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翻译理论

合集下载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严复其“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严复及其“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摘要:严复是中国历史上首位提出“信、达、雅”翻译标准的翻译家,其翻译活动和翻译思想对中国近代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理论经过广大学者的层层解读和分析,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

但有的解读较为片面,甚至是对原观点的曲解和误读。

严复对“信、达、雅”的原始表达精明扼要,从其原始表达入手,我们可以摒弃学术界对“信、达、雅”片面的认识,对这一翻译理论经典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作为近代最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严复不仅翻译了一大批重要的西方学术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还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对翻译工作有巨大启迪意义的翻译主张,其中尤以“信、达、雅”备受推崇,对翻译界乃至整个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主要研究严复的生平以及他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原始表达,以期对翻译实践能有建设性的指导作用。

一、个人简介严复(1854-1921),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西学大师、翻译家、教育家、诗人。

1854年1月8日,出生于福建南台苍霞州。

7岁时,严复被父亲送到外地读书,两年后回故乡随其五叔祖严奎昌学习《大学》《中庸》之类的儒家经典,打下了扎实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后远赴英国留学,进入英国格林里治大学海军学院深造。

两年后回国,被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学堂任总教习。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失败让严复深受刺激,满怀爱国热情的他将眼光投向西方,开始了他翻译和介绍西方知识的重要工作。

历史上对严复也有很高的评价。

康有为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与张之洞书》)。

蔡元培也说:“五十年来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几道为第一。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四个字,时至今日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辗转于京、津、沪、皖等地,既执教讲学又专心著述,并首次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开创了中国翻译史上的新纪元。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

关于严复翻译原则的文献摘要:一、引言二、严复的翻译原则1.信、达、雅2.直译与意译的平衡3.保持原文风格三、严复翻译原则的实践与影响1.翻译实践2.对后世翻译工作的影响四、结论正文:严复是一位清朝末年的著名翻译家,他的翻译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严复的翻译原则进行探讨。

严复提出翻译原则为“信、达、雅”。

首先,“信”是指翻译要忠实于原文,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

其次,“达”是指翻译要通顺、易懂,让读者能够顺畅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最后,“雅”是指翻译要优美、文雅,保持原文的风格。

这一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指导。

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力求在直译与意译之间找到平衡。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形式和意义进行翻译,而意译则是更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适当牺牲原文的形式。

严复认为,过于追求直译会导致译文生硬、不自然,而过于意译则可能使原文失去原有的韵味。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严复努力在直译与意译之间寻求最佳方案。

此外,严复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原文的风格。

他认为,每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风格,翻译时应尽量保持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译文时感受到原文的魅力。

为此,严复在翻译时注意选用恰当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体现原文的风格。

严复的翻译原则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译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严复的翻译原则对后世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翻译工作者都以严复的翻译原则为指导,努力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

总之,严复的翻译原则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他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为后来的翻译工作者提供了准则,他的直译与意译平衡观念以及保留原文风格的要求,使他的译作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

第四章翻译理论常识简介4 . 2 我国传统译论要点1) 严复的“信、达、雅”: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 ( 严复 )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文采”。

严复的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严复在其《天演论· 译例言》中对“信、达、雅”解释得非常清楚,就是“修词立诚”(信)、“词达而已”(达)、“言之无文,行之不远”(雅),“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所谓“行远”,就是提倡用“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这一所谓“桐城派”的古文体译书,已能让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普遍接受的效果。

这一点,王佐良先生曾说的极其透彻:“严复的翻译是有目的的,就是要引起他所认为真正有影响的人,即知识分子的注意……他所翻译的书都是形成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想体系的经典著作。

他知道这种思想,对当时沉缅于中古世纪迷梦中的知识分子来说,等于一味苦药。

所以,他用知识分子所欣赏的古雅文体给苦药裹上一层糖衣,使它容易下咽。

所谓‘雅'也者实际上是严氏的推销术。

……果然,不出数年,他的译作赢得了广大的读者,他的思想攻势取得了成功”(王佐良:关于文学翻译答客问,《翻译通讯》1983/10 )。

他翻译的《天演论》,其文本实际是一种“信息型”功能的社科哲学读本,严复为了实现他特定的翻译目的,人为地在文本中设置了一些戏剧性场景,以增强吸引力迎合当时士大夫们的口味。

例如,他将原文中很平白的一句译为: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翻译三原则 2

浅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原则任何时代,任何大师的翻译都离不开社会背景,个人经历,自身修养,因此我们在谈及严复的翻译原则时需要对他的教育经历,所处时代进行略析。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教育家,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就是严复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到:“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所谓“信”,即是忠实、准确、无误;“达”,即是达意、通顺、流畅。

而对“雅”却是众说纷纭,往往难以达成一致共识。

有人将其理解为“典雅”、“高雅”;有人理解为“文采”、“雅致”;有人理解为“风格”、“韵味”。

所以在具体讨论“雅”字之前,需要了解“雅”在中国古语中的含义。

雅者,古正也。

是正确,合乎规范的一种标准。

我认为这三原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在翻译时,要做到忠实于原文,能够切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抓住主旨要点,具有可信度,当然,要语意通顺,流畅顺达,能够使读者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丰富情感,翻译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是一种信息的传递,思想的表达,这就需要一种标准,一种规范。

因此,后来的翻译家们都一直遵循翻译的基本准则和规范,力图使自己的翻译符合标准,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严复这三原则的影响。

现今,对于翻译的准则和规范是数代人经过不断改进和学习总结出来的,但是依然沿袭了严复的“雅”的思想内涵,即在“信”、“达”的基础上,在潜移默化中遵循着一种准则与规范,当然也会结合时代的特色,这从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我们在关注和研究某位思想家,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时除了要知道是否做到忠实于原文,是否通顺流畅,也要了解翻译家的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影响等,这样才能评价翻译家是否遵循一种准则与规范,翻译的作品是否是经典。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严复的翻译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严复的翻译理论在中医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语 翻译 的 准 确 性 和 规 范 性 。

Wu ig f eee nsf ep rssf ex g等 译 法 ; xn , v l i me t i hae,v i ,v i n 而 单 一 个 “ ” 有 近 十种 译 名 , 人 翻 为 vci , 虚 就 有 aut 有 y
人 译 成 d f in y 用 is f ce c ,s e i,mpy e ce c , i n uf in y at na e t, i h
译 也 是 核 心 。 些 年 来 , 管 越 来 越 多 的学 者 已经 意 近 尽 识 到 了 中 医术 语 翻 译 的 重 要 性 , 而 由于 种 种 原 因 , 然 目前 中 医 术 语 的 翻 译 还 缺 乏 一 个 统 一 的 标 准 ,不 够 规 范 化 。针 对 这 一 现 象 。 者认 为 , 复 的 翻 译 理 论 笔 严 “ 、 、 ” 用 于指 导 中医术 语 翻译 , 高 中医术 信 达 雅 可 提
名 不 统 一 。 例 如 在 《 英 医 学 大 词 典 》3 , 清 热 ” 汉 [中 “ ]

条 译 成 rd cn e e . 其 后 以 “ 热 ” 头 的 复 e u igfv r 但 清 开
多年 的研究 、 践 和发 展 , 医英 译 的著 作 、 书等 实 中 辞 相 继 出版 , 于 中 医英 译 的 研 究 成 果 、 章 等 也 相 继 关 文
汤 思敏
( 嘉应 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 广东 梅州 54 1) 0 05
摘 要: 讨 中 医术语 翻 译 的现状 和存 在 问题 , 对 目前 中医术语 翻 译缺 乏 规 范性 和标 准 的现 探 针 象. 分析严 复的翻译 理论 “ 、 、 ” 信 达 雅 的具体含 义 , 而提 出和分析 严 复的 “ 、 、 ” 译标 准用于 进 信 达 雅 翻

严复翻译思想

严复翻译思想
严 复
Yan Fu ( 8 January 1854 — 27 October 1921) was a Chinese scholar and translator, most famous for introducing western ideas, including Darwin's ''natural selection", to Chin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译文欣赏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 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 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 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有天照草昧,人工 未施。
其实并不是翻译,而是根据原书的意思重写一 遍。文字的详略轻重之间大有不同,而且严复 还有他自己的按语,发挥他自己的看法。所以 严复的《天演论》并不就是赫胥黎的《进化与 伦理》。”
《天演论》
(一)背景 在甲午战争中,清军接连失败的刺激下,以“公 车上书”为开端的救亡运动迅速开展,严复也积极投 身其中。1895年2-5月,严复先后在天津《直报》发表 《论世变之亟》《原强》《辟寒》《救亡决论》等一 批重要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比较系统的介绍了中 西社会的差异,分析了西方列强 的全方位优势以及中 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 德”的应变策略。特别是他所译述的《天演论》产生 巨大的影响。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对其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拓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对其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拓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及对其艺术性和创造性的拓展摘要:自人类有了文化交流就有了翻译工作者,近代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严复,本文通过介绍严复的生平以及简单的介绍了他的翻译思想后,分析了在严复理论之下现在翻译理论的两点拓展:艺术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严复翻译思想创造性艺术性一、严复的文学翻译思想只要提及严复翻译思想,绝大多数翻译评论者唯一能想到的就是“信、达、雅”这一著名的翻译三字经。

这看似简单的三个字组合一举成为影响中国翻译界长达百年之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在我国翻译界产生巨大影响。

“信”体现的价值是“真实”,“达”体现的价值是“理解”,“雅”体现的价值是“明晰”。

二、严复翻译理论发展下的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1文学翻译的艺术性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是作家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审美观在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再现的生活现实,用以满足读者的认识要求、思想要求和审美要求。

作为文学翻译,它的基本任务自然与文学创作相同。

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先生在全国第一次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过:“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作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误地再现出来。

”这里与严复先生所说的信有所相同,但更高于这个“信”,因为它不但是忠于原作品更重要的是根据自己的对原文的理解用符合群体语言审美的标准再现出来。

2文学翻译的创造性继严复先生后又有很多研究者对翻译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对其有很具体的理论解释。

对于严先生所提出的创造性,国内外好多学者对这一看法有更深刻的阐述。

让我们具体的来看一看,翻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大部分要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

海德格尔认为,超越历史和时间的纯粹客观性理解是不存在的,理解着的历史性使其对世界上的事物的认识必然带着先入之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 雅—雅言(语出《论语· 述而》)
• 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法句 法”,他认为: 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 微言”表现出来,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 才能“雅”。
• • • • • • • •
• 宣统三年(1911)10月4日 正式将典礼院选定的《巩 金瓯ōu》定为国乐 。这 首国乐严复作词,溥pǔ侗 dò ng编曲,旋律来自康熙、 乾隆年间的宫廷曲调,由 溥侗改写为新式乐谱。清 廷仅称呼为“国乐”,无 另作歌名,但一般用首句 “巩金瓯”当作歌名。歌 词为文言文,用工尺谱记 谱。歌词句句押韵,每句 字数前后对称
• 严复译: • 赫胥xū黎独处一室之 中,在英伦之南,背 山而面野,槛外诸景, 历历如在几下。乃悬 想二千年前,当罗马 大将恺撒未到时,此 间有何景物
• 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本: • 可以有把握地想象,二千年前,当凯撒到 达不列颠南部之前,从我正在写作的这间 屋子的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原野是一种所谓 “自然状态”。
• 严复的生平简介 • 信达雅三原则及其翻译作品 •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
• 人们对严复的评价
严复的生平简介
• 严复(1854-1921) 初名体乾、传初,改名宗光,字又 陵,后又易名复,字几道,福建福州人。特赐文科进士出 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甲 午战败后严复感于时事弥艰,开始致力译著,力主变法图 强,以西方科学取代八股文章。 二十四年九月,又撰 《上光绪皇帝万言书》,极力倡导维新变法;但辛亥革命 后,严复思想日趋保守。1912年袁世凯参与发起孔教会, 极力主张尊孔读经。1915年列名于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 筹安会,为该会理事。“五四”时期又反对学生运动。晚 年他主要靠译书为生
• 可见,严复的翻译极为讲 求炼词造句,极富文学价 值,且在翻译态度上一丝 不苟。胡适在《五十年来 • “他(严复)对于译书的用心 中国之文学》一文中说道: 与郑重,真可佩服,真可 做我们的模范!……严复的 英文与古中文程度上都很 高,他又很用心不肯苟 且,……严复的译书,有 几种……在原文本有文学 价值,他的译本,在古文 学史也应该占一个很高的 地位。”
天演论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 (Henry Huxley,1897) 群己权界说 On Liberty (J. Stuart Mill, 1899) 穆勒名学 System of Logic (J. Stuart Mill, 1902) 群学肄言 Study of Sociology (H. Spenser,1902) 原富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the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Adam Smith,1902) 法意 Spirit of Law (C.D.S Montesquien,1903) 社会通诠 History of Politics (E.Jenks,1903) 名学浅说 Logic (W.S Jevons,1908)
散见坡陀起伏间。而 灌木丛林,蒙茸山麓, 未经删治如今者,则 无疑也。
• 科学出版社1971年版本: • 也许除了若干突起的坟墓已在几处破坏了 连绵的丘陵的轮廓以外,此地未经人工修 葺整治。薄薄的植被笼罩着广阔的高地和 峡谷的斜坡,还没有受到人的劳动的影响
• 以上两段译文读起来通脱活泼,引人乐读。如此 优美绝伦的文字确曾使当时的士大夫为之倾倒, 严复的声名也从此大振,被誉称“严天演”。 • 《天演论》一问世,赞誉之声不绝于耳,就连当 时的桐城派古文大家吴汝纶也在为《天演论》写 的序文中对严复的译文倍加赞扬: • 抑汝纶之深有取于是书,则又以严子之雄于文, 以为赫胥黎氏之指趣,得严子乃益明。自吾国之 译西书,未有能及严子者也。……文如几道,可 与言译书矣。……严子一文之,而其书乃骎骎与 晚周诸子相上下。
严复一生嗜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1919年他在给儿子的 信中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 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
• 严复一生不得志,或 许跟他狂傲的个性有 关。接替郭嵩焘tāo任 英法公使的曾纪泽斥 严复“狂傲矜张”, 郭嵩焘提醒严复: “今负气太盛者,其 终必无成,即古人亦 皆然也。
• 原文: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 严复译文: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 计惟有天造草昧,人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功未施,其借征人境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tombs was unaffected by 者,不过几处荒坟, his industry.
信达雅三原则及其翻译作品
•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 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 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 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 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 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 文字典雅。这条[2]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 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 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 毛泽东郑重地把严复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 并列,认为他们是“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 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 对于严复等人所宣传介绍的西方学术思想,即所 谓“新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肯定 地说,“在当时,这种所谓新学的思想,有同中 国封建思想作斗争的革命作用”。
• 严复是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出 的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一直都是学者们研究的 焦点;因为这其中隐含着一个深刻的悖论:一方面 他的译作融入了较多的创作性成分,与源语文本 有较大的出入,令人难以界定他的作品到底是翻 译还是再创作;另一方面他的译作独具特色,从 卷帙浩繁的其他译作中脱颖而出、独领风骚,对 他所处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规约性翻译理论侧重用一系列的语言规 则来考察严复的译作,通常只得出他的译作不忠 实的结论,而没能解决上述的悖论。20世纪90年 代,文化翻译学派的异军突起为解决这个悖论提 供了崭新的视角。
• Firm and Stable be the "golden cup" (which means the empire) domed by the Celestial concave天穹 . In it men and things happily prosper. Glad are we who live in the time of Purity. May Heaven protect and secure us from enemies and help us to reach the truly golden age! Oh! The Blue firmament is infinitely high and the seas flow everlastingly
严复的其他翻译理论
• 严复的翻译理论除“信、达、雅”外,在 译者的修养,翻译态度和翻译选题等方面 也有论述。
• 严复十分重视翻译质量,宁少而精,勿多 而滥。他的翻译态度始终是译界的模锴, 他的译文一直闪耀着光辉的文采。 • 此外,严复力主译者“兼通中西文字”且 具备专门知识。
经典译文
• 原文: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æ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巩金瓯》歌词翻译
–原文 – 巩金瓯 – 承天帱dào – 民物欣凫藻 – 喜同袍 – 清时幸遭 – 真熙皞 hào – 帝国苍穹保 – 天高高 – 海滔滔 – – – – – – – – – – 语译 国土如金瓯巩固, 受天覆庇。 民众万物如野鸭嬉于水 藻般欣悦。 喜见同袍 有幸遇着太平时世, 真是和乐自得。 帝国蒙上苍保佑。 青天高高在上, 大海翻腾不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