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_生命意识的自由表达_陈染访谈录

合集下载

陈染 女性小说 分析

陈染 女性小说  分析

探析陈染创作中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思考与审视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 (1)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 (1)2、对灵肉合一的渴求 (2)二、生存之痛的体验与审视 (3)1、家园之痛 (3)2、失语之痛 (4)三、回归与退守 (4)1、同性情谊:女性的自我回归和情感补偿 (5)2、女性存在的定位 (5)参考文献 (6)摘要: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

陈染从始至终都代表了一种固定不变的角色——女性的独自私语,她的表白一开始就以一种独立和对抗的姿态出现。

但是陈染逃脱了“怪圈”的束缚,凭着对女性存在的执着关注,对女性体验的精微体察,执拗而坦诚、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女性的深层心理空间和内在生命率动。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陈染女性生存困境思考审视从1992年陈染发表成名作《与往事干杯》后,小说创作进入高潮阶段,发表了数量可观的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女性视角向读者讲述着女性在男权世界里,由满怀憧憬地尝试到被无情地伤害,由向世界敞开自我到退回自己的“阿尔小屋”的过程,以及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心路历程,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女性并不仅仅是退回到自己的屋子,进行无谓的自我怜悯和自我欣赏,而是以更加清醒的姿态来进行审视。

她以纯粹的女性视角审视和诉说着不仅女性、也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类的生存境况,不仅传达了女性个体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传达出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

一、对婚姻关系的认识与反思1、打破理想婚姻关系婚姻关系在陈染的小说里不象在池莉、铁凝等女作家那里那样占有很大的分量,并成为她们女性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创作视角。

陈染显然是不热衷于描写婚姻的,她的小说里的女主人公大多是单身、离异或者守寡,美满幸福的爱情和婚姻是一道遥不可及而又飘忽不定的风景线,女主人公在对它的真诚期待和努力寻求中,获得的只是伤害和绝望。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

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

80品 评谈陈染文学中的新向度殷艳敏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政治意识坚冰逐渐消融,使这一时期身心皆被束缚的女性得以喘息,女性意识获得觉醒和解放,新时期女性文学踏上了新的征程。

九十年代女性作家陈染的《私人生活》《与往事干杯》等都极具代表性,她以独特的女性体验和细腻的文笔,对当时的女性写作起了一种先锋引领作用,在当代文坛上大放异彩。

陈染在创作中有很多新的开拓,本文从性别角度切入,以同时期男作家创作为参照,对其作品进行分析。

一、向日常生活叙事的转变在女性写作方面,古往今来,被记录下来的女性作者可能仅仅是极少的一部分,但是女性开始尝试写作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年代。

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女性的才华和机敏都被剥夺和压制,整个社会只有一种声音,“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用说把女性的优秀作品保留下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女性尽管依然深受男权文化影响和束缚,但越来越多地在社会上发声,在文坛上也开始大放异彩。

20世纪90年代,陈染等女性作家逐渐挣脱学习男性写作的常规和禁锢,开始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并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诉诸公众。

这是一次大胆的突破,也是一次震颤男权社会的呐喊。

王蒙在评论陈染的作品时这样说:“她们明确地承认自己是女人,宣告自己是女人,有自己的特殊问题和感受。

她们有许多话要说。

她们描绘了色彩斑斓的女性世界,她们传达了微妙灵动的女性心理,她们激荡着热烈执着的女性爱怨情仇。

”在九十年代女性作家中,颠覆男权文化写作特点的充分自由的感性表达成了她们旗帜鲜明的叙事特点,这种个人型的叙述声音使她们为当代文坛涂抹了崭新的色彩。

81品 评九十年代女性作家更加关注对日常生活的书写。

一方面,陈染等女性作家在此时期并没有完全脱离社会,正相反,她们比以往更加积极地主动去体验现实世界,并以丰富细腻的情感态度去体会社会与人生。

如此一来,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情感体验,把日常生活呈现给读者,在某种层面上,与男性作家共同完成了书写社会的使命。

女性写作的“孤芳自赏”现象

女性写作的“孤芳自赏”现象

女性写作的“孤芳自赏”现象作者:吴霞来源:《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24期每每在阅读陈染、林白等人的作品时,笔者就会想起冰心老人的小诗,“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春水〈三三〉》)。

这里,“赏”可视为一种自我价值的确认,但显然,“赏”应该有更广阔的内涵。

评论界将林白、陈染等女性作家的写作称之为“个人化写作”;又因呈现出“私语化”倾向,称其为“私人化写作”,主要特征是“充分的性别意识与性别自觉。

……女性写作显露出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为男性话语所遮蔽,或始终为男性叙述所无视的女性生存与经验”①。

陈染、林白等人的写作将被“人”字所遮蔽的“女”字凸显,将潜藏或被迫藏的女性意识张扬,将古时女子想也不敢想的女性话语建构,这足以让世人惊讶,也足以让世界焕然一新。

但个人不完全等于私人,“自我欣赏”不等同于“孤芳自赏”,女性作家是“女人”,也是“人”,她有“自我欣赏”的冲动,也有被正面欣赏的渴望,同时还有“欣赏”他们乃至整个世界的职责。

一旦将女性的个人化写作定义为退回女性内心精神世界的“私人化写作”或者“身体写作”,将女性主体成长历程定义为“私人生活”、“一个人的战争”等,这个天地真的就小了。

真正的个人化写作标志着独立作家的成长和形成,但个人化写作并不天然具有免疫力,英国作家伍尔夫说过:“这个自我对于文学来说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又是最危险的。

因为你只有懂得怎么写作,才能在文学中利用你的自我。

否则,琐屑的个性在印刷的永恒中腐败的景象令人感到恶心。

”②笔者以为伍尔夫的话精辟、犀利,恰好可以拿来对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写作作一观照。

女性写作必须是站在女性的立场,必须表现女性独特的思想、情感和生命体验,一句话,“女”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陈染、林白充分意识到了。

但伍尔夫又警告,要正确地“懂得”和“利用”。

女人懂得女人,“私语化写作”暴露出的第一个缺陷恰恰是“琐屑”。

笔者记得自己初次读陈染的《私人生活》是倍感亲切的,但将其和林白的其他作品一篇一篇读下来后,却不想再去重读。

《嘴唇里的阳光》的隐喻色彩论文

《嘴唇里的阳光》的隐喻色彩论文

浅析陈染《嘴唇里的阳光》中的隐喻色彩摘要:在新时期的女作家群中,陈染孤独而执著地耕耘自己那片女性田园。

其代表作《嘴唇里的阳光》中表现出强烈的隐喻色彩,是两性之间对抗的隐喻,“人格分裂”的暗示与象征,于自我“镜像”中再现现实,丰富了女性话语的空间,构成了女性文学独特深层的审美景观。

关键词:陈染;《嘴唇里的阳光》;隐喻;女性视角1.引言评论家戴锦华对陈染有一段这样的评价:“在她登场之处时,陈染是一个个案,而在女性写作多少成为一种时尚,一种可供选择与指认的文化角色的今天,她仍是一个个案,她始终只是某一个人经由她个人的心路与身路,经由她绵长而纤柔的作品序列走向我们,又远离着我们。

”①陈染是独特的,从发表《世纪病》开始,她便被定为先锋派作家,打上了个人化写作的烙印。

评论界普遍认为,九十年代以后,陈染的作品渐渐走向内心,以个人的躯体体验描写来揭示女性的整体人生体验。

她在作品中用尽各种手法来揭示现代女性的孤独、性爱和生命困境,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鲜明的性别意识,坚持自成一家的女性写作。

《嘴唇里的阳光》是陈染为实践这种创作倾向做出的大胆尝试。

因而,分析这部小说中的隐喻现象,对解读陈染的叙事策略、个人化写作、女性主义有一定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分析这部小说的隐喻色彩,有助于直观地了解女性的孤独、性爱和生命困境。

2.两性战争与对立的隐喻“作为我们生存世界里无可回避的事实,男性与女性构成了人类生存中最基本的两项对立。

”②中国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伦理纲常等观念仍顽固地遗存在我们的现代文明中。

男人们可以三妻四妾,女人们却必须三从四德,这就构成了我们社会中不合理却普遍存在的等级秩序,它深刻地制约着我们的思想与行为,为我们指认出一种特定的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

随着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程度的不断深入,女性自我意识开始逐步觉醒,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我国的女性文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并不容易改变:男性回想往昔的荣耀,依然执着于社会的主流地位和文化的中心价值;女性渴望得到更多的理解,获得更多的解脱,寻找一个不受约①戴锦华.陈染:个人和女性的书写[J].当代作家评论.1996,(3):47.②张清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185.束、自由自在的国度。

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的作家:陈染

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的作家:陈染

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的作家:陈染作者:张荣民来源:《语文世界(初中版 )》2009年第05期作家档案陈染,1962生于北京。

幼年学习音乐,18岁兴趣转向文学。

198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

曾在北京做过四年半的大学中文系教师,后调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做编辑。

曾在澳洲墨尔本的英国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旅居生活和讲学。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

重要作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代表作《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私人生活》等。

她以强烈的女性意识,不懈的探索精神,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

曾获首届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创作奖等。

她的小说在英、美、德、日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均有出版和评介。

根据她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被选为国际妇女大会参展电影。

作品选读城市的弃儿陈染不知不觉又是夏天了。

仿佛是柔和晴朗的细风忽然之间把全身的血脉吹拂开来。

我是在傍晚的斜阳之下,一低头,猛然间发见胳臂上众多的蓝色的血管,如同一条条欢畅的小河,清晰地凸起,蜿蜒在皮肤上。

夏天的傍晚总是令我惬意,在屋里关闭了一整天的我,每每这个时辰会悠闲地走到布满绿阴的街道上。

我一会儿望望涌动的车流,一会儿又望望归家心切的人们在货摊上的讨价还价。

我的脚步在夕阳照耀下瞬息万变的光影中漫无目的地移动。

一只猫忽然挡住了我的去路。

这是一只骨瘦如柴的流浪猫,它扬起脏脏的小脸用力冲我叫。

我站住,环顾四周,发现这里有个小自行车铺,过来往去的人们司空见惯地从它身旁走过,没人驻足。

而这只猫似乎从众多的人流里单单抓住了我,冲我乞求地叫个不停。

我觉得它一定是渴了,在要水喝。

于是,我在路边的冷饮店给它买了一瓶矿泉水,又颇费周折地寻来一只盒子当容器,给它倒了一盒水。

猫咪俯身轻描淡写地喝了几口水,又抬起头冲着我叫。

我又想它可能是饿了,就飞快跑到马路对面一个小食品店买来肉肠,用手掰碎放在盒子里,它埋头吃着,吃得如同一只小推土机,风卷残云。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摘要:八十年代中期,“存在主义热”、“萨特热”盛行全国,存在主义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选取了陈染这位作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象。

关键词:存在主义孤独死亡一、存在主义思想对陈染小说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思想界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无论是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九十年代的新体验,新生代文学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存在主义思想。

这时哲学和文学表现了相同的主题——关注人的存在,因为人只有先存在于世界才能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来说要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首先当然应该从人存在于世界这一点来考虑问题。

由于这样的认识,新时期的作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人的存在这一问题上。

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陈染她的小说也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本文就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其对陈染创作的影响。

试着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陈染作品中孤独这个意象。

(一)孤独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荒诞的;社会对人是冷酷的;人的处境是不可把握的,人总是处于悲观、烦恼、恐惧、焦虑之中,孤苦伶仃,无家可归。

陈染是一个很喜欢写孤独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孤独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这种感觉已经融入她的生命中了。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逐渐是去了纯真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化,其关系往往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人们可以为了金钱背叛亲人,出卖朋友,于是人们慢慢的开始变得不信任别人,只相信自己,开始慢慢的将自己封闭于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孤独便产生了;二是女性的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当代的女性在地位上虽然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对女性来说并不公平的待遇。

女性在获得了地位后,开始关注自身,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但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女性在面对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伤痕累累,开始逃避现实,她们采取一种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的逃避方法,孤独,这是她们的主动地但也是被迫的举动。

《私人生活》研讨会

《私人生活》研讨会

《私人生活》研讨会季红真:陈染进述了一个成长的故事。

倪拗拗从一个小孩儿,逐渐长成为一个成熟的女人,经历了从家庭到社会(主要是学校)的权威话语对个性的压抑特别是极端集体主义的制度与意识对私人空间的侵犯。

这部小说最让人触目的内容,是第一次在小说里表现了同性恋行为。

但是,陈染表现的同性恋不是典型的同性恋。

倪拗拗在禾寡妇的裹挟之下,与之发生肉体的亲近。

禾寡妇与其说是她的恋人,不如说是一个代母的形象更准确。

因为倪拗拗的母亲忙于事业和工作,对她的关心很有限。

禾寡妇既有知识妇女的通达,又具有家庭主妇的温柔和料理家务的能力。

倪拗拗是在她那里补偿着缺失的母爱,而不是异性的感觉。

通常同性恋的两个人当中的一个人,具有异性的特征。

而禾寡妇是非常典型的一个女人,所以我说她更像一个代母的形象。

从禾寡妇的角度来说,她也借助这种行为满足了被压抑的母爱。

她从来没有生过孩子,幼年的倪拗拗就承受着她的疼爱。

爱别人是女人先天的需要,这是源自天然的母爱,其他的爱则是母爱的延伸。

当母爱受到现实的阻碍的时候,向年幼者转移是很正常的现象。

此外,禾寡妇的丈夫很风流而且早逝。

她不再重新择偶,一直以不断的关照耐心地等待着倪拗拗长大,也可以看出她的同性恋行为是非常自觉的。

由是看来,作者在这个成长的故事中,以同性恋的方式表达了女性抗拒男性权威话语霸权的策略。

当在异性那里得不到爱与被爱的情感满足的时候,就在同性而且年幼的人那里寻求补偿。

陈染所体验到的女性的独特经验世界是非常个人化的,也有着女人共通的心理深度。

在整个作品的深层语义中,又是非常社会性的,甚至是非常政治化的。

她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角度,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的看法。

这就是以女性特殊的个人体验,来开拓女性的话语空间,以对抗父权制的男性话语霸权。

虽然这种对抗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反抗本身就是一种意义。

白烨:陈染的《私人生活》我感到比较陌生,因而新鲜。

它所描写的少女拗拗的相对封闭的生活追求,可能是近年来小说创作中的私人化倾向的一个比较典型也相对成熟的代表。

最新 陈染小说的女性意识及其审美价值-精品

最新 陈染小说的女性意识及其审美价值-精品

陈染小说的女性意识及其审美价值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方女性主义文论传入中国,中国的女作家们众声喧哗,书写女性生活遂成主流。

人类的一半――母亲、妻子、女儿的代言人,仿佛觉得特别有话要说。

在这个潮流中,80年代就驰名文坛的一批女作家依然风头不减,佳作迭出。

以上海卫慧、棉棉为代表的“美女作家”的作品,也辟出了一座新女性主义的繁华花园……但在90年代女性各种潮流和风格中,陈染的私人化创作风格,是当代女性写作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特有其探究的意义。

陈染目前出版的小说专集有:《纸片儿》、《嘴唇里的阳光》、《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独语人》、《在禁中守望》、《站在无人的风口》以及长篇小说《私人生活》等。

她的小说在英、美、德、日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均有出版和评价。

根据她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改编的同名电影,被选为国际妇女大会参展电影。

陈染小说中所塑造的女性角色,自成一格,女性意识非常丰富,真正从人性深处传达出女性生命感受和情感体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女性意识的真正觉醒1、人格意识的觉醒陈染作品中的女性不再是一个永远的宾客,而重新回到主客的位置。

陈染从自己的性别出发,开拓了女性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心路里程。

在其代表作《私人生活》中,少女倪拗拗,中年寡妇“禾”,“我”的母亲,一只眼的奶奶,所有女人都是独身的,尽管导致独身的原因不同,独身在象征的层面上提示出男权社会中女人那孤独而无奈的姿态。

然而,陈染笔下的女性并没有枯萎衰败。

主人公倪拗拗对以父亲为代表的男权规范的不满、反抗与叛逆,虽然显得有些歇斯底里(连父亲的裤子也要剪掉),但展现了女性真实的人格尊严。

她从T先生对她的纠缠和求爱的痛苦中窥破了男人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卑劣与渺小,从而获得了一种足以和男人对视的自信与精神支撑力。

女性人格意识的觉醒,在《破开》这篇小说中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在这篇小说中,“我”曾与我的朋友殒楠商量“建立一个真正无性别歧视的女子协会”。

她们拒绝以“第二性”作为协会的名称,因为“这无疑是对男人第一性的既成准则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这些都是神秘主义的一部分。我喜
避 升 华 为 一 种 主 动 性 ,但 对 于 我 来 说 主
欢在作品中营造一种未知,没有答案, 要是被动的,也就是没有出路的一种选
只把未知摆出来就是了。
择。既然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合理
杨 :另 外 ,这 些 作 品 的 现 实 感 都 不
的位置,就只好不断地寻找与逃跑。
了。早年时候,我们把生活等同于文学,
现出来的那种。
同时也把文学给生活化。现在我的心态
杨:你从 $%!& 年开始发表第一篇
更 成 熟 、稳 定 ,也 可 以 说 更“ 灰 暗 ”了 ,过
小 说《嘿 ,别 那 么 丧 气 》,之 后 的 那 些 小
去想不通的很多事现在都可以想通了。
说表达的主要都是青春期的躁动和叛
么强烈了,神秘主义还是一以贯之的, 妇的生活,人物心态看起来也很平和,
灰色的调子更足了。我觉得一个成年人
然而还是流露出隐隐的焦虑和神秘的
说 话 不 能 总 像 青 春 期 那 么 诗 化 ,说 话 跟
色彩。
讲 散 文 似 的 。 我 现 在 不 太 看 重 字 表 ,什
陈 :在 后 来 的 小 说 中 ,人 和 现 实 中
当 时 特 别 追 求 神 秘 主 义 的 风 格 ,它 表 现
陈 :这 涉 及 到 很 多 话 题 ,大 多 是 哲
的 不 是 一 种 表 面 的 神 秘 ,而 是 从 精 神 深
学 层 面 的 ,比 如 说 人 类 的 孤 独 、人 与 体
处感受到的对于现实世界的捉摸不定。 制的碰撞与对抗、人在现实中的困境等
秘主义的东西,也有更加灰色的东西。
张 感 ,他 们 从 现 实 主 义 老 老 实 实 地 走 过
杨:你 #" 年代小说的语言很诗化, 来的那种从容平和,跟我经历了一番挣
情绪非常饱满,而且注重意象的营造, 扎后达到的平和在作品的张力上的表
( 像“ 凡 高 的 血 淋 淋 的 耳 朵 ”、“ 乳 房 像 梨
杨 :你 觉 得 那 是 幼 稚 吗 ? 但 很 率 真
都 光 着 脚 ,拎 着 鞋 ,晚 上 蚊 子 多 得 要 用
啊 ,是 不 是 处 于 那 个 年 龄 的 人 都 有 那 股
毛 巾 蒙 着 头 才 能 睡 着 觉 , 还 有 山 啊 、田
劲儿? (!
啊 … … 我 从 小 在 城 市 长 大 ,在 那 里 感 觉
活 艺 术 化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正 常 思 维 与 表
矛盾感、复杂感。
达就是那种诗化的语言。现在我的语言
基 本 上 就 是《 梦 回 》这 样 的 ,简 单 ,平 实 ,
二、成长的飞跃与不写作的自由
但也有诗化倾向。
杨 :除 了 语 言 ,还 有 形 式 ,比 如 小 说
杨 :我 记 得 $##’ 年 的《 花 城 》杂 志
的 农 村 ,住 了 一 个 星 期 ,感 官 上 受 到 的
逆 劲 儿 特 足 ,现 在 想 起 来 觉 得 自 己 特 幼
冲击挺大的。我们去的那个村子村民都
稚。后来徐星、刘索拉都出国了。刘索拉
姓 麻 ,在 那 里 房 门 都 是 敞 着 的 ,木 头 湿
现在回来也没那股劲了。
得 发 黑 ,到 处 都 是 红 泥 地 ,下 雨 天 人 人
对于世界未知的事物,我一向很感兴
等。
趣 ,人 在 宇 宙 中 是 非 常 渺 小 的 ,对 很 多
杨:你一直在探寻,也一直在逃跑?
东 西 都 是 失 控 的 ,对 于 包 括 神 灵 、宗 教
陈 :确 实 ,那 时 候 我 对 人 群 和 世 界
在内的很多事物都缺乏更深刻的了解, 都有一种逃避感。当然你可以将这种逃
态再那样表达,感觉很幼稚。另外像“女
的精神状态有关系,像早期 !" 年代的
人 像 头 发 般 纷 乱 ”、“向 日 葵 的 尖 叫 ”这
小说中以直白的语言宣泄青春期的躁
种意象化的标题我也不那么追求了。那
动情绪,“小镇神话”系列的诡异神秘; 时青春期的精神紧张感特别足,弦绷得
#" 年代的《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等
说 活。湘西之行只是很短暂的生活经历, 家
当 时 处 于 青 春 期 ,特 别 敏 感 、抑 郁 ,感 官


接 受 外 界 信 号 刺 激 的 反 应 特 别 强 烈 ,后
活 都 不 搭 界 。 但 现 在 再 让 我 写 ,我 也 写
来就再也没有那种感受了。而且现在如
不出了。
果 让 我 去 一 个 陌 生 的 环 境 ,恐 怕 再 也 没
写作,生命意识的自由表达
— ——陈染访谈录
陈 :确 实 很 幼 稚 ,很 正 常 的 一 种 幼
一、自然状态的写作
稚。当然那种率真、执着挺可贵的。如果
青春期就那么老成和有城府是挺可怕
杨敏(以下简称杨):你的创作从 !"
的。
年代开始应该有 #" 年的历史了,其间
杨:!" 年代你的作品给人的感觉跟
作品的风格经历了较大的变化。你每一
陈 :当 时 确 实 受 了 马 尔 克 斯 的 潜 在
表现出来的都是成熟都市女性的感受。
影响,但跟马尔克斯的风格也不一样。 !" 年代初期应该是你创造力最旺盛、写
我 不 象 莫 言 , 他 有 农 村 生 活 的 经 验 ,在
作量最大的时期吧?那时你在精神上似
艺术感受和表达上更贴近马尔克斯。我
乎总探寻着什么。
了 。 以 我 现 在 对 生 活 的 理 解 ,没 有 什 么
“文 革 ”, 现 在 的 小 孩 看 了 可 能 就 不 理
不 可 思 议 的 ,包 括 情 感 问 题 、腐 败 问 题 、
解。我愿意去挖掘和展现人性中更永
体 制 问 题 ,都 是 正 常 的 ,存 在 就 是 合 理
恒 、更 深 刻 的 东 西 ,使 作 品 在 不 同 的 时
故意设置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生活是
染呢!
很 复 杂 的 ,人 也 是 多 面 的 、复 杂 的 ,不 可
陈 :在 语 言 上 我 是 一 个 很 诗 化 的 作
能 那 么 鲜 明 、简 单 ,我 愿 意 制 造 人 物 内
家 。 思 维 与 语 言 是 同 在 的 ,我 当 时 把 生
心 的 混 乱 感 、纠 缠 感 ,表 现 生 活 深 层 的
现还是不一样。
子 般 散 发 着 幽 香 ”之 类 ),你 是 不 是 一 直
杨 :的 确 ,你 近 年 来 小 说 中 的 人 物
有这方面的追求?
身 份 也 已 经 变 了 ,《离 异 的 人 》、《梦 回 》
陈 :我 现 在 诗 化 的 语 言 没 有 以 前 那
都 是 写 的 平 凡 的 女 性 、特 别 是 家 庭 中 少
么“麦 穗 女 ”、“秃 头 女 ”之 类 的 ,而 是 更
的 碰 撞 还 是 有 的 ,只 不 过 已 经 被 隐 藏 起
愿意在语言的内涵深处做探究。
来了。在审美上神秘主义是我一贯的倾
杨:其实语言的诗化没什么不好
向 。 我 对 模 糊 感 很 迷 恋 ,有 时 在 作 品 中
呀 ! 人 们 会 说 ,这( 诗 化 的 风 格 )才 是 陈
杨 :那 些 小 说 像《 纸 片 儿 》、《 塔 巴 老
有那么强的新鲜感了。
人 》、《 不 眠 的 玉 米 鸟 》 等 给 人 的 感 觉 是
杨:所以后来你回到你熟悉的生
神 秘 气 息 特 别 浓 ,是 否 受 了 马 尔 克 斯 的
活,走出大学时代的青春期,!" 年代从
影响?
《 与 往 事 干 杯 》、《 无 处 告 别 》开 始 的 作 品
自己较真到非常极致了。你是不是从小
阶段创作风格的变化与心态的变化关
就很敏感?
系密切吗?
陈 :对 ,比 较 敏 感 多 虑 ,特 别 是 处 于
陈 染( 以 下 简 称 陈 ):应 该 是 密 切 相
青春期很容易多愁善感。那时感觉内心
关的。早年的作品是靠情绪和激情支撑
与现实的碰撞非常激烈,又不愿妥协,
很紧,一碰就断。以我现在的心理阅历,
小说的抑郁与紧张;到 $##% 年之后基
还 那 么“ 向 日 葵 的 尖 叫 ”,就 不 对 了 。 我
本 上 就 跟 现 在 的 精 神 状 态 很 接 近 了 ,像
现在觉得对生活泰然处之是一种大境
&""" 年之后的《梦回》、《离异的人》有神
界。当然有些作家压根儿就没有那种紧
的。
期阅读时都能得到呼应。
杨 :也 许 没 有 那 么 多 的 较 真 、碰 撞 ,
杨:那你后来为什么彻底放弃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没 有 那 么 多 的“ 为 什 么 ”,就 不 会 有 那 些
“小镇神话”这一题材和风格的写作呢?
作品,这算不算是一种写作的动力?
陈 :想 象 力 是 需 要 建 立 在 一 定 真 实
过它为自己寻找一种精神的出路。
单 位 ,在 很 多 人 眼 里 ,你 就 是 一 个 符 号 ,
杨 :那 么 在 艺 术 上 你 主 要 追 求 什 么
一 个 小 螺 丝 钉 ,没 有 人 的 尊 严 。 但 我 现
样的风格呢?
在 不 会 再 那 么 表 达 ,以 我 现 在 的 心 理 状
陈 :不 同 阶 段 不 一 样 ,跟 每 个 阶 段
派 文 化 影 响 很 大 ,在 北 京 的 大 学 校 园 里
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呢?
都弥漫着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
陈 :那 跟 我 大 学 期 间 的 一 段 湘 西 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