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反射性调节——防御性呼吸反射

呼吸反射性调节——防御性呼吸反射

防御性呼吸反射:咳嗽反射:是喉、气管或支气管粘膜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可将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护呼吸道通畅的作用。但长期和剧烈的咳嗽可导致肺气肿;也可使胸膜腔内压显著升高而阻碍静脉血回流,致使静脉压和脑脊液压升高。喷嚏反射:是由鼻粘膜受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其作用在于清除鼻腔中的刺激物。

呼吸困难测验题

呼吸困难测验题 一、填空题 1.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是和疾病。 2.肺源性呼吸困难临床上分为三型、、。 3.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包 括:、、、、。 4.支气管哮喘可引起性呼吸困难;气管内肿瘤或异物可引起 性呼吸困难。 5.PaO2正常值是;PaCO2正常值是。 6.癔病患者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常因通气过度可发生,严重时可 有。 7.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 是、。 8.ARDS的病理基础包括、。 9.ARDS的主要症状有、、。 10.喉部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属于。 二、判断题 1.判断呼吸困难客观表现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变化。() 2.缺氧不一定有发绀,发绀不一定有缺氧。() 3.成年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非心源性肺水肿。() 4.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5.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 6.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干啰音和湿罗音。() 7.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相同。() 8..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9.出现深长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Kussmael)呼吸。()

10.左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呼吸中枢功能障碍所致。() 三、单项选择题 1.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最多见的是 A.呼吸系统疾病 B.心血管疾病 C.中毒 D.血液病 E.神经精神因素 2.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或呼气)或和哮鸣音,下列最多见的 情况是 A.隔肌运动受限 B.神经肌肉疾病 C.胸廓疾病 D.肺疾病 E.气道阻塞 3.严重性吸气性呼吸困难最主要的特点为 A.呼吸不规则 B.发绀明显 C.呼吸深而慢 D.出现三凹征 4. 下列引起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疾病是 A.白喉 B.喉水肿 C.器官异物 D.支气管哮喘 5.引起混合性呼吸困难的疾病是哪种 A.气胸 B.喉痉挛 C.气管异物 D.支气管哮喘 6. 下列哪种疾病可出现中毒性呼吸困难 A.癔病 B.尿毒症 C.脑出血 D.脑膜炎 7.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最常见于 A.急性左心功能不全 B.右心功能不全 C.胸腔大量积液 D.慢阻肺 8.血液病所致呼吸困难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混合性呼吸困难 D.心源性呼吸 困难 E.中毒性呼吸困难 9.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致呼吸困难 A.吸气性呼吸困难 B.呼气性呼吸困难 C.混合性呼吸困难 D.心源性呼吸 困难 E.中毒性呼吸困难 10.颅脑重症疾病时呼吸困难 A.神经性疾病呼吸困难 B.血液性疾病呼吸困难 C.呼气性疾病呼吸困 难 D.心源性疾病呼吸困难 E.混合性呼吸困难 四、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药物具有舒张支气管作用() A.茶碱 B.β受体阻滞剂 C.胆碱能受体激动剂 D.β2受体激动剂 E.β1受体激动 2.下列哪一项为I型呼吸衰竭的正确的说法: A 缺氧不伴二氧化碳潴留 B 也可因低氧血症所致通气代偿性增加 C 二氧化碳排出过多可导致PaCO2降低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

呼吸困难试题

一、填空题 1.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是??? 和??? 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包括:①??? 、②??? 、③??? 、④??? 、⑤??? 。 3.从发生机制及症状表现,呼吸困难分为:??? 、??? 、??? 、??? 。 4.肺源性呼吸困难临床上分为三型??? ?、??? 、??? ?。 5.呼吸困难伴血性泡沫样痰见于??? 。 6.癔病患者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常因通气过度可发生??? ,严重时可有??? 。 7.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 。 二、判断题 1.判断呼吸困难客观表现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变化。(? ) 2.呼吸困难者不一定有发绀表现。(? ) 3.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 4.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 5.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 ) 6.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干啰音。(? ) 7.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相同。(? ) 8.急性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 ) 9.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 10.出现深长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Kussmael)呼吸。(? ) 11.呼吸中枢受抑制,致呼吸缓慢、变浅,且常有呼吸节律异常,如Cheyne-Stokes或Biots 呼吸。(??? ) 12.癔病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致。(? ) 三、名词解释1.呼吸困难 2.心源性哮喘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 三凹征

诊断复习题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 一、填空题 1.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是和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包括:①、②、③、④、⑤。 3.从发生机制及症状表现,呼吸困难分为:、、 、。 4.发作性呼吸困难伴有哮鸣音者,见于、。 5.呼吸困难伴有大量浆液性泡沫样痰,见于和。 6.呼吸困难伴昏迷,可见于、、、、 、等。 7.呼吸困难伴血性泡沫样痰见于。 8.骤然发生的严重呼吸困难见于、、、等。 9.呼吸困难伴一侧胸痛见于、、、、 、等。 10.呼吸困难伴发热可见于、、、、 等。 11.呼吸困难伴咳嗽、咳脓痰者见于、、 、、等。 12.呼吸困难伴咳脓痰较多者可见于、等。 13.癔病患者由于或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常因通气过度可发生。严重时可有。 14.叹息样呼吸实际上是一种。 二、判断题

1.判断呼吸困难客观表现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变化。() 2.呼吸困难者不一定有发绀表现。() 3.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4.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5.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 6.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干啰音。() 7.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相同。() 8.急性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 9.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10.出现深长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Kussmael)呼吸。() 11.呼吸中枢受抑制,致呼吸缓慢、变浅,且常有呼吸节律异常,如Cheyne-Stokes或Biots呼吸。() 12.癔病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致。() 三、名词解释 1.呼吸困难 2.心源性哮喘 四、选择题 A型题: 1.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最多见的是:() A.呼吸系统疾病 B.心血管疾病 C.中毒 D.血液病 E.神经精神因素 2.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或呼气)或和哮鸣音,下列哪种情况最多见:() A.隔肌运动受限 B.神经肌肉疾病 C.胸廓疾病 D.肺疾病 E.气道阻塞 B型题: 问题(3-7) A.气道阻塞 B.心力衰竭 C.尿毒症 D.重度贫血 E.脑出血

呼吸运动的调节

讲稿:呼吸运动的调节 【目的要求】 1.观察各种理化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影响。 2.分析各因素的作用途径,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课堂提问及解答】 1.调节呼吸运动的中枢? 2.呼吸为什么有节律? 3.调节呼吸运动的环节? 答1:呼吸中枢是指(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脊髓等部位)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答2:呼吸节律形成的机制;基本呼吸节律形成的学说(1)起步细胞学说(2)N元网络学说等。 答3: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包括(1)肺牵张反射(2)化学感受性反射调节(3)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4)其他反射。 【实验原理】 1.CO2↑→(+)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2.H+↑→(+)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3.O2↓→(+)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枢→呼吸加深加快。 【重点难点】:呼吸运动调节的反射弧 【观察指标】呼吸频率、幅度、PaO2、PaCO2、pH 【方法与步骤】 1.兔常规操作。行气管插管和颈总动脉插管。我们这里与以往不同的是,气管 插管的一端通气口要与呼吸传感器相连,然后进入生物信号采集处理器,记录呼吸波。颈总动脉插管插好以后,取血作血气分析,以作我们后面实验的对照。我们取血的时候要注意抗凝和隔绝空气。所以我们在取血前,要用肝

素将注射器血管管壁湿润,取血的时候,将前面流出的几滴血弃去,取血后,立即将密封盖盖好,用手指弹一弹注射器血管壁,使血液与肝素混合,防止凝血,取完血后,大家还要记注,要用肝素将插管内的血液全部推回动脉。 2.增大无效腔。等大家记录一段稳定的呼吸波后,并且已经取血做了血气分析, 我们就可以做无效腔增大对呼吸的影响。我们的器械盘里准备了一根长的橡胶管,将这根橡胶管连接在气管插管的(侧管)另一个通气口上,记录呼吸波形。5分钟后从动脉插管处取血作血气分析。然后,观察家兔的呼吸,等到它的呼吸恢复到正常以后,才可做下一步的实验,这个大概需要5-10分钟。 3.我们观察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将装有二氧化碳的气球的出气管从气管插 管的侧管处插入到气管切开的部位,然后打开出气管的开关,记录呼吸波,当发现家兔的呼吸频率和幅度出现明显变化的时候,就要立即停止二氧化碳的吸入,否则反而会抑制呼吸中枢。所以大家要及时停止二氧化碳的输入,以防止家兔因为吸入过量的二氧化碳而死亡。同样也要取血作血气分析。这里还要提醒大家的是,你们在输入二氧化碳的时候,要注意保持气流量的恒定,否则,气流量过大,轻的会影响呼吸传感器对呼吸波的记录,使记录的结果不真实,严重的会导致家兔的死亡。所以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气流的恒定。 4.观察吸入氮气对呼吸的影响。我们就等待家兔恢复平静呼吸后,我们就进入 吸入氮气对呼吸0影响的实验。这个实验与我们前面做吸入二氧化碳对呼吸的影响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由二氧化碳改成了氮气。 5.我们观察血液酸碱度对呼吸的影响。方法是从耳缘静脉注入3%的乳酸溶液 2ml。然后记录呼吸波并取血作血气分析。 【注意事项】 1.麻醉动物时,应缓慢推注麻药,当动物自然倒下,牵拉后肢无抵抗感及肌肉 松弛,表明麻药注入量已足够。有的家兔吃食过多,如给足按体重计算的麻药会导致麻醉过深,抑制呼吸或死亡。 2.每完成一项观察步骤后,必须等呼吸恢复到正常水平,才可进行下一项目的 实验。 3.为测定出准确的血气指标变化,应严格按要求取血。 【预期结果】 观察项目呼吸频率/幅度 PaO2 PaCO2 pH

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什么病

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什么病 日常的生活当中,很多的朋友们为因为一些青蛙性疾病导致自己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特别是患上了支气管炎,肺炎,这些都会给自己的病情带来了,很大的危害,那么接下来的这篇文章,我们一起介绍一下,关于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什么情况。 急性喉炎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家长忽视,以春、夏季节发病多,先有 1~2天的伤风感冒,随后出现“哐、哐、哐”如破竹声咳嗽,有时伴有声音嘶哑。可以有发热。轻症的喉炎有向严重方面发展的可能,所以对出现“哐、哐、哐”咳嗽声和声音嘶哑时一定要到医院去诊治,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上面介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一定要作为急症去耳鼻咽喉科治疗。 白喉也可以引起急性喉梗阻,但目前白喉病例罕见。 另一种疾病,称为急性痉挛性喉炎,多数在夜间突然出现破竹声样咳嗽,声音嘶哑伴吸气性呼吸困难,但体温不高,喉部炎症也不明显,次晨自然缓解,到晚上又有发作,可能与过敏或精神紧张有关。

注意事项 当发现有呼吸困难,特别是较严重的呼吸困难时,要注意是吸气性呼吸困难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 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喉及气管受阻塞,病人表现呼吸费力,颈胸部的肌肉都参与呼吸运动,锁骨上下窝、胸骨上窝、肋间隙及剑突下有吸气凹陷,严重时有吸气性哮鸣音,发现这种情况往往是喉部炎症水肿或气管有异物,应立即送医院急诊作气管切开或取出异物。 肺部和支气管疾病及心脏病是引起呼吸困难的最多见病因。这些病人出现症状时应保持半坐体位,使呼吸道通畅,服用氨茶碱1-2及祛痰药,但不要用镇静剂以免发生危险,有条件时可吸氧,呼吸困难一般可以改善。 以上的文章,我们了解到了,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什么疾病,首先这样的现象,是非常的正常,很有可能是因为气管性的疾病,造成了各种疾病发生,大家要多加注意。

呼吸生理-呼吸调节

呼吸生理-呼吸的调节 呼吸运动是一种节律性的活动,其深度和频率随体内、外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劳动或运动时,代谢增强,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大,摄取更多的O2,排出更多的CO2,以与代谢水平相适应。呼吸为什么能有节律地进行?呼吸的浓度和频率又如何能随内、外环境条件而改变?这些总是是本节的中心。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多年来,对于这些细胞群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和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的作用,曾用多种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如早期的较为粗糙的切除、横断、破坏、电刺激等方法,和后来发展起来的较为精细的微小电毁损、微小电刺激、可逆性冷冻或化学阻滞、选择性化学刺激或毁损、细胞外和细胞内微电极记录、逆行刺激(电刺激轴突,激起冲动逆行传导至胞体,在胞体记录)、神经元间电活动的相关分析以及组织化学等方法。有管些方法对动物呼吸中枢做了大量的实验性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资料,形成了一些假说或看法。 (一)呼吸中枢 呼吸中枢分布在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等部位。脑的各级部位在呼吸节律产生和调节中所起作用不同。正常呼吸运动是在各级呼吸中枢的相互配合下进行的。 1.脊髓脊髓中支配呼吸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第3-5颈段(支配膈肌)和胸段(支配肌间肌和腹肌等)前角。很早就知道在延髓和脊髓间横断脊髓,呼吸就停止。所以,可以认为节律性呼吸运动不是在脊髓产生的。脊髓只是联系上(高)位脑和呼吸肌的中继站和整合某些呼吸反射的初级中枢。 2.下(低)位脑干下(低)位脑干指脑桥和延髓。横切脑干的实验表明,呼吸节律产生于下位脑干,呼吸运动的变化因脑干横断的平面高低而异(图5-17)。 在动物中脑和脑桥之间进行横切(图5-17,A平面),呼吸无明显变化。在延髓和脊髓之间横切(D 平面),呼吸停止。上述结果表明呼吸节律产生于下位脑干,上位脑对节律性呼吸不是必需的。如果在脑桥上、中部之间横切(B平面),呼吸将变慢变深,如再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吸气便大大延长,仅偶尔为短暂的呼气所中断,这种形式的呼吸称为长吸呼吸。这一结果是提示脑桥上部有抑制吸气的中枢结构,称为呼吸整中枢;来自肺部的迷走传入冲动也有抑制吸气的作用,当延髓失去来自这两方面对吸气活动的抑制作用后,吸气活动不能及时中断,便出现长吸呼吸。再在脑桥和延髓之间横切(C平面),不论迷走神经是否完整,长吸式呼吸都消失,而呈喘息样呼吸,呼吸不规则,或平静呼吸,或两者交替出现。因而认为脑桥中下中有活化吸气的长吸中枢;单独的延髓即可产生节律呼吸。孤立延髓的实验进一步证明延髓可独立地产生节律呼吸。于是在20-50年代期间形成了三级呼吸中枢理论;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中下部有长吸中枢,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后来的研究肯定了早期关于延髓有呼吸节律基本中枢和脑桥上部有呼吸调整中枢的结论,但未能证实脑桥中下部存在着结构上特定的长吸中枢。 近年来,用微电极等新技术研究发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的神经元呈节律性放电,并和呼吸周期相关,这些神经元被称为呼吸相关神经元或呼吸神经元。这些呼吸神经元有不同类型。就其自发放电的时间而言,在吸气相放电的为吸气神经元,在呼气相放电的为呼气神经元,在吸气相放电并延续至呼气相的为吸气-呼气神经元,在呼气相放电并延续到吸气相者,为呼气-吸气神经元,后两类神经元均系跨时相神经元。 在延髓,呼吸神经元内主要集中在背侧(孤束核的腹外侧部)和腹侧(疑核、后疑核和面神经后核附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培训讲学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 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 (mmHg,1mmHg=0.133kPa)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呼吸反射性调节——化学反射性呼吸反射

化学反射性呼吸反射:调节呼吸活动的化学感受器,依其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前者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呼吸中枢;后者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Ⅸ、Ⅹ脑神经根附近,能感受脑脊液中H+的刺激,并通过神经联系,影响呼吸中枢的活动。 a.CO2对呼吸的调节: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生理性体液因素,动脉血中一定水平的Pco2是维持呼吸和呼吸中枢兴奋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当吸入气中CO2含量增加到2%时,呼吸加深;增至4%时,呼吸频率也增快,肺通气量可增加1倍以上。由于肺通气量的增加,肺泡气和动脉血Pco2可维持在接近正常水平。当吸入气中CO2含量超过7%时,肺通气量不能作相应增加,导致肺泡气、动脉血Pco2陟升,CO2堆积,使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受抑制而出现呼吸困难、头昏、头痛甚至昏迷。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但以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研究表明,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物不是CO2本身,而是CO2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后,与H2O生成H2CO3,由H2CO3解离出的H+起作用。b.低O2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PO2下降到10.7kPa(80mmHg)以下,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切断动物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或摘除人的颈动脉体,低O2不再引起呼吸增强。表明低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实现的。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这种抑制作用随着低O2程度加重而加强。但低O2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抗低O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严重低O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将不能抗衡低O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则可导致呼吸减弱,甚至呼吸停止。 c.H+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中H+浓度升高,兴奋呼吸;H+浓度降低,使呼吸抑制。H+对呼吸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因血液中的H+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的速度慢,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较小。

吸入性呼吸困难的分度

吸入性呼吸困难的分度 一度:安静时无呼吸困难,活动时出现; 二度:安静时有轻度呼吸困难,活动时加重,但不影响睡眠和进食, 无明显缺氧; 三度:明显吸入性呼吸困难,喉鸣音重,三凹征(肋骨间、胸骨、锁骨上的软组织内陷,像抽走空气的皮球一样)明显,缺氧和烦躁不安,不 能入睡; 四度:呼吸极度困难,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增多,嘴唇苍白或发绀、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脉细弱,进而昏迷、心力衰竭,直至死亡。 呼吸过程可分为吸气相及呼气相,吸气发生困难,称之为吸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吸气时间延长,由于吸气时空气不易进入肺内,此时胸腔内负压增加,出现胸廓周围软组织凹陷,如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剑突下出现凹陷,临床上称之为“三凹”征,严重者肋间隙也可发生凹陷。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喉部发生阻塞性病变者。呼气发生困难者,称之为呼气性呼吸困难,主要表现为呼气时间延长,呼气费力,病人常采用端坐位,头前倾。以减轻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程度。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支气管哮喘病人。此外还有吸气均发生困难者,称之混合性呼吸困难,常见于引起肺呼吸面积缩小的疾病,如肺炎、胸腔积液等。 引起吸气性呼吸困难常见的喉部疾病有以下几类: 1.喉的先天性疾病 (1)先天性喉蹼 (2)先天性喉软骨畸形

(3)先天性喉喘鸣 2. 喉的炎症性疾病 (1)小儿急性喉炎 (2)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3)喉白喉 3. 喉肿瘤 (1)喉乳头状瘤 (2)喉癌 4. 喉的其他疾病 (1)喉水肿 (2)喉异物 (3)喉痉挛 (4)喉外伤 (5)双侧喉返神经麻痹

吸气性呼吸困难 症状 主要表现为吸气运动加强,吸气深而费力,重者吸气时头后仰。其发生机制的解释是:声带上面较平坦,下面稍向外倾斜,当喉阻塞时患者用力吸气,将声门推向下方,两侧声带游离缘靠拢,使狭窄的喉腔更为狭窄;呼气时气流冲击声带下面,使之向两侧分开,声门较开大,故表现为吸气困难而呼气基本无碍。即吸气时呼吸肌非常用力,吸气时胸骨上窝、肋间隙、肋下及剑突下凹陷。时间稍久,体内缺氧,面色青紫,烦躁不安,需要紧急处理 (如气管切开);否则会危及生命。 急性喉炎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家长忽视,以春、夏季节发病多,先有 1~2天的伤风感冒,随后出现“哐、哐、哐”如破竹声咳嗽,有时伴有声音嘶哑。可以有发热。轻症的喉炎有向严重方面发展的可能,所以对出现“哐、哐、哐”咳嗽声和声音嘶哑时一定要到医院去诊治,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上面介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一定要作为急症去耳鼻咽喉科治疗。 白喉也可以引起急性喉梗阻,但目前白喉病例罕见。 另一种疾病,称为急性痉挛性喉炎,多数在夜间突然出现破竹声样咳嗽,声音嘶哑伴吸气性呼吸困难,但体温不高,喉部炎症也不明显,次晨自然缓解,到晚上又有发作,可能与过敏或精神紧张有关。 诊断检查 诊断:1.血常规检查在感染时有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过敏性疾患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支气管-肺疾病应注意痰量、性质、气味并做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痰中找结核菌等都有一定诊断价值。 2.器械检查 X线检查对因心肺疾患引起的呼吸困难均有明显的心肺X线征象。 支气管造影诊断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腺瘤和癌。 心脏病患者可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

呼吸困难试题

一、填空题 1.呼吸困难的病因主要是和疾病。 2.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呼吸困难包括:①、②、③、④、⑤。 3.从发生机制及症状表现,呼吸困难分为:、、、。 4.肺源性呼吸困难临床上分为三型、、。 5.呼吸困难伴血性泡沫样痰见于。 6.癔病患者由于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可有呼吸困难,其特点是呼吸频率可达60~100次/分,常因通气过度可发生,严重时可有。 7.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二、判断题1.判断呼吸困难客观表现应注意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的异常变化。() 2.呼吸困难者不一定有发绀表现。() 3.出现呼吸困难的主要疾病是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疾病。() 4.肺源性呼吸困难是由于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5.吸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三凹征”(three depression sign)() 6.呼气性呼吸困难常伴有干啰音。() 7.心源性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左心和(或)右心衰竭引起,两者发生机制相同。()

8.急性左心衰竭的呼吸困难又称“心源性哮喘”(Cardiac asthma)() 9.右心衰竭时呼吸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体循环淤血所致。() 10.出现深长规则的呼吸,可伴有鼾声,称为酸中毒大呼吸(Kussmael)呼吸。() 11.呼吸中枢受抑制,致呼吸缓慢、变浅,且常有呼吸节律异常,如Cheyne-Stokes或Biots 呼吸。() 12.癔病患者出现的呼吸困难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的影响所致。() 三、名词解释1.呼吸困难 2.心源性哮喘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4. 三凹征 呼吸 四、选择题A型题 1.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最多见的是 A.呼吸系统疾病 B.心血管疾病 C.中毒 D.血液病 E.神经精神因素 2.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突发呼吸困难(吸气或呼气)或和哮鸣音,下列最多见的情况是 A.隔肌运动受限 B.神经肌肉疾病 C.胸廓疾病 D.肺疾病 E.气道阻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实用文档 .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泓影) 第一部分,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但后者主要调节循环功能,真正起调节呼吸的主要作用的 外周化学感受器还是颈动脉体。CO2、缺O2、H+浓度上升,均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由于CO2容易进入外周化学感受细胞,使细胞内H+浓度升高;而血液中的H不易进入化学感受器细胞,故血液的H+对细胞内的H+浓度影响不大。综上所述,C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比H+强。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为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而不是CO2。但血液中的CO2可以迅速自由通过血脑屏障,使中枢化学感受器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升高。血液中的H+几乎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另外,中枢化学感受器不接受缺O2的刺激。 第二部分,CO2、H+、缺O2对呼吸的影响单因素作用时,CO2刺激最强烈,H+次之,缺O2作用最弱。 1、CO2: 吸入气中CO2含量在0%~7%之间上升时,可引起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肺通气量增加可以增加CO2的排出。但CO2过多,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CO2麻痹。(CO2刺激呼吸运动的更详细途径,看生理P261) 三因素整体效应:CO2浓度升高时,H+浓度也跟着升高,两者的作用发生总和,比单因素作用更强烈。 2、H+ 动脉血H+浓度升高时,可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H+浓度下降时,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量降低。但血液中H+难通过血脑屏障,故其主要对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 三因素整体效应:H+浓度上升时,因肺通气增加而使CO2排出也增加,导致CO2减少,而H+也因此减少,因此可部分抵消H+的刺激作用,使肺通气增加的幅度比单纯H+作用时小。 3、缺O2 缺O2,一方面抑制中枢,一方面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一般情况下后者作用效应大;但在严重缺O2时,后者的作用不足以抵消前者的作用,导致呼吸运动抑制。 动脉血中的O2下降到80mmHg以下时,肺动气量才出现可观察到的增加,故在一般情况下,缺O2对正常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大。 在严重肺气肿、肺心病等情况下,CO2储留与缺O2时间长,此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产生适应,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刺激的适应很慢!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因此,如果在因为慢性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低下而引起机体缺O2这种情况下,若给予纯氧,则可能解除缺O2的刺激作用,反而引起呼吸运动暂停。 三因素整体效应:缺O2时,也因肺通气量增加,呼出较多的CO2,使血液中CO2和H+浓度都下降,从而减弱缺O2的刺激作用。

健康评估作业

明:本次作业是针对课件中4.5内容的,总分为70分,您的得分为56分 A型题: 1. 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 A.气管异物 B.气管肿瘤 C.支气管哮喘 D.喉癌 E.喉头水肿 2. 气胸时不会出现的体征是错误:正确答案为:A A.呼吸运动减弱 B.气管移向患侧 C.患者语颤增强 D.病变侧呼吸音消失 E.病变侧变为鼓音 3. 双肺底湿啰音见于 A.肺结核 B.支气管扩张症 C.慢性支气管炎 D.肺淤血 E.肺气肿 4. 代谢性酸中毒时,病人的呼吸表现为 A.库斯莫尔呼吸 B.潮式呼吸 C.间停呼吸 D.叹息样呼吸 E.抽气样呼吸 5. 二尖瓣狭窄可见的心脏浊音改变为 A.左心室增大 B.右心室增大 C.左右心室增大 D.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 E.心包积液 6. 呼气性呼吸困难见于: A.支气管肺炎 B.大叶性肺炎 C.气管异物 D.阻塞性肺气肿 E.肺水肿 7. 扩张型心肌病可见的心脏浊音改变为 A.左心室增大 B.右心室增大 C.左右心室增大 D.左心房及肺动脉扩大 E.心包积液 8. 桶状胸见于

A.肺气肿 B.肺不张 C.胸腔积液 D.气胸 E.肺水肿 9. 气流通过支气管腔内有稀薄的分泌物时产生呼吸音是 A.湿哕音 B.干哕音 C.捻发音 D.胸膜摩擦音 E.哮鸣音 10. 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急性缺氧表现见于: A.支气管肺炎 B.大叶性肺炎 C.气管异物 D.阻塞性肺气肿 E.肺水肿 11. 右心功能不全时可出现错误:正确答案为:B A.颈动脉搏动增强 B.颈静脉怒张 C.毛细血管搏动征阳性 D.指压试验阳性 E.动脉搏动消失 12. 不会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的是,常见于错误:正确答案为:D A.支气管肺炎 B.支气管哮喘 C.肺气肿 D.气管肿瘤 E.肺结核 13.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听诊部位是错误:正确答案为:C A.喉部 B.胸骨上窝 C.胸骨角两旁 D.锁骨上凹 E.肩胛下角 14. 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吸气性呼吸困难,伴有三凹征,常见于 A.支气管肺炎 B.支气管哮喘 C.肺气肿 D.气管异物 E.肺结核 15. 扁平胸见于: A.肥胖体形 B.肺炎 C.严重消耗性疾病 D.严重肺气肿 E.严重肺水肿 16. 叩诊不会出现浊音的病变是: A.肺气肿 B.肺炎 C.肺脓肿 D.肺肿瘤 E.胸腔积液 17. 患者表现为明显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常见于 A.气管异物 B.气管肿瘤 C.肺气肿 D.喉癌 E.喉头水肿

呼吸困难考试题

呼吸困难考试题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 1、引起呼吸困难的病因有:①(气管阻塞;肺疾病;胸廓疾病;神经肌肉疾病;膈肌运动障碍等)②③中毒性疾病(理化因素或代谢障碍)④血液系统疾病⑤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其中①②为主要疾病 2、吸气性呼吸困难特点是吸气费力,且显著困难,重者出现“”,常伴有干咳及高调气性喉鸣。呼气性呼吸困难的特点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 3、沙丁胺醇主要作用于受体的支气管解痉药。 4、支气管哮喘是多种炎性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 、等症状,多数患者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 5、支气管哮喘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散性,呼气相延长。 6、支气管哮喘常见并发症:、纵隔气肿、肺不张;长期反复发作和感染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和肺源性心脏病。 7、开放性气胸的急救处理首先迅速,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 8、发病时检查是诊断气胸最准确和可靠的方法。 9、左心衰竭发生呼吸困难的主要原因是,。 10、左心衰竭呼吸困难常表现为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咳出痰。 11、有创伤、骨折、长期卧床、血栓性静脉炎以及妊娠和分娩等病史者突然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恐惧不安、剧烈胸痛、干咳、咯血,应考虑。 1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和呼吸窘迫,肺部影像学表现为非均一性的渗出性病变。 13、潮式呼吸又称Cheyne-Stokes呼吸,既有呼吸节律变化,又有呼吸幅度变化。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如此周而复始。每个潮式呼吸周期可长达30s~2min,呼吸暂停可持续5~30s。见于病人。 14、腹式反常呼吸是一种病理的呼吸运动,正常人在吸气时胸廓抬起,呼气时胸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泓影) 第一部分,化学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但后者主要调节循环功能,真正起调节呼吸的主要作用的外周化学感受器还是颈动脉体。CO2、缺O2、H+浓度上升,均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由于CO2容易进入外周化学感受细胞,使细胞内H+浓度升高;而血液中的H不易进入化学感受器细胞,故血液的H+对细胞内的H+浓度影响不大。综上所述,C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比H+强。 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为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而不是CO2。但血液中的CO2可以迅速自由通过血脑屏障,使中枢化学感受器细胞外液中的H+浓度升高。血液中的H+几乎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另外,中枢化学感受器不接受缺O2的刺激。 第二部分,CO2、H+、缺O2对呼吸的影响单因素作用时,CO2刺激最强烈,H+次之,缺O2作用最弱。 1、CO2: 吸入气中CO2含量在0%~7%之间上升时,可引起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肺通气量增加可以增加CO2的排出。但CO2过多,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的活动,引起呼吸困难、头痛、头昏、甚至昏迷,出现CO2麻痹。(CO2刺激呼吸运动的更详细途径,看生理P261) 三因素整体效应:CO2浓度升高时,H+浓度也跟着升高,两者的作用发生总和,比单因素作用更强烈。 2、H+ 动脉血H+浓度升高时,可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H+浓度下降时,呼吸运动受到抑制,肺通气量降低。但血液中H+难通过血脑屏障,故其主要对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 三因素整体效应:H+浓度上升时,因肺通气增加而使CO2排出也增加,导致CO2减少,而H+也因此减少,因此可部分抵消H+的刺激作用,使肺通气增加的幅度比单纯H+作用时小。 3、缺O2 缺O2,一方面抑制中枢,一方面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一般情况下后者作用效应大;但在严重缺O2时,后者的作用不足以抵消前者的作用,导致呼吸运动抑制。 动脉血中的O2下降到80mmHg以下时,肺动气量才出现可观察到的增加,故在一般情况下,缺O2对正常呼吸的调节作用不大。 在严重肺气肿、肺心病等情况下,CO2储留与缺O2时间长,此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的刺激产生适应,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O2刺激的适应很慢!此时低O2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驱动呼吸运动的主要刺激因素。因此,如果在因为慢性肺通气或肺换气功能低下而引起机体缺O2这种情况下,若给予纯氧,则可能解除缺O2的刺激作用,反而引起呼吸运动暂停。 三因素整体效应:缺O2时,也因肺通气量增加,呼出较多的CO2,使血液中CO2和H+浓度都下降,从而减弱缺O2的刺激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 节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射,使心输出量和各器官的血管收缩状况发生相应的改变,动脉血压也可发生变动。心血管反射一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生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觉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因此这一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力感觉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图4-25)。动脉压力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血压的变化,而是感觉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高,压力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觉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比。由图4-26可见,在一个心动周期内,随着动脉血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入冲动频率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弓区的压力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 (2)传入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 中最上方为主动脉血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 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血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而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干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一些神经核团发生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另外,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到达孤束核后还与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生联系,使迷走神经的活动加强。 (3)反射效应: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在动物实验中可将颈动脉窦区和循环系统其余部分隔离开来,但仍保留它通过窦神经与中枢的联系。在这样的制备中,人为地改变颈动脉窦区的灌注压,就可以引起体循环动脉压的变化,并画出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见图4-27)。由图可见,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曲线的中间部分较陡,向两端渐趋平坦。这说明当窦内压在正常平均动脉压水平(大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