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合集下载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兜售“赎罪券”
天主教宣扬:购买“赎罪券”的人,当钱币落 到赎罪钱柜“叮当”作响时,死者的灵魂就立刻被 送到了天堂。
马丁·路德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维滕堡大学 神学教授马丁·路德针 锋相对,在教堂门口贴 出《九十五条论纲》, 痛斥了“赎罪券”的欺 诈,提出了“信仰耶稣 即可得救”(因信称义) 的原则。宗教改革运动 就此开始。
德意志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
历史小故事
至今在德国仍流传着这样一则马丁· 路 德的小故事:一年夏季马丁· 路德在返乡 探亲途中,突遇暴风雨,电光闪烁,火球 落在他的脚前。 他自念死期临到,仆倒 在地, 大呼:圣安娜救我!我愿意成为 一位修士。瞬间雨过天晴,结果他平安归 家。为了守此誓约,虽遭到家人大力反对, 他仍坚决投进奥古斯丁修会,专心侍奉神。 进入修道院后,他从事最卑贱的工作,开 关大门, 敲钟扫地, 清理房间,甚至在 额富德城街上逐门逐户乞食,期望修道士 的刻苦生活可以拯救他。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 于挑战教皇的权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C

①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局面②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 影响③对罗马天主教会在德意志神权统治与经济 搜刮的憎恨④《圣经》已经过时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 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 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 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 答:罗马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路德坚决拒绝放弃所发表的主张,他理直气 壮地说,“除非圣经或理由清楚的说服我(我不 信任教皇,也不相信总议会,因为他们时常错误, 也自相矛盾),我受所引用的圣经约束,我的良 心受神的话捆绑。我不能,也不愿收回任何的意 见,因为违背良心既不安全,也不正当。我不能 那样作。这是我的立场,求神帮助我。”最后他 郑重宣布 :“我不能移动,这是我的立场。但 求上帝帮助,阿们”,令全场震惊。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读后感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读后感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读后感这篇演讲的核心部分是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的表达。

他在演讲中呼吁废止种族隔离、尊重人权、结束歧视。

他梦想着一个没有肤色偏见、不再将人分割成“黑人”和“白人”的世界。

他梦想着一个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品德和才华被评判、而不是根据肤色的社会。

他梦想着一个人与人之间不再有敌意、不再因为种族差异而争斗的世界。

他梦想着一个人们的价值观不再以皮肤颜色为基准、而根据个人的品格来评判的社会。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为他对人类平等和正义的追求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共鸣。

他所描述的美国梦,简化到了每个人都希望在公正和平等的环境中生活。

他的梦想不仅仅为美国人所共享,它是全人类的愿望。

马丁·路德·金的演讲也不仅是为了呼吁政府做出改变,更是为了激励人们起身行动。

他号召大家一起加入公平正义的斗争,通过非暴力和平的方式争取自由与独立。

他曾说过:“让自由从每个山顶流淌,让自由从每座小山上升起。

”这是为了告诉人们,即使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但通过团结一致,改变是可以实现的。

马丁·路德·金的梦想并不仅仅局限于废除种族隔离和消除歧视。

他的梦想是一个更大的目标,是一个关于人类尊严、团结和和谐的梦想。

他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人们忠诚于人权价值观、并以和平和互助为基础的未来社会。

这个梦想的核心是一个包容和公正的社会,一个能够使每个人都能在自由、平等和尊严下生活的社会。

阅读《我有一个梦想》后,我被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所震撼。

他以令人动容的演讲技巧,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力量。

他的演讲使我深思自己的梦想,并激励我为之奋斗。

这篇演讲让我想到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

虽然我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与当时的美国不同,但我有义务为改变社会做出贡献。

我也有责任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奋斗,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而努力。

历史选修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历史选修一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正是这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却在后来敢于挑战教皇的权 威,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
第2课
马丁·路德

宗教改革
一、“九十五条论纲”
1、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的原因 :
阅读材料,分析归 纳为什么宗教改革 会在德意志爆发?
材料一 : 15~16世纪,德意志的纺织、采矿、印刷、造
纸等工业都有显著发展,虽然封建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但在矿冶、制革等手工业部门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 工场。但是,德意志的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意大利和英 国等欧洲其他地方。由于封建割据,德意志没有形成统 一的国内市场,没有一个城市成为德意志的工商业中心, 对内贸易少于对外贸易。经济的分散又影响了政治上的 统一。而政治上的分裂便利了天主教会对德国的勒索和 搜刮。
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 4、世俗统治 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者的权力高于
教权和支配教 权,建立本民 族教会。
马丁·路德雕像
①只要信仰上帝就可得救, 即“因信称义”。
②《圣经》是人们唯一信 仰的神圣权威
③主张简化宗教仪式,神 职人员可以娶妻。
④世俗统治者的权力高于 教权和支配教权,建立本 民族教会。
A.人人都能与上帝直接沟通 B.国家权力为神所授,至高无上 C.人们靠内心的虔诚忏悔就能够获得上帝的赦免 D.人的“原罪”使人的本性变坏,只要坚持苦心修 练就能获得上帝赦免
3.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因信称
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B
A.宗教仪式应当尽量简化以减轻教徒的负担 B.通过外在的苦修与事功同样可以得到上帝 的宽恕和拯救 C.《圣经》是唯一的信仰权威 D.教士只不过是教徒们推选出的公仆,他们 应该为教徒服务
历史小故事

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

马丁·路德改革的原因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体系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体系可谓“因行称义”。 一、由于上帝的救赎恩典不是不可抗拒的, 人们可以自由地拒绝上帝的主动姿态,并改 变自己的厄运; 二、由于教会举行的圣餐仪式传递的是不断 的恩典,因而它们有助于犯有罪过的人们增 加得到救赎的机会。圣餐仪式由牧师主持, 他们因此具有与上帝配合赦免罪愆、实现圣 餐奇迹的权力。
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
马丁路德钟爱奥古斯丁的神学体系。 奥古斯丁神学是一种前定论学说,坚信只有 上帝才能决定人类能否得救,同时上帝在确 定救赎那些人、惩罚哪些人时依据的不是人 们在世上短暂停留时是否因行善而积了功德, 而是永恒做出的决定。这种极端的观点仅仅 给人类的自由和责任留下极小的空间。
因信称义
马丁路德反叛教会的原因
1、反对迷信; 2、出售特许状和赎罪券; 3、反对中世纪天主教神学。
赎罪券
根据天主教神学理论,赎罪是在罪过本身经 过忏悔而免除之后再由教皇赦免全部或部分 。 中世纪流行的观点是:教皇可以从“功德保 电”——基督和圣徒积累起来的剩余的山功 德仓库——中赐予恩典,人们理所应当地认 为教皇也可以允诺不让进入炼狱。
在《基督教的自由》中,路德阐释了“因信称义” 的思想,使该思想成为新教神学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认为一个人如果心中没有对上帝的坚定信仰,任何 善功皆无用,若心中有信仰,就不需任何善功,信 仰是灵魂获救的唯一根据,是蒙受上帝恩典的唯一 确证。“只是信,不是行为,才使人称义,使人自 由,使人得救。” 人的得救全在于信仰,不能依靠善功得救。 人类“称义”,全是上帝的恩典,是上帝赐予预定 得救的人的恩典。

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

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

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重要价值观,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然而,在大众面前,有些人的言论更具影响力,他们凭借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能力,成为了名人。

以下是一些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事例。

首先,乔治·奥威尔是英国作家和记者,以他对政治和社会的批评而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1984》和《动物庄园》等揭示了极权主义和社会不公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奥威尔坚定地站在平民百姓一边,通过文字表达了他对社会进步和人权的渴望。

他的言论对英国社会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一位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

其次,马丁·路德·金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领导者,也是一位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

他以非暴力抗议和和平示威来争取黑人平等的权利。

他在演讲中使用了激情澎湃的词句,激励人们团结起来反对种族歧视。

他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成为了民权运动的标志,影响了整个美国社会。

马丁·路德·金通过合理发表自己言论,为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努力,成为了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名人之一。

再次,贝拉·阿巴兹是一位知名的女权主义者和政治家,她的发言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作为以色列第一位女外交部长,她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立场,并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了对和平和女性权益的呼吁。

她的发言风格直接而强烈,却能够以理性和智慧驳斥对手的观点。

贝拉·阿巴兹以她的言论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益,成为一位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

最后,艾尔伯特·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名人。

他以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而闻名于世。

然而,他也热衷于社会公正和和平的事业,通过发表言论来表达他的观点。

他坚持人道主义和对战争的反对,成为了核武器与冷战时期的和平运动的重要代表。

艾尔伯特·爱因斯坦通过他的言论,持续地为世界和平和社会公正发声,成为了一位不可忽视的名人。

这些名人的事例证明了合理发表自己言论的重要性。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2021-2022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

2021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习题岳麓版必修31.“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免罪。

”材料出自( )A.《圣经》B.《十日谈》C.《神曲》D.“九十五条论纲”【答案】D【解析】材料的观点是“信仰得救”,这出自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

2.马丁·路德说:“穿美好的衣服,追求正当的生活,乃是必须,而不是罪。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纵欲主义B.人文主义C.民族主义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正常需求,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

3.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

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答案】B【解析】宗教改革并非废除宗教信仰,也不是不信仰上帝,而是使人们取得宗教信仰的自主权,A、C两项错误,D项太绝对,选B项。

4.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道:“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材料反映的思想是( ) A.因行称义B.因信称义C.先定论D.理性主义【答案】B【解析】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问题。

材料体现了“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两种观点的对立和不同,从“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等信息看,可知材料反映的思想是B项。

5.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

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教会是否腐败B.信仰是否必要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答案】C【解析】马丁·路德与教皇的主要分歧在于信仰的自主权,两者都信仰宗教、都信奉《圣经》、都信仰上帝,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不符。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马丁.路德(1483年11月10日—1546年2月18日)是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家、神学家、思想家、世界历史文化伟人。

16世纪初他发动了具有国际影响的基督教改革运动。

在改革中他成为这一运动的思想领袖,并建立了路德宗和基督新教。

我们可以从1518年,所写的《海德堡辩论》,以及1520年所写的三大名著《致德意志基督徒贵族书》、《教会被掳巴比伦》、《基督徒的自由》等著作中,看到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

(一)神学的分类在路德所著《海德堡辩论》中,他将神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荣耀神学,第二类是十字架神学。

荣耀神学是从世界去认识神,企图运用理性,透过神所创造的宇宙去证明神的存在并掌握他的属性。

中世纪的神学家所高举的就是荣耀神学,他们一方面用理性去证明神的存在,另一方面根据神的创造去推断神的属性。

这样做,他们不单高举了人的理性,更将被造之物提高到与神属性同等的地位,仿佛人可以从被造物的性质看到神的本性。

所以,荣耀神学就是荣耀人的理性,荣耀宇宙的奇妙。

十字架神学认为人是被造物,是有限的,有限的人不可能穷尽神的奥秘,神的本性与旨意是深不可测的,是人的理性不及的,假若神不向人启示,人绝不可能认识神。

要认识神,我们就得谦卑的按照他的启示,他的方法、他的途径。

神最清楚的向人启示他自己的地方,并不是他的创造,而是十字架。

在十字架上,神的尊贵、荣耀、权能、公义慈爱与他的谦卑、宽容、忍耐结合在一起。

透过十字架看神,神不再单单是一位高高在上,在权力、威严和绝对智慧中的神,而是一位亲自来到罪人当中,为罪人死的救赎主。

道成肉身与十字架受死的奥秘,粉碎了人理性的骄傲,叫人谦卑下来,听任神用他的途径去启示自己。

(二)重要的神学理念(1)唯靠圣经(或惟独《圣经》)。

在路德的神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圣经的权威。

唯靠圣经即信仰生活最高的权威是圣经,教会不是信仰最高的权威。

对路德来说,圣经是信徒信仰生活唯一的依据。

教皇的谕令、议会的决定、教会的传统,这一切与圣经对照起来,便显得微不足道;它们固然可能是真理的表达,但却不是真理的依据,只有圣经是神启示的真理的依据。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

2017年高考历史热点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周年历史罗如是说: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引发了欧洲轰轰烈烈地宗教改革,新教诞生。

知识链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背景政治:德意志是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德国是教皇的奶牛”;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要求改革教会;导火线(直接原因):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

2.时间地点:公元16世纪,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

3.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①认为只要信仰上帝,灵魂便可以得救,而不是靠善行来赎罪。

②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还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4.主要思想:⑴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信仰得救)⑵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⑶《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5.实质: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6.历史影响:⑴引发了德国和欧洲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⑵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⑶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⑷它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7.宗教改革的意义宗教改革运动是反对天主教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了欧洲历史的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马丁·路德的教在德国北部和中部迅速传播,形成了路德教派,受其影响,瑞士、法国、英国等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出现了加尔文派和英国国教等新教。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论马丁·路德的自由观
论马丁·路德的自由观文/王业建摘要:马丁·路德在《基督徒的自由》一文中阐述了其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唯信称义”,表达了人只要通过内心的信仰就可以获得自由,自由是由人自身决定的,但是自由的荣耀需要为所有人服务,这对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马丁·路德;自由;捆绑 1520年10月,马丁·路德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基督徒的自由》,这是他的“最高尚、最优美和最成熟的杰作”.在这篇文章里,他阐述了宗教改革的核心思想:“唯信称义”,提出了关于心灵自由与捆绑的两个命题:“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辖管;基督徒是全然忠顺的众人之仆,受所有人辖管”.这些思想不仅使基督教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变革,而且对今天的每一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心灵的自由马丁·路德以人性作为论述的起点,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前者叫做外体之人、旧人;后者叫做里面之人、新人。

一个公义、自由和敬虔的里面之人、新人是怎么来的?外在的行为对基督徒的自由或是奴役没有任何影响。

因为健康而富有活力的肉体对灵魂没有任何益处,不健康或不幸的肉体对灵魂也没有任何伤害,肉体的顺遂或是磨难“既不影响灵魂的自由,也与灵魂的被奴役无涉”.靠外在的善行是无助于灵魂的自由的,而只能造就伪君子。

接着他提出了自己“唯信称义”的思想:“对于基督徒的生活、公义与自由,有一样东西,并且只有这一样才是必须的,那就是最神圣的上帝之道,基督的福音”.灵魂的称义唯因信心而无需任何善行。

信心与行为不能并存,不能因行称义,不管行为的性质如何。

信心只能主宰里面的人,里面的人与任何外在行为都是无关的。

只有心灵的不虔不信才是罪恶,没有任何善行能使人成为基督徒。

相反,对基督的真信能带来完全的救赎,救人脱离一切罪恶。

他利用这样的思想对《圣经》做了新的解释,()认为《圣经》分为两大部分:诫命与应许。

虽然诫命训导人们做善事,但是这种善事不能在训导时就一下子能做成,它只向人们指出应为之事,认识只靠自己的力量是无能为善的,在自身也找不到称义得救的途径,那么就有了《圣经》的第二部分:上帝的应许。

而上帝的应许是圣洁、真实、公义、自由、平安的应许,而且充满着善美,我们坚信这个应许,灵魂就
能分享上帝应许的一切全能,并且为这些全能所渗透和充满。

所以基督徒的信心就包含一切,称义无需善行,不需要律法,不受律法捆绑,这就是基督徒的自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路德的自由观继承了奥古斯丁的“原罪说”和“恩典说”,自亚当“原罪”之后,人的意志已被罪恶所污染,已经失去了自由选择的能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依靠上帝的恩典,人才能恢复意志自由。

也就是说人只有选择善的自由而没有选择恶的自由,不能自由的选择善恶。

这是路德学说的缺陷:“如果人不能自由选择善恶,他为什么要为自己的行动承担道德责任?上帝惩恶扬善还有什么公正性?人的拯救还有什么伦理价值?” 二、心灵的捆绑如果信心成全一切,唯信称义,为何还要行善,而不能坐享安逸,无所事事?因为我们必须生活于肉身之中,不能是彻底的里面的人,虽然内部心灵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但是这种信心和富足应慢慢养成。

只要我们过着尘世生活,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肉体,做工而不能坐享安逸、处世交际而不能与世隔绝,用合理的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肉体,使其顺服和适应自己的灵魂。

如果身体得不到约束就会背叛信仰,妨害里面的人。

但是这种善行是有限度的,是迫使肉体驯服,清除个人私欲的。

如果认为可以尽量多做伟大的善行,就可以被称许而成为义,那就完全的无知。

信心就像树,善行就像果子,是好树接好果子而不是相反。

在谈完基督徒自己的善行之后,他又说明了对邻居的善行。

人生在世,不是单为自己而活于血肉之躯,而是仅为他人而活。

所以基督徒不可在今生偷闲安逸,不为邻人做事,凡事所为都是为了邻人的需要和利益,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的基督徒。

路德说:“基督徒不是为自己而活,乃是为基督和邻人而活,否则他就不是基督徒”. 我们应该走中庸之道,避免只有信心或只做善行两个极端。

对基督的信心并不使我们弃绝善行,而是摆脱了因善行称义的想法。

但也不能因为信心而忽略和藐视身体的善行,我们的善行是为了今生的需要,对待仪式也是这样。

三、对路德自由观的`评价路德的基督徒的自由论,即“唯信称义”说对西方思想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从基督教的发展来说,永久地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使基督徒摆脱了外在的控制而恢复了基督教的本来教义,对基督教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强调诉诸个人的内心信仰,肯定人们的世俗生活,肯定个人的权利、地位,为近代人主体性的觉醒准备了条件;最后,他提出的自由和捆绑的两个原则对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自由只属于灵魂而与肉体无关,自
由只能靠自己,而现代人却把自由寄托于物质的满足,这是错误的,是一条南辕北辙的道路。

在自由的问题上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是众人之主,不受任何人辖管。

但是人又是众人之仆,不单单是为自己而活,服务于他人才能彰显上帝之善,这对现代人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但是,路德的自由观也有矛盾和局限之处。

路德所说的自由只是信仰的自由,只有选择善而没有恶的自由,这样就使他的学说难以自圆其说。

他自由也只是宗教信仰之内的自由,在这之外人是没有自己的。

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新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用信仰的奴役制代替了它。

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他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他把人从外在宗教解放出来,但又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

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但又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

” 参考文献: [1]马丁·路德。

路德文集序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5. [2]马丁·路德。

路德文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3]赵敦华。

基督教哲学150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90. [4]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1. 项目基金:安康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哲学思维方式研究(AYQDRW201132)。

作者简介:王业建,男,陕西安康人,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助教,哲学硕士,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安康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