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工艺与原理(上整理)复习重点

染整工艺与原理(上整理)复习重点
染整工艺与原理(上整理)复习重点

第九章织物的一般整理

轧光整理:通过轧光机的机械压力、湿热的作用,借助于纤维的可塑性,使表面纤维呈现平行排列,以提高表面光滑平整度,对光产生规则的反射,进而提高织物色泽的目的。

电光整理:电光整理机多为一硬一软的两辊式,硬辊可以加热,且表面上刻有与轧辊轴心成一定角度的相互平行的斜线。整理时在织物表面轧上大量和织物表面纱线捻向一致的平行线纹,掩盖了织物表面纤维不规则排列现象,从而对光线产生规则的反射,赋予织物丝绸般的光泽。

轧纹整理:轧纹整理机同一只可加热的硬辊与一只软辊组成。硬辊表面刻有阳纹花纹,软辊则刻有阴纹花纹,两者相互吻合。整理时借助于织物在湿热条件下的可塑性,利用阴阳辊压轧织物,使织物产生凹凸花纹的效应。

柔软整理:指纺织品在染整过程中,经各种化学剂的湿热处理并受到机械张力等作用,不仅组织结构发生变形,而且能引起手感僵硬和粗糙,柔软整理是弥补这种缺陷使织物手感柔软的加工过程。

硬挺整理:所谓硬挺整理就是利用一种能成膜的高分子物质制成整理浆液浸轧在织物上,使之附着于织物表面。这类高分子物质经干燥后变成薄膜,包覆在织物或纤维表面上,从而赋予织物以平滑、硬挺、厚实、丰满的手感。

上蓝增白:采用少量的上蓝剂(蓝紫色染料或涂料)处理漂白织物,以吸收可见光中的黄橙光,减弱织物上的黄褐色泽。

这是因为练漂后的纤维中残存少量杂质会过量吸收可见光中的蓝紫光,使织物带有浅黄色或浅褐色。而蓝、紫色系染料或涂料可以吸收黄橙光,因此上蓝增白后,织物对黄橙光的反射有所降低,故提高了白度。但是由于总的光反射率降低,使亮度下降。荧光增白:荧光增白是采用少量的荧光增白剂处理漂白织物,以吸收紫外光而放出可见的蓝紫光(波长400~600nm),这些蓝紫光与织物上偏重的黄橙光混合成白光,同时提高了织物对可见光的总反射率(甚至超过100%),从而使织物的白度和亮度都增加。

但在紫外光源较弱的情况下,增白效果较差。

棉、丝绸用增白剂:荧光增白剂VBL;涤/棉织物用增白剂:荧光增白剂DT

第十章防缩整理

织缩:纺织品进行湿处理时,纵向和横向尺寸发生变化而造成面积有较明显的收缩的现象缩水率:织物按规定方法洗涤前后的径向或纬向的长度差,占洗涤前长度的百分率。

毡缩:对于羊毛织物,除了具有一般的缩水现象外,在一定条件下洗涤时,由于机械作用纤维会产生特殊的蠕动而相互纠缠,并使织物缩成紧密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毡缩。此时,通常用面积收缩百分率来表示。由于纤维性能上的差异,因此不同纤维的织物其缩水情况也是

不一样的如:

①毛织物:在洗涤时除了具有较大的初次收缩外,而且经多次洗涤后,还会继续发生很大的后续收缩;②棉、麻织物:一般初次收缩较大,但其后续收缩较低;

③合成纤维及其混纺织物:由于经过热定型加工,外加其吸湿性能较低,缩水问题不如棉、麻织物那样严重;

④粘胶织物:除了具有一般的缩水现象外,有时还易发生毡缩现象;(织物收水机理:略)

对棉织物缩水影响最大的是织物的织缩,其次是纱线长度的收缩,而纤维长度的收缩影响最小。松驰织物结构的整理

最常用的是机械预缩整理,主要是解决径向缩水问题。基本原理:是通过机械预缩整理,使织物的纬密和径向织缩预先增加到一定程度,即织物具有松驰结构,来降低成品的缩水率。举出一种机械防缩的工艺和设备

第十一章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发展过程(树脂整理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防缩防皱整理;第二阶段:洗可穿整理或免烫整理;第三阶段:耐久压烫整理防皱整理的发展方向:

1、如何减少纯棉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强力损失过大的问题

①采用低给液的方法轧液率控制在25-40%;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提高整理效果;②泡沫整理③微拉幅工艺:织物强力可以提高30%以上;

2、如何解决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存在的氯损及甲醛污染问题

①探索其改进方法;②研究开发不含甲醛的新型整理剂,使其向多品种方向发展; 3、研究适当的催化剂,缩短焙烘时间、提高交联效率

防皱整理效果的评定: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整理效果一般用折皱回复角来表示,通常是径向和纬向回复角之和;

树脂整理提高织物抗皱性能的机理:

用一条直线代表纤维素长链分子,在折皱应力下,纤维素分子链会被推向另一位臵,由于树脂所形成的交键像一个弹簧,一旦应力消除,它能使位移的分子回到原来位臵,这样织物就具有抗皱性能。防皱整理工艺

1、工艺流程:浸轧整理液→预烘→焙烘→后处理

2、整理液组成

整理剂(树脂初缩体):DMDHEU(简称2D) 35-45 g/L 催化剂:氯化镁(对初缩体固体含量计%) 10-12 g/L 添加剂:柔软剂VS 20 g/L 润湿剂:渗透剂JFC 3 g/L 整理液中各组分的主要作用

1)整理剂:在适当的条件下与纤维素反应生成稳定的共价交联,使织物获得满意的防皱效果。 2)催化剂:使整理剂在焙烘过程中迅速发生必要的反应。

3)添加剂:为了提高树脂整理后织物的撕破强力和耐曲磨性能,通常要加入柔软剂等添加剂 4)润湿剂:提高棉织物的润湿性能,有利于树脂初缩体能较快地渗透到纤维内部 2D树脂与纤维素结合形成共价键交联最理想的方式:(免烫整理、多元羧酸类整理剂加工工艺:略)防皱整理后纺织品的质量:(主要服用机械性能)织物经过防皱整理后,其主要机械性能如断裂强度、断裂延伸度、耐磨性和撕破强力都发生不同程度下降。 1、断裂强度和断裂延伸度棉织物:经过防皱整理后,棉织物的断裂强度和断裂延伸度都有明显下降,并随织物防皱性的提高而加剧。

(棉织物断裂强度的下降不是由于纤维素在整理过程中受到催化剂的酸水解所造成的;主要是由于共价交联的作用所致。)

粘胶织物:整理后粘胶织物的断裂强度获得提高,特别是湿强度的提高更为明显。但其断裂延伸度和棉相似,发生了明显下降。 2、撕破强力

撕破强度是指织物的径纱或纬纱的切口处耐拉伸的能力,以拉开切口所需要的力表示。织物撕破强度的高低,除与纱线的强度有关外,还与撕裂时承受外力的纱线的数量有关,因此织物纱线强度或断裂延伸度过低、织物中纱线的可活动性较小,都将使织物具有较低的撕破强度。

棉织物、粘胶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撕破强度都会发生显著的下降。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一般采用在整理液中加入柔软剂等。

在整理液中添加柔软剂后,但可使织物中纱线间的摩擦系数减小,纱线在织物中的移动性提高,织物在撕裂时,纱线易于聚拢而有较多的纱线来共同承受撕力,使整理品的撕破强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2、耐磨性

织物中纱线和纤维在摩擦中发生反复形变而受到的损伤,通称为磨损。织物是否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耐磨性。衣服在穿着过程中所发生的摩擦可分为平磨和曲磨两类。

棉织物、粘胶织物经树脂整理后,无能是平磨、还是曲磨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下降。

为了提高整理织物的耐磨性,可在整理液中添加适当的热塑性树脂或柔软剂,热塑性树脂有助于提高织物的耐平磨性,柔软剂的加入有助于提高织物耐曲磨性。

整理品的耐洗性

1、酸、碱水解稳定性

1)酰胺类整理剂:与纤维素以醚键共价交联,在酸性条件下,整理剂与纤维素之间的醚键容易发生水解反应,减少了纤维素大分子之间的交联密度,降低了防皱效果。

2)多元羧酸类整理剂:与纤维素可以形成酯键共价交联,酯键在酸性条件比在碱性条件下稳定,在碱性条件下,可发生水解。由于水洗都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多元羧酸类整理剂整理效果的耐水洗性特别重要。

吸氯现象:部分N-羟甲基酰胺类整理剂的氮原子上含有氢,在洗涤过程中,遇到NaOCl 和水中的有效氯而产生的现象

氯损:吸氯后的整理品经高温熨烫后发生不同程度的脆损;吸氯泛黄:整理品在吸氯后产生的泛黄现象;

第十二章特种功能整理

防水整理按整理后织物的透气性能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不透气的防水整理,俗称涂层整理第二类:透气的防水整理,俗称拒水整理

涂层整理:在整理加工中,使织物表面涂有一层不透水、不溶于水的连续薄膜,来达到防水整理的目的,经整理后的织物也就不透气。此类产品主要用于制作帐篷、雨伞等用品。

拒水整理:在整理加工过程中,改变纤维的表面性能,使其由亲水性的表面转变为疏水性的表面,来达到拒水整理的目的。由于通过整理后,织物中纤维间和纱线间仍保存着大量孔隙,这样织物既能透气,又不易润湿,只有在水压相当大的情况下,都会发生透水现象,适宜做雨衣、滑雪衫等。

当液滴在固体表面上处于平衡时,其A点受力情况如下所示:

并满足Young公式:

从润湿角度考虑:θ<900

,且越小润湿效果越好;

从拒水作用考虑:θ>900

,且越大拒水效果越好;当θ=0 时,液滴在固体表面铺平;

当θ=1800

时,液滴在固体表面上呈球状,而滚动;从Young公式可以看出:在拒水过程中γL是不变的,从拒水要求来说,θ越大越有利于水滴的滚动流失,也就是说γS-γLS越小越好。拒

水整理正是基于这一点而进行的加工。

固体的临界表面张力:用不同γL的液体来测定在某一固体上的接触角,通过外延法求得接角θ恰好为00

时的液体的表面张力

根据拒水整理效果的耐洗性,可将拒水整理分为不耐久:耐5次以下洗涤;半耐久:耐5-30次以下洗涤;耐久性:耐30次以上洗涤;

按标准方法洗涤,耐20次洗涤的拒油整理称为耐久性拒油整理。

目前常用的拒水剂主要是有机硅和含氟化合物,拒油剂则是含氟化合物。拒水拒油性能的测试

织物的拒水性有各种不同的动态和静态测试方法,通常是以在一定的试验条件下,织物对抗水的润湿和渗透能力来表示。

试验方法:沾水试验(模拟曝露于雨中的织物);静水压试验(测定水对织物的渗透性);

吸水试验(吸水性试验)

防污:是指纺织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被水性污垢和油性污垢所润湿造成沾污,也不会因静电原因而吸附干的尘埃或微粒于纤维或织物表面。

使纺织品具有防污性能的整理称为防污整理。

易去污:是指织物一旦沾污后,污垢在正常的洗涤条件下容易洗净,而且织物在洗涤液中不会吸附洗涤液中的污物而变灰。

使纺织品具有易去污性能的整理称为易去污整理。

影响易去污性能测试的因素有哪些?。

1.污物的组成:纺织品上的污垢,其组成随纺织品的不同用途如衣着、装饰和产业用及不同环境条件有所不同.在测试易去污性能时都是采用配制的模拟人体污垢和空气中尘埃组成的合成污垢或标准污垢.

2.沾污方法:常用的沾污方法是将规定浓度的标准污液或悬浮液施加于试样上,也有采用标准沾污布样摩擦试样,以模拟自然污垢的累计过程.

3.洗涤方法:洗涤方法包括洗涤设备、洗涤剂种类和洗涤条件.如何测试易去污性能:

去污率是沾污的织物经规定洗涤条件洗涤后,织物上污垢的去除程度或污垢的残留量,目测对照标准样卡评级,用评级方法评定易去污织物的易去污性能.可以通过测定试样洗涤前后的反射率来计算,测定反射率后可按下式计算试样的去污率.D=(Rsx-Rsu)/(Rtu-Rsu)×

100%,Rsx洗涤x次后的反射率;Rtu:未沾污未洗涤试样的反射率;Rsu:沾污试样洗涤前的反射率.

需氧指数(LOI):样品在氮、氧混合气的环境中保持烛状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 LOI 值越大,说明织物燃烧时所需氧气的体积分数越大,织物不易燃烧,阻燃效果就好。作为阻燃织物,一般要求其LOI值大于28,否则就不是阻燃产品。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①可燃性物质②空气③热源

热裂解温度:物质在加热过程中开始分解或裂解所需的最低温度;

闪点:当物质加热分解所产生足够数量的可燃性气体,与明火接触而刚好点燃时的温度称为闪点;

着火点:如果达到闪点时可燃性气体能不断地产生,则火焰温度会升高而持续燃烧,使物质刚好能达到着

火的温度称为着火点。一般高出闪点20-300

C。叙述纤维素纤维的燃烧及阻燃机理。

纤维的燃烧是由于遇到火源而发生裂解并产生可燃性、固体含碳残渣可与空气中的氧接触而发生的阻燃机理

1)覆盖论:某些阻燃剂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5000C),能在纤维表面形成覆盖层,而具有隔绝作用,除了阻碍氧气的供应外,还有阻止可燃性气体向外扩散的作用,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如硼砂-硼酸。 2)气体论:阻燃剂在燃烧的温度下,分解出不燃性气体如CO2、HCl、H2O等,将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冲淡到能产生火焰的浓度以下。 3)热论

观点一:阻燃剂在高温下发生吸热变化如熔融和升华,从而有阻止燃烧蔓延的作用;观点二:能使纤维迅速散热,使织物达不到燃烧温度;

4)催化脱水论:阻燃剂的存在,改变了纤维的热裂解机理,使纤维在裂解温度前而大量脱水或发生交联作用,使可燃性气体和挥发性液体的量大大减少,而使固体碳量大大增加,这样有焰就会得到抑制。试举例说明有哪些元素的化合物可以有阻燃作用。Ⅲ(A):硼(B)和铝(Al)Ⅴ(A):氮(N)、磷(P)和锑(Sb)Ⅶ(A):卤素Ⅳ(B):钛(Ti)和锆(Zr)。

染整工艺原理下册(有色部分)主要知识点

染整工艺复习题 1染色概念染色牢度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半染时间泳移轧余率 答:染色:就是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将纤维纺织物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 染色牢度:染色物在染色后的使用或加工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能够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上染百分率=(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投入到染浴中的染料总量)×100% 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 半染时间: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一半所用的时间(t1/2)。 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后焙烘过程中,染料随水份的移动而移动的现象 轧余率(轧液率、带液率):(浸轧后织物重-干布重)/干布重×100% 2染色方法及特点 答:染色方法有浸染和轧染。 浸染特点: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散纤维、纱线、真丝织物等)的染色,浸染一般是间歇式生产,生产效率较低。设备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 轧染特点:轧染一般是连续式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的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机织物的染色,丝束和纱线有时也用轧染染色。 3直接性:染料对纤维上染的能力,用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4吸附等温线定义:恒定染色温度下,将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对染液中染料浓度作图。表示染料在纤维与染浴中浓度的关系。(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和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关系线。) 5常见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及意义 答:能斯特分配型(Nersnt):纤维上染料浓度与溶液中染料浓度正比关系,随着染液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直到饱和为止。[D]f/ [D]s =K,非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被纤维固着时,基本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如分散染料上染纤维) 朗格谬尔型B(Langmuir):定位吸附有染座,有明确的饱和值。即染座占满了,吸附不再随浓度增加。[D]f=K[D]S[S]f /(1+K[D]S),离子型染料主要以静电引力上染纤维,以离子键在纤维中固着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强酸性浴酸性染料染羊毛,阳离子染料染腈纶)弗莱因德利胥型C(Freundlich):多分子层吸附,纤维上染料浓度随染液中染料浓度的增加不断增加。[D]f=K[D] s n(0﹤n﹤1),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吸附固着纤维,且染液中有其他电解质存在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直接染料或还原染料隐色体上染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在未发生共价结合时) 6.Zeta电位(动电层电位): 答: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形成的双电层—动电层;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的现象为界面动电现象;ξ电位是紧密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产生的电位差。并非表面的真正电位,而是表示离开实际表面某一距离的电位。它是紧密吸附层与溶液本体的电位差。 7染料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 (1)库伦力(2)范德华引力:偶极力、偶极—诱导偶极力、色散力 (3)氢键(4)共价键(5)配位键(6)电荷转移分子间引力 8以阳离子染料为例说明染料的溶液性质及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答:阳离子染料加入水中后,由于水分子为极性分子,染料的亲水部分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并根据其亲水性的强弱,与水形成水合分子而溶解,形成染料的水溶液。染料溶于水,是由于受到水分子的作用,而使染料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减弱或拆散。 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1.内部因素影响

染整工艺原理二复习题

模拟试题一答案(染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个2分,共10分) 1.上染百分率:染色结束时,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到染液中的染料总量的百分数。 2.吸附等温线:在恒定条件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与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分配关系曲线 3.半染时间:染色过程中,染料的上染量达到平衡上染量一半时所需的时间 4.成衣染色:将织物制成服装后,再进行染色的加工过程 5.隐色体电位:在一定条件下,用氧化剂滴定已还原溶解的还原染料隐色体,使其开始氧化析出时所测的电位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三段命名法将染料的名称分为、、。 2.织物染色根据染料与织物接触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浸染和轧染两种。 3.直接染料固色处理常用的有金属盐和固色剂处理法。 4.活性染料染色是通过与纤维生成结合,从而固着在纤维上。 5.活性染料染棉纤维,浸染工艺一般有、和三种。 6.还原染料最常用的还原剂。 7.可溶性还原染料显色一般采用法。 8.硫化染料还原比较容易,一般采用作为还原剂。 9.酸性媒染染料的染色方法有、、三种。 10.分散染料染涤纶,染浴pH值一般控制在。 11.阳离子染料的配伍值越大,则染料的上染速率越,匀染性越。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直接染料除用于棉纤维的染色外,还常用于下列哪种纤维的染色( B ) A.涤纶纤维 B.粘胶纤维 C.腈纶纤维 2.轧染时易产生头深现象的本质原因是 ( C ) A.轧液浓度太大 B. 染色温度太低 C.亲和力太大 3.国产KN型活性染料其活性基的学名为 ( C ) A.一氯均三嗪 B. 二氯均三嗪 C.β-乙烯砜 4. 一氯均三嗪型活性染料染色时,固色温度一般要控制在

染整工艺原理

染整工艺原理——丝光 一、丝光的含义?? 1、丝光:棉制品(纱线、织物)在有张力的条件下,用浓的烧碱溶液处理,然后在张力下洗去烧碱的处理过程。?? 2、碱缩:?? ? ???棉制品在松驰的状态下用浓的烧碱液处理,使fibre任意收缩,然后洗去烧碱的过程,也称无张力丝光,主要用于棉针织品的加工。?? ? ? 二、丝光与碱缩织物的特点?? 丝光后:织物发生以下变化?? 1、光泽提高?? 2、吸附能力,化学反应能力增强?? 3、缩水率,尺寸稳定性,织物平整度提高?? 4、强力、延伸性等服用机械性能有所改变?? 碱缩虽不能使织物光泽提高,但可使纱线变得紧密,弹性提高,手感丰满,此外,强力及对dye吸附能力提高。??

? ? 三、工序安排?? 1、先漂后丝:?? ? ???丝光效果好,废碱较净,但白度差,易沾污,适合色布,尤其厚重织物。?? 2、先丝后漂:?? ? ???白度好、但光泽差,漂白时fibre易受损伤,适用于漂布,印花布?? 3、染后丝光:?? ? ???适合易擦伤or不易匀染的品种(丝光后,织物手感较硬,上染较快)染深色时为了提高织物表面效果及染色牢度,以及某些对光泽要求高的品种,也可采用染后丝光。?? 4、原坯丝光:?? ? ???个别深色品种(苯胺黑)可在烧毛后直接进行丝光,但废碱含杂多,给回收带来麻烦,很少用。?? 5、染前半丝光,染后常规丝光:?? ? ???为了提高染料的吸附性和化学反应性。??

? ???棉布丝光分干布丝光和湿布丝光两种,由于湿布丝光含湿较难控制,因此以干布丝光较多。?? ? ???其他碱金属的氢氧化物对纤维素纤维也有一定的膨化作用,但其膨化能力随原子量增大而↓,且成本较高,因此只有烧碱才具实用价值,某些酸和盐类溶液(H2SO4,HNO3,)也可使纤维素纤维膨化,获得丝光效果,但实际生产有困难,缺少实际意义。?? ? ???无水液氨因分子小,纯度高,也是一种优良的膨化剂,20世纪60年代未曾进行过丝光研究,其产品的光泽和染色性能均不及碱丝光,但手感柔软、尺寸稳定性和抗皱性较高,故近年来作为与后整理中机械预缩、树脂整理结合应用的新工艺,称为液氨整理。?? ? ? 四、丝光效果的评定?? 1、光泽?? ? ???是衡量丝光织物外观效应的主要指标之一。?? ? ???可用变角光度法、偏振光法等测,但尚无统一的理想的测试手段,目前多用目测评定。?? 2、显微切片观察纤维形态变化?? 3、吸附性能?? (1)钡值法:是检验丝光效果的常用方法,钡值大,丝光效果好?? ? ???棉布钡值=100,钡值>150表示充分丝光,一般为135~150。??

染整工艺与原理(下)考试资料赵涛主编

1.染色牢度:染色产品在使用或以后的加工处理过程中能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2.浸染:将纺织品浸渍在染液中,经一定时间使染料上染并固着在纤维上的染色方法。 3.轧染:织物在染液中经过短暂的浸渍后,随即用轧辊轧压,将染液挤入纺织品组织空隙并去除多余染液,使染料均匀分布在织物上。染料的固着是在以后的气蒸等过程中完成的。 4.浴比:染液体积与被染物质量之比。 5.轧液率:织物上带的染液质量占干布质量的百分率。 6.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以后的烘干过程中,染料沿着水分蒸发方向移动的现象,引起阴阳面等色差。 7.扩散边界层:动力边界层内靠近纤维表面的染液几乎是静止的,此时,然也主要靠自身的扩散靠近纤维表面,该也曾成为扩散边界层。 8.动电层电位:吸附层与扩散层发生相对运动而产生的电位差。 9.动力边界层:一般把染液从染液本体到纤维表面流速降低的区域成为动力边界层。 10.双电层电位:在水溶液中,纤维表面带负电荷与其带相反电荷的正离子由于热运动距离纤维表面远近一定的浓度分布。因此产生一个吸附层和一个扩散层即所谓的双电层。 11.直接性:染料离开染液上染纤维的性能,一般可用染色平衡时染料的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12.平衡上染百分率:在一定条件下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吸附的染料量占投入染料总量的百分比。上染百分率: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量占投入总量的百分率。 13.平衡吸附量:染色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成为平衡吸附量。 14.染色饱和值:纤维在一定的染色温度下,所能上染的最大染料量。 15.半染时间:达到平衡吸附量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表示染色达到平衡的快慢。 16.匀染:染料在织物表面以及纤维内部分布的均匀程度。 17.移染:使上染较多部位的染料通过解吸转移到上染较少的部位,提高匀染效果。 18.亲和力:纤维上染料标准化学位和染液中染料标准化学位差值的负值。 19.染色热:无限小量染料从含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染有染料呈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吸收的热量。 20.染色熵:无限小量的染料从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标准状态的纤维上,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引起的物系熵变,单位kJ/(℃·mol)。 21.染色活化能:染料分子要靠近纤维表面,必须具有一定的能量,克服由于静电斥力而产生的能阻,该能量称为染色活化能。 22.还原染料:不溶于水,必须在碱性溶液中被强还原剂还原成可溶于水,且对纤维有亲和力的隐色体钠盐而上染纤维,染色红再经氧化,恢复为原来不溶性的染料色淀固着在纤维上。 23.隐色体浸染:指把染料预先还原为隐色体,在染液中被纤维吸附,然后在进行氧化,皂煮。 24.悬浮体轧染:将织物直接浸轧还原染料配成的悬浮体溶液,再浸轧还原液,在气蒸等条件下使染料还原成隐色体,被纤维吸附、上染的方法。 25.干缸还原:染料和助剂不直接加入染槽,而是先在另一较小容器中用较浓的碱性还原液还原,然后再将隐色体钠盐的溶液加入染浴中。 26.全浴还原:染料直接在染浴中还原的方法。 27.隐色体电位:还原染料隐色体开始被氧化析出沉淀的电位,成为隐色体电位。 28.半还原时间;是还原达到平衡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 29.内聚能:1mol物质气化升华所吸收的热量。内聚能密度,单位摩尔体积的内聚能。 30.阳离子染料的配伍指数K:反映染料亲和力大小和扩散速率高低的综合指标。划分为5

染整工艺原理(1)

染整工艺原理 染整工艺原理一---纺织基础知识 绪言 第一章染整用水及表面活性剂 第二章棉及棉型织物的退浆和精 第三章蚕丝和真丝绸的精练 第四章漂白(Bleaching) 第五章丝光 第六章热定形(Heat Setting) 第七章毛织物的湿整理 第八章一般整理(Finshing) 第九章防缩整理Finishing) 第十章防皱整理(Resin Finishing) 第十一章特种整理 过纺织加工以后的加工工艺。它是织物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通过染料、药剂和助剂在专用设备上进行的化学和物理加工过程。 1.特点 (1)属加工工业(在纺织工业中担任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 (2)一种化妆术; (3)综合的工艺技术,涉及面广; (4)能耗大(水、热、电),有污染(废水、气、渣)需重视节能和环保。2.目的

改善织物的服用性能(舒适、保暖、抗皱等),赋予功能性(防霉、防蛀、拒水、阻燃、抗菌等),提高身价。 (1)去除杂质; (2)提高白度; (3)染着颜色; (4)改善风格。 二、染整加工的主要内容 漂、染、印、整。 三、本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1.掌握纺织品的练漂、整理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能根据纺织品的特性和练漂、整理加工要求,合理制订加工工艺过程及条件;初步具备解决练漂及整理工艺问题的能力。 3.了解练漂、整理加工的质量检验方法。 4.了解练漂及整理加工技术进展和发展前沿。 5.查阅染整专业的有关文献。 第一章染整用水及表面活性剂 §1染整用水及其处理 一、水和水质 1.自然界中的水源 地面水:流入江、河、湖泊中贮存的雨水,含较多可溶性有机物和少量无机物地下水:深地下水(深井水,不含有机物,有较多矿物质) 浅地下水(深度<15m的浅泉水、井水,有可溶性有机物和较多的二氧化碳)天然水

染整工艺原理二复习题样本

第一章染色的基本知识 <一> 名词解释 1、上染 2、上染百分率 3、上染速率曲线 4、平衡上染百分率 5、半染时间 6、盐析 7、双电层 8、zate电位 9、吸附活化能 10、直接性 11、浴比 <二>问题 1、简述染料上染纤维的三个阶段? 2、指出上染速率曲线的实际意义? 3、简述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4、染料与纤维的结合力有哪些形式, 举例说明? 5、简述纤维在染浴中带电学说? 6、简述影响zate电位的各种学说? 7、分析纤维表面各种离子浓度的分布情况。 8、分析纤维带电与实际染色的关系。 9、解释”上染平衡属于动态平衡”这个结论。 10、分析纤维的两相结构及纤维的吸湿溶胀对染色的影响? 第二章染色热力学 <一> 名词解释: 1、化学位

2、染料对纤维的染色标准亲和力 3、吸附等温线 4、有效容积 5、染色分数 6、吸附层容积 7、染色热( △H) 8、染色熵( △S) <二> 问题 1、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哪几种形式? 举例说明各种吸附等温线所表示的染 色机理及其特点。 2、从亲和力定义式推导出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 3、从亲和力定义式推导弗莱因利胥吸附等温式: 4、根据染色热, 分析温度对染色工艺的影响。 5、假设一个分子量为500的分散染料染锦纶纤维时, 浴比为1: 20, 在60℃ 时, 亲和力( -μ°) 为3000kcal/mol,染色热( △H°) 为10kcal/mol, 试计算80℃下每升染液里加入多少克染料才能使每公斤纤维获得1%的吸 收( 注: 每升染液按1kg计算, 染色热可视为不随温度变化的定值) ? 6、用直接染料染两块试样, 在温度为T1下染色达到平衡时, 染液的浓度为 [D]S 1, 在温度为T 2 ( T 2 ≠T 1 ) 下染色达到平衡时, 染液浓度为[D]S 2 , 假设 达到平衡时, 两试样上染料浓度相等, 即[D]f 1=[D]f 2, 试推导出染色热的 表示式〈设染色热不随温度改变〉。 7、判断下列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1)( a) 当[D]s=[D]r时, 上染达到平衡态。 ( b) 当V 吸=V 解 时, 上染到达平衡态。 ( c) 当染料停止向纤维吸附时, 染色达到平衡态。 ( d) 当[D] r >[D] s 时, 上染达到平衡态。 (2)( a) zate电位就是纤维和水的界面电位。

染整工艺复习题

| 染整工艺复习题 1染色概念染色牢度上染百分率平衡上染百分率半染时间泳移轧余率 答:染色:就是用染料按一定的方法将纤维纺织物染上颜色的加工过程。 染色牢度:染色物在染色后的使用或加工过程中,在外界条件的影响下,能够保持原来色泽的能力。 上染百分率=(上染到纤维上的染料量/投入到染浴中的染料总量)×100% 平衡上染百分率:染色达到平衡时的上染百分率。 半染时间: 达到平衡上染百分率一半所用的时间(t1/2)。 泳移:织物在浸轧染液后焙烘过程中,染料随水份的移动而移动的现象 - 轧余率(轧液率、带液率):(浸轧后织物重-干布重)/干布重×100% 2染色方法及特点 答:染色方法有浸染和轧染。 浸染特点:适用于不能经受张力或压轧的染色物(散纤维、纱线、真丝织物等)的染色,浸染一般是间歇式生产,生产效率较低。设备简单,操作也比较容易。 轧染特点:轧染一般是连续式染色加工,生产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织物的染色,但被染物所受张力较大,通常用于机织物的染色,丝束和纱线有时也用轧染染色。 3直接性:染料对纤维上染的能力,用上染百分率来表示。 4吸附等温线定义:恒定染色温度下,将染色达到平衡时,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对染液中染料浓度作图。表示染料在纤维与染浴中浓度的关系。(纤维上的染料浓度和染液中的染料浓度的关系线。) 5常见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及意义 : 答:能斯特分配型(Nersnt):纤维上染料浓度与溶液中染料浓度正比关系,随着染液浓度的增高而增高,直到饱和为止。[D]f/ [D]s =K,非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被纤维固着时,基本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如分散染料上染纤维) 朗格谬尔型B(Langmuir):定位吸附有染座,有明确的饱和值。即染座占满了,吸附不再随浓度增加。[D]f=K[D]S[S]f /(1+K[D]S),离子型染料主要以静电引力上染纤维,以离子键在纤维中固着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强酸性浴酸性染料染羊毛,阳离子染料染腈纶) 弗莱因德利胥型C(Freundlich):多分子层吸附,纤维上染料浓度随染液中染料浓度的增加不断增加。[D]f=K[D] s n( 0﹤n﹤1),离子型染料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吸附固着纤维,且染液中有其他电解质存在时,符合这类吸附等温线。(直接染料或还原染料隐色体上染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在未发生共价结合时) 电位(动电层电位): 答:吸附层与扩散层之间形成的双电层—动电层;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的现象为界面动电现象;ξ电位是紧密吸附层与扩散层相对运动产生的电位差。并非表面的真正电位,而是表示离开实际表面某一距离的电位。它是紧密吸附层与溶液本体的电位差。 7染料与纤维之间的作用力 (1)库伦力(2)范德华引力:偶极力、偶极—诱导偶极力、色散力 (3)氢键(4)共价键(5)配位键(6)电荷转移分子间引力 ; 8以阳离子染料为例说明染料的溶液性质及影响染料聚集的因素

染整工艺与原理重点

烧毛工艺:烧毛车速:稀薄织物120-150m/min 厚密织物80-120m/min 织物品种:纯棉织物:透烧法 轻薄织物:切烧法 涤/棉织物:切烧法或对烧法 冷水辊:对冷水辊中通有的冷却水的温度必须进行适当控制,以便提高冷却效率,避免辊面上形成冷凝水滴。 烧毛质量评价 按照5级制标准进行评级,5级质量最好,一般要求4级以上 一般:门幅收缩应控制在2%以下 落布温度应控制在50℃以下 接触式烧毛机对于粗支厚密织物及低级棉织物的烧毛效果好,可以炭化和去除棉结(死棉),改善布面白芯。 Principle of alkali desizing(碱退浆) 1)在热碱液作用下浆料会发生溶胀,从凝胶状态变成溶胶状态而与纤维的粘着变松,容易洗落下来。 2)CMC、PA类的浆料在热碱液中的溶解性能较好,再经水洗可具有良好的退浆效率。特点:适用性强,可用于各种浆料的退浆;可使用丝光的废碱液,成本低;退浆率低,约50-70%;对大多数浆料没有化学降解作用 PV A上浆织物最好在烧毛和预定形前退浆。原因:PV A浆料水溶性很好,但经上浆烘燥成膜后,其水溶性大大下降。在高温作用下如果条件剧烈,可能会使PV A的羟基之间发生脱水反应,形成内醚;热处理也会使浆膜中高聚物有结晶化现象。这些都会造成PV A浆料浆膜的溶解度降低,而退浆前的烧毛或预定型都有可能使PV A发生脱水和结晶化,浆膜变硬而溶解度变差,造成退浆困难。 alkali desizing process(碱退浆工艺):轧碱→打卷堆置或汽蒸→水洗 平幅轧碱:轧碱(烧碱5~10g/L,温度70~80℃);打卷堆置(50~70℃,4~5h)或汽蒸(60min)水洗 Acid desizing(酸退浆) 优点:去除矿物盐,提高织物白度 缺点:退浆率不高;条件控制不当,易损伤纤维素纤维;对PV A和PA浆料无降解作用 工艺:碱(酶)退浆、湿进布浸轧稀硫酸溶液(硫酸浓度4~6g/L,温度40~50℃),再保温堆置45~60min(严格防止风干现象发生) Enzyme desizing(酶退浆) 淀粉酶的种类 α-淀粉酶(液化酶、糊精酶):切断淀粉大分子内部的α-1,4-甙键,形成糊精、麦芽糖、葡萄糖,具有很强的液化能力 β-淀粉酶(糖化酶):从淀粉大分子的非还原性末端顺次进行水解,形成麦芽糖;对支链淀粉中的α-1,6-甙键无水解作用 酶退浆工艺有轧堆法、浸渍法、轧蒸法和卷染(机)法。由四个加工步骤组成:预水洗、浸轧或浸渍酶退浆液、保温堆置和水洗后处理。 (1)预水洗(Prewashing):预水洗可加快浆膜的溶胀,使酶液较好地渗透到浆膜中去,同时可以洗除有害的防腐剂和酸性物质。因此α-淀粉酶退浆工艺是在烧毛后,可以先将原布在80~95℃进行水洗。为提高水洗的效果, 可在洗液中加入0.5g/L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完整版)染整工艺原理考试复习重点

1.名词解释 1.标准染色亲和力:指在标准状态下染料在染浴中的化学位与在纤维上的化 学位之差。 2.染色热:无限小量的染料,从标准状态的染液中转移到标准状态的纤维上, 每摩尔染料转移所引起的热量变化。 3.染色熵:指在标准状态下,染料由染液转移到纤维上所引起体系混乱度的 变化 4.纤维表面的扩散边界层:在动力学边界层中,,靠近表面的染液流速几乎 为零,染料主要靠自身的扩散来到达纤维表面的区域。 5.zeta电位:即动电层电位,指动电层与溶液内部的电位差。 6.无限染浴:指浴比很大,足以维持染液中染料浓度基本不变的染浴。 7.非稳态扩散:指溶质在扩散介质中,各点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过程。 8.移染;指吸附在纤维上的染料从纤维上解吸下来,再重新上染纤维的性能。 9.孔道扩散模型:亲水性纤维在水溶液中能吸湿膨化,所有空隙贯通形成曲 曲折折的孔道,染料就沿这条孔道进入扩散。 10.自由体积模型:疏水性纤维在水溶液中几乎不吸湿膨化,空隙很小,分散 于无定形区中,温度升高,当T>Tg时,大分子链段运动,原来分散的小 空隙合并成大体积,即自由体积,染料沿这些不断变化的体积跳跃式地扩 散前进。 2.染料的吸附等温线有哪些主要类型?各类型吸附等温线有何特点?符合哪类纤维和染料 的染色? 1)L型特点:纤维上有特定的染座一个染座吸附一个染料分子,化学吸附或定位 吸附,单分子层吸附有染色饱和值 适用范围:染料纤维以静电力为主的场合,即:染料-纤维(离子键)如强酸性染料----羊毛蚕丝锦纶;腈纶,阳离子染料改性涤纶—阳离子染料染色 2)F型特点:无特定染座物理吸附存在单分子多分子层吸附不存在染色饱和 值可一直吸附下去 适用范围:染料以范德华力,氢键等为主被纤维吸附如:直接染料-纤维素纤维;还原染料-纤维素纤维;活性染料上染纤维素纤维在未发生共价键结合前 3)分配型特点:物质在两个不相混合相向的分配,有染色饱和值 适用范围:分散染料染疏水性纤维的染色体系如;分散染料-PET,醋酯,PA,PAN等。 3.简述影响染料在纤维内扩散速率的因素。 1)染料结构:分子量大,结构复杂,线性共平面性好的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强,直接性 也大,则扩散速率比较慢。 2)显微结构性质:纤维的结晶度增大,取向度增大,则扩散速率减慢 纤维的吸湿膨化性好,孔隙率多,则扩散速率快 皮芯层结构的纤维,若皮层紧密,则扩散速率慢 3)染料在溶液中的状态:染料在染液中溶解度高,以溶解态存在,则其与水作用力强,不易聚集,扩散速率较快。 4)染液中染料浓度:浴比小,染料在染液中以单分子状态存在,浓度高,则扩散速率较快5)染液的流速:加快染液的流速,扩散边界层变薄,则扩散速率变快 6)膨化剂的作用:膨化剂的使用使纤维膨化,孔隙增大,则扩散速率增大 7)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使染料分子动能变大,聚集度减小,燃料单分子在溶

染整工艺原理课后作业题答案

染整工艺原理课后作业 题答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课后习题: 1水处理主要方法: 石灰—纯碱法,离子交换法,软水剂添加法 2简述精炼液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烧碱(NaoH)煮练剂使果胶中的酯键水机,部分含氮物质蛋白质分子中的酰胺键水解,还能使蜡状物质中的脂肪酸类物质发生皂化而溶解 (3)硅酸钠吸附煮练液中的铁质,防止织物上产生锈斑,吸附煮练液中已分解的杂质,防止再次产生锈斑 (4)亚硫酸氢钠:有利于棉籽壳的去除,木质素→木质素磺酸→木质素磺酸钠,还原剂防止棉织物在高温带碱的情况下被空气氧化而脆损 (5)磷酸三钠作为软水剂 3试设计一种纯棉织物连续平幅退浆,精炼工艺 4在精炼工艺中,主要加入哪些表面活性剂?试述它们的作用原理。 5作为良好的润湿剂,洗涤剂,乳化剂,应具有怎样的化学结构?为什么? 6试从润湿方程来说明精炼的原布为什么不能被水润湿? 7原布检验包含哪些内容? 原布检验→翻布→打印→缝头 (1)物理指标:幅宽,重量,纱支,密度,强力等(规格) (2)外观疵点:如缺经,断纬,跳纱,棉结等(品质) (3)普通棉织物:抽查10%左右; (4)毛织物:全部检验; 8简述棉织物碱退浆,酶退浆原理。加工工艺条件? 碱退浆的原理: 1)在热碱的作用下浆料会发生溶胀,从凝胶状态变成溶胶状态而与纤维的粘着变松,容易洗落下来。

酶退浆的原理: 酶是一类具有特殊催化能力的蛋白质,对某些物质的分解有特定的催化作用。淀粉酶 能催化淀粉大分子链发生水解而生成分子量较小、粘度较低、溶解度较高的一些低分 (1)漂白后的织物经1g/L烧碱溶液沸煮1小时后、织物强力大幅度下降的现象被称 为潜在损伤。 (2)原因:主要是由于葡萄糖的升环所致 (3)通过测定织物的煮练强力来快速测定潜在损伤 10简述精炼效果的评定方法? 毛效:煮练效果的评定一般用毛效指标来判定,即30分钟内水沿织物向上爬升的高度(CM)。棉机织物要求毛效在8CM以上;棉针织物要求毛效在12CM以上 11NaClO漂白为什么不在中性或酸性条件下漂白? ①酸性条件下,但Cl2逸出,污染环境 ②中性条件,fibre损伤最严重,此时氧化纤维素羧基多,对纤维的损伤程度较大。 所以选择pH9—10漂白,尽管漂白速度慢一些,但通过延长t可达到目的。 12简述NaClO漂白原理及其特点。并以连续轧漂为例,制定其具体的漂白工艺阐述其 工艺参数选择的条件。 Naclo漂白的特点是:1)价格较低,漂白工艺及设备也比较简单; 2)在漂白过程中因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气,同时又存在环 境污染的问题,因此其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3)主要用于棉织物漂白,尤其是低级棉的漂白,不能用于 蛋白质纤维的漂白。 漂白原理是:天然色素的结构特征:分子中含有较长的共轭双键。.Naclo具有较强的 氧化能力,为弱酸强碱盐,在水中能发生水解,溶液呈碱性:.Naclo+H 2 O→HOCl+NaOH, HOCl可按下式进一步电离:HOCl→OCl+ -H,HOCl漂白有效成分:OCl-,HOCl,Cl 2 在 漂白过程中会发生各种形式的分解,这些分解物能使色素中的部分双键饱和,从而达 到消色漂白的目的,同时也能使纤维素遭到氧化,而导致强力下降。 工艺流程:水洗→浸轧漂液→堆置→水洗→酸洗→堆置→水洗→脱氯→水洗。 漂白液的PH为:温度为20-35min,通常采用室温工艺 有效氯浓度:2-5g∕L, 时间30-60min。 13H 2O 2 漂白时为什么要加入稳定剂并阐述Na2CO3在漂白过程中的作用及原理? 加入原因:H2O2在漂白过程中除了对天然色素有破坏作用外,同时也会使纤维素纤维氧化而受损,因此在漂白过程中要有效的控制双氧水的分解速率,通常在漂液中要加入一定的稳定剂如硅酸钠等。硅酸钠的稳定原理:可能是由于漂液中的硅酸钠

染整工艺原理试题库(新)

1. 浓色染样的日晒牢度往往比淡色染样的要(),而水洗牢度要()。 2. 溶液中电解质如食盐浓度增加会()染料的聚集。 3. 加热溶解配制的染液在放置过程中其吸收光谱曲线上会出现一个新的波峰,这是由于染料 ()所引起的。 4. 染色时最常用的助溶剂为()。 5. 直接染料染色后用阳离子固色剂后处理其目的是提高(),但往往会使()牢度有 所降低。 6. 还原染料隐色体电位负值越大,还原倾向越()。 7. 活性染料染色时,染料的利用率不高主要是由于染色过程中()。 8. 1∶2型酸性含媒染料中的比例关系是指()的比。 9. 匀染性酸性染料染羊毛时,等电点以下电解质起()作用,等电点以上电解质起() 作用。 10. 两只染料拼混时,若要获得最佳配伍效果,其配伍性比值K 应()。 11. 染料能平均地吸收各种波长的可见光,则此染料是(),全部吸收可见光波则是()。 12. 轧染中为防止染料泳移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加防泳移剂等。 13. 一个水分子生成有四个氢键的结构,称为()结构,此时分子的能级()。 14. 在直接染料对纤维的染色中,半染时间差异很大,扩散速率高的,半染时间(),上 染比较(),要达到同样的上染速率,扩散速率低的染料便需要()上染温度。 15. 还原速率低的染料可以()还原,还原速率高的染料可以()还原。 16. 和羊毛染色相比,酸性染料对聚酰胺纤维上染的pH相应较(),这说明酸性染料对 聚酰胺纤维的亲和力比染羊毛的(),因此染料在聚酰胺纤维上更易发生()。 17. 暂溶性还原染料显色的必要条件为()和()。 18. 上染时,染料随着染液的流动到达(),再通过染料自身的分子运动,()到纤维表面。 19. 上染过程中,分散染料与涤纶纤维的分子间作用力为()、()。 20. 一般认为,染色熵成正值的现象是上染过程中,水分子混乱度(),类冰结构()而引 起的。 21. 在直接染料对纤维素纤维的染色中,扩散速率()的染料,移染性能(),水洗牢度(), 属于A类染料。 22. 还原染料分子结构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需用()在()溶液中将它们还原 成隐色体才能对纤维上染。 23. 强酸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分子量(),含—SO3H(),对羊毛亲和力(),匀染性 (),湿牢度()。 24. 在上染过程中,△H()O,所以升高温度会()平衡上染百分率。 25. 孔道扩散模型主要用于说明染料在()中的扩散特点,而自由体积模型主要用于说明染 料在()中的扩散特点。 26. 保险粉之所以能使染料还原是因为其还原电位比还原染料的隐色体电位()。 27. 中性浴染色的酸性染料,分子量(),含–SO3H(),亲和力(),匀染性(), 湿牢度()。 28. 腈纶纤维中的酸性基团含量不但直接关系到纤维的(),而且还影响染料在纤维中的()。 29. 染色过程中尿素是常用的()剂。 30. 暂溶性还原染料用于纤维素纤维染色时,染料上染后转化成原来的还原染料母体的过程叫 ()。 31. 分散染料采用高温高压染色工艺时,作为溶胀剂的是()。 32. 还原染料悬浮液轧染法汽蒸过程中要防止与()接触,其目的为()。

染整工艺原理(二)习题

染整工艺原理(二)习题 一、染色理论部分 1.名词解释 染色亲和力染色熵染色热上染速率上染百分率匀染初染率菲克扩散定律吸附等温线移染泳移染色饱和值浴比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扩散活化能扩散边界层半染时间平衡吸附量带液率(轧余率) 2.染料的上染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影响各个阶段的因素有哪些? 3.染料的聚集性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测定染料在纤维内扩散系数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5.说明染色亲和力或平衡吸附量与染色温度的关系。 6.吸附等温线有几类?解释每种吸附等温线的物理意义,写出其物理关系式。 7.何谓孔道和自由体积扩散模型?比较它们的扩散特点,分析加快扩散的可能途径。8.说明染色温度对上染速率的影响。 二、直接染料染色 1.直接染料分几类?比较其染色性能。 2.何谓温度效应?实际染色时如何合理制定染色温度? 3.何谓盐效应?说明直接染料染色时加入中性电介质的促染机理。 4.说明直接染料染色时阳离子固色剂的固色机理,目前常用的阳离子固色剂有哪些品种?5.写出直接染料浸染纤维素纤维的工艺过程及工艺条件。 6.分析直接染料在纤维素纤维上的结合状态。 三、还原染料染色 1.名词解释 隐色体浸染悬浮体轧染干缸还原全浴还原隐色体电位二色性常数半还原时间 2.还原染料的染色过程有哪几个基本步骤? 3.影响还原染料还原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还原染料有几种染色工艺?浸染的染色温度主要根据哪些因素决定? 5.写出还原金黄GK、艳桃红R的还原反应历程,并比较它们的还原电位高低。 6.还原染料常有哪些不正常的还原现象产生,举例说明。 四、活性染料染色 1.写出卤代氮杂环(X、K、KE型)和β-羟基乙砜硫酸酯(KN型)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的反应历程,指出决定速率的阶段,影响反应过程主要有哪些因素? 2.活性染料染色主要有几种工艺?写出工艺过程和固色条件。 3.何谓固色率、固色速率和固色效率?影响固色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写出卤代杂环和β-羟基乙砜硫酸酯活性染料的断键反应历程。 5.比较常见几类活性染料的酸、碱断键稳定性,提高断键稳定性的措施可能有哪些? 五、酸性染料染色 1、说明强酸性浴酸性染料上染羊毛的过程,并解释电解质的作用。 2、比较匀染性酸性染料和耐缩绒性酸性染料上染羊毛纤维的机理,解释pH值对上染速率的影响。 3、比较酸性染料上染羊毛、蚕丝和锦纶的染色特点和工艺。 4、何谓配伍指数和竞染,拼色时应该按什么标准选用染料,配伍指数主要决定染料的哪些性质? 六、阳离子染料染色

2006-2008年 东华大学 染整工艺原理 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2分) 1、结构单元 2、官能度 3、一次结构 4、高弹性 5、溶剂化作用 6、牛顿型流体 7、纤维疲劳 8、临界胶束浓度 9、乳化作用 10、练漂 11、碱缩 12、酶退浆 13、印花糊料 14、测色 15、防污整理 二、简答题(40分,每题10分) 1、试述碱、酸、氧化剂和有机溶剂对涤纶的作用。 2、为什么要限制氯化防毡缩工艺,防毡缩工艺有哪些新进展? 3、试分析腈纶纤维中只有侧向有序的蕴晶,而不能形成真正晶体的原因。 4、试分析说明热定型对涤纶染色性能的影响。 三、问答题(80分,每题20分) 1、试以膜平衡原理解释棉纤维在浓烧碱溶液中发生剧烈溶胀的原因。 2、树脂整理为什么能对纤维素纤维织物起到“防缩”作用? 3、何为染色热和染色熵?它们分别说明上染过程中的什么结果?并写出它们与亲和力的 关系。染料上染纤维的亲和力主要决定于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染色熵才愈来愈重要,为什么? 4、试举例说明活性染料上然纤维的机理,选用染料的依据,染液处方组成和各组成的作 用,染色工艺过程及控制,染色过程应注意的问题,并论证该工艺的优缺点和该工艺的先进性。

1、(25分)试比较棉纤维经酸和氧化作用的异同点,如何全面地了解纤维在漂白过程中所受到的损伤程度? 2、(25分)何谓纺织品的防污整理?易去污整理?试分析涤纶纤维上的油污不如棉纤维上的油污易被去除,且易发生洗涤再沾污的原因? 3、(25分)定型是指纺织品(纤维、纱线、织物等)的一些形式(如状态、尺寸、结构等)获得稳定性的处理、加工过程。棉织物的丝光和涤纶的热定型是非常经典的定型工艺,请分别说明各自的原理,并指出他们的异同点。 4、(25分)结合结构特点说明X型、K型和KN型活性染料的活性,并简述活性染料染纤维素纤维的过程。 5、(25分)何谓吸附等温线。阳离子染料上染腈纶的吸附等温线属哪种?指出这种吸附等温线的特征,染料在纤维中的状态。选用什么性质的阳离子染料拼色才能获得均匀效果,解释之。 6、(25分)从印花设备来讲,近几年以圆网印花为主,约占印花设备总量的60%。另外,平网、滚筒、转移印花及手工印花共占约40%。举例说明(至少两例)生态印花新技术的发展。

染整工艺原理(二)习题

一、染色理论部分 1.名词解释 染色亲和力染色熵染色热上染速率上染百分率匀染初染率菲克扩散定律吸附等温线移染泳移染色饱和值浴比稳态扩散非稳态扩散扩散活化能扩散边界层半染时间平衡吸附量带液率(轧余率) 2.染料的上染过程包括几个阶段?影响各个阶段的因素有哪些? 3.染料的聚集性能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4.测定染料在纤维内扩散系数的方法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5.说明染色亲和力或平衡吸附量与染色温度的关系。 6.吸附等温线有几类?解释每种吸附等温线的物理意义,写出其物理关系式。 7.何谓孔道和自由体积扩散模型?比较它们的扩散特点,分析加快扩散的可能途径。 8.说明染色温度对上染速率的影响。 二、直接染料染色 1.直接染料分几类?比较其染色性能。 2.何谓温度效应?实际染色时如何合理制定染色温度? 3.何谓盐效应?说明直接染料染色时加入中性电介质的促染机理。 4.说明直接染料染色时阳离子固色剂的固色机理,目前常用的阳离子固色剂有哪些品种? 5.写出直接染料浸染纤维素纤维的工艺过程及工艺条件。 6.分析直接染料在纤维素纤维上的结合状态。 三、还原染料染色 1.名词解释 隐色体浸染悬浮体轧染干缸还原全浴还原隐色体电位二色性常数半还原时间 2.还原染料的染色过程有哪几个基本步骤? 3.影响还原染料还原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还原染料有几种染色工艺?浸染的染色温度主要根据哪些因素决定?

5.写出还原金黄GK、艳桃红R的还原反应历程,并比较它们的还原电位高低。 6.还原染料常有哪些不正常的还原现象产生,举例说明。 四、活性染料染色 1.写出卤代氮杂环(X、K、KE型)和β-羟基乙砜硫酸酯(KN型)活性染料与纤维素纤维的反应历程,指出决定速率的阶段,影响反应过程主要有哪些因素? 2.活性染料染色主要有几种工艺?写出工艺过程和固色条件。 3.何谓固色率、固色速率和固色效率?影响固色效率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写出卤代杂环和β-羟基乙砜硫酸酯活性染料的断键反应历程。 5.比较常见几类活性染料的酸、碱断键稳定性,提高断键稳定性的措施可能有哪些? 五、酸性染料染色 1、说明强酸性浴酸性染料上染羊毛的过程,并解释电解质的作用。 2、比较匀染性酸性染料和耐缩绒性酸性染料上染羊毛纤维的机理,解释pH值对上染速率的影响。 3、比较酸性染料上染羊毛、蚕丝和锦纶的染色特点和工艺。 4、何谓配伍指数和竞染,拼色时应该按什么标准选用染料,配伍指数主要决定染料的哪些性质? 六、阳离子染料染色 1、何谓纤维染色饱和值、染料染色饱和值、染料染色饱和系数。 2、说明阳离子染料上染腈纶的染色过程和染色基本条件。 3、影响阳离子染料上染腈纶纤维匀染性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匀染性? 4、说明阳离子匀染剂的匀染作用,一般如何控制其用量。 5、阳离子染料配伍值(K)分几级,实际染色时如何测定染料的配伍值? 七、酸性染料染色 1、分析分散染料在溶液中的状态,染料的溶解性和分散稳定性主要和哪些因素有关? 2、分散染料主要有哪几种染色方法,说明它们的工艺过程和特点。

武汉纺织大学染整工艺原理复习。。。

1.浴比:被处理织物的质量与处理液的体积之比临界胶束浓度(CMC):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形成胶束所需的最低浓度。表面活性剂(S.A.A):是指在液体中,添加少量或极稀浓度的便能显著地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和界面张力的物质。结构:分子有极性不同的亲水基和疏水基两部分组成浊点:使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性能发生突变的温度。定向摩擦效应(D.F.E):D.F.E=(u2-u1)/(u2+u1) u1:从毛根向毛尖方向运动的摩擦系数u2:从毛尖向毛根方向运动的摩擦系数 限氧指数(LOI):指样品在氮氧混合气体的环境中保持烛状燃烧所需氧气的最小体积分数 ppm:每一百万份水中钙镁盐含量换算成CaCO3份数,即每升水中所含CaCO3的毫克数(mg/L)。 涤纶的临界溶解时间(CDT):指在规定温度下,涤纶圈形式样从开始接触苯酚直至完全溶解所需的时间(S)。CDT越大,表示涤纶所经受的热处理条件越剧烈。 HLB值:表面活性剂中两端不同基团对表面活性剂亲水性和亲油性的综合影响程度 丝光钡值:丝光效果常采用测定钡值的方法来鉴别,即测定丝光棉试样与未丝光棉试样吸附氢氧化钡的比值,再乘以100。钡值越大,表示纤维的吸附性能越好;一般要求丝光钡值>135。碱缩:指棉织物以松驰状态经受浓碱处理,结果使织物变得紧密,并富有弹性的加工过程。主要用于棉针织物。 丝光:指棉织物在经纬方向上都施加张力的情况下,用浓烧碱溶液进行处理,以保持所需要的尺寸,结果使织物获得丝一般的光泽的加工过程。通常棉及其混纺织物都要进行丝光。 轧余率:(浸轧后织物重-浸轧前织物重)/浸轧前织物重*100% Krafft:当温度升高至某一温度时,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急剧升高,改温度称为Krafft。 氯损:吸氯后的整理织物经高温熨烫后便发生不同程度的脆损,称为氯损。 1.肥皂作为净洗剂使用时最合适的pH范围是9-10,而浓度应稍大于临界胶束浓度。 2.烧毛分5级,5级质量最好。 3.H2O2、NaCl0、NaClO2漂白的pH值分别是:10-11、9.5-10.5、 4.5- 5.5. 4.棉布碱退浆时一般退浆率可以达到70%-80%;棉织物经过精练(煮练)的吸湿性常用毛效来衡量,棉半制品/机织物毛效要求达到8cm以上,针织物在12cm以上,针织物前处理一般不用退浆;丝光钡值要求达到135以上。5.目前可用于棉织物丝光的丝光剂主要有烧碱、液氨。 6.树脂整理(防皱整理)发展的三个阶段:防皱防缩整理、洗可穿整理或免烫整理、耐久压烫整理。 7.织物的防水整理根据透气性能可分为涂层整理和拒水整理。 8.软水剂典型代表有(纯碱、磷酸三钠、六偏磷酸钠)、EDTA。价格和效果依次增加。9棉织物在用煮布锅煮练时,其温度为120-130℃,表压在2.1kg/cm2左右10.涤棉混纺织物热定型的温度一般为180-210℃. 11.原毛炭化时使用的无机药剂是硫酸、洗呢所使用的是阴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炭化方法有散毛、毛条、匹炭化。12.作为阻燃纺织品一般要求其限氧指数在28以上。13.增白有上蓝增白和荧光增白,纯棉织物、丝绸常使用荧光增白剂VBL,而涤纶则为荧光增白剂DT。14.碱减量处理涤纶是仿真丝过程,采用3次热定型工艺。15.织物平挺度分为六个等级级,1级最差,5级最好(有个3.5级)。16.麻类织物的漂白常采用氯-氧漂。17.羊毛纤维的前处理有选毛、开松、洗毛、炭化、漂白等。18.蚕丝织物的精练又称脱胶,蚕丝精练过程中加入保险粉的作用是提高白度。1 9.亚氯酸钠不适宜氨纶弹力织物和羊毛或其他蛋白质纤维织物的漂白,而锦纶前处理一般选用亚氯酸钠,因为别的漂白剂会使锦纶降解、脆化、发黄。 1.什么叫“加法”防毡整理?并简述其加工过程。 答:(1)加法防毡整理是指利用聚合物的反应性使纤维间粘连或在纤维表面聚合成膜,减少纤维间定向摩擦效应,以达到防毡缩的目的的整理工艺。减法防毡缩的方法是破坏鳞片层(如氯化法)。 (2).加工原理有:1.认为聚合物薄膜遮盖了羊毛鳞片层或使纤维包裹起来,降低了羊毛的定向摩擦效应,以达到防毡缩的效果;2.认为主要是聚合物纤维之间引入了一些黏结点,纤维被胶合在一起,自由移动受阻,从而获得防毡缩的效果。 2.什么叫潜在损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如何快速测定? 答:(1)漂白后的织物经1g/L烧碱溶液沸煮1小时后、织物强力大幅度下降的现象被称为潜在损伤。原因:主要是葡萄糖环开环所致(2)可以测定棉织物的碱煮强力,能够反应面纤维的损伤。 3.什么叫冷轧堆前处理工艺?并简述其工艺的优点。 答:(1)冷轧堆前处理工艺指织物在常温下浸轧工作液后打卷包扎,在常温下堆置4-6小时使织物与漂液发生化学反应,然后水洗的漂白工艺。(2)1.节水、节能、节约染化料,生产成本低;2.对环境污染小;3.极大地节约了能源和设备的投资,而且适用于小批量和多品种的加工要求;4.降低了化学反应温度,延长了化学反应时间。 4.什么叫有效氯?为什么次氯酸钠用于棉织物漂白时,漂液的浓度不直接用次氯酸钠的含量来表示? 答:(1)有效氯是指100g含氯氧化物经酸处理后放出氯气的克数。(2)次氯酸钠溶液在不同pH下的成分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