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姜瘟病和姜螟发生及防治
生姜病虫害

生姜病虫害一、生姜病虫害类型1. 病害(1)姜瘟病:又称软腐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地下块茎。
(2)姜炭疽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可蔓延至茎部。
(3)姜白星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危害叶片,形成白色斑点。
(4)姜根结线虫病:由线虫引起,危害生姜的根部,影响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2. 虫害(1)姜螟:幼虫危害生姜的茎、叶,严重时可将叶片吃光。
(2)姜蚜:吸食生姜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受阻。
(3)姜跳甲:幼虫危害生姜地下块茎,成虫取食叶片。
(4)姜红蜘蛛:吸食叶片汁液,使叶片出现黄白色斑点。
二、生姜病虫害发生规律1. 病害发生规律(1)姜瘟病: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原菌繁殖,特别是在气温在2530℃时,发病最为严重。
(2)姜炭疽病:气温在2028℃、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3)姜白星病:气温在1825℃、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病原菌繁殖迅速。
(4)姜根结线虫病:土壤湿度、温度适宜时,线虫繁殖速度快。
2. 虫害发生规律(1)姜螟:气温在2030℃时,有利于姜螟的发生。
(2)姜蚜:气温在1525℃时,姜蚜繁殖速度较快。
(3)姜跳甲:土壤湿度、温度适宜时,有利于姜跳甲的发生。
(4)姜红蜘蛛:气温在2025℃、相对湿度在60%以下时,有利于姜红蜘蛛的发生。
三、影响生姜病虫害发生的因素1. 气候条件:气温、湿度、降雨等气候因素直接影响病原菌和害虫的生长繁殖。
2. 土壤条件:土壤湿度、土壤类型、土壤酸碱度等对病虫害发生有一定影响。
3. 栽培管理:种植密度、施肥、灌溉等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4. 品种抗性: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不同,选择抗病品种可降低病虫害发生的风险。
四、生姜病虫害防治措施1. 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品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
(2)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平衡施肥、科学灌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生姜常见病害症状及防治!

生姜常见病害症状及防治!一,姜瘟病(细菌性病害)生姜姜瘟病是由青枯假单孢杆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是生姜最为严重的疾病,造成生姜严重减产。
发病时间:5月下旬至9月中旬,高峰期7月中旬到9月下旬;发病条件:高温、高湿;主要危害部位:根部及姜块;发病症状:初发病时,植株叶片变黄,萎蔫,反卷,变黄部分和绿色部分之间界限不明显。
病叶由基部向上发展,最后整株变黄枯死。
茎基部和地下根茎部受害处稍微变软,淡褐色,水渍状。
发病后期,内部组织呈糜烂状,溢出灰白色汁液,仅留下完整的表皮;传播途径: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
防止措施:冲施地尊+全能达,7天一次,连用2次,叶面喷雾地衣芽孢杆菌+481,5天一次,连用3次。
二,斑点病或白星病(真菌性病害)发病时间:7月下旬开始发病;发病条件:高温、高湿;主要危害部位:叶片;发病症状:在叶片上形成白色斑点,干枯后穿孔;传播途径:雨水传播。
防治措施:叶面喷雾同灭黄点+481,五天一次,连用2次。
三,炭疽病(真菌性病害)发病时间:5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中旬;发病条件:高温、高湿;主要危害部位:叶片;发病症状:由下部叶发病,叶片干尖,后期叶尖呈红褐色,发病严重时,有下部叶片向上蔓延,至全田发病;传播途径:雨水或小昆虫传播。
防治措施:叶面喷施同灭黄点,五天一次,连用两次。
四,叶枯病(真菌性病害)发病时间:一般5月下旬见病株,8、9月达高峰;发病条件:适温、高湿;主要危害部位:叶片;发病症状:病叶上初生黄褐色枯斑,逐渐向整个叶面扩展,病部生出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全叶变褐枯萎;传播途径:雨水、昆虫或农事传播。
防治措施:同灭哈茨木霉菌+481喷雾,五天一次,连用2-3次。
五,纹枯病(真菌性病害)发病时间:多发生于7月下旬至8月;发病条件:高温、高湿;主要危害部位:叶鞘、叶片;发病症状:叶鞘上发生灰绿色圆形病斑,后扩大呈不规则形货长圆形,叶片上病斑水浸状,扩大后呈云纹状不规则的大型病斑,软化腐烂;传播途径:密植通风差的地块发病严重。
生姜病害一览生姜病害如何用药防治

生姜病害一览生姜病害如何用药防治以下介绍几种生姜常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姜瘟病:主要借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这种病多在高温,多阵雨、渍水田中发生。
防治:姜种消毒,“可杀得2000”稀释800倍液(即40克“可杀得2000”兑水32公斤)浸泡6小时;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并在姜穴里用生石灰消毒。
在发病初期,用“可杀得2000”稀释500~600倍液灌根并结合“可杀得200”+“金云大-120”混用。
稀释10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
姜斑点病: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扑宁”800~1000倍液或者翠丽1500倍液叶面喷雾,间隔7-10天再施药一次。
姜炭疽病:防治:发病前喷施“云生”600~800倍液可有效预防发生。
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5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连续2~3次。
姜叶枯病:防治:发病前喷施“云生”600~800倍液+“金云大-120”倍液1500倍液叶面喷施,间隔7~10喷2~3次预防,可同时预防多种病害。
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倍液+“云大-120”稀释1500倍液喷施防治。
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发病初期,用500倍“可杀得2000”药液(即40克“可杀得2000”对水20公斤)灌根,结合“可杀得2000”稀释10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000倍液叶面喷雾,间隔7~10天再施药一次。
姜枯萎病:防治:“可杀得2000”稀释500~6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000倍液灌根,每次淋施0.2公斤药液,间隔7~10天灌根一次,连续2~3次。
姜眼斑病:防治: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1500倍(即10~15克“翠丽”对水15公斤)或者“可杀得2000”稀释1000倍(即15克“可杀得2000”对水15公斤)叶面喷施,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姜立枯病:主要为害幼苗,初病苗茎基部靠地际处褐变,引致立枯。
姜瘟病可防可治

姜瘟病可防可治姜瘟又称姜腐烂病、姜软腐病,是由假单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
由于目前暂无有效专治姜瘟的杀菌剂,因此,要以农业综合防治措施为主,围绕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病害蔓延为中心,严把以下7个防治环节:1、土地选择、实行轮作:姜瘟的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14个月至6年,是发病的初浸染源。
所以,采取品种轮换和水旱轮作(一年种生姜、2年种水稻)不能解决防病的根本问题。
必须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前茬作物不种生姜、番茄、辣椒、茄子、土豆、花生等及与以上作物同科的地块轮种。
2、选择姜种:带病姜块下地能导致姜瘟病在地下根部传播。
因此,要严格选种和引种,引种后经晒2天太阳,剔除肉质变色、变软、水渍状、表皮易脱落的姜块;选择无病害、无虫伤、肥大整齐、色泽光亮、芽口好的姜块做姜种。
3、种姜及土壤消毒:(1)选用噻菌铜(龙克菌)浸种:500倍液3小时消毒并促进发芽1~2个,但不要时间太长,时间超过6个小时,发芽就太多,影响发芽出苗不壮。
或1:1:150倍液的波尔多液浸种15~30min消毒。
然后用草木灰或300倍噻菌铜(龙克菌)对姜块分瓣后的伤口消毒,控制大田土壤中的细菌从种姜伤口浸入。
(2)大田土壤消毒:播种前7天开好垄穴,喷施甲醛同时用地膜复盖4天揭开后3天播种;或开好垄穴喷施20%噻菌铜(龙克菌)500倍。
4、栽培管理:一要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忌用病姜的茎、叶、杆和带菌土来沤制土杂肥;二要平整田地,深沟窄厢,开好四周及行间排水沟,防止雨天姜地积水;三要做好姜田隔离,切忌串排、串灌,严禁发病姜田的水流入无病田块;四要重施基肥,增施磷、钾肥和串草木灰,忌偏施氮肥;五要勤查姜田,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将病株及周围植株挖掉,带到田外集中消毁,并在病穴及四周喷灌5%漂白粉溶液或新鲜石灰粉,做好田园清洁工作,防止病害扩散曼延;六要加强预防,整个生长期可选用20%噻菌铜(龙克菌)或波尔多液喷3~4次。
5、统防统治:做到群众防治与专业防治、重点防治与普遍防治、农业防治与药物防治、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并重,统一时间、统一药物、统一技术、统一施药。
生姜种植中几种常见的病害,姜瘟、烂脖子病等处理方法

生姜种植中几种常见的病害,姜瘟、烂脖子病等处理方法生姜是我国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农产品,可作食用、药用,保护人的身体健康。
生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新鲜根茎,性温,别名姜根、百辣云、因地辛等。
生姜对人的身体具有很大的益处,能够扩张血管、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毛孔张开,带走身体寒气、病菌,能够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生姜能够炮制药材,如酱姜、糟姜、姜片干、酸姜和糖姜片等。
生姜在我国多个地区都有种植,其中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是种植生姜的大产地,但生姜病害时常发生,其中生姜茎基腐病、姜瘟病、叶枯病是生姜生产中常见的3种病害,如果姜农未能及时做好防治,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经济的损失。
鉴于很多姜农在发现生姜病状后无法判断是哪种病害导致的,小编在这边建议大家可以使用鑫科植保姜瘟根腐灵来防治生姜的病害,保产增值,因为这款菌剂是专门研制出来防治生姜土传病害的,效果十分显著。
生姜的主要病害生姜的病害有很多种,主要包括姜瘟病、炭疽病、斑点病、根结线虫病和结群腐霉软腐病;虫害也有很多,如姜螟、异形眼蕈蚊。
1.姜瘟病姜瘟病又称姜腐烂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一般可造成20%~30%的损失,严重则可导致毁种,对生姜生产造成威胁。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根茎叶均可受到损害,主要是为害地下根茎部分。
首先,该病多在近地面上半部分先发病,病斑呈褐色无光泽,而内部逐渐腐烂,内部有白色恶臭汁液,仅有外部表现完好,但败絮其中。
其次,根部会出现黄褐色腐烂,根茎呈暗紫色,叶片枯萎凋零,直至全株薦死。
姜瘟病的发病规律为:其病原体为茄青枯拉尔氏菌,病菌喜高湿高温,最适合生长的温度27-37°C,最易发病的温度26~31t,该种病原体寄主发微光,茄科类蔬菜尤其是生姜极易受到侵害。
该病原体易被田间其他寄主携带,在土壤中过冬,还可引发其他部位发病切。
细菌也可以通过雨水、灌溉水传播,通过姜皮表面创伤侵入生姜体内,造成疫情严重。
姜瘟病防治方法1、选留无病种姜,从外地引进种姜,要进行药剂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波尔多液或草木灰浸液。
生姜姜瘟怎么办 生姜姜瘟防治办法

生姜姜瘟怎么办生姜姜瘟防治办法姜瘟又称生姜腐败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生姜生产的毁灭性病害。
那么生姜姜瘟该怎么办,又有怎样的防治办法呢?姜瘟的发生症状和特点农民俗称的姜瘟即姜腐烂病,是危害生姜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
发病后一般减产20-30%,重者达60-80%,甚至失收。
湖南从6月下旬开始发病,一直为害至收获期止。
发病初期,叶片羹蔫卷缩,后由绿黄色转黄褐色,最后全株死亡。
根茎受害发软腐烂,具恶臭,地下部分易从基部折断倒伏。
姜腐烂病为细菌性病害,传播蔓延迅速,对姜的产量影响极大。
姜瘟病菌主要来源于种姜、土壤、灌溉水、农家肥等,高温季节发病严重。
姜瘟防治措施1、农业防治①实行2年以上轮作,且前茬为白菜、大蒜作物较好,避免与有青枯病的茄科作物换茬。
②选择排水良好的沙壤土,深沟高畦,降低田间湿度。
低洼地块土壤粘湿,晴天易开裂断根,雨天积水土内湿度过高,容易发病。
③施足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基肥,多施草木灰,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④在高温干旱季节,实行早晚浇凉水,不要大水漫灌,使畦面见干见湿;高温多雨季节,及时排出沟里积水,做到雨停地爽。
2、化学防治①土壤消毒:用绿亨8号每平方米1毫升,加水2公斤,将药水喷于土面,再开沟做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烧毁或深埋,并于病穴肉淋洒药剂消毒。
可使用5%硫酸铜或5%漂白粉或72%农用链霉素3000-4000倍液,每穴淋洒0.5-1千克。
②姜种消毒:使用硫酸链霉素浓度为5×10E-4浸种48小时,或40%福尔马林100倍液浸、闷种各6小时,或30%氧氯化铜800倍液浸种6小时。
种植时姜种切口要蘸草木灰后方可下种。
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施绿亨6号(金消康、原杀菌王)800-1000倍液;或用绿亨3号800倍液浇根,每隔7-10天浇根1次,连浇4次或绿亨代森胺1200-1500倍液喷施,药剂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或用20%叶枯宁13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8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每亩使用药液75-100千克,每隔10-15天防治1次,共2-3次;或用康地蕾得每亩3000克在发病初期灌根,每隔10防治1次,连灌二次即可。
论析生姜姜瘟病综治措施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疏松、排水不良、盐分过高 的地块易发病。
栽培管理
连作地块、施肥不当、田间积水等栽 培管理措施不当,也会加重姜瘟病的 发生。
发生规律
01
02
03
发病时期
姜瘟病一般在生姜生长期 间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 节最为严重。
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通过水流和地 下害虫传播,也可通过带 菌土壤传播。
侵染循环
姜瘟病危害
严重影响生姜产量和品质 降低生姜的商品价值
威胁生姜产业可持续发展
综治措施重要性
控制病害传播,降低损失 提高生姜产量和品质
保障生姜产业可持续发展
02
姜瘟病发生原因及规律
发生原因
病原菌传播
姜瘟病病原菌主要通过带菌土壤、病 残体、灌溉水等传播,也可通过昆虫 、线虫等传播。
气候条件
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病原菌繁殖和传 播,因此夏季多雨年份姜瘟病发病较 重。
农业防治技术
轮作换茬
实行与非茄科作物三年以上的轮作,降低土壤中 病菌的积累,减轻病害发生。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姜瘟病抗性较强的品种,如山农一号、山 农二号等。
建立无病留种田
建立无病留种田,从无病田选留种姜,防止种子 带菌传播。
生物防治技术
使用生物农药
使用枯草芽孢杆菌、井冈霉素等 生物农药,对姜瘟病具有一定的 防治效果。
虽然防治效果显著,但部分地区仍存在病情反弹现象,说明防治措施仍需进一步完善。
改进建议及未来发展方向
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利用生物制剂、天敌等生物防 治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量,降低环境污染。
加强病情监测与预警
建立病情监测与预警系统,及 时发现并控制病情的扩散。
生姜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新农村2021.5生姜是一种重要的调味蔬菜,具有生产区域集中的特点。
近年来,姜瘟病在我国各生姜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生姜一旦发生姜瘟病,会导致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给姜农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姜瘟病已成为阻碍生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子,必须有效防控。
1.为害典型症状姜瘟病主要危害生姜的地下茎和根部,也可发生于叶茎部,一般多在靠近地面的茎部和根部的上半部发病。
发病初期,叶片萎垂、反卷,叶尖和叶脉浅黄,后变成黄褐色。
茎基部和姜块连接处病斑初为淡黄褐色水渍状,进而组织逐渐软化腐烂,用手挤压病部有乳白色米水样汁液,散发臭味。
地上茎被害,开始呈暗紫色,稍后渐变黄褐色而腐烂,残留纤维。
2.发病特点姜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病害,其病原菌主要随病残株在土壤中越冬,且能单独在土壤中存活3~5年。
除侵害生姜外,还可在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植物中传播,危害茄科植物。
姜瘟病发病适温为28℃~37℃,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越利于病原菌的生长,病害发展越快;湿度在80%以上发病快,而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0%时,病原菌致病性显著降低。
因此,姜瘟病的发病程度与当年温度的高低、雨季的早晚、降雨量的多少有很大关系。
温度高,雨季早,降雨量大为姜瘟病病菌的扩展、入侵和繁殖提供了条件,一旦发病整个姜田会大面积发生。
在浙江省露地生姜生产中,姜瘟病的发生一般从6月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害逐渐加重,7—9月危害最重,9月以后病害又逐渐减轻;大棚栽培的生姜,姜瘟病的发生会提早至5月。
3.传播途径姜瘟病的发生和蔓延主要是姜种或土壤带菌并遭遇适合病原菌生长的高温高湿环境。
另外,田间的灌溉水、雨水、地下害虫、农具、带菌土粪或农事操作等也会造成多次再侵染。
(1)带病种姜传播生姜以根状茎繁殖,采用大棚早熟栽培、以采收嫩姜为主的农户基本不留姜种,每年从外地购入种姜。
由于把关不严,难免会有一部分姜种从病区调入,带病菌姜种成为姜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购姜种在播种前生姜姜瘟病的发生与防治浙江大学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10058)叶红霞21需要一段时间的贮藏,如购得带菌姜种或在贮藏过程中姜种腐烂感病都会在播种后造成姜瘟病的过早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姜瘟病和姜螟发生及防治
生姜的病虫害主要是姜瘟病、斑点病、根腐病、炭疽病以及姜螟、小地老虎、异形眼蕈蚊、蓟马等,而姜瘟病和姜螟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2种病虫害。
生姜的病虫害主要是姜瘟病、斑点病、根腐病、炭疽病以及姜螟、小地老虎、异形眼蕈蚊、蓟马等,而姜瘟病和姜螟是其中最重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2种病虫害。
一、姜瘟病。
该病又称姜腐烂病,是生姜生产中最常见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也是制约生姜生产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近几年在我县连年重发,据笔者调查统计,该病平均发病株率为19.3%,严重地块高达49.6%,个别田块甚至绝收,每年因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4万吨以上。
一、症状识别:该病主要为害生姜茎叶和根茎,地上茎部被害呈暗紫色,内部组织变褐腐烂,只残留纤维。
绝大多数叶片先失水向叶背卷曲,叶片下垂,维管束变成褐色,后植株青枯而死;但植株直立不倒伏。
少数严重植株叶片自下而上变成枯黄色。
根茎发病初期呈水渍状,黄褐色,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腐烂,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见有乳白色菌脓从维管束中溢出,拔除病株时从根茎处腐烂且散发臭味。
根部被害时也呈淡黄褐色,最终全部腐烂。
二、发病规律:病原菌在根茎和土壤中越冬,一般在土中可存活2年以上,带菌种姜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此病土也是姜瘟病的重要侵染来源。
在我县生姜一般5月底6月初就开始发病,6月中旬田间调
查时可见零星发病中心,6月底至7月上中旬为该病多发期,因为这一时期温度高,雨水多,为病菌的扩展侵入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所以遇高温多雨年份,往往短期内就造成该病大流行,危害严重。
7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为该病的发病盛期,此时田间可见成片的黄褐色病株,严重田块可全部死亡。
三、防治方法:姜瘟病的传播途径多,发病期长,防治较为困难。
目前尚无理想的药剂,因而应以农业防治措施为主,结合物理防治,辅之以药剂防治,以切断传播途径,尽可能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1、农业防治。
严格选用无病种姜,并实行4年以上轮作,结合精细管理,施净肥、浇净水,可以切断土壤传菌的途径,把该病的发生降低到最低限度。
2、物理防治。
对已发病的田块,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当地农民一般把发病中心及其周围的土壤和病株用塑料薄膜密封起来,并在四周1米范围内用生石灰撒施消毒,可以大大降低该病的传播和蔓延。
3、药剂防治。
可选用一些杀细菌的药剂,如72%农用链霉素粉剂2000倍液或80%杀菌先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灌根防治,每丛生姜每次浇灌根250克药液,每隔7-10天施药一次,可以连喷3-4次。
二、姜螟。
姜螟又名钻心虫,是一种杂食性害虫,从生姜出苗至收获前均能造成危害,一般年份该虫在生姜田的危害株率为2-5%,如不注意防治可达到10%以上的危害率。
一、发生规律:姜螟主要以幼虫取食为害,幼虫孵出2-3天即可
从距地面1-5厘米高处叶鞘与茎杆缝隙或心叶处侵入,且侵入处有明显的钻蛀孔洞。
幼虫钻入后即向上钻蛀取食,造成茎杆空心,使水分营养运输受阻,被害叶片成薄膜状,且残留有粪便,叶片上有不规则的食孔,茎和叶鞘常被咬成环痕。
苗期受害后上部叶片枯黄凋萎或造成茎杆折断而下部叶片一般仍表现正常,所以田间调查时可以清楚看见上枯下青的植株即为姜螟危害。
这时找出虫口,剥掉茎杆,一般可见到正在取食的幼虫。
幼虫体长约1-3厘米,3龄前幼虫呈乳白色,老熟时呈淡黄色或褐色。
二、防治方法
1、人工捕捉。
由于该虫钻蛀为害,一般药剂的防治效果不是很好,特别是老龄幼虫抗性较强,提倡用人工捕捉的方法,一般早晨发现田间有刚被钻蛀危害的植株,找出虫口,剥开茎杆即可发现幼虫。
2、药剂防治。
该幼虫在2龄前抗药性最强,所以应提倡治早治小,适时进行喷药防治。
宜选用的药剂有15%杜邦安打悬浮剂4000-5000倍液,或5%锐劲特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20%一网打进乳油2000-2500倍液,对田间植株喷雾,亦可用上述药剂注入虫口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