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中医分型治疗
中医儿科学孩子腹泻拉肚子中医教你缓解

中医儿科学孩子腹泻拉肚子中医教你缓解中医儿科学:孩子腹泻拉肚子,中医教你缓解孩子的健康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而腹泻拉肚子是儿童常见的病症之一,常常让家长们感到焦虑和无助。
在中医儿科学中,对于孩子腹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帮助孩子们缓解腹泻的。
首先,咱们得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腹泻。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感受外邪。
孩子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比如,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气温变化较大,或者孩子不小心着凉了,风、寒、暑、湿、热等邪气就可能侵袭孩子的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从而引起腹泻。
二是饮食不当。
孩子们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饮食,有时候会吃得过多、过杂,或者食用了不洁的食物、生冷的食物等。
这些都会损伤孩子的脾胃,使得脾胃运化失常,出现腹泻的情况。
三是脾胃虚弱。
有些孩子天生脾胃功能就比较弱,或者由于长期的饮食不规律、生病等原因,导致脾胃受损。
脾胃虚弱的孩子,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腹泻。
四是情志失调。
孩子虽然年纪小,但也会有情绪的波动。
比如,过度的惊吓、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肝气疏泄,进而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腹泻。
那么,中医是如何判断孩子腹泻的类型呢?这需要通过观察孩子的症状来判断。
如果孩子的大便清稀,没有明显的臭味,伴有腹痛、肠鸣,舌苔白腻,多为寒湿泻。
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是因为着凉或者食用了生冷的食物导致的。
如果孩子的大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伴有口渴、腹痛、小便短黄,舌苔黄腻,多为湿热泻。
这通常是由于孩子感受了湿热之邪,或者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所致。
如果孩子的大便时溏时泻,反复发作,伴有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多为脾虚泻。
这是由于孩子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引起的。
如果孩子的大便在黎明前发作,肠鸣即泻,泻后则安,伴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多为肾阳虚泻。
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是由于孩子先天肾阳不足,或者久病损伤肾阳导致的。
腹泻婴幼儿的中医辨证治疗与案例分析

腹泻婴幼儿的中医辨证治疗与案例分析作为一名多年工作经验的幼儿工作者,我深知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病症之一。
中医辨证治疗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腹泻婴幼儿的中医辨证治疗以及一个真实的案例分析。
一、腹泻婴幼儿的中医辨证治疗1.脾胃虚弱型症状:大便稀溏,次数增多,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方法:健脾益气,和中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甘草等。
2.湿热蕴结型症状:大便黏稠,次数增多,腹痛,肛门灼热,舌质红,苔黄腻。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
主要药物有: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等。
3.脾肾阳虚型症状:大便稀溏,次数增多,面色苍白,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
治疗方法:温补脾肾,和中止泻。
方药:理中丸加减。
主要药物有:党参、白术、干姜、甘草等。
4.饮食积滞型症状:大便酸臭,次数增多,腹部胀满,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厚。
治疗方法:消食导滞,和中止泻。
方药:保和丸加减。
主要药物有: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甘草等。
二、案例分析患儿,男,1岁,因腹泻就诊。
家属诉:患儿近两天大便次数增多,每天5-6次,大便稀溏,有泡沫,食欲不振。
查体: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辨证:脾胃虚弱型治疗:健脾益气,和中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扁豆、薏苡仁、甘草各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经过:服药3剂后,患儿大便次数减少,食欲好转。
继续服药3剂,大便正常,食欲恢复。
随访1个月,病情未复发。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中医辨证治疗在腹泻婴幼儿中的应用是有效的。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病情的变化,还要根据患儿的体质和症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疗效。
腹泻是婴幼儿常见的病症,中医辨证治疗在处理这类问题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名幼儿工作者,我们要善于运用中医知识,为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小儿腹泻怎么办?看看中医有啥招!

小儿腹泻怎么办?看看中医有啥招!小儿腹泻是儿科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蛋花样等,同时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在中医里面属于“泄泻”的范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以夏秋季节常见。
由于小儿的脾胃功能还未发育完善,所以消化食物的能力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还是饮食失控,都可能损伤脾胃导致泄泻。
中医治疗小儿泄泻的方法有很多种,如中药内服及外用,推拿等。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小儿腹泻的临床分型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容易为外邪侵袭发病,且小儿“脾常不足”,脾喜燥恶湿,湿困脾阳,运化失职,湿盛则濡泻,所以前人有“无湿不成泻”之说。
中医治疗小儿腹泻,是根据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辨寒热、审查虚实而进行分型论治。
1、伤食型:伤食型腹泻患儿会伴有腹胀腹疼、在腹泻前哭吵、泻后缓解的临床表现,此证型患儿的大便酸臭如蛋花状,患儿伴有口臭、嗳气、或欲呕吐,表现出不思饮食,夜晚睡觉时总是翻来覆去,睡不踏实。
此时的治疗原则主要以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为主,可选用保和丸加减,其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化积导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健脾渗湿,连翘清热。
若腹胀腹痛明显可以加用木香、厚朴理气消胀止痛。
2、风寒型:风寒型腹泻患儿的大便性状为稀薄如泡沫状、色淡、无明显臭味、肠鸣腹痛,通常会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疗原则主要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其中成分藿香、苏叶可疏风散寒,大腹皮、厚朴、陈皮理气温燥,苍术、茯苓、大枣健脾和胃,腹痛明显的患儿,可用木香、干姜理气温中散寒止痛;若加焦山楂、神曲则能加强消食导滞,采用藿香正气外涂脐部配合顺时针按摩,可起到缓解腹痛腹胀的作用。
3、湿热型:患儿症状表现为腹部疼痛,并伴有呕吐感,食欲不佳,此证型的大便性质为水样便或蛋花汤样变,泻下急迫,并且大便的量和频率都比较多,大便的颜色深黄,并同时伴有恶臭的味道,便中或见少许粘液,此时患儿四肢倦怠,可能伴有发热,也或者不发热,患儿此时口渴明显,说明机体出现缺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实用中医|小儿秋泻的中医治疗

实用中医|小儿秋泻的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简称小儿秋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肠道传染病,多见于秋季,且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小儿秋泻。
根据《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要求,中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治则,针对不同病因辨证施治,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扶正为主。
中医辨证论治,一般分为以下几型。
常证1.湿热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见于急性腹泻,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色黄而气味秽臭,或夹粘液,肛门灼热,发红,烦躁,口渴喜饮,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当以清热利湿、分利止泻为治,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药取葛根、金银花、茯苓、车前子、苍术各6克,黄芩、黄连各3克,水煎服,每日1剂(下同)。
中成药可选用葛根芩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双苓止泄口服液,1岁以下,每次3~5毫升;1~3岁,每次5~7毫升;3岁以上,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2.伤食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起病前有伤食病史,大便稀带奶瓣或不消化食物,味酸臭,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淡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当以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为治,方用保和丸加减,药取藿香、陈皮、焦三仙、鸡内金、莱菔子、茯苓、苍术、白术、木香、白芍、元胡各6克,炙甘草3克。
中成药可选用保和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江中健胃消食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山楂丸(片),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山楂麦曲颗粒,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
3.风寒泻:主要表现为小儿秋泻,多由感受风寒、饮食生冷所致,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当以疏风散寒、化湿和中为治,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取藿香、苍术、陈皮、厚朴、白芷、茯苓、大腹皮、法夏各6克,紫苏叶、甘草、干姜、砂仁、木香各3克。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类型,不同类型还需辨证施治!中医把小儿腹泻分为寒湿型、湿热型、食滞型、脾虚型、脾肾阳虚型。
我国著名的老中医专家廖佐芹教授表示:中医讲究辨证治疗,对于不同的腹泻类型要采取不同的治疗。
其中小儿腹泻调整饮食非常重要,饮食调整得好,有利于缓解腹泻症状或止泻,促使脾胃肠道早日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有利于机体较快康复。
1.寒湿型寒湿型腹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色淡,清浠有泡沫,臭气不重,或伴有形寒身热,鼻塞流涕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脉浮或濡。
此症多因腹部受寒或食后吹风、或过食生冷,或食物属性过寒引起。
饮食上应避免再进食属性寒凉的食品和难消化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疏风散寒、化湿止泻。
方选藿香正气散化裁:藿香、苏叶、茯苓、陈皮、半夏、厚朴、泽泻、苍术、补骨脂、生姜、大枣、甘草。
2.湿热型湿热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呈水样蛋花状,酸臭,每天数次或达10 余次,肛门灼热,小便短赤,或伴发热、呕吐、口渴、烦燥等症状。
舌苔黄腻或薄黄,舌质红,脉滑数。
饮食应忌刺激性食品、乳食及助湿生热的食物。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清解热邪、化湿止泻,方选黄芩滑石汤、葛根芩连汤化裁:黄芩、滑石、茯苓、大腹皮、葛根、黄连、银花、陈皮、山楂、甘草、薏苡仁。
3.食滞型食滞型腹泻主要是因患儿喂养不当伤食后停滞不化,腐浊之物壅积胃肠,致使脘腹胀满疼痛,哭闹不安,厌食,痛则欲泻,泻后痛减,腹胀呕吐,或嗳气酸馊,纳差少食,腹痛拒按,舌苔厚腻或黄腻,脉滑或弦。
此类泄泻必须控制饮食,轻症可减少饮食的次数、数量、质量,以清淡有营养的为好;重症需禁食6~8小时。
患儿不想吃东西时,切忌勉强喂食,可以喂水。
廖佐芹教授说,治以消食化滞、去积止泻,方选木香槟榔丸、保和丸化裁:神曲、山楂、木香、槟榔、青皮、陈皮、莪术、黄连、莱菔子、连翘、半夏。
4.脾虚型脾虚型腹泻主要表现为大便稀薄色淡,臭味不甚,食后则泻,,伴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呕吐腹胀,面色萎黄、神疲倦怠。
小儿泄泻中医辩证施护

目录
• 引言 • 中医对小儿泄泻的理论认识 • 中医辩证施护方法 • 小儿泄泻的预防与调护 •小儿泄泻是指小儿大便次数增 多,粪质稀薄甚至如水样,多 发生于婴幼儿。
中医认为小儿泄泻与脾胃功能 失调、外邪入侵等因素有关。
辩证施护是指根据小儿泄泻的 不同证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 施。
小儿泄泻的常见原因
01
02
03
04
感受外邪
感受风、寒、暑、湿等外邪, 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泄泻
。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油腻食 物等,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
致泄泻。
脾胃虚弱
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容易 因喂养不当、饮食不节等因素 导致脾胃虚弱,引发泄泻。
其他因素
如惊吓、寄生虫等也可能导致 小儿泄泻。
伤食泄泻
大便量多,稀溏而臭,或带有未 消化食物残渣,腹痛胀满,哭闹 不安,口臭纳呆,或伴恶心呕吐 ,舌红苔黄厚腻。
脾虚泄泻
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 作泻,时轻时重,神疲面黄,舌 淡苔薄白。
肾虚泄泻
泄泻日久不愈,大便稀溏或五更 泄泻,舌淡苔白。
治则治法
治则
调理脾胃,分清浊别阴阳。
治法
祛邪扶正,健脾和胃。
护理措施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湿热刺激,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选用清热利湿、和 中止泻的中药进行治疗。
食积泄泻的护理
食积泄泻的症状
大便酸臭,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脘腹胀满,腹痛即泻, 泻后痛减。
护理措施
控制患儿饮食量,避免过食生冷、油腻食物,可给予消食化 积、和中止泻的中药进行治疗。
肝气乘脾泄泻的护理
总结词
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VS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

小儿腹泻的中西医分型及治疗原则小儿腹泻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发病年龄多<2岁,<1歲约50%。
全世界每年死于腹泻的儿童高达500万~1800万。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第2位常见病、多发病。
但是中医药治疗小儿腹泻很关键,很多患儿因治疗手段单一,忽视中医药的治疗,腹泻时间较长,病情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控制,病情加重或影响预后。
小儿腹泻分类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前者称小儿肠炎,后者称消化不良或单纯腹泻。
①感染性腹泻:大多数病原微生物通过食入污染的水、食物或通过污染的手传播而进入消化道。
当机体的防御功能下降、大量的微生物侵袭并产生毒力时可引起腹泻。
细菌感染所致腹泻包括肠毒性肠炎、侵袭性肠炎。
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不产生肠毒素及侵袭力,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②慢性腹泻:主要是由饮食不当引起,以人工喂养的患儿为主。
当摄入食物的量、质突然改变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时,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而堆积于小肠上部,使局部酸度减低,肠道下部细菌上移和繁殖,造成内源性感染和消化功能紊乱,肠蠕动增加,引起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
根据病程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
急性腹泻指连续病程<2周者;腹泻为病程2周~2个月为迁延性腹泻,病程>2个月为慢性腹泻。
小儿腹泻按病情程度可分为轻型和重型。
①急性腹泻轻型:起病可急可缓,多由饮食原因、肠道外感染或肠道内病毒引起。
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每天数次大便,一般为<10次,量少,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有酸味,常可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皂块)和泡沫,可混有少量黏液。
患儿一般无发热症状,可有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可数日自愈。
②重型腹泻:多由肠道细菌感染引起,胃肠道症状腹泻频繁,一般>10次/日,水分多而粪质少,或混有黏液的稀水便多,同时可伴有腹胀和呕吐。
脱水症状明显,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慢性腹泻、迁延性腹泻大多是因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发展而来。
小儿腹泻的中医疗法

健康孩子的大便成润条,金黄色。
如果大便绿色而软,一日数次,这是肝木出现了“风证”。
用4克白术煨水,加3克阿胶(粉)烊化。
两三服即愈。
小儿腹泻,有停食泻、热泻、脾虚泄。
停食,食物停留肠胃,不消化,泻物粪白夹水,有屁。
用淡豆豉50~80粒煎服,轻者即愈,重者加平胃散。
大便本应该润干的,“水”分进入了肠道,稀释了大便,大便就稀薄了。
所以,腹泻又称为“水泻”。
治水泻通常采用“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方法。
水泻连泻不已,还伴有腹响肠鸣,可用槟榔三五小片,乌梅一枚,煎水顿服(一顿喝完)。
脾虚泄,腹不响、肠不鸣,稀粪无水,颜色灰黑,一滑即下。
泻后萎靡不振。
不速止住,其害极大。
用山药、扁豆各10克,白术两片,干姜一小片,炙甘草10来粒,煎服即愈。
热泻,泻完食欲精神照常,用绿豆半把煎浓汤有效。
乌梅采用药房的“炙乌梅”。
泻分热泻和寒泻。
热泻,泻远有声,泻过以后,食欲精神一如既往。
用栀子仁(属于药食两用植物)三至五枚,敲开煎汤,分两次喝,一服即止。
控制住以后,用半把绿豆煎汤善后。
寒泻,稀粪夹水,绿色或黑色,此为肝寒之证。
肉桂10小片煎汤(有不少家庭经常用之做卤菜。
做卤菜时,还加上砂仁、茴香、白芷、花椒之类),加5克阿胶粉烊化,分两次服。
这叫“平木气止疏泄”。
值得提示的是,服肉桂阿胶汤,孩子每泡尿尿量要多。
尿量短少勿服。
“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车前子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车前子能治热泻。
“艾叶温肝木通十二经”,临床上也有医生方子用艾叶煎水,与食物调和共食。
艾叶味苦涩,能治寒泻。
黄豆性平。
将黄豆小火炒透,打成粉(中药店小型粉碎机可粉碎),做食物添加剂,冷热泻皆可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小儿腹泻中医分型治疗
导语: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小儿腹泻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含有脓血,下面中医教大家全面认识小儿腹泻,另外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症状之一,小儿腹泻则更为常见,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含有脓血,下面中医教大家全面认识小儿腹泻,另外中医分型治疗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的致因虽多,不外三种,即:其一感受外邪: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故四时寒暑温凉的变化,都有所影响,如夏季暑气偏盛,秋令阴雨过多,致湿热蕴蒸而生泄泻。
其二内伤饮(乳)食;小儿脾常不足,凡饮食不节或不洁,易致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能腐熟水谷,致水谷不分并定大肠而成泄泻。
其三脾胃虚弱:脾屑土而恶寒湿,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致水反成湿谷反成滞,水湿滞留而形成泄泻。
以上三种,脾胃虚弱是主要的,是发病的基础,而外感、内伤饮食是发病的条件。
中医将小儿腹泻分为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腹泻,其症状不同,治则也不同。
1、伤食型
伤食型腹泻有腹胀腹疼、泄前哭吵、大便酸臭如蛋花状、口臭、不思食等症状,治宜去积消食,主要采用消导之品,以助脾胃消化,同时应节制乳食,常用方剂为保和丸加减。
2、风寒型
风寒型腹泻有大便稀薄如泡沫状、色淡、臭气少、肠鸣腹痛,或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治宜祛寒化湿,主要采用芳香化湿药品,以疏风散寒化湿,常用藿香正气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