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科学并不神秘 教案
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科学§1.1科学并不神秘教学设计课题 1.1科学并不神秘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课浙教版初中科学的起始节,它承担着开启学习一个学科的“绪论”的功能。
课程设置知识目标不多,也不难,但对能力和情感要求比较多。
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领悟科学并不神秘,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科,使学生初步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科;了解科学的发现可以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理解科学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了解科学是发展的;科学思维: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探究: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活动,初步感受科学就在身边,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感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初步形成对科学的向往。
重点让学生了解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
难点培养学习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活动:取两只蜡烛,如图一高一低放置蜡烛,点燃蜡烛:1)先在两支蜡烛上方罩一个较小的玻璃罩;一段时间后,观察先熄灭的蜡烛是。
2)若换较大的玻璃罩,则先熄灭的是。
过渡:同样的蜡烛,同是钟罩,为什么蜡烛熄灭的情况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学习《科学》才能解开其中之谜。
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一门学科。
导入新课讲授新视频欣赏:1、织布鸟2、昆虫的蜕皮讨论交流:我们身边有许多奇特的现象,你能举出身边的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吗?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1、科学的研究对象: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和规律。
2、学习科学的目的:学习科学,研究各种客观事实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并对自然界中各种现象及其变化做出解释和预测。
3、自然现象主要有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命现象三大类。
2024年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2024年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材的详细内容包括:1. 科学是什么:介绍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2. 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3.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与生活息息相关;2. 学会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提高观察、思考、实践能力;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及其应用;重点: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以及科学在生活中的体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投影仪、电脑、实验器材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本节课的主题;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3. 实践: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加深对科学的认识;4. 方法学习:介绍科学研究方法,结合实例进行讲解;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科学是什么特点与作用:科学的魅力科学与生活:联系与体现2. 科学研究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科学的定义,并举例说明;(2)简述科学研究方法,并举例应用;(3)分析一个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说明科学在其中的作用。
2. 答案:(1)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探索事物规律的学科。
例如:研究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为什么会有雷电等;(2)科学研究方法包括观察、假设、实验、验证。
例如: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假设地球有引力,进行实验验证;(3)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如水的沸腾、植物的生长等,科学在其中起到解释规律、指导实践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本质,激发学习兴趣;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提高科学素养。
0468_浙江版(2013)七年级上同步科学教案:1.1 科学并不神秘_0

1.1科学并不神秘【教材分析】教材安排本节内容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启发学生在《科学》的学习过程中应留心观察,逐渐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沿着“对自然事物的感受”、“对自然现象的好奇”、“问题的发现和提出”这一线索,鼓励学生观察、思考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质疑,激发探究的兴趣,初步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科学并不神秘,只要从问题开始,就可以进人科学的世界。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
2、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着手——留心观察。
3、理解科学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创造过程,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培养和形成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4、揭开科学神秘的面纱,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已经走到我们的身边,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5、初步接触感悟、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重点:知道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并找出相应问题答案的学问;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难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和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重点: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导入问题1:同学们,当你拿到《科学》书、看着封面的时候,你的脑子里产生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问?同桌讨论后回答:(1)什么是科学?我们学的《科学》都学些什么内容?(2)如何才能学好《科学》》?(3)我们为什么要学《科学》?(4)学习《科学》很困难吗?(5)……引入:同学们真棒。
首先是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次是同学们的脑子里有许多疑问,有很强的求知欲。
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探讨—科学是什么?问题2:同学们,寒暑假经常出去旅游吗?都到过哪些旅景区,那儿的自然景观都有些什么特点?同桌同学交换意见后回答:(1)桂林,桂林的自然景观很美,真所谓“桂林山水甲天下”……(2)去过北京,故宫的建筑物很有特色,长城很雄伟……(3)去过大连,大连的生态非常好,气候宜人……(4)去过张家界,森林公园保护得很好,空气特清新……(5)去过杭州,杭州的西湖很美,瑶林仙镜使人流连忘返阅读图片:在我们的周围,也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并不神秘》,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方法的应用。
具体章节为第1节“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和第2节“科学探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2. 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提问、实验等科学技能。
3. 提高科学素养,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科学方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其科学思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放大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离我们有多远?”2. 讲解:讲解科学的定义,阐述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介绍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a. 提问: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生活中科学现象的问题。
b. 假设:指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假设。
c. 设计实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d. 实施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e. 分析结果: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f. 表达交流:鼓励学生将实验结果和结论进行表达和交流。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方法的应用2. 科学探究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表达交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你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b. 结合教材第2节“科学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和结论。
2. 答案:a. 略b.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定义,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

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新版浙教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科学入门》第1节“科学并不神秘”,教材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的基本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
具体章节内容涉及: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步骤,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方法的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2.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简单的科学解释。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烧杯、试管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新课导入:讲解科学的定义,介绍科学探究的步骤和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尝试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4. 例题讲解:以“水的沸腾”为例,讲解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科学探究步骤。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解释。
7.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容易干?(2)为什么树叶在秋天会变黄?2. 答案:(1)阳光照射,加快了湿衣服中水分的蒸发。
(2)秋天气温下降,树叶中的叶绿素减少,显现出黄色的类胡萝卜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科学探究方法和步骤的掌握。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教学教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详细内容包括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以及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基本内涵,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了解科学方法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烧杯、试管、温度计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科学是什么?科学离我们有多远?”2. 新课讲解(1)科学的基本概念:介绍科学的定义,阐述科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科学探究的步骤:以实例讲解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等探究步骤。
(3)科学方法的应用:讲解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科学方法在实际探究中的应用。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的科学题目,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科学并不神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应用科学。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基本概念科学探究的步骤科学方法的应用2. 科学探究步骤:观察提问假设实验验证结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简述科学的基本概念。
(2)举例说明科学探究的步骤。
(3)谈谈你在生活中发现的一个科学现象,并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

科学并不神秘教案浙教版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教材第八章“走进科学”,详细内容为第一课时“科学并不神秘”。
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了解科学的本质,认识科学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精神,通过实践探索科学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定义、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步骤。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探究步骤。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放大镜、显微镜、试管、酒精灯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如“纸杯烧水”、“彩色牛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提问:你们认为科学是什么?科学家是如何探究这些现象的?2. 新课讲解科学并不神秘:介绍科学的定义,强调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科学方法:讲解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步骤。
科学精神:介绍科学家在面对问题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3. 例题讲解展示一道科学实验题,如“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如“测定水的沸点”。
各组汇报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提问:如何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科学方法: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结论科学精神:质疑、探索、严谨治学2. 实践探究: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科学实验,测定水的沸点。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

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并不神秘》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并不神秘》,包括第1章“科学的本质”,第2章“科学探究的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科学的定义、科学的特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与创新。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的定义和特点,认识到科学并不遥远,而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 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创新的能力。
3. 初步掌握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与实验的操作技巧。
教学重点:科学的定义和特点,科学思维与创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实验试剂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科学实验现象,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出问题:“什么是科学?科学有什么特点?”2. 讲解:详细讲解科学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科学并不神秘,而是实实在在的。
3. 实践: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观察、思考、创新。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科学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六、板书设计1. 科学并不神秘科学的定义:探索自然规律,解释自然现象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科学的特点:实证性、系统性、发展性。
2.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思考、创新实验操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
2.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行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完成实验报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科学新闻、参加科学竞赛,提高科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科学并不神秘
自主式学案稿备注【学习目标】
1、知道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
知道通过探究和实验可以了解自
然现象并对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2、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习惯。
3、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知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保护环境,协调
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课前学习:
【对话课本】阅读教材P2-6
【记下问题】
【课前尝试】
1.写2个你身边的属于科学现象的例子(可以是对自然现象的疑问)
2.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
3.先进的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
部。
(5).科学技术的其他好处。
4.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课内对话:
引入:实验:铅笔在水中被折断。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描述现象。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1举一个你身边的属于科学现象的例子。
2【想一想】: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
【活动】:在一个气球里装约20克沙子,吹足气,用橡皮筋扎紧口子,放入水槽
里,观察气球在水槽里是沉还是浮。
【现象】:,放松橡皮筋,将气球里的气放出一些,观察气
球在水槽中位置的变化情况:;不断地放出气球里的气,
观察气球在水中位置的变化情况:。
【联想】观察:鱼的模型或解剖鱼,可以找到一个充满的鳔。
鳔的大小不同
水层中会发生变化。
鱼在水中的沉浮与鳔的有关。
【结论】鱼是通过改变鳔中的气体量来改变气球体积,从而改变在水中的位置。
3.科学的本质
经过长期的科学探索,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问题已经找到了答案,对许多大自然奥
秘有了合理的解释。
但是科学的发展是的,人们会不断的发展和提出,
如非典型性肺炎的出现、如何预防等,这都需要人们去、。
二、科学给我带来了什么
1、科学技术的好处
【讨论交流】将预习题第3题的内容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认识;提高了的能力;使人们的趋于方便和舒适。
2、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
【讨论交流】将预习题第4题的内容与同组同学交流、讨论,
三、学习科学的方法和目标
【讨论交流】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活动中,你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探究“金鱼为什么会在水里上升和下沉”这一问题的?
【小结】在提出问题后,我们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等科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课堂巩固】
1.科学研究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下列属于科学发现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小明发现了西湖十大美景
C、小王发现蚯蚓有触角
D、小东发现自己说的很好
2.在“会沉浮的气球”的实验中,我们发现气球的沉浮与其有关,从而可以推测出鱼在水中沉浮与有关。
3.科学要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
在我们学习科学的时候,我们应该多、多、多,运用和知识,为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
4.①夏天雨后美丽的彩虹;②火山爆发;③海岛附近看到美丽的“海市蜃楼”;④含羞草开花;⑤伊拉克战争;⑥“神舟七号”上天;⑦种子发芽;⑧大雁南飞;⑨昆虫蜕皮,青蛙冬眠。
其中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课后反审:
【反思小结】对照学习目标,把重点用红笔在学案稿上标出,
【完成作业】作业本A第1页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