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探究《兰亭集序》中的生命价值意识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一篇优美的古代散文,同时又属于中国独特文学形式文言文。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问题探究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儒家和道家有关生死问题的认识构成了中华传统生命文化的精髓。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孔子的意思是,如果尚未明白生,又怎能谈死呢?所以对于生命,孔子的目光执著于现实的生,而对于死,却避而不谈。
这说明儒家的生命意识关注的是生命现实,强调的是在现实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然而人生有限,终有一死,那么如何把握现实生命的每一刻呢?儒家认为,人天生负有一种使命,就是要认识和实践仁道的原则。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生亦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道德生命的实现有时要以现实生命的舍弃作为前提,儒家的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生态度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成了中华民族品格与精神的华彩乐章。
但是,儒家只重视现实生命,忽略了死亡也是生命常态的一部分,对于死,甚至采取回避的态度。
而这一部分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无可逃遁的事实。
只有客观地认识了死亡,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才能更好地促进现实生命的实现。
这样看来,儒家的生死观也就存在缺陷。
庄子在解释生和死的时候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
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他认为生死是气聚气散,不断转换,就像是神奇的东西和腐朽的东西互相转化一样,生命源于自然,也要回归自然,生与死如春夏秋冬往复轮回,所以人不应该为生而狂喜,也不要为死而悲恸。
谈《兰亭集序》中生死观

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中学语文论文谈《兰亭集序》中的生死观张印德大抵世人的生死观,无非有四种:1.忘我。
2.舍生取义。
3.隐居山林,以此自终。
4.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我们拿这四种生死观审视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就会发现,王羲之的生死观除了全无杨朱戾气之外,几乎都能找到这些生死观的影子,而同时又拥有他独有的认知,使人感到无比真诚而丰富。
一、恋眷恋人世,渴望长生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王羲之选择三月三这一民俗节日,召集四十一位“少长咸集”踏青、祛病、戏酒、吟诗、畅谈,享受集会的快乐和美好的时光,同样也体现出他对生命的眷恋。
王羲之笔下的景色本来在江南之乡十分常见,但是因为有贤者自然变得不俗。
可见,景因人美,人因景乐,景即人之乐,人即景之美。
这其实反映了古代文人隐者所常具有的寄情山水之情趣,并不鲜见,无出奇之处。
这其中反映的对生命的热爱,其实是王羲之等迫于魏晋士族势力弱小、不能争强于上层统治者的避世思想的体现。
他们只是又拾起庄子的思想,暂时忘我于物外,沉醉山林而已。
这种眷恋自然之情,尚属张扬个性使然,或者室内畅谈,或者独拥爱好,放浪形骸,“快然自足”,竟至于从旷达到放狂起来,好不率性。
今人热衷游历,不也是放松身心,养精蓄锐吗?所谓返璞归真,几乎成为现代化快节奏下、物质泛滥的庸俗思想的侵蚀之中而产生的幻觉。
为此,笔者倒觉得王羲之等能够在民俗里享受一段清丽美好、雅致自由的意境是多么的让人神往。
二、惧时间流逝,景随时迁,人随景变,此一时彼一时,情何以堪?引以为乐者竟然丧失兴趣,这使本来拥有的心灵安顿之所一下子化成虚无,恰如掏空了可以支撑精神的磐石。
再加上生命消耗殆尽,即将站在坟墓的边缘之上,怎能不空落落而汗涔涔呢?难怪作者感慨“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恐惧于人生苦短,而生命往往不可避免地接受自然规律的制约,人只能望其项背,徒增“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了,故此也就分外惧怕死亡。
这种恐惧死亡、感叹生命有限的思想继承了庄子的哲学观点。
结合兰亭集序写一篇生命价值的作文

结合兰亭集序写一篇生命价值的作文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兰亭集序》,还得从中挖掘出点儿关于生命价值的深刻哲理。
别急,咱这不是学术课,而是轻松的聊天时光。
说到《兰亭集序》,咱们就得先了解这篇文章背后的故事。
咱们的故事得从王羲之说起。
王羲之,这位老先生可真是个神仙人物,不仅书法了得,还喜欢风花雪月。
有一天,他在兰亭这个地方跟一帮朋友们聚会,饮酒作诗,真的是高朋满座,畅谈人生。
王羲之的那篇《兰亭集序》就是这次聚会的产物。
那天的情景,听说是这样的: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坐在兰亭边的亭子里,喝着酒,聊着天,诗意满满。
他们讨论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感觉当下的欢乐就像烟雾一样飘散不见。
王羲之写下了《兰亭集序》,用那独特的文字记录了这一刻,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深刻感悟。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觉得这篇文章和生命价值有什么关系呢?其实,王羲之通过《兰亭集序》告诉我们,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瞬间,我们应该珍惜。
别看我们平时忙忙碌碌,偶尔停下来,看看身边的人和事,感受一下当下的美好,生活才有意义。
举个例子,有次我跟几个朋友一起去爬山。
我们一边走一边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山顶的风景特别美,大家都拍照留念。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种简单的快乐,比什么都珍贵。
正好,听到我的朋友小李说:“人生就是这些简单的幸福吧,咱们尽情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小张接着说:“对呀,有时候我们总是想着未来,忘了当下的快乐。
像王羲之那样,在兰亭享受当下,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小刘一边喝水一边笑着说:“哈哈,你们这也太诗意了。
不过,说真的,珍惜每一个和朋友们一起度过的瞬间,是不是也就是王羲之想告诉我们的呢?”我点点头,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确实,《兰亭集序》里不仅有诗意,还有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王羲之并不是让我们只关注眼前的欢乐,而是要我们在忙碌和浮躁的生活中,找到那一份宁静,珍惜当下的美好时光。
所以啊,生命的价值就是在这些平凡的瞬间中体现出来的。
无论你是和朋友一起爬山,还是在家里喝茶聊天,都要学会珍惜这些美好。
关于兰亭集序生死观的感悟作文

关于兰亭集序生死观的感悟作文“哎呀,这道题好难呀!”我皱着眉头对着同桌抱怨。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教室里十分安静,大家都在埋头做着练习题。
我看着眼前的题目,感觉脑袋都要大了。
同桌看了我一眼,笑着说:“别着急呀,慢慢想嘛。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
就在这时,老师走进了教室,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兰亭集序》的生死观。
”听到这话,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兰亭集序》呀,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作品。
老师开始讲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生死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说‘死生亦大矣’,把生死看作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
”我忍不住插嘴道:“老师,那他到底是怎么看待生死的呀?”老师笑了笑,继续说:“他既感慨人生短暂,又对生命充满了热爱和珍惜。
他明白生死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也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留下美好的印记。
”我听着听着,陷入了沉思。
这不就像我们的生活吗?我们每天都在忙碌着,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会觉得很烦恼。
可是,这就是生活呀,有苦有甜。
就像我现在做练习题,虽然觉得难,但这也是我成长的一部分呀。
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困难就不去尝试,就像不能因为知道人终究会死去就不好好生活一样。
“哎呀,我好像有点懂了!”我兴奋地对同桌说。
同桌笑着点点头:“是呀,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
”是啊,生命短暂又如何?我们可以让它变得丰富多彩呀!就像那盛开的花朵,虽然终有凋谢的一天,但它曾经绽放得那么美丽。
我们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不是吗?我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
关于《兰亭集序》的生死观,我想我会一直记得,并且用它来激励自己,珍惜每一个当下,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从《兰亭集序》看魏晋生命意识

、
忧 生之叹
东汉末年动荡岁月 中, 儒学松弛, 清醒的人转向
了对生命意识和人生终极价值的思考。 乱世 人 不如太 兰亭雅会诸人在诗文中表现的生命意识并不是 平犬 ! 浑浑噩 噩过活 的人是 幸福的—— 虽然活得没有 多大价值 , 而苏醒的人却最终是悲剧性的。在这一时
百年来一直深深地令人感动。 带着生命的激隋一挥而 就 的书法 ,清 风出袖 , “ 明月入 怀”用 抽象 的符号 、 , 形
象 的笔墨线条表达 了跟文章一样 的命题 , 的思想 作者
常常是清虚其外, 烦乱其 中; 旷达其外 , 忧愤其中; 潇 洒其外, 悲伤其中。回 由于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 士人们意识到 日 月长 在、 江山万古 , 而个体生命不过是时间长河中的匆匆 过客 , 白驹过 隙 , 即逝 。 转瞬 即使寿终正寝也仅仅 几十 年的光 景 , 况 乱世之 中 , 压 之下 , 何 高 人命 如飘 蓬 浮 萍, 个体的存在相对于永恒的世界岂不是一场短暂的 梦?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 对死亡的恐惧, 对生命的留 恋,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 , 就构成了魏晋生命意识 的主要内容。这一时期的士人个陛最为张扬 , 处处强 调个体的存在 , 表现为忧生之叹、 放诞之狂 、 山水之
孤立 的现象 , 而是从 汉末一 直到魏晋 人性 觉醒 、 个性
张扬、 小我对大我、 小我对小我认真审视的结果 , 是弥 期的相思乱离之歌《 古诗十九首》 表现了对人生、 中, 漫在这一时段的空气 中的觉醒 意识 。 汉末 到魏晋时期 生命 、 命运 、 生活的强烈欲求 和留恋。 人生天地间 , “ 忽 堪称乱世 , 战乱和分裂 , 成为这个时期的特征。“ 白骨 露于野 , 千里无鸡鸣” 的战乱岁月, 高压统治的黑暗时 代 , 命危浅 , 人 朝不虑夕。“ 在那种政派对立与篡夺继 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 , “ 奄20 )
兰亭集序的生命观

兰亭集序的生命观《兰亭集序中的生命观》兰亭集序里有这样一种对生命的感悟。
在那会稽山阴的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众人列坐在曲水之旁,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饮酒赋诗。
那是一种怎样的盛景啊,有美景,有美酒,有好友相伴。
可就在这样欢乐的氛围里,王羲之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生命的无常。
人这一辈子啊,就像那流走的酒杯,飘忽不定。
有时候觉得岁月漫长,可真当回首,却发现时光飞逝得让人害怕。
我们出生,成长,在这世间经历着喜怒哀乐。
小时候总盼着长大,觉得长大了就能做很多事,可真长大了,却又开始怀念小时候的无忧无虑。
就像我们走在一条长长的路上,一边走一边丢东西,等发现的时候,有些东西已经找不回来了。
生命也是如此的短暂。
花开了又谢,人来了又走。
今天还在这儿欢笑饮酒的人,说不定哪天就不在了。
这不是悲观,而是一种清醒的认识。
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像是瞬间的烟火,绚烂但却短暂。
看到那山水美景,想到自己的生命不过是这天地间的一瞬,心中就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滋味。
我们在这世上,有时候忙忙碌碌追求着功名利禄,就像追逐着风中的泡影。
为了那些外在的东西,耗费了自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可到最后才发现,真正珍贵的是那些和亲人朋友相处的时光,是自己内心的平静和快乐。
就像在兰亭的聚会,大家不为了别的,就为了享受当下的美好,一起喝酒作诗,这样的时刻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生命虽然短暂无常,但我们不能因此就消极对待。
正因为生命有限,我们才更要珍惜每一个瞬间。
像在兰亭集会时珍惜那山水之美、友情之乐一样,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家人的一个微笑,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珍藏。
我觉得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传达的生命观是很实在的。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我们就该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充满意义,不要被那些身外之物所累,这样才不算白来这世上一遭。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兰亭集序对生死的看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那真真是对生死的深刻洞察啊!在那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看到他对人生的思索,对生死的感慨。
想想看,人生在世,不就像那匆匆过客吗?我们在这世上走一遭,经历着喜怒哀乐,体验着悲欢离合。
生,是我们开始的起点;死,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归宿呢?
就如同花开花落一般,花开时绚烂无比,花落时也有别样的凄美。
我们的生命不也是如此吗?活着的时候,尽情绽放自己的光彩,追求自己的梦想,享受生活的美好。
而当死亡来临,难道就该恐惧、悲哀吗?
《兰亭集序》中所传达出的,可不是对死亡的畏惧,而是一种坦然接受的态度啊!这就好像我们知道四季会更替,白天和黑夜会交替,这都是自然的规律呀!我们能因为冬天的寒冷就抗拒季节的变换吗?不能啊!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好好去生活,没有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
如果我们能像王羲之一样,看透生死的本质,那我们就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难道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整天愁眉苦脸,为那还未到来的死亡而忧心忡忡吗?不应该呀!我们应该像那飞翔的鸟儿一样,自由自在地享受天空的广阔;我们应该像那奔腾的溪流一样,欢快地流淌,奏响生命的乐章。
王羲之对生死的看法,就如同夜空中的星星,虽然遥远,但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他告诉我们,生死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始。
我们要在生的时候,活出自己的精彩,让生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这样,当死亡来临时,我们才能毫无遗憾地离去。
所以啊,让我们都学学王羲之,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看待生死,珍惜当下的每一刻,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吧!。
读《兰亭集序》感受生命

读《兰亭集序》感受⽣命1、那飞似的光阴转眼逝去,绝不会慢慢伺候我们。
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线刻上美⼈的额⾓,会吃掉稀世之珍、天⽣丽质,什么都逃不过它横扫的镰⼑。
我们的⽣命皆由时间造成的,⽚刻时间的浪费,便是虚掷了⼀部分的⽣命,所以我们要抓住时间,竭⼒利⽤时间,⽽不要虚度年华,让⽣命抛弃⾃⼰。
——周晴2、裴多菲曾经说:“⽣命的多少⽤时间计算,⽣命的价值⽤贡献衡量。
”⽣命是有限的,⼈⽣之途不过⼏⼗年,我们⽆法⽆限的延长它,⽆法求得它的永存。
但是我们可以追求美好,可以奉献⾃⼰的⼀切,⼏⼗年默默的奉献,可以换得,⼀次轰轰烈烈的壮举,⼀次瞬间美好的展现,⼀种⽣命的永恒。
——王岑3、最美的总是最短暂的,我们不应让时光轻易地流逝。
⼈难免⼀死,出⽣的那⼀刻,就注定了⼈的⽣命就像悬挂天空的星星,夜夜相望,却不再重逢,我们不必考虑太多,只要平安、幸福的活着,到最后时刻,不为今⽣今世⽽悔恨,⾜矣!——张德贤4、彩虹的⽣命没有⽯桥长久,它只存在于⾬过天晴的瞬间,但它瞬间的美丽却给⼈们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桥的⽣命没有彩虹美丽,但它长久稳固地架在两岸之上,默默地把彼此沟通。
这两种不同的⽣命,不管是长久的默默⽆闻,还是短暂的瞬间绽放,都同样实现了⽣命的价值,这样的⽣命都是永恒。
——李蕊妙5、⽣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是为了证明存在的价值。
⼀个⼈在⼀⽣当中,只要他存在过,怒放过,辉煌过,不为⾃⼰,不为旁⼈,只为⽣命本⾝,那么,这样的⽣命就是有价值的。
⽣死,不在于结果,⽽在于过程。
⼀个⽣命也许只有为其他⽣命作出贡献的时候,才能充分显⽰出它的巨⼤⼒量、深层意义和宝贵价值。
所以,⽣要像夏花⼀样轰轰烈烈,死要像秋叶⼀样静静美美。
——焦梦迪6、⽣命有限,价值⽆限。
⽣命都是短暂的,正所谓“光阴似箭,⽇⽉如梭”。
⽣命要求我们⼈⽣的⽬标⼀旦确定,志向的劲⼸⼀朝拉满,像⼀去不回的箭⽮⼀样,向着确定的靶⼼迅速飞出,⽽不会因任何纷纷扰扰耽搁了⽣命精彩的“⼗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阅读】探究《兰亭集序》中的生命价值意识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之风盛行一时。
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不屑事功,探玄究赜,探讨天地万物存在的有无。
而王羲之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
一、肯定了生命的存在及变化
文中,作者描写了兰亭周围的景物,高山茂林,激流曲水,天淡云清,春风和煦,意境清丽淡雅,表达了作者欢快畅达的情感,写出了自然万物的欣欣向荣,充满生命昂扬向上的勃勃生机。
但兴尽悲来,一句“信可乐也”之后,作者由眼前欢聚的快乐想到人生的短暂,“老冉冉其将至兮”(《离骚》),美好的一切都将随着岁月的更迭而渐渐远逝,感情也必将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从而感慨产生。
“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飚尘”(《古诗十九首》)作者看到了生命是不断变化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生命或长或短,都要听凭造化,但最终都将走向灭亡,“一死生”“齐彭殇”是虚诞和妄作。
作者不禁感叹“死生亦大矣”,他由生命的短暂中感到了痛苦,有了痛苦感才有了真切的存在感。
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悲,生命的长短存亡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
二、勇于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王羲之与那时的其他士人在生命意识上有所不同。
魏晋时社会动荡,黑暗恐怖,许多文人将自己的生命意识与独特个性融入到审美与艺术创作中,奉行及时享乐的思想。
这是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对这一时期生命状态的反思。
而王羲之却在表现人生苦短岁月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向往和执著的热情,崇尚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他的生命意识具体表现正如阮忠勇在《论王羲之的生命意识》中所言:“痴迷道教,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以契阔谈宴、诗酒风流等行为,增加生命的密度;希冀建功立业、人格独立、精神不朽,以增加生命的亮度。
”作者写作此文也可以看成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探索和追寻,他希望能为后世留下一点自己的东西,能让后世人“有感于斯文”。
三、敢于挑战权威富有批判精神
反抗精神是生命价值的一大特点,人类发展的历史即反抗自然挑战自我的历史。
在魏晋老庄清静无为思想的笼罩下,王羲之能突破世俗观念的束缚,打碎玄学的思想禁锢,说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铿锵话语,本身就流露出生命所赋予的抗争精神。
作者不畏权威思想,敢于批判错误理论,勇于说出自己的看法,这展现了人类生命的自我否定与自我探求,富有强烈的批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