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舞曲
【知识学习】《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学习目标、通过欣赏民族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之美,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2、分析曲式结构,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想象、创造能力。
学习重点在活动中感受音乐要素在音乐中发挥的作用,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提高表现音乐的能力。
学习难点分析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感受作品表达的情感,提高理解音乐的能力。
学习过程备注第一部分:导课:拍掌捻指、声势练习:一声部:0XX|XX||跺脚拍掌二声部:X—|X—||2、看彝族民族的图片请同学们回答是哪个民族?然后介绍彝族的相关文化和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第二部分:学习探究探究过程:第一步:自学探究————1、介绍作曲家王惠然: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
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於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曾创作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春到沂河》等乐曲,多次在解放军军文艺会演和中国调演中荣获创作奖。
在演奏法方面,他首创了琵琶“四指轮”技法,大大扩展了琵琶的表现力,并参与发明三弦柳琴、四弦高音柳琴。
2、创作背景王惠然在关于《彝族舞曲》的创作体会中这样写道:“那时,我们每天随着彝、苗族的马帮,一起跋山涉水,经常是脚踩云彩,头顶蓝天,饱尝了十万大山的巍峨雄姿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
那时我们还在半夜二四点钟出发赶路,一路上明月饺洁,夜色迷人,与大地朦胧的景色竞相交辉。
这些就是以后在《彝族舞曲》的‘引子’中所描写的意境。
”“在行军的路上,赶着马帮的老乡们常常为我们演唱风格别致、丰富多彩的彝族民歌、山歌,我们还留心观看他们的表演,学习了不少民歌和舞蹈。
其中最感人的是彝族舞蹈《烟盒舞》,它那优美动人的舞姿,柔美动听的旋律,轻快、富有弹性的节奏,给我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
加上其他绚丽多彩的彝家音乐,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教案内容: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对彝族舞蹈的兴趣和热爱;- 学习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增强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舞蹈表达能力。
2. 教学准备:- 彝族舞曲音乐录音或现场演奏;- 适合彝族舞蹈的舞蹈服装;- 宽敞的舞蹈教室。
3. 教学过程:第一节:彝族舞曲的背景介绍- 让学生了解彝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介绍彝族舞曲的特点和风格。
第二节:舞蹈基本姿势和舞步- 引导学生站立姿势:挺直脊椎,双脚轻微分开,手臂自然下垂;- 教学基本步伐:前进、后退、左右移动、旋转等。
第三节:舞蹈动作和编排- 教学基本的手部动作:翻掌、合掌、托掌等;- 教学基本的身体动作:转身、蹲下、起立、跳跃等;- 教学舞蹈编排:根据音乐节奏和情感,编排简单的舞蹈动作序列。
第四节:形成整体舞蹈-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编排一段舞蹈序列;- 每个小组在舞蹈表演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创意和理解,展示个性表达,但要保持彝族舞曲的基本特点。
4. 教学总结和展示:- 让学生展示自己学到的舞蹈动作和编排;-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表现。
5. 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彝族文化,为舞蹈表演提供更多背景和意义;- 在学校或社区的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舞蹈表演,展示彝族文化的魅力。
注意事项:- 确保学生的安全,舞蹈动作要简单易学,避免过于复杂或危险的动作;- 尊重彝族舞曲的文化和艺术,避免歪曲或篡改;- 鼓励学生发扬团队合作和友爱精神,共同完成舞蹈表演的准备和演出工作。
关于琵琶曲《彝族舞曲》全曲赏析

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关于琵琶曲《彝族舞曲》全曲赏析王卉妍(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摘要】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乐器之王,在我国已经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产生了许多的经典的乐曲,其中《彝族舞曲》正是琵琶乐曲的代表作之一。
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彝家景色。
本文将会对琵琶曲《彝族舞曲》的背景、全曲结构及音乐特点等内容进行赏析。
【关键词】琵琶;彝族舞曲;赏析【中图分类号】J648 【文献标识码】A一、《彝族舞曲》的创作背景《彝族舞曲》是由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王惠然创作而来的。
王惠然老师在1960年,以彝族音乐为素材创作出了被誉为”中国音乐精品”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
他为了把彝族地区迷人的景色和彝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汇在曲子中,他亲身到彝族地区切身感受当地的民俗民风,为创作《彝族舞曲》提供了一定的生活基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
就这样,王惠然老师在彝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中探寻,在彝家的歌舞海洋中寻觅,经过长期的酝酿,终于创作出这首动人的乐曲。
二、《彝族舞曲》全曲结构内容及音乐特点分析《彝族舞曲》是由引子和八个小段组成。
引子:全曲是由五指轮作为开始,然后慢起渐快,渐快后进入一段长轮的演奏。
这里的长轮是带有装饰音和颤音,速度时快时慢,音量强弱不断变化,使旋律听起来有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描绘出了晚霞逐渐消散,朦胧的月光挂在高高的夜空中的美景。
这里考验的不仅是演奏者右手对轮指速度和力度的把握,也对左手按装饰音和颤音有很高的控制能力。
在长轮过后是一段双弦的滚奏,这里的旋律悠扬,塑造了一副恬静的夜景。
第一段。
在引子之后乐曲迎来了第一段,也是乐曲中主旋律的首次出现。
这是一段非常优美抒情的慢板,从这短短的几个乐句中演奏出柔美悦耳的旋律,散发着淳朴和醉人的韵味,刻画了彝族少女翩翩起舞的音乐形象。
虽然这几个乐句从琵琶的演奏技巧来说并不难,但是这一个乐句里富有浓郁的民族韵味,我们应该细腻的处理这一句,右手要富有弹性且双弦轮音色要均匀地演奏,左手要加入揉弦等,这样才能使乐曲更富有味道。
琵琶、中阮演奏《彝族舞曲》比较研究

当代音乐2020年第12期MODERNMUSIC琵琶㊁中阮演奏«彝族舞曲»比较研究谢㊀娜[摘㊀要]«彝族舞曲»是作曲家王惠然先生1960年创作的ꎬ此曲以云南彝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编写ꎬ通过优美抒情的旋律和特有的节奏ꎬ描绘了明月皎洁的彝家山寨和青年人欢歌跳舞的场面ꎮ它既可以用琵琶演奏ꎬ也适合用中阮演奏ꎮ相同的乐曲由于使用不同的乐器演奏而表现出了不同的音乐特点ꎮ本文拟在相同乐曲的基础上ꎬ对琵琶㊁中阮两种弹拨乐器在定弦法㊁乐曲结构㊁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ꎬ希望能够深入发掘各乐器的独特个性ꎬ把握乐曲的真谛ꎬ以便更好地诠释乐曲ꎮ[关键词]彝族舞曲ꎻ琵琶ꎻ中阮ꎻ演奏[中图分类号]J632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7-2233(2020)12-0160-03[收稿日期]2020-06-15[作者简介]谢㊀娜(1982 ㊀)ꎬ女ꎬ山西长治学院讲师ꎮ(长治㊀046000)㊀㊀一㊁«彝族舞曲»创作背景«彝族舞曲»最早是一首琵琶独奏曲ꎬ是王惠然先生于1960年创作的ꎬ取材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传统音乐«海菜腔»«烟盒舞»ꎮ乐曲以优美动听的旋律㊁粗犷热烈的节奏ꎬ描绘了月光下迷人的山寨和彝族青年们追求幸福㊁载歌载舞的场面ꎬ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强烈的时代气息ꎬ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ꎬ被改编成古筝㊁三弦㊁扬琴㊁阮独奏曲及管弦乐曲ꎮ[1]其中阮独奏曲«彝族舞曲»是由魏蔚移植而成ꎬ中阮的演奏技法㊁音色等与琵琶有较大不同ꎬ因此ꎬ虽然同样是«彝族舞曲»ꎬ却表现出不一样的音乐美ꎮ二㊁定弦法比较研究(一)琵琶定弦法在绝大多数的琵琶曲中ꎬ空弦音从低到高定为 A㊁d㊁e㊁a ꎬ采用这种定弦ꎬ一弦与四弦为八度音程关系ꎬ二弦e音是四弦A音的上方纯五度音程(属音)ꎬ三弦d音是四弦A音的下方纯五度音程(下属音)ꎬ此曲就是采用这种常见定弦法来定弦的ꎮ(二)中阮定弦法中阮也采用了最常用的 五 四 五 的定弦法ꎬ即三弦与四弦之间的音程关系为纯五度ꎬ二弦与三弦之间的音程关系为纯四度ꎬ一弦与二弦之间的音程关系为纯五度ꎮ即 A㊁e㊁a㊁e1 (1=bB)ꎮ三㊁乐曲结构比较研究(一)琵琶乐曲结构这首乐曲是复三部曲式结构ꎬ它揉合了我国传统乐曲多段体逐步演变发展的手法ꎬ使每个对比段落都能自然过渡ꎬ也使乐曲的风格更加鲜明ꎮ这首乐曲总共有9段ꎬ其中第1段㊁2段是基础ꎬ其余段落均是由这两段变化而来ꎮ由第1段变化而来的有第5㊁7㊁8段ꎬ由第2段变化而来的有第3㊁4㊁9段ꎬ曲式结构图如下:(引子)+第一部分(A)+第二部分(B)+第三部分(C)[2]第1段㊀㊀第2段㊀㊀第3㊁4㊁5㊁6㊁7段㊀第8㊁9段(二)中阮乐曲结构虽然仍是三部曲式结构ꎬ但具体段落有较大不同ꎮ在开始的引子中ꎬ由于中阮音色的原因ꎬ为了避免低沉的声音托得太长ꎬ所以半轮演奏相比琵琶乐谱减少了一小节ꎮ第一部分结构基本一致ꎬ但是第二部分有了较大变化ꎬ第5段被删除ꎬ第7段激情抒发部分也被删除ꎮ乐曲第三部分再现时ꎬ中阮的乐曲也做了较大的简化ꎬ整个第8段被删除ꎬ曲子的再现几乎只由第9段来完成ꎮ其曲式结构如下:(引子)+第一部分(A)+第二部分(B)+第三部分(C)第1段㊀㊀第2段㊀㊀第3㊁4㊁6㊁7段㊀㊀㊀第9段四㊁演奏比较研究(一)引子部分1 琵琶演奏:这一部分是一段较为自由的散板ꎬ琵琶主要运用了半轮㊁长轮㊁挑轮㊁滚奏㊁琶音等技法演奏ꎮ一开始ꎬ琵琶用半轮加挑的演奏技法ꎬ由慢到快的速度ꎬ仿佛将人们带入了晚霞笼罩的山寨中ꎮ0612 半轮:即用右手食指㊁中指㊁无名指㊁小指四个指甲尖端ꎬ依次拨弦ꎬ发出连续而均匀的弦音ꎮ紧接着ꎬ琵琶用滚双弦的手法ꎬ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ꎬ双弦的滚奏极像悠扬的巴乌声ꎬ这是取自彝族民歌«海菜腔»的音调ꎬ具有浓郁的彝家风味ꎮ由远至近ꎬ飘飘渺渺ꎬ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彝族山寨在朦胧的月色下轻雾缭绕ꎬ景色迷人㊁恬静ꎮ滚:是用弹和挑在弦上做连续均匀快速的动作ꎬ双弦滚奏就是一弦二弦同时弹挑ꎮ3 中阮演奏:乐曲的引子部分ꎬ中阮运用了独特的四小轮由慢渐快引出全曲ꎮ开始在相同音符的演奏中ꎬ前两小节采用小轮加弹的形式ꎬ后两小节则运用长轮ꎮ由于紧凑感加强ꎬ像是要急切地拨开缭绕的云雾ꎬ快点看到美丽的彝族山寨ꎮ四小轮不同于琵琶的半轮ꎬ它的演奏均由弹㊁挑完成ꎮ带轮:即右手拨子做长轮演奏的同时ꎬ用拨子弹其他弦ꎮ接着ꎬ中阮用双音轮奏的手法ꎬ奏出一段如歌的旋律ꎮ双轮:轮是快速连续地弹㊁挑ꎬ双轮则是持续长轮两根弦ꎮ这种技法类似于琵琶的双弦滚奏ꎬ只是琵琶用食指和大指快速弹挑两根弦ꎬ而中阮是用拨子来演奏ꎮ整体上ꎬ这一部分听起来两种乐器想要表现的音乐感觉是相同的ꎬ只是因乐器的特性ꎬ所运用的演奏技法有所不同ꎮ例如:一开始琵琶运用了半轮加挑演奏ꎬ而中阮则是用了四小轮加弹ꎻ在琵琶曲谱第11小节处ꎬ琵琶运用了挑轮ꎬ中阮则运用了带轮ꎻ悠扬的一段中ꎬ琵琶运用了双弦的滚奏ꎬ中阮则运用了双轮的演奏技法ꎮ引子部分的倒数第2㊁3小节ꎬ中阮在演奏时省略了ꎮ(二)优美抒情的第一部分1.琵琶演奏:第2段是乐曲的主题乐段ꎬ是根据民间乐曲«烟盒舞曲»改编的ꎮ这是令人陶醉一个乐段ꎬ旋律出现在琵琶的一㊁二把位上ꎬ中音区演奏ꎬ以双音与柔美的推挽滑音手法ꎬ奏出了非常优美㊁动听的旋律ꎬ描绘了彝族少女们轻逸俏皮又略带羞涩的舞姿ꎮ这一段运用了分㊁推挽㊁四指轮㊁双轮㊁挑轮㊁勾轮等技法ꎮ分:用右手拇指指甲向右挑ꎬ食指甲向左弹ꎬ两指同时触弦发音ꎮ推:将弦身用左手按指紧按在相品位上后ꎬ向右推进ꎮ挽:将弦身用左手指紧按在相品位上后ꎬ向左挽出ꎬ俗称 拉 ꎮ琵琶在此处演奏的推拉是右手弹完后左手上面的手指向左拉ꎬ同时下面的手指向右推而得出的音ꎮ这一段轮指的运用也是大有创新的ꎬ曲作者首次采用了右手食㊁中㊁无名㊁小指四个手指轮奏外弦旋律ꎬ将大指解放出来挑里弦ꎬ为旋律配和声或者复调ꎬ使其更富立体感ꎮ2.中阮演奏:第2段中阮用柔美的滑音和轻巧的双弹奏出非常优美抒情的慢板旋律ꎬ由于中阮用拨片演奏的特点ꎬ在琵琶上用 分 演奏的音程ꎬ在中阮上全部用双弹来演奏ꎮ双弹:即同时弹相邻的两根弦ꎬ发一声ꎮ滑音演奏的音响效果也与琵琶推拉音有一定差异ꎬ滑音:即手指按弦从一个音滑到另一个音ꎬ与琵琶绰注的技法相同ꎮ随后中阮则运用了大量的长轮来表现乐曲的激情ꎬ同时也使用了带轮㊁四小轮㊁弹㊁打㊁勾弦㊁带弦等技法ꎬ使乐曲更加具有表现力ꎮ长轮:轮是快速连续地弹㊁挑ꎬ而长轮是长时值的轮ꎮ这段音乐十分优美ꎬ听后令人陶醉ꎮ中阮那不张扬的中音区音色和滑音㊁带音㊁长轮等技法的运用ꎬ把美丽而又略带羞涩的彝家少女描绘得栩栩如生ꎮ在本段的结尾处中阮也省略了四小节ꎮ(三)粗犷热烈的第二部分1.琵琶演奏:第二部分是乐曲的第3小段至第7小段ꎬ总共有五小段ꎮ运用了多段体结构创作ꎮ乐曲的第3小段ꎬ素材来自第2小段的主题ꎬ是乐曲完成由慢到快情绪转变的过渡ꎮ舞曲的节奏更加鲜明ꎬ好似男青年们也加入女子群舞中ꎮ这一段运用了扫弦㊁半轮㊁弹㊁挑㊁推拉等技法ꎬ其中扫加半轮的技法组合运用ꎬ使其有舞曲的律动感ꎬ达到情绪转换的目的ꎮ乐曲第4小段是第3小段的第一次变化展开ꎬ其中扫弦在弱拍的运用ꎬ更加增强了切分感ꎬ进一步表现了彝族青年粗犷的性格ꎮ演奏技法上同样应用了扫弦㊁半轮㊁弹㊁挑ꎮ其中左手和弦的应用较有特点ꎬ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和弦组合ꎬ根据旋律的发展对和弦音进行调整ꎮ在本段演奏中ꎬ左手要同时按三根㊁四根琴弦ꎬ在快速演奏时较有难度ꎬ演奏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ꎬ大量的练习左手的指力才能轻松完成ꎮ乐曲第5小段是第3小段的第二次变化展开ꎬ段落开始ꎬ琵琶使用扣轮㊁挑轮交替的演奏技法ꎬ奏出了如歌的161谢㊀娜:琵琶㊁中阮演奏«彝族舞曲»比较研究抒情段落ꎮ在这一段演奏中ꎬ大指再一次被解放出来ꎬ形成独立的伴奏声部ꎬ扣㊁挑里弦ꎬ为旋律伴奏ꎮ这一段与前面粗犷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ꎬ烘托出抒情的描写ꎮ总共十二小节ꎬ弹奏时强弱变化要表现出来ꎮ接着第4小段的旋律再次出现ꎬ简明的八小节后乐曲进入第6小段ꎮ乐曲的第6小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ꎬ是第3小段的第三次变化展开ꎬ旋律线条由低到高ꎬ先在相把位奏出浑厚的低音ꎬ犹如彝族的大三弦所奏ꎬ接着旋律翻高八度ꎬ速度更加欢快㊁情绪更加高涨ꎬ由开始粗壮地到热烈地再到火热地ꎬ步步推进ꎬ最后琵琶运用拂轮的演奏技法把乐曲推向高潮ꎮ第6小段运用了弹㊁挑㊁分㊁扫㊁双弹㊁拂轮等各种技法ꎮ弹:即用右手食指自右向左弹弦ꎮ挑:即右手大指自左向右挑弦ꎮ弹挑是琵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法ꎮ扫拂是弹挑动作的再扩大ꎬ右手食指由右向左急弹四根弦得一声ꎬ称为扫ꎻ相反ꎬ大指由左向右急挑四根弦得一声ꎬ称为拂ꎮ扫拂在乐曲中有很好的表现作用ꎮ如在这一段中ꎬ最后就是运用拂轮的手法ꎬ将乐曲推向高潮ꎮ乐曲的第7小段是以引子中悠扬的笛声为素材进行展开ꎬ开始是一段较为自由的慢板ꎬ琵琶主要用长轮和推拉音演奏ꎬ接着进入激情抒发乐段ꎬ琵琶在此处又一次运用了双轮轮奏外弦旋律ꎬ大指扣㊁挑里弦伴奏ꎬ表现了彝族青年相互倾诉㊁相互坦白的爱慕之情ꎮ2.中阮演奏:整个第二部分虽然也是在前面主题音乐变奏的基础上创作而成ꎬ但是中阮的演奏只有四段ꎮ其中第3小段与琵琶相似ꎬ是一个情绪转换的过渡段落ꎮ中阮处理成慢起渐快ꎬ充分表现出情绪由低沉到高涨的转变ꎮ乐曲的第3㊁4小段同样也是对第2小段的主题舞曲加以变奏发展而成ꎬ乐谱与琵琶演奏基本相同ꎮ运用的演奏技法有弹㊁挑㊁扫弦ꎮ弹和挑也是中阮的最基本㊁最重要的技法之一ꎮ弹是用拨子向下弹弦ꎬ挑则是拨片回拨弦ꎮ扫弦技法和琵琶相似ꎬ只是琵琶用指甲弹奏ꎬ中阮用拨子弹奏ꎮ扫弦具有强调节奏重音的作用ꎬ渲染出热烈的气氛ꎮ在乐曲中ꎬ第3小段由每分钟80拍开始慢起加快ꎬ直至第4小段加快至每分钟196拍ꎬ由欢快地变为粗犷㊁热烈地ꎬ情绪一步步高涨ꎮ中阮的演奏中省略了第5小段的抒情段落ꎬ只用第4小段加上第4小段第一句的再现ꎬ来表现彝族青年热烈㊁奔放的舞蹈场面ꎮ中阮的第5小段和琵琶的第6小段一样ꎬ中阮在这一部分的表现力是非常丰富的ꎬ运用的演奏技法有弹㊁挑㊁扫㊁双弹㊁扫轮等ꎮ音乐从中阮厚重的低音区开始ꎬ随着音符密度和速度的增加ꎬ情绪越来越高涨ꎬ最后用快速十六分音符和扫轮的手法ꎬ将乐曲推向高潮ꎮ中阮的第5小段听起来和琵琶第6小段基本相同ꎬ但也存在着略微的差异ꎬ在火热地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上ꎬ同样是四小节ꎬ但乐谱与琵琶演奏存在差异ꎬ琵琶所演奏的音较中阮演奏更为密集ꎮ高潮部分琵琶采用了拂轮ꎬ中阮则运用了扫轮ꎬ在这段的末尾处中阮也省略了五小节ꎮ中阮的第6小段ꎬ进入对比性的抒情乐段ꎬ开始的情绪是和琵琶一样的ꎬ但是中阮没有在此逗留太久ꎬ省略了激情抒发的双轮乐段ꎬ缓慢地进入到了最后的结束部分ꎮ(四)柔美幸福的第三部分1 琵琶演奏:这部分是乐曲第1小段和第2小段的变化再现ꎮ第8小段是由第1小段变化而来ꎬ旋律线条与引子中悠扬地笛声一段相同ꎬ但在此段演奏时音域降低了八度ꎬ琵琶再次运用了轮双的演奏技法ꎬ但是在这段中ꎬ乐曲的旋律由大指挑里弦完成ꎬ四指轮空弦为背景ꎬ描绘出朦胧幽静的意境ꎮ第9小段是第2小段的压缩再现ꎬ«烟盒舞»的旋律再一次出现ꎬ最后ꎬ在夜幕中渐渐地ꎬ越来越远ꎬ在泛音上结束全曲ꎮ第8㊁9小段作为全曲的再现部分ꎬ也运用了丰富的技法ꎬ如:轮双㊁打㊁带㊁推拉㊁自然泛音㊁分等ꎮ轮双:即同时轮两条弦ꎮ打:用左手指尖打击音位发音ꎮ带:右手在前面一个音符弹后ꎬ左手按指带起所发之音ꎮ自然泛音是左手指浮点在泛音位处ꎬ同时右手指触弦发音ꎮ泛音音色优美ꎬ往往能体现出乐曲的意境ꎮ此曲就是在一连串泛音上结束ꎮ2 中阮演奏:中阮的第三部分只有一段ꎬ是第一部分主题的压缩再现ꎮ这一部分运用的技法有弹㊁双弹㊁滑音㊁四小轮㊁打音㊁划弦等ꎬ中阮用划弦演奏结束全曲ꎮ划弦可分上划㊁下划ꎮ上划时ꎬ不是将和弦的音一起弹出ꎬ而是将和弦的几个音(一般不少于三个)由第四弦开始ꎬ有一定节奏和速度地向一弦方向划奏ꎬ下划则反之ꎬ此处所用为上划弦ꎮ结㊀语本文通过定弦法㊁乐曲结构㊁演奏技法等方面的比较研究ꎬ对琵琶㊁中阮演奏«彝族舞曲»作了一定的分析ꎮ从中可以看出ꎬ同样的乐曲用不同的乐器演奏存在着不同的音乐特点ꎮ琵琶㊁中阮都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ꎬ弹拨乐器有大量的共同曲目ꎬ这些曲目ꎬ无论用哪种乐器弹奏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ꎬ如何演奏出这种独特的魅力ꎬ如何把曲目和具体乐器的特点相结合ꎬ这是所有弹拨乐演奏者需要探究和思考的问题ꎮ注释:[1]徐滢珺.谈琵琶曲«彝族舞曲»的创作特点[J].时代文学(下半月)ꎬ2009(09):208.[2]陈永胜.琵琶曲«彝族舞曲»解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ꎬ2009(01):207 208.(责任编辑:崔晓光)261当代音乐 2020年第12期。
彝族舞曲教案

彝族舞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2.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3.能够熟练演练彝族舞曲,并表现出舞曲的特色和魅力。
4.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二、教学内容1. 彝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彝族舞曲是中国彝族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彝族部落的祭祀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彝族舞曲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舞蹈形式,并成为了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彝族舞曲的特点彝族舞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舞曲动作优美、流畅,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2.舞曲表现出彝族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舞曲的服饰、道具和音乐都具有独特的彝族文化特点。
3. 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包括:1.踏步:以脚尖着地,脚跟离地的方式行走。
2.转身:以一定的节奏和动作转身。
3.跳跃:以一定的节奏和动作跳跃。
4.手势:以手臂和手指的动作表现出舞曲的情感和意境。
4. 彝族舞曲的演练和表现彝族舞曲的演练和表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舞曲的节奏感和韵律感需要准确把握,以保证舞曲的整体效果。
2.舞曲的表现需要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展现彝族文化的魅力。
3.舞曲的服饰、道具和音乐需要与舞曲的表现相协调,以营造出逼真的舞台效果。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彝族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2.示范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彝族舞曲的基本舞步和动作。
3.练习法: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彝族舞曲的演练和表现。
4.演示法:通过学生的演示,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和舞蹈技巧。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1. 教学目标了解彝族舞曲的起源、发展及特点。
2. 教学内容彝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
3. 教学方法讲授法。
4. 教学步骤1.教师简要介绍彝族舞曲的起源和发展。
2.教师讲解彝族舞曲的特点,并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资料。
我的论文:浅析琵琶曲《彝族舞曲》

浅析琵琶曲《彝族舞曲》梁东芳平遥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浅析琵琶曲《彝族舞曲》摘要:琵琶是我国主要的弹拨乐器,素有“弹拨乐器之王”之称。
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曲目。
《彝族舞曲》作为现代琵琶代表作品之一,将琵琶的演奏技巧及乐器的音色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文通过对此曲的浅析,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更多的人喜欢琵琶,学习琵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关键字:《彝族舞曲》;音乐特点;演奏要求正文:提起琵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
琵琶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民族弹拨乐器,相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琵琶是根据它的演奏手法而得来的名字,向左下方弹出“琵”的声音,向右上方挑进“琶”的声音。
现代的琵琶是由中亚地区一种叫曲项琵琶传入,演变,发展而来。
它音乐宽广,音色变化多样,表现力和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在我国民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弹拨乐器之王”的美称。
琵琶艺术发展到今天流传下了许多优秀的曲目,而琵琶素有“文曲”和“武曲”之分。
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代表作品有《飞花点翠》《春江花月夜》。
而琵琶曲《彝族舞曲》则是融合了传统“文曲”与“武曲”特点的经典名曲。
此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受到琵琶演奏家和海内外音乐听众的喜爱,也是琵琶学习者的必修曲目。
《彝族舞曲》是六十年代创作的优秀琵琶作品,是琵琶乐曲中的精品,曾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音乐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并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也深受众多音乐家喜爱。
作为作曲家的王惠然先生1956年先后在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采风,结合云南彝族《海菜腔》、《烟盒舞》,经过长期酝酿,1960年终于创作出这首乐曲。
《彝族舞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山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
(赛课课件)六年级上册音乐《彝族舞曲》

分段欣赏
• 【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 的笛音。接着从彝族山歌《海菜腔》发展 而来的缓慢自由、色彩朦胧的旋律,描绘 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 【二】姑娘漫舞琵琶演奏时以推挽指法奏 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 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 娘们轻盈的舞姿。
【三】阿哥欢舞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 突然加快,力度加强。运用扫弦技巧, 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阳刚勇猛气质, 使舞蹈场面更为热烈。 【四】群舞粗犷、热烈地 【五】双人舞 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
抒情的旋律和粗犷强 悍的节奏,描绘了彝家 山寨迷人的夜色和青 年人舞蹈欢乐的场面。
彝族舞曲乐曲结构:
【一】景色如画 自由地、慢起渐快
【二】姑娘漫舞 优美地
【三】阿哥欢舞 欢快的、慢起渐快
【四】群 舞
粗犷、热烈地
【五】双人舞
流畅地
【六】独舞与群舞 粗壮地
【七】互诉衷情 倾诉地、较自由
【八】尾 声
柔美幸福地
欣赏: 《
彝 族 舞 曲 》
彝族服饰特点:
•
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持着传
统风格。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披“擦尔
瓦”(披毡),裹绑的百褶裙,戴
头帕,双耳佩首饰总体上呈现出宽博厚朴
与端庄的特点。 色扣边带,红黄黑底色,
间色大摆群。
彝族乐器
作品简介
三重奏《彝族舞曲》(原
【八】尾声 柔美幸福地重复主旋律,渐弱渐远,如同热 恋的青年男女沉浸于幸福之中,意境深远。
琵琶:我国传统拨弦乐器,
四根琴弦。常用于独奏、合奏 及伴奏。
律。速度的突慢,对比鲜明。尾部又回 到(四)段的快速度。
【六】独舞与群舞
彝族舞曲-吉他谱

彝族舞曲杨雪菲王慧然曲Music by noerrorModerateh = 60[一] 自由地慢起渐快h = 80h = 100h = 120333334渐快8))3)"#"#3"#))3)"#"#3"#))"#"#)"#3)!24&)&&&&&&&&&&&&&&!#!#!#快起&&&&&&&&&&&&&&&&渐慢let ring悠扬地(双弦)15'(&(&'(&(&'(&(&'(&(&)&)&3(&(&&&3&&$&$&3#&#&!&3!&%&&&&%&&&&%&&&&%&&&&(&(&(&(&$&$&(&(&19$&$&(&(&$&(&$&(&3$&!&!&!&!&!%&!&!&!&$&$&&&&&)&)&3(&(&&&3&&%&&&&%&&&&%&&&&%&&&&![二] 优美地!!!!!!!激情地36)&!)&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44!&&&&&&&&&&&&)))!&&&&&))!&&&%$$$45 !!!!#!!!"!!!#!!!!!!!#!!!"$$$#!!!46!$$$#$$$!$$$&!!!!$$$#!!!!"""#$$$47!!!!#!!!#!!!#!!!!!!!#!!!#!!!!!!!48!$$$#$$$#$$$&&&&!$$$#"""!####"""$!!!51!###############################&&!&&3&&&&&&3&&&&&&3&&))))3))"!)"!)3"!)"#)"#)3"#)))))3))"#)"#)3"#) 333333333333 3333!!!!!!!![三] 欢快地!!!!!![四] 粗犷地热烈地i >h = 196a m i i >!i i >14!84"!"#"!"!"!"$!!&&(!?&&&&&(!?!&&&(!?)"!!!&&(!?&&&&&(!?!&)&(!?&)##!$#?!!!!$#?#!!$#?$&!!91$#!$$$$#!?!$$#!?!$!!$#!?$$$$#!?!$$#!?!#"!#$?""""!#$?""!#$?$!"!#$?""""!#$?98"&$"#!!####!!?!##!!!&&(!i >&a &m &i &&(!i >?!&i &&(!i >?)1"#4!!"!"!"!?"!"!"!"!"!"!?!"!"!"!"!?"#"&!!105"!"!"!"!"!"!"!"!"!?!"!"#"!"!?"!"$!!&&(!?&&&&&(!?!&&&(!?[五] 流畅地109!h = 98&&&$&&&!&&&$&&&!&&&$&&&!&&&$&&&110!h = 98"#"#"#!"#"#"#!h = 98"#"#"#!"#"#"#h = 98!"#"#"#!"#"#h = 98"#!"#"#"#!"#"#"#111!h = 98)))!"!"!"!!"$"$"$!"#"#"#!"!"!"!!"#"#"#!)))!"#"#"#112!)))!"!"!"!!"!"!"!!"!"!"!!"!"!"!!"!"!"!!"!"!"!!"!"!"!113!"#"#"#!)))!)))!)))!)))!)))!)))!)))114!h = 98"!"!"!!"#"#"#!)))!"#"#"#!)))!"#"#"#!h = 98"!"!"!!)))115!h = 98&&&$&&&!&&&$&&&!&&&$&&&!&&&$&&&!!&&(!i >h = 196&a &m &i&&(!i >?!&i &&(!i >?)1"#4!!"!"!"!?"!"!"!"!"!"!?[六] 粗壮地P.M.轻快活泼P.M.3热烈地147"!"!火热地!h = 176!$!!!#!$!!!#!!!!!#!!!#!!!#!!!#!152!!#!!!#!渐快&&(&&(?&&(?&&(?&&(?h = 196&&(@)&(?)&(@"!"!"!?"!"!"!@"#"!"!?"#"!"!@)"!"!?)"!"!?"!"!"!@"!"!"!@"#"!"!@"#"!"!@"&"#"#?"&"#"#@"("("(?"("("(@"("("(?"("("(@@@[七] 慢板倾诉地、较自由9999999333333!172&h = 60&3&&&3&&&3&&&3&&&3&&&3&))3)))3)!!!"!)"!)3"!)"!)"!)3"!)"&)"&)3"&)"&)"&)3"&)"#)"#)3"#)"!)"!)3"!)"#)"#)3"#)))))3))!!!174"!"!"!"!3"!"!"!"!"!"!3"!"!"!"!"!"!3"!"!"!"!"!"!3"!"!"!"!"!"!3"!"!"!"!"!"!3"!"!"#"$"#"$3"#"$"#"$"#"$3"#"$!!!"&"#"&"#3"&"#"&"#"&"#3"&"#"&"#"&"#3"&"#"&"#"&"#3"&"#"&"#"&"#3"&"#"&"#"&"#3"&"#"#"#"#"#3"#"#"!"#"!"#3"!"#!!!176)"!)"!3)"!)"!)"!3)"!)"!)"!3)"!)"!)"!3)"!)"!)"!3)"!"!"!"!"!3"!"!"#"!"#"!3"#"!"&"!"&"!3"&"!!!!"!)"!)3"!)"!)"!)3"!)"!)"!)3"!)"!)"!)3"!)"!)"!)3"!)"!)"!)3"!)($($3($$$$$3$$!!!178&&&&3&&&&&&3&&&&&&3&&&&&&3&&&&&&3&&&&&&3&&)&)&3)&)&)&3)&!"!)"!)3"!)"!)"!)3"!)"!)"!)3"!)"!)"!)3"!)))))3))))))3))))))3))))))3))180()()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3[八] 节拍自由朦胧地184'(&(&(&(&(&(&(&(&'(&'(&'(&'(&'(&'(&'(&'(&)&)&6(&(&&&6&&$&$&6#&#&!&6!&%&&&&%&&&&%&&&&%&&&&188(&(&(&(&$&$&(&(&$&$&(&(&$&(&$&(&3$&!&!&!&!&!%&!&!&!&$&$&&&&&)&)&6(&(&&&6&&[九] 柔美、幸福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式结构
• 复三部曲式结构 : 引子----A----B< abcd>----尾声
引子
• 其音调从带“双倚音”的“6”音开始, 在相同音型上由慢到快地逐步展开,随 后出现了自然飘逸的一个短句,紧接着 用双音在低音区模拟葫芦丝的音响。令 人想象到彝族村寨迷人的夜景:层层山 峦,月光如水,繁星缀满天空,山泉淙 淙,人们聚集到村寨的场院上,一场幸 福欢乐的民族舞会即将开始了。{景色如 画 自由地 慢起渐快}
B段b部分
• b的旋律优美抒情。其中的旋律,悠长 与密集的音型交错出现,飘逸与灵动 的感觉油然而生,这使人们很容易就 联想到姑娘们婀娜优美的舞姿。{姑娘 漫舞 优美地}
B段c部分
• C的旋律是在琵琶的相位上演奏的,它 模仿了彝族大三弦的音响,声音浑厚, 情绪热烈。这段音乐使人们联想到彝 族男青年舞蹈时那种豪放,热情,爽 朗,彪悍的性格与身姿。
A段第一主题再现
• 第二主题之后,第一主题再现。这样A 段的音乐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单三部 曲式结构。
A段
• 单三部曲式结构:姑娘漫舞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美地
B段a部分
• a是由《海菜腔》的旋律发展而来的。 乐曲的速度变成了快板。弱拍上运用 了扫弦的演奏手法,形成了强烈的切 分节奏效果,使音乐显得粗狂豪放, 表现了彝族男青年跳舞时的性格特征。 {阿哥欢舞 欢快地 慢起渐快}
2|4
中国凉山彝族达体舞:中国彝族达体舞是彝族人
民在劳动中自创的舞蹈,动作优美。凉山彝族达体舞属民 间舞蹈之一。彝语“达体”为“跺地”之意。达体舞包括 达体舞第一套、达体舞第二套、阿诗且(一)、阿诗且 (二)、阿诗且(三)共计5套舞蹈。
B段d部分
• d的音乐是在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将姑娘们舞蹈的音乐主题作了进一 步的展开,在琵琶的演奏手法上采用 了许多创新的技法,如用推挽的手法 奏出滑音。使音乐产生了更加柔美的 意境,好像一双双青年男女正在互诉 衷情。{互诉衷情 倾诉地 较自由}
尾声
• 音乐情调又回到了引子部分留给人们 的那种感觉:夜深人静,青年恋人依 依不舍地相互道别。音调越来越轻, 越来越小,直至最后消失。彝族村寨 恢复了原有的宁静。{柔美 幸福地}
彝族
• 彝族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其中, 大部分人居住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 其余则分散居住在四川一些地区以及 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琵琶
我国传统弹拨乐器,演奏 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 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 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 族乐器。最早被称为“琵 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 朝出现.种类:五弦,四弦, 响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 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 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
A段第一主题
• 源于彝族民歌《海菜腔》,旋律柔美 抒情,富于歌唱性,用慢板速度展现。 这段旋律的特点是:每小节的第一个 音都会出现一个颇富个性的低音“6”
A段第二主题
• 取材于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这 段旋律的第一个乐句由一些带附点的 音型构成旋律基础。其中较多地使用 了“级进”和“小跳”的手法,使音乐 情绪显得更富有激情,而第二个乐句 则借用了《海菜腔》中的旋律成分, 从而使第一第二两个段落间形成既有 对比,又有统一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