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的治疗方法
生姜病虫害防治历

生姜病虫害防治历一、生姜病害防治1.姜瘟病(1)症状:姜瘟病是生姜的主要病害,主要为害地下块茎。
发病初期,姜块表面出现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病斑边缘不明显,病健交界处明显,后期病斑表面产生白色霉层。
(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选择抗病品种,实行轮作,避免连作;加强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间销毁。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2.姜腐病(1)症状:姜腐病主要为害地下块茎,发病初期,姜块表面出现淡黄色病斑,逐渐扩大,病斑边缘不明显,后期病斑表面产生黑色霉层。
(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同姜瘟病。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3.姜炭疽病(1)症状:姜炭疽病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出现淡黄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病斑边缘呈紫红色,中央灰白色,后期病斑表面产生黑色小粒点。
(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同姜瘟病。
②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二、生姜虫害防治1.姜螟(1)症状:姜螟是生姜的主要虫害,以幼虫为害叶片、茎秆和地下块茎。
叶片受害后,出现孔洞、缺刻,严重时整株叶片被食光。
(2)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清洁田园,减少虫源;适当调整播种期,避免幼虫盛发期与生姜生长旺盛期重叠。
②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可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2.姜蚜(1)症状:姜蚜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生姜叶片背面吸食汁液,导致叶片卷曲、生长不良,严重时整株枯死。
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防治方案

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防治方案一、病害说明生姜茎基腐病(又叫“烂脖子病”)是由真菌危害,主要为害茎基部,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导致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无臭味,危害季节集中在生长前期。
生姜姜瘟病是由细菌危害,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挤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
姜瘟病原菌潜伏期长,发病条件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是因使用带菌种姜或种姜被土壤中病菌侵染开始至在生姜膨大期后逐渐致害。
二、传播途径姜瘟病病菌在土壤及种姜内越冬,并可在土壤内存活2年。
播种病姜后,在田间零星发生病,通过流水和地下害虫传播,造成全田发病,蔓延十分迅速。
病菌自伤口侵入,也可由茎、叶侵入维管束,向下扩展至根茎,并进入薄壁组织,造成组织崩溃和腐烂,全株死亡。
温度高湿度大的粘质土壤发病重。
茎基腐病病菌以菌丝体潜伏在病姜及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内越冬,条件适宜即可发病。
一般5月开始发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种姜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3月播种时。
三、发病条件姜瘟病(1)寄主抗性:品种间抗性有差异。
(2)环境:高温多湿,时晴时雨,土温变化激烈易发病,形成流行。
6~9月份,每降大雨后1周左右,田间即出现1次发病高峰。
(3)栽培:植地连作、低洼、土质黏重、无覆盖物、多中耕锄草和偏施氮肥的发病重。
茎基腐病高温高湿有利于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适宜的发病温度为20℃-25℃.生姜属喜光耐旱植物,通风和透光不良的地块易发病。
黄泥壤土、黏性重的土壤易发病重。
重茬连作地块田间菌源量累积,发病较重。
四、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上述病害多发生于连续种植多年的重茬地块,具有发病迅速、猛烈、致害严重、抗药性强、防治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制定方案时应选择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新型生物制剂,早防早治、综合管理。
近年来很多生姜种植区,采取“熏地”方法防治姜瘟病及线虫,采用的药剂一般是高度剧毒药剂,连续使用多年的用药量越来越多,抗药性越来越强,需要逐渐增加药剂用量才能取得一定效果,致使病害防治系数增大。
生姜姜瘟、茎基腐防治方案

潍坊奥丰作物病毒防治有限公司《姜瘟净》产品对生姜姜瘟病、茎基腐病防治方案用药时期防治对象防治方法生姜揭膜时(6月中下旬或7月初)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方案1: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进行土壤全面漫灌杀菌。
根据生姜生长状况及天气情况,间隔7—10天,再进行一次漫灌或穴灌。
方案2: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对低洼区、往年发病区及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可采取穴灌,每株灌液400—600ml。
间隔7—10天再进行一次全面穴灌治疗茎基腐病该时期若生姜只感染了茎基腐病,可采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采取穴灌,每株灌液200—300ml,间隔7天,再进行全面穴灌。
培土前、后预防姜瘟病、茎基腐病将姜瘟净按600倍液稀释,对低洼区、往年发病区及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可采取穴灌,每株灌液400—600ml。
治疗姜瘟病(兼治茎基腐病)对地块低洼处、往年发病区、已病区及病区周围3米内区域,进行1次漫灌,根据病情,可隔7天再进行一次穴灌;其余种植区可根据预期病情进行穴灌预防,每株灌液400ml—600ml左右。
治疗茎基腐病若生姜只感染了茎基腐病,可采用青枯立克500倍液,对发病区及病区周围2米内区域进行全面用药1次,其余区域采取穴灌,每株灌液300—400ml,间隔7天,再进行全面穴灌。
备注1、揭膜后,病菌开始活跃,此时是防治姜瘟病的关键时期。
2、生姜培土后,因部分根系受损,病菌易入侵植株,所以亦是防治生姜病害的重要时期。
产品优势《姜瘟净》为中草药杀菌剂,可有效防治生姜姜瘟病和茎基腐病,无药害、无残留、无抗药性,且有促根壮苗的作用。
姜瘟病一亩地防治成本整个生长期约需1000元左右,防效率达95%以上。
弥补了氯化苦,溴甲烷等对土壤进行熏蒸,带来的高成本,强抗药性等缺点。
11。
生姜种植发生瘟病如何防治?

生姜种植发生瘟病如何防治?
去年生姜价格一路飙到了高价,让许多的生姜种植的用户心痒痒的,希望今年也能够有一个好的效益。
那么在生姜的种植过程中会发生什么病症呢?今天我们就讲解一下姜发生瘟病的解决之道。
答:姜瘟病又叫姜腐烂病,姜株受到病菌侵染后,不论茎叶或根茎都能表现受害症状。
根茎发病初期呈水浸状,黄褐色,无光泽,以后内部组织逐渐软化,仅残留外皮,挤压病部可流出灰白色水状液体,有臭味。
生姜根部受害后也呈现淡黄褐色、并最终全部腐烂。
地上茎被害呈现暗褐色,茎部组织变褐腐烂,残留纤维。
叶片受害侵染后出现凋萎状,并从下至上变成枯黄色,边缘卷曲。
防治:①、注意轮作,尤其是在多年种姜的老姜田,最好实行4年以上的轮作;②、严格选种,消除种姜带菌隐患;③、施用的有机肥要充分腐熟,姜田要选地势高燥、排灌良好的地块,高畦栽培;④、药物防治上可用:发病初期用农用链霉素1000-1500倍液;或30%琥胶肥酸铜500倍液;或用70%敌克松600倍液灌根防治。
加紧防治生姜茎基腐病

避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应将不同药剂进行合理配伍与轮换使用,提 高防治效果并延缓病原菌的抗药性。
失败案例:未及时防治导致病害蔓延
未及时发现
一些农户可能没有及时发现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生,错过了最佳防 治时期,导致病害迅速蔓延。
防治措施不当
一些农户可能使用了不当的防治措施,如使用过量药剂或使用无效 药剂,导致防治效果不佳,甚至加速病害的蔓延。
未来挑战与机遇
生姜茎基腐病对生姜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未来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揭示其发
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快速发 展,生姜茎基腐病的流行趋势可能会发 生变化,需要密切关注并采取相应措施
。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以利 用基因编辑技术等手段,对生姜进行精 准改良,提高抗病性,为农业生产提供
02
叶片发黄
感染茎基腐病的生姜叶片会变黄,严重时脱落。
03
茎基部腐烂
生姜茎基部的组织会逐渐腐烂,露出内部的茎秆。
危害情况
01
02
03
产量下降
生姜茎基腐病会导致生姜 产量大幅下降,甚至减产 一半以上。
品质下降
感染茎基腐病的生姜品质 会受到影响,导致市场价 值下降。
土壤污染
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会 在土壤中越冬,并传染给 下一年种植的生姜,导致 土壤污染。
加紧防治生姜茎基腐 病
汇报人: 2023-11-28
目录
• 生姜茎基腐病的症状及危害 • 生姜茎基腐病的发病原因 • 加紧防治生姜茎基腐病的措施
目录
• 生姜茎基腐病的预防建议 • 生姜茎基腐病的防治案例 • 生姜茎基腐病的研究展望
生姜茎基腐病的症状及危害
01
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

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姜瘟病是制约大姜生产的重要原因,那么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怎么预防与治疗呢?今天店铺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姜瘟病和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
黄姜茎基腐病的特点黄姜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
该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借水流、耕作传播,通过根茎伤口或直接从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
生育期中多雨、湿度大、气温高、管理粗放、通风不良的田块发病重。
发病初期,靠近地表面茎秆上产生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后逐渐扩展,后期病斑环茎基一周,皮下组织疏松发黑,逐渐腐烂,地上部茎叶发黑,茎秆枯萎、死亡,但不落叶。
(1)从耕作方式来说:长期单一种植黄姜的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
二是水田和平坝地发病重,坡地发病轻。
三是垄作搭架栽培的发病轻,平栽和未搭架的发病重。
(2)合理施用磷、钾肥和硼锌等微肥地块发病轻。
(3)黄姜耐旱、耐肥、怕水、怕涝,因而高温高湿、通风不良、湿气滞留的情况下发病重,反之,则轻。
黄姜茎基腐病防治方法针对黄姜茎基腐病的发生特点,采取以农业技术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
通过选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轮作倒茬,高畦垄作,搭架栽培辅之以药剂防治,使黄姜茎基腐病得到有效控制。
(1)选用无病虫、无霉烂种薯,保证苗全苗壮。
播种时,每100千克种子用多菌灵200克,加水100千克,浸种4~5分钟,晾干后待播。
(2)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每亩选用70%托布津、50%多菌灵、50%敌克松或福美双1~1.5千克拌细土30千克撒施土中。
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可预防土传病害。
(3)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巧施硼锌肥,增强植株抗病力。
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2000千克,磷肥50千克,钾肥25千克或黄姜专用肥75~100千克,以基肥为主。
(5)垄作搭架栽培,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茎生长。
按1米宽作垄,垄高20厘米,当苗高30厘米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防病控害。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这样防治用药效果快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这样防治用药效果快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姜瘟病症变现主要为害地下茎及根部,常从茎基部开始发病,病部初呈暗紫色,后呈黄褐色水浸状,病姜内部组织软化腐烂,挤压病部流出污白色汁液,有臭味;剖开病姜可见维管束呈褐色。
地上部初期萎蔫,随病情的发展逐渐枯死。
大姜生姜茎部腐烂黄叶发生原因1.姜瘟病病菌可在种姜、土壤及含病残体的肥料上越冬,因而可通过病姜、土壤及肥料进行传播,成为翌年再侵染源。
姜瘟病为细菌性病害,带菌姜种是主要的侵染源,栽种后成为中心病株,靠地面流水、地下害虫传播,病菌需借助伤口及自然孔口侵入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汗液可借助水流传播。
姜瘟病流行期长,为害严重。
田间识别的重要特征为:①病株断茬用手挤压有白色的汁液,有恶臭味;②一闻腐烂的姜块有臭味。
③腐烂是从内向外烂;④茎部染病,呈暗紫色,叶片凋萎,叶色淡黄,边缘卷曲,最后死亡。
2.病菌侵染时多从近地表处的伤口及自然孔口侵人根茎,或由地上茎、叶向下侵染根茎,病姜流出的汗液可借助借灌溉水、地面流水、地下害虫和雨水溅射传播蔓延,并可借姜种调运作远距离传播。
姜瘟病流行期长,为害严重。
大姜生姜姜瘟病茎部腐烂黄叶解决方法:1.轮作换茬。
轮作换茬是切断土壤传播病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对已发病地块,间隔3年以上才可种姜。
种植生姜的前茬最好选用新茬或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菜园地以葱蒜茬较好,种过茄科作物并发生过青枯病的地块不宜种姜。
2.严格选种。
收获前,在无病姜田里严格选种,选长势强,分枝多,无病害症状的健壮植株,单独收获和贮藏;第二年催芽前再选颜色黄白,表皮光滑,无病害表现的肥大姜块做姜种,避免姜种带菌传播病害。
3.选地和整地。
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沙壤地块。
整地时地面要平,姜沟不宜过长,以防排水不畅,姜田还应设排水沟,防止雨季田间积水。
4.施干净肥料。
姜田所用肥料应保证无病菌,因此,切不可用病株残体或带菌土壤沤肥,有机肥充分腐熟后方可施用。
姜病虫害防治技术

大姜常见病虫害防治众多菜农反映姜的生产过程中许多常见病害,不知如何用药,因此特别介绍一下有关大姜各种病害的对应防治方法,菜农朋友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合适的药剂。
1.姜瘟病:主要借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从种姜萌芽出土到生姜采收前均可发生,这种病多在高温,多阵雨、渍水田中发生。
防治:姜种消毒,“可杀得2000”稀释800倍液(即40克“可杀得2000”兑水32公斤)浸泡6小时;发现病株,及时挖除烧毁,并在姜穴里用生石灰消毒。
在发病初期,用“可杀得2000”稀释500~600倍液灌根并结合“可杀得200”+“金云大-120”混用。
稀释10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
2.姜斑点病:防治:发病初期喷药防治,“扑宁”800~1000倍液或者翠丽1500倍液叶面喷雾,间隔7-10天再施药一次。
3.姜炭疽病:防治:发病前喷施“云生”600~800倍液可有效预防发生。
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500倍液叶面喷施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连续2~3次。
4.姜叶枯病:防治:发病前喷施“云生”600~800倍液+“金云大-120”倍液1500倍液叶面喷施,间隔7~10喷2~3次预防,可同时预防多种病害。
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倍液+“云大-120”稀释1500倍液喷施防治。
5.姜细菌性软腐病:防治:发病初期,用500倍“可杀得2000”药液(即40克“可杀得2000”对水20公斤)灌根,结合“可杀得2000”稀释10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000倍液叶面喷雾,间隔7~10天再施药一次。
6.姜枯萎病:防治:“可杀得2000”稀释500~600倍液+“金云大-120”稀释1000倍液灌根,每次淋施公斤药液,间隔7~10天灌根一次,连续2~3次.7.姜眼斑病:防治:发病初期用“翠丽”1000~1500倍(即10~15克“翠丽”对水15公斤)或者“可杀得2000”稀释1000倍(即15克“可杀得2000”对水15公斤)叶面喷施,间隔7~10天再喷一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姜姜瘟病及茎基腐病防治方案
一、病害说明
生姜茎基腐病(又叫“烂脖子病”)是由真菌危害,主要为害茎基部,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导致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无臭味,危害季节集中在生长前期。
生姜姜瘟病是由细菌危害,主要危害根部及姜块,染病姜块初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逐渐软化腐烂,挤压有污白色汁液,味臭。
姜瘟病原菌潜伏期长,发病条件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一般是因使用带菌种姜或种姜被土壤中病菌侵染开始至在生姜膨大期后逐渐致害。
二、防治现状及用药分析
上述病害多发生于连续种植多年的重茬地块,具有发病迅速、猛烈、致害严重、抗药性强、防治成本高、难度大等特点,制定方案时应选择不易产生抗药性的新型生物制剂,早防早治、综合管理。
近年来很多生姜种植区,采取“熏地”方法防治姜瘟病及线虫,采用的药剂一般是高度剧毒药剂,连续使用多年的用药量越来越多,抗药性越来越强,需要逐渐增加药剂用量才能取得一定效果,致使病害防治系数增大。
换用新的防治方案时需要特别考虑药剂品类(不易选用产生抗药性的制剂)、药剂浓度、用药次数、用药时机及综合管理措施如需要配合使用生物菌肥(以菌治菌)、生物有机肥(增加有机质,提高免疫力)等。
三、使用产品说明
《奥力克—姜瘟净》、《奥力克—青枯立克》:中药制剂,主治姜瘟病、茎基腐病、青枯病等,双向传导能力强,内含杀菌成份(绿原酸、生物碱等)及营养复壮成份(氨基酸、多糖等),能杀菌、抑菌,调理内循环,提高免疫力,增强
抗病能力,修复伤口,减少病菌侵入途径等作用,同时具有补充营养、辅助生根、提苗快、长势好等作用,连续使用无抗药性,任何时期使用50倍液以上对作物安全。
《大蒜油》:高仿类硫醚化合物,真细菌通杀,内吸强(与中药杀菌剂等复配能提高其药效),其气味对空气中病菌孢子有直接杀灭作用,对粉虱、蛾类等害虫有驱避作用。
《沃丰素》:内含氨基酸、腐植酸、多糖、微量元素锌、硼等,补充作物营养,提高光合速率,增强株体免疫力,增加产量,改善品质。
三、总体防治思路及作用机理:
1、土壤消毒:利用当地土壤消毒杀菌药剂,消灭存留在土壤里的病菌。
2、揭膜后喷施叶片及茎基部:
茎基腐病高发前期,及时喷雾2遍,除了叶片喷雾外,应重点喷施茎基部。
一是杀灭真菌类病原菌防治茎基腐病害;二是修复伤口,调理生长,提高免疫力;三是药液传至根部,杀灭细菌类的病原菌兼防姜瘟病的发生。
3、膨大期高浓度喷雾:
姜块处于膨大期,外皮出现伤口,则易于被病菌侵染形成病害,通过喷雾药液传导杀死病菌,在有效保护期内杀死周边病菌对姜块形成保护,并修复姜块伤口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喷施中药后叶片大、厚、舒展、油绿,光合作用强有明显的复壮作用,能够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兼防其他叶部病害。
4、重点区域灌根:
对往年发病区域、低洼区域及下水头区域应列为重点防治区域,增加喷雾次
数或采取灌根的方式重点防治。
已见零星发病的姜瘟区域,应采取隔离措施。
扩大范围划设病区,采取喷雾加灌根的方式,重点防控。
喷雾浓度适当提高。
灌根一定要灌透。
五、防治方案
预防方案:
1、种姜消毒:青枯立克60-100倍液稀释喷雾使用。
2、喷施定植沟局部土壤消毒:青枯立克150倍液(每30斤水加100ml)+大蒜油1000倍液(每30斤水加15ml)稀释使用。
3、揭膜后,主防茎基腐病:喷雾+喷施茎基部:《青枯立克》150-300倍液(每30斤水加50-100ml)+大蒜油1000倍液(每30斤水加15ml)稀释使用,连用2-3次,间隔7天左右。
4、膨大期,主防姜瘟病:喷雾+重点区域灌根:青枯立克150-300倍液(每30斤水加50-100ml)+大蒜油1000倍液(每30斤水加15ml)稀释使用。
灌根时以灌透为标准,一般每株约需300ml。
治疗方案:
1.病害初发期喷雾、重点区域灌根:
使用浓度:用青枯立克150-200ml+大蒜油15ml+有机硅兑水30斤喷雾、灌根。
灌根区域:已发病区及往年病区、低洼区及下水头,并适当扩大范围。
灌根用量及次数:每株灌药液300ml左右, 3-5天1次,连灌2-3次。
2.病害发生中期:
使用浓度:用青枯立克200-250ml+大蒜油15-30ml+有机硅兑水30斤喷雾、灌根。
灌根区域:已发病区及往年病区、低洼区及下水头,并适当扩大范围。
灌根用量及次数:每株灌药液300ml左右, 3-5天1次,连灌2-3次。
六、注意事项:
《青枯立克》与《大蒜油》复配时,需加水依次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