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记忆——磁州窑器物上的诗词歌赋
邯郸记忆——磁州窑书法艺术

邯郸记忆——磁州窑书法艺术磁州窑以各种装饰技巧对书法了艺术进行创新。
铁锈花装饰是用毛笔蘸含铁的斑花石料书写于坯体的一种技法。
这种技法和一般书法从工具及颜料、被书写表面的性能都差不多,很容易将书法名家的技巧吸收到其中来。
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的影响,磁州窑书法也向着重抒情、重气质的方向发展起来。
他们的作品更少矫饰,更能得到宋代各家的精髓,更有主宰驾驭笔墨的勇气。
一个器型上题写什么样的字体,艺人们是从整体上考虑的,较为饱满的造型一般采用风格敦厚的字体;较为轻盈的器型一般书写较为俊俏的字体。
另外图案简约奔放,题字随之疏朗刚健;图案繁密,题字也跟着工细柔媚。
在元代,装饰细腻的产品广为流行,而且题字也有不少是书写大段词曲的产品,这时的书法装饰不仅出现了秀丽工整的一派,而且字体也丰富了,有的陶枕还书写了篆字。
磁州窑婉约派的流行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细腻的装饰作风影响了社会审美倾向的结果,不过这一派并没有因改朝换代而消失,正如唐代装饰遗风一直在白化妆土刻画珍珠地等技法中存在一样。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并存这才是磁州窑的真实面目,这也正是磁州窑之所以活跃了十余个世纪至今不衰的原因之一。
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磁州窑书法装饰中出现了一种适宜生产工艺的书体,这种字没有一丝士大夫的书卷气,然而却质朴可爱,如在磁州经常可挖掘到的盘类产品上的“春”“寿”等大字,这些字用笔连贯一气呵成,可贵的是它们敢于冒犯书法的大忌造成了很多重复的转折,形成了一种连续感很强的韵律。
这些字像书写者本人一样单纯直爽。
宋代文人所提倡的“寄笔间豪迈之气”的尚意抒情书风在文化界随时代有所变迁,而在民间陶工艺人中却传之久远,这是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
在各种装饰技法中,如果说铁锈花书法是偏于借鉴的话,那么刻画花书法装饰就更重于创新。
请看“家国永安”陶枕和“春”字白化米庄土刻画梅瓶上面刻画的大字,可称之为“双勾叠划体”。
它们每一笔都是双线勾出,相互重叠,每一笔都摹拟书写效果,但又十分注意轮廓线本身独立的表现作用,这些线条非常活泼,它的笔调和周围图案的线条构成了十分和谐而又不乏欢乐气氛的画面。
古代北方最大民窑——磁州窑

古代北方最大民窑——磁州窑磁州窑是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这一带的窑址称为“磁州窑”。
创烧于北朝时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元明清仍有延续。
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于世,黑白对比,强烈鲜明,图案十分醒目,刻、划、剔、填彩兼用,并且创造性地将绘画的技法,以图案的构成形式,巧妙而生动地绘制在瓷器上,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它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同时也为宋以后景德镇青花及彩绘瓷器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磁州窑的釉色非常丰富,有白釉、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尤以白釉最为出名。
在装饰上主要采用黑白对比的方法,其中以画花、剔花及珍珠地最为盛行。
画花系以当地所产的花斑石为绘料,在白色的釉地上画出黑色的花纹,其纹饰多以枝叶并茂的折枝花和生动多姿的鱼间窑以独特的创造性,一改宋代以前我国南青北白的单色装饰方式,开创白地黑花釉下彩绘陶瓷制品的装饰先河。
在色釉基础上,又创造了在已烧制的白瓷表面加彩,二次烧烤成色的世界上最早的釉上彩绘宋“红绿彩”。
单以上两项技术成果与艺术成就,已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
赋予创造性的磁州窑匠,在宋、金、元时代共创造了三十多种装饰陶瓷技法。
简直可以说集陶瓷装饰方法之大成,影响着后世。
特别是黑绘白地黑花寥寥数笔写出个图形,生动无比。
形成了独特的有规无束刚劲豪放,潇洒自如的艺术风格。
在表现题材上,世俗所见、花鸟鱼虫、龙凤鹿马、市侩景物、童叟仕宦、诗歌词赋、儿歌词曲无所不绘。
磁州窑的胎体使用的是当地一种比较特殊的高岭土,结构较疏松,淘炼不细,颗粒粗,常有未烧透的孔隙和铁质斑点,含铝量较高,另外原料中含量铁、钛等着色杂质高,胎色呈灰白或灰褐色。
主要有青土、白碱、缸土、笼土、黄土(黑药土)、紫木节、紫砂土、耐火粘土、水冶长石等。
磁州窑瓷器的胎质有两种,一是胎质坚细,呈灰白色。
磁州窑烧造的文字枕

磁州窑烧造的文字枕磁州窑烧造的文字枕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一个著名的民间瓷窑。
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下层阶级。
即平民百姓。
肆店庄农和广大群众。
磁州窑的技师们将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自己所学所会的诗词、警句、民谣等作为一种装饰形式,抄录在各种器物上、尤其是瓷枕上,使不识字的人,在使用器物的过程中认识了字,懂得了诗词,警句里的含意。
年复一年,天长日久,磁州窑枕就成了传播文化的媒体。
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
一、磁州窑枕的种类和造型磁州窑烧造瓷枕的历史由来已久。
从宋至民国年间,历代烧造未断。
目前,全国各大博物馆所,收藏的磁州窑枕总数不下200件。
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三彩枕、二是白地黑花枕、三是白釉刻花枕、四是素胎枕。
从造型上区分瓷枕有长方形、腰圆形、八角形、如意形、叶形、虎形、美人形、卧婴形、元宝形、八吊形等等。
二、磁州窑枕上的录文磁州窑枕上抄录的文字多少,一般都是根据瓷枕的画面大小决定的。
画面大的抄录的文字多,画面小的录文少。
多则上百字,少则一两字。
所录文体也不尽相同。
有诗词曲赋警句、吉祥语、民谣、顺口溜等。
1、诗歌文字枕诗歌文字枕在磁州窑文字枕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尤其是长方形,八角形、如意形枕、顶面上的文字较多。
只有个别长方形枕的前、后立面抄录少量文字。
如:磁县博物收藏的有一件元代三面文字枕。
白地黑花,印有“王家造”戳记,是1984年从磁县加油站出土的。
前立面书五言诗一首。
“山前山后红叶,溪南沟北黄花。
红叶黄花深处,竹篱茅舍人家”。
简短四句。
勾出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磁州窑烧造的白地黑花八角形枕、周壁为卷草纹饰,底部无釉。
印有“张大家枕”戳记、枕面书:“楼台侧畔杨花舞、帘幕中间燕子斜”。
字体遒劲有力,安排十分得当 (图2)。
磁县博物馆有一件白地黑花长方形升天图纹枕,枕面绘一男子,双膝跪地,一缕青烟徐徐向天空升起、瓷枕的背面书诗一首:“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磁州窑的源流及老化痕迹

磁州窑的源流及老化痕迹磁州窑是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也是著名的民间瓷窑,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之说。
窑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彭城镇和磁县的观台镇与一带,磁县宋代叫磁州,故名。
磁州窑是及生产日用瓷,有生产官用瓷的窑场。
其始烧于北朝,兴于隋唐,臻于宋金元,由明清延续生产至今。
北朝时期主要有临水、北贾壁和曹村等窑场。
隋唐时期临水窑为中心窑场,观台、彭城等窑场均是受其影响发展而来。
至宋金时期由观台窑和彭城、临水等窑长期并存。
金元时期,临水窑不仅生产白地黑花瓷,其红绿彩瓷及印花白瓷(仿定窑)也为观台窑所不及。
漳河北岸的观台窑因为品种繁多、装饰技法丰富及纹饰精美,所以最具有代表性。
到了元末明初,因漳河改道,遂导致观台窑停烧,彭城、临水等窑后来居上。
在磁州窑的装饰当中,白地黑花最具有代表性。
而最令人叹服的也是较为稀有的品种,同时兼备审美及实用价值。
此外,磁州窑还烧造白釉剔、划花、黑釉剔、划花、白地黑花配剔划花、珍珠地、三彩和仿定等品种。
白地黑花是宋代磁州器最为主要的装饰技法。
又称“白釉釉下黑彩”,是指在施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以毛笔为工具,蘸“斑花石”颜料(褐彩),绘出各种纹饰图案,在罩以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磁州窑的器形主要有瓶、瓮、枕、坛、盘、碗、盆、罐、钵、炉、盒、水注、盏托及佛,观音塑像等。
磁州窑的纹饰线条粗犷豪放,题材丰富多彩,如龙、凤、动物、人物、花鸟、鱼藻及山水等,并善于将图案、吉语、诗词、歌赋、警句、格言及民俗、生活形态等,融入于陶瓷艺术当中,这一装饰风格是宋金时期大批文人参与制作的结果。
磁州窑北宋早期的装饰技法主要以点彩、刻花为主;北宋晚期至金代早期,以剔花、绘花为主;金代中晚期以绘划花、绘花为主,还有三彩;元代以绘花为主。
磁州窑的瓷枕形制多样,有山形(叶子形、如意形)、豆形、腰圆形、兽形和几何形等。
“山形”枕即“如意形”“叶子形”最为常见。
该类枕的形制中间凹,外缘高,形成一个弧面。
宋元磁州窑装饰里的文与质

也” ,祈求 亲人 平 安 。修 枕 人 书 写 “ 兴 三 年 ”南宋 年 绍 号 ,表 明作者在 国破 家亡 的 时局下 ,仍有 作为 大宋 臣 民
的民族情操 ,隐含着痛失 江山的悲情 伤绪 。 在北宋 , “ 靖康 之变 ”后 一种 带有那 个 时代 特 征 的 “ 天之弃人 ”的心态出现 了,尤 其是 面对辽 、夏 、金 、元 北方善于弄武 的 民族 ,显 示 出 的是 “ 意 从 来 高难 问” 天
事君 ,到老来 全身。为甚不争名 ,曾共高人 论。 ”此书 枕 充分反映时代变更 、时过境 迁下 一位 士子 文人 的世态 观 与生命论。许 多瓷枕 上的描 述是 身处 北地 的汉族 士子 阶 层在连年战乱家 国动荡下企盼统一安定的心理 写照。 从重文轻武曾经是 “ 梦华”“ 揽胜 ”的北宋 “ 太平 盛 世”到金 世宗 大 定 四年 ( 元 16 公 1 4年 即宋 孝 宗 隆兴 二 年) “ 隆兴 和议” 淮河 以北广 大地 区 纳入 金朝 统治 , ,将 金人采用了 以 “ 安谋 克”为单 位 的地 区军事 和行政 统 猛 治 。一些地方文人和 磁州 窑的工 匠们 仍然 延续着 磁州 窑 的烧造 。在蒙金战争 中,蒙 古军 队推 行 的屠城 政 策 ,迫 使大批文人投身 匠人行 列 。刘 因 ( 修 文集 )卷二 《 静 武 遂杨翁遗事 》载 :“ 保州 屠城惟 匠免 ,予 冒入匠 中 ,如予 者亦甚众 。 ”又称 , “ 类 锯 者 即可 混称 匠人 而免 于 一 能 死” 。窝 阔台从 中原包括其 民匠约七 十二万余户 ,许 多文 人不得 已自称为 匠人 。到 了元朝 废除 科举 制度 使汉文 人
年荒世业空 ,弟兄 羁旅 各 西东 。 田园寥落 干 戈后 ,骨 肉 流离道路 中。吊影 分 为千 里雁 ,辞根 散作 九 秋蓬 。共看
河北博物院所藏磁州窑瓷器

河北博物院所藏磁州窑瓷器磁州窑位于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邯郸市峰峰矿区彭城镇等地,宋属磁州,故名。
始烧于北朝,宋、金达到高峰,延烧至今。
磁州窑瓷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胎釉较粗,格调粗犷。
产品以白地釉下黑、褐彩绘及剔、划花瓷器著称,并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
纹饰洒脱活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山水风景、动物花鸟、人物故事、诗词歌赋、民谣俗曲皆可入画。
磁州窑是当时北方影响最大的民间窑场,影响遍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西、安徽和广东等地,在全国形成庞大的磁州窑系。
白釉黑彩叶纹灯北宋▲高11.5厘米口径4,6厘米足径6.8厘米磁县观台镇西遗址出土直口,宽板沿,直腹,束腰,喇叭形高足。
口沿及腹外用黑彩绘草叶纹。
胎体灰白,施化妆土,釉色白而亮。
高足无釉。
白釉黑彩花蝶纹瓶宋代▲高24.1厘米口径5厘米磁县观台窑址出土斜唇,小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内收,底内凹有圈足。
肩、腹部绘三组花蝶纹,每组一花计,花大叶茂,几只蝴蝶在花叶间俯仰翻飞。
下腹绘变形莲瓣。
黄白胎,胎质坚硬,白釉泛黄,釉面莹润光亮,有细小开片。
白釉黑彩牡丹芦雁图梅瓶金代▲高54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11.7厘米献县出土小口,短颈,溜肩,腹部瘦长,底内凹成圈足。
肩部饰双层莲瓣。
肩腹交接处和腹中部各绘一道粗弦纹将腹部分隔为两部分。
上部绘六朵盛开的牡丹花,枝缠叶绕,富丽华贵。
下部绘荷塘芦雁图,三只大雁信步苇丛,几点残荷点缀其间。
近足部饰双层莲瓣。
纹饰绘、刻结合,莲瓣、牡丹花头和水禽先用黑彩涂染成形,再用尖锐工具划刻出细部花纹。
胎质疏松,浅灰色胎上施化妆土,乳白色釉。
造型修长秀丽,画面生机盎然,充满田园意趣,是磁州窑的精品之作。
白釉黑彩折枝菊纹四系瓶元代▲高30.8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6.8厘米丰南县双港村出土小口,短颈、圆肩,颈肩之间有薄片状带棱四系,长圆腹,圈足稍外撇。
白地黑花裝饰。
肩部绘弦纹及散点草叶纹,腹部绘两组折枝菊花,花朵盛开,枝叶繁茂,笔意率性洒脱。
中国十大名窑:磁州窑

中国十大名窑:磁州窑来源:国家文化市场调查评估中心“南有景德,北有彭城”这个关于陶瓷的俗语,流传甚广。
磁州窑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
因其主要窑场位于古磁州(今河北邯郸峰峰矿区和磁县一带)而得名。
磁州地区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75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磁州的先民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到了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
这时的磁州窑直系窑口生产主要有两个中心:一个是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一个是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
观台窑的生产到元代几近衰亡,而临水、彭城窑口却一直延续下来,生产规模也日趋壮大,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并逐渐形成了以磁州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庞大的磁州窑系。
磁州窑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
因其窑厂主要位于古磁州而得名。
磁州窑的烧陶制瓷历史源远流长。
古代磁州地域即今河北邯郸的峰峰矿区、磁县和武安等地,早在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早期先民们就已经能够烧制陶器,这一地区曾多有发现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龙山文化时期的黑陶及商周的灰陶和战国印纹硬陶;并已出现了制陶作坊,标志着制陶的生产已初具规模。
汉代磁州的釉陶臻于成熟,魏晋和南北朝时期已完成了釉陶向粗瓷青瓷的转化,开始烧制白瓷。
隋唐五代的化妆白瓷在工艺技术上更趋成熟,胎釉蔚为大观。
宋代磁州窑进入鼎盛,并跃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民间窑系。
这时直系窑口生产主要分布在以峰峰矿区临水、彭城为主的滏阳河流域和以磁县观台为主的漳河流域。
观台窑与元代几近衰落;临水、彭城窑口则薪传于今,生产规模日益壮大,遂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制瓷中心。
磁州窑瓷器面向大众而品相纷华,在宋元众多瓷窑中风骚独领。
它以施用化妆土为基本特征,创造了丰富的装饰技法,即有各类色釉装饰、刻划花、剔花、白地黑花、白地釉下绘划花,又有红绿彩、低温铅釉三彩和印花白瓷、印花青瓷等三十多种;尤其是铁锈花技法突破了五大官窑单色釉的局限,具有传统水墨画的艺术效果并把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技艺与制瓷工艺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综合艺术,开拓了古代陶瓷美学的新境界;为以后青花和五彩瓷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太震撼了!!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

太震撼了!!元代磁州窑以及装饰技法元代磁州窑是北方地区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它始烧于晚唐,盛于宋金元,其规模和影响之大,使其成为中国制瓷业的重要家族之一。
白釉黑花是磁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手法,它首先在器物坯胎上施一层白色化妆土打底,然后再用毛笔蘸颜料绘画图形,最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造。
在瓷器上直接题诗作词和绘画,是磁州窑系的一大特点,它充分抒发陶瓷艺人的创作激情、生活感受和审美情趣,故磁州窑所产瓷器在内容题材方面,也就更直接、更充分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市井文化思想,更加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艺术色彩。
故宫博物院藏金代白釉黑绘诗文枕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瓷窑之一,其窑址主要分布于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观台镇和峰峰矿区彭城镇一带。
北宋末到金代是磁州窑制瓷生产的繁荣期,产品以民间日用器为主,器物装饰最突出的特征是在施加白色化妆土的胎体上,利用绘、划、刻、剔、印、塑等多种技法来表现具有民间风俗、风情的装饰内容,有着质朴奔放的民间艺术风格。
元代磁州窑瓷业生产仍很兴旺,其产品造型和装饰风格在承继前代的同时亦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元磁州窑产品造型仍以民间使用的碗、盘、瓶、罐、盆、枕等为主,其中传世较多且造型时代特征突出的有罐、四系瓶和枕等。
元磁州窑罐的造型无论大小,器型基本相似,与同时期景德镇窑、龙泉窑、钧窑等罐类器造型一致。
四系瓶是磁州窑典型器物之一,主要流行于金、元时期,为当时民间日用的酒瓶或水瓶。
元代四系瓶可分扁腹与圆腹两种,其中唇口,肩饰四系,腹部长圆的瓶式最为常见,与前代相比,元代四系瓶普遍更加高大,瓶体显得修长,系也更宽,外壁多施半截釉。
磁县博物馆元代藏相如题桥故事狮纹枕枕是历代磁州窑生产的大宗产品,其造型和装饰风格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元代磁州窑枕的造型基本都为长方体,枕的长度多在30至40厘米之间,有的则长达40厘米以上,枕面四边出檐,多呈两边微翘的弧形,也有的枕面稍向前倾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记忆——磁州窑器物上的诗词歌赋
磁州窑是宋金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民窑,其装饰艺术继往开来,别
具一格,除书法与绘画外,最为人所称道的是诗词、歌赋。 在瓷器
上书写诗词始于唐代长沙的铜官窑,它使文学艺术的传播在口头、书
籍之外又有了一种新的传播手段。瓷器上的诗词作品,色泽鲜艳,对
比强烈,不易磨损,如同是一幅立体的轴画,令人百看不厌。宋代磁
州窑继承了这一表现手法,并在当时诗词、书法艺术的影响下,逐渐
形成自己的装饰特色,创造出比长沙窑更为丰富、灵活、形式多样的
装饰风格。尤其是在宋金元时期,磁州窑的诗文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
前所未有的水平。 磁州窑早期瓷器上的文字并不是以诗词、歌赋为
主,而是以单字或吉祥词语为主。如“忍”、“家国永安”、“福德长寿”
等。
宋末金初时,磁州窑瓷器上出现了用毛笔书写的文字,这是诗词
出现的前奏,也是磁州窑艺术品位得以提高的重要标志。邯郸市武安
邑城乡出土的一方白釉黑彩椭圆形枕上,写有“欲作高堂(唐)梦,
须凭妙枕欹”的诗句,这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磁州窑诗文枕。最早
的诗词出现在观台窑的瓷器上,随后传播到磁州窑系的其他窑口。最
初瓷器上书写的诗词大都为五言、七言的联句,如一件豆形白釉黑花
枕上,写有“欲作高堂梦,须凭妙枕欹”。就诗文与绘画的关系来看,
早期只有诗文而无其他装饰。如河南林州文研所收藏的一方豆形枕上,
写有“春日迟媚景,春风扇微和”,此枕除诗文外无任何装饰。后来
逐渐发展为在诗文的周边划上线条,如河南私人收藏的一方八角形瓷
枕上书有:“风卷黄云暮雪晴,江烟洗尽柳条轻。帘前数片无人扫,
照得书斋彻夜明。”它沿枕的边缘划了一条八角形黑线,将诗词框在
八角形的线条内。写在盘上的诗词仅见一首,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
术馆,上面书有:“清风明月笙歌地,有云无雨筑球天”的诗句。
从文体上看,有诗、词、曲、赋、成语、对联、谜语、俚语等。
诗大多为五言、七言律诗,词为宋词,词牌有《如梦令》、《西江月》、
《菩萨蛮》、《浣溪沙》、《蝶恋花》、《点绛唇》、《阮郎归》、《何满子》、
《满庭芳》、《行香子》等。曲为元杂剧的曲牌,曲牌有《醉中天》、
《快活三》、《七娘子》、《山坡羊》、《朝天子》、《庆宣和》、《红绣鞋》、
《喜春来》等。赋是汉代的一种文体,华艳丰神,铺张扬厉。香港杨
永德先生收藏的一方瓷枕上写有一首《枕赋》,现已捐赠广州西汉南
越王墓博物馆。此赋继承了汉赋铺陈夸张的手法,洋洋洒洒,269字,
描写了枕的起源、烧造过程、造型的精美及纳凉的功用,这是磁州窑
发现的文字最多的一方瓷枕。
书有成语的瓷器只有一件,内容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写
在一方椭圆形的白釉瓷枕上,此语出自孔子的《论语·颜渊》,反映
了儒家学说在民间的影响。
从诗词的来源上看,有出自唐、宋、元的名家名作。如李白、孟
浩然、王昌龄、白居易、张继、杜牧、张祜、寇准、苏轼、吴激、陈
草庵、马致远、晃瑞礼、魏野,还有清帝乾隆等人的作品。唐代名人
的作品最为多见。
1973年在日本举办的中国出土文物展中,曾展出一件河南鹤壁
出土的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坛,上面写着一首诗:“柳色黄金嫩,梨
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这首诗选自李白的《宫中行
乐词》八首中的第二首,描写了皇室内歌舞升平的景象。
在一件金代卧婴形枕上,写有仿张继《枫桥夜泊》中的两句诗:
“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与原诗:“叶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相比,更为通俗易懂。“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
在(载)月明归。”写于一件椭圆形枕上,为唐代俗称船子和尚的德
诚禅师所作。诗境悠远,心情闲适,准确地表达了南宗禅的意境。
另一件收藏于河北峰峰矿区文保所,长方形枕上书写着苏东坡题
写的《满庭芳》,查《全宋词》可知,这首词曾有一段小序:“元丰七
年(1084)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李
仲鉴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