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

合集下载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3篇

绘画艺术论文范文3篇

绘画艺术论⽂范⽂3篇民间绘画艺术论⽂⼀、传承民间绘画艺术的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艺术设计也产⽣了⾮常重⼤的影响。

特别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艺术设计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交流和合作,推动了艺术设计的发展。

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来说,其发展过程相对⽐较晚,在艺术设计的教育⽅法和理念上还不够成熟,较多地引⽤和借鉴西⽅的教学内容和⽅法,使我国的艺术设计⼈员在艺术设计理念上受到的相关影响⽐较⼤。

在⼀定程度上忽略了民族传统艺术⽂化的教育和吸收,使部分设计者的作品缺乏⾜够的内涵和意蕴,在设计风格上往往关注表⾯形式,对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和意境的把握⽐较⽋缺,使艺术设计缺乏中国的⽂化特⾊。

相对也影响了艺术设计的道路和⽅法,使很多⼈认为艺术设计的⽅法相对⽐较单调。

要想改变这种局⾯,就应当重视我国的传统⽂化,其中民间的绘画艺术对于我国的艺术设计来说具有深远的影响,⼴⼤艺术设计者可以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粮。

为了有效拓宽艺术设计的道路,创建出具有中国特⾊和⽂化的艺术设计。

应当在艺术设计中注意对我国传统⽂化的吸收,对我国民间的绘画艺术做好传承⼯作,将民间的绘画艺术和现代的艺术设计实现有机结合。

在艺术设计中要强调民族艺术和民族⽂化的内涵,民族⽂化是我国进⾏艺术创作的瑰宝和营养,它包含了民族长期积累的审美观念、思想情感、道德观念等内容,它们和艺术设计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艺术设计从某种⾓度上说,也是⽂化的展⽰,艺术设计的美感也是和民族⽂化具有⾮常紧密的联系,它也是⽂化另外的⼀种传播⽅式。

在我们⽂化和世界⽂化交流⽇益频繁的今天,中国的艺术设计如果要想得到别⼈的赏识,就必须重视民族⽂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参与,特别是传统的民间绘画艺术,它是我国民族艺⼈经过⼀代⼜⼀代的艺术积累发展到了今天,包含了祖先的智慧和审美观念,也具有特殊的美学内涵。

只有加强中国民族⽂化和现代设计风格的结合,使传统的设计观念得到相应的体现和发展,才能在国际艺术设计中提⾼我国艺术设计的地位。

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国画和瓷画为话题

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国画和瓷画为话题

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以国囲和瓷_为话题李彩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有着“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中华民族创立的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永远是中华儿女的骄傲。

中华儿女用各种形式记录和讲述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也让这些记录又成为了中华文化。

艺术是记录和讲述中华文化的形式之一,有很多的表现形式,有音乐、诗词、书法、绘画、戏曲等。

本文仅从绘画艺术这一角度谈谈中华文化是中国艺术的源泉,谈谈绘画艺术讲述和承载的中华文化。

一、国画讲述和承载的文化内涵南朝齐、梁时期画家、绘画理论家谢赫著写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绘画品评专著《古画品录》,他在序文中指出:“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

”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著写了中国绘画史上第一部绘画通史著作《历代名画记》,他在“卷一 •叙画之源流”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

”并载:“曹植有言曰:‘观画者,见三皇五帝,莫不仰戴;见三季异主,莫不悲惋;见篡臣贼嗣,莫不切具;见高节妙士,莫不忘食;见忠臣死难,莫不抗节;见放臣逐子,莫不叹息;见淫夫妒妇,莫不侧目;见令妃顺后,莫不嘉贵。

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

’”我们从《古画品录》和《历代名画记》中可以知悉,中国画的产生是为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种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创作导向,使得中国画具有了社会教育功能,拥有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

1、人物画最早出现,最早成熟,是中国画里直接反映社会现实的画科。

“它在体现中华民族审美意识特点的同时也较全面、较充分的反映了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社会意识。

”如周代有劝善戒恶的历史人物壁画,战国、秦、汉有记录现实生活和再现神话故事中人物活动的帛画,三国有随佛教、玄学之风应运而生的佛画,魏晋南北朝有为政教服务的人物长卷绢画,五代、唐、宋、元、明、清有服务于皇家政治纪实、军事记事、文化娱乐等宫廷活动的宫廷绘画和记录百姓现实生活画作。

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在当代语境下中国美术的传承与创新苏鑫(山东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摘要: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共同的美学追求,是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审美风范。

到了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交流互助,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也在融汇创新。

怎样在新的语境下,使中国画在世界美术之林仍然占据重要地位?答案肯定的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特质。

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更应该融入中华美学精神,创作出更具新时代内涵的中国画精品,展现出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关键词:中国画;新时代;传承;创新一、味象: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美术中华之美源远流长,从远古青铜的狞厉之美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文化,再到秀骨清像的北朝雕塑,还有那宋元绘画的大繁荣等等,无一不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东方魅力,并以其多元性的普世价值,屹立在世界美术之林。

到了今天,政治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也在发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对于文艺工作者而言,这是一次机遇,同样也是一次挑战。

要想使中国美术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传承好中华美学特质,讲好中国故事。

怎样传承中华美学精神,尽显中华审美风范?这就是交给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寻法:当代中国画对中华美学的传承(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汲取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是几千年来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更是贯穿整个时代命脉的根本。

但现如今,也不乏一部分年轻艺术家思想出现了问题,他们彻底摆脱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没有根植于本民族文化的土壤,没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的思想,甚至出现了“全盘西化”的局面。

这种一味且盲目地跟从西方脚步的做法,不仅不会令我们进步,反而会使我们的文化艺术之路走得越来越崎岖。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的写实性与色彩观,强调的是大写意的精神与线条的灵动,并且也寄托了画家独一无二的情感。

中国画笔墨传承与基因重组

中国画笔墨传承与基因重组
画的 故 事 。射 一 则是 说 “ 画 荚 ” 。 这
的距 离 。面对 如此 玄虚深 奥 的问题 ,仅 仅靠 , 尢 贤 的 话 语 无疑 是 极 大 地 启 发 了我 们 的 心 两 个概念 , ・ 个是 “ ” , 一个是 “ 髹”。
J 的思 维 。如 “ 气韵 ”■ 字 , 双 方论 战 是解 决不 了问题 的 。作 为已经 获得 智 ,引导 着我 仃 万众尊 崇 的大 师 ,他们都 有足 够的 话语 权 ,
此 ,中 国画 刷水墨 代 色的观 然 ,埘 “ 墨” 的使 用 样 也很 早 。从 一 } : 文 画技 ,从 历史和 实践 的角 度梳理 清 楚 ,然 后 抱 朴” 。基 1
I 老予 。 再 有所 结论 ,可 能会 对我 们 今天的 艺术 创作 念 应该晚最 求 f 有所 帮助 。 如 果我 们 大胆判 定 ,中 国画的 形式不 会

… …
物来 看 ,研 墨 的工具 也 很早 ,那 么笔的 使用

绘 ” 的概念 来看 ,对 笔的 使 用 也 强凋 “ 五 色 乱 目” 的 思 想 , 曰 状况 呢? 从 “
也是 同时 的。
真者 ,所受 于天 也 , 自然 小 叮易也 。
“ 养吾浩 然之 气” 。 消 亡 ,那 么作 为中 国画基 因的 笔墨 形式 也不 故 平 人法 火 贵真” ;
“ 髹 ”指 髹漆 。髹 漆要 行许 多遍 ,所 以非 常
“ l l { I j ”圳 更精彩 ,可以绘 画万物
后 人 往往在 魏晋 幺学 以肢 佛教的 禅学 观念 中 有 层次 ;
既使是空 穴来风 ,也会 席卷火半 个 l { 1 闲。 这样 的 话 题 今 天 看 来 巳时 过 境 迂 ;

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

的文化修养 , 古人云 :读书破万卷 , “ 下笔如有神 ,又说 ,功夫在 ” “ 诗外 ” 。因此 , 、 画 、 诗 书、 印的结合 , 中围画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 使
形成 一 种 完 美 的程 式 。它 是 中 国人 审美 心 理 的 一 种最 独 特 、 合 最 适 的表 征 . 整 个 东 方 文化 产 生 r巨大 的深 远 的 影 响 。 x 寸
之 : ”中国 传 统 绘 画 的 变革 要 有 一 个 基 本 的态 度 和 出发 点 , 就 这

对 传 统 中国 画 的认 识 及 再 认 识
对 于一 幅传统 的中国画来 说 , 诗 、 、 、 把 书 画 印结合 起来 , 似 乎才表现得更 为完整 , 更有特色 诗 、 、 印结合 , 书 画、 可以把几种 艺术融为一体 , 相互辉 映 , 既能 丰富俩面 内容 , 又能扩大 画面境
作 为 我 围文 化 艺 术 的瑰 宅 ,中 闫 画 在 中 国 美 术 史 上 的 地 位
展到今天的。我们 2 世纪的今天 , 1 社会 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 在
多元 的文 化 背 景 下 , 种 文 化 艺 术 呈 现 “ 花 齐放 , 家 争 呜 ” 各 百 百 的 局 面 。人 类 的精 神 生 活 也 发 生 r 所未 有 的 改变 , 现 代 文 明 的 前 在 笼 罩 之 下 , 统 与 我 们 的距 离 好 像 越来 越 远 。但 实 际 上传 统绘 画 传 并 没 有 失 去 往 日的 光 辉 , 有 失 去活 力 , 失 去 的 只 是 我们 现代 没 它 人对它的关注 , 别是存西方文化不断涌人的情况下 , 特 有很 多人
某一方面或某种技法 更重要 的是要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

传承与创新——中国近现代美术

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20世纪中国美术一方面继承本民族的美 术传统,同时又受到西方美术的巨大影响和 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许多美术青年 留学欧美、日本,主动学习和借鉴西方美术 的观念和方法。李铁夫是留学欧美的先驱者 之一,也是20世纪早期中国油画重要的开拓 者。他曾创作《音乐家》《画家冯钢百》等 作品,油画技巧纯熟,艺术造诣精深。
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在中西美术交融碰撞的时代, 一些艺术家选择了不同的美术道路, 继承和革新中国画的传统。徐悲鸿 提倡“中国画改良论”,主张以西 方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
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留学法国的林风眠,主张中西 艺术的融合,他提出“介绍西洋艺 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 创造时代艺术”。
罗中立作品
《父亲》创作于1980年 的特大肖像油画,高2.22米, 宽1.55米。1980年12月20日, 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举获 得金奖。随后这幅画被中国 美术馆以400元的价格购入 并收藏。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方面,傅抱 石、李可染等人继承了中国绘画的 笔墨精髓,同时又不拘于笔墨的程 式,将新的生活感受,以及西方绘 画的光影、明暗等造型观念和方法 融入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中。
待细把江山图画 (纸本水墨设色)
一、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在中国山水画创作方面,傅抱 石、李可染等人继承了中国绘画的 笔墨精髓,同时又不拘于笔墨的程 式,将新的生活感受,以及西方绘 画的光影、明暗等造型观念和方法 融入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中。
最感兴趣?请分析这位画家绘画创作的特点。
二、反映社会变革的美术
“文以载道”的社会审美观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美术参 与社会变革,发挥美术的社会功能,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突 出特征之一。
➢ 一方面反映在艺术家积极参与社会革命运动,以美术为武器, 宣传鼓舞民族自强与独立的革命;

在美术教学中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在美术教学中促进民族文化传承

公 布 在教 室里 的 “ nwor l ¥so usle” K o l e e,hwo r vs 比赛 人 , 评价权 交给学 生 , ls v e 把 真正 培养 学生 主动探 索 的主 栏 中。把 学生 根据教 学 主题在 课外搜 集 的故事 通过 体 意识 。 根据教学 内容和学生个人特长成立 了各种评
在 线
教育科 研 论坛‘ J YKY u a ・i 。 L n a o n T
在 美 术教 学 促 过 民挟 又 仙 伟 承
● 李 建 平
我 国是 具有悠久 文化历史 的国家 , 国画是 中华 中 民族文化艺 术 的重要组成部 分 , 是世界美 术之林 中独 具 风格 的民族绘画体 系 , 它被誉为 中华 民族 的国之瑰 宝和骄傲 。 重视 通过教育培养 出一代代 民族文化继 承 者, 使传统 的文化永不 “ 褪色 ” 是很有必要 的。在小学 美术 教学 中进行 国画教学 , 就是传播我们 民族传统文 化 的一个很好 的途径 。 我校近年 以国画教学作 为学 校 特 色 , 效地 促进 了民族文 化 的传承 , 有 主要 得益 于 以 下几 点—— 领 导重视是传承 民族 文化 的必要前提 我校 校园 面积狭 小 ,学生 主要来 自流动人 口家 庭, 大部分家长素质 不高 。如何提 高学生素养 和生活 品位 , 凭单 一 的学校教 育教学 还不 行 , 还得 在促进 民 族文化传 承的活动上动心思 。 学校领 导在这方面很重 视 。结合 我校几位美 术教师 国画专业 实际 , 学校选 择 国画教学作 为重 点 , 办学校 特 色 , 创 以艺 术 熏 陶感 染 学生 , 升学生综 合素 质和学 校办 学 品位 , 提 以达 到促 进 民族文化传 承之 最终 目的 。 学校加 大了国画教学 方 面 的投 入 , 新建 了美 术活动室 , 现有 美术室两 问 , 近两 年投入 近 1 万元 。 5 二 、 路明晰是传承民族文化活动的关键 思 教学 中 , 我们探 索怎样 把传统 的国画教学融入 美 术“ 新课标 、 理念 ”探 讨 国画“ 画 ” 体化 的教 学 新 , 诗 一 模式 , 达到 “ 以诗作 画” “ 或 以画引诗” 教学 目的。在 这 种理念 的指导下 , 我们在 整体上分三步走 。 1 . 确立国画传承研究 的课题 。按一定步骤完成 课 题方案 的设 计论证 , 拟定课题管理 章程 , 并 设立《 题 课 研 究成果记 录档案 》 ,为 以后 的教学特色 发展或收 集 编写校本材料提供可行的做法和可借鉴的教学经验。 学 校具体 做法 从一 至六年 级各 设立 一个 国 画教 学 实验 班 , 验班教 学分 三个 阶段进 给大 家听 , L c r( u ” 随后 评选若 干名 “ et es( Lcu r 演讲家 为提高学生课 外双语 阅读 的兴 r 趣, 增加语 言积累 , 我还建 立 了阅读 卡 , 配合所学课 文 向学生推荐 有益 的 、 适合 年龄特点 和知识 水平 的简 易 读物 , 也鼓励 他们 自己上 网搜 索 阅读 , 让他们 记 录 并 相关内容, 并分阶段进行f 平 以积分制形式进行。 比, 三是 自评 、 小组互评 、 集体评 价等多元评价 。 们 我 改变过去单 一 的评价形式 为多 向评价 , 学生也参 与 让 到作业 的评价 中去 。 采用学生 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总 评 等 多元多 向评价 , 让学 生通 过这样 的评 价 , 及时 纠 正 自己 的错 误 , } 别人 的错误 , 确评 价 自己与 他 指 士 { 正

论山水画皴法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的传承

论山水画皴法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的传承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论山水画皴法在当代写意人物画中的传承张洁苹(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464000)摘要:传统中国山水画中皴法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皴法的运用会形成画家不同的绘画风格,也是中国传统文人审美中重要体现。

随着中国画的日益发展,写意人物画作为人物画发展中的一种新风格,这种新颖的绘画形式在当代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写意人物画中采用不同的皴法进行画面表达,是其发展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步。

对于皴法的选择和运用不仅有助于丰富了人物的表现和加强画面笔墨关系的韵味,并且,使用恰当的皴法,能更好表达画面的意图。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传统山水画;皴法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5-0049-01一、前言自古以来对于学习笔墨的运用和皴法的理解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一样的皴法则会导致不同的艺术效果。

点、线、面这些不同的墨,包含着画家不同的情感,当代画家们使用的不同皴法表达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

二、皴法的介绍皴法是山水画中一种重要技法。

通过毛笔蘸取墨或色,再将笔肚上多余水分去除,在画面上皴擦,其产生苍茫厚重的笔痕,笔笔均有美感。

当运用笔墨产生不同的变化时就形成不同的皴法,而不同的用笔方法形成一定的用笔规律后,可产生一种独特的皴法。

三、皴法对人物和画面的影响1.丰富人物画的技法。

画面结构丰富或者是强调质感时,皴擦是很好的选择。

皴法可弥补单纯的线条产生的不足,便于更好的塑造体积,也可以称为线条的变化。

线的变化和特征是最适合一般图像的复杂结构。

元代之前的人物画主要是先勾线再设色,之后皴法的出现将人物画丰富了起来。

2.加强笔墨关系的韵味。

山水画中皴法与笔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画家运用不同的皴法来表现不同的画面形式,进而加强笔墨韵味。

如蒋兆和的《杜甫像》,运用皴法将人物脸部等表达出来,使得人物更加接近现实的悲剧气氛。

人物衣着的线条苍劲,仿佛山水画中山体的外轮廓,展现唐代诗圣的孤独和傲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画的发展和创新,都是基于对传统技法和意象的传承。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并结合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画的创新与融合,着重在中国画传承的重要性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中国画;传承;重要性
中国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从古至今,它一直在向前发展,犹如一条长河,虽有时狂暴湍急,有时滞流平缓,但从没发生断流,它一直在发展中向前,终于汇成今天这样一条浩浩荡荡的艺术大河。

一、中国绘画历史中的“传承”
具有可探究性的中国画起源,要回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一定的品评标准。

到了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

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五代两宋时期绘画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

五代两宋是花鸟画的成熟期,花鸟画在写生的基础上,寄托人的志趣、情操、表达画家的内心感受。

这种自然中美的东西通过比兴等艺术手法与人发生关联,寄托人的感情,这就是意象的思维方式。

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

元代文人画以山水画为大宗,托复古以寻求新路,师古而不泥于古。

元四大家,集古人之长,融进己意,自成一家。

元文人画墨竹和墨梅,寄托文人高洁、孤傲的思想情操,以意写之,多有简逸秀淡之致。

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

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

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不难发现,这些悠久的绘画变革过程,都是通过不同时代杰出艺术家对既已形成的中国画体系进行传承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张的,历朝历代皆是如此。

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画的发展与西方绘画相比,其发展环境是相对封闭的,至少在清朝闭关锁国之前,中国画的发展都是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同步的,这种封闭环境下,若没有有效的传承,中国画显然走不到今天,更不可能形成如此复杂庞大的中国画理论体系,由此可看出,电子商务论文传承二字,是中国画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且这种传承,是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极具中国本土特色。

二、“传承”在当今中国画发展与创新中的重要性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适应社会审美的需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从西学出发,以西画作为参考对照得出的认识;二是从社会生活需要出发,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的要求。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
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目前许多画家都在致力于新的、现代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创造,并且有所收获。

但同时他们也体会到这种创造并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必然是传统中国画艺术语言的延续和革新。

那种要彻底地摒弃传统,主张要完全不包含传统因素的全新的中国画艺术语言的思想,就目前来看是很难成立的,也是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现实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许多画家正在不断地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掘现代意识的因素。

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已经成为现代画家最具现代意识的新观念之一。

大陆画坛在80年代初期掀起了现代主义思潮之后,中期就又流行起了所谓“新文人画”之风。

这种表面看起来很传统的文人品味,很讲究传统笔墨的画风,正说明中国画画家已经从追求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和困扰中醒悟过来,又重新考虑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点,重新向民族艺术的传统中探索谋求现代发展的因素。

换个角度分析,当今的中国美术界,已然形成了包括中国画在内的多元化、多样式的格局。

面对这种艺术争鸣的时代,每种艺术观念都是平行发展的艺术空间,同样,也不是通过简单复制、粘贴就能够达到相互交融的。

我们要保持中国画的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艺术家应该在其创作中具有“民族性下的文化纯粹”。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要保持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

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做正确的判断。

传统中国画可以说是民族性神采的一个重要浓缩,这才是时代最好的生命之源。

艺术创作的形态和方式可以丰富多彩,形势的获取,语言的挪移现象确实存在,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借用西方文化的这些形式和语言去面对传统的中国的文化,去透视中华文化的生存本质。

代表中国甚至整个东方绘画母文化的中国画如果偏离了这个根本,就无法在中国画创新与现代化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结语
总结来看,中国画的创新,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

中国画家要对自身文化深入研究,在理性基础上达到创新意识,产生新的艺术思维,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代替古老陈旧的艺术形式,进一步推进中国画向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