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赛德克·巴莱》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文化
《赛德克.巴莱》观后心得体会作文13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心得体会作文1300字《赛德克.巴莱》观后心得体会作文1300字赛德克·巴莱,台湾赛德克族语,意为真正的人。
大陆154分钟版,结构紧凑,节奏流畅,就像片中的赛德克族人一样,浑身都是健美的肌肉,无一丝赘肉。
这么长的片子,却无一处尿点,害得我这个因经常久坐电脑前而肾虚的家伙,从中途起就开始痛苦地憋尿,直到片子结束,被深深震憾的我仍然强忍着汹涌的尿意,坚持看完片尾的演职人员表,以这种微不足道的方式表达我对成就本片的所有人员的敬意!全片没有一处尿点,却有太多的泪点和沸点,在雾社事件过后,我已记不清有多少个泪点与沸点并发的时候了,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既不想错过那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画面,又害怕漏过字幕,眼睛和脑子都忙不过来,血管里的血几番沸腾奔涌,而泪水肆虐横溢~ 片子制作精良,画面美,音乐美,场面宏大,台词精炼,而最令我震憾的是影片中充溢的那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的血性!以致观影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血液在血管中奔涌的声音~走出影院,脑中回荡的是《赛德克.巴莱》中那震憾心灵的音乐与歌唱,以及那些点燃血管中的鲜血的台词:真正的人可以牺牲身体,但一定要赢得灵魂!如果文明,是叫我们卑躬屈膝,那我们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野蛮的骄傲!这一战之后,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怎样活着,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不自由,勿宁死!人类社会的"文明",总是以最不文明的方式在推进。
原住民们被迫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放弃自己的信仰,沦为"文明"或所谓"文明人"的奴隶。
当对资源的掠夺披上了"文明"的外衣,而"文明"的倾销又是以一种奴役的方式在推进,那么"野蛮"的反抗就势在必行。
原住民们以猎*、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机枪、大炮甚至毒气弹,这是怎样惨烈的战争?而赛德克妇女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也为了给他们省下不多的食物,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上赛德克图腾,誓死抵抗、宁死不屈,这又是怎样悲壮而极致的倔犟与骄傲?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有些人的价值观中或许是愚蠢的,而在我看来,这种骁勇与血性正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一点价值。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是由台湾导演魏德圣执导的一部历史片,该片于2011年上映。
影片以原住民赛德克族的英雄擎苍为主角,讲述了他带领族人展开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故事。
影片在剧情、演员表演和影像制作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给观众带来了震撼和思考。
首先,影片在剧情上展现了赛德克族人抵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艰难历程。
影片以擎苍为中心,通过他的视角,展示了赛德克族人面临的各种困难和压迫。
他们被日本军队奴役,被剥夺土地资源,被强制改变生活方式,遭受到了严重的不公平待遇。
擎苍看到族人受苦,决定带领他们奋勇抵抗。
他招募战士,进行训练,组织起一支听从他指挥的队伍,向日本人发起了多次进攻,最终成功解放了赛德克族人。
其次,影片的演员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中,男主角是由窦骁饰演的,他精湛的演技和真挚的表演令人赞叹。
他将擎苍这个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给观众展示了一个勇敢、坚定、正直的领袖形象。
而其他演员们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们通过角色的塑造,使得观众对于每个人物都有了深入的认识,对于他们的遭遇和奋斗都能够感同身受。
此外,影片的影像制作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
导演魏德圣对于画面的处理非常出色,他运用了大量的特写和长镜头,将赛德克族人的生活细节和战斗场面展现得非常逼真。
他通过摄影师的精心拍摄,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激烈的战斗场面完美结合,营造出一种紧张、震撼的视觉效果。
观众在观看影片时,能够深切感受到战斗的残酷和英雄主义的伟大。
总体来说,《赛德克巴莱》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它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英雄擎苍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原住民族群面对殖民压迫时的坚忍不拔和英勇抗争。
影片的剧情紧凑、演员表演出众,影像制作也非常出色,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观看这部影片,不仅是一次情感的体验,更是一次对于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困境,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团结奋斗,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生活,这是一部值得观看和推崇的优秀影片。
从《赛德克·巴莱》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文化

从《赛德克巴莱》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文化
曾亚玲;李娌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赛德克·巴莱》被称为台湾史诗巨作,不仅有抗日英雄主义的抒发,还有对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传统文化的描摹.影片再现了赛德克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高山丛林中的封闭生活环境以及渔猎耕织、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影片还从多方面呈现出赛德克族的特色文化,如语言、音乐舞蹈等,并使观众了解到赛德克族的祖灵崇拜,明白彩虹桥的寓意,敬佩其一定要赢得灵魂的英雄主义情怀.
【总页数】2页(P47-48)
【作者】曾亚玲;李娌
【作者单位】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22;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日据时期台湾原住民的身份焦虑与建构——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 [J], 柴高洁
2.殖民主义下台湾原住民的死亡美学——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 [J], 吴佳玲
3.日据时期台湾原住民的身份焦虑与建构——以电影《赛德克·巴莱》为例 [J], 柴高洁;
4.从电影《赛德克·巴莱》看台湾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J], 张琳
5.台湾原住民文化身份认同探析——从电影《赛德克·巴莱》谈起 [J], 芮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历史与民族的崛起

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历史与民族的崛起《观后感:赛德克·巴莱-历史与民族的崛起》在电影《赛德克·巴莱》中,导演魏德圣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台湾原住民族赛德克族的壮烈抗争史。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与民族的崛起所感动。
以下是对电影的观后感。
在电影中,我第一次了解到赛德克族的存在。
这个曾经居住在台湾中部山区的原住民族在影片中展现出了坚毅的战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从开始面对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到最终集结起数百人勇敢反抗,赛德克族人民用生命诠释了对自家土地的热爱和维护。
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为了子孙后代和族人们的尊严而战斗。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情节展现了殖民统治下的原住民生活,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赛德克族人民承受了残酷的奴役,遭受了无尽的屈辱和压迫,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尊严。
但是,他们没有放弃,他们的信仰和力量在困境中燃烧。
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历史,对原住民族的历史经历有了新的认识。
影片中展现的不仅仅是赛德克族人的英勇抗争,也展示了日本殖民统治者对于原住民的残酷镇压。
电影中的血腥战斗描绘得非常真实,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震撼。
尽管移情到电影情节中,我仍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的悲愤。
每一个赛德克族战士的牺牲都让人痛心,同时也让我对战争的可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电影中的摄影和美术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演通过精心的布景和巧妙的镜头运用,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影片中的每一帧都如画般美丽,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电影中运用的原住民语言、服饰和音乐也增加了电影的真实感,让观众更好地融入到赛德克族的世界中。
电影以其真实的历史背景、感人的剧情和精良的制作成为了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它告诉我们历史并不是消失的过去,而是我们应该铭记的记忆。
赛德克·巴莱这个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民族的崛起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却也显示出人类精神的无尽力量。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5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500字赛德克巴莱是一部由魏德圣执导的台湾电影,也是一部以1930年代台湾原住民抗日历史为背景的史诗级作品。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讲述了赛德克巴莱部落为保卫家园,勇敢抵抗侵略者的故事。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被其震撼和感动,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赛德克巴莱独特的美学风格给我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电影采用了黑白影像的方式,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原始和苦难。
黑白的画面让电影更具史诗感,也更加强调了故事中的血脉和情感。
而且,电影在纷繁复杂的战争场面中加入了一些慢动作的镜头,更加凸显了战斗的激烈和残酷,这种反差营造了一种强烈的观影体验。
其次,赛德克巴莱通过生动的角色形象,深刻展现了原住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忍辱负重的精神。
影片中的男主角赛德克巴莱是一个聪明勇敢的领袖,他带领着部落中的原住民为了守护家园,不惜付出一切。
他的坚定和勇敢激发了整个部落的抗争意志,引领着原住民战胜了种种困难和考验。
此外,电影中的女主角妮朵也展现了原住民妇女的坚强和智慧,她不仅在战场上勇敢地和男人们并肩作战,还用自己的智慧和美丽感化了敌人。
这些角色形象不仅让人深受触动,也让观众更加了解到原住民的历史和文化。
再次,赛德克巴莱所传达的抗争精神和民族意识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原住民作为台湾最早的居民,几经外来者的入侵和剥夺,历经痛苦和悲伤。
他们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信仰,并且一直保持着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赛德克巴莱部落在面对强大的侵略者时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展示了原住民的勇敢和坚韧。
他们不仅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后代,为了家园,为了民族的尊严而战斗。
影片中描绘的那一幕幕激烈的战斗让人热血沸腾,也让人深感他们的坚定和勇敢。
最后,赛德克巴莱还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唤起了观众对历史的思考和反思。
赛德克巴莱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影片中的情节并非虚构,而是基于真实的历史发展。
通过这部电影,观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台湾原住民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600字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600字电影《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近年来,台湾电影界崭露头角,涌现出了一台佳作。
这部电影就是由魏德圣执导的《赛德克·巴莱》。
这部影片通过讲述一个历史事件,展现了台湾原住民民族英雄与殖民统治者的斗争,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对历史的弘扬和对人性的思考。
影片以1930年代的台湾为背景,讲述了排灣族部落的英雄赛德克·巴莱带领族人与日本殖民者进行抗争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上半部分是忠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展现出原住民百姓的原始生活,其中包括了原住民的文化、民俗以及与自然世界的关系。
这些画面形象而细腻,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殖民时代的环境中。
影片下半部分则是原住民英雄与日本侵略者对抗的场面,画面热血沸腾,气势磅礴。
其中最为震撼的一幕是赛德克·巴莱率领族人奋起抵抗的一幕,他们种植毒箭的场景经久不衰。
这个镜头动作精准有力,配合气氛烘托的背景音乐,给观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观影体验。
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通过历史事件的再现展示了赛德克·巴莱所带领部落的英勇斗争。
虽然本片艺术效果引人入胜,但它的价值远不止于此。
这部电影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关注了一个被掩盖的历史事件,以此展现原住民族的虐待与侵略。
赛德克·巴莱作为一名原住民族英雄,勇敢地领导族人抵抗殖民者的统治,是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
通过他的形象,观众可以看到一个坚定的英雄形象以及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
这让人们不禁思考,在不公正的环境下,我们是否有勇气去反抗?是否有勇气去捍卫自己的尊严?除了正面塑造英雄形象外,影片也没有忽视原住民中的其他普通百姓的形象。
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有着生活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原住民的精神与文化。
通过这些形象的展示,观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台湾原住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整部影片还透露出了对战争的反思和社会的思考。
将观众引向身处战争环境中的原住民,引发他们对战争的思考,引导他们反思战争的恶果。
影片《赛德克·巴莱》中的文化分析

29台湾电影《赛德克·巴莱》主要讲述了赛德克族抵御日本侵略的历史事迹,虽以战争为主线,“但其内涵不止于此,其中包含的生与死、信仰与救赎、冲突与宽容的沉重思考,使其超越了还原或再现真实的简单意义,而具有了从文化或哲理层面反思历史的高度和深度”。
[1]这部电影不仅在台湾引发了一场关于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讨论,而且对于探索新道路的台湾电影业来说,这样一部艺术与商业完美结合的电影无疑也是一个崭新的指路明灯。
影片采用了近似纪录片的客观镜头讲述了台湾的重大历史事件“雾社事件”。
“台湾人的抗日民族运动,虽然未达到靠自己的力量从日本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目的,但作为殖民地民族运动,却是台湾人能永远引以为荣去回忆的。
”[2]基于不忘历史,不忘国恨的情感基调,台湾导演魏德圣不惜耗费10年筹拍本片,展现了台湾原住民抵抗外来侵略时的民族精神以及对历史的反思。
该片虽没有宏大的场景、刻意煽情的情节,但硝烟浓重的氛围、朴实无华的语言以及情感浓烈的画面,让人时刻充斥在保家卫国的心灵涤荡之中。
一、 原始传统的本土文化在主流商业电影盛行的今天,台湾电影坚持本影片《赛德克·巴莱》中的文化分析吴林博【作者简介】吴林博,女,河南南阳人,平顶山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影视美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顶山学院2014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国电影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JY02)。
电影《赛德克·巴莱》剧照土化的创作,与他们的“孤儿情结”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地理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台湾与外界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在政治经济、风俗文化方面都难以与外界进行交流。
在这样一个较为封闭的文化氛围里,台湾对于外来的文化和事物都极为敏感,甚至敌视外来势力,故而形成了独立于大陆及其他地区的文化传统。
基于“孤儿情结”,台湾电影在探讨台湾文化和传统时,也开始了对文化起源的思考和生命初始的探寻,这种文化现象被称为“寻根”。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观后感《赛德克巴莱》观后感一、剧情介绍《赛德克巴莱》是一部由魏德圣执导的电影,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
影片讲述了台湾原住民赛德克巴莱族的抗日斗争故事,展现了他们为保卫家园而进行的英勇斗争。
影片以20世纪初台湾殖民地时期为背景,描绘了者对赛德克巴莱族的残酷统治和剥削。
面对军队的压迫,赛德克巴莱族人联合起来,组织起一场反抗运动,以保卫家园和自由。
二、人物介绍1·瓦安:赛德克巴莱族的领袖,勇敢而独立的女性角色。
她带领族人,奋起反抗者,并一路指挥战斗,展现了坚毅与智慧的一面。
2·道吉泰:军队的指挥官,残忍而狡猾。
他通过各种手段剥削赛德克巴莱族人的土地和财富,严厉镇压反抗者。
他的形象代表了殖民者的罪恶与横行。
3·其他赛德克巴莱族人:影片中还出现了许多其他赛德克巴莱族的人物,他们有的是战士,有的是普通民众,但他们都为了抵抗者而奋起战斗。
三、影片亮点1·精彩的动作场面:影片中的战斗场面极为真实震撼,通过精良的特效和动作设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激烈,给观众带来了震撼的视觉体验。
2·深入的人物刻画:影片对赛德克巴莱族人物的刻画细腻而真实,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念,引发人们对和自由的思考。
3·持久的紧张氛围:影片通过紧张的剧情布局和扣人心弦的音乐,使整个影片始终保持着高度紧张的氛围,令观众难以释放。
四、影片的意义和启示1·反抗的勇气:影片通过赛德克巴莱族人坚决反抗者的壮举,向观众展示了民族团结和反抗精神的重要性,给予了人们勇敢抵抗的启示。
2·珍惜民族文化:影片中展现了赛德克巴莱族人的文化和传统,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不被外来文化同化。
3·追求自由和尊严:影片中的赛德克巴莱族人为了追求自由和尊严而进行抗争,表达了人类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是无底线的。
附件:●影片《赛德克巴莱》原声音乐●影片剧本PDF●影片剧照高清图片法律名词及注释:1·反抗:根据刑法的定义,反抗是指抗拒、反抗对自己的逮捕或依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赛德克·巴莱》看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文化《赛德克·巴莱》被誉为台湾电影史诗巨作,获得了第48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四项大奖,包括最佳剧情片、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并入围201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影片真实地表现了台湾在1895年之后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地的悲惨状况,叙述了曾经分布在台湾中部及东部山区的赛德克族被迫失掉文化和信仰,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在1930年发动雾社事件,率众反抗日本政府,最终惨败甚至几乎被灭族的真实历史事件。
纵观整部电影情节比较简单,丧权辱国的满清政权,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诸岛割让给了日本,日本不像满清那样允许原住民自由生活,他们推行奴化教育,干涉赛德克众部族的生活和信仰,阻断他们与祖灵的沟通,要把原住民都改造成“文明人”——天皇的奴隶。
电影正是表达出了殖民者用所谓的“文明”去侵占和企图改变本土原住民的“野蛮”的激烈冲撞过程。
《赛德克·巴莱》不是一部传统意义的抗日片,而是一部有关台湾原住民真实故事的史诗大片,一座赛德克文化的纪念碑。
因为除了文明与“野蛮”的对抗、殖民与反殖民的斗争,观众在影片中还可以领略到已经消失殆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看到彪悍尚武的赛德克民族性格。
全片浓郁着台湾少数民族风韵,这是除了实地考察外,对台湾历史文化知识的一次最生动直接的学习机会。
一、影片真实再现了赛德克族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岛上封闭的高山林地生活环境影片始于19世纪末,赛德克族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台湾中部山林中,世居于此,过着男子狩猎、女子织布的山林部落生活。
其原本被称为泰雅族的一支,在xx年成为第14个台湾原住民族。
虽然影片在全台湾超过25个拍摄地,但是多数取景于赛德克族曾经生活过的山区。
影片最开始是在小鸟来溪谷拍摄莫那鲁道躲在山涧边伏联盟击仇敌部落的青年,之后在雪山坑拍摄森林大战,在武岭石门山拍摄莫那跳舞,在明池拍摄诀别戏,还在福寿山、合欢步道、人止关、林口等地取景,并在实地搭建马赫坡部落,这些地方都重峦叠嶂、巨石林立,有着山间步道、溪上吊桥,有着清新秀丽的瀑布、壮阔的溪谷风光。
影片真实地再现了赛德克族的原生态生活环境。
渔猎耕织、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方式在这群山环绕之间,赛德克族过着渔猎耕织、茹毛饮血的生活。
观看影片得知,男子通常猎取的兽类有鹿、山猪、猴子等,狩猎工具有火枪、弯刀、镖等。
影片中莫那鲁道射死了鹿,喝鹿血,生吃鹿肝。
影片展示了族人养狗、养鸡、吃牛肉、喝牛血的习俗。
编织在赛德克族是有性别分工的,传统的男性编艺是以编生活用具为主,如小岛源治到屯巴拉社,看到铁木瓦力斯正在编背袋,织则属女性的传统织布技艺。
影片中出现的男子红色横条纹无袖筒外褂、女子长裙,都是苎麻制成的自织番布,有歌唱到“真正的女人,善于编织红色战衣”。
影片雨中场景,族人们都穿有蓑衣。
族人不着鞋袜,无论在溪谷中、深山中、雪地中,大人孩子都赤脚走路或奔跑。
影片通过日本人口中道出“这里是藩族割据的心脏地带,高山、林产、矿产,无限的资源。
”赛德克族居住的中部地区遍布台湾杉、扁柏、竹林以及美丽的樱花树。
电影中的马赫坡部落的房屋是半穴式,是由树木建造,上面盖有茅草。
族人是通过走竹便桥越过溪谷的,装酒的是木桶,喝酒的是竹杯,莫那鲁道的烟斗是竹子做的。
男子喝酒吸烟,尤其喜喝小米酒。
影片中出现族人与汉人贸易场景,以狩猎所得鹿脯、皮角等与汉人交易必需品,如盐、粮食、兵器等。
二、影片从多方面透露出赛德克族的特色文化语言与姓氏影片全程使用台湾古山地语和日语,无中文。
这种赛德克语是赛德克族使用的一种南岛语,一般将其归于泰雅语族。
正是通过观看电影,观众才能听到这种仅近万人使用的黏着型语言。
“赛德克”是这个部落的名字,也代表着“人”,“巴莱”为“真正的”,所以“赛德克·巴莱”的准确含义为“真正的人”。
赛德克族没有文字,一直以来口口相传。
魏德圣导演在内地版电影中加注了很多历史事件的注解,虽然电影中使用赛德克语是真实的表达,但是不能否认少数民族语言既是电影的特色,也是一个障碍。
通过电影中的人物,我们得知赛德克人采用父子连名制,每个人的名字由两个部分构成,自己的名字加上父亲的名字。
比如莫那鲁道,其父叫鲁道鹿黑,其妹叫特娃丝鲁道。
他的两个儿子是巴索莫那和达多莫那,女儿叫马红莫那。
音乐和舞蹈影片中有两次婚礼的场景,在开始之初莫那鲁道的婚仪上,响起了美妙动听的口簧琴。
族人围着火堆边奏边跳,在铮铮有声的口簧琴的伴奏下,左右有序地摆动上身,右腿翘然前踢,左脚翩然起跳,如此反复。
鲁道鹿黑一声呐喊,之后唱道:“跳舞吧,用力跳,跳到不能动。
”在后面瓦旦与露比的婚礼上,大家也同样载歌载舞,不同的是已经到了日据时代。
族人在森林里伐树,雨后天边出现一道彩虹,青年男子们跳起了舞蹈。
莫那鲁道面对父亲的灵魂时,莫那在祖先流传下来的灵歌中找寻到了答案。
父子俩一起唱到“怀念过去的人们啊,我来到这里,我曾英勇守护的山林,这是我们的山,这是我们的溪,我们是真正的赛德克·巴莱,我们在山里追猎,我们在部落里分享,我们在溪水里取水,为此我愿献出生命。
”马红被迫去劝降达多,族人先是跳舞团聚,之后是跳着舞唱着歌与亲人诀别的。
要迎接衫浦课长,山地警察想让赛德克族跳欢迎舞。
影片中不仅多次出现舞蹈场景,少数民族音乐也随处可在。
电影配乐多达二十多首,都是赛德克曲风和泰雅古调。
配乐随着故事情节进行着有力渲染,令人心潮起伏。
当族人发动雾社事件血祭祖灵时、当族群母亲集体吊死时、在少年与日军决死跳崖的时候、在漫天樱花飞扬的时候,传来母亲凄美婉约的歌声,“我眼中有泪,沿着宽广的路前进,我恳求你们,你们甘心吗?你们是多么的可怜啊,你们是怎么了?我们真的非常地疲累。
”歌声中有无奈、有安慰、有劝告族人不要再屠戮的幽远意境。
氏族起源神话和射日神话在影片下半部分,通过莫那鲁道和巴万等的一问一答,观众得知赛德克族的起源神话。
从前在白石山上,有一棵大树,叫波索康夫尼,它的树身一半是木头,一半是岩石。
有一天,他的树身生下了一男一女,后来这男女又生下了好多孩子,这就是我们真正的赛德克人。
正是得知了这个世代相传的传说,观众才不难理解,族群母亲为了节约粮食,走向森林,集体悬树自缢,在巨树下结束生命,成群的英灵奔向彩虹桥,酿好酒等待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子。
影片结尾马红等女族人被派去劝降时,女族人唱起了射日神话,“那个父亲背上幼小的婴孩,要去征伐天上的两颗太阳了。
他们走了很远的山路,那个婴孩长大成人了,那个父亲老死了。
孩子背起父亲的弓箭,孩子射下了一个太阳,死去的太阳变成了月亮,勇士回家已经白发苍苍。
” 使观众得知两个太阳的古老传说。
消失殆尽的民俗影片开始就是莫那鲁道完成了成人礼,砍了两个干卓万人的头颅回来祭祀祖灵,这叫出草,赛德克族是崇尚出草的民族。
在影片中可以看到一些赛德克人家的房舍墙壁,有悬挂兽骨、头颅。
日本人占据后,禁止猎首习俗,影片中族人被迫把用来祭祀的头骨统统埋掉,在马赫坡属莫那最多。
头颅在赛德克文化中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埋起来对赛德克人却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影片通过莫那的无奈反抗来表现。
影片中出现第一个被纹面的是莫那,男子只有成功猎首后,才能获得纹面的资格,成为赛德克·巴莱。
他的母亲用在火上烧过的刺纹钢针扎他的下巴,说道:“你已经血祭了祖灵,给你刺上男人的记号。
”影片中出现的男性族人基本都有额纹和颐纹,成年女子在嘴耳之间上有颊纹以及额纹。
女子是要娴熟善织,才能获得纹面资格。
“干净的没有图腾的脸,不是真正的赛德克。
”影片中所有的男性族人都穿耳,在耳朵上戴有竹管,竹管上可雕有花纹或者缀有珠贝类。
女子可带各种兽骨类饰品。
族人待客热情,可以体现在请其喝酒上。
达多用沾着猪血的手拿着酒杯,毫无忌讳地请吉村喝酒。
有种很特别的喝酒方式——兄弟饮,这是高级的待客礼仪。
两人贴头并肩,一同饮下一杯酒。
影片多次出现这种饮酒方式。
莫那与一干卓万人、莫那与汉人酒老板、达多与马红,表示友好同心。
三、影片深刻诠释了赛德克族的祖灵崇拜倾听祖灵鸟的歌声影片开始的一次如常狩猎,莫那鲁道告诉父亲他梦到了一只鹿,一只绣眼画眉飞来憩在枝头上,发出婉转清脆的叫声。
鲁道鹿黑说:“祖灵鸟唱吉利的歌了,去追猎你梦中的鹿吧!”这种鸟是赛德克人的祖灵鸟,它多次出现在电影中。
男族人狩猎成功,莫那鲁道决心反抗日本人,族人在山洞中发现莫那鲁道的遗骸,这只鸟会飞来唱出动听的歌声。
影片中多次出现族人的歌声,“祖灵鸟在唱歌了,请唱首好听的歌吧!”以及“森林的祖灵鸟正驱赶着吃腐肉的乌鸦”。
这正是赛德克人祖灵崇拜的真实表现,它是祖灵的使者,预知吉凶,赛德克人遵循祖训,时刻倾听祖灵鸟的歌声和引导。
走上彩虹桥影片中多次出现彩虹场景,男族人伐树时,莫那鲁道与父亲灵魂交流时,影片结尾族人们都走上了彩虹桥,包括铁木瓦力斯。
彩虹是这部电影不可或缺的意向表达。
在赛德克族的祖灵信仰中,“当他们走向祖灵之家的时候,会经过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莫那的母亲讲道:“在彩虹桥上祖灵将等候你英勇的灵魂。
”莫那鼓励出草的族人们“手上的血痕就是印记,彩虹桥上我们一起走”。
达多与马红诀别时唱道:“美丽的彩虹,在山的那边……美丽的彩虹是祖先在召唤我了。
” 彩虹桥另一端是肥沃猎场,真正的赛德克可以进入祖灵之家,去守卫那永远的荣誉猎场。
血祭祖灵影片把赛德克人千百年来崇敬祖灵的信仰铺垫得很到位,所有族人必须遵从祖先留下的规范、教训,就是祖先的“gaya”,祖灵才会庇佑子孙。
“受祖律约束……祖灵将守护你的灵魂。
”电影中日本人强迫族人砍伐森林,而森林中的圣木是他们灵魂的故乡,这对祖先是不敬,如果不“猎人头”祭祀,祖先必将降灾祸。
“男人摊开手,手上是怎么也揉擦不去的血痕,果然是真正的男人呀!”正是为了追求灵魂自由与恢复民族信仰,莫那鲁道要带领子孙们一起染红战衣、守护猎场。
电影中的族人手刃日本人,他们认为这是血祭祖灵。
这些骄傲的人走来了,波索康夫尼的子孙,勇敢的赛德克·巴莱!通观全片,不仅有不可名状的忧伤,“野蛮的自由”与“文明的奴役”的对抗,更有对赛德克族传统文化的刻画。
影片的珍贵之处正是立足于赛德克人的文化信仰,全片充裕着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的风情,才具有史诗般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