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合集下载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浙教版《科学》教材,对应章节为第三章“科学探究方法”的第二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掌握科学方法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消除对科学的恐惧感,树立科学探究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

难点:如何将科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等)、教学PPT、板书材料。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例如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步骤: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背后的科学原理。

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等步骤。

步骤:通过PPT展示,结合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过程。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观察、假设、实验和结论。

步骤: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验主题,如观察昆虫的翅膀、测量温度等。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实验并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4. 课堂讨论:分享各组的实验结果,讨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发现。

步骤:每组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共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观察、假设、实验、结论2. 实践活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尝试分析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答案:观察记录表,分析报告。

2. 拓展延伸: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科学家是如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研究的。

浙教版《科学并不神秘》公开课课件1

浙教版《科学并不神秘》公开课课件1

浙教版《科学并不神秘》公开课课件1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本质,认识到科学是探索真理的过程;2.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探究中;3.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以“如何测定一枚硬币的质量”为例,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4. 例题讲解:解析一道科学探究题目,让学生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一枚硬币的质量。

7.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1.1 科学的本质1.2 科学探究的过程1.3 科学方法的应用2. 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假设、实验、验证3. 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设计一个实验,测定一支铅笔的长度。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科学书籍,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应用;2. 教学目标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激发兴趣;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的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呈现;5. 作业设计的生活化实验题目。

一、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应用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实例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这些环节,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主要涵盖第六章“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二节“化学反应”。

具体内容包括:化学反应的定义、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实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化学反应的概念、化学反应的类型和实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难点: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实验药品。

学具:科学笔记本、实验报告册、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铁生锈,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化学反应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强调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2)化学反应的类型:讲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等类型。

(3)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现象,讲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即原子的重新组合。

(4)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典型化学反应实例,如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化学反应的实质和基本规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化学反应的概念、类型、实质、基本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现象。

2. 答案:(1)铁生锈:氧化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酸碱反应;锌与稀硫酸的反应:置换反应。

(2)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的重新组合。

(3)示例:烧碱与食醋的反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反应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

2024年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册第三章“科学探究”,具体内容为第一至第三小节,涉及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探究的步骤、实验设计的要求、数据收集与分析、科学论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分析、论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收集与分析、科学论证。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多媒体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学内容讲解(10分钟)讲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强调实验设计的原则。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科学论证的过程。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论证→反思与评价2. 实验设计的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重复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假设。

2. 答案:实验步骤:(1)准备两个透明的玻璃瓶,分别放入相同数量的水和金鱼藻。

(2)将一个瓶子密封,另一个瓶子不密封,作为对照组。

(3)将两个瓶子放在阳光下照射23小时。

(4)观察并记录两个瓶子中金鱼藻的氧气产生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让学生回顾本次实验,思考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数据收集是否准确、论证过程是否严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科学并不神秘》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精品教学课件 《科学并不神秘》
仔细观察老师的实验,想想为什么
动一动:你也可以
比一比:你知道我们生活中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月亮有阴晴圆缺? 为什么有白天黑夜? 为什么雨后有彩虹?
请同学们自己提下感兴趣的自然现象,试着叫其他同学回答。
科学: 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问。
请同学们说说科学的发展对我们生活的改变有哪些? 比一比哪组说的多.
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带来极大便利,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给社会与个人带来不利影响。
请同学们谈谈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本领,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交通工具
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鸟巢:仿生设计的钢构明珠
二、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二、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扫地机器人减轻了人们的家务劳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世界粮食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你知道克隆技术吗
你知道这只长“人耳”的老鼠是怎样产生的吗?
我们要学好科学
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1300多年前,中国古人发明火药并用于医药和军事
2012年,我国用火箭将三名宇航员送入太空并进入天宫一号
中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开启远洋航海时代
卫星导航系统能帮助人们顺利到达目的地
科学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
想一想:铅笔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这样。
同学自己动手试试看 如果我是从上往下看,铅笔试怎么样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十一章“科学并不神秘”,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推理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温度计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第一环节:科学的基本概念(1)讲解科学的定义,让学生了解科学的内涵。

(2)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并不神秘。

3. 第二环节: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1)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评价。

(2)讲解观察、实验、推理等科学探究方法,并举例说明。

4. 第三环节: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分析。

(2)分组讨论,每组提出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

5. 第四环节:例题讲解(1)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给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2. 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4.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科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简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根据实践情景,设计一个科学实验,并预测实验结果。

1.1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表格式)

1.1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表格式)
第1周第1课时上课时间9月4日(星期4)本学期累计教案1个
课题
1.1科学并不神秘
课型




1科学观念:通过对实例的观察与讨论,初步认识科学研究的内容、方法与价值,初步建立物质观和物质的变化观。
2科学思维:运用比较、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思考与分析,归纳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3探究实践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初步感知观察、实验和证据收集的过程,学习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动手实验和表达交流等探究实践技能。




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
1.科学研究的内容:研究自然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与规律
2.科学研究的方法:从问题入手,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
3.科学研究的价值: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
教 学 过 程
(要从课堂导入、关键问题、学习活动、目标检测和教学小结等方面进行设计)
二次备课记录
二、探究实践:活动体验、自主建构
任务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材料准备:大小不同的玻璃钟罩各1只,长短不同的蜡烛各1支,火柴,多媒体实物投影设备】
◇提出问题:两支长短不一、燃着的蜡烛,用一只密闭的玻璃钟罩罩住,一段时间后,哪支蜡烛会先熄灭?
2猜想预测:先让学生做出猜想◇要求说出这样猜想的理由。
3实验观察:同屏投影,观察比较。
一、聚焦: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任务一:感知科学研究的内容
1创设情境:有不少同学在暑期出去旅游了,他们把旅途中看到的许多有趣现象和神奇自然景观拍了下来。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用图片来跟大家做一个分享。
2学生展示:投影绚丽的彩虹、沙漠中的月牙泉、九寨沟的七彩池、云南石林、长白山天池等照片..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优质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基本概念、科学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解科学本质,消除对科学误解,培养他们探索科学兴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科学基本概念,掌握科学探究基本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提高他们探索科学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其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 教学重点:科学基本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教材、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一些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1)讲解科学基本概念,让学生明白科学内涵。

(2)介绍科学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环节。

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个简单科学实验,如“纸锅烧水”,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2)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解释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1)选取一道典型例题,如“为什冰块融化后水体积减小?”(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过程分析问题,得出答案。

5. 随堂练习:(1)设计一些简单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针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基本概念2. 科学探究过程3. 科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举例说明科学在生活中应用。

(2)分析一个科学实验,阐述科学探究过程。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开展科学小实验,提高他们实践能力。

(2)推荐一些科学书籍和网站,让学生深入解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 课 必 记
课 题 第1节 科学并不神秘 日 期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
物入手。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科学研究所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发展






1、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让学生对科学产成一定的兴趣。这节的关键是
让学生意识到“观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的重要性,及如何通过观察去得出实验
答案。

2、从自然现象到最新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并且
在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里就要引用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了。

课程
资源
的准
备与
开发

收集相应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做成课件,并对实验做相应的改进,比如把
夹气球的橡皮筋用软夹子代替,同时可以适时的提出潜水艇的概念,说明此原理
从小到大都可以利用到。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科学入门
提问:什么是科学?科学与和技术的区别?
科技又叫科学技术,包括科学和技术

二、科学在我们身边:
1、观察各种各样变化着的自然现象(通过课件对P2,3页出现的
自然现象进行生动的展示)
火山爆发,地震等用视频呈现
不明飞行物(UFO)、含羞草、间蜂猴、雨后彩虹等等用图片呈现
弯曲的铅笔、人造彩虹等用实验呈现
PS:突出变化的
2、提问: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
种自然现象吗?(同学间可以互相问答)
3、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
问。如果你在研究你感兴趣的自然现象,那你就是一个小科学家在从
事科学研究。
4、我们无时无刻都在观察生活,但观察的同时也要动脑筋,不然
只能称为发呆。
P4思考,然后用下面的实验来证明。请两个同学上来做实验,下
面的同学观察并思考这个实验和金鱼能在水中浮沉的联系,从而小结
出他们的原理。
P5实验,再请两位同学做,同样下面的同学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并对此做出假设(注意看清楚实验条件)。
5、在不断的观察,不断的发现,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社会不断
的进步着。不怕问题多,就怕没有问题,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老师欢迎
大家的提问,来推动彼此教学的共同发展。

三、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
们的问明。(还有书上的几个例子)
3、我国科技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有时间介绍)

四、课堂练习:P7 课堂里做,如果来不及让学生回家去做。

五、课后作业:
1、作业本第1节第三题的实验做简单的说明:没有铁块可以用橡
皮代替,假设是在做实验之前提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