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心瘁神伤文人的生命意识
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登高》赏析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是杜甫的名篇,为人所传颂。
下面让我们对这古诗进行赏析,加深对它的认识吧。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赏析1《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时代的不幸,个人的多病,加上壮志未酬,使杜甫内心极为苦闷与忧愁。
为了排遣心中的郁闷,诗人带病登台的,想借此排解苦闷与忧愁。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高”或者“登台”都有着思乡寄情之意。
《汉乐府民歌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意思是说,想回家没有办法,心中悲痛,因而暂时用悲歌代替哭泣,用远望代替回乡。
可以说,这首诗歌通过登高对所见所闻的秋江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单之愁。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意思是说,诗人放眼长天,从远处的山中,传来一阵比一阵急促风,不时还夹杂着哀啭的猿鸣声;俯视江面,水中的小洲清晰可见,江边的沙滩白茫茫的一片,还有几只水鸟沙滩上在盘旋地飞着。
这是诗人眼前所见所闻。
“猿啸哀”是说猿猴声音凄凉,这样的声音让听者心情凄楚,真有“猿鸣三声泪沾裳”之感,这是从声音的角度营造氛围。
“鸟飞回”就是说,到了傍晚时分,鸟儿就知道回家,诗人从视角上营造的一种氛围,即鸟儿到了这时都要回家,可是,诗人却漂泊在外,难以回到自己的家中。
可以说,这种氛围是惨淡而凄清的,通过环境的描写,正面表现出诗人的凄凉之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诗人仰望,那茫无边际的树叶萧萧而飘落,俯视奔流不息长江之水,滚滚而来。
句中那“无边”的秋色,“不尽”的江水,前者从时间上作笔,表明一年将尽,从秋叶中感受到光阴易逝,人生易老,从而产生了凄凉之感。
“秋”在中国文学中,多是表现生命将逝,或者叶落归根引发的思乡之情。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人的诗词,流传千古,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既是文化瑰宝,更是生命意识的宝藏。
以下是古诗十九首中,我所感受到的生命意识,愿与读者分享。
一、《登高》——秋思《登高》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感慨,让人意识到生命短暂却美好,需要珍惜当下,不忘历史。
二、《卜算子·咏梅》——蒋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蒋捷的生命思考,他惋惜时间飞逝,但却仍旧努力去写下自己所有的感悟,以示对生命的珍爱。
三、《登泰山序》——李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首诗写下了登上泰山的感受,是对于山的敬畏和生命的肯定。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用这首诗抒发对于春天和青春的留恋,也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和短暂,需要珍惜和把握。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下了江雪之下的孤寂和宁静,也让人感应到生命的孤独和寂静。
六、《临江仙·滁州西涧》——李后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首诗写下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让人产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七、《渡汉江》——宋之问“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宋之问在这首诗词中反复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
八、《石灰吟》——于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写下了春天的美好,也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九、《登岳阳楼》——范仲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范仲淹用洞庭和岳阳楼对比转化,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体悟和闲适人生的向往。
十、《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豁达和索求,让人感悟到现在的真实和人生的浅薄。
十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一曲《登高》抒胸臆 老杜悲情传千古

一曲《登高》抒胸臆老杜悲情传千古【摘要】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展现了他悲情之美。
作品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挚爱和思考。
背景故事中,杜甫在逃难途中写下了这首诗,展现了对国家动荡局势的担忧和忧虑。
诗歌主题是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特色方面,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表达,打造了深情的诗篇。
《登高》通过其悲情之美影响着后人,传承了千古。
这首诗留存至今,让人们感受到老杜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他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呼唤。
【关键词】杜甫,《登高》,悲情,传千古,诗歌,背景故事,主题,意义,艺术特色,影响,价值,展现,留存至今1. 引言1.1 老杜的《登高》诗歌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借登高之意,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愤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这首诗以雄浑豪迈的诗风展现了杜甫诗歌的特色,同时也呈现出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伟大理想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杜甫将自己置身于风高云淡的山巅之上,一方面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展现出他对世界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
他以登高为喻,在对抗逆境中追求理想,并表达了对时代的忧虑和对道义的坚守。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杜甫悲情之美的独特印记。
通过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杜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内核,感受到他对人生、世事的洞察力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 正文2.1 杜甫作品中的《登高》杜甫作品中的《登高》是他的一首名篇,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风气的担忧。
他以“飘飘兮如遗我”、“高山仰止”等悲情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心境,展示了他的忧伤和无奈。
在《登高》中,杜甫描绘了自己登高的过程,从最初的豪情壮志到最后的感伤慨叹,表现出了他对现实境遇的迷茫和无奈。
他用“何时遣冯唐”、“超然去膻腥”等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悲情,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人生的困惑。
论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

论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论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以稼轩登高词为例摘要:登高望远,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潜在的情结。
中国儒家士大夫普遍都具有深刻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1]130又身兼词人和将军双重身份,深受儒家入仕思想熏陶的辛弃疾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特殊的时代,从而造就了他这个典型的中国士大夫形象,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中国文人特质,特别是他登高词中所体现出来的豪情壮志、忧国忧民、精忠报国、吊古伤今、高度的民族意识和责任感在士大夫知识分子群中已经深入骨髓,根据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这就是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
稼轩词作现存总计“六百二十九首”[2]88,其中登高词有三十六首,在创作总量中虽为数不多,却佳作迭出,词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士登高情怀在中国古代文学登高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其登高代表作金陵怀古词和京口怀古词,试总结其登高词所体现出来的登高情怀,并在此基础上管窥中国文人登高必赋的集体无意识特征。
关键词:辛弃疾;金陵怀古;京口怀古;登高情怀;集体无意识登高望远,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潜在的情结。
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一则亲近自然、吟咏情性、指点江山;二来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
因此,登高也就成了中国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作品经常表现的主题。
对于登高之举,儒家有众多阐述;《荀子·劝学》:“我尝跂高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吕氏春秋·顺说》:“顺风而呼,声不加疾也,际高而望,目不加明也,所因便也。
”《韩诗外传》卷七:“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自《诗经》始,以登高为题材之作便不断在中国文学史上流光溢彩。
“从《文选》到《瀛奎律髓》,‘登览’一直是古代选家最为关注的诗歌母题之一,甚至被称为‘诸诗之冠’”[3]2。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那充满忧伤的七律之首杜甫《登高》赏析

那充满忧伤的七律之首——杜甫《登高》赏析那充满忧伤的七律之首——杜甫《登高》赏析杜甫,公元712年降生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虽出生于士族家庭,但由于此时正是大唐由盛转衰的时期,一生可谓如天空之浮云,瞬息万变啊。
年少轻狂时悠游天下,与李白、高适等结为好友,同赏名山大川。
后为了做官,困居长安十年,得做参军小官后恰遇安史之乱,乱中做官,但时间不长,在西南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
但诗歌却像他的生命一样时时地跟随着他,走到哪他写到哪。
他所写作的诗歌大量地反映了他所经历的唐朝的现实生活,所以,后人把杜甫写的诗歌称为“诗史”。
对于诗歌写作,杜甫也有自己的主张。
他推崇诗歌应写实,注重传神;讲究声韵,注重格律,后人模仿杜甫的诗歌写作风格的也是最多的。
后来的北宋王朝的“江西诗派”还把杜甫称为其派的师祖。
现以《登高》诗为例,我简单谈一谈杜甫的诗歌写作的风格和思想体现。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也贫病交加。
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百感交集间就有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在风格上:《登高》做为一首格律诗,在平仄和押韵上都有严格的限制,那和谐的节奏、起伏的声调、抑扬顿挫的音律给人一种音乐般美的享受。
一、在节奏上:变化多样。
《登高》在音节的停顿上四联均有不同,首联采取的是二二三的节奏,即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颈联采取的是四散的节奏,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采取的是四一二的节奏,即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尾联采取的是二二一二的节奏,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不同的节奏通过声音传递出来的时候,会像音乐一样的美。
二、在平仄上:律法森严。
《登高》被古人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入韵式,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入声故为仄。
登高咏悲歌壮怀慨生命_浅论杜甫_登高_一诗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1]邓魁英、聂石樵.杜甫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9]胡应麟.诗薮[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杨景春.杜甫夔州诗的情感世界[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3)[4]牟瑞平.杜甫山水景物诗中的生命意识[J].杜甫研究学刊,1994.(2)[5]王钟陵.唐诗中的时空观[J ].文学评论,1992.(4)[6]杨金国.简论杜甫夔州诗[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7]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79.[8]萧涤非.杜甫研究[Ml.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10]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1]王肃注.孔子家语[Ml.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孙维城.“登高望远”意象的生命内涵[J].中国韵文学刊,1999(2)[13]马元龙.登高远望,心瘁神伤[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7)[14]王岳川译.尼采文集(悲剧的诞生卷)[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 [15]田劲松、夏金升.壮心久零落江山憔悴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16][17]刘刚.杜甫登高诗及人文底蕴.[D].中国期刊数据库,2002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优秀硕士论文.[18]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作者简介李杰,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的是,复杂的人生际遇并未使他变得玩世不恭,抑或愤世嫉俗,相反,他那生命和仁爱之心却益发深厚而炽热。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曾说得极为透彻:“万里,地辽远也;悲秋,时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
”[7]近人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则进一步指出“悲秋”之“悲”的九层含意:“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佳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谢,孤零零的独自去登,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性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而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一曲《登高》抒胸臆 老杜悲情传千古

一曲《登高》抒胸臆老杜悲情传千古唐代诗人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巨匠之一。
他的诗歌充满了悲情和思考,非常受到后世文学家的钦佩和研究。
其中,一首《登高》更是备受称颂,是他最为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登高》以登高远望的方式,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豁达和宽广,向世人展现了他气节和深情。
诗中以山为媒,抒发了诗人对古代缀辞的哀叹和对人类未来的憧憬。
这首诗节奏舒缓,语言简单自然,特别是结尾处简单明了的表情绝妙,使人不由地为之动容。
杜甫曾说过:“诗虽有神仙辈出,实因人生好事切己。
”由此可见,这首《登高》的背后牵扯着杜甫的苦难和际遇。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句话是用来形容瀑布和银河,他比喻自己的曲折人生和刻骨痛苦,既有着飞流直下,又无法直观明了。
但杜甫的努力,让他终于抵达了顶峰,他看见了远方的风景,看到了天地的宽广和美丽。
在这里,他忘却了痛苦,借着山峰的高度,重新审视世界,审视自我。
杜甫在诗中还表现了自己的松散和自由的性格,在峰顶远眺之时,他的胸膛会沉静到无语,而此时他又因为自己的限制而悲伤。
在这种自由与限制之间的矛盾下,他深深地爱上了山峰,对他的感情也随之变得更深刻。
他将此等人生的感慨化作了深深的思考和展望,就像诗中这句话“我心如秋月,寂静而明亮,也似明镜,对着这一草一木和这重重的青山,发生了种种奇妙的联想和感情。
”正是因为诗人有着这般的礼赞和怀抱,才让他的思想和诗歌得以成为了国家民族智慧和文化积淀的一部分。
杜甫的这首《登高》,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把握,以山和江河作为抒发的载体,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
它深受后人喜欢和欣赏,是一首永垂不朽的佳作。
一曲《登高》抒胸臆 老杜悲情传千古

一曲《登高》抒胸臆老杜悲情传千古【摘要】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杜甫在《登高》中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悲情传递给后人。
这首诗成为杜甫悲情传世的经典之作,永载千古。
通过《登高》,杜甫将他的情感和思想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遗产。
《登高》不仅代表了杜甫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风向。
杜甫通过这首诗歌,告诉后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及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关键词】《登高》,杜甫,悲情,古诗,孤独,心境,忧虑,国家,人民,无奈,感慨,挣扎,矛盾,传递,后人,经典之作,永载千古。
1. 引言1.1 《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通过诗人杜甫的笔触,展现了一种深沉悲伤的情绪。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孤独的心境,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表达了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在这首诗中,杜甫所表现出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更是触动人心。
通过《登高》,杜甫将自己的悲情传递给后人,使其成为一首永载千古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无奈。
《登高》可以说是杜甫悲情传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通过诗歌永载千古的典范。
在《登高》中,杜甫所表达的悲情和悲壮情怀,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激荡和沉痛。
1.2 杜甫以《登高》表达自己的心情杜甫以《登高》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孤独。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命运和人生的沉重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
诗中的“白发三千丈,青山海上来”表现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沉痛感叹,他面对岁月的无情摧残和人生的荒凉,深感孤独和无助。
杜甫通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心怀忧虑却又无法改变现实,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原刊地名】武汉【原刊期号】199804【原刊页号】52~56【分类号】J2【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复印期号】199811【标题】登高望远,心瘁神伤——兼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作者】马元龙【作者简介】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武汉430079【内容提要】传统的中国文人在登高望远之际,几乎都无法避免地会感到神伤心瘁。
本文通过详实的材料证实了这个命题的真实性,然后力求在前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人渴求建功立业以期不朽的生命意识乃是这一情结的本质原因。
但这种情结之所以在登高望远之际,才有更激烈的表现,乃是因为“高”、“远”本身所具备的两种对立的意味的催发,使登临者强烈地意识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从而悲从中来,心瘁神伤。
【关键词】中国诗学/生命意识/登高望远【正文】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相当比例的一部分诗词歌赋产生于作者登高望远之际。
诗人们或者远上寒山,或者伫立危楼,总之,于登临送目之际,他们无不慷慨多思百感交怀。
并因此振臂奋笔激扬文字,从而为后人留下了一篇篇荡气回肠传诵千古的华章佳构。
但是,更意味深长,更发人深思的是几乎所有这些诗词歌赋所传载的主体的情感都是郁塞胸中闷堵腹内的悲愁苦恨。
落日楼头(峰头)断鸿声里,不知多少江南游子拍遍了栏干,宦海迁客望穿了秋水。
无论是仕路失意日暮途穷或者春风得意平步青云,大凡登高一望,他们总会感到古今积恨天地来愁。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
”(《易传》)这在中国古代文人中似乎是自古而然的。
孔子登山曾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
”(《孔子家语·致思》)王东登琅琊山,曾叹息说:“我由来不愁,今日直欲愁。
”(《太平御览·郭子》)羊祜登岘山,对随从的邹湛等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
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晋书·羊祜传》)王伯舆“登茅山大恸哭曰:…琅琊王伯舆终当为情死!‟”(《世说新语·任诞》)诸如此类的典故不胜枚举。
至于登高望远而心瘁神伤的情结在古典诗文中更是有非常典型的表现。
这种情结在文学作品中的表达早在《诗经》中就已开始。
“陟彼崔嵬,我马虺聩。
我姑酌彼金垒,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诗经·周南·卷耳》)“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楚辞·招魂》)“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棂轩。
烈士多悲心,小人偷自闲。
”(曹植《杂诗》)“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李白《菩萨蛮》)“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登黄鹤楼》)“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
碧山终日思无尽,芳草何年恨始休。
”(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杨徽之《寒食寄郑侍御》)“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李煜《虞美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晏殊《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张先《一丛花令》)“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高望远几乎是无可幸免地使人愁肠百结,神伤心瘁,以致诗人们既不由自主地登临送目以抒发胸中郁气,但同时又畏惧登高望远,因为这每每使他们悲从中来难以自禁。
关于这种心理情结,古人在诗中多有直接的流露。
沈约《临高台》中云:“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何逊《拟古》中云:“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愁怅”;范仲淹《苏幕遮》中云:“明月楼高休独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张先《偷声木兰花》中云:“莫更登楼,坐想行思已是愁”;何梦桂《喜迁莺》中云:“怕伤心,休上危栏高处”;柳永《八声甘州》中云:“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又《曲玉管》中云:“烟波满目凭栏久,一望关河萧瑟,千里清秋,忍凝眸?”曹松《南海旅次》中云:“忆归休上越王台,愁思临高不易剪”。
诗人们怕登高望远,因为这每每令人惆怅,使人伤心,惹人归思,或者生出其他莫可名状的愁绪悲慨。
这实在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为什么登高望远就几乎无可幸免地使无愁者生愁,使有愁者更愁?若诗人本无愁,何以于登临送目之际便生愁?若诗人本有愁,何须于登临送目之际才发愁?关于这一情结古人早就已经引起了注意,并作出了初步的解释。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这样写道:“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既是深沉悲壮的旷世绝作,同时也是对这一情结的深刻诠释。
李峤在《楚望赋》中作了更为具体的解释:“非历览无以寄杼轴之怀,非高远无以开沉郁之绪……思必深而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故夫望之为体也,使人惨qī@①伊郁,惆怅不平,兴发思虑,震荡心灵。
其始也,惆兮若有求而不致也,怅兮若有待而不至也……精回魂乱,神恭志否,忧愤总集,莫能自止。
”(注:转引自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第875页。
)王勃和陈子昂的解释虽然是诗人式的感悟,但他们在相当深刻的层面上触及到了这个问题的本质:登高望远使人在高天厚地与无穷的宇宙的参照下体悟到个体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从而兴尽悲来,怆然多慨。
如果说王勃是在无边无际的空间参照下体悟了个体的渺小,那么陈子昂则是在无始无终的时间的参照下痛悟了生命的短暂:在我之前是无穷的过去,在我之后是无穷的未来,而我的生命只是这无穷的两端之间微不足道的瞬间即逝的一刹那。
李峤的解释虽然不如王勃和陈子昂那样接近本质,但他的解释从心理学出发而且更系统和理论化。
李峤认为登高望远使人“思必深而深必怨”,“望必远而远必伤”。
李峤没有从生命本体的深层次,没有从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的深度作出解释,但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登高望远使人心瘁神伤的最直接原因是诗人主体“若有求而不致”,“若有待而不至”,从而使人“忧愤总集不能自止”。
对这个问题,钱钟书作了更进一步的解释,他是引用西方浪漫主义理论中的“企慕心理”和“怅惘距离”说来进行探讨的。
他说:“客羁臣逐,士耽女怀;孤愤单情,伤高怀远,厥理易明。
若家近…在山下‟,少…不识愁味‟,而登陟之际,…无愁亦愁‟,忧来无向,悲出无名。
则何以哉?虽怀抱犹虚,魂梦无萦,然远志遥情已似乳壳中函,孚苞待解,应机枨触,微动机先,极目而望不可即,放眼而望未之见,仗境起心,于是惘惘不甘,忽忽若失。
”(注:钱钟书:《管锥篇》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6月第2版,第877页。
)钱钟书见出了主体在登高望远之际无愁亦生愁的原因。
他认为主体即使在“怀抱犹虚,魂梦无萦”的情况下,其“远志遥情”也已似“乳壳中函,孚苞待解”,更何况怀满腔郁愤而登临送目了。
因此,登高望远使人心瘁神伤在主体的方面首先就是诗人内含的“远志遥情”,然后才是“极目而望不可即,放眼而望未之见”时使人“惘惘不甘,忽忽若失”。
钱钟书的解释固然精妙,但尚不能算透彻。
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他虽然在上面的引文中并举“家在山下”,“少不识愁味”两种情况,但实际上他的分析只是就“少不识愁味”而展开的。
所以,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家在山下”这个问题就远非如此突出,那么我们将会发现,无论是王勃、陈子昂、李峤,还是钱钟书,他们都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而这恰好是最关键且不容回避的症结。
如果我们不能对“高”和“远”本身的意味作出正确的分析,就不可能就这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得出完满的回答。
因为非常明显,不登高不望远的主体同样内含着“远志遥情”,可他们为什么就不心瘁,不神伤?从一般情况来看,社会的人总是居住在相对较低的河谷和平原地带,相对较高的山峰一般而言是人迹罕至的,因而也就显得冷清静寂。
而楼的所在虽然往往就是烟柳繁华之地,但楼的高处也是冷僻的。
所以,楼与山在“高”这一维度上是同质的。
冷静促人深思,深思使人易生孤独悲慨之感。
在人的内心深处,在人思考的深刻处,人都是孤独的。
而人是社会的人,始终处于“关系”之中,只有处在“关系”之中,人才会感到和谐和安全。
当人的思考越深刻,心灵越向深处前进时,人便脱离了相与依托的“关系”,成为孤独的一点。
登高望远使人视野广阔,伫立峰顶或高楼凭栏时一目千里的辽阔一方面唤醒了主体一贯被压抑的远志遥情,另一方面,遗世独立又引发了主体的孤独之感。
人的视力的局限性在登高远望时尤其表现得突出,此时,视界中的内容突然变得丰富,但远距离中的大量事物却显得朦胧而混沌。
就人的心灵本身而言,要求对感觉中的事物有比较确定的把握,否则心灵会感到不安。
登高望远时,视觉上的朦胧与混沌便与登临者心理上的迷惘和悲哀发生了异质同构。
“远志遥情”究竟如何结果尚在未知之中,而人生的定律却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这就使登临者没有理由不感到前途的渺茫从而悲从中来。
“高”和“远”都有两种合逻辑的对立意味。
高:不平凡,孤独。
远:远大,渺茫。
物理上的高远与登临者心理上的自命不凡(无贬义)和远大前程在登高望远之际发生同构;但与此密切相关的孤独和渺茫却使主体无法乐观。
正是这种对远志遥情的热烈向往与这种追求极有可能或者说无法避免的失败所构成的反差遂使千古登临者莫不喟然长叹乃至怆然泪下。
美好的事物总是可望而不可即,心中的理想与抱负总是难以实现,因此,放眼一望便是天地来愁。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汉字“望”的一个重要义项便是“怨恨”,如《韩非子·六反》:“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史记·外戚世家》:“景帝以故望之。
”到此,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仍然不够完善。
为什么“家在山下”,“少不识愁味”的登临者在“怀抱犹虚,魂梦无萦”时就会有“远志遥情”“孚苞待解”?假如进一步这样追问的话,我们会发现在探讨清楚“高”和“远”的意味后,还必须回到登临者这一主体方面。
因为并非所有的人在登高望远时都会产生难以排遣的悲愁苦恨。
准确地说,只有,或者说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才会有这种情结。
“高”和“远”不过是产生这种情结的催化剂而已。
要想真正透彻地理解这种情结,我们必须认真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意识,因为他们的种种远志遥情正是基于其生命意识的萌发。
人的生命作为一种既成事实是被动地被接受下来的,任何人都无法选择自己是否要来到这个世界。
生是偶然的,但与此密切相关的死却是必然的。
“人类难逃死亡的噩运,因此尘世生命就是有限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挑战。
尽管死于何时何地,怎样死法没有一定,然而死亡无可回避则是确定无疑的。
……死亡的氛围是沉默的,是无言的期待;向一团黑暗沉陷,一切知觉通通化为乌有;我们完全脱离生命的束缚;完全丧失自我支配的能力,断绝了同他人的交往——这一切都是产生令人担忧的观念的原因。
”(注:[德]弗兰茨·贝克勒等编著,张念东等译:《向死而生》,三联书店1993年12月第1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