲击载荷的零件
渗碳用钢:为低碳钢及低碳合金钢,如20、20Cr、
20CrMnTi、20CrMnMo、18Cr2Ni4W等。
⑷ 提高零件的抗高温氧化性
钢件渗铝、渗铬、渗硅后,与氧或腐蚀介质作用
形成致密、稳定的Al2O3、Cr2O3、SiO2保护膜,提
高抗蚀性及高温抗氧化性。
ppt课件
7
钢的化学热处理具有如下特点
1)不受工件几何形状的限制 2)具有较好的工艺性 3)经济效果好 4)能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表面层
ppt课件
8
不受工件几何 形状的限制
渗入原子在基体金属 中的扩散,是化学热 处理得以进行和获得 一定深度渗层的保证
目前生产中最常用的化学热处理是渗碳、渗氮、碳
氮共渗、渗硼和渗铝等。
ppt课件
13
11.2 钢的渗碳
渗碳:就是将钢件置于具有足够碳势的介质中加热
到奥氏体状态并保温,使其表层形成一个富碳层的
热处理工艺。
碳势可控
气体渗碳 最常用
钢中渗入的元素,可能溶入铁中形成固溶体,也可
能与铁形成某种化合物,总之渗入的元素与基体金
属之间具有相互作用。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㈣ 化学热处理的基本过程
渗入法化学热处理的 基本过程
分解
吸收
扩散
钢件周围的介 质分解,以形 成渗入元素的
活性原子
活性原子被钢件吸 收,其先决条件是 活性原子能够溶解 于钢件表层金属中
钢的化学热处理
ppt课件
1
11.1 化学热处理概述
㈠ 化学热处理的概念
钢的化学热处理:是将钢件置于特定的活性介质 中加热保温,使一种或几种元素渗入钢件表层, 从而改变钢件表层化学成分和组织,达到改进表 面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热处理过程。
机械零件的失效和破坏,大多数都萌发在工件的
表面层,特别在可能引起磨损、疲劳、金属腐蚀、
即任何几何形状复杂的工 件经过化学 热处理后,均 可获得沿其轮廓分布的均
一的表面化学热处理层
具有较好的工艺性
如开裂倾向较小;处理 温度范围较宽;对冷 却 介质的敏感性较小等等
ppt课件
9
经济效果好
廉价的钢材经化学热处理后可 获得表面性能高的工 件。经 化学热处理的碳钢件的表层性 能不亚于同类合金钢的性能。
求的表面层
提高表面硬度 时,仍能保持 心部处于较好
的韧性状态
化学热处理同 时改变钢件表 层的化学成分
与组织
ppt课件
如果渗入元 素选择适当
6
⑵ 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渗碳、渗氮、软氮化和碳氮共渗等方法,都可使 钢零件在表面强化的同时,在零件表面形成残余 压应力,有效地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
⑶ 提高零件的抗蚀性 例如渗氮可提高零件抗大气腐蚀性能
ppt课件
15
㈠ 渗碳原理 ⑴ 渗碳介质的分解
工业气体渗碳方法的主要类型
可控气氛+碳氢化合物气体
含碳的有机液体
在炉中产生所需要的渗碳气氛
气氛的主要组成物都是CO、CO2、CH4、H2和H2O 等5种气体; 其中CO和CH4起渗碳作用p,pt课其件 余的起脱碳作用。 16
在渗碳炉中,与渗碳有关的最主要反应有如下四个
ppt课件
20
⑵ 碳原子的吸收
要使反应生成的活性碳原子被钢件表面吸收,必 须满足以下条件:
① 工件表面必须清洁;
② 炉气需要具有良好的循环:活性碳原子被吸
收后,剩下的CO2、H2或H2O等脱碳气氛需 要被及时排出;
③ 控制好分解和吸收两个阶段的速度,使之恰
当配合:如果分解速度大于吸收速度,将在
工件表面形成积碳,从而影响吸收速度。
ppt课件
21
⑶ 碳原子的扩散 碳原子由表面向心部的扩散,是渗碳得以进行并获 得一定深度渗层的条件。
ppt课件
18
生产中或者采用 红外线仪来控制 CO2的含量;
ppt课件
19
或者采用氧探头来控制气氛中O2含量。 无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都可以达到控制渗碳炉中 渗碳气氛碳势的目的。
在实际生产中,渗碳时间往往比较短,必须根据气 氛种类、表面碳含量要求、渗碳温度和渗碳时间等 因素确定出一个在不平衡情况下的合适碳势,才能 真正保证渗碳工件所需的表面含碳量; 同时还需采用多参数控制法来减少碳势控制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