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而李白、杜甫作为唐诗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李、杜这样的伟大诗人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对他们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亦是如此。就杜李二人而言,二者虽然生活年代基本相同,但两者的政治理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却不尽相同,所以他们的诗歌艺术特色也存在差异。

李白是盛唐最有天赋的诗人,“豪放”、“飘逸”是古人谈论李白诗时最常用的词眼,它们和今天最爱用的“浪漫主义”、“富于想象”等文学批评术语一样,用在李白诗的评论上有足够的依据和充分的概括力。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地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他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泥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他也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而在古代文人心目中杜甫赢得“古今诗人第一”的地位有一半靠了他歌内容里对国家君主忠贞不渝的信念、始终如一的热爱以及对苦难百姓的怜悯。不过,在中国诗史上杜甫赢得“诗圣”的桂冠却有一半要凭他在诗歌语言技巧的变革与创新。毋庸置疑,他诗中感情的真挚和胸怀的博大是了不起的,很少有人能和他那样“时危思报主”与“一洗苍生忧”的拳拳之心相比,所以宋人说“古今诗人众矣,而子美独为首者,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末尝忘君也欤”,“大抵哀元元之穷,愤盗贼之横……亦骚人之伦而风雅之亚也“。

一、从感情基调上比较:

李白所体现的是一种奔放豪迈的美,所以他所折射出来的感情往往是一种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宛如黄河之水奔腾而下的气势磅礴,想象瞬息万变,驰骋于天地之间,穿梭古往今来,来去无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诗人豪迈的情怀正是这样的影响了他的诗歌的表达瑰丽无比,奇特俊逸。杜甫的诗歌往往所表达的是一种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思想,读杜甫的诗感觉他的每一个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抑郁之情,这样的一种感情基调蕴含着忧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所以显得博大深远,情感波涛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作者思接千载,首先从洞庭湖的博大气象发笔,骤然百感交集,世事飘荡,亲朋分离,不禁感然伤喟,最后的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足见作者沉郁之情感,每览此文,喟然伤心干。

二、从创作题材上比较:

李杜的诗歌在艺术特色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所用的创作方法也有很的不同。袁宏道就曾经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

李白的诗歌多有精神世界的描写,在游山涉水中,往往寄托了诗仙的旷世情怀,或积极入世,或蔑视权贵,或纵情山水,但是李白的诗歌中我们会发现他笔下的客观世界总是留下诗仙的浪漫主义情调,具有强烈的主观主义的色彩。写愁“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作者的愁不是停留在伤秋悲春之中,而更多的是作者的积极的态度上的基础上的一种豪迈之愁,愁中更有豪气十足。

而与李白截然相反的杜甫创作题材上,杜甫更在意的是一种虚的表达,杜甫会把深刻的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通过对于事物的真实的刻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去写作,展现的是无尽之情,蕴含于有限之景中,杜甫在《丽人行》中写杨氏兄妹的奢华并没有直接斥责其荒淫无度,而是对于他们的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的描述进行鞭挞,作者的憎恶之情显露无疑。

三、从诗歌的体裁和创作的理念上比较:

中唐时期的元稹就从律诗方面的成就认为杜甫的诗歌的艺术成就要高于李白,这样的一种片面的方式的确存在着偏颇,因为诗歌有很多的种样式,如果只是从一个方面去比较的话,就实在是有失公允。

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乐府诗,不爱严整的律诗。从他的代表作上看,大多是以这样的三种诗歌的样式出现,《古风》59首,是他的五古代表作,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李白还擅长写绝句,他脍炙人口的诗篇有《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历代评七言绝句的认为李白与王昌龄最为擅长。乐府诗方面,李白运用旧乐府诗题,语言不事雕琢,浑然天成,正如他所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使之更为精炼,优美,含义深长。而杜甫的诗歌各体兼工,以律诗和绝句为主,另外的一方面杜甫突破了乐府旧题的束缚,创造了不少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例如“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的代表作有《月夜》《春望》《望岳》《秋兴》八首,《登高》《登岳阳楼》诗文无不以沉郁稳健建昌,凝重精美著称,杜甫善于用充沛的感情驾驭精炼奇绝的文字,同时,与李白的浑然天成,不讲究炼字相比,杜甫始终坚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其诗歌讲究的是遣词造句,语句常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诗歌精炼严整非常人之能所几页及也。

李白与杜甫分别代表着盛唐诗歌浪漫派和现实派的二座高峰,无分伯仲,至于其艺术风格的不同也不是一篇文章所能阐述得清楚,他们的政治理想,生活态度,表现技巧,所受思想的影响的影响等等都存在着很多的不同,在下也就暂且搁笔,不再做繁琐的阐述最后还是以韩愈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总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古长。

班级:模具082

姓名:徐杨

学号:20081023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学生论文)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走进杜牧诗歌杂文随笔

走进杜牧诗歌杂文随笔 鄙人爱好诗歌 ,但自己不会做诗。似乎有些好笑,每每读到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句 ,内心便会激动,而且仰慕不已。像李白 、杜甫 、杜牧、白居易 等等这些诗文大家的诗歌都非常喜欢阅读。抛开他们诗文中所表达的深邃的 思想,悠远的意境,和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热忱姑且不论。单就诗文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就令鄙人赞叹不已。此生恐怕望尘莫及!但这些并不代表我不喜爱诗歌。愈是自己不懂的东西,就透着一种神秘的面纱,犹抱琵琶半遮面,好奇心奋为旺盛,诗歌对自己的吸引力愈加强烈。 记得上初中时,一位语文老师,大讲特讲,专讲诗歌的韵律,讲了一节课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听得我是迷迷糊糊,疑疑惑惑,如坠云雾之中。最后,趴在桌子上进入梦乡。我想,可能是从小就拉下了韵律的缘故吧,和诗歌的缘分较浅,以至于自己现在做不来诗文,不懂韵律的韵味。但并不妨碍我对诗文的敬仰之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姑且写些粗疏的文字,自我安慰而已,能够博得一些有识之士的茶余饭后的消遣罢了,仅只而已,贻笑大方了。正好比对于一件精美的瓷器,有鉴赏能力的有品位人,品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和情调。在市井小人的眼里,不过是一个能装东西的器皿,没有什么稀奇。品味的不同,观点亦有所不同,纯属个人的修养、文化层面不同而已,也不足为怪。也没有必要深究,观点的粗俗可能受个人的文化层次、思想的境界和艺术的熏陶有关,和对文学 的喜好关系不是很大吧。我于闲暇阅读了杜牧的一些诗篇,从内心了赞叹其诗歌的神奇魅力。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县(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太和二年(828)进士。一生在京任职,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生活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晚唐社会。为了拯救唐王朝,他主张削平藩镇,加强国防,实现全国的统一。他政治上思想进步,但终身未能施展抱负,似乎有些遗憾。

杜甫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一、教学目的:杜甫诗歌艺术的成就及特色。 二、重点:杜甫写实的艺术特色和律诗的精工多变。 三、难点:杜甫律诗格律精工与变化 杜甫诗歌艺术的特点: (一)创新开派: (1.盛唐诗人崇尚风骨,创造了兴象玲珑的意境美和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2.盛唐诗风是六朝“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延续,王维是盛唐诗风的代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虽崇尚风骨,但对诗歌美的追求,远甚于对心志的表露。3.盛唐诗人常以天分写诗。孟浩然的“淡到看不见诗”、李白的“专仗着灵感作诗”〔闻一多语〕,是盛唐诗追求自然美、以天分写诗的典型表现。) 1.刻意锻造诗歌创作的艺术技巧(〈1〉杜甫对诗歌艺术有着自觉的追求,他对儿子宗武说:“诗是吾家事。”〔《示宗武》〕〈2〉又反复陈述自己如何苦炼诗歌艺术:“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之七〕、“觅句知新律”〔《又示宗武》〕、“晚节渐于诗律细”〔《遣闷呈路十九曹长》〕、“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 2. 把自元结以来形成的写实倾向推到极致,消散了盛唐诗人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二)集大成 元稹:“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杜甫墓系铭》) 1.杜诗中有《诗经》写实讽喻的精神(“别裁伪体亲风雅”。);有《楚辞》反复咏叹、回环悲壮的格调(“窃攀屈宋宜方驾”、“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摇荡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2.杜甫对六朝、初唐诗人,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他说自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颇学阴何苦用心”,劝别人“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古体诗的叙事艺术 (杜甫的叙事:1.具有历史认识价值,①《奉先咏怀》写安史之乱前夕社会现实,②《哀江头》、《北征》、《羌村三首》、《悲陈陶》、《悲青坂》、《三吏》、《三别》等,记述了安史之乱中的广阔的生活画面; 2.有些诗,弥补了史料记载的缺失,如《三绝句》。) (一)既叙述过程,又着力于细节描写 《无家别》:久行见巷空,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向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羌村三首》之一: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北征》写途中所见: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鸮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北征》写战争所带来的贫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 杜甫的叙事诗,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很难分别。 《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犹东流,青山犹哭声! 《悲陈陶》: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前二句可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指挥拙劣,不战自溃,故曰“无战声”;二,“无战声”乃因“同日死”,悲切之情,油然而生。) 《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表现了复杂的思想情感,暗含了深刻的议论。) 二、律诗的精工多变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律诗占杜诗总数的55%,加上绝句,要占到70%以上。)。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 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形成时期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开元盛世」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李白的诗更能表现盛唐文人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更能反映国破___________ 个人经历 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性格 从个人魅力上来讲,显然李白的性格更符合中国人的理想。他轻尧舜、笑孔丘、揖天子、交诸侯,“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显然是狂傲放旷的典范,他愿意亲近自然,歌咏山川,张扬天性, 他还好习剑术,酷爱饮酒,不但好诗,而且任侠,这些都丰富了他的个人魅力。他一生不以功名显,却高自期许,以布衣之身而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以政治权力为中心的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以大胆反抗的姿态,推进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 而杜甫身逢乱世,一生仕途多舛,命运飘零,所以写诗的心情比较沉郁,世事阅历的沧桑,让他的锋芒更加内敛,________ 甚至有时候显得曲与奉承。所以尽管学识过人,忧国忧民,杜甫的个性并不像李白那么张扬,不如李白那么有吸引力。 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讲,李白的一生阅历丰富,交游广阔,涉猎很多,其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写景、叙事、抒情、言志、— 友谊等等。上至宫廷庙堂,下至江湖山川,都有不少诗作。李白的诗歌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代表作有:七言古诗(《蜀 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有句汉魏六朝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特别善于把实写虚,把现实化为幻境,有的时候还超脱尘世,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杜甫一生的思想是“致君尧舜上”、“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计有时事政治诗,批评讽喻诗,军事题材诗,歌咏自然诗,农工百业诗、怀念亲友诗,甚至某些内容无聊的奉和应酬诗等等,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很多表现_ 岀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总的来说,李白尚虚,杜甫写实,李白的题材更加丰富,个人色彩和理想主义更浓,杜甫对社会现实的体验更深,涉及面更加丰富,刻画也更加深入。 艺术风格 李白的诗歌在艺术手法方面的显着特点是:想象神奇,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 逸的风格。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变幻莫测_______ 新明快的语言,豪放飘逸的风格。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杜甫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炼,格律严谨,穷绝工巧,感情真挚,平实雅谈,描写深刻,细腻感人,形象鲜明。“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他的创作风格。就杜诗特有的叙事风格和议论风格而言,有学者认为是受到《诗经?小雅》 的影响,而其悲歌慷慨的格调,又与《离骚》相近。也有学者认为,杜诗具有仁政思想的传统精神,司马迁的实录精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艺术特色 内容摘要: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的不朽的诗人,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沉郁顿挫”。因此,对于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进一步研究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关键词:现实主义排律气势诗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历来就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也是一个难点。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是很少有诗人可以与之相比较的;杜甫诗歌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纯熟,精湛的程度。在我国浩浩荡荡的文学长河之中,也是很少有诗人所能够企及的。杜甫是“站在唐代文学辉煌颠峰”(1)的不朽的诗人。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内容涉及的更是繁多,历来的评论者公认的就是“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2)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性就是,大家一致认为的“沉郁顿挫”(3)。然而,这篇论文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更为全面,更为详尽地对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特色进行了补充,这里主要论述的是杜甫诗歌的类型,创作态度,诗歌的体式,诗歌的语言技巧等等方面的一些见解。杜甫的诗歌一向享有“诗史”的称誉。例如宋代的胡宗愈就曾经说过:“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逸,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如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4)可以说,杜甫是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通过自己的经历和实际的感受,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他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不仅应该看作是他个人一生的传记,而且,也是八世纪中叶唐朝的可靠的历史。 杜甫的现实主义诗歌最辉煌的成就,主要就在于它忠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立这样一个基本的历史真实。他前后不止一次的把地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农民的饥寒困苦做了对比,例如他的《京自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这样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驱竖子摘苍耳》中的“富家酒肉臭,战地骸骨白。”;《岁宴行》中的“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抒柚茅茨空。”等等,这些诗句都典型的概括了贫富悬殊的两种阶级生活,更可贵的是杜甫还不自觉地接触到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问题,他揭露说到:“彤庭所分帛,本身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5),“子实不得吃,货币送王畿。尽添军旅用,迫此公家威。”(6),这种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阶级剥削,在杜甫的笔下反映的多么明确呀,经过长期的观察,分析,到他的晚年,杜甫对于封建社会中的两个对立阶级之间的关系,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无贵贱不卑,无富贫亦足”(7),指出贫贱者所以悲哀,困苦,正是由于有贵者,富者的存在。这些应当说是杜甫诗歌中现实主义的精髓。 杜甫在他的诗歌里忠实的反映了广大人民被残酷压榨,暴虐奴役的痛苦和他们对这种处境的极度的不满。他总是把人民的遭遇和心理活动放在那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来写,而且,用艺术形象和诗歌的语言描写,所以,能够充分地显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战乱的时代特征。这些有的是正史所没有记载的,因而,弥补了史书的不足。 杜甫的一组伟大的杰作“三吏”“三别”,不仅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唐朝社会和广大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唐王朝官吏的残暴和人民在不合理的兵役制度之下的痛苦遭遇。例如他的《新安吏》:“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 杜牧七绝诗的美学特色在文学史上同李商隐并成为“小李杜”的杜牧,他的诗在晚唐极负盛名。如果说晚唐是唐朝的夕阳反照,那么杜牧的诗就是一束光彩的夕照,辉映着晚唐诗坛的满目青山。杜牧有远大的抱负,刚正的气节,忧国忧民,同时他在文学方面又有高超的天才与深厚的艺术修养,诗文俱佳。他的各体诗都有杰作,而最能体现它的独特风格的则是绝句。管世铭评:“杜紫薇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于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宋人曾季鲡云:“绝句之妙,唐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清人吴乔亦云:“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一些有影响的绝句选本,如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蘅退居士的《唐诗三百首》等所选杜牧的诗,也都以七绝为主。 杜牧诗歌具有思想敏锐,情怀旷达的特点。前人评价杜牧诗歌的特色有“俊爽”“俊迈”“气俊思活”“情致豪迈”“轻倩秀艳”“豪而艳,宕而丽”“豪健俊逸”等语。李商隐曾写诗极表自己对杜牧的关切倾倒之意:“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独有杜司勋。”(《杜司勋》)含蓄而准确的道出了杜牧诗歌的那种把忧国忧民的壮怀伟报与伤春伤别的绮思柔情交织在一起的豪放爽朗,清新俊逸的艺术特征。这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1、在“清新俊逸”的统一风格下,杜牧诗歌显示出多样性。 首先,诗的风格,是诗人的思想、个性、精神气质以及各方面修养的综合反映,如刘勰所讲:“吐纳英华,莫非情形。”杜牧毕生攻研诗书,胸怀积极用世之志,这使他成为唐代独一无二的诗人兼军事家,也陶冶了他那清新俊逸的独特风格,这是他风格的主导方面。 杜牧出身于“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高门世族、官僚地主家庭,京兆杜氏自从习汉御史大夫杜周开始,就世代为官。比较有名的是东汉的杜笃、西晋的杜预。杜笃工为文章,曾做《论都赋》;而杜预在历史上尤其有名,他做官到镇南大将军、荆州刺吏,封当阳侯。他不但通晓战术,建立军功,而且博学多能,精于刑律、立法、水利,能造河桥,又注《左传》,当时人称他为“杜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杜牧的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历顺宗、宪宗两朝,作有《通典》。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五十年中,藩镇跋扈,宦官专政,政治混乱,农民失业,土地集中,赋敛繁重,民生艰窘。杜牧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期中降生下来的,而在他降生以后数十年中,这些坏情况依然存在与发展,并且在政治上又出现新的纷争,如牛李党争。所以说,杜牧所生的时代正是中、晚唐多事之秋,也就是阶级矛盾日趋尖锐,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错综复杂的时代。 家族的矛盾加上时代的使然,使杜牧怀有忧国的热情。杜牧十六岁时即元和十三年,朝廷正派兵讨伐李师道。杜牧看到宪宗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现存杜诗1400余首,从思想内容来看,显著特点就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个人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处处相关,有着丰富的政治内容,浓郁的时代气息。可以说,举凡朝政大事,民生疾苦,以及个人恩怨,在杜诗中一定有所反映。通过杜诗可以看出一个王朝的历史轨迹。 丰富的思想内容成就了杜诗鲜明卓越的艺术特色。杜甫穷尽一生的才学做到了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主要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五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相统一。杜甫诗以体物察情见长,往往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致、事物、人物内心世界,来创造雄浑壮阔的境界,表现重大主题。善于寄情于景,使情景交融,创造出动人的意境。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 第四、创造地运用各种诗体,并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杜甫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全面发展和完善了诗歌体裁,真正做到了众体皆备。将五言古诗这种诗体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并发展了律诗的形式。 第五、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综上所述,杜诗的艺术特色可谓鲜明,树立起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又一面大旗。同时中国的诗歌到杜甫又达到了一座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对我国后来诗歌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在杜甫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而杜甫则在诗中大量运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可以说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了高度成熟,具体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催典型的艺术概括。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似的遭遇,而“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的范例。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分震撼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以如椽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的矛盾。 第二,杜甫的诗叙事,常融入强烈的抒情。多数的叙事诗,他其实是作为抒情来写的,例如《羌村三首》,记回鄜州省家事,写重逢如何悲喜交集,写与家人、邻里如何在这悲喜中相见,那种悲哀、同情、无可奈何,都交错在一起。可以说,杜甫将客观的真实的叙述与主观的强烈的抒情融为一体,他的一些诗,很难分出是抒情还是叙事。有时还杂以议论,融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长篇如此,短篇也如此,有赋的铺排、散文的句法,也有抒情诗的意境创造。杜甫的诗歌记述的是时事,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画面,而抒发的是一己情怀,这在中国诗歌史上是空前的,是诗歌表现方法的一种转变,是杜诗异于盛唐诗的地方。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创作经验,常常运用对话或人物独自,并顾全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这类作品很多,如《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子的独白,使我们读起来,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这是杜诗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的近体诗中即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为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的人民生活,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的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杜甫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却用的是“叫妇开大瓶”,“叫妇”这一俗语,便显示了田父的本色。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关于古代诗人语言风格的情况,简单的归纳如下:§ ◎如《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屈原作品)是浪漫主义源头。汉代古诗有悲怆色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诗则苍凉雄健。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杜甫诗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乐天(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贺诗奇诡变幻,◎义山(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杜牧诗含蓄绰约,◎以温庭筠为代表的一批“花间派”词人(韦庄、欧阳炯、李询、孙克宪等)词风既有农艳香软的一面,又有清新疏朗的作品。◎李煜词颓蘼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永叔(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希文(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山谷(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易安(李清照)词婉约凄切,◎诚斋(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稼轩(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另外的格律派词人姜夔的特点却是精心刻意、清妙秀远……这些诗词风格一直影响到明清诗坛,因此我们在秋瑾的诗词中也不难找到古代诗风的影响。有一点需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些初步了解,将给我们来

一定方便。但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大家需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诗歌语言常见的风格 1、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2、 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1]

从杜甫的诗歌特色看杜甫的人生摘要: 杜甫和他的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的东方。在古今中外的诗坛上,杜甫的诗篇别具一格,独占鳌头。无论是在艺术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可谓前无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古人后启来者。 对于杜甫诗歌的认识,纵观其生活及社会背景,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 三、万方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漂泊西南时期。在不同的创作阶段,他的诗歌特色各有千秋 讲到杜甫的诗歌,必定要讲到大唐的盛衰,他的一生和他的诗歌揉合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急剧转变的时代。那个动荡而苦难的时期是杜甫诗歌灵感的发源地。杜甫的诗歌是根植于当时的动荡社会,与日渐黑暗的政治生活糅合在一起的。 在诗歌中既能洞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现状,有能反映杜甫的人生观,忧国忧民的情怀及愤慨。曾经杜甫也有伟大的抱负,壮志凌云,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仕途的渺茫,使杜甫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弊端,人民的疾苦,促使他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真实而悲壮,慷慨又悲凉。杜甫的诗歌跌宕起伏在他的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中。具体说来,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意气奋发、浪漫张狂的年轻漫游时期 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当时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还不深,所以这次落第并没有使他受到多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很有信心,抱有美妙的幻想。在落第的第二年(736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

试论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浅析杜甫诗歌的六种美 提纲: 一、引论: 杜甫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他的诗风格多种多样。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杜甫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杜诗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其穷年忧元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更取决于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二、本论 1、沉郁顿挫之美 2、雄阔苍劲之美 3、细腻传神之美 4、厚重沉实之美 5、迭宕回旋之美 6、老成凝练之美 三、结论 杜甫的诗无论是形式或内容都给中国的诗歌扩大了领域,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现实的一部份,成为千古绝唱。 [内容摘要]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杜甫伟大的人格和千锤百炼的艺术技巧,他就出色地完成了用诗歌反映那个时代的使命,获得了“诗圣”的崇高称号,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也就成为那一时代的“诗史”。 杜诗的魅力一方面取决于其穷年忧元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则更取决于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 杜诗的艺术成就与风格是多方面的,就总体而言,他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歌美学风格:沉郁顿挫之美,雄阔苍劲之美,细腻传神之美,厚重沉实之美,迭宕回旋之美,老成凝练之美。 [关键词] 沉郁顿挫雄阔苍劲细腻传神厚重沉实迭宕回 旋老成凝练美学风格现实主义 杜甫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诗人,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了时代的矛盾,在文学史上被称为“诗圣”,其诗被公认为“诗史”。杜诗无论抒情、咏物或叙事,都具有诗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主观感情色彩。他的诗风格多种多样,诸如清新、秀丽、明快、俊逸等,无不兼备。下面我们将对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沉郁顿挫、雄阔苍劲、细腻传神、厚重沉实、迭宕回旋、老成凝练六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沉郁顿挫之美 杜诗的沉郁顿挫,形成的原因很多,就沉郁顿挫的诗风表现出来的诗歌境界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杜牧的诗及特色有哪些 篇一:杜牧生平及杜牧的著名诗 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宰相杜佑之孙。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 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祖、 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杜牧 20 岁 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23 岁写《阿房宫赋》。卒于长安, 终年五十岁。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 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杜牧 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 成就: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 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 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杜牧生活的时代及作品: 晚唐政治:晚唐时期,唐王朝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使它完全走上了末 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与皇帝的昏庸、政治的腐败以及晚唐时期三 大政治问题密切相关的: 宦官专权 ,藩镇割据, 朝臣党争。杜牧生当唐王朝似欲中兴实则无望的时代,面对内忧外患,他忧 心如焚,渴望力挽狂澜,济世安民。他主张削平藩镇,收复边疆。 可惜杜牧有相才,而无相器,又生不逢时在江河日下的晚唐,盛唐气息已一 去不返,诸帝才庸,边事不断,宦官专权,党争延续,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如蚁穴 溃堤,大唐之舟外渗内漏。杜牧死后不过数年,农民起义便如风起云涌,再过五 十年,江山易帜。“请数击虏事,谁其为我听”,杜牧的才能,湮没于茫茫人海 之中。 熟读史书,看透时局,杜牧无法力挽狂澜,只得无奈将一腔悲愤交于酒肆。 对于杜牧而言,饮酒,成了疗伤祛痛的乐事。那么,就将这副身子,这腔醉意,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杜甫诗歌的艺术性 萧涤非 内容提要(一)对杜诗的艺术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杜甫是十分重视诗的艺术性并对自己的创作要求十分严格的诗人;杜甫又是在体裁、风格、艺术技巧、创作方法等方面集大成的诗人。(二)杜甫的叙事诗多即事名篇,自创新题,且全用五、七言古体,其艺术特点是:典型化的手法、对现实的客观描写、心理刻画、语言的个性化、细节描写。(三)杜甫的抒情诗所抒之情真实而重大,其艺术特点是:具体形象、景情交融、语言精练、大发议论、幽默含蓄。(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原因,主要是学习,特别是向民歌学习。 我想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性:一、对杜诗艺术性的应有认识。二、杜甫叙事诗的艺术特点。三、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四、杜甫取得高度艺术成就的基本原因。为了突出杜诗的艺术特点,除结合他的一些代表作品外,将尽可能和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一些作品作些比较。比较,确是一个很好的容易说明问题的研究方法,但要做到恰到好处也颇不容易。因为首先得注意到拿来作对比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是相同的,至少是相近的。然而这样巧合的作品是并不多的。 谈到比较,倒不禁使我们想起贾至、岑参、王维和杜甫4 人所作的“早期大明宫”那4首七言律诗。虽然这种诗不可能有什么高度的思想性,只能是一些官样文章,但由于写的是同一的题材,拿来作对比倒是十分合适的。前人也曾这样做过,想定出个甲乙丙丁来。有的评岑参第一,有的又推王维,也有不少好心肠的评论家和杜诗的注释者一定要替杜甫争面子,说还是杜甫那首写得最好。但一般还是倾向于王维,《唐诗三百首》选了王维和岑参的,没有选杜甫和贾至的,正代表了一般的看法。为什么王维那首早期诗能居第一呢?这是因为诗中有这么两句漂亮的话:“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是从今天来看,王维这首诗要算是最坏的,因为他在睁着眼睛说瞎话,歌功颂德简直到了无耻的地步。我们知道,他们这4首唱和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也就是安史之乱的第3个年头。这时长安、洛阳刚刚恢复,安庆绪还占领着邺城,史思明仍盘据河北,到处还正在流血,为了换取回纥的兵力,唐肃宗就在这一年的7月,还不得不把自己的一个最小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纥。这哪里谈得上什么“万国衣冠拜冕旒”呢!顾亭林在《日知录》“文词欺人”一条中说:“古来以文辞欺人者,莫若谢灵运,次则王维。”我看,这首诗也是一个证明。杜甫固然不会说这种瞎话,就是岑参也不会说。由此可见,即使是一首应制式的诗,在两相比较之下,也仍然可以看出不同作家的不同作风。同时也可见,王维这位田园诗人是颇不老实的,他很会粉饰现实,很会做官。 说来也很巧,4位诗人中,岑参是边塞诗人代表,王维是田园诗人领袖,是“诗佛”,而杜甫又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诗圣”。但也很遗憾,当时李白没有在朝做官,否则让“诗仙”也写上一首,那可能就更有意思了。 我讲上面这段话的意思,不过在说明“比较”确是一种很好的能说明问题的方法,但必须注意题材的一致性。

白居易诗歌艺术风格

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的诗歌风格 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诗坛又崛起了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元白诗派。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上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清人赵翼说:“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元白诗派的重写实、尚通俗的诗风,其远源可以追溯到三百首中的“风”诗和汉魏乐府民歌,其近源则是安史之乱以来一批具有写实倾向的诗人创作,尤其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创作。如有名的“三吏”、“三别”、《兵车行》、《悲陈陶》、《哀江头》等。这些诗作有两点最值得注意:一是继承了古乐府的形式,自拟新题,缘事而发,写真实实事、亲身见闻;二是以朴实真切的语言乃至口语入诗,力求通俗浅显。白居易继承杜甫写实传统的意识是非常明确的。元稹则更欣赏杜诗通俗化的倾向。在这一诗歌通俗化的过程中,张籍、王建、元、白等人由于诗风相近,成为元白诗派的主要成员。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重要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白居易作诗2800余首,有“诗王”之称。他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前两类体现着他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 本文是关于杜牧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诗人杜牧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留下很多惊世著作。下面是杜牧的诗歌创作风格,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作品特点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中丞书》)。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子》。任地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作一点事。《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惊飞四散的哀鸿,象征在回纥侵略蹂躏下逃回祖国的边地人民。诗中既表现了对难民的体贴同情,也暗示统治者对他们的漠不关心,“仙掌”、“长门”,并非泛泛的修词设色,“岂逐春风”也不仅仅是写鸿雁秋来春返的自然现象。这两首诗的思想容和现实背景,和白居易《缚戎人》、《西凉伎》是相近的,但他用的是近体,写得更简练浑括。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诗里通过人们所熟知的唐明皇贵妃的故事,含蓄而有力地讽刺了晚唐帝们的荒淫享乐。其创作意图和他不满“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而作《阿房宫赋》是完全一致的。他另一些咏史作品,则带有较为明显的史论特色。如《赤壁》诗:“东风不与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乌江亭》诗:“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是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独创的议论。他这种论史绝句的形式,后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