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形态和时代使命

合集下载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自清朝末期,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之后,中国便开始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压迫。

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并且矛盾日益尖锐,人民渴望获得安宁。

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饶、可歌可泣的斗争。

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在许多的革命先驱的不断努力,但最终结果还是相继失败了。

最终在中国的先进分子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下,真正的获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革命后传入中国的,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正在寻求拯救中国的理论依据,俄国革命的成功,给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曙光和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进的中国知识份子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且依据此真理,正确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进行斗争,获得胜利,才打败了列强,解放了中国,才有了今天国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那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呢?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1840年以后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以林则徐为首的洋务派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但是徒有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技术、武器,没有别人先进的科学意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中国仍然处在不可逆转的被动当中。

然后梁启超、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中国就应该废除当前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而转变为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

但是当时的现实就是封建主义的大头慈禧太后掌握着最高权力,所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展开仅仅百余天的戊戌变法行不通。

在当时,农民和地主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的农民大起义。

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

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

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一、本文概述《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形成、发展和社会影响。

公共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既具有深厚的学术素养,又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通过发表言论、提出建议、引领思潮等方式影响社会发展。

本文将从社会建构的视角出发,分析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条件和社会环境,探讨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评估其在中国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问题。

文章首先回顾了公共知识分子概念的演变和内涵的拓展,指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公共知识分子应具备的特质和角色定位。

接着,文章分析了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产生的历史脉络和社会基础,包括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交流等因素对公共知识分子成长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构成特点、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以及他们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知识分子的独立性、批判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社会责任意识有待加强等。

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教育培养、优化社会环境、完善政策机制等,以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二、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历史背景在探讨中国当代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建构之前,有必要先了解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不仅重塑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也深刻影响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和地位。

20世纪初的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作为变革的推动者和启蒙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促进了社会的觉醒和进步。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许多知识分子被迫害和边缘化。

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历史积淀与现实基础

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历史积淀与现实基础

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理论依据、历史积淀与现实基础作者:李钰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上升为国家根本制度便是显著表现。

这既彰显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又是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意识形态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有三大着力点,分别是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发挥理论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意识形态思想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百年经验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宝贵资源。

维护国家安全构成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现实纬度。

[关键词]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理论依据;历史积淀;现实基础[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2)04-0025-06制度建设对于国家发展具有根本性影响。

意识形态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还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未来前景。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稳步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制度化建设步伐。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首次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重大命题,开启了新时代意识形态制度建设的崭新篇章。

《决定》还围绕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主体、指导思想、中间环节构建了具体制度与相关机制,凸显了坚持党的领导、用党的创新理论凝聚共识、发挥理论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这三点在意识形态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一、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意识形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非常重视意识形态问题。

是什么打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是什么打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

是什么打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是什么打断了中国文人的脊梁?“武死战,文死谏”,文人的脊梁在历史上挺得直直的,虽然有过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朱元璋的杀戮也没有打断文人的风骨,文字狱的高压也压不断文人的脊梁,但为何到了现在,到处都是卑躬屈膝的文人,出卖着自己的良心,李白所说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到哪去了呢?统一思想,统一个性的古代——创意、思维格式化,统统一根筋不正是朱元璋对天下人的理想么?没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只能叫读书人,扬声器,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使每个人都成为知识分子。

当前社会知识分子——应该说比你读书多的人,为什么就应该比其他人骨头更硬一些,你们要的民主,自由,为什么要知识分子去流血,牺牲,连阿Q斗知道“同去”,说到底,批评知识分子只是不敢面对懦弱的自己许纪霖《另一种启蒙》: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最早来源于俄文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它出现在十九世纪的俄国。

当时,较之西方还很落后的俄国社会里有这么一批人,他们本身属于上流社会,但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具有西方的知识背景。

以这样一种精神态度来观察俄国当时落后的专制制度,他们便觉得所处的社会极为丑恶、不合理,产生了一种对现行秩序的强烈的疏离感和背叛意识。

这样一批与主流社会有着疏离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特别是道德批判意识的群体,当时就被称为知识分子。

俄国的知识分子不是一个职业性的阶层,而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这批人甚至有可能来自不同的阶层,有些可能是军官,有些可能是教师,有些可能什么都不是,但他们在精神气质上则有着共通之处。

这是西方“知识分子”的一个源头。

从这个起源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在语用学的意义上具有着强烈的现实的与道德的批判精神,并且与一种文化的疏离感联系在一起。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的第二个来源是在一个世纪以前的法国。

1894年法国发生了一起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

德雷福斯是一个上尉,由于犹太人的关系遭受诬陷,这引起了一批具有正义感与社会良知的人士,包括左拉、雨果等文人的义愤,他们站出来为德雷福斯辩护,于1898年1月23日在鳕国L'Aurore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知识分子宣言》的文章。

论士与中国传统文化_钱穆的中国知识分子观_古代篇_

论士与中国传统文化_钱穆的中国知识分子观_古代篇_
¹ 钱 穆: 《中国 历史 精神》, 香港, 邓镜波 学校 印刷, 1964 年香港增附 3 版, 第 36 页。
º 钱穆: 《民族与文化》, 第 66 页。
位, 并风动政治。诚如钱先生所举述: 孟子在 当时, 最号称不得意, 但他后车数十乘, 从者 数百人, 传食诸侯。所见如梁惠王、齐宣王, 都 是当时最大最有权势的王者。孟子若肯稍稍 迁就, 不在理论上高悬标格, 何尝不是立谈便 可至卿相。在百万大军作国运存亡的大战争 中, 一布衣学者发表一番意见, 可以影响整个 国际向背, 如鲁仲连之义不帝秦。钱先生指 出, “孔子以后, 诸子百家群兴, 他们全是士, 士流品得势, 贵族阶级被推翻, 中国此下就变 成了一个四民社会。”¹
三、“士统即道统”
认定士为一流品的意义, 在确认了士的 独立的社会属性, 即它不属于或说不依附于 任何特定的经济阶级, 是独立的自行其是的 社会阶层, 不仅在观念上与价值方向上是如 此。而从参加政府来说明士一流品的“特殊” 性, 则是一政治现象学的角度。透过“参加政 府”这个“特殊”性, 当然也可以确认士的政治 属性。但是, “参加政府”并不是士的整全的政 治属性, 更不能穷尽士的品性, 而对其“特殊” 性给出一个充足的说明, 它只是其政治属性 与特殊性的一个面相。至于社会的中心云云, 严格来说, 所揭示的, 乃是品位, 实亦未及品 性。很可能基于这样的思考, 钱先生对中国古
战国的士为游士, 秦汉以后乃有士大夫、 士君子之称。其时士农工商虽都叫“流品”, 钱 先 生认为, 唯 “士”是四民社会中的“特殊流 品”¾, 是“社会中坚”、“第一流品”¿ 。他直接 从政治性上去说这一“特殊流品”的特殊性。 他说, 中国人对士之一流, 有一种不平常的涵 义, 这就是“士”可以参加 国家考试, 跑 进政 府, 预闻政治—— “士是参加政府的一个特殊 流 品 ”À , “只 有 这 一 流 品 是 有 权 参 加 政 府”Á 。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分析作者:王爱玲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09年第06期[摘要]:知识分子是创造、阐发、传播精神文化成果,从事精神生产,并具有社会主导价值示范作用的人。

近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知识分子阶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试图从科举制的废除、社会结构分层和知识分子阶层内部的分化对这一问题做一简要阐释。

[关键词]:知识分子阶层社会结构对立消解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可否认传统知识阶层具有的创造力与种种美德。

但是,时过境迁,在历史步入近代之后,知识分子突然发现自己与自己所依赖的社会环境一样,面对一系列社会剧变一时显得无能为力。

中国传统的知识阶层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独特产物,与现实政治关系非常密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本能与经验维持简单循环的小农经济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从而大大缩小了知识阶层的活动领域。

一直以来中国知识阶层没有形成一个具备共同利益的改造现实社会的目标和价值体系。

所以知识分子要摆脱传统社会对自身的掣肘与制约,不得不谋求本阶层内部的更新和改造,以推动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科举制的废除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阶层转型的影响首先,科举制的废除对知识分子带来的危险是空前的,这使知识分子进入政权的平等机会不复存在,并且逐渐游离于政权之外。

科举取士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一定的公平性,据何炳棣在《中华帝国的晋升阶梯》中统计,1371年到1904年间获取进士功名的有42%来源于平民家庭。

废除科举后,“知识阶层不在像过去那样作为传统的特殊社会集团而把持着社会”。

而且没有入仕的知识分子将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传于民间乡里、连系上下,维持社会稳定的作用也随之而减弱了。

其次,废除科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知识分子转变、发展的机遇。

不少知识分子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把精力放到读书做官以外的事情上。

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性增强,其社会角色也出现了多元化的倾向。

反右派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反右派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反右派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反右派斗争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重要而复杂的事件,对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这场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并从文化、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群体的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化的冲击在反右派斗争中,中国知识分子所代表的自由思想受到严重打击。

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西方思潮遭到批判,取而代之的是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这种思想的转变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和创作自由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在文学领域,以三秋、人生的象征主义作为特征的文学流派受到冲击,代之以以社会主义草根主义为特征的文学作品。

许多著名作家和文化人被批判或沉默,文化论坛的多元性受到限制。

这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带来了消极影响。

二、思想的束缚与壁垒在反右派斗争中,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领域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和控制。

各种文化思潮和学术观点被打压,只有符合党的指导方针的思想才能流行。

这导致了知识分子在思想上的禁锢和对理性思考的压制。

此外,知识分子在面对党的意识形态时往往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批判,思想的多样性和争论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僵化和思考能力的下降。

三、知识分子群体结构的改变反右派斗争对中国知识分子群体的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这场斗争中,很多知识分子被认定为右派分子而被整肃。

这些知识分子中既有传统知识分子、学者,也有艺术家和文人。

因此,斗争的结果是整体知识分子群体的结构发生变化。

那些因思想观点而遭受迫害或受到打压的知识分子相对较少,而政治立场相对合作的人则在知识分子群体中占主导地位。

这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发展带来了挑战。

同时,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也选择离开中国,寻求批评和自由环境,以追求他们的学术追求和创作。

这给中国知识界带来了人才的流失和潜在的思想资源的缺失。

在总结上述影响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反右派斗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思想的压制和限制不仅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新能力,也限制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

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

近三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是对近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从“圣人”到“神人”再到“俗人”的蜕变现象作一个梳理,并以此来探讨这一文化现象变迁的原因。

关键词:近三十年;中国知识分子形象;文学作品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的变化、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以及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就开始进入以工农兵为人物形象的文学阶段,知识分子形象一直处于一个被改造的低位。

即使到了新时期,农村题材的小说还是占主流地位,所谓的现实主义小说也主要是指这类文学。

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题材的小说逐渐占上了上风,知识分子题材才渐渐成为了作家们书写的重要内容。

但从目前的书写状况来看,这类题材的作品还没有取得非常突出的成绩,因此,对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与创造空间。

而学界上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研究却是由来已久,据笔者的统计调查:从“五四”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形象的每一个发展演变阶段,在相应的小说中都有比较鲜明逼真的叙述,而对于每一个阶段中的知识分子叙事,又都有研究者做出了相应的归纳和总结。

这其中既有对单篇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个案分析,又有对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研究,还有描写海归知识分子的小说和相关的评论。

当时成就很大的鲁迅就写过不少关于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无论是《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还是《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抑或是《孔乙己》中的孔乙己都是非常具有时代性和深刻性的,也引起了当时的学者的热议。

要研究知识分子,就要弄清楚知识分子的特性。

萨义德把知识分子定义为“流亡者和边缘人,业余者,对权势说真话的人”。

[1]以萨义德的理解,知识分子要敢于为真理说真话,为自由和民主而战。

他们不为任何利益集团代言,远离政治中心,却时时干涉政治,永远处于批判者和流亡者的角色。

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们首先必须要掌握知识(真理),然后才能用自己的学识为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形态和时代使命 王顺达 一、何谓知识分子 什么叫知识分子呢?简言之,就是读书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是近代开放国门和科举制度解体的产物。据研究,鲁迅在一九二七年发表的《关于知识阶级》是这一概念在国内的最早使用;但据笔者所知,最早对知识分子进行较系统阐述的,当首推夏丐尊发表于《一般》杂志一九二八年五月号上的《知识阶级的运命》一文。文中认说:“所谓知识阶级者,是曾受相当教育,较一般俗人有学识趣味与一艺之长的人们。学校教员、牧师、画家、医师、新闻记者、公署职员、文士、工场技师,都是这类的人物。”作者还指出:“知识阶级的正体实近于幽灵,难以捉摸。”①正因为知识分子“难以捉摸”,所以到现在也还没有定论。 综合目前的研究的成果,“知识分子”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是受过相当程度的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且被时代认可为有知识的人。 其次,从事的主要职业是脑力劳动,靠自己的知识和智能为生,即所谓“无恒产而有恒心”、没有经济基础的人。在春秋战国时代他们又被称为“游士”、“养士”。这就是“皮毛理论”的来源。 第三,是思想和文化传统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新者。他们也以此自踞,所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作任何事情往往是从自己的理想,或既定的道德原则出发,所谓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②第四,是时代的精神和灵魂,是人类基本价值体系的保守者、维护者,所谓“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忠实于自己的价值,所谓“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任何大的社会历史事件,不论是否与自己有没有直接关系,都要用自己的价值观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好恶、观点,被称为“社会良心”。 第五,知识分子,具有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即使他们自称“不在其位,则不谋其政”,实际上,是 “进亦忧,退亦忧”,“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③ 第六,还必须超越个人利害,超越社会的各种表象,对社会、对人类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具有一种普遍而永恒的关怀和同情,即所谓的“宗教精神”。也就是青年路德所说的:“当常人犹懵懵懂懂时,这种人却已早发慧悟,究心于兹:如何避免生活上的腐化,如何透过死亡以获得生命的意义。”④就是常人所的知识分子爱作“无病呻吟”。 根据上所述知识分子的特点,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实际,考察中国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的形态、地位和作用,从而展示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 二、知识分子的历史形态 纵观中国历史,知识分子经历了:由与君权较短量长的至高地位(巫觋)到降为贵族之下,平民之上、联结平民与贵族的中间环节的“士”;由“无恒产”的“游士”、“养士”,到“以言干禄”、“以谋取位”的仕大夫;由潜心学问,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学者,到获取一技之长,以求养家活口的专业技术人员四种历史形态。 (一)神圣与卑贱——从“巫觋”到“巫师” 夏商时的知识分子表现为“卜”、“巫”和“巫觋”。那时他们的地位极高、权力很大。因为夏商的政治是刚由图腾崇拜进化而来的“神巫政治”。正如司马迁所说:“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⑤那时,要决定国家大事,如举行重大的农事活动、出兵打仗、等,首先就要听神、听上帝是怎么说的,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⑥上帝不能和人类通话,“卜”、“史”、“巫”、“祝”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听上帝的话,实际上就是听“卜”“巫”等的话,连国王也不例外。从很多史籍都还能够看到卜、巫、史、祝和国王争权夺利,甚罢免国王的记载:“纣为暴虐,而元龟不占。„桀纣之时,与天争功,拥遏鬼神,使不得通”。⑦ 在周初,知识分子主要还是表现为“卜”、“巫”,但其地位已下降,成了王国的宣传工具。“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⑧ “神道设教”观念的产生,意味着最高统治者对“卜”“巫”等精神领袖权威的绝对性的否定。 周代商后,能够留在宫中,继续作当朝的“卜”“巫”的毕境有限,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被周王封为最低一级的“贵族”——“士”,也可以说是高级“平民”因为他们没有封地,甚至也没有固定的收入。为了谋生,“士”还得靠出卖自己的专长、技艺来维持生存。所以就产生了“巫医工匠”这一称谓:“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⑨ “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⑩把本来就是空渺玄幻的纯理论的东西,用于最具体、最琐碎的维持生计之用,这就难免生出很多荒诞离奇的笑话。所以,“卜”“巫”很快就被作为一种贬称:“儒者饰辞曰:‘听吾言则可以霸王’,此说者之巫祝,有度之主不受也。”⑾在西汉初年, “卜”、“巫”等知识分子走向市场,替人算命、消灾以糊口的现象相当普遍,近于泛滥。 (二)悲哀与悲凉——从“士”到“仕大夫” 如前所述,自周王朝建立,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即“天之长子”;宣传“以德配天”的神学政治理论;推行“神道设教”,的政治教育政策。使得过去充当上帝与王权中介的“巫”、“祝”等知识分子,失去了和君主抗衡的理论基础;周王大封同姓弟子和功臣的“分封制”、“井田制”等经济政策,使得国家所有、领主占有的财产制度一统天下,“巫”“祝”等失去了经济基础。知识分子从此就成了一张皮或者说皮上的毛。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第一次分化:一部分人留在君主身边,成为传达君主旨意、阐发最高统治者宏旨的文臣谋仕,行使宣传教育的职能;一部分人则被封为贵族中的最低等级——“士”。大体说来,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虽然下降,但还是能够生活的。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礼坏乐崩,社会机制全面紊乱:“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第二次开始分化:一部分难耐贫穷凄苦的“士”,发出“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⑿的不平之鸣后,游走四方,纷纷说君干禄,迎合君主的所好以求富贵显达。以苏秦、张仪、李斯,张良、叔孙通、贾谊、王叔文、王安石、刘基、张居正,以及清末的所谓“三大中兴名臣”等为代表。他们形成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他们有的曾达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兢兢业业地工作,小心翼翼地辅佐君王,也做出过辉煌的成就,干出一番不朽的事业。但是更多地却居官获禄后,作了“大隐于朝”的官场混混。但当他们卷进政治旋涡而不能自拨之时,又产生出对“入仕”前生活方式向往的悲叹。李斯和其子被押赴刑场,临刑前对他儿子的一段话,实在令听者悲哀;另一种类型的知识分子,虽是抱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却又坚持自已的信念,试图找到一个理解自已的君主,实践自己的理论篮图。以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和韩非,汉代的贾谊、董仲舒,唐代的韩愈、宋代的二程、朱熹和范仲淹以及清代的龚自珍、魏源、章太炎等为代表,他们成为知识分子的主流,传统在他们身上体现最多,对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是这一部份“士”,他们与君主以及取得高位的“士”的关系,形离而神聚。他们的物质生活也许十分馈乏,人生道路充满坎轲与不幸,尽管他们自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⒀ “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⒁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⒂„„但是从以“达生”见长的庄子所发出的感叹来看:“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不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⒃还是令人感到心酸而凄凉的。 (三)、寂寞与无奈——从学者到专业技术人员 科举制伴随着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而进入历史的陈迹,这对知识分子来说,却并不尽是福音。一方面他们失去了一千多年来固定的“学也禄在其中”,“学而优则仕”的读书、做官的缙升之道。他们的思想虽然自由了,但同时也意味着可以自由地挨饿;另一方面,随着近代教育内容、方法的丰富和多元化,读书人的视野也空前的开阔起来,现代知识分子才真正产生了。王韬、严复、张謇是这类知识分子的早期代表。独立性、自主性,是这一期知识分子的最大特点。正是因为这独立性,使得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胡适、陈独秀、鲁迅,„„一大批思想家如繁星闪烁于中国的天空。异族的入侵既掩盖了国内的各种矛盾,更割断了历史的自然演绎。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的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以及随之而来的各大学的院系专业调整,将知识分子都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再编和归类,把学者朝着专业技术人员的方向转变,新生的所谓读书人几乎都成了专业技术人员。“文化大革命”冲掉的不止是知识,更冲掉了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信仰没有了,价值失了衡。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知识界感受到春天的来临,但随之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以汹涌滂薄之势,冲击着整个社会,气势之大、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当前,知识分子既受到商品经济的挑战:教授上街卖起了冰棍;又受到“知识经济”的挑战:经济成为知识价值的准绳。 三、知识分子面临的挑战和时代使命 对于“商品经济”,知识分子似乎已经习惯了、适应了,而“知识经济”这一新问题却又产生了。人们宣布人类将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据说,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总之,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时代,它将会对社会的各个行业、各个阶层、社会的各个成员,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企业不采用新技术将面临破产,个人不掌握新技术将被迫‘下岗’,国家不发展高科技产业将陷入困境。”真是世界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知识分子如何面对自己时代的这一挑战?当年的“科学救国”理想之所以破产,并不在于科学救不了国,而在于他们把科学看成是万能的。将知识用于促进经济发展,这也是知识的重要用途之一,因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经济固然离不开知识,但知识却不一定都能带来经济效益;且经济也罢、知识也罢,最终都离不开人,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⒄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抽象思维,失去了好高骛远的秉性,势必犯近视眼的、泛经济主义的错误,如果失去了固有的价值标准,必然会造成人欲横流,将全部理想的追求置换为贪婪的聚富敛财。正如罗素所说:“当没有一种原则是重要的或者能有稳固的胜利机会时,就不需要坚持一种原则了;„一个人德行若是除了纯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