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宁波市水产养殖现状及绿色发展对策

加强宣传培训, 提高企业和养 殖户的绿色发 展意识
具体措施
调整养殖品种与结构
01
02
03
04
推广环保技术与设施
推广环保型养殖技术,提高养殖 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如污水处理 设施、废气处理设施等
A
B
C
D
推广环保型养殖设施,如循环水 养殖系统、生物过滤系统等
加强环保监管,确保环保设施正 常运行,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宁波市水产养殖现状 及绿色发展对策
宁波市水产养殖现 状
具体措施
结论与展望
绿色发展对策 预期成果与影响
宁波市水产养殖现状
养殖规模及分布
A
B
养殖规模:宁波市水产养 殖规模较大,养殖品种丰
富,养殖技术先进。
分布情况:宁波市水产养 殖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 如象山县、宁海县、奉化
区等地。
C
养殖品种:宁波市水产养 殖品种主要包括鱼类、虾 类、贝类等,其中鱼类养 殖品种主要有大黄鱼、小 黄鱼、带鱼等,虾类养殖 品种主要有对虾、南美白 对虾、斑节对虾等,贝类 养殖品种主要有护生态平衡
节约资源:提高养 殖效率,降低资源 消耗
04
促进可持续发展: 实现绿色养殖,提 高经济效益和社会 效益
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优化养殖品种结构,提高养 殖效益
提高养殖管理水平,降低养 殖风险
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 入
促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 发展
02
养殖废弃物处理:养殖废弃物如残饵、粪便等 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03
养殖病害:养殖过程中,病害的发生对养殖效 益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04
海水养殖鲆鱼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分析

海水养殖鲆鱼的全球市场竞争力分析引言:海水养殖鲆鱼是一种重要的高端水产品,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文将对海水养殖鲆鱼的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包括优势和劣势的评估,以及市场趋势和机遇的展望。
第一部分:海水养殖鲆鱼的优势海水养殖鲆鱼相比于野生捕捞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可控、资源可持续的特点。
以下是海水养殖鲆鱼的优势分析:一、生态环境可控:海水养殖鲆鱼通过人工管理和控制环境参数,如水质、温度、光照等,能够创造出适宜鲆鱼生长的环境。
这样的优势使得养殖鲆鱼的品质和口感能够更加稳定,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二、资源可持续:海洋捕捞的资源日益减少,而养殖鲆鱼能够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避免了对野生鲆鱼资源的过度捕捞。
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可以实现养殖鲆鱼的持续增长,满足市场需求,并且有助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
第二部分:海水养殖鲆鱼的劣势虽然海水养殖鲆鱼具有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劣势需要考虑。
以下是海水养殖鲆鱼的劣势分析:一、成本较高:与野生鲆鱼相比,养殖鲆鱼的成本较高。
这是由于养殖鲆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设备、饲料和维护费用。
这使得养殖鲆鱼的售价较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能面临价格竞争的压力。
二、市场认可度有限:目前,许多消费者更倾向于野生捕捞的水产品,认为其品质更好。
因此,与野生鲆鱼相比,养殖鲆鱼在市场上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需要通过宣传和推广,向消费者介绍养殖鲆鱼的优势和品质保证。
第三部分:市场趋势和机遇海水养殖鲆鱼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以下是市场趋势和机遇的展望:一、健康饮食的兴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有机、环保的水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海水养殖鲆鱼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的水产品,能够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这为海水养殖鲆鱼市场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二、高端消费需求的增长:随着消费能力的提升,人们对高端水产品的需求也在增加。
海水养殖鲆鱼作为一种高品质、高营养价值的水产品,具备了满足高端消费需求的优势。
可以通过开拓高端市场,提高产品溢价能力。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水产养殖业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业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业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随着发展的速度加快,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1.环境污染随着水产养殖业的扩大规模和密度增大,养殖场周围的水质也越来越受到污染。
大量的养殖废水、饲料残渣和养殖动物排泄物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富氧化程度降低,进而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水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2.品质安全问题一些水产养殖企业为了追求利润,可能使用激素、抗生素和其他化学物质来促进生长或防病。
这些化学物质如果使用不当,可能对养殖水产品的品质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3.养殖品种单一化为了追求高产量和高效益,一些养殖场往往只种植一种或者几种特定的水产养殖品种,导致了养殖品种的单一化。
这种单一化不仅容易造成疫病的传播和传染,也容易使得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对策探究1.加强环保意识,推动养殖业绿色发展对于环境污染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养殖场的环保意识,鼓励养殖场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合理利用养殖废水和养殖动物排泄物,减少对水环境的影响。
政府可以加大对环保设施建设的投入,鼓励养殖场引进相关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养殖业的环保水平。
2.规范养殖品质,保障水产品品质安全为了解决养殖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加强养殖业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养殖品质,加强对养殖场的质量把控,提高水产养殖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保障消费者的安全食用需求。
鼓励水产养殖企业引进生态养殖技术,推广有机养殖模式,保证水产品的品质安全。
3.多样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为了避免养殖品种的单一化问题,我们可以推动养殖场发展多样化的养殖品种,鼓励种植不同种类的水产养殖,提高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降低疫病传播的风险,也可以平衡市场价格波动,促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4年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计划

推广疫病防控技术
加强疫病防控培训和宣传
提高养殖效益
优化养殖品种:选择高 产、抗病、适应性强的
品种
提高养殖技术:推广先 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
法
降低养殖成本:优化饲 料配方,降低饲料成本
拓展销售渠道:建 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提高产品价格和销 量
加强环保意识:推 广环保养殖技术, 减少污染,提高养
殖效益
推进绿色发展
水产养殖技术:包括传统 养殖技术和现代养殖技术, 现代养殖技术包括工厂化
养殖、循环水养殖等
水产养殖品种:包括鱼类、 虾类、贝类、藻类等,其
中鱼类养殖占比最大
水产养殖市场:全球水产 养殖市场庞大,中国是全 球最大的水产养殖市场之 一,水产养殖产品出口量
逐年增加
行业发展趋势
绿色养殖:环保、生 态、可持续的水产养
技术支撑措施
推广智能化、自动化养殖设 备,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
加强水产养殖技术培训,提 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
作技能
建立水产养殖技术咨询服务 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建立水产养殖技术研发中心,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标准和规 范建设,提高行业技术水平
人才培养措施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 作,培养高素质的水产养殖 人才
推广生态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率 加强养殖污染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推广绿色饲料,减少抗生素使用
加强养殖废弃物处理,实现资源化 利用
推广绿色养殖模式,提高产品质量 和附加值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水产养殖 企业的合作,引进先
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 构的合作,推动水产 养殖技术的创新和发
评估与调整
定期评估:对实 施计划进行定期 评估,确保目标
河北省海水鱼工厂化养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开采量成倍或成 十倍 的增加 , 而水源 的补充远 远低
于开采量 , 一些养殖 场 的 日换水 量 由 4个循 环逐渐 降到 1 个循环 , 且 为 了保 证一个 循环量 的换水 还需
添加大量淡水 , 导致养殖盐度过低 、 鱼 的体 质 明显 下
年的 1 2 7 0万 6 t
增加到 2 0 1 1 年的 3 4 5 3 t , 年产 值 超过 4亿 元 , 占
河 北 省海水 养殖 总产 值 的 2 O 以上 。
得 了长 足进 步 , 但 随着 产 业 的发 展 和 养殖 环 境 的 不 断变 化 , 对 行业 提 出 了更 高 的要求 , 一 些影 响产 业 可持续 发 展 的主要 问题也 日益 凸显 。面对各 种 机 遇与 挑战 , 探讨 和 寻找 适 宜 河 北 省 实 际情 况 的
北 省海 水鱼 工厂 化养 殖经 过近 2 O年 的 发 展 , 已 取
2 0 0 9年 养 殖 面 积 为 8 1 . 3万 m。 , 养 殖产 量为 5 6 5 8
t , 2 0 1 1 年增 长到 1 2 9万 m。 , 养殖 产量 6 1 8 2 t 。 其 中苗种生 产 由 2 0 0 9年 的 4 2 0万 尾增 加 到 2 0 1 1
降、 病害频发 、 养殖效 益低 下 , 部 分养 殖场 甚至 到 了
无 水 可 用 的窘境 。
2 . 2 种 质 退 化 明 显
中 大菱 鲆 的 养 殖 量 最 高 , 占鲆 、 鲽 类 总养 殖 量 的
7 O 左右 , 牙鲆约 2 O , 半滑舌鳎约 1 0 。海 水 鱼工 厂化养 殖近年来 在 河北省 取得较 大进展 ,
中国远洋渔业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远洋渔业的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渔业作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也呈现出不断壮大的态势。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渔业国家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渔业大国,现在拥有着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海洋面积达到了约370万平方公里。
但随着众多国家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和保护力度的加大,中国的渔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产业现状近年来,中国渔业不断壮大,而远洋渔业是中国渔业中的一个重要支柱。
远洋渔业是指在国家海域以外,距离陆地较远的海域进行的渔业活动,其优势主要在于渔获量大、品质优良、品种多样。
中国的远洋渔业主要分为大型远洋拖网渔业、大型远洋围网渔业、远洋刺网渔业、远洋延绳钓渔业和远洋底拖渔业等几种类型。
就远洋渔业的规模来看,据国家海洋局统计,2019年中国远洋渔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其中大型远洋拖网、围网和刺网渔业总产值占到总量的83.66%。
此外,中国自主研制的科考钢丝绳拖网具备了深海捕捞的能力,2019年有45家大型拖网渔船实现了2000米以下深度深海拖网捕捞,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发展趋势中国的远洋渔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违规渔业行为和海洋环境的污染等。
此外,众多国家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力度加强,也使得中国的远洋渔业受到了更多的监管和限制,这需要中国远洋渔业转变发展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在面临这些挑战和问题的同时,中国的远洋渔业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首先,众多的海外资源和优质鱼类,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其次,中国在远洋渔业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和实践经验,也成为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重要资本。
再者,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加强科研力量、加强技术升级和推进远洋渔业的转型升级,是中国远洋渔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总之,远洋渔业作为中国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业现状良好,同时也面临很多的挑战和问题,但是未来发展的机会更多、前景更为广阔。
2024年鲈鱼养殖市场发展现状

鲈鱼养殖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鲈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具有高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对高品质水产品的需求增加,鲈鱼养殖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本文将对鲈鱼养殖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市场规模和需求近年来,鲈鱼养殖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全球鲈鱼养殖面积和产量呈稳定增长态势。
特别是在亚洲地区,鲈鱼养殖已成为重要的经济产业。
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地区的鲈鱼养殖业发展迅速,并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市场需求是推动鲈鱼养殖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鲈鱼具有鲜美的味道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是消费者喜爱的高端水产品之一。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市场对鲈鱼的需求不断增加。
尤其是在高收入人群中,对于高品质、安全、可追溯的鲈鱼产品的需求日益强烈。
3. 生产技术和管理鲈鱼养殖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对市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养殖技术的改进和创新,鲈鱼养殖的效益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鲈鱼养殖的生产技术方面,包括鱼苗培育、养殖环境控制和饲料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养殖户通过科学的饲养方法和先进的养殖设备,能够提供优质的养殖环境,有效控制鱼类生长过程中的疾病和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能够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提高养殖效益。
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对鲈鱼养殖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规范养殖流程、加强监督和管理,能够提高养殖户的技术水平和认识,促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 市场竞争和机遇鲈鱼养殖市场竞争激烈,养殖户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
在国内市场,鲈鱼养殖行业的竞争主要来自龙虎鲨养殖等其他高品质水产品。
而在国际市场,鲈鱼养殖业面临来自挪威三文鱼等进口水产品的竞争。
然而,市场竞争也带来了机遇。
鲈鱼养殖业中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引入,为养殖户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国内外市场对高品质的水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为养殖户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渔业经济是指个体渔业经济单位有效取得和利用经济资源及物品,促进自身发展的一切活动。
渔业经济是农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经济。
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
一、渔业经济发展现状1、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754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3517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5935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8091亿元。
在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中,休闲渔业产值826亿元,同比下降14.32%。
在渔业产值中,淡水养殖产值6387亿元,占渔业产值的47.25%;海水养殖产值3836亿元,占渔业产值的28.38%;海洋捕捞产值2197亿元,占渔业产值的16.26%;水产苗种产值693亿元,占渔业产值的5.12%;淡水捕捞产值404亿元,占渔业产值的2.99%。
2、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2021-2027年中国渔业行业市场经营管理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数据显示:渔业可为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提供食品和工业原料。
2020年,全国渔业总人口1721万人,比上年减少107万人,同比下降 5.88%;在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555万人,比上年减少45万人,同比下降7.50%。
渔业从业人员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一种职业,从事鱼、贝、藻等水生动植物的繁殖、饲养和捕捞等工作的人员。
2020年,全国渔业从业人员1240万人, 比上年减少52万人,同比下降4.03%。
3、渔民人均纯收入从全国近1万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来看,渔民人均纯收入呈逐年上涨趋势。
截至2020年底,全国渔民人均纯收入21837元,比上年增加729元,同比增长3.45%。
4、水产养殖面积2020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036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2千公顷,同比下降1.02%。
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99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千公顷,同比增长0.17%;淡水养殖面积504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76千公顷,同比下降1.4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海南大学 高炳淼 摘要:本文全面的综述了海水鱼类工厂化养鱼的国内外现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些工厂化养殖的建议。
关键词: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发展趋势 工厂化养鱼,又称设施渔业,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已成为当前世界水产养殖业的前沿产业。工厂化养鱼的特点是在高密度的饲养条件下,根据鱼类生长对环境的需要,形成新的生态条件,以控制其最适生长环境;根据鱼类生长对营养的需求,定时、定量供应鱼类喜食的高效饵料,生长快,周期短。一个完善的养鱼工厂应包括封闭式内循环、微生态调节净化水质、纯氧增氧、臭氧消毒、物理过滤、泡沫分离、人工培养活饵料、配合饵料及自动投饵等专用设施。因此,工厂化养鱼是集机械化、信息化、自动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养殖业。然而,工厂化养鱼又是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需要事前进行科学的分析论证,事中科学管理和事后的科学维护,才能降低风险,创造高效益。同时,工厂化养鱼又是跨生物、生态、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基础设备现代化是发展工厂化养鱼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1 我国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发展概况 工厂化养鱼亦称工业化养鱼,其特点是利用厂房设施及配套的机械仪器设备,高密度、集约化养鱼的一种类型。它立足于海洋环境保护,对养殖水体进行科学净化处理,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繁殖的良好环境条件,把养鱼置于人工控制状态,实现全年稳产、高产。 我国的工厂化养殖是逐步演进过来的,大致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1978年我国开始发展对虾的大规模养殖以来,对虾养殖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海水工厂化养殖的概念。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促进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其产量居世界首位,最高年产量达2.1×105t[1]。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90年代初以鲍鱼工厂化的养殖为代表的模式,对我国的工厂化养殖发生了重要影响,比较典型的是大连市水产研究所创造的工厂化养鲍。1988年筹建了世界最大的养鲍工厂,1993年扩展到88000m2,1997年创造了RHD鲍育苗新工艺,确保了苗种质量,养殖成活率由10%提高到80%,年产量340t,产值1.5亿元,创汇1700万美元。与此同时,牙鲆的工厂化养殖开始形成,1990年以后牙鲆工厂化养殖初步规模,一般产鱼10~15kg/m2,市场销售价格在200~300元/kg。第三阶段时开始步入现代化设施的养殖方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98年建立了海水循环式养殖系统,建设模式比较先进,除生物净化外,还设立在线自动监测系统[2]。2001年山东莱州明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了海水工厂化内循环养殖的技术研究,系统中采用了高效过滤、泡沫分离、生物净化、臭氧消毒、温度调控等先进技术,养鱼水面1700m2,水深0.8m,循环量为680m3/h,每2h循环一次,设计产量40kg/m3[3]。2000年建成的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了目前国内外领先水平,而且规模最大,达16000m2养殖水面,建立了高效内循环养殖系统,总循环量为7040m3/h,养殖水体12800m3,每110min可循环一次,平均产量为30kg/m2。 国内工厂化养鱼多数尚处在起步阶段,养鱼工厂的设施配套不完善,科研滞后于生产,工厂化养鱼应具备高溶氧、控温、生态式防病等条件,另外,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养鱼水质较差,饲养密度小,饵料系数高,病害频发,直接影响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近年来,以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为代表的工厂化养殖技术,已经趋于形成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养鱼工厂,配套设施有生物净化、液态纯氧、臭氧灭菌、高效内循环和水质监控等,可进行高密度养殖生产,在完全封闭式内循环条件下建立了高产高效益的养殖模式。
2 国外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的发展现状 世界工厂化养殖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它的技术基础来源于内陆海洋水族馆技术、自动化水族箱技术和流水高密度养殖技术。世界工业化养鱼历史仅30多年,发展较快,根据发展进程,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准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活鱼生产开始以工业化的模式有计划地重复批量生产,采用了控温流水,集约化高密度,增氧技术等,单位面积产量显著提高。虽然节省了土地,但耗水量较高。 第二阶段为工业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70年代,采用了机械过滤、生物包净水设施,纯氧、富氧、臭氧设施,热泵控温装置,自动排污、自动应答投饵等设备进行高密度养鱼,每单产达100~150kg/m3,养殖1kg鱼耗水0.2t[2],已属于低排放的“循环经济”范畴。 第三阶段为现代化养鱼。该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养鱼中引进了生物工程技术、纳米技术、微生物技术、膜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世界前沿高新技术成果,完善了生命维持系统及生命警卫系统,设计了一系列养殖软件,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单产达200~500kg/m3,养殖用水循环利用率高达90%以上,基本上达到了无废生产及“零”排放标准,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电子化、信息化和经营管理现代化,进入了“知识经济”范畴。
3 工厂化养鱼的核心技术及配套措施 现代工厂化基本点就是以保护环境为基点的封闭内循环养鱼系统,它的核心技术是水处理技术,其关键技术是生物净化。该养殖模式通过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经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营养盐类转化降解,达到净化水质,增加养殖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实现零排放或最小排放。以色列的科研人员在对虾养殖生产中研究了一种方法。对水体加大充气量,使封闭池塘中有机物处于悬浮状态,促进了异养微生物的繁殖,从而达到调控养殖水环境的目的。这种利用水体中微生物作为内置生物过滤器的池塘养殖系统称为活性悬浮池塘。工厂化则不同,采用固定生物填料作为生物滤床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而且净化效率高,速度快。生物填料是微生物的载体,决定了附生硝化细菌的量,这些微生物载体被分为硬性和软性两大类,均要求无毒。硬性材料包括陶粒、石英砂、沸石、牡蛎壳等;弹性填料包括聚乙烯丝、聚丙烯丝、塑料生物球等。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是弹性填料和陶粒填料。选择填料应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适当,适于菌种的附生,易于反冲洗,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使用寿命长等特点[7]。 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由于养殖鱼类的代谢产物和残饵是水体氨氮含量增加的主要途径,尤其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人为的大量投饵,养殖鱼类代谢旺盛,排泄废物氨(NH4+-N)的数量增多,至使氨在水中积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鱼类能长期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分子态氨的浓度为0.025mg/L。分子态氨(NH3)对鱼类的毒性很强,它能通过鳃和皮肤进入鱼的血液,干扰正常的三羧酸循环,改变鱼体渗透压,降低对溶解氧的利用率;亚硝酸氮(NO2--N)对鱼体的危害更大,它能迅速地渗透到鱼体,导致血液中和氧结合的亚铁血红蛋白失活,使之成为铁血红蛋白,从而失去携氧功能,严重时危及生命;硝酸氮一般认为毒性很小,但浓度太高也会影响鱼类的生长,使鱼体色变差,肉质下降。因此,为了保持鱼类的快速生长,就应保持养鱼水体的高度净化状态,既能使鱼类生长快,又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达到内循环零排放,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工厂化养殖生产,需利用生物技术降解和转化水中的氨氮,去除氨氮的效率可达80%以上[4]。 在水处理方面,当生物耗氧量(BOD)和化学耗氧量(COD)的比值大于0.25时,应充分发挥生物降解的方法,反之,就应采用物理净化方法。水中悬浮物不可忽视,悬浮物质每提高10mg/L会使水体中的BOD升高6mg/L,总氮升高1.2mg/L,总磷升高0.2mg/L[5]。氮在自然界以多种形态存在。常温条件下,pH7~8,水中氮的形态有机态氮占60%,氨态氮35%,其它以硝态氮形式存在[4]。养殖回水处理的效果如何,可以从处理前后水中氮的形态变化来判断,若养殖回水经处理后水体中氮多以硝态氮存在,说明生物处理是有效的。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采用接种活菌制剂的方法降解NH4+-N和NO2--N,NH4+-N养殖池为1.736mg/L,经微生物处理后降至0.206mg/L,降解率88.44%。NO2--N养殖池为0.200mg/L,经微生物制剂处理后降至0.092mg/L,降解率为54.00%。核心技术解决好之后,要研究配套技术,现代工厂化养鱼的多项配套,如同木桶理论一样,取决于最低的一项。主要配套有循环量,欧美国家达到4次/h[6],我国为2~4h1次;纯氧增氧和臭氧消毒,应达到较高的溶解度,溶解氧量应达到10mg/L以上,这对于鱼类的摄食、生长和减少病害具有显著作用,由于纯氧的作用,可以缩短养殖周期,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臭氧含量不少于0.5mg/L,每天30~60min,这对于控制病害,实现健康养殖极为有利;去除悬浮物,以自动反冲洗的多种过滤形式,滤除固体颗粒,用气浮方式进行泡沫分离,净化效率更高;温度、盐度都在可调控范围内[10]。
4 发展趋势 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如何发展清洁、安全、健康、高效的水产养殖业,使其既能满足需要又不至于污染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的课题。目前,工厂化养鱼日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被认为是解决养殖业与环境和谐问题的出路之一。因此,在今后水产养殖业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将是前提条件,封闭式内循环养殖方式已成为发展方向。工厂化养鱼中的技术关键是养殖用水的净化处理及重复利用,即建立循环水养殖系统。如何保持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生态平衡,有效清除养殖鱼类排泄的有机物和氮等有害物质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问题[11]。现行应用较多是物理沉淀结合生物膜处理方式,生物膜处理中,温度、盐度、营养盐含量、溶解氧浓度是影响硝化过程的关键因素。与流水养鱼相比,循环水养殖系统的pH值较稳定,水质更好,而且不需要太多的人力资源,同时降低了成本。特别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用水量少,对周围环境没有污染,同时也减少了外源水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封闭式内循环养殖系统有几个条件是必备的:①循环水尽量提高速度,以每小时1~3次为宜;②使用筛选分离培养的土著菌种净化水质;③补充纯氧;④臭氧杀菌;⑤建立免疫防疫体系;⑥使用高效饵料,饵料系数在1左右;⑦在循环过程中滤除悬浮物;⑧苗种的种质与生长速度。[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