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

《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8页精选文档《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一、《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的思考《古诗十九首》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许多无名而近于散佚的“古诗”中,选择了十九首编在一起。

从此,原来处于散漫状态的“古诗”就有十九篇被合在一起,有了一个《古诗十九首》的专名,并很快从萧统《文选》所编的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独立单元,继《诗经》《楚辞》以来,成为一种新经典。

萧统没有说明古诗产生的时代,但今天研究者多以为是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仍有可以探讨的余地。

诗中抒发了当时人的生命意识,写出人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反映了世事艰难和下层知识分子不遇的种种悲慨。

社会的动乱、战争的频仍、国势的衰微、文士游患天涯,由此带来夫妻生离、兄弟死别、友朋契阔,从而使相思离乱、生命思索成了主旋律。

《古诗十九首》中人的觉醒、诗的觉醒,成为中国“文的自觉”的起始阶段。

下面将从《驱车上东门》《青青陵上柏》《今日良宴会》《生年不满百》这四首古诗来看当时人对生命哲学的思考。

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政治黑暗,皇权虚弱无力,不修政事,造成群雄割据、彼此混战的局面。

再加上天灾瘟疫,民不聊生,起义经常发生,最著名者为黄巾起义。

东汉中央政府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处于家国动荡不安、风雨飘摇中的知识分子、失意文人,仕途没有希望,抱负无法实现,甚至个人生命安危也没有保障,更没有能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他们对人生、生死、生命意义会有怎样的思索和感悟?《古诗十九首》中的第十三首《驱车上东门》为我们展示了东汉末年失意文人对生命的思考。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上东门是洛阳东城三门中最靠北的城门,门北为汉代著名墓葬区,王公贵族死后多葬于此,出上东门即是北邙山,故可眺望“郭北墓”。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

古诗19首的思想《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古诗十九首的主要思想(一)孤独感伤与纵情享乐中的生命状态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的动乱与黑暗,人们已无力于救世,无力做出反抗,也没有了为道义而临危不惧的献身精神。

长期的动乱和生命的朝不保夕,使他们对生命、对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更多地表现出对个人孤独漂泊的悲叹和对及时行乐的感伤,是人的觉醒的另外一种表现。

在《古诗十九首》中,现实的成份加浓了,人格追求的成份淡化了,对于道义的追求转为强调现实人生的自我丰满,个人关怀已然前置于社会关怀。

人们通过对生存困顿的认识体悟到了生命的价值,这种对现实的感喟和对人生的态度在中国封建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诗十九首》拉开了一个文学自觉时代的序幕。

游子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乡里,奔走权门。

不断的游荡也会产生诸多的客居感,这就引发了对生命的追问。

时空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精神上,他们同样无所依附。

《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在时空中、人世间的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古人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借爱情来排解,想借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

在人生无常的悲哀和及时行乐的惆怅背后,渗透着孤独落寞的无限感伤。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感时伤怀。

而汉未文人从自身体会出发,诉说失意群体共同的悲伤、孤独以及对前途的迷茫,更显悲凉而深沉。

《古诗十九首》中倾注了大量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预示着人本价值的复苏。

它的基调低沉,充满了孤独、哀伤以及前途无着的忧虑。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青青陵上柏》)生命的漂泊无依,灵魂的无处安放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 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深刻地反映了汉末社会现实和人生的种种问题,以及人们对生命、命运、情感的思考。

其中,生命意识是《古诗十九首》中最引人注目的主题之一。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表达了对人才和生命的渴求和珍视;又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诗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助。

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和悲观;又如,"四时更变化,夜短白天长,东篱菊花开,明媚香飘扬,生命如晨露,转眼即逝去”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们通过表达个人对生命和命运的感受,展示了生命的追求和坚守。

例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表达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表达了对生命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的态度。

《古诗十九首》中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反映了诗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反思、追求和坚守。

这些诗歌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启示。

在探讨古代文学中生命意识的表现时,我们不能忽视《古诗十九首》与东汉末文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反映了不同时期文人对生命本质和价值的理解,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生命哲学。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东汉末、文人、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作者不详,创作于东汉末年。

这些诗歌抒发了游子思乡、离别相思、人生无常等情感,深入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价值与意义。

例如,《青青陵上柏》中写到:“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诗人以陵上青柏和涧中寒石为喻,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

同时,也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古人的诗词,流传千古,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既是文化瑰宝,更是生命意识的宝藏。

以下是古诗十九首中,我所感受到的生命意识,愿与读者分享。

一、《登高》——秋思《登高》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与文化的感慨,让人意识到生命短暂却美好,需要珍惜当下,不忘历史。

二、《卜算子·咏梅》——蒋捷“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句诗,让人感受到蒋捷的生命思考,他惋惜时间飞逝,但却仍旧努力去写下自己所有的感悟,以示对生命的珍爱。

三、《登泰山序》——李白“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这首诗写下了登上泰山的感受,是对于山的敬畏和生命的肯定。

四、《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用这首诗抒发对于春天和青春的留恋,也让人感到生命无常和短暂,需要珍惜和把握。

五、《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写下了江雪之下的孤寂和宁静,也让人感应到生命的孤独和寂静。

六、《临江仙·滁州西涧》——李后主“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首诗写下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让人产生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感悟。

七、《渡汉江》——宋之问“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宋之问在这首诗词中反复强调的是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唤起人们对于生命的珍惜。

八、《石灰吟》——于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首诗写下了春天的美好,也让人感悟到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九、《登岳阳楼》——范仲淹“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范仲淹用洞庭和岳阳楼对比转化,表达了对于时光流逝的体悟和闲适人生的向往。

十、《将进酒》——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豁达和索求,让人感悟到现在的真实和人生的浅薄。

十一、《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论《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简单地说,生命意识就是人对自身生命存在的感受和思考,人能够强烈地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并且可以对此进行认识和思索。

这是人之为人的觉醒,在《古诗十九首》中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烈的孤独感人作为个体,在社会中也不是绝对孤立的存在,反而要通过与周遭的联系来确认自身生命的存在。

《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是诗人通过审视自身与他人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感受到的。

在这一审视中,诗人首先确立的是个体生命的存在。

因此,强烈的孤独感不失为《古诗十九首》中生命意识的体现之一。

从整体上来看,《古诗十九首》的基本题材是游子思妇,或写在外游子的感受,或写闺中妇女的思念。

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本就是令人极度伤感的事。

游子羁旅在外,自然会想家,想起家中的妻子。

有家难回,就难免感到孤独。

如《涉江采芙蓉》一诗:“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游子看到了芙蓉,就把它采了下来,想要送给“所思”,却又想起自己思念的人与自己隔着漫漫长路。

从文本表面来看,游子“涉江采芙蓉”这一行为最初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采了之后才产生了送给“所思”的想法。

实则不然,这一动作最初即是由潜意识支配的,只是在采了之后才猛然清醒地意识到了。

紧接着,诗人又意识到了距离之遥,这一行为成了徒劳。

这便使游子的内心因思念而更添忧伤,甚至觉得自己的余生都会是这样。

知音难觅、同门见弃也会使游子们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孤独。

游子们游学或宦游在外,为的就是寻求知己的赏识,或找到门路,但这些目的也很难实现。

在《西北有高楼》一诗中,诗人写自己被高楼上传来的忧伤的乐曲声所感染。

从那悲伤而又一唱三叹的歌声中,诗人感受到了歌者内心的痛苦。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最让诗人感伤的,不是歌者的悲苦,而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她的内心。

这看似是实写,其实是虚写。

明人陆时雍在其《古诗镜》中指出了《古诗十九首》在表现手法上的一大特点:“情动于中,郁勃莫已,而势又不能自达,故托为一意,托为一物,托为一境以出之。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

分析《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分析表现为:(1)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中下层文人的群体力作,这些诗篇透过其写作的时代背景,可以反映出失意的中下层知识分子对人生困境的超越,包括对待生死、对待个体、对待社会及对待自我的人生态度。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又包括几个方面。

①对功名富贵的追求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中下层知识分子仕途渺茫,他们既追求功名富贵又鄙薄显官,即有着满腹的愤怒又有着对现实生活的恐惧、悲观、绝望。

由家国之悲转向人之常情,促使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如“感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反映了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荣誉地位的渴望和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可是这种争竞人世的亢奋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施展开来,这股热情最后只能通过诗歌的形式予以抒发,聊以自慰。

《回车驾言迈》以景物起兴,抒发人世感慨。

通过重重思索,最终得出“荣名”的重要性。

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对时序的变化更加敏感,于是“荣身立名”更使他们强调要追求功名富贵。

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对社会怀有满腹的愤怒。

如《驱车上东门》用洛阳北邙山墓地的凄清景色烘托出一片悲凉死寂的气氛,从而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用“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春陵上柏》)来表达对显宦的鄙薄。

②游子思妇的哀怨在游子思妇的哀怨中,失意的中下层文人在对待个体方面,愁怅与哀怨交织。

由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游宦、游学或流浪漂泊的中下层文人,他们为“荣身立名”,背井离乡,抛妻别子;在现实的黑暗激流中,他们仕途无望又客居异乡,贫困潦倒;饱受世态炎凉,尝尽权贵冷眼,孤独、寂寞、苦闷、失意相伴。

所以在羁旅、离乱的人生中,乡愁尤为突出,怀人思念之情便接踵而至。

如“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明月何皎皎》),思乡情切。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庭中有奇树》、《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等诗篇中包括了夫妇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的相思和游子对于故乡的怀念,将爱情、友情等等当作短暂而可悲的人生中聊以自W的意象。

人生天地间——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人生天地间——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

人生天地间——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还是那句话,我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会毫无保留地倾诉。

可惜这是作业,完全按我的意愿泛滥下去,就当不成作业了——)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十九首’凿空乱道,读之似觉四顾踌躇,百端交集。

”其言诚是哉!我曾散见数篇,但觉其文辞浅近,意蕴深远。

通读十九首,则发现它们有一种无形的气场,放在一起读,更能体会那种绵绵泊泊,萦绕复沓的滋味。

当心有所感之时,那些诗句直指人心,其“冷水浇背,卓然一惊”①处,所思者多,能道者少。

《十九首》几经玩味,已然刻在我心里。

一念及此,最明晰的主题,乃是生命和思忆。

相比《诗经》的鸿蒙初开,《楚辞》的酣畅瑰丽,《十九首》明显自觉地反映了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东汉末年,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发生动摇,士人群体于“经国济世”的思想模式之外,开始更多的关注个体生命本身。

这种关注,体现在对“人生如寄”这一自然现象的种种思索。

个体生命短暂与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功业荣名的冲突,让诗人们忧思辗转,反复歌咏。

这与那个时代战乱动荡,浮云蔽日的现实是分不开的。

因此《十九首》“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②。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之际,人们经历着漂泊、离乱,愈加清晰地感受到日月忽其不淹,春与秋其代序,走向生命的终结,圣人贤者凡夫俗子,概莫能免。

直视如此悲凉和无奈,诗人们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古诗今日良宴会》),“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古诗明月皎夜光》)。

如何应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他们一再追问与探讨。

其一者,时不我待,早立功名。

所谓“时势造英雄”,凡分裂动荡之际,正是胸藏利剑之人大展才华的机会。

危机四伏的同时,敏感的知识分子察觉到了机遇和挑战。

他们渴望施展抱负,名留青史。

他们不甘在碌碌无为中磨尽锋芒,最终淹湮没在滚滚洪流之中来去无痕。

于是坦然表单这样的心志:“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古诗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

《古诗十九首》与汉末文人的生命意识摘要:《古诗十九首》写出了文人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其生命意识的萌发是汉末社会现实状况和文人生存境况外化的结果。

这种生命意识具体表现为因理想失落而致的对原有生命价值范式和意义模式的质疑与否定;对生命本体意义的深切体悟与追寻;哀叹生命的短促,以“向死而生”的态度直面现实。

《古诗十九首》的生命意识充满了深沉的悲剧意味,具有强烈的悲剧美。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悲剧美《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出于东汉末年文人之手的五言古诗,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文选》中,非一人一时所为,《古诗十九首》是汉代五言诗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其最高成就,古往今来都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

钟嵘誉其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诗品》),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明代王世贞称之为“千古五言之祖”(《艺苑卮言》卷二),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诗十九首》内容复杂,不仅写出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普遍感受,表现出强烈的忧生之嗟,而且艺术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现实境况与文人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特征,产生了感人的魅力,成为让诸多接受者产生共鸣的生命之歌。

一、汉末文人心态与《古诗十九首》生命意识的萌发首先,汉末社会的现实状况直接影响着文人对自身生命的认知。

时代是各种好作品产生的土壤,作家好的作品总是与那个时代特定的环境和氛围密切关联。

《古诗十九首》产生于社会黑暗、政治混乱和下层文人漂泊蹉跎的东汉末年。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连绵,混乱不堪,阶级矛盾尖锐,钩心斗角,争权夺利,党同伐异,群生涂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乱离中的民众生命如芥草。

《三国志・魏书・董卓》载董卓“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

而在桓帝和灵帝当政时期,朝廷卖官鬻爵事件不断,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国家政治机器已被全面腐烛,社会风气每况愈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古诗十九首》所体现的生命意识内涵是什么?
一|、追求功名利禄,对人生抑郁悲凉的情感。

《古诗十九首》所体现的艺术手法不仅代表了整个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他的悲凉哀怨的情调也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古诗从文人士子的理想抱负与汉末黑暗的社会现实两个方面体现了作者的悲愤心情及诗歌悲凉哀伤的情调,并揭示了儒家文化在特定时代的表现形式。

”那些失意的文人,仕途不畅,随然想干一番大事业,但在社会黑暗,恃强凌弱,政治腐败,好地主把持仕途的社会现实下,他们无缘政治、仕途,所有的抱负只能付诸东流。

但是他们有深受儒家出仕思想的影响,内心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追名逐利的想法,面对着现实,在这种想法受挫的情况下,士人们曾想游戏人生,看淡功名,但对功名的追逐仍是不能放弃的,何况没有什么是永恒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有建功立业,才能流芳百世,不被世人遗忘,但是现实却将这一切都打击的粉碎,黑暗的政治,黑暗的现实,满腹才华无处施展,因此,处于这种情绪下的文人墨客都用诗歌表达着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

二、浓烈的爱情意识。

爱情意识是生命意识的一部分,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游子怀乡和思妇怨别这一内容中。

东汉末年,黑暗的社会形态对文人士子的身心造成了严重的摧残,卖官求职的现象加重,使许多文人背井离乡,亲戚隔绝,闺门分离,许多文人因为不能衣锦还乡而无颜还家,或是山川阻隔,道路遥远又或者自己贫困交加,或因穷困潦倒,身无分文等,而守在家中的则是这一社会现象的最深受害者。

三、生命短促,如何是好。

在东汉,这是庶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缩影。

政治的黑暗使得他们不可能凭真才实学获取功名,实现人生理想。

再加上统治阶级中的外戚、宦官、官僚三大势力在争取权力中利用他们,使他们对社会产生质疑,继而对人生失望,无情的现实给中下层文人带来的是失意、困顿与孤独。

同时生命短促,长生不老只是一种传说,为了消解痛楚,他们以沉溺玩乐和自我放纵的方式来换取短暂的快乐,使他们的不平和痛苦得以安慰,于是他们只能追求在有限的生命中及时行乐,里麻痹自己,为失意落魄的人生营造一个自我欺骗的空间以获得心灵的慰藉,从而逃避现实的残酷,快意人生!这是他们刻意远离痛苦,逃避现实矛盾,以求的到解脱的仅有的方式。

四、对世态炎凉,亲属关系的揭示。

社会的动荡,政局的混乱,迫使文人为生存而外出求学求仕,诗中的作者寄居它乡,饱经忧患,他们尝尽世态炎凉,远离乡土,根深蒂固的恋乡之情使他们极度敏感,对人间冷暖尤其深刻——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人陷入深深地忧伤,面对落花流水,仰望星空明月,目睹客舍床帏,都会兴起对远方亲人与恋人的思念,却无奈归期无望,既然仕途坎坷,宦游无成,以后的生活该如何度过呢?悲凉伤感的心情急需他人的同情和帮助来暖化身心。

古诗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的:《西北有高楼》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想成一个失意的人,认为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
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等,抒发了知音难遇的悲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