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三、四讲【讲师:魏宏远】23页PPT

合集下载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四、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四、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夫秦王既按图以予城,又设九宾斋而受璧, 其势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则前 请,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 赵宝也,而十五城秦宝也,今使大王以璧故, 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 弃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以一 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请辞就死于国,以明 大王之失信。”
《弇州四部稿》提要: 世貞與李攀龍齊名,而才實過之。當時婁東、 厯下狎主文盟,奉之者為玉律金科,詆之者 為塵羮土飯,盛衰遞易,毁譽迭興,藝苑紛 呶,終無定説。
要之,世貞初時,議論太髙,聲名太早,盛 氣坌涌,不暇深自檢點,致重貽海内口實, 逮時移論定,向之力矯其弊、以變為纎仄破 碎之習者,久已為衆所唾棄,而學者論讀書 種子,究不能不心折弇州。是其才雖足以自 累,而其所以不可磨滅者,亦即在於此。今 其書具在,雖未免瑕瑜雜陳,然第舉一時之 巨擘而言,亦終不能舎世貞而别有所屬也。
《子與病起移書,二美吳下羣賢爰修褉事,踊 躍勝遊,遙為屬寄》 伏枕經春憶舊遊,永和三日命扁舟。 一時藝苑人亡恙,千載蘭亭事可求。 吳下山川何藴藉,王家兄弟本風流。 獨憐搦管傳觴處,有客中原自白頭。 搦:nuò 。
王世贞 王世貞,字元美,太倉州人,嘉靖丁未進士, 除刑部主事,歴郎中,出為山東副使,以父 難解官,補大名兵備,歴浙江參政,山西按 察使,入為太僕寺卿,以右副都御史撫鄖陽, 遷行大理寺卿,歴應天府尹、南京刑部侍郎, 改兵部,進刑部尚書,有《弇州正續四部 稾》。

苏子瞻先生之自名其文如万斛之泉,取 之不竭,唯行乎其所当行,止乎其所不得不 止。斯言也,庄生、司马子长故饶之,于诗 则李白氏庶几焉。苏先生盖佹得之,而犹未 尽者也。凡人之文内境发而接于外之境者, 十恒二三;外境来而接于内之境者,十恒六 七。其接也以天,而我无与焉,行乎所当行 者也。意尽而止,而我不为之缀,止乎所不 得不止者也。 ——王世貞《陶懋中镜心堂草序》

明清近代文学ppt课件

明清近代文学ppt课件
表现鲜明而突出的人物品质
傅继馥
道德品质
人物形象特征比较单纯、稳定,缺乏性格的发展变化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扁平人物
形象具有整一性,人物性格内部诸因素间存在古典式 的和谐和统一,缺乏对人物复杂性格的开掘 肖像描写能概括人物的主要特征,并加以夸张,成为 后来小说脸谱化描写的范本
关羽
· 163年 誕生于河東解縣 · 184年 桃園三結義,討伐黃 巾首立功 · 200年 斬颜良,誅文醜 · 214年 劉備入蜀,鎮守荆州 · 219年 攻下襄陽。水淹七軍, 降于禁、斬龐德。被孫 權襲後方,兵敗被殺
余劭鱼《春秋列国志传》
熊大木《全汉志传》
冯梦龙《新列国志》
“楚汉相争”和“两汉”题材
甄伟《西汉通俗演义》
“隋唐”题材
熊大木《唐书志传》 袁于令《隋史遗文》
时事题材
《英烈传》 《于少保萃忠全传》《梼杌闲评》 《樵 史通俗演义》
第二章《水浒传》与明代 英雄传奇小说
主要参考文献
杨义《〈水浒传〉的整体生命和叙事神理》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 水浒传》 何心《水浒研究》 罗尔纲《〈水浒传〉原本和著者研究》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 水浒大观园
二、《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关于这一问题的几种不同观点 农民起义说 忠奸斗争说 人民起义说
市民说
忠义说
齐裕焜《明代小说史》:以市民文化为主调的 市民阶层和封建社会进步知识分子思想的多层
合奏曲,“《水浒传》的思想内容是农民阶级、 次融合,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艺术整体。”
杨义《〈水浒传〉的整体生命和叙事神理》:两 极共构、螺纹推进,“前七十回造反与忠义共构, 以反抗奸邪的方式替天行道;自七十一回到八十 二回,征讨与招安共构,奸邪主持征讨,忠义接 受招安,激烈的造反化作内部的反招安,奸邪的 爪牙衍变为外部的阻挠和破坏招安;八十二回以 后,替天行道的主题为顺天护国所取代,奸邪陷 害忠义,受招安后的造反攻杀着不计忠义的造反, 最终造成了造反者陨落星散不可收拾的结局。”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一曲忠义的悲 歌”,“一部悲壮的农民起义的史诗”。

《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元明清文学教程》PPT课件
二、元明清戏曲是中国戏曲黄金发展时期
元曲——明清传奇——花部乱弹——京剧 王骥德《曲律》、李渔《闲情偶寄》。
第二节 元杂剧和南戏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院本和诸宫调基础上发展而来, 融合了各种表演形式而形成的成熟完整的戏剧形式, 是元代代表性文学。

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中国历史上各种表 演艺术长期发展的结 果。
1、最早见于元稹的《莺莺传》。 2、北宋赵令畴[商调·蝶念花]鼓子词
《西厢记》。 3、宋官本杂剧〈莺莺六 么〉,金院本
〈红娘子〉,南戏〈张珙西厢记〉等。 4、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明王世
贞〈曲藻〉)“实甫《西厢》千古绝 技。”(王骥德〈曲律〉)续改《西厢》 者仅明清不下二十余家。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中心在大都,后期在杭州。 元杂剧最兴盛的时期在前期。元钟嗣成《录鬼簿》
和元明之际贾仲明《录鬼簿续编》可证。 后期杂剧作家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2、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⑴、结构上“一本四折”的形式 ⑵、曲词与宾白的组合方式 ⑶、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的表演方式 ⑷、角色分配与科范方面的规定 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倾向。生、旦、净、末、丑。
三、元杂剧创作概况
㈠、元杂剧前期创作概况
1、康进之、高文秀的水浒戏。康进之《李逵负荆》 最优秀。
2、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忠奸斗争的历史悲剧。 3、李好古、尚仲贤的爱情神话剧。李好古《柳毅传
书》。
4、杨显之、石君宝的妇女作品。石君宝《秋胡戏 妻》。
5、白朴的爱情剧《墙头马上》。 6、马致远的《汉宫秋》及神仙道化剧, ㈡、元杂剧后期创作概况
发展规律,总结其创 3、本课程采用面向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一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一讲【讲师:魏宏远】


袁宏道《敘竹林集》:“善畫者,師物不師人; 善學者,師心不師道;善為詩者,師森罗萬象, 不師先輩。法李唐者,岂謂其機格與字句哉?法 其不為漢,不為魏,不為六朝之心而已,是真法 者也。” 袁宏道《又與馮琢庵師》:“古人詩文,各出己 见,決不肯從人脚跟轉,以故宁今宁俗,不肯拾 人一字。” 袁宏道《雪濤閣集序》:“余與進之遊吳以来, 每會必以詩文相励,務矯今代蹈襲之風,進之才 高识遠,信口信腕,皆成律度,其言今人之所不 能言,與其所不敢言者。”

袁宏道《敘小修詩》:“蓋詩文至近代而卑極矣。 文則必欲準于秦漢,詩則必欲準于盛唐,剿襲模 擬,影響步趨,见人有一語不相肖者,則共指以 為野狐外道。曾不知文準 秦漢矣,秦漢人曷嘗 字字學六經歟?詩準盛唐矣,盛唐人曷嘗字字學 漢魏歟?秦漢而學六經,岂复有秦漢之文?盛唐 而學漢魏,岂复有盛唐之詩?唯夫代有升降,而 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原 不可以優劣论也。”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 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 者也。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 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 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 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 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 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岁诗 文益奇,无刻本,集藏于家。”余同年有 官越者,托以钞录,今未至。余所见者, 《徐文长集》、《阙编》二种而已。然文 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 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 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 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 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 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 哉?梅客生尝寄予书曰:“文长吾老友, 病奇于人,人奇于诗。”余谓文长无之而 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 悲夫!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二、十三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十二、十三讲【讲师:魏宏远】

▪ 規矩者,法也,僕之尺尺而寸寸之者,固法 也,假令僕竊古之意,盜古形,剪截古辭以 為文,謂之影子誠可;若以我之情,述今之 事,尺寸古法,罔襲其辭,猶班圓倕之圓, 倕方班之方,而倕之木非班之木也,此奚不 可也?夫筏我二也,猶兔之蹄,魚之筌,舍 之可也,規矩者,方圓之自也,即欲舍之烏 乎舍?子試築一堂,開一户,措規矩而能之 乎?措規矩而能之,必并方圓,而遺之可矣? 何有於法?何有於規矩?”
憂憤,文令夢陽屬草,奏之,疏入詔廷,議其 事,瑾知韓疏出夢陽手,摭(zhí)他事,下夢 陽獄,將殺之,康海力救得免,瑾敗,起江西 提學副使,振古學變宿習,士翕然向風,以材 髙負氣,布政使鄭岳與夢陽因詰問相忤,下廣 信獄,……。夢陽才思雄鷙,以復古自命,與 何景明、康海、王九思等號十才子,皆卑視一 世,而夢陽尤甚,所著有《空同集》。
▪ 《秋日雜興》: ▪ 野亭千橘未全黄,青柿紅梨盡待霜。 ▪ 南鄰老翁種橡栗,已見兒童收滿牀。
▪ 紫蔓青藤各一叢,野人籬落管西風。 ▪ 郊扉逺絶誰能到?秋日蟲鳴豆葉中。
《四库全书总目》卷171《大復集》提要:
正、嘉之間,景明與李夢陽俱倡爲復古之學, 天下翕然從之,文體一變。然二人天分各 殊,取徑稍異,故集中與夢陽論詩諸書, 反覆詰難,齗齗然兩不相下。平心而論, 摹擬蹊徑,二人之所短畧同,至夢陽雄邁 之氣,與景明諧雅之音,亦各有所長,正 不妨離之雙美,不必更分左右袒也。
▪ 呉人黄省曾,越人周祚千里致書,願為弟 子。迨嘉靖朝,李攀龍、王世貞出,復奉 以為宗,天下推李、何、王、李為四大家, 無不爭效其體。華州王惟禎以為七言律自 杜甫以後,善用頓挫倒插之法,惟夢陽一 人。而後有譏夢陽詩文者,則謂其模擬剽 竊,得史遷、少陵之似,而失其真。
▪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七一《空同集》提要: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三、四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三、四讲【讲师:魏宏远】

对荐举而不肯与合作的文士,朱元璋动用 严刑,从不手软,并特别制定一条法律: “寰中士大夫为不君用,是外其教者,诛 其身而没其家,不为之过。” 《论语· 微子》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 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 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 则隐。”
1.朱元璋文人幕府的建立 随着军事胜利,朱元璋吸收人才以己用,充 实幕府,吸收地方信息。朱元璋文人幕僚无 论在军事谋画、供应粮饷、治理地方、兴学 施教、制订典章制度、延续儒家学术等各方 面,都克尽己力,协助朱元璋建立文治政府。 不但使其扩大势力,并逐渐成就“帝业”。 百姓亦得以获得安身立命、休养生息,免去 战火之苦,由此以见朱元璋文人幕僚贡献实 巨。
5. 文字狱对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文 字狱而催祸。高启腰斩而在诗文坛出现大量 祭诛文,表现出洪武文人在森严冷酷文字狱 祸中的隐忍情怀与避祸心态,以及诗文领域 由此而诱发的“台阁体”文风和复古文风。
三、明代科举制及其影响 科举制到明代,已经發展为一种非常完備 的選拔人材的製度了。這種完備,不僅體 現之防止作弊措施的週密上,而且體現於 考試對象的進一步平民化以及考試標準的 建立上。 ——王凱旋《明代科舉製 度考論》 1、明代科舉製 2、科舉与學校製度 3、科舉与經學
宋濂曰:皇帝臨御以來,用人文化成天下, 天縱聖能,形諸篇翰,揮灑之際,不待凝神, 而思若淵泉,有長江大河一瀉萬里之勢,自 然度越千古。 髙岱曰:太祖以武功定天下,而崇尚文學, 如飢渴之於飲食,每得儒臣皆待以腹心,帷 幄朝夕,諮訪不倦,至於解析經義,又多天 縱神啓,有非老師宿儒之所能及者。
解縉曰:臣少侍高皇帝,早暮載筆墨楮以俟, 聖情尤善為詩歌,睿思英發,雷轟電燭,玉音 沛然,數千百言一息無滯,臣輒草書連幅,筆 不及成,點畫上進,才點定數韻而已。或不更 一字。故嘗喜誦古人鏗鍧炳朗之作,尤惡寒酸 吚嚶齪齷鄙陋,以為衰世之調,為不足觀。詩 僧宗泐進所精思刻苦以為得意之作百餘篇,上 一覽,不竟日盡和其韻,雄深闊偉,下視泐詩, 真大明之於爝火也。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四、二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四、二十五讲【讲师:魏宏远】

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 正和平。”
沈德潜《施觉庵考功诗序》:“诗之为道也,
以危言通讽谕,大要援此譬彼,优游婉 顺,无放情竭论,而人裴徊自得于意言 之余。”
詩之壞於格調也,自明李、何輩誤之也。李、
何、王、李之徒,泥於格調而偽體出焉,非格 調之病也,泥格調者病之也。夫詩豈有不具格 調者哉?《記》曰:“變成方謂之音”,方者, 音之應節也,其節即格調也。又曰:“聲成文 謂之音”,文者,音之成章也,其章即格調也。 是故噍殺嘽緩直廉和柔之別由此出焉。是則格 調云者,非一家所能概,非一時一代所能專也。 ——翁方綱《複初齋文集》八
詩自太倉歴下,以雄渾博麗為主,其失也
膚;公安竟陵,以清新幽渺為宗,其失也 詭;學者兩途並窮,不得不折而入宋,其 弊也:滯而不靈,直而好盡,語録史論皆 可成篇,於是士禎等重申嚴羽之説,獨主 神韻以矯之,蓋亦救弊補偏,各明一義, 其後風流相尚,光景流連,趙執信等遂復 操二馮舊法,起而相争,所作《談龍録》, 排詆是書不遺餘力,其論雖非無見,然兩 説相濟,其理乃全,殊途同歸,未容偏廢。

得胸襟,人品必高。人品既高,其一謦一 欬,一挥一洒,必有过人处。” 朱庭珍《筱园诗话》卷二警,有规格法度而少真气,袭盛唐之面目, 绝无出奇生新、略加变化处,殊无谓也。”
袁枚及其性灵说
袁枚《钱玙沙先生诗序》:“尝谓:千古文章传
真不传伪,古曰诗言志,又曰修辞立其诚。”
颜婉云提出:“铃木虎雄和郭绍虞都把前后七 子中人称为‘格调派’,把他们的诗说称为 ‘格调说’。其实,这样的称呼是不合适的, 因为,假如我们细看前、后七子中人的诗论, 我们一定发觉,前、后七子中人从来没有把格、 调标为诗论中心以建立一‘格调说’的意 思。……前、后七子中人论诗,重视格、调, 也重视诗的其他方面。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讲【讲师:魏宏远】

兰州大学古代文学史·明清史第二十讲【讲师:魏宏远】

二、格物說 《傳習錄(中)》 夫物理不外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無物 理矣。遺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 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親之心, 即有孝之理,無孝親之心,即無孝之理矣。 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無忠君之心即無 忠之理矣。理豈外於吾心耶?晦菴謂: “人之所以為學者,心與理而已,心雖主 乎一身,而實管乎天下之理;理雖散乎萬 事,而實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 合之間,而未免已啓學者心理為二之弊。


四、知行合一 《王文成全書》卷一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聖學只一 箇功夫,知行不可分作兩事。
《稽山書院尊經閣記》: 經,常道也。其在於天謂之“命”,其賦 於人謂之“性”,其主於身謂之“心”。心 也,性也,命也,一也。 通人物,達四海,塞天地,亘古今,無有 乎弗具,無有乎弗同,無有乎或變者也,是 常道也。其應乎感也,則為惻隠,為羞惡, 為辭讓,為是非;其見於事也,則為父子之 親,為君臣之義,為夫婦之别,為長幼之序, 為朋友之信。是惻隠也,羞惡也,辭讓也。 是非也;是親也,義也,序也,别也,信也, 一也,皆所謂心也、性也、命也。

盖昔者聖人之扶人極、憂後世而述六 經也,猶之富家者之父祖,慮其産業庫 藏之積,其子孫者或至於遺忘散失、卒 困窮而無以自全也,而記籍其家之所有 以貽之,使之世守其産業庫藏之積而享 用焉,以免於困窮之患。

故六經者,吾心之記籍也,而六經之實, 則具於吾心。猶之産業庫藏之實積,種種 色色,具存於其家,其記籍者,特名狀數 目而已。而世之學者,不知求六經之實於 吾心,而徒考索於影響之間,牽制於文義 之末,硜硜然以為是六經矣。是猶富家之 子孫不務守視、享用其産業庫藏之實積, 日遺忘散失,至於窶人丏夫,而猶嚣嚣然 指其記籍曰:“斯吾産業庫藏之積也。” 何以異於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