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 药典

合集下载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21
3)极性键合相
常用氨基、氰基键合相。 可用作正相色谱得固定相,洗脱剂常用
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加入适量得极 性溶剂,以调节洗脱强度。 极性小得先出峰,极性大得后出峰。
22
正相色谱常用固定相结构
氰 基
-(CH2)3C=N
氨 基
-(CH2)nNH2 (n=3 or 4)
二 醇
-(CH2)3OCH(OH)CH2OH
等。
33
反相色谱得特点
A 适于分离带有不同疏水基团得化合物。 B 可通过改变溶剂组成与pH,来分离不同极
性得化合物。 C 可分离从极性到非极性得宽范围得化合物。
34
正相色谱得应用
正相色谱适用于分离极性化合物。如:酚 类、胺类、多环化合物、染料、炸药、羟 基化合物、氨基酸与药物等。这些样品在 正己烷或其它烷烃溶剂中得溶解度很小, 在极性溶剂中得溶解度良好。用正相色谱 分离可得到较好得效果。
2)装柱要求 均匀紧密、不破坏颗粒、不形 成裂缝 、颗粒粗细不可分级
53
3、色谱柱柱效得评价
最小理论塔板数 n>104 分离度R≥1、5 拖尾因子 f =0、95-1、05 相对保留值得再现性
54
4、 色谱柱得保 养
注意流动相得纯化 防止堵塞与污染 柱得操作压力<装填柱得压力 应该用进样阀进样 防止柱得反冲 贮存色谱柱时应防止干涸 使用保护(预)柱
11
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
继续保持安静
液-固吸附色谱固定相
HPLC固定相主要用硅胶。
(1)无定形全多孔硅胶 : YWG ( 2)球形全多孔硅胶:YQG (3)堆积硅珠:YQG
高分子多孔微球:YSG
13
化学键合相色谱固定相
将固定液得官能团键合在载体得表面 而构成化学键合相。

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0512HPLC如何优化色谱方法

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0512HPLC如何优化色谱方法

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0512HPLC如何优化⾊谱⽅法2020版《中国药典》通则0512 HPLC 如何优化⾊谱⽅法随着超⾼效液相技术(⼩粒径⾊谱柱的应⽤)的发展,药典在适应新技术的使⽤,指导企业如何去优化⽅法,达到缩短分析时间、节省流动相的⽬的。

今天,我们⼀起来分析在保持与现有⽅法相似的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谱柱和相应的⾊谱参数。

⼀、2020版药典与2015版药典0512参数调整对⽐表1:2020版药典与2015版药典0512参数调整对⽐(其余参数,如流动相⽐例、缓冲盐浓度、柱温、pH等改变,本⽂不涉及,此处不细说)上表1中A/B/C三项,扩充了⾊谱柱的选择范围,⽽D/E/F则针对具体的每⼀个参数调整提供计算⽅式。

下⾯,我们⽤具体的案例进⾏推导。

⼆、案例推导1、改变柱长L和粒径dp假设当前⼀个⾊谱⽅法为:⽬标:保持分离度R基本不变,缩短分析时间和流动相。

过程:根据公式1:其中,k为保留因⼦,α为选择因⼦。

当⾊谱柱固定相、流动相的组成及⽐例、柱温不变,则α和k不变。

因此,分离度R仅与理论塔板数N相关。

⽽N∝L/dp(正⽐),只要保持L/dp基本不变,则R基本不变。

当前⾊谱柱Column1的L1/dp1=250/5=50,所以需要从当前市场上常⽤的⾊谱柱中选择L/dp≈50的⾊谱柱,例如柱长为100mm,粒径dp为1.8µm的⾊谱柱,则L2/dp2=100/1.8=56,与当前⾊谱柱Column1的L1/dp1基本⼀致(⽐Column1的L1/dp1值50变化+12%,在药典规定的-25%~+50%范围内。

有⼀定程度的增加,但有利于分离度R)。

注:此处粒径1.8µm是全多孔填料,产⽣的柱压⽐较⾼,因此,可选择表⾯多孔填料,例如2.7µm粒径的表⾯多孔填料⾊谱柱,因为其特殊的填料技术,实际的硅胶粒径仍只有约1.8µm(如下图1)。

图1:全多孔填料和表⾯多孔填料⽰意图。

2020药典关于05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 公示稿

2020药典关于05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 公示稿

2020药典关于0512 高效液相色谱法标准公示稿一、引言本标准规定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某物质进行检测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药品、食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物质分析。

本标准是在2020药典的基础上制定的,旨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相关行业提供更加精确的检测依据。

二、仪器和试剂1.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配备有紫外检测器。

2. 试剂:甲醇、乙腈、水等色谱纯度试剂,以及其他所需试剂。

三、实验步骤1. 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进行预处理,使其符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的要求。

2. 流动相制备: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流动相,并进行过滤和脱气处理。

3. 色谱柱选择: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选择适宜的色谱柱。

4. 检测条件设定:根据待测物质的性质,设定合适的流速、检测波长等参数。

5. 进样:将处理好的样品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6. 数据处理:采集色谱图,并使用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四、结果计算和表示根据高效液相色谱图,对峰面积进行积分,并计算待测物质的含量。

结果表示应符合相关规定,如单位、有效数字等。

五、精密度和准确度1. 精密度:在同一实验条件下,对标准品进行多次测定,计算其相对标准偏差。

2. 准确度:采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计算回收率。

六、溶液稳定性考察待测物质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可对放置不同时间的样品进行测定,观察其含量变化情况。

七、对照品纯度要求用于本方法检测的对照品应符合一定的纯度要求,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建议使用高纯度对照品进行测试和分析。

八、测试数据及图谱1. 测试数据:记录每次测定的峰面积、浓度等数据,以便后续数据处理和分析。

2. 图谱:记录色谱图,并注明各峰对应的物质。

九、检验规则1. 检验批次:同一批次样品应作为一个检验批次,按照相同的检测方法进行检测。

2. 异常值的处理:对于异常值,应进行复核或重新测定,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3. 检验报告:检验报告应包括样品信息、检测方法、结果数据等内容,并由检验人员签字或盖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通则0721 维生素A测定法通则

2015年版《中国药典》通则0721 维生素A测定法通则

0721维生素A测定法本法是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或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维生素A 及其制剂中维生素A的含量,以单位表示,每单位相当于全反式维生素A醋酸酯0.344μg或全反式维生素A醇0.300μgo测定应在半暗室中尽快进行。

第一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由于维生素A制剂中含有稀释用油和维生素A原料药中混有其他杂质,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得的吸光度不是维生素A独有的吸收。

在以下规定的条件下,非维生素A物质的无关吸收所引人的误差可以用校正公式校正,以便得到正确结果。

校正公式采用三点法,除其中一点是在吸收峰波长处测得外,其他两点分别在吸收峰两侧的波长处测定,因此仪器波长应准确,在测定前,应对仪器波长进行校正。

测定法取供试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环己烷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ImI中含9〜15单位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测定其吸收峰的波长,并在下表所列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计算各吸光度与波长328nm处吸光度的比值和波长328nm处的(E陵)值。

如果吸收峰波长在326〜329nm之间,且所测得各波长吸光度比值不超过表中规定的±0.02,可用下式计算含量:每Ig供试品中含有的维生素A的单位=(E怂)(328nm)×1900如果吸收波长在326〜329nm之间,但所测得的各波长吸光度比值超过表中规定值的±0.02,应按下式求出校正后的吸光度,然后再计算含量:4328(校正)=3.52(2A321-A3K-A340)如果在328nm处的校正吸光度与未校正吸光度相差不超过±3.0%,则不用校正,仍以未经校正的吸光度计算含量。

如果校正吸光度与未校正吸光度相差在一15%至一3%之间,则以校正吸光度计算含量。

如果校正吸光度超出未校正吸光度的一15%至一3%的范围,或者吸收峰波长不在326〜329nm 之间,则供试品须按下述方法测定。

2020版《中国药典》三部通则3204收载的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2020版《中国药典》三部通则3204收载的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

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20版)的三部通则3204中收载了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检测。

本文将对该测定法进行详细介绍。

戊二醛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也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制药和食品工业等领域。

然而,由于其具有一定的毒性和致癌性,对其残留量进行监测和控制非常重要。

《中国药典》(2020版)的三部通则3204中收录的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就是用于这一目的。

该测定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分析。

HPLC是一种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和质量控制的分析技术,其特点是分离效果好,灵敏度高。

在戊二醛残留量的测定中,HPLC 技术可以准确、快速地分离和测定药物样品中的戊二醛。

以下是该测定法的主要步骤和操作流程:1.(样品准备:将待测样品进行合适的前处理,例如提取、固相萃取等,以获得戊二醛的纯化样品。

2.(色谱条件设置:根据具体仪器和柱的性能,优化色谱条件,包括流动相、柱温、检测波长等参数的选择与调整。

3.(样品注射:将纯化的样品注入到色谱仪中,一般采用自动进样器进行精确控制。

4.(色谱分离:在设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中的戊二醛与色谱柱发生相互作用,分离出各组分。

5.(检测和定量:利用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检测样品中戊二醛的吸收峰,并根据标准曲线或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

6.(结果分析:计算出样品中戊二醛的浓度,并与相应的规定限度进行比较,判断样品是否符合要求。

通过上述步骤,该测定法能够准确、可靠地测定样品中的戊二醛残留量,为药物生产等领域的质量控制提供重要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该测定法的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同时,还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各项参数,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综上所述,《中国药典》(2020版)部通则3204中收载的戊二醛残留量测定法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该方法具有准确、灵敏的特点,对戊二醛残留量进行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药典2020 高效液相色谱

中国药典2020 高效液相色谱

中国药典2020 高效液相色谱一、引言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一种高分辨、高灵敏度、高重现性的分析方法,已经成为药物研究、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化学分析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介绍HPLC的原理、仪器构成、样品制备、色谱柱选择和方法验证等内容。

二、原理HPLC的原理是基于样品在液相载流动相中的分配与分离,通过不同的相互作用力使不同成分在色谱柱中发生分离。

其分离的基本原理是固相与液相之间的作用力和样品分子与固相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HPLC色谱柱内充填有高度均质的吸附剂,如疏水性柱填料C18、氢氧化铝柱填料、离子交换柱填料等。

通过溶解在流动相中的样品在与填料表面相互作用的力使成分发生吸附和解吸,从而实现分离。

三、仪器构成HPLC主要由溶液送样器、流动相系统、流动相再生器、色谱柱、椭圆电泳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等组成。

溶液送样器用于将样品注入到色谱柱中,流动相系统用于将样品溶液进行均质输送,色谱柱用于分离样品成分,检测器用于检测样品分子,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用于处理检测后的数据。

四、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HPLC分析的重要环节,样品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分析结果。

样品制备主要包括样品的提取、纯化和浓缩等处理步骤。

在制备样品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可能影响HPLC分析结果的因素,如溶剂残留、色谱柱污染等。

五、色谱柱选择色谱柱的选择对HPLC分析结果具有重要影响。

根据需要分离的样品成分的特性选择不同的色谱柱,如疏水性柱填料C18适用于疏水性物质的分离,氢氧化铝柱填料适用于金属离子的分离等。

此外,色谱柱的尺寸、填料粒径和填体厚度也会影响分离效果。

六、方法验证HPLC方法验证是验证HPLC方法的可靠性、准确性和重现性的手段。

包括系统适应性试验、选择性试验、线性试验、精密度试验和准确度试验等。

通过方法验证,可以评估HPLC方法在特定条件下对样品的分析能力,以保证HPLC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结论HPLC作为一种高效的分析方法,已经在医药、食品、环境和化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020版《中国药典》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USP)

2020版《中国药典》液相色谱法检验操作规程(USP)

一、目的:制订详尽的工作程序,规范检验操作,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范围:本操作规程适用于参考美国药典标准检验品种液相色谱法的测定。

三、职责:1、检验员: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认真、及时、准确地填写检验记录;2、化验室负责人:监督检查检验员执行本操作规程。

四、内容:1、简述:液相色谱一词,如本纲要中所用,是高压液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的同义词。

LC是一种基于固体固定相和液体流动相的分离技术。

2、固定相:根据所用的固定相的类型,通过分配、吸附或离子交换过程实现分离。

最常用的固定相是改性二氧化硅或聚合物珠。

通过添加长链烃类来修饰珠粒。

完成分析所需的具体包装类型由各个专著中的“L”指定表示(另见下面的色谱柱部分)。

珠子的大小通常也在专著中描述。

包装类型和尺寸的变化包括在本章的系统适用部分中。

3、色谱柱:3.1术语柱包括不锈钢、内衬不锈钢和聚合物柱,用固定相填充。

柱子的长度和内径影响分离,因此典型的柱子尺寸包括在单独的专著中。

在本章的系统适配部分中讨论了列尺寸的变化。

简编专著不包括适当专栏的名称;这种省略避免了出现对供应商产品的认可和市场中的自然变化。

请参阅色谱柱以获取更多信息。

3.2在LC程序中,除另有规定外,保护柱可按下列要求使用:(a)保护柱的长度必须是分析柱长度的NMT15%,(b)内径必须等于或小于分析柱的内径,(c)填料应与分析柱(例如,二氧化硅)相同,并含有相同的结合相(例如,C18)。

在任何情况下,在正式程序中规定的所有系统适用性要求必须安装在保护柱上。

USP-NF测试和测定中使用的填料(L)、相(G)和载体(S)的完整列表位于USP-NF和PF、试剂、指示剂和溶液-色谱柱中。

该列表旨在为色谱学家在识别个别专著中指定的相关色谱柱时提供方便的参考。

4、流动相:流动相是溶剂或溶剂混合物,如在专著中所定义的。

5、装置:液相色谱仪由包含流动相的储液器、在高压下迫使流动相通过系统的泵、将样品引入流动相的注射器、色谱柱、检测器和数据收集装置组成。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2015版药典)

高效液相色谱法操作规程(2015版药典)

范围:原料、中间体、成品检验。

责任:检验员、QA监控员、化验室主任、质保科科长、质量部负责人。

内容: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各成分在柱内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1.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色谱柱内径一般3.9~4.6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1.1色谱柱反向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用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

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用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作反向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系统使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分子排阻色谱系统使用凝胶或高分子多空微球等填充剂;对应异构体的分离通常使用手性填充剂。

色谱柱的内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高色谱柱的温度,但不宜超过60℃。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2~8之间。

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值小于2或大于8的流动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系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人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对供试品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

注人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色谱柱内,各组分在柱内被分离,并进入检测器检测,由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记录和处理色谱信号。

1. 对仪器的一般要求和色谱条件高效液相色谱仪由高压输液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积分仪或数据处理系统组成。

色谱柱内径一般为3.9〜4.6 mm,填充剂粒径为3〜10μm。

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是适应小粒径(约2μm) 填充剂的耐超高压、小进样量、低死体积、高灵敏度检测的高效液相色谱仪。

(1) 色谱柱反相色谱柱:以键合非极性基团的载体为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载体有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和聚合物等;常用的填充剂有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辛基硅烷键合硅胶和苯基键合硅胶等。

正相色谱柱:用硅胶填充剂,或键合极性基团的硅胶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常见的填充剂有硅胶、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等。

氨基键合硅胶和氰基键合硅胶也可用作反相色谱。

离子交换色谱柱:用离子交换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有阳离子交换色谱柱和阴离子交换色谱柱。

手性分离色谱柱:用手性填充剂填充而成的色谱柱。

色谱柱的内径与长度,填充剂的形状、粒径与粒径分布、孔径、表面积、键合基团的表面覆盖度、载体表面基团残留量,填充的致密与均匀程度等均影响色谱柱的性能,应根据被分离物质的性质来选择合适的色谱柱。

温度会影响分离效果,品种正文中未指明色谱柱温度时系指室温,应注意室温变化的影响。

为改善分离效果可适当提髙色谱柱的温度,但一般不宜超过60°C。

残余硅羟基未封闭的硅胶色谱柱,流动相pH值一般应在2〜8之间。

残余硅羟基已封闭的硅胶、聚合物复合硅胶或聚合物色谱柱可耐受更广泛pH值的流动相,适合于pH值小于2或大于8的流动相。

(2) 检测器最常用的检测器为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包括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其他常见的检测器有荧光检测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等。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为选择性检测器,其响应值不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还与其结构有关;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为通用检测器,对所有物质均有响应,结构相似的物质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几乎仅与被测物质的量有关。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荧光检测器、电化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蒸发光散射检测器的响应值与被测物质的量通常呈指数关系,一般需经对数转换。

不同的检测器,对流动相的要求不同。

紫外-可见分光检测器所用流动相应符合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通则0401)项下对溶剂的要求;采用低波长检测时,还应考虑有机溶剂的截止使用波长,并选用色谱级有机溶剂。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和质谱检测器不得使用含不挥发性盐的流动相。

(3) 流动相反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甲醇-水系统和乙腈-水系统,用紫外末端波长检测时,宜选用乙腈-水系统。

流动相中应尽可能不用缓冲盐,如需用时,应尽可能使用低浓度缓冲盐。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时,流动相中有机溶剂一般不低于5%,否则易导致柱效下降、色谱系统不稳定。

正相色谱系统的流动相常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机溶剂,如二氯甲烷和正己烷等。

品种正文项下规定的条件除填充剂种类、流动相组分、检测器类型不得改变外,其余如色谱柱内径与长度、填充剂粒径、流动相流速、流动相组分比例、柱温、进样量、检测器灵敏度等,均可适当改变,以达到系统适用性试验的要求。

调整流动相组分比例时,当小比例组分的百分比例X 小于等于33%时,允许改变范围为0.7 X〜1.3X;当X大于33%时,允许改变范围为X-10%〜X+10% 若需使用小粒径(约2μm) 填充剂,输液泵的性能、进样体积、检测池体积和系统的死体积等必须与之匹配;如有必要,色谱条件也应作适当的调整。

当对其测定结果产生争议时,应以品种项下规定的色谱条件的测定结果为准。

当必须使用特定牌号的色谱柱方能满足分离要求时,可在该品种正文项下注明。

2. 系统适用性试验色谱系统的适用性试验通常包括理论板数、分离度、灵敏度、拖尾因子和重复性等五个参数。

按各品种正文项下要求对色谱系统进行适用性试验,即用规定的对照品溶液或系统适用性试验溶液在规定的色谱系统进行试验,必要时,可对色谱系统进行适当调整,以符合要求。

( 1 )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用于评价色谱柱的分离效能。

由于不同物质在同一色谱柱上的色谱行为不同,采用理论板数作为衡量色谱柱效能的指标时,应指明测定物质,一般为待测物质或内标物质的理论板数。

在规定的色谱条件下,注人供试品溶液或各品种项下规定的内标物质溶液,记录色谱图,量出供试品主成分色谱峰或内标物质色谱峰的保留时间(t R )和峰宽(W ) 或半高峰宽(W h/2),按n=16(t R/w)2或n=5.54(t R/W h/2) 2计算色谱柱的理论板数。

t、W、W h/2可用时间或长度计(下同),但应取相同R单位。

( 2 )分离度(R)用于评价待测物质与被分离物质之间的分离程度,是衡量色谱系统分离效能的关键指标。

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已知杂质的分离度,也可以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某一指标性成分(内标物质或其他难分离物质)的分离度,或将供试品或对照品用适当的方法降解,通过测定待测物质与某一降解产物的分离度,对色谱系统分离效能进行评价与调整。

无论是定性鉴别还是定量测定,均要求待测物质色谱峰与内标物质色谱峰或特定的杂质对照色谱峰及其他色谱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

除另有规定外,待测物质色谱峰与相邻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应大于1.5。

分离度的计算公式为:2(t R2-t R1) 2(t R2-t R1)R=───────或 R=───────────W1+W2 1.70(W1,h/2+W2 ,h/2)式中t R2为相邻两色谱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t R1为相邻两色谱峰中前一峰的保留时间;W1、W2及W1,h/2、W2 ,h/2分别为此相邻两色谱峰的峰宽及半高峰宽(如图)。

当对测定结果有异议时,色谱柱的理论板数(n) 和分离度(R)均以峰宽(W ) 的计算结果为准。

(3) 灵敏度用于评价色谱系统检测微量物质的能力,通常以信噪比(S/N )来表示。

通过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供试品或对照品溶液来测定信噪比。

定量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10;定性测定时,信噪比应不小于3。

系统适用性试验中可以设置灵敏度实验溶液来评价色谱系统的检测能力。

( 4 ) 拖尾因子(T)用于评价色谱峰的对称性。

拖尾因子计算公式为:W0.05hT=──────2d1式中W0.05h为5%峰高处的峰宽;d1为峰顶在5%峰高处横坐标平行线的投影点至峰前沿与此平行线交点的距离(如图)。

以峰高作定量参数时,除另有规定外,T值应在0. 95〜1. 05之间。

以峰面积作定量参数时,一般的峰拖尾或前伸不会影响峰面积积分,但严重拖尾会影响基线和色谱峰起止的判断和峰面积积分的准确性,此时应在品种正文项下对拖尾因子作出规定。

(5) 重复性用于评价色谱系统连续进样时响应值的重复性能。

采用外标法时,通常取各品种项下的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 次,除另有规定外,其峰面积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 % ; 采用内标法时,通常配制相当于80%、100 %和120 %的对照品溶液,加人规定量的内标溶液,配成3 种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至少进样2次,计算平均校正因子,其相对标准偏差应不大于2%。

3. 测定法(1) 内标法按品种正文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对照品和内标物质,分别配成溶液,各精密量取适量,混合配成校正因子测定用的对照溶液。

取一定量进样,记录色谱图。

测量对照品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校正因子:A s/C s校正因子(f)=────────A R/C R式中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A R为对照品的峰面积或峰高;Cs为内标物质的浓度;C R为对照品的浓度。

再取各品种项下含有内标物质的供试品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测量供试品中待测成分和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A x含量(C x)=f×─────A s/C s式中Ax为供试品的峰面积或峰高;Cx为供试品的浓度;As为内标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Cs为内标物质的浓度;f为内标法校正因子。

采用内标法,可避免因供试品前处理及进样体积误差对测定结果的影响。

(2) 外标法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着称(量)取对照品和供试品,配制成溶液,分别精密取一定量,进样,记录色谱图,测量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中待测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按下式计算含量:含量(Cx) = =c R(A X/A R)式中各符号意义同上。

由于微量注射器不易精确控制进样量,当采用外标法测定时,以手动进样器定量环或自动进样器进样为宜。

(3) 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含量时,可采用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在建立方法时,按各品种项下的规定,精密称(量)取待测物对照品和参比物质对照品各适量,配制待测物校正因子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按下式计算待测物的校正因子。

c A/A A校正因子=───────c B/A B式中c A为待测物的浓度;.A A为待测物的峰面积或峰高;c B为参比物质的浓度;A B为参比物质的峰面积或峰高。

也可精密称(量)取主成分对照品和杂质对照品各适量,分别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绘制主成分浓度和杂质浓度对其峰面积的回归曲线,以主成分回归直线斜率与杂质回归直线斜率的比计算校正因子。

校正因子可直接载人各品种项下,用于校正杂质的实测峰面积。

需作校正计算的杂质,通常以主成分为参比,采用相对保留时间定位,其数值一并载人各品种项下。

测定杂质含量时,按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杂质限度,将供试品溶液稀释成与杂质限度相当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必要时,调节纵坐标范围(以噪声水平可接受为限)使对照溶液的主成分色谱峰的峰高约达满量程的10%〜25%。

除另有规定外,通常含量低于0.5%的杂质,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 应小于10%;含量在0.5 %〜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应小于5%;含量大于2%的杂质,峰面积的RSD应小于2%。

然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溶液适量,分别进样,除另有规定外,供试品溶液的记录时间,应为主成分色谱峰保留时间的2倍,测量供试品溶液色谱图上各杂质的峰面积,分别乘以相应的校正因子后与对照溶液主成分的峰面积比较,计算各杂质含量。

(4) 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测定杂质含量时,若无法获得待测杂质的校正因子,或校正因子可以忽略,也可采用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

同上述(3)法配制对照溶液、进样调节纵坐标范围和计算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后,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适量,分别进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