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全程解决方案

小麦种植全程解决方案
小麦种植全程解决方案

小麦种植全程解决方案

一、小麦栽培技术

1.小麦良种选择与处理

(1)选择优良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河间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

(2)拌种、适时播种:用3% 咯菌腈或3% 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可有效防止烂根死苗;加入吡虫啉或噻虫嗪按种子量的0.2%拌种,可防治苗期地下害虫。

2. 播种技术

(1)足墒播种:土壤墒情缺乏时及时浇灌底墒水,也可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辅助出苗。播深3-4cm,并做到深浅一致,播种均匀。

(2)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

(3)亩播量: 10月上旬播种,每亩播种8-12公斤,定植16-25万株

3.整地施肥

(1)按照“秸秆深耕还田,旋耕耙实趟平”的原则,玉米收获及早灭茬还田。

(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和作物需肥情况,定制小麦专用底肥。

(3)耕深25cm以上,翻地后耙两遍,除净根茬,粉碎坷拉,畦内干净整洁、平坦,做到上虚下实;

(4)免耕麦田要旋耕2遍,旋耕深度15 cm左右,旋耕后要耙实。

(5)连续免耕2-3年的麦田须深翻30cm一次,打破犁底层。

二、小麦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1)查苗补种:确保苗全、苗匀。

(2)及时冬灌:小麦越冬前要浇好封冻水,防旱、抗旱。冬灌是早春防旱、防倒春寒的重要措施。

2.返青期管理

返青期是从返青开始到起身,历时一个月,是苗期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中心任务是促麦苗早发稳长,巩固冬前分蘖,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为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和争取大穗打下基础。

(1)锄划松土:疏松表土,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发育,提早返青。

(2)追肥:因苗追施。对于长势较弱的苗或地力差、早播徒长脱肥的

苗,应早施、重施返青肥,可在地表开始化冻时抢墒施肥。但对于生长

较旺的麦苗则不施返青肥,推迟到起身时追肥。

(3)浇返青水:因苗、因地制宜。冬前未浇冬水或冬灌较早,返青时

较干旱的麦田可适当早浇返青水,但水量不宜过大。冬水浇灌适时,麦

苗生长健壮的可适当晚浇返青水。

(4)及时除草:可用化学除草。但四月中旬以后不宜再喷药

3.起身至开花期管理

从起身开始经过拔节、孕穗、抽穗到开花,从4月上旬开始到5月中旬结束。这是小麦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

(1)氮肥后移小麦拔节中后期补充氮肥,促进小麦幼穗分化,减少小花退化,增加小麦穗粒数。

(2)合理运用肥水:此期若水肥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幼穗发育,小

花大量退化,造成减产。因此必须在拔节、孕穗阶段,根据苗情力争追肥浇水,先促弱苗,后促壮苗,分类管理,灵活掌握。

(3)中耕松土:在拔节水后进行,目的是保住墒情,养根护叶。

(4)防病防虫:在3月底4月初每亩使用12.5%烯唑醇20克,加入海绿素20ml,禾丰锌20克,磷钾动力30克,可以防治小麦纹枯病,兼防小麦低温冷害。

4. 后期管理

小麦从开花到成熟,进入生育后期。一般从5月上旬到6月中旬,约30天。在这个时期主要工作是养根护叶,延长上部叶片的绿色时间,防止早衰或贪青,保花增粒,促进灌浆。

(1)浇灌浆水:小麦抽穗后水分需求非常大,要做到“地皮见湿不见干”,连续浇好抽穗、杨花水、灌浆水和麦黄水。

(2)一喷三防:用0.3%-0.4%的磷酸二氢钾、0.1%-0.2%的硼肥和2%-3%的尿素+4.5%氯氰菊酯+10%吡虫啉+25%戊唑醇25ml+12.5%烯唑醇50g进行叶面喷施,可以延缓根系衰老,提高小麦粒重,预防干热风,兼防多种小麦病虫害。

5. 收获

蜡熟末期是小麦的最佳收获期。如果到了完熟期收获,不仅不能增产,相反还可能减少一定的产量。所谓蜡熟末期就是麦穗上的麦粒还没有完全变黄变硬,质地很像蜡质,用指甲能掐断。此时麦田外观总体已经变黄,但茎秆仍有弹性,不易折断,穗子及穗下茎变黄,最上一个节及附近叶鞘仍微带绿色。百分之八九十的籽粒变为黄色,胚乳蜡质状,稍硬,还有10%~20%的籽粒腹沟呈黄绿色,此时麦粒的含水量约为25-35%左右。

小麦种植的技术

小麦种植的技术 (一)建设高产、稳产麦田 1.小麦高产对土壤的要求,小麦适应性强,各种类型土壤均可种植,但要高产稳产,必须有综合性能较好的土壤,主要表现是: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比例,它 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着密切关系,如沙土、重粘土结 构不良,难以形成高产。 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有机质能直接为作物及微生物提供养分,并在转化过程中形成腐殖质,既改变沙土的松散状态和粘土的坚韧 状态,又能提高蓄水及通气性能,并有利于耕作,所以是量度土壤 肥力的重要内容。西南区高产麦田有机质应在2~3%以上,全氮 0.2%,全磷0.12~0.25%、速效钾40~100pppm,养分平衡。 土地平整,能灌能排这是防止水、土、肥流失,保证田间作业质量,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实现旱涝保收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 丘陵山区更应重视土地平整工作。 最后,土壤酸碱度(pH)对小麦生长也有影响。pH6~8均可种植,但以6.8~7的中性土壤较宜。 2.低产田、土的改良,不同地区所谓低产田土是与高产相对而言,并无统一指标。据统计,西南三省中低产田土约为1 3.8~40.0%, 根据其理化特性对于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归纳为以下主要问题, 并提出简要改良措施。 (1)山区、丘陵旱地,土层浅薄,又无结构,水土流失,跑水跑肥,形成旱、薄、瘦、蚀等特点。应以聚土种植为中心,逐年加深 耕层,增施有机肥,强化培肥;横坡种植,烂蓄水土,平整土地,坡 改梯田等,提高土壤生产潜力。

(2)黄、红壤以及由它们发育成的水稻土,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耕性很差;pH多为5~6,酸性较强,有效磷奇缺,形成粘、酸、冷、烂等特点。应在深耕晒垡、稿秆还 田或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客土掺砂,施用石灰,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温。 (3)麦田湿害是小麦生产的又一障碍因素,尤其土质粘重,地势 低洼之地,在秋雨较多年份影响更大。应彻底搞好排水系统,降低 地下水位,结合深沟高厢,实行炕土硒垡,或采用少耕免耕,以达 到合理利用并战胜湿害。 (二)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于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 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暂,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 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 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 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 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 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 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 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三)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小麦种植全程解决方案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小麦种植全程解决方案 一、小麦栽培技术 1.小麦良种选择与处理 (1)选择优良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河间地区种植的优良小麦品种。 (2)拌种、适时播种:用3% 咯菌腈或3% 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可有效防止烂根死苗;加入吡虫啉或噻虫嗪按种子量的0.2%拌种,可防治苗期地下害虫。 2. 播种技术 (1)足墒播种:土壤墒情缺乏时及时浇灌底墒水,也可在小麦播种后立即浇“蒙头”水,墒情适宜时搂划破土,辅助出苗。播深3-4cm,并做到深浅一致,播种均匀。 (2)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 (3)亩播量: 10月上旬播种,每亩播种8-12公斤,定植16-25万株 3.整地施肥 (1)按照“秸秆深耕还田,旋耕耙实趟平”的原则,玉米收获及早灭茬还田。 (2)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和作物需肥情况,定制小麦专用底肥。 (3)耕深25cm以上,翻地后耙两遍,除净根茬,粉碎坷拉,畦内干净整洁、平坦,做到上虚下实; (4)免耕麦田要旋耕2遍,旋耕深度15 cm左右,旋耕后要耙实。 (5)连续免耕2-3年的麦田须深翻30cm一次,打破犁底层。 二、小麦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1)查苗补种:确保苗全、苗匀。 (2)及时冬灌:小麦越冬前要浇好封冻水,防旱、抗旱。冬灌是早春防旱、防倒春寒的重要措施。 2.返青期管理 返青期是从返青开始到起身,历时一个月,是苗期阶段的最后一个时期。中心任务是促麦苗早发稳长,巩固冬前分蘖,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根系发育,为提高成穗率,增加穗数和争取大穗打下基础。 (1)锄划松土:疏松表土,改善土壤通气条件,提高土温,促进根系发育,提早返青。 (2)追肥:因苗追施。对于长势较弱的苗或地力差、早播徒长脱肥的 苗,应早施、重施返青肥,可在地表开始化冻时抢墒施肥。但对于生长 较旺的麦苗则不施返青肥,推迟到起身时追肥。 (3)浇返青水:因苗、因地制宜。冬前未浇冬水或冬灌较早,返青时

种植小麦的常识技术

种植小麦的常识技术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自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中国西藏)均有种植。一年 生草本,高30~120cm。叶鞘无毛;叶舌膜质,短小;叶片平展,条 状披针形,长10~20cm,宽5~10cm。穗状花序圆柱形,直立,长5~10cm,宽约1cm,穗轴每节着生1枚小穗;小穗长约10cm,含 3~5小芝,两侧鹾扁,侧面向穗轴,无柄;颖卵形,近革质,中部 具脊,顶端延伸成短尖头或芒;外稃扁圆形,顶端无芒或具芒;内稃 与外稃近等长,具2脊。颖果卵圆形或矩圆形,顶端具短毛,腹具 纵沟,易与稃片分离。花果期7~9月。颖果大,长圆形,顶端有毛,腹面具深纵沟,不与稃片粘合而易脱落。 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干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 要环节。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替,促进土壤熟化。整地特点是,前 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 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时 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前 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小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即前作收获较 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 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

小麦高产管理种植技术

小麦高产管理种植技术 小麦在农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农作物,而且在我们日常的饮食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小麦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农作物。不知道大家对小麦有什么样的了解,你知道什么时间播种是最合适的吗?小麦的播种方法都有哪些?以及种植时的注意事项大家都了解吗?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吧! 第一、小麦的种植时间具体是什么时候 有一种是在冬季种植,冬季播种的小麦被称为冬小麦。而另一种就是在春季时候种植,这时的小麦又被称为春小麦。冬小麦种植时间大概一般是在9月到10月份的时间,到第2年的4月到5月之间来进行收割。春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就是在春节之后,再到第二年的8月到9月份时间进行收割。 第二、在种植小麦的时候,播种的方法有哪些 在种植小麦的时候,要注重它的播种方法,小麦的种植方法主要分别有条播、撒播以及穴播。条播种植小麦比较常见,但是要注意种子落地是否均匀,覆盖土的深浅应该需要一致,这样它的出苗就会比较整齐完整。撒播都是用于麦棉套作或者就是稻麦交换的地区,这样的话投资比较重的,统计难度比较大,因为这样有利于抢时、省工。穴波也叫做“点播”或者是“窝播”,都是被稻茬或者是麦田处时来采用。出苗也很整齐、田间的管理更为方便,但是花工的时间很大,穴距也比较大,苗穗数量普遍偏少,那样麦苗的产量就会受到影响。 第三、播种小麦时的注意事项大家要了解 在播种的前三天晒种子,种植的种苗速度直接影响种苗的强或者是弱。如果种苗出的比较慢,那么呆在土壤里的这段时间就会消耗种苗的营养,导致麦苗会比较弱,也就越容易受到土传性或者是总传性病害的侵害。所以我们一定要挑选好较优质的种子,并且提前晾晒,并且要提前催醒种子,这样的话才可以使播种后的种子萌发速度变得更快。 第四、播种的深度大家要把握好 小麦生长的深度大约是3厘米左右,如果太浅的话会直接影响到小麦种子吸水,太深的话,也会影响到种子在出土的时候受到很大的阻力,从而就会导致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一定要注意在播种前要调整好播种的深度,还要注意在播种前一定要整好地,以避免水平面的不平整,这样才能保证到整个麦田的出苗率到整齐和麦苗的均匀。 第五、在麦田播种的时候,播种后要进行适当的镇压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我国冬小麦种植区域分布及需水情况 1、种植区域分布 冬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国主要有三大种植区域。 北方种植区域次区域东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和陕西诸省。 南方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与江苏、四川、安徽和湖北各省一级水稻配套种植区域。水稻 配套种植可以有效提高复种指数,增较量时产量。 春小麦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的黑龙江、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等省。这些区域 气温普遍较低,小麦一年一熟。 2、需水状况 近年来的干旱缺水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冬小麦的种植,为此了解冬小麦的节水抗旱技术 颇为重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农民朋友在与干旱缺水斗争的过程中已总结出一套成熟 的节水抗旱技术。 冬小麦节水抗旱措施 土地整理深耕麦田泥土沉淀、保墒性能好,与耕作粗放的田块相比,0~20厘米和 20~40厘米土层泥土的含水量分别在13%和20%以上,小麦幼苗出苗齐全、均匀、个体发育好,无根部架空现象,后期分蘖情况良好。 保证底墒在墒情不足的情况下提前耕作,往往会造成田块内土块较多、降低播种质量、不利于土壤水分含蓄;同时,种子的出苗差,幼苗生长收到按压,在越冬钱难以 育成壮苗。 施足底肥基肥充足且科学,能有效减轻麦田旱灾,有条件的地区应试试麦田测土施肥,是农田的肥料搭配合理、高效。 播种深浅要适宜麦子适宜的播种深度为5~10厘米。播种过浅会大大削弱小麦抗 旱水平;过深会造成小麦出苗延迟,苗情羸弱,不利于后期生长发育。 镇压提墒对于没有睡觉条件的旱地麦田,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麦田受到镇压后,阻断了土壤中水分损失的通道,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抗旱能力。 浇好“保苗水”当旱情已经影响到小麦的正常生长时,应在日均气温3摄氏度时 抓紧时间浇水保苗,且时间越旱越好。浇水时应注意:潇水灌溉,当日下渗,地表无 存水;避免大水漫灌致地表积水,出现夜间地面结冰现象。 灌后中耕保墒效率更高浇水后当地表墒情适宜时要及时划耡中耕,破除板结, 疏松土壤,保墒增温,促进根系和分蘖生长。 冬小麦的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

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 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小麦的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 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 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 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如果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根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同,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型:(1)冬性品种。这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温度范围小,时间长。事宜温度为0-3℃,在这种温度下,完成春化阶段的发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7℃,历时15-35天,如果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 (3)春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范围较宽,0-12℃,5-15天即可通过这一阶段发育,这类品种对温度反应不敏感,未经春化处理的种子,春播也可正常抽穗,但耐寒性较弱。 2、光照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必须在一定日照时间才能完成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开花结实。日照长短在这一阶段起主导作用,其次还有较高的温度。小麦是长日照作物,在光照阶段,若延长日照,一般能促进发育,提前抽穗成熟。若长日照条件不能满足,则不能通过光照阶段,导致抽穗延迟或不能抽穗结实。根据小麦对日照长短反应的不同,可将冬小麦分为三个类型:(1)反应迟钝型。在每天8-12小时日照条件下,经过16天以上就能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一般指的春性品种。 (2)反应中等型。在每天8小时日照条件下不能抽穗,每天12小时日照能正常通过光照阶段而抽穗,历时25天左右,一般指半冬性品种。

中国小麦种植技术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 第一章小麦介绍与种植现状 第一节小麦简述 小麦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种植历史,目前主要产于河南、山东、江苏、河北、湖北、安徽等省。小麦播种季节不同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按麦粒粒质可分为硬小麦和软小麦;按麦粒颜色可分为白小麦、红小麦和花小麦。冬小麦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春小麦春季播种,当年夏、秋收获。我国小麦以冬小麦为主。小麦在我国种植区域广泛,全国从南到北、从平原到山区,几乎所有农区无不栽培小麦。目前,我国小麦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居我国粮食作物第二位。小麦是我国北方人民的主食,自古就是滋养人体的重要食物。《本草拾遗》中提到:“小麦面,补虚,实人肤体,厚肠胃,强气力。”小麦营养价值很高,所含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很有益处。 第二节小麦种植现状 今年党中央、国务院对调整种植业结构,改善小麦品质十分重视。针对"农产品难卖"问题,国家一直在审视如何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政策正在转变职能,搞好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主办的产销协调和供需见面会就已召开两届,去年在河南,今年在山东。我国优质小麦播种面积逐年扩大,2001年中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已经占小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进口量正逐年减少,以产顶进。国家还准备将优质小麦方面的经验推广到大豆等每年进口量很大的农产品上。 我国小麦生产常年面积和总产量为粮食的25%和22%左右。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发展迅速。据统计,到2001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9000万亩,其中达到强筋和弱筋小麦国标的小麦有3200万亩,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但是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质的问题。我国小麦质量的主要不足是面筋强度较差,大部分品种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较短,我国小麦稳定时间平均在3分钟左右,而国外在12分钟以上。二是量的问题。我国近几年小麦需求总量在1.1亿吨以上,而全国小麦产量仅1亿吨左右,缺口1000万吨,特别

小麦种植方法

小麦高产种植技术_小麦种植方法 第一、良种准备 2、种子的处理:经过一定时间储藏、加工以后的种子,发芽率、水分指标等是否符合要求,要进一步测试鉴定,同时注意播种前的 晒种、选种等其它准备工作,确保种子质量。 豫麦(郑农7号) 1.品种来源:1982年由郑州市农科所用矮3号//(孟县201×牛 株特)/豫麦2号杂交选育而成。1994年审定命名为面包用优质小麦 新品种,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1998年定为国 审小麦品种。 2.特征特性:豫麦34号属弱春性大粒品种,分蘖力中等,千粒 重45g,白粒角质,株高80cm左右,抗伏倒力强,早熟,成熟期同 豫麦18号,高抗白粉病、条锈病,综合性状好。熟相欠佳,易感蚜虫。 3.品质状况:豫麦34品质优良,其容量802g/l,蛋白质含量10.41%,湿面筋32.1%沉降值55.5ml,吸水率62.6%。面团形成时 间8.1分钟,稳定时间10.3分钟,面包体积732cm3,各项指标均 达到国家规定的面包小麦标准,与国外进中的加麦2号小麦相近。 4.栽培要点:豫麦34是一个高产、优质、晚播早熟新品种,适 宜我省中北部地区中晚茬种植。播期以10月10日左右为宜。播量 每亩7~8kg,晚播应适当增加播量。返青、齐穗期注意用粉锈宁防 治叶枯病,喷洒磷酸二氢钾及氧化乐果防治蚜虫。 辽春6号,扬麦5号,扬麦13,扬麦16,镇麦4号,郑麦9023,宁麦2号等 第二、整地准备

整地是小麦生产的基本环节,施底肥与整地结合进行。 1、增施有机肥,平街施肥,增强地力 2、深耕细耙、精细整地 整地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是保证全苗和培育壮苗的基本措施。整地的标准是:一平、二匀、三松。一平是土地平整,深耕25厘米以上,耕前粗平,耕后复平,避免出现墒沟伏脊等,做到浇水时畦内“寸水棵棵到”;二匀是墒情均匀,肥力均匀;三松是要松紧适度,没有明暗坷垃,要细耙,做到上松下实,无漏耕漏耙,无架空暗垄等。 第三、运用精播技术,建立最佳群体结构 不同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深度等不仅能调控小麦的群体结构,还会影响小麦的生育进程、产量和品质。 1、适时播种 在影响小麦形成壮苗的诸因素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播种期早晚是能否形成壮苗的关键,必须适期播种。若播期过早,麦苗易涉长,冬前群体发展难以控制;土壤养分早期消耗过度,易形成先旺后弱的“老弱苗”:易受病虫害、冻害等。播期过晚的缺点是: ②根系不发达,分蘖少,体内有机养分积累少,抗逆性差; ③发育延迟,穗分化开始晚,穗头小; ④成熟延迟,种子形成和灌浆过程处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千粒重降低,显著减产,影响品质。不同地区条件不同,播期有所不同。一般的小麦在10月5-10日播种,到12月10日,日平均气温下降到0℃进入越冬期,冬前大于0℃,积温600-650℃,能满足小麦形成壮苗的要求。 2、适量播种

小麦分布区域知识

全国小麦种植区域分布 我国小麦历年种植面积为全国耕种地总面积的22%~30%和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27%,分布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我国冬小麦面积约占小麦总面积的84%~90%,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主要省份有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四川、安徽、陕西、湖北、山西等省。其中河南、山东种植面积最大。春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6%,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主产省有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宁夏、青海等省。我国栽培的小麦绝大部分是冬小麦,它与水稻、玉米、甘薯、棉花、等秋季作物配合,可以调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 1、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全省、河南除信阳地区以外全部,河北中南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淮河以北地区,陕西关中平原,山西西南以及甘肃天水地区。小麦面积及总产分别占全国的45%及51%以上,5月中旬至6月下旬成熟。 2、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长城以南的平原地区,山西中部及东南部,陕西北部,辽宁及宁夏南部,甘肃陇东和京、津两市,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成熟期通常为6月中下旬。 3、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全区北抵淮河,西至鄂西、湘西丘陵地区,东至滨海,南至南岭,包括上海、浙江、江西3省全部,江苏、安徽、湖北、湖南4省部分,以及河南省信阳地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12%,成熟期在5月下旬。 4、西南冬小麦去。包括贵州全省、四川、云南大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以及湖北、湖南两省西部。麦田面积和总产均为全国的12%

左右,成熟期在5月上中旬。 5、华南冬小麦区。包括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台湾5省(区)及云南南部。麦田面积只占全国的1.6%。 6、东北春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两省全部,辽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及内蒙古东北部。全区麦田面积占全国的8%,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小麦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7、北部春小麦区。全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伊盟及巴盟,北临蒙古共和国。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北部。小麦种植面占全国的2.7%7月上旬成熟,最晚可至8月底。 8、西北春麦区。全区以甘肃籍宁夏为主。并包括内蒙古西部及青海东部。小麦面积占其安国的4.1%。8月上旬左右成熟。 9、新疆冬小麦区。小麦种植面积为全国的4.5%。冬麦品种为强冬性,8月中旬播种,8月初成熟。 10、青藏春冬麦区。包括西藏和青海大部,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及云南西北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的0.5%。成熟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

家庭种植小麦草的简便流程如下

家庭种植小麦草的简便流程如下: 0、浸种。将小麦种用清水(自来水即可)浸泡12-24小时。 1 、播种。将小麦草种子均匀撒播到铺垫有保湿纸的育苗盘中,散平不重叠为宜。保湿纸用质量好点的卷纸(三四层)即可;育苗盘可以是盘子、水果篮、洗菜筐,奶粉盒、牛奶箱(剪至4.5厘米高)等。 2、洒水。用喷水壶或毛刷蘸水均匀喷洒,水要充分浸湿纸巾,但不积水或有少许积水。

如下图: 4、每天继续喷洒2-3次清水,第四天如下图:

5、此时可不再覆盖报纸,充分见光,第五天长势如下图: 6、每天继续喷洒2-3次清水,第六天如下图:

继续洒水,第七天如下图: 继续洒水,第八天如下图: 第九天如下图:

第十天如下图: 第十一天图: 哈哈,可以采收了!当芽长到10-12厘米,刚顶心叶而心叶又未钻出时,即可采收。

以上图片均由店主卖菜翁小伙100%实物拍摄,盗图必究! 小麦草榨汁法: 将小麦草离根部约1厘米以上部分采收下来,用清水洗净,然后把水沥干。 小麦草压汁可用、绞肉机、蒜捣子等。另外将洗净的小麦草直接放入口中咀嚼,吞下草汁,吐出草渣,更是简便方法。 或将已洗好的小麦草用布包起来放在砧板上或木板上,用菜刀背敲打之后,拧出汁来。如此反复敲打及拧汁3次后把包布打开,倒少许温开水使小麦草渣湿润后再包起来敲打拧汁。再一次打开包布加少量冷开水敲打拧汁后即可饮用,但是这种方法既费时费力,所能得到的小麦草汁分量也不太理想。 也有人用果汁机打汁,要将速度调在最低速,将100克的小麦草汁加350毫升的水,约打30秒至1分钟,打匀过滤后方可饮用。 饮用法: ①小麦草在冰箱中,能够保持一星期的有效成分。但是榨出来的小麦草汁要即刻饮用。因为小麦草汁的有效成分,只能保持30分钟。 ②小麦草汁略带草味,可以添加些蜂蜜、水果汁、菜汁与其他饮料加以冲淡。最好不加糖,因其本身已有天然的甘醇和芳香。 ③每天饮用85~170毫升新鲜小麦草汁便可以增加抵抗力,应付现代生

小麦的种植与管理方法

小麦的种植与管理方法 适时追肥,促进苗情转化。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耧播化肥。施用量视苗情而定,一类苗亩施5公斤左右,二类苗亩施7公斤左右, 三类苗亩施10公斤左右。 以尿素和二胺混合施用效果为佳。尿素和二胺混合比例为3∶2。对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和土壤墒情较差的山旱地(包括陇东山旱地和陇 南半山易旱地),可采用此方法追肥,最好在雪、雨前撒施,其施用 量视苗情灵活掌握。麦田追施土粪或以草木灰为主的‘灰粪’,可 以起到保墒和补充土壤养分的作用,促进小麦生长,防止春季冻害 等作用。 耙耱、镇压保墒提墒。春季适时耙耱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提墒和保墒的作用,镇压使麦根与土壤密切接触,有利于根系 吸收养分,促进苗情由弱转壮。 化控防止倒伏。对早播、密度过大的旺长麦田、全膜覆土穴播小麦麦田和高秆品种麦田,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喷施20%壮丰安,亩 用药20-30毫升加水20-25公斤均匀喷洒,以控制植株过旺生长, 促进根系下扎,以防止小麦生育后期倒伏。 防治病虫害。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早发现早防治,尤其是陇南的小麦条锈病,密切关注病情,当小麦条锈病普遍率达到5%时以 亩用15%的粉锈宁50-70克,对水50公斤进行喷雾防治。 严禁在麦田放牧。麦田放牧对小麦生长危害极大,尤其是山旱地,土壤比较虚,牲畜啃青,会将小麦连根带出。全膜覆土穴播小麦田块,严禁人畜践踏,保护地膜,以达到一次覆膜多茬利用的目的。 追肥浇水过早,造成小麦无效分蘖多,容易旺长、倒伏。前常说‘三分种,七分管’,这个管理主要在春季。 一、小麦苗期的田间管理小麦的种植与管理方法

二、小麦分蘖期的田间管理 三、拔节孕穗期的管理 拔节的时候,是小麦成长关键时期,对水肥都有需要。此时应该施用拔节肥。考虑到肥力转化速度,化肥比农家肥能更加快速的提供植株养分。因此,这时的追肥,以氮肥为主,约占60%,辅助磷肥和钾肥,约占40。拔节期的小麦比较怕干旱。春旱会严重影响小麦的长势,而恰恰在河南地区,春旱灾情最为普遍。这就需要农户及时灌溉。农户种植小麦的地块,也应该配套有基本的灌溉设施。伴随着春季的气温回升,和麦田越来越浓密,病虫害开始发生,例如白粉病、锈病等病害,和圆蜘蛛的虫害,这些虫害也伴随着干旱发生。对此,要根据气候和田间观察及时用药。 四、抽穗结实期的田间管理 看了小麦的种植与管理方法还看了: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技术 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1/3以上的人口以小麦为主食。小麦的营养价值很高,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1%—14%(高的可达17%—18%),高于一般谷类作物。小麦类型和品种繁多,分布广,对土壤、气候条件适应性强,耐寒、耐旱、稳产、高产。小麦适于机械耕作,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率较高。冬小麦利用秋末及冬季低温季节,既可以与夏播作物复种,还可以与冬、春、夏作物带状间作、套种,对改革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都有重要意义。 一、小麦生产的土、肥、水条件 (一)土、肥、水在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小麦产量和品质是品种特性(内因)和环境条件(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田生产中,小麦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生活条件,光、温主要从自然环境中得到满足,而水、气和养分除部分来自自然环境外,主要靠人们在栽培过程中予以供应和调节。而这种调节大部分是通过土壤而发生作用。土壤是小麦生长的基础,营养和水分是小麦赖以生长的物质条件。 (二)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小麦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粘土、壤土和砂土都可以种植小麦,但要达到高产必须具备一个良好的土壤条件,以满足生育过程中对水、肥、气、热的要求。高产田土壤具备以下特点。 1、深厚的耕作层 耕作层是在长期的耕作栽培措施下逐步形成的。耕作层深厚可蓄纳较多的水分,扩大施肥范围,为小麦根系发育创造有利条件。耕作层深度一般应在30cm以上。 2、土壤肥沃 有机质含量和养分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因素。总结各地经验,产量为6000kg/hm2以上的麦田,播前土壤应具备以下指标:有机质1%以上,全氮0.06%以上,速效氮30mg/kg以上,速效磷20mg/kg以上,速效钾40mg/kg 以上。 3、良好的土壤质地和适宜的酸、碱、盐 土壤质地直接影响小麦生长发育。重粘土或粘土,因质地细,结构紧密,通气性差,不利于小麦发芽和出苗。沙质土壤,结构松散,保水保肥能力差,养分含量低,温度变幅大,不利于小麦生长和越冬。最适宜种植小麦的土壤是壤土,这类土壤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能力,磷钾含量高,有利于小麦出苗和根系发育,增产潜力大。土壤容重以1.14-1.365g/cm3、孔隙度以50%-55%为好。这样的土壤抗旱、抗涝、保肥、耕性好,有利于提高整地质量。 小麦在微酸性和微碱性土壤上均能生长,但最适宜的土壤酸碱度为PH6.8-7.0,即以中性反应的土壤为宜。土壤中含盐量对小麦发芽出苗影响较大。根据各地测定结果,一般土壤耕层含盐总量达0.25%即为小麦播种和苗期阶段的耐盐临界点,达0.4%以上种子即失去发芽能力,幼苗受到严重抑制。 4、土地平整 土地平整是防止肥水流失,保证灌溉质量,确保全苗、匀苗、齐苗和壮苗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播种、管理、收割等各项作业质量的基础。所以有灌溉条件的麦田,地面坡降应控制在0.1%-0.3%范围内。 ( 三)麦对养分的要求 1、小麦生长发育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 小麦一生中从土壤、空气和水中吸收的营养元素有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等和微量元素铁、锰、硼、锌、铜、钼、氯等。其中碳、氢、氧占小麦干物质的90%以上,氮及灰分元素(磷、钾、钙、镁、硫、铁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不足5%。 (1)、小麦对氮素的需要 氮肥对增加小麦产量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氮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根、茎、叶、蘖的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积累,延长光合器官寿命,在幼穗分化中可增加小穗数、小花数,提高结实率。在小麦后期施用适量氮素,可以提高千粒重并改进籽粒品质。 (2)、小麦对磷素的需要 磷素是小麦细胞核的主要成分,直接参与呼吸过程,并在光合作用和物质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磷与氮在土壤中是相互作用的营养元素,磷素充足时,由于根素发育好,吸氮能力增强,氮的利用率提高,能促使麦苗早发犰长多分蘖,磷在植物体内可以影响含氮物质的代谢,能提高植侏组织中蛋白质的百分含量,在改善小麦营养生长方面发挥以磷促氮的作用。相反,氮素充足时,也有利磷素作用更好的发挥。

高考地理:中国农业 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 (教学素材)

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教学素材) 冬小麦:9、10月份播种,次年4、5月份收割(主要在长城以南) 春小麦:春节后播种,8、9月份收获(主要在长城以北) 棉花:4——9月 油菜:12——次年5月 花生:4——10月 甜菜:5——9月 水稻:东北:5、6——10月(单季) 南方:4——7月, 7——10、11月(双季) 华北冬麦区,是我国主要的冬麦区,播种面积占我国的47%,总产占我国的53%。一般年份冬麦可安全越冬,大于0℃积温4100℃。可供小麦、早中熟玉米的两熟。水是决定播种面积的限制因子。黄河以北地区多种在灌溉地上,黄淮平原是旱地麦适宜区,生产潜力大。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种植面积占12.3%,总产占45%。3-5月江淮平原光温水较协调。3-5月降水量大于450mm的地区属不适宜种麦区。该区小麦商品率较高。 东北春麦区,黑龙江、吉林温度低,春麦适宜。 西北春冬麦区,灌区和黄土高原区。除南疆外主要是春小麦,南疆冬小麦,适应好,生产力高,品质优。 西南麦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四川冬暖,温水适宜,但光照少,病虫严重。高原光照强,灌溉成熟期温度低,利于高产。 青藏高原冬春麦区,光温水配合利于小麦生长、抽穗-成熟期长达50-80天。降水不足,小麦种在水浇地上。 我国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及其生长习性 1、小麦分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主要分布在华北及其以南的地区,秋种夏收。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种植和收获季节大致与冬小麦一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农谚:“寒露籽,霜降麦”,说的是当地一般在寒露时种油菜,霜降时种小麦。它们一般在端午前后收获,北方地区收获季节要晚些。故称夏收作物) 2、棉花的分布主要是五大商品棉基地。春种秋收 3、水稻在全国种植普遍,可结合各地的种植制度来确定其种植和收获季节。如东北地区,一年一熟,则是春种秋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两熟,有的田地是种双季稻(即一块地中一年种两次水稻),双季稻中,早稻是春种夏收(一般是5。1前插完秧苗,8。1前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故将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段

8小麦、水稻种植过程

水稻的种植过程 一、晒种 晒种方法: 天气:晴天 时间:二至三天 方法:用大扬掀从地下往上翻,一天三次。 二、选种 石灰选种 用一个大缸,放上石灰、和黄胶泥,倒上稻种,用棍子来回搅动,飘上来的稻种不要。 三、石灰水消毒 1、用石灰粉浸种后,将种子捞出须放清水内浸泡半小时,反复两次,以防药害。 2、把种子倒在脸盆里,用塑料薄膜封住,暴晒三天。 四、整秧版 秧版宽1.5米左右,秧版沟深20-30厘米 五、播种 1、人工播种,每亩地播种20斤左右。 2、左手端盆,右手顺行、顺列撒稻种,撒得均匀。 3、撒完稻种后,用方锨抿死。 六、插秧

人工插,一次插四行 1、宁可水上漂,不要没了腰 2、一行一行的插,行与行相隔15厘米,。 3、稻苗的腰与水面齐平。 七、缓苗 1、白天放水,晚上排水。 2、每亩地10斤左右的尿素,漫撒在秧苗里。 八、管理 (一)、水稻插秧后管理 1、插上小人,或多面旗子,吓唬麻雀。 2、放入黄河浑水,淤一下秧版。可以保护苗不被风吹倒,不使稻苗萎蔫 3、如遇高温天气,晚上把水排出来。 4、如遇低温天气,例如霜冻时,灌溉大量深水,最好接近秧苗顶部。 5、灭草。采用百草枯灭草 (二)、施肥 1、施肥: 方法一:每亩地用尿素10斤左右,左手端盆,用右手撒肥,每把平方数为2—3平方米。 方法二:碳酸氢铵施肥,每亩地用20斤左右,左手端盆,用右手撒肥,每把平方数为1--2平方米。

方法三:用有机复合肥施肥,每亩地用15斤左右,左手端盆,用右手撒肥,每把平方数为4-5平方米。2、追肥:稻苗返青后及早追肥,撒尿素,每亩地30斤左右。保证全田生长整齐。 (三)、治病 1、用稻瘟净治病,打药的一药箱,用三---四盖,稻瘟净掺入,一药箱可以打药1亩地左右。 2、用百枯灵治病,打药的一药箱,用三---四盖,百枯灵掺入,一药箱可以打药1亩地左右。 (四)、放水 1、早上8点—9点放进稻田地里黄河水,水面达到秧苗三分之二处,晚上排干水。 2、开花后,不在施肥。 3、抽穗后,不在往稻池地里放进水。 4、离着收割稻子一个星期前,把稻池地里的水排干净。 5、晾干一星期的池子。 九、收割 人工割: 1、右手拿镰,左手拢稻子,每次四五把,右手拿镰从前往后方向,往怀里带。 2、左手拢抱后,平铺在地上,稻穗朝外,稻根朝里。 3、每人每天能割0.5---1亩。小麦种植过程 一、耙地、施肥 工具:用牛、拖拉机

小麦优势区域布局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建立小麦优势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为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2003年,农业部实施了《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对于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促进专用小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科技支撑和产业引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小麦优势区域逐步形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小麦品质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和行政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一是面积恢复增加。1998-2004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年的4.5亿亩下降到3.2亿亩,面积减少了1.3亿亩,减幅28.1%。2005-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由2004年的3.2亿亩恢复到2007年的3.6亿亩,增加0.3亿亩,增幅达9.7%。二是单产连创新高。2004-2007年我国小麦亩产分别达到283.5公斤、285.0公斤、303.3公斤和307.2公斤,连续4年超过1997年273.5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连年突破300公斤大关。三是总产持续增长。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29.8万吨,比2003年增加2281万吨,增幅26.4%,实现连续4年增产,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总产水平,在面积减少1亿亩的情况下,再次超过1亿吨。 (二)优势区域逐步形成。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引导下,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逐步形成,且各具特色。2007年三大优势区小麦种植面积2.85亿亩,占全国小麦面积的80%。黄淮海麦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2007年冀鲁豫苏皖5省小麦面积占全国比重达到65.4%,产量占75.5%,与2003年相比分别提高3.0和4.7个百分点;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麦区加快形成。2007年江苏省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11万亩,产量222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443万亩和175万吨,成为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的主产区,按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弱筋小麦从少到多,2007年达到386万亩,产量140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246万亩和100万吨。大兴安岭沿麓已成为我国优质硬红春小麦主产区,所产硬红春小麦品质优良,商品性能稳定,市场反映对进口硬麦替代性增强,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 (三)小麦品质明显改善。2007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19亿亩,优质率达61.6%,比2002年提高31.2个百分点。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05-2007年3年检测结果平均,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达到13.93%,比1982-1984年3年检测结果平均值提高了3.9个百分点,容重达到792克/升,提高了2.3%,尤其是小麦湿面筋含量平均达到30.2%,提高了5.9个百分点,面团稳定时间达到6.5分钟,增加了4.2分钟,小麦籽粒的物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以及烘焙、蒸煮性状显著改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我国小麦加工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日处理能力超过1000吨的龙头企业。据国家

七年级上册劳技教案-小麦种植与管理

《小麦种植与管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小麦的生长特性。 2、掌握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的管理要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小麦各个生育时期的管理要点 教学过程: (一).整地 1.水肥地:一是要求深耕,二是要求保证小麦播种具备充足的底墒和口墒。深耕的适宜深度为25~30厘米,生产上可实行2~3年深耕一次 2.施肥 秸秆细碎(最好在3厘米以下)为了保证秸秆还田质量,一般要粉碎两遍,第一遍粉碎过后,人工将压倒的秸秆清出,以使第二次粉碎时能够被粉碎到。 3.化肥施用上控制氮肥,测土确定磷钾肥用量,调整氮肥基追比例。 (二)选种 1. 优质强筋麦田:以郑麦366、济麦20、藁麦9415、新麦19、西农979为主。 2. 高中产早茬麦田:以矮抗58、周麦18、豫麦49-198 、周麦16为主;搭配新麦18、众麦1号、温麦19、豫农202、洛麦21、周麦22、衡观35,示范百农160、郑育麦9987、许科1号。 3. 高中产晚茬麦田:以偃展4110、平安6号、濮麦9号、新麦208、太空6号、豫麦18-99为主;搭配新原958、豫教2号、众麦2号、04中36、花培

5号、豫农949。 4. 岗丘旱薄地:以洛旱2号、洛旱3号、豫麦25、豫麦65为主;搭配济麦2号、安麦7号、洛旱6号、漯优7号。 (三)种子处理 同时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混合拌种不仅可以防治小麦苗期病虫害,还可以有效减轻小麦后期病虫害发生,一般麦田拌种可采用3%敌萎丹50毫升+2.5%适乐时10毫升+40%辛硫磷25毫升,加水150毫升,拌种10公斤。或采用2%立克锈15~20克+40%辛硫磷25毫升,拌麦种10公斤。 (四)播种时期和播量 1.播种时期: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调整播期,在土壤墒情适宜的条件下适期播种,播种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底墒充足、地力较差和播种偏晚的地块,播种深度以3厘米左右为宜;墒情较差、地力较肥的地块以4~5厘米为宜。大粒种子可稍深,小粒种子可稍浅。 2.播种量:计算小麦的播种量,首先要根据地力和水肥条件确定目标产量,由目标产量确定每亩穗数,再由每亩穗数确定适宜的基本苗数,然后,根据基本苗数、品种的千粒重及发芽率、田间出苗率计算出适宜的播量。 播种量的计算公式为:播种量(公斤/公顷)=基本苗(万/公顷)×千粒重(克)÷100×发芽率×田间出苗率÷15。如每亩计划基本苗数为225万株、种子的千粒重为40克、发芽率为95%、田间出苗率为85%,则每公顷播种量为:播种量(公斤/公顷)=225×40÷100×95%×85%=111公斤。折合每亩播种量为7.4公斤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 文综地理试题-不经翻耕播种小麦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Ⅱ 文综地理试题 地名常和所在地特定时期的地理环境有关。图1所示区域有1700多个行政村,其中85%以上村名与自然要素或地理方位等有关。该区域处于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据此完成1~2题。 1.与图示区域中地名“河”“梁”“柳”相关的自然要素依次是 A.水文、地貌、植被 B.地貌、水文、植被 C.植被、地貌、水文 D水文、植被、地貌 2.图示甲、乙两地区地名中“河”“沟”“湾”等出现的比例很高,表明乙地区 A.风俗习惯改变 B.土地利用结构稳定 C.人口迁徙频繁 D.自然环境变化较大 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莱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图2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图2)。打沟主要是为了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5.近年来,该地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图3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图示观测时段内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 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7.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①白天温度低②蒸发(腾)多③空气湿度大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 A.1~2月 B. 4~5月 C. 7~8月 D.10~11月 如图4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9~11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