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人类适应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凭借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智慧和创造力,成功地适应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环境。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活形态和适应方式的变迁,这展示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
首先,人类对于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例如,位于北极圈附近的因纽特人,长期生活在极寒的环境中。
他们通过独特的居住建筑——雪屋,利用反射保持室内温暖,有效地抵御了极寒寒冷的天气。
同时,他们依靠渔猎和捕鲸等传统方式获取食物,保证生存。
这些方法不仅展示出人类智慧的结晶,也证明了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
其次,人类在各种地理环境中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从高山到沙漠,从草原到雨林,人类都能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现在各种地理环境中的生存。
例如,青藏高原的藏民,依靠畜牧业和农耕,适应了高寒的环境;撒哈拉沙漠的图阿雷格人则依靠移动的生活方式,寻找水源和草场,成功在沙漠中居住。
这些例子都显示了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
此外,人类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能力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炎热的地区,人们常常利用临水而居的方式,靠近水源降低温度,并开发出各种冷却设施,如喷泉、水池等。
而在寒冷的地区,人们则会选择穿着厚重的衣物,利用火源保持身体温暖。
这些反映了人类智慧的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气候环境的适应能力。
然而,我们都了解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并未总是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人类的活动甚至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
例如,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环境的恶化,如森林的砍伐、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等。
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自己的行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综上所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大的。
无论是在极端环境下、各种地理环境中还是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类都能通过智慧和创造力找到适应的方式。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更是为了维护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
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

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Xin Yi等。
Science 329, 75 (2010);DOI: 10.1126/science.1190371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生活于青藏高原的藏族人表现出了对极端高原环境的遗传适应性。
我们对50个藏族人进行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它们包含了92%的人类基因编码序列,人均覆盖度为18倍。
基因分析显示了该特殊人群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表明这些人对高原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研究显示,表现出最强自然选择信号的基因是编码内皮细胞含PAS结构域蛋白-1(EPAS1)的基因,这是一个参与应答缺氧的转录因子。
研究显示,EPAS1基因的一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78%的藏族和汉族人群中存在差异,这是目前发现的速率改变最快的等位基因。
该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红细胞丰度的关联分析也支持EPAS1改变在适应缺氧环境中的作用,进一步表明它是适应高原环境的一个重要的遗传位点。
在广袤的大自然中生存的人类可能会存在文化和基因上的适应。
其中人类面临的最严厉的环境挑战就是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的低含氧量。
这一地区的许多居民在海拔4000米以上居住,那里的氧气浓度比海平面大约低40%。
藏族对缺氧环境有着他们自己的遗传适应性,如出生体重(1),血红蛋白水平(2),婴儿(3)和运动后的成年人(4)血液中的氧饱和度。
这些结果暗示了高原适应机制的自然选择历史,我们对整个基因组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可能会发现这一点。
我们对中国西藏自治区海拔4300米以上(5)的两个村庄里的50个非亲个体进行全外显子基因组测序。
针对将近两万个基因的外显子和侧翼区的34Mb序列,利用罗氏NimbleGen公司(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2.1M外显子序列捕获芯片(6)将其富集。
测序采用了Illumina公司(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市)的基因组分析仪II平台,并使用序列比对程序SOAP(7)将测序片段比对到人类参考基因组序列上[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 36. 3版]。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遗传变异的影响研究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遗传变异的影响研究高海拔环境是指海拔3000米以上的气候、地质、生命等自然环境条件。
由于气压、空气成分、温度变化等原因,高海拔环境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研究发现,长期生活在高海拔环境的人类会出现某些遗传变异,与低海拔地区的人体发生差异。
本文将围绕高海拔环境对人类遗传变异的影响展开讨论。
Ⅰ.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体征的影响氧气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之一,而海拔越高,氧气含量就越少。
长期在高海拔环境中生活的人类适应了这种环境,其身体的反应也会有所改变。
例如,一些地区的高原人拥有更大的肺部和心脏。
这些生理变化则会导致体征上的差异。
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中,有许多关于身高、体重、骨骼密度和基础代谢率等方面的变异。
尽管这些生理变化对生命的延长没有明显好处,但它们有助于适应高海拔环境中的生存。
Ⅱ. 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基因的影响人类基因是一种复杂而动态的生物学系统,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异。
长期在高海拔环境中的人类常常会经历一些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可以增加他们适应高海拔环境的能力。
例如,在藏族人中,与地中海贫血有关的基因突变很常见,这种突变可以增加血液供氧能力,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适应高海拔环境。
此外,高山病的保护性基因突变也在高海拔环境中较为普遍。
但是,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基因的影响并不全是积极的。
研究发现,在青藏高原生活的人类中,与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等疾病有关的基因突变也很常见。
这些突变可以使人类更容易受到这些疾病的影响,说明高海拔环境对人类基因的影响并不全是正面的。
Ⅲ. 基因变异和环境适应人类生命历程中的基因变异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长期演变进程,高海拔环境的影响也是如此。
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大规模人口迁徙背景下,人类的适应机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青藏高原的一些地区,人口流动加速,高海拔环境的变异适应也在不断加快。
此外,科学家还发现,在高海拔环境中长期生活的人类基因具有更好的自我修复能力。
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

近日,记者从华南理工大学获悉,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科研人员和华南理工大学本科创新班学生共同发现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关键基因。
该成果的研究论文《50个全外显子测序揭示人类的高原适应机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
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学院本科生金鑫参与组织了整个项目的分析工作,成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华南理工大学理学院何伟明和生物学院罗锐邦、闪莹3位本科生也因其研究贡献成为论文署名作者。
据项目负责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教授介绍,这一发现解开了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高原适应的分子机制之谜,对预测、预防与治疗高原缺氧性疾病,促进我国高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此外,该发现是人类基因组在极端环境下发生适应性变化的典型,因此必将作为经典而写入人类分子进化的教科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极高海拔使其具有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
由于大气压力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氧分压也随之下降,所以当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来到高原环境时,由于氧分压的降低,会产生缺氧状况,从而引起高原反应;严重者还会引起肺水肿和脑水肿,威胁到人的生命。
而藏族人群是世界上居住高原时间最长的人群,对高原低氧环境有着极佳的适应能力。
此次研究应用先进的基因组学分析技术——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青藏高原世居藏族人群和低海拔人群进行比较,进而发现了在藏族人群高原适应中起关键作用的EPAS1基因。
该基因是HIF通路(低氧诱导调节通路)中的重要基因,在人体面对低氧环境的调节通路中起到核心作用。
藏族人群的EPAS1基因与进化历史上和其亲缘关系很近的汉族人群有显著差异,正是这种差异阻止了藏族人血红蛋白浓度过度升高,降低了藏族人各种高原性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据介绍,这是继2009年12月7日罗锐邦作为第一作者、金鑫作为署名作者在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发表论文后,华南理工大学创新班学生再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世界顶级科学期刊上发表重大科研成果;同时,也是华南理工大学自2009年3月份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共建基因组科学创新班以来,有该班学生参与研究,在Science或Nature杂志上发表的第五篇论文。
青藏高原海拔

青藏高原海拔青藏高原海拔是指中国境内的青藏高原地区的平均海拔高度。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也是全球最高的高原之一。
其海拔高度均超过3000米,是一个地理、气候和生态条件都非常特殊的地区。
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4500米,最高的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青藏高原海拔的极端条件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
由于高原地区的稀薄空气,较低的气压和氧气含量造成了高原反应,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必须适应并应对这些条件。
青藏高原海拔的高度是由多个因素决定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板块运动。
青藏高原地处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即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的碰撞带。
这种板块的碰撞导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其中一部分的珠穆朗玛峰位于青藏高原上。
这种板块碰撞的过程也导致了地壳的抬升,形成了高海拔的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海拔的高度对于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
由于高原地区的高度,导致了大气层的厚度变薄,辐射能量的吸收和散射也会有所不同。
这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特点,如昼夜温差大、季节变化明显等。
这也给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带来了挑战,由于高寒、干旱和缺氧的条件,青藏高原的植被分布相对有限。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点和高海拔环境也给当地的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多困难。
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源和土壤肥力,农业发展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地区,部分人们依然过着牧民的生活方式,依赖牧畜为生。
此外,由于高寒的气候,居民需要耐受低温和极端气候条件。
同时,青藏高原的交通状况也不理想,地势复杂和高海拔的特点使得交通运输困难,限制了经济发展和物资的流通。
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也对登山者和旅游者产生了吸引力。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登山者前往挑战。
登山者需要克服高原反应、低氧和恶劣的气候条件,通常需要进行高海拔训练,并做好充足的准备。
除了珠穆朗玛峰,青藏高原还有其他许多著名的高山和风景名胜,如冈仁波齐峰、雅鲁藏布大峡谷等,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
人口遗传学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应用研究

人口遗传学在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应用研究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东西宽约2500公里,南北长约1000公里,总面积达240万平方公里。
由于高原上地处高海拔,气候恶劣,环境特殊,对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影响极大。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口遗传结构,从而发起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
其中,珠穆朗玛峰区人口的遗传结构在人口遗传学领域尤其引人注目,本文旨在就人口遗传学在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
一、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区生态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从宜居的河谷、湖泊到寒冷无人区、冰川等地区均有所分布。
高原地区的气候寒冷干燥,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
高海拔和低气压的独特组合,导致氧气含量稀少,且空气质量低下。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的生存和繁衍受到很大影响。
文献报道显示,高原人群和平原人群相比,身体适应性更强,能耐受大气压降低,具有更高的哈氏指数,血液较薄,同时肺容积、血红蛋白等指标也较高,从而适应了高原环境的适应性。
这些适应性修改被人们称之为“珠穆朗玛基因”,它是一种群体适应性的特征,与其他地区的人群相比具有独特的生理适应性变化。
例如,藏族人的体型较小,脑容量较小,肢体短粗,毛细血管密度更高等等。
据报道,该特殊适应性是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复杂的表观遗传效应。
二、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调查研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人类遗传学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人类遗传学研究分析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与所处环境的关联性。
其中,珠穆朗玛峰区作为高原地区人种多样性及适应性研究的热点之一,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为探究珠穆朗玛峰区人类的遗传结构,人们利用多种手段,如分子生物学、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鉴定等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这些研究展示了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例如,华人姓氏序列的遗传分析表明,珠穆朗玛峰区人类遗传结构的形成与多个民族的迁移史及顺应环境演化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是亚洲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并且气候特征鲜明。
本文将讨论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带您了解这片土地的奇特之处。
首先,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多样性给这里带来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片高原雄伟壮丽,地形起伏不平。
东部是高耸入云的雪山和深谷,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喜马拉雅山脉。
西部则是广阔的高原草原和湖泊,辽阔而富饶。
由于高原地势的高低差异,这里生活着众多珍稀濒危的动植物物种,如藏羚羊、雪豹、藏獒、青稞等。
青藏高原也是众多江河的发源地,例如长江、黄河、澜沧江等重要的河流,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也非常独特。
由于高原地势的缘故,青藏高原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高原气候特点。
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暂而凉爽。
各个季节的气温差异悬殊,一天之间的气温波动也十分剧烈。
此外,由于其地处靠近赤道的中纬度地带,阳光辐射较强,导致高原的日照强度很大,紫外线辐射也相对较强。
这种高原气候条件对于植被生长和人类生活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然而,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例如大气环流系统。
青藏高原位于季风区域,季风的形成和变化对其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季节的变化,普遍的风向也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降水分布和气温分布。
尤其是夏季,高原上大量的蒸发水汽会形成雨云,导致高原地区的降雨集中在夏季。
这种季节性的降水分布对当地的农业和水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还受到喜马拉雅山脉的影响。
这座雄伟的山脉阻挡了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来的湿润气流,形成了受阻型降水,即所谓的“喜马拉雅阻挡型降水”。
这种降水主要集中在山脉南坡和近山地区,导致南坡地区较为湿润,而高原西侧则较为干旱。
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给这片土地带来了诸多挑战和机遇。
首先,高原地势和激烈的气候条件给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大气稀薄、气温波动大以及降水不均等因素限制了高原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的发展。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与气候条件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与气候条件青藏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
它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
高原地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高原地势起伏不平,山脉纵横交错,其中包括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和冈底斯山脉等。
这些山脉不仅给高原增添了壮丽的景观,也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其次,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也十分独特。
由于其高海拔和复杂的地形,高原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垂直气候带特征。
高原上部分地区气温低,年均气温在零下5摄氏度左右,冬季极端低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以上。
而高原下部分地区气温较高,年均气温在10摄氏度左右。
此外,高原上空气稀薄,气压低,氧气含量较少,这对于人类的生活和活动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气候还表现出明显的季风特征。
由于高原地势的阻挡,季风气流难以穿越喜马拉雅山脉,使得高原上空的降水相对较少。
大部分降水都集中在夏季,形成了明显的季风雨季。
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夏季降水量较多,而冬季则相对干燥。
这种季风气候对于该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原上的地势起伏和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高原上有大片的草原和湖泊,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湖区之一。
这里生活着许多珍稀的动植物,如藏羚羊、藏狐、藏鸡等。
同时,高原的特殊地理条件也为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提供了条件,如高山草甸、高山湿地等。
然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湖泊水位下降,给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
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发也对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因此,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是当务之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
总之,青藏高原的地理特征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一个独特而美丽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人类对低氧的适应吴天一院士我国在青藏高原多学科研究中,对“高原人类适应生理学”给予了重视,曾在青藏高原广大地区开展了高原医学和生理学的研究。
近年来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物资源成为研究人类适应的理想之地,而这里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又构成了研究的“群体优势”。
我国学者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初步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几个水平上研究了青藏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模式和生理学机制,证明居住高原历史最长的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获得了最佳高原适应性,这表现在藏族具有完善的氧传送和氧利用系统,从而为人类低氧适应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生物学模式,对高原人群健康、劳动力保护和高原病防治都具有重要意义。
概述关于高原高山的“环境、资源和人类生存”问题已引起高度关注,因为据1996年WHO的统计,全世界居住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人群总数为1.4亿,每年又有约4千万人去到各高山高原地区,即总共有1.8 亿人蒙受低氧的影响。
我国在青藏高原研究中,作为生命科学和环境医学的重要内容“高原人类适应生理学”(high altitude adaptive physiology)受到了重视,因为环境、资源和开发都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
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低氧环境,不同高原人群(世居和移居)的低氧适应问题意义重大,它涉及高原环境与人类进化、遗传、生长发育、生理机能和疾病状态等一系列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青藏高原作为人类和医学地理学(human and medical geography)的研究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在我国,高原人类低氧适应的研究有更重大的现实意义,因为在青藏高原有一千万长住居民,其中特别是世居藏族生活在地球上的最高海拔地区,在459万藏族中53%生活在海拔3500m以上,而在青南——羌塘地区约有60万藏胞生活在海拔4500m左右,这是人类所面临的最严峻的低氧影响的挑战。
而当前,作为国家战略的西部大开发,是实现国家整体发展,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和边疆国防建设的迫切要求。
将有愈来愈多的人投身于青藏高原的建设,例如作为西部大开发标誌性工程的青藏铁路建设,全长1,118公里,在世界屋脊的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上修建,76%的路段在海拔4000m以上,从2001年起数万员工在此奋战,已反映出大量的人体获得性适应(习服)问题及较高的各型高原病发生率,许多问题迫待研究解决,而长期驻站点员工及火车过往乘客的高原低氧防护研究也已迫在眉睫。
青藏高原有储量丰富的锂、铬、金、玉石、煤等矿产,但多座落在海拔4100~5800m,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是一场高海拔区特殊的生产活动,对高原劳动力保护的研究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的人类群体高原人类群体(high-altitude human populations)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从生理学上涉及人群低氧习服——适应的机制及规律,从医学上涉及到某些高原病的危险人群,从生理学角度则涉及人类在低氧环境中的进化及遗传适应(genetic adaptation)这一本质问题。
当前的高原医学研究,往往集生理学、临床学、流行学、人类学和生物学为一个整体,相互交义印证,最后获得综合性的理论,来解决人类高原适应和高原病防治问题。
1、人群的民族构成我国青藏高原的人群民族构成是以藏族和汉族为主体。
据1990年的统计,高原总人口中,藏族人口为439.2万人,占48.2%;汉族人口为339.6万人,占37.3%。
其它少数民族有蒙、回、土、撒拉、羌、纳西、门巴、珞巴、哈萨克等民族及夏尔巴人和登人,共132.5万人,占14.5%。
藏族人口中一半以上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东部藏区(指阿坝、甘孜、迪庆、甘南、四川)分别占22%和27.6%。
而汉族人口则有2/3分布在青海省;东部藏区其次,占21.6%;西藏自治区境内最少,仅占2.4%。
青藏高原的世居藏族和移居汉族为研究高原人类低氧适应形成了一种“群体优势”。
因为藏族为世世代代土生土长的高原人群(native population),而移居高原的汉族大多数定居下来,在此安家落户,衍续后代,从而可以观察到环境作用(stimulus)和机体反应(response)的连续动态过程,这在世界上是难以获得的研究条件。
例如在南美洲,15世纪西班牙人入侵安第斯山区,并与当地人产生许多混血后代,西班牙语称Mistizo,在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长期混杂使种族的血统谱系很难查清,因此在高原适应生理研究时,从人类学观点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高原移居群体,以和世居群体对比研究,这是南美高原群体研究中的一个不足。
而青藏高原恰恰是研究高原人群低氧适应的理想之地。
2、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占国土陆地面积26%(250万Km2)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的本土居民就是藏族,由于历史上曾建立过吐番王国,在国际上习称他们为Tibetan。
关于藏族的起源有许多学说,有人认为藏族源于西羌,有人认为藏族源于印度释迦王系,但更多倾向于藏族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古代居民,即藏族祖先起源于西藏本土。
近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技人员通过对西藏林芝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分析,认为是属于中国北部的晚期智人。
结合人类学研究,藏族无疑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
通过对线粒体DNA及核基因标志物的研究,提示藏族与朝鲜人,西伯利亚人、蒙古人、日本阿依奴人,中国北方汉族可能共同出于亚洲的古代人类群体。
这一点在此较生理学和比较遗传学研究上有重要意义。
关于藏族在青藏高原上的生存发展历史,也有不同的论证。
西方学者多数引证意大利人类学家Morpurgo提出的即50万年。
美国人类生理学家Moore(1992)认为根据古生物学考证喜马拉雅地区(包括西藏)人类最早存在于25,000年前。
我国学者提出了更为确凿的依据。
中科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于上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的藏北羌塘、阿里、那曲和可可西里等地区采集多种古人类打制石器,有形制稍大石片石器,有制作精制的刮削器和尖状器,可能属于旧石器时代的遗存。
至1976年,又在西藏定日县苏热、申札县多格则、珠洛勒和日土县扎布、普兰县霍尔区等五个地点发现大量打制石器,石器种类包括刮削器、边刮器、尖状器和雕刻器等。
1990年在希夏邦玛峰北坡的吉隆县境内先后发现两处旧石器地址。
根据上述石器的制形、制造技术和同周围地区旧石器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年代在距今5万年~1万年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已在很高海拔活动,如在藏北申扎和双湖出土的旧石器和细石器,系在海拔4500~5200m,距今约2.5万~5万年。
在青藏高原东北部,也先后在沱沱河沿岸(4300m),小柴旦湖东南岸及东昆仑山中(4000m)等处发掘出旧石器,距今为1~3万年。
从以上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看,可以推论几万年前青藏高原已有了人类的活动,他们就是藏族的祖先。
总之,我国青藏高原世居藏族在世界高原人群中是历史最长居住海拔最高的群体,这一点在认识藏族低氧适应特点上是至关重要的。
3、青藏高原的汉族汉族进入青藏高原历史悠久,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开始于西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8年),历东汉、三国,一批汉族到河湟驻军、屯垦,对古代青海东部农业开发作出了贡献,但随后与当地古老民族氐、羌和吐谷浑等混合。
第二阶段是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又有成批汉人迁入。
最典型的是公元641年唐代文成公主入藏,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为时最早、规模巨大的平原人向高原进军,并成功地定居在西藏高原。
第三阶段起始于明洪武三至六年(公元1371~1374年),有大批汉族从江淮一带迁入青海河湟谷地和西宁,即民间广为流传的青海汉族是明代从南京珠玑巷迁来的传说,看来确有依据。
第四阶段是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即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平原汉族从祖国内地移居青藏高原,最集中于青海省和西藏拉萨、日喀则等地。
以青海为例,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曾有大批汉族迁入,包括农村乡社、整个工厂、科技人员等,前来支持高原建设。
从1950~1985年迁入青海总人口数为122.3万,扣除此间迁出人口63.4万人,净迁入58.9万人。
加上迁入青海人口的自然增长数,粗计从内地移居青海的平原汉族约80万人,约占青海总人口的18%。
整个青藏高原的移居汉族约100万人,约占青藏高原总人口的10%。
以遗传学理论为基础,通常把平原人移居高原并持续居住高原繁衍至第三代以后,即从第四代起定为“世居者”(native),三代以前为“移居者”(immigrant)。
据此青藏高原汉族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上从明清迁入的,如青海本地汉族人,在海拔2000~2500m(部分迁居柴达木2800~3000m)已适应了5~6个世纪,故表现出较好的高原适应能力。
而解放后迁入青藏高原的汉族,大多聚集于青海东部海拔2200~3000m地区,但也散布在整个青藏高原。
由于适应历史仅40年左右,目前为第三代,故只处于习服水平,所出现的高原适应问题较突出,各型高原病的发病率也较高,是一个应加关注的人群。
人类低氧适应的生物学模式和生理机制1、青藏高原低氧环境与生物适应高原环境对人类影响涉及大气物理、地球化学和生态等多种因素,其中大气压低、低氧、低温、低湿、太阳幅射强等因素往往综合作用于人体,但低氧(hypoxia)是关键性的因素。
随着地球周围大气层的演化,约于20亿年前氧(oxygen,O2)开始出现于大气成分中,而在晚近100万年,大气中氧含量迅速增高,在距今50万年时达到峰值并稳定下来,因此鸟类和哺乳类在进化过程中约于近25万年在大气中氧的富有量相当于当今水平的条件下其呼吸功能逐步发展起来。
在地球上的造山运动中,安第斯、喜马拉雅山等逐步隆起,抬升,一些生物物种进入高山或随高原(山)升高而向高处发展,寻求新的生存空间。
但哺乳类进入高山地区仅出现在近代进化史上,当其进入高山时的呼吸功能正是其祖先原先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所选择演化的,如今身处低氧环境,其呼吸功能的机能和结构必须经过一个深刻的改造过程,以适应这一环境。
人类进入高山高原环境仅仅是近数千或数万年的事,这对进化所需的时间来说似嫌过短,但对某些呼吸适应的自然选择来说则时间已经足够。
在环境低氧的作用下,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生命形式在漫长的时间内根据达尔文发现的进化机制改变了它们的特性,那些不适应环境者终被淘汰,而那些成功闯关的物种就是适应所处的特殊低氧环境而发展的那些物种。
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第三纪末期以来喜马拉雅山的强烈隆升,以及第四纪冰川的影响,致使珠峰地区北坡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布在此的是适应于气候干寒缺氧的高原草原(或高山草甸)的藏羚羊、藏野驴、黑唇鼠兔、灰尾兔和拟田鼠等古北界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