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全一册教案__全套___(新版)新人教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度与时间的单位以及单位之间的换算。

2.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和某个事件的时间。

过程与方法

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关长度和时间测量的过程,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重点:正确使用刻度尺。

难点:使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甲、乙两幅图,请不用测量比较甲图中线段AB与CD的长短,比较乙图中中心的两个圆的大小。

请你回答:

(1)你实际估测的结果是怎样的?

(2)请再实际量一量,看看你有何发现?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长度的测量

自主阅读教材P10~1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2.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观察图中的刻度尺,回答问题:

在使用刻度尺前,我们应先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量程反映了它的测量范围,分度值决定了它的测量精确程度。

4.观察下图A、B两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读数方法是B,铅笔的长度为 4.00cm=

0.040__0m。

知识板块二时间的测量

自主阅读教材P13~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为s。常用单位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6.如图所示是两种常见的计时工具,甲表的分度值是1__s,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__h;乙表的分度值是1__min,指针一周的最大读数是12__h。

归纳总结:各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如下:

知识板块三误差

自主阅读教材P14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有关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测量时,只要遵守操作规则,就可以同消除错误一样消除误差

B.读数时,估读位数越多越准确

C.测量时,误差不可避免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会使误差增大

对学:分享独学1~7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完成教材P12的实验,总结归纳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答:使用前三“看”:一看量程,二看分度值,三看零刻度线;

使用中两“要”:刻度尺一要紧靠被测物体,二要与物体边沿平行;

读数时三“注意”:一注意视线与刻度尺垂直,二注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三注意数据要带上单位。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2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1.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认识运动的描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课外的拓展学习了解运动的有关知识,感受技术进步带来的精彩纷呈的特技运动效果。

重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难点:利用参照物来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图中的小明和小丽同司机有不同的看法。

请你思考:小明和小丽与司机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呢?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机械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16~17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如下图所示的四个实例:甲:正在飞奔追赶猎物的猎豹;乙:天空中下落的流星;丙:小明骑车上学;丁:月亮每天都在绕地球转动。总结这四个实例,它们共同的规律:位置发生(选填“发生”或“没有”)改变,都是机械运动。

知识板块二参照物

自主阅读教材P17~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2.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小强连续拍了两张照片,如下图甲、乙所示,黑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发生了改变,白蜗牛相对于水杯的位置不变。以水杯为参照物,黑蜗牛是运动的,白蜗牛是静止的。

4.如图所示是特技跳伞运动员在离地面3 000 m的高空表演时形成的一定造型。以A运动员为参照物,B运动员是静止(选填“静止”或“运动”)的。

知识板块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自主阅读教材P1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5.我国已全面掌握大型加油机的空中加油技术。如图所示,位于上面的是加油机,位于底下的是受油机。要实现空中加油,两架飞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问题1:受油机相对于加油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静止。

问题2:受油机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运动。

对学:分享独学1~5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做一做:把课本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问题1:选择桌子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运动的。

问题2:选择课本作为标准,尺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答:静止的。

问题3: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问题4:在讨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时,要看以哪个物体为标准,选择的标准不同,它的运动情况就可能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3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3.会运用速度公式解决简单的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多媒体图象的观察,认识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摄影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感受到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难点:利用v=s

t

及变形公式求相关物理量。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大家一定还记得“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的情景: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路程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得快。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判定最先到达终点的乌龟取胜。

1.填空。

2.请提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19~20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图解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为v=s t 。

3.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为km/h。1 m/s=3.6 km/h。

友情提醒:速度由物体本身的运动情况决定,公式v=s

t

是用来计算速度数值大小的,不能

简单地认为v与s成正比,v与t成反比,即v与物体本身的运动情况有关,与s、t无关。

知识板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自主阅读教材P20~21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4.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5.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答: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6.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常常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为了粗略描述物

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可以使用平均速度,其计算公式为v=s t 。

知识板块三速度公式的应用

自主阅读教材P21~22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7.一位同学骑自行车上学,他家距离学校3 km,若他必须在10 min以内赶到学校才不会迟到,那么他骑车的速度至少要多少米每秒?

解:路程s=3 km=3 000 m,时间t=10 min=600 s,骑车的速度v=s

t

3 000 m

600 s

=5 m/s。

答:他骑车的速度至少要5 m/s。

8.如表是福州至厦门D6201次列车沿途部分站点的到站、发车时刻表。

车站里程/km 到站、发车时刻

福州0 7:12

莆田105 7:54 7:56

泉州174 8:17 8:19

厦门276 9:02

请根据该表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列车在7:55的瞬时速度为多少?

解:(1)列车从福州到莆田的路程s=105 km,从福州到莆田的运行时间t=42 min=0.7 h,

平均速度v=s

t

105 km

0.7 h

=150 km/h。

(2)由表得7:55时刻列车处于静止状态,故瞬时速度为零。

归纳总结: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明确研究的运动过程,用这段过程的总路程和运动的总时间计算平均速度,在速度公式中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

对学:分享独学1~8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问题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问题某城市中心路段汽车限速为40 km/h。一位女士因开车超速被警察罚款,如图所示是警察和这位女士的一段对话。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助警察向这位女士解释被罚款的原因。

答案:60千米每小时(60 km/h)指的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而不是汽车在7分钟内所通过的路程。60 km/h大于40 km/h,所以该女士超速被罚款。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概念。

2.理解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情况的。

3.会运用v=s总

t总

计算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全过程。

3.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重点:平均速度的计算。

难点:设计实验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图所示是童话中的乌龟和兔子赛跑,说的是乌龟和兔子同时起跑,比赛谁跑得快。由于兔子的骄傲,在比赛进行中睡了一觉,乌龟终于抢先跑到了终点。那么:

这段路程中谁的平均速度大?为什么?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板块一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自主阅读教材P23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

1.利用如图所示中的器材测量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一般需要测定它

的路程和时间,然后利用公式v=s

t

计算出小车的速度,这是一种间接(选填“直接”或“间

接”)的测量方法。

2.请结合教材P23实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实验原理:v=s t 。

(2)实验器材:停表、刻度尺、斜面、小车、金属片。

(3)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4)实验步骤参考教材P23的步骤。

(5)实验注意事项:①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时,必须从开始计时的车头量到计时结束的车头;②必须在小车下滑的同时开始计时。

(6)数据记录:

路程运动时间平均速度

s1=t1=v1=

s2=t2=v2=

(7)评估:改变斜面的坡度,小车沿斜面由顶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答:斜面坡度增大时,小车运动时间变短,平均速度增大;斜面坡度减小时,小车运动时间变长,平均速度减小。

知识板块二超声波测距

自主阅读教材P24的“科学世界”,独立思考并完成:

3.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它有哪些性质?

答: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它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容易被反射。

4.如图所示为广州打捞局的打捞船到达南澳海域,对“南海一号”明代商船进行打捞的情景。打捞之前,工作人员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若海底的深度为30 m,则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超声波所用的时间是0.04s。(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为1 500 m/s)

对学:分享独学1~4题:(1)对子之间检查独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2)对子之间针对独学的内容相互解疑,并标注出对子之间不能解疑的内容。

群学:小组研讨:(1)小组长先统计本组经对学后仍然存在的疑难问题,并解疑。(2)针对将要展示的方案内容进行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共同解决组内疑难。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方案完成教材P23的实验探究内容。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