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中国传统礼仪[1]

解说中国传统礼仪[1]
解说中国传统礼仪[1]

解说中国传统礼仪

一、礼解

《礼记》有云:“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可见,礼是从端正容貌和服饰开始的。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一定是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既是他内在修养的流露,也是尊敬他人的表现。

古人云:“冠者,礼之始也”。在正式场合,不仅要“冠正”,而且要做到“三紧”,就是帽带、腰带、鞋带要扎紧。这样,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反之,就显得懒散,漫不经心。衣冠不整,不仅是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别人。

《礼记·曲礼》说得好,“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郑氏(玄)曰:“礼主于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有对他人不敬的行为;容貌端庄得像在思考问题,言谈时语调平缓、稳重。中国古代有这样的规定,“凡视,上于面则放,下于带则忧,倾则奸”。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看出内心对他人是否尊敬。与人对坐,要注意自己视线的高度。视线过高,是傲慢之相;视线过低,好像忧虑在心,会令对方无端猜测。如果左右斜视,会给人以心术不正的印象。

我们在正式场合,站立的姿势一定要正向一方,不要歪着头,探听左右。正像《礼记·曲礼》所说,“立必正方,不倾听”。因为姿态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歪坐、斜站、眼睛到处乱看是怠惰不敬的表现。

《礼记》还说到:“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就是说,听尊长说话,开始时注视对方的面部,听到中间,目光可以下移至胸部,最后要回复面部,这才是专心听讲的表现。目光游移不定,东张西望,是失礼行为。即使是父亲,目光有所移动,也不能高于面部、低于腰带。见面站着不说话,视线要落在对方足部,坐时则落在膝部。

《礼记·曲礼》说:“礼不妄说人,不辞费。”朱子曰:“礼有常度,不为佞媚以求说于人也,辞达则止,不贵于多。”教我们与人交往要自尊,不要有谄媚之色,不要随随便便取悦他人,或说大话。行胜于言,喋喋不休而不见诸行动是不好的,智者时刻不忘修身和履行自己的诺言,这就是“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

《礼记》又说:“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礼的核心是“尊”、“敬”二字,对长者、幼者、尊者、贱者、强者、弱者都有一定的节度。年纪比自己小的,贫困卑贱的,不做出轻视、欺凌的举止;对地位尊贵或有权力及强者,也不可表现过份的神态。

人走路脚步稳重、缓慢,双手位置得体,目光端正,口不乱动,声音平静,不随意咳嗽,头颈挺直,呼吸轻柔。站立的样子像山一样,神色庄重,不散漫,保持雍容不凡的气度。所以,《礼记》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连容貌之间都能体现一个的修养。

赠送礼品怎么办?《礼记》曰:“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别人送你礼品,或从长者接受礼物、证书等,必须用双手捧持,高度大致与心

相平,表示郑重。赠对方物品,也用双手递交,不可抛给对方,也不可以差遣在场的第三者转送。在正式场合,执持重要的器物,左手为上,小心翼翼以示敬重。

“童子不衣裘裳”。古人为什么教育青少不穿华贵的衣服,因为衣是内心世界的展现,穿戴要与内心品行相称。服装不求华美,只求整洁。

二、孝解

《礼记·祭义》云:“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千多年以前的甲骨文已出现“孝”字。“孝”字像孩子扶持老人之形,描绘的正是人类的自然亲情。热爱自己的父母就是人类的自然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础。父母是儿女的生命之源,是无私地给予子女最多爱心的亲人。孩子一天天长大成人,父母也一天天衰老,甚至生理上难以自理。这时,最需要儿女的照料。儿女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天经地义的责任。人要从爱父母开始,将爱心推及于天下人的父母,才能使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民贵有亲,则睦矣”。

曾子曰:“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曾子是孔门弟子中最有孝行的一位,他很多论述孝道的话,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这里,他说对父母的孝有三个层次,最大的孝是一生保持对父母的尊敬之心,其次是没有因为自己的错误而使父母蒙羞,最低的层次是在生活上照顾好父母。

曾子还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奉养父母,首先要让他们快乐,不要违背他们的意愿;其次是让他们起居舒适、愉悦,尽

心地用饮食奉养。《礼记》教导我们:“烹熟膻芗,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把肉烧得香喷喷的,尝后才端父母,这算不上孝,只能是奉养。

《礼记》还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真正深深敬爱自己父母的人,心中必然会有一团和气;心中有和气,脸上就必然有愉悦之色;有了愉悦之色,在父母面前就必然会委婉温和,这才是真正孝敬父母。孝敬父母,除了心中有和气之外,还要在生活中处处用心关心父母。如说话语气要平和,随着节令的转换,问询衣着的寒暖,耐心地按摩抓挠病处等。越是细小的地方,越难做到,越应该做到。《礼记·内则》是这样说:“下气怡声,问衣燠寒,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礼记·曲礼》中又说:“父母有疾,冠者不栉,行不翔,言不惰”。要求子女除了侍汤奉药之外,内心的忧愁都会流露在外。走路没有了平时的神气,与随便闲聊说笑,不再开怀大笑,也不会因发怒而骂人,直到父母病愈才恢复常态。

《礼记》还要求我们:“出入,则或先或后,而敬扶持之。”与父母出门,子女应跟随前后,亲热地拉着父母的手,或者恭敬地扶着他们的胳膊,小心护持。“进盥,少者奉盘,长者奉水,清活盥,盥卒,授巾。问所欲而进之,柔色以温之”。在细微处照料父母。“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甚至要求:“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扫于箕上。”到尊长坐席前打扫,要将扫帚盖住畚箕,以免尘污飞扬到尊长身上。清扫时,畚箕要朝向自己,边扫边后

退。长者吃饭、饮茶时,不要去打扫,谈兴正浓时也不要去打扫。“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一个人,平时起居不庄重,对国家不忠诚,为官不恪尽职守,与朋友交往不讲信誉,都是不孝。“圣人之教众之,其根本在于孝。”我们还要注意:“出必告,反必面”。有事外出,要告诉父母;回到家中,先去见父母,让父母不再牵挂。任何足以使父母蒙羞的行为,都是对父母的不敬。

三、敬解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长,不是一种狭隘的血缘亲情,要推已及人,把对父母的敬爱推广到天下所有人的父母身上。上古时代,国家就有定期宴请老人制度,老人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爱。五十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吃粗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餐都有肉吃,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无论到哪里都有充足的食品。

《礼记》还说:“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与师长在一起,师长有所发问,要等他把话说完再回答。在尊长面前不打饱嗝,不伸懒腰,不擤鼻涕,打喷嚏、咳嗽,控制不了,也要掩口避人。现代社会的许多场合,这些都依然是最基本的修养,需要学习和掌握。“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师长请敬问题,要起立以示尊敬,不能在座位上随便发问。如何没有听懂,希望师长进一步讲述,也要起立。《礼记》还教我们很多细节,“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尊长年事已高,精力往往比较差。在尊长

旁边陪坐,要随时注意他的表情变化。开始打哈欠,说明已经感到疲倦。这时,应主动告退。即使尊长身体健康,拜访的时间也不能太长,那样会干扰对方的生活和工作。只要不是特别挽留,都应该适时告辞。《礼记》说:“毋剿说,毋雷同”。与师长谈话或讨论问题,注意力要集中,思维要积极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总是说与他人雷同的话。凡是尊长没有提到的话题,不要抢先去谈,那样有炫耀自己博学之嫌。

“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做晚辈的,从小要养成尊敬长辈的习惯,生活中要处处突出长辈的地位,如多人共处一室,要将中心地位留给长辈。见到师长和尊敬的客人应该鞠躬,越是尊敬的人,鞠躬的角度要越大,弯腰的时间要越长。如果是在路上闲站,见到尊长时,应该主动让路,退到路边站立,然后再行礼跟随师长出门,看到远处的熟人,不要隔着马路与人说话。在路上遇见师长,应该快步上前,站立端正后行礼。如果师长问话就回答,否则就可以快步退下。这就是《礼记》所说的,“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路,趋而进,正立拱手”。驾车出行,在路上遇到师长,要放慢速度,并向师长致意。急驰而去是傲慢无礼的表现。“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牵长者之手。”晚辈与尊长握手,一定要用双手。单手相握是平辈之间的礼节。“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对于年龄与自己父母相仿的人,应该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敬爱他。对于年龄与自己的哥哥姐姐相仿的人,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那样尊重他。“恒言不称老”。在长者面前,不要以“老”自称,

也尽量不要提到“老”字,以免他们为自己年老体弱而感到伤感。

四、仪解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乡食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大饮宾曰乡食,古人十分重视燕食之礼,认为这是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无论是去做客,还是在自家待客,主宾双方都有完备的礼仪规范,做到对主人之尊,对客人之敬。尊而敬之正是中华传统礼仪的灵魂。到别人家做客,到达时间应比约定的时间稍稍提前,但不要到得太早,那样会扰乱主人的时间安排。如果迟到,让主人焦急等候,那就是严重的失礼了。

《礼记》还说:“当食不叹”。到别人家做客,不可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的气氛。如果席间有老人,一切要以老人为中心。如果老人不喝酒、抽烟,其他人最好也不喝酒、抽烟。宴会中,客人要赞美主人的饭菜可口,即使饭菜过咸、过淡,不合自己口味,也应尝一些,表示对主人劳动的尊重。

《礼记》曰:“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古时代进餐,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饭盛在一个大的食器中,大家轮流抓食。如果主食数量有限,自己不要吃得太多,以免别人吃不饱。不能将沾在手中的米粒再放回食器,也不能用出汗的手到食器中取用食品,即使今天,夹菜给他人,应用公筷。重要宴会,要用公筷夹菜到自己碗中再享用。《礼记》还有不少规定:“毋搏饭,毋放饭,毋流啜,毋咤食,毋齿骨,毋反鱼肉,毋投以狗骨,毋固获。”会餐时,不要将吃剩的饭食

放回食器,不要吃得满嘴流汤,咀嚼时不要发出响声。也不要因为某个菜好吃就专门吃这个菜。进食要从容,如果饭太热,可以稍等一会,不要用手去散热气。汤里的菜不嚼就吞,给人以贪多务得的印象。不要往饭食和菜肴里加调料,夹菜时,不要举着筷子在碗碟之间游移。“侍饮于长者,酒进则起,拜饮于尊所”。向长辈敬酒要起身,先行拜礼或致祝辞,碰杯之后,微微侧转身体,表示不敢分庭抗礼,然后再饮。只要长者杯中酒未饮完,少者不能抢先饮尽。席间,长者有所赐予,年少者应该离开席位,微微侧转身体行辞谢礼。吃尊者赏赐的水果,果核不要随地乱丢。

《礼记》曰:“大夫士相见,虽贵贱不敌,主人敬客则先拜客。”主客第一次相见,即使有年龄、尊卑的差别,一定要是主人先向客人行礼,感谢他屈尊前来。如果不是第一次相见,身份已明白,客尊则主人先行礼,主尊则客人先行礼。主人为客人沏茶,尽管茶杯干净,但还要当客人的面重洗一遍,以表示洁净。沏茶应按先客后主的顺序进行,茶杯盖子仰置,避免茶几上的灰尘带到茶水里。用餐又有什么讲究呢?“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用餐前,主客要互相谦让才入座,主人请客人在尊处就座,客人要辞谢,然后入坐。主、宾的座位,一般是东、西分坐,主人东,客人西。如果是宴请,主宾的席位要安排在与房门相对的地方,主人应坐在他的左侧。离门最近位置,是上菜的地方,一般安排主人方的年轻人来坐,便于大家服务时行走。

坐的仪式,《礼记》要求:“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必颜”。

与客人对坐,如果不是吃饭,就应该尽量靠后坐,不要靠近前面的桌子。如果是吃饭,就应该靠近桌子坐。坐姿要稳,客颜要正。与人对坐,不要伸直双腿叉开,也不要架起二郎腿抖动。“尊客之前不叱狗。”在客人面前,主人不可以呵斥狗。朴素的道理,生活的细节,古人也十分重视。

五、德解

《礼记》云:“君子式黄发,入国不式,入里必式。”“式黄发,敬老也;入国不驰,爱人也。”有修养的人,驾车见到老人必定行礼致敬,车子进入国(城邑)中,慢行不驰,生怕惊扰他人。回到自家的里巷,要向父老乡亲致意。延伸到现代的交通文明,开车不要横冲直撞,到了人多的地方要慢行,不鸣笛,遵循的正是尊重人的道理。“登城不指,城上不呼。”登上城楼或高处,不要用手乱指,更不可无端喊叫,以免引起误解和混乱。甚至还规定:“车上不广亥欠,不妄指。”在公共场合中大呼大叫的人,人们会认为他没有修养。

“行不中道,立不中门”。不要在道路中间行走,那样会妨碍他人行走。在大门当中长久站立,既影响到别人进出,又显得狂妄。今天,在公共场所的扶梯上靠右站立,也是为了不妨碍他人。现代文明提倡给他人方便,尊重他人。

“并坐不横肱”。与他人并排而坐时,不要将双肘撑向两边,那样会使旁边的人无法安坐,而且会给人留下旁若无人的印象。与人相处,首先考虑别人的方便,而不能只顾自己的舒适。“贫者不以货物为礼,

老者不以筋力为礼。”人际交往通常是礼物相送,作为彼此表达心意的方式,但对于贫穷的人,不能要求他们用钱财作为礼物,而对于年老体弱者,不能带有需要体力参与的送礼方式。

《礼记》还规定:“毋侧听,毋口敫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凡人当正立,不得倾欹侧听”。不要将耳朵贴在别人家的墙上听里面的人说话,偷听别人隐私是不道德的。回答别人的召唤,不要用喊叫之声,那样显得无礼。与人说话时,神情要庄敬,视线要平直。对坐时,姿势要端正,不要形体懒散。还要做到“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邻居家有丧事,舂米时不要发出送杵的号子声,更不要在巷子里唱歌嬉戏。街上有人出殡,街坊都应该有悲戚之色。参加葬礼,一定要有哀痛的表情,不能嬉笑。

《礼记》曰:“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复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羽毋卵”。春天万物苏生,正是各种动植物开始繁衍,生长的季节。这时,禁止砍伐树木,不要捣毁鸟窝,不要虐杀幼生和怀孕的动物,以及刚刚出生的小兽和待哺的小鸟。因为人与自然是共生的,破坏大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人类要顺其自然,注意保护生态,与万物共生共荣。

《礼记》在德礼仪方面告诉我们:“不苟訾,不苟笑”。“谣言止于智者。”相毁曰訾,谣言意在诋毁别人,聪明的人善于独立作出判断,不信谣,不传谣,不搬弄是非。谣言传到聪明人那里,自然会被制止。

六、义解

《礼记》曰:“凡人之所以为人旨,礼义也。”吴氏曰:“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人懂得礼仪。人和人交往,要通过礼仪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如婚丧嫁娶,都有一定的仪式,以昭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古人有这样的比喻:“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类懂得礼仪。所以能从动物界分离出来,而不再与禽兽为伍。

《礼记》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孙氏也云:“恭敬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故虽负贩,必有所尊。”古人说:“宝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富贵而又懂得礼,能够尊重别人,就不会骄奢和淫逸。

(谢有造从《图说中国礼仪》一书摘录整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传统礼仪知识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什么是中国人的传统礼仪

什么是中国人的“礼”呢?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 中华有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优秀的之一。礼仪在历史上被不断的修正、完善、继承和发扬。《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专门阐述礼的经典著作在中华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礼深含人类对宇宙天地的敬畏,对德性的追寻,对和谐的追求,对人本身的期望和宽容,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审美情趣的重视和培养,以及对社会秩序的协调。《左传·隐公十一年》所谓:“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那么,什么是礼呢?《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礼是天地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所谓“礼以顺天,天之道也。”(《左传·文公十五年》)等。礼还成为文明与野蛮的界标,古人以礼分夷夏(即野蛮与文明),而不以血族分内外。礼是秩序,礼对社会秩序、上下尊卑关系有严格的规范。礼是典章制度,《周官》中的官制设计在古代一直是政府机构的主要蓝本。 礼还是日常生活的准则,其根据仁义文行忠信的要求制定的仪轨包罗万象。礼能让人区别于动物,例如食礼中的种种规矩。礼也是人与人交往的方式,例如其对称谓、迎送、仪容、宴饮、书信交往等都有相应的规范。以大类划分,它包括吉、凶、军、兵、嘉五礼,以小类划分,则有数十种,以至于《礼记·中庸》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必定能做到慎言 除了偶然的自言自语,话通常还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话一说出来就要对别人甚至对社会产生影响,同时也给别人提供了对你作出评价的重要依据,可见说话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决不能等闲视之。因此佛教倡导的修学十种善业中,就有四种讲的是口业,这就是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类似的观点,在我国的儒家学说和西方的基督教教义中,都有很详细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自然莫过于《孔子家语》中所说的金人了,他的嘴巴上粘着三道封条,因此被孔子赞为:“此古之慎言人也”。 有些人因为口不设遮栏而变得浅薄。语言是表达思想和意愿的工具,因此人总是要说话的。即使是面壁的高僧,也有说话的时候。贾岛驴背上的“推”“敲”,终成文史上的佳话。思想须经深思熟虑方能深邃,语言须经千锤百炼方能惊人。而浅薄之人,思想必多平庸,语言亦必寡味。 一般人言语不慎,其影响还不致太大,但是如果负有一定的责任,甚或负有领导一个地区和部门的大责任,说话就应该更加谨慎,做到三思而后言了。因说话不慎而误国误民,甚至遭灭国之祸的事例,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乱之所生,则言语以为阶。”这话早在《周易》上就写得明明白白。须知“一言成屙”,话既说出来,要挽回是很难很难的。

中国日常生活中传统礼仪习俗

在中国:出行礼,坐卧礼,宴饮礼,婚丧礼,寿诞礼,祭祀礼,征战礼……处处都都是礼文化,这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俗话说“若要好,大敬小”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些可不容易。 今天礼仪之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仪: 首先就是行走之礼——在古代,最常见的就是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的原则就是“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这句话意思就是走路靠边,不走路中间;站立靠边,不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了解这些礼仪在行走过程中同样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其次是见面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

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特别是商务上握手礼更是常见。 再次是入坐之礼——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 再来说说饮食之礼——在先秦时候就有“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

礼仪展示解说词终稿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礼仪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铸就了历史悠久的礼仪文化。孔子曾经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可见,礼仪文明是道德修养的第一课。 看,1203班的同学们身着得体的服装、自信大方带着春风般温暖的微笑向你们走来。 1、走是动态美,人们常把那正确而又富有魅力的走姿视 为一首美丽动人的抒情诗。走姿是最引人注目的身 体语言,也最能表现一个人的风度和活力。行走时, 上身要保持站立的标准姿势,抬头、挺胸、收腹、 立腰,眼睛平视前方,双臂自然下垂、并以身体为 中心前后摆动,前摆约三十至三十五度,后摆约15 度,行走时双脚踩在一条直线上,脚步轻、富有弹 性和节奏感。对面走来的男士面容端庄、步伐豪迈 大方、透出刚强之气、具有阳刚之美。女子步履款 款端庄优雅、温柔典雅的女子展现了窈窕之美。1 下面请欣赏问候礼仪,您好,您好。鞠躬礼适用于 庄重肃穆、喜庆欢乐的仪式场合。行鞠躬礼时应距 受礼者2米左右,并拢双脚、上身前倾、上身前倾 的幅度根据受礼者的尊重程度而定。 2、下面请欣赏迎礼的礼仪会议室请往右边走,总经理办 公室请往左边走 3下面请欣赏欢迎的礼仪,欢迎光临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这边

请. 4、握手是社交场合当中最常用的社交动作,握手时,距对方一步远,身体稍微前倾、两脚立正、双眼注视对方,面带微笑。四指并拢、虎口相对、力度适中,控制2~3秒,同时说“您好!”如果对方是女士,握住指尖部分即可。迎接引领时应走在客人前面、介绍时五指并拢、掌心向上,介绍时语言温和、面带微笑。下面请欣赏握手礼仪,您好。 5、站姿。站姿是静态美的动作,良好的站姿应体现挺、直、高的感觉。站姿三种站姿,男士寸步式站姿、前步式站姿、后背式站姿,体现气宇轩昂、伟岸挺拔。女生站立时要挺胸收腹、双肩展平、双脚并拢、目视前方面带微笑;体现亭亭玉立、温文而雅的气质,女生做左丁字步站姿、右丁字步站姿、V字步站姿。 6、坐姿。坐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气质美感的动作。正确规范的坐姿要求端庄而优美,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入座时应轻、稳、缓,坐在椅子上时,至少应坐满椅子的三分之二。上身保持直立,双脚并拢。下面请欣赏优雅的坐姿,您请坐、谢谢,女生标准式、重叠式、侧点式、侧挂式。 7、下面请欣赏递文件的礼仪。这是您的文件,谢谢。 8、生活中难免会磕磕碰碰、掉东西,人们对掉在地上的东西一般习惯弯腰或蹲下将其捡起,而身为办公室白领对掉在地上的东西,也像普通人一样采用一般随意弯腰蹲下捡起的姿势是不合适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关于中国传统礼仪习俗有哪些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下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1、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2、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

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3、入坐之礼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4、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礼仪作为代表传统文化渊源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因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因而中国也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今天这么随意,做得都比较庄重,也就是现在所讲的“繁文缛节”。而随着近代历史的快速发展,礼仪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一些传统礼仪文化被彻底抛弃。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时也给礼仪带来了一场“浩劫”。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直接扫进了垃圾堆,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但是,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讲文明、重礼仪蔚然成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使之被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对现代的礼仪有很大的影响。 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对礼仪文化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并没有全盘接受,也没有全盘否定,而是辩证地接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同时,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礼仪是实现人际交往和谐的前提和保障,所以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在考虑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借鉴和学习中国的传统礼仪。 作为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在接受现代文化的同时,也要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例如,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部分;再如,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等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但是我们也要摒弃一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比如“三纲五常”等。总的来说,要有批判的态度去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礼仪文化中的精华部分。 我们面对多元的文化,要有意识地学习和比较不同文化中礼仪的差异,深刻领会其文化内涵,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对其它文化的适应能力。此外,还要善于探寻文化的互通性,发掘不同文化中所存在的相近或相似的观念,加以现代化的阐释,达成相互间的认可,从而建立一种互补互存的和谐关系。 今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国际交往的增多,礼仪必将得到新的完善和发展。而随着礼仪的发展,可以更好的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得以弘扬,使中国以泱泱大国之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学第3课-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上课讲义

汉服与中华传统礼仪 一、衣冠上國今猶在——漢服簡介 何谓华夏 ◆有服饰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是谓“夏”,华夏就是指我们这个服饰盛美、礼仪优雅高尚 的民族。华夏民族(汉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通常用华夏和中华指代中国文明。◆《易经·系辞》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也就是说,早在黄帝时代, 古老华夏的服饰就已经相当有规模了。而且服饰形制取诸乾坤天地,意义就更不寻常。到了周代,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汉族还没形成,但华夏文明已经郁郁葱葱。 何谓汉服 ◆汉服是汉民族的民族服装。虽然汉服在各朝各代有所不同,但是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 格(交领右衽)是一样的,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汉服传承了数千年岁月,伴随着华夏文明一同辉煌。 ◆周时的服制规矩深深影响了后来三千多年的服装理念,从此后无论服装如何千变万化,关键 的要素始终都保持不变。那就是:交领右衽、无扣结缨、褒衣大袖。 汉服特点 ◆交领右衽 左领压右领是有对别人的尊重,体现了我华夏泱泱大国是礼仪之邦的含义。 ◆无扣结缨 ◆不用扣子,两根细细的带子,一左一右在腋下“结缨” 汉服制式 ◆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后来因为方便的需要,衣裳慢慢连成一体。 然而后世男子的最高级别礼服一直是衣裳制的;一体式的大多是常服。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是相当严肃的一件事,自然穿最高级别的礼服。 周制昏服 ◆上衣下裳的服制并不都是隆重的礼服,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就是女子的常 服——襦裙。襦裙模式一直保留到近代。大概因为人类社会中美的主要承担者都是女性的缘故,上襦下裙才利于搭配组合。 ◆普通中腰襦裙——盛唐以后,裙腰才慢慢降低。下图是《大宋提刑官》里英姑穿 的宋代襦裙剧照。这部古装剧的服饰还是很严谨的。不但头上没有插扇子、筷子、鸡毛掸子,而且也不是单纯追求视觉华丽,它比较忠实地还原了宋代服饰崇尚简朴清淡的风格。 钗钿礼衣——(左图)唐代盛装。汉服传统中女子的礼服一般是深衣,寓意女子德贵专一。但唐代比较例外,襦裙大发展的唐代,襦裙制的钗钿礼衣是很隆重的礼服了。钗钿礼衣是很多层的礼服,后来日本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日本皇室的专用礼服“和服十二单”。 ◆上下连裳 ◆上下连裳,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 样式。 ◆上下连裳最典型的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中国传统礼仪常识 导读: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传统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传统礼制的精神原则与传统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礼仪择要介绍: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传统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

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

传统习俗有些【春节传统拜年习俗礼仪】

传统习俗有些【春节传统拜年习俗礼仪】 拜年要先拜家里人 春节一项很重要的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和邻居家里祝福新春。 我国拜年的习俗已有相当长的时间。古时候有贺年和拜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扣岁;贺年是平辈之间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体、 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里的长辈拜完年之后,人们外出遇见时也要满脸堆笑地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等吉祥的话语,左邻右舍或亲戚好友亦会互相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有五种常见的拜年方法: 从仪式上看,拜年“拜法”较常见的通常有几种: 一是叩拜,即跪拜磕头,现在在一些地区,晚辈给长辈,尤其 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还行这种。

二是躬身作揖,作揖的姿势是先双手抱拳前举。这抱拳可不能乱抱,男子尚左,也就是男子用左手握右手,这称作“吉拜”,相反则是“凶拜”。大过年的,来上一个右手握左手,就是触人霉头了。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礼仪,抱拳,是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见于平辈间的拜年。 四是万福,古代妇女礼仪的一种,右手覆左手,半握拳,附于右侧腰肋间,上下微晃数下,双膝微微下蹲,有时,边行礼边口称万福。当代已经鲜有袭用。 五是鞠躬,现代通用礼仪,用于拜年,多在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亦可用于平辈间,男女皆行。 拜年最好穿新衣 旧时拜年时,妇女们大多新装盛饰,头上簪了红绒蝙蝠、小聚宝盆或鲜艳的绢花;老太太们的发髻上也簪了红石榴花;男孩儿都要

中国传统礼仪论文

浅谈崇尚中华礼仪弘扬优良传统 [论文关键词]中华礼仪精神文明 [论文摘要]礼仪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促进历史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今,我们应传承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加快我国文明、进步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本文试从礼仪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功能的角度,对社会现实交往中,礼仪原则及规范的理论意义及具体实践作一探析。 我国经历改革开放三十年,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腾飞时期,我们需要从先人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中,继承和发扬中华礼仪优良传统,以激发当代民族的创造和进取精神,实现对文明、进步、健康、和谐社会的创建。 纵观历史,礼仪对促使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及地区兴旺发达和文明进步程度的标志,并能体现一个民族精神面貌、文明水平的高低。随着当今时代的开放,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礼仪作为人类社会交往的准则,社会成员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愈来愈显示其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由此,在当今时代,我们全社会需要高度重视礼仪的学习及研究,作为参政党,应责无旁贷的为礼仪精神的传承、礼仪在实践中的运用作出努力。 一、弘扬“礼仪”精神 礼仪,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延续,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礼仪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影响深远为世界所景仰。我国传统礼仪,即儒家所提倡的“礼”,它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其典章制度、宗教、法律,以及伦理风范、生活方式、做人本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步,我国传统礼仪在其延续中不断扬弃和完善,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礼仪不仅表现为外在的行为方式,如礼貌、礼节、礼宾等,还具有其深层的精神内涵,即思想道德及品格修养。显然,礼仪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更合乎人性,并更有利于时代的进步。 从礼仪的社会功能来看,它虽不同于法律功能具有的强制性,但表现出的自律性、内控性和预防性的功能特征,其约束作用更广泛深入、更易于接受,并且对社会个体人格的要求更高。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时期,需要倡导礼仪精神,通过“礼仪”的方式,化解种种矛盾、冲突,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创造其互利共赢的局面。审视历史的发展,不可否认,人类生活既要受自然规律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要受社会规律的影响和制约,社会规律则指道德、法律和礼仪。因而,不可忽视礼仪精神对于当代的重要意义,我们应从民族传统礼仪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二、遵循“礼仪”原则 人类社会发展史可谓一部人类交往史。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见,无论何种社会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交往表现出来。因而,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人们只有遵循礼仪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有效交往,达到预期目的。 1、“相互尊重”为首要前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著名“层次需求论”,为我们揭示了“尊重”在人际交往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每个人都期盼得到外界重视,注重自我尊严的维护,因而唯有做到交往中的相互尊重,才能建立和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相互尊重原则,主要指交往中应尊重对方的人格、信仰、习俗、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当今,此原则已被世界各民族视为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 2、“社会道德”为基本准则。社会道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从历史来看,作为个体的行为准则及价值取向,是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来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作为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同于法制规范带有强制性,必须依靠道德来维护。从某种意义上说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而道德则是构成礼仪的内在基础。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要求的是一种秩序道德观,即要求个体在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求得自身发展。社会道德反映了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此交往的最一般关系,它维系着不可或缺的公共秩序和纪律,我们应当奉行这一原则。 3、“平等相待”为情感基础。作为人类先进社会形态的社会主义礼仪,竭力倡导交往中“人格平等”的礼仪原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民俗礼仪大全 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坐立行走都有一整套的规矩。民谚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一个举止优雅,待人礼貌的人,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人观念的改变,导致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礼仪常识。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中国民间民俗礼仪大全,希望通过中国礼仪文化的学习,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1. 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2. 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3. 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

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国君后,大封功臣,独未赏介子推。子推便隐居山中。重耳闻之甚愧,为逼他出山受赏,放火烧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烧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 4. 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 5.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6. 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中国传统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doc

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之称,"礼"在社会无时不在,出行有礼,坐卧有礼,宴饮有礼,婚丧有礼,寿诞有礼,祭祀有礼,征战有礼等等。这里的"礼"包含了礼制的精神原则与礼仪行为两大部分,礼义是礼制的精神核心,礼仪制度是礼义精神的外在表现,二者关系密切。这里只就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择要介绍: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 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 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

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 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中华传统文化--生活礼仪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诞生礼 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寿的主题。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领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 “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 冠礼 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利。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 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 笄礼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 婚冠礼 古代嘉礼之一。 《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

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 六礼 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简单来说,纳彩即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即男方将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纳征,亦称纳币,即男方家以聘礼送给女方家。请期,男方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 六礼之中,纳征和亲迎最为重要。 飨燕饮食礼仪

最新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中国传统礼仪动作详解 华夏祖先用肢体动作传递“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的语言,这些动作叫礼。传递下来的礼仪动作,承载 华夏传统交手礼 着祖先传给后人的话语。 这些礼仪动作,源自远古,源自人类没有语言的时代。是“哑语”,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传的“普通话”。 礼仪动作有十,常规礼仪动作有二。携带双向对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两相适宜的交往原则和做人原则。 十种礼仪动作是:拱手礼、一拜礼、两拜礼、三拜礼、叩首礼、执手礼、推手礼、交手礼、揖礼、鞠躬礼。 两种常规礼仪动作是,初相见、敬父母行一拜之礼,朋友同学同事行拱手礼。 礼仪动作一览 礼名动作适用范围礼义 拱手礼胸前拱手,后收,前推日常礼仪恭敬,接受,礼让 揖礼曲臂,抱手,躬身常规礼仪恭敬,给予,接受 一拜礼臂,拢手,躬身30度初相见,敬长恭敬,接受,给予 两拜礼展臂,拢手,躬身45度,两次常规大礼恭敬,接受,报答 三拜礼高揖至额,躬身90度,三躬敬天地祖师国恭敬,接受,报答 叩首礼踞坐至地,拜,叩首特定大礼恭敬,接受,报答 执手礼双手出,长下幼上,长执幼行于长幼之间父慈子孝,师道生尊 交手礼双手交叉胸前,推出,平示代孔夫子还礼推让,给予,示之 鞠躬礼垂手,躬身,可深可浅通行礼仪谦恭,接受,礼让 附手礼双手附胸腹间,上手男左女右行大礼前站姿诚意正心 1、拱手礼 在胸前拢手,由前向后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 视距离远近,可高,不能低于胸。 日常相见礼,送别礼。 2、揖礼 在胸前抱手,轻于抱拳,重于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 用于日常行礼,敬长上,同学朋友互敬。

3、一拜礼(拜礼) 展臂,至胸前合,拢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初相见,敬长上,行家礼。只行一个。 常规大礼。 4、两拜礼(再拜礼) 展臂,至面部前,拢手。躬身(45度)。手臂随腰部动,头不动。 用于向长上行大礼。一般行一个,叫“拜”。最多行两个,叫“再拜”。 5、三拜礼(再拜额手礼) 立定,挺身,庄重。 “双手附心。”双手附在胸腹之间,男生左手在前,女生右手在前。叠并,两肘与手成直线。双手表示“与天地合其德”。天德大刚健,大恒久,大信用,大起始。地德大承载,大包容,大丰富,大付出。两德兼备而各有显。显德可以因时因境而变化。 “高揖。”双手向前上方推出,推至额头前方,两臂伸直。 “行礼(拜)。”头、颈、手臂皆不动,腰部下躬,深躬(90度)。 “兴。”起身,双手升至额前。 “再行礼(再拜)。” “兴。” “额手。”双手贴向额头,再推出。 “三行礼(三拜)。” “兴。” “礼成。”双手复位,至胸腹间。 用于敬天地祖先先师,特定场合敬父母,行人生大礼。 用于集体行大礼。 大礼站着行要行三个,叫“再拜额手”,相当于古代的“再拜稽首”。 6、叩首礼 古人因为席地坐在小腿和脚后跟上,叫“踞”、“正坐”,行这个大礼很方便。 古人行的最大礼是“再拜叩首礼”。先踞坐下去,挺直身,臀部不要离开小腿,也就是不要跪起来。先行拜礼,行两个。拜礼的动作是,双手在额前揖起,下落,手拜至前面地面,身子随手臂前倾。行第三个礼时,两手下行,分开,手心向上。躬身,手背贴在侧前方地面上,额头叩至地面。第三个礼仪动作也可以双手不分开,额头叩至手心。这三个礼仪动作表示越来越敬。今人可以再拜叩首,也可以只行一个叩首礼。站着行就是“再拜额手礼”和“额手礼”。三,表示多,再多也还是三。 只用于特定大礼,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场合敬先师,特定场合敬亲生父母辈祖辈,结婚那一天夫妻对拜。不可以随便行。随便行是亵渎礼仪,亵渎对方。 7、执手礼 双手平伸并出,晚辈手心向下,长辈手心向上,长辈握住晚辈的手。长辈可以坐着,执晚辈之手。 家庭礼仪。结婚时夫妻礼仪。 8、交手礼 仅用于生向孔夫子行拜师礼时,师代孔夫子还礼。孔子像上,孔夫子用的是这个还礼动作。双手在胸前交叉叠并,推出,平示。 师不能随便还这个礼。 9、鞠躬礼 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

中国传统习俗礼仪

中国传统习俗礼仪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那么你们知道中国传统习俗的礼仪是什么吗?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传统习俗礼仪,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传统习俗礼仪 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 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 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 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 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 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 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 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 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 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 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 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

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 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 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 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 “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 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 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 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 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 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 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小贴士 奉茶之道 我国历来就有“客来敬茶”一民俗。古代的齐世祖、陆纳等人曾提倡以茶代酒。唐朝刘贞亮赞美“茶有十德”,认为饮茶除了可健 身外,还能“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唐 宋时期,众多的文人雅士不仅酷爱饮茶,而且还在自己的佳作中歌 颂描写过茶叶。 最基本的奉茶之道,就是人客来访马上奉茶。奉茶前应先请教客人的喜好。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重:茶不要太满,以八 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同时有两位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