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输电线路的防雷措施
输电线路的结构及各部件分类

七、接地装置 埋设在基础土壤中的圆钢、扁钢、角钢、钢管或其组合 式结构均称接地装置。其与避雷线或杆塔直接相连,当雷击 杆塔或避雷线时,能将雷电流引入大地,可防止雷电击穿绝 缘子串的事故发生。接地装置主要根据土壤电阻率的大小进 行设计,必须满足规程规定的接地电阻值的要求。
二、避雷线 避雷线作用是防止雷电直接击于导线上,并把雷电流引 入大地。避雷线悬挂于杆塔顶部,并在每基杆塔上均通过接 地线与接地体相连接,当雷云放电雷击线路时,因避雷线位 于导线的上方,雷首先击中避雷线,并藉以将雷电流通过接 地体泄入大地,从而减少雷击导线的几率,起到防雷保护作 用。35kV线路一般只在进、出发电厂或变电站两端架设 避雷线,110kV及以上线路一般沿全线架设避雷线,避雷线 常用镀锌钢绞线。
3、固定金具 固定金具是用来将导线固定在绝缘子串上,或将避雷线固定 在金具串上,如悬垂线夹,耐张线夹。此外,在超高压线路上为 了防止和减少电晕的影响,还采用了XGF型防晕悬垂线夹。
4、保护金具 它包括导线及避雷线的防振金具和绝缘金具。防振金具有:防 震锤、护线条、阻尼线、补修条、铝包带等。绝缘金具有:间隔棒、 均压环、屏蔽环、重锤等。 1)间隔棒。使用在分裂导线上,作用是防止导线之间的鞭击,抑 止微风振动,抑止次档距震荡。
4、光滑导线 光滑导线由于外径较普通导线略小,可减少导线承受的风和冰荷 载,由于表面光滑可减少导线舞动现象。在欧洲,美国,日本都已 得到应用。 5、分裂导线 一般,每相2根为水平排列,3根为两上一下倒三角排列,4根为 正方形排列。 分裂导线在超高压线路得到广泛应用。它除具有表面电位梯度小, 临界电晕电压高的特性外,还有以下优点。 (1)单位电抗小,其电气效果与缩短线路长度相同; (2)单位电纳大,等于增加了无功补偿; (3)用普通标号导线组成,制造较方便; (4)分裂导线装间隔棒可减少导线振动,实测表明双分裂导线比单 根导线减小振幅50%,减少振动次数20%,四分裂减少更大。
工程安全事项施工现场的防雷措施

工程安全事项施工现场的防雷措施工程安全事项:施工现场的防雷措施作为一个建筑工程师或施工人员,我们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雷电天气。
雷电虽然带来的是大自然的美景,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在建筑工程中,施工现场的防雷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防雷措施,并说明其重要性。
首先,施工现场的防雷措施需要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到。
一个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应该包括针对雷电击中的防护手段。
例如,在建筑物的天线、机房、电气线路等关键区域进行设置避雷针或避雷网,这些措施能够帮助将雷电的电流引导到地下,以减少对建筑物的损害。
其次,在施工现场,我们需要进行有关材料和设备的选择。
例如,在电气线路的设计和安装过程中,选用高质量的线缆和绝缘材料,以降低雷击的风险。
此外,施工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电气设备,以避免电气事故和雷击造成的意外。
施工现场的人员管理也是防雷措施的重要一环。
工人和管理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了解雷电安全知识和应急措施。
他们应该知道雷电来临时的避难点和紧急疏散路线,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避雷器材。
此外,每个施工现场都应配备专门的雷电检测设备,及时监测雷电活动,提前采取安全措施,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
另外,我们也应该注重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因素。
例如,在高高的建筑物周围,特别是在山区或临海地区,雷电活动相对较频繁。
在这些情况下,施工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
如果天气情况不利于施工,应暂停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只有在雷电活动结束后,才能继续施工。
工程安全事项:施工现场的防雷措施综上所述,对于施工现场的防雷措施来说,设计、材料和设备的选择、人员管理、周边环境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地考虑并采取这些措施,将大大减少雷电活动对施工的不良影响。
同时,这些防雷措施也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安全和稳定的施工环境。
正如我们所知,雷电是一种很强大的自然力量,它的危害不容小觑。
而施工现场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
输电线路组成(杆塔)

2、电力线路10.5m(杆顶15m)
3、通航河流15m
极距22m
杆塔外形尺寸包含哪些因素? 杆塔近距离航拍
杆塔一体化吊装
1. 确定杆塔高度 2. 确定导线间距离 3. 确定地线支架高度及地线水平距离 4. 确定杆塔横担尺寸
杆塔高度的确定
杆塔外形尺寸如图,主要包括杆塔呼称高度H、横担长度(即导线间的距离Dm)、上下 横担的垂直距离Dv、地线支架高度hb、双地线的地线挂点之间水平距离、电杆埋深h0、 杆塔总高
同塔并架多回路输电线路
单回输电线路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发达且人口密集的地区,土地资源非常 稀缺,只建设单回输电线路已不能满足电力需 求。
同塔多回线路是提高线路走廊的输送能力的一 种有效手段;既能增加线路单位面积的输送容 量,增加电力输送量,又能降低综合造价。
在德国,政府规定凡新建线路必须同塔架设两 回以上。在高压超高压线路中,为同塔四回为 常规线路,最多六回,德国同塔多回线路已有 70多年的运行经验。在日本,110 kV及以上的 线路多数为同塔四回,500 kV线路除早期2条为 单回路外,其余均为同塔架双回。目前,日本 同塔并架最多回路数为八回。在我国,随着电 网建设速度的加快,同塔多回路应用也比较普 遍,并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
1、地线支架高度hB
按下式计算:
hB hDB D B
式中 hDB-地线与导线间的 垂直投影距离;
λD-绝缘子串长度; λB-地线金具长度。
2、防雷保护角
地线与导线形成一夹角α,称防雷保护角《规程》 规定: 1. 对于单回路,330kV及以下线路的保护角不宜
大于15°,500kV~750kV线路的保护角不宜 大于10°; 2. 对于同塔双回或多回路,110kV线路的保护角 不宜大于10°,220kV及以上线路的保护角均 不宜大于0°; 3. 单地线线路不宜大于25°; 4. 对重覆冰线路的保护角可适当加大。
民用电气设计规范(防雷)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 16-92(防雷篇)12 建筑物防雷12.1 一般规定12.1.1 本章适用于民用建筑物防雷设计,对于有爆炸及火灾危险的建筑物防雷,应按现行的有关规范执行。
12.1.2 建筑物防雷设计,应认真调查地质、地貌、气象、环境等条件和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被保护物的特点等,因地制宜地采取防雷措施,做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2.1.3 不应采用装有放射性物质的接闪器。
12.1.4 新建工程应在设计阶段详细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及其布置,并与有关人员充分协商合作,尽可能利用建筑物金属导体作为防雷装置。
12.1.5 按照本规范装设防雷装置后将会防止或极大地减少雷害损失,但不能保证绝对的安全。
12.1.6 年平均雷暴日数,需根据当地气象台(站)的资料确定。
如有困难时,可参照附录D.1的数据选取。
12.1.7 按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建筑物的防雷分为三级。
12.1.8 山地建筑物的防雷,可根据当地雷电活动特点,参照本章有关条文采取防雷措施。
12.2 建筑物的防雷分级12.2.1 一级防雷的建筑物12.2.1.1 具有特别重要用途的建筑物。
如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档案馆、大型博展建筑;特大型、大型铁路旅客站;国际性的航空港、通讯枢纽;国宾馆、大型旅游建筑、国际港口客运站等。
12.2.1.2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12.2.1.3 高度超过100m的建筑物。
12.2.2 二级防雷的建筑物12.2.2.1 重要的或人员密集的大型建筑物。
如部、省级办公楼;省级会堂、博展、体育、交通、通讯、广播等建筑;以及大型商店、影剧院等。
12.2.2.2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12.2.2.3 19层及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50m的其他民用建筑物。
12.2.2.4 省级及以上大型计算中心和装有重要电子设备的建筑物。
12.2.3 三级防雷的建筑物12.2.3.1 当年计算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时(见附录D.2),或通过调查确认需要防雷的建筑物。
第二类建筑物的防雷措施防雷工程公司

4.3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4.3.1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外部防雷的措施,宜采用装设在建筑物上的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也可采用由接闪网、接闪带或接闪杆混合组成的接闪器。
接闪网、接闪带应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沿屋角、屋脊、屋檐和檐角等易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并应在整个屋面组成不大于10 m×10 m或12 m ×8 m的网格;当建筑物高度超过45 m时,首先应沿屋顶周边敷设接闪带,接闪带应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上,也可设在外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
接闪器之间应互相连接。
4.3.2 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管、烟囱等物体,应按下列方式保护:1、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管道应符合本规范第4.2.1条2款的规定。
2、排放无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烟囱,1区、21区、2区和22区爆炸危险场所的自然通风管,0区和20区爆炸危险场所的装有阻火器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以及本规范第 4.2.1条3款所规定的管、阀及煤气和天然气放散管等,其防雷保护应符合下列规定:1)金属物体可不装接闪器,但应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2)除符合本规范第4.5.7条的规定情况外,在屋面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外的非金属物体应装接闪器,并和屋面防雷装置相连。
4.3.3专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并应沿建筑物四周和内庭院四周均匀对称布置,其间距沿周长计算不宜大于18 m。
当建筑物的跨度较大,无法在跨距中间设引下线,应在跨距两端设引下线并减小其他引下线的间距,专设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18 m。
4.3.4外部防雷装置的接地应和防雷电感应、内部防雷装置、电气和电子系统等接地共用接地装置,并应与引入的金属管线做等电位连接。
外部防雷装置的专设接地装置宜围绕建筑物敷设成环形接地体。
4.3.5利用建筑物的钢筋作为防雷装置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物宜利用钢筋混凝土屋顶、梁、柱、基础内的钢筋作为引下线。
波过程与雷电过电压

电晕
冲击电晕对波过程的影响: 1)使导线和相邻平行导线间的耦合系数k增大(10-15)% 2)使导线波阻抗z降低20-30%( c ) 3)使波在传播中幅值衰减、波形畸变(陡度 )
l(0.50.00u8) h
l:波传播距离(km) u:电压(kV) h:导线对地平均高度(m) uk:电晕起始电压(100kV)
三、平行多导线的耦合系数 实际中:波在一根导线上传播时在与其平行的导线上会感应
出耦合波
u1 z11i1 z12i2 u2 z21i1 z22i2
边界条件 i2=0
u2
z12 z11
u1
k12u1
k 12
z 12 z 11
耦合系数
结论:
1)平行导线1上有电压波u1传播时,与其平行的导线2上将
的 太 阳 晚 上 的月亮 和永远 的你。 天 失 去 你 我连正 常的生 活都过 不好。 只 是 偶 尔 还 会 怀念那 时的轰 轰烈烈 。 只 是 想 起 以前 思念那 时的反 反复复 。
多 幸 运 在 最 美的年 纪,遇 见你没 有遗憾 和可惜 。 多 幸 运 爱 你这 件事情 ,成为 我 今 生 最 对 的决定 。 没 有 人 能 比我 更爱你 ,就算 有天我 们注定 会分离 。
§7-6 冲击电晕对线路波过程的影响
实际输电线路: •具有损耗:1)导线电阻
2)导线对地电导 3)大地阻抗 4)冲击电晕 •大地γ→∞:电流不在镜像深度上流动而是在更深深度流动 这些都会引起波在传播时发生衰减变形,其中在过电压下冲击 电晕是引起波衰减变形的主要原因
雷击、操作过电压
导线上冲击电压> 起始电晕电压
t
P0
(P) P0 lim
排流线

第七章通信电缆线路的防护强电影响、雷击、虫鼠啃咬是主要的非人为因素对通信电缆线路的破坏,而且一旦造成破坏往往影响较大。
所以,积极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对于设备和人员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内容:1.强电的种类及强电对通信电缆线路的影响、危害及防护措施。
2.雷电对各种通信电缆线路造成的危害、途径,以及各种电缆线路设备的防护措施。
3.虫、鼠类对电缆外皮造成损坏的原因、危害及各种防护措施。
本章重点:1.通信电缆线路各种防强电措施。
2.通信电缆线路设备的各种防护措施。
3.防虫、鼠危害的各种措施。
本章难点:●防强电、防雷、防虫鼠的各种防护措施。
7.1 强电对通信线路的影响及防护在人为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强电线路。
所谓强电线路主要是指高压输、配电线路,交流电气化铁路的馈电线路及接触网。
强电线路输送的高电压、大电流所产生的电磁场,对邻近的通信线路有强大的电磁感应影响,轻则会产生杂音干扰、条纹干扰、错码、漏码、及误动作等,严重时可能中断通信、危及机线设备与人身安全。
7.1.1 强电线路的种类1.交流高压输电线路交流高压输电线路,指的是频率为50Hz,输送线电压从10KV~50KV的高压输电线路。
目前的大功率输电网,都是三相制,从大功率发电机发出的电源一般通过升压变压器升至100 KV~500KV,送至远距离配电区,通过降压变压器降至35KV、10KV,再通过用户区小功率变压器降至380V。
交流高压输电线路根据其输电方式可分为三相对称中性点绝缘输电线路、三相对称中性点接地输电线路以及两线—大地输电线路。
如图7-1所示。
(1)三相对称中性点绝缘输电线路如图7-1(a)所示,其运行电压一般为10 KV和35KV两种。
(2)三相对称中性点接地输电线路如图7-1(b)所示,其运行电压一般有110 KV、220KV、330 KV、500 KV 等。
上述两种输电方式均为三相对称输电线路,在理想情况下,各相导线中的相电压和相电流振幅相等、频率相同、而相位彼此相差120°,因此没有剩余电压和零序电流出现,不会造成对通信线路的影响。
风力发电机组防雷措施

风力发电机组防雷措施引言:风力发电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能源领域。
然而,由于风力发电机组的高度和外露设备,其易受雷击的风险较高。
因此,采取合适的防雷措施对于保护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风力发电机组的防雷措施。
一、风力发电机组雷电灾害的危害雷电灾害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打击:雷电直接击中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塔架等部件,造成严重损坏。
2. 感应效应:雷电产生的电磁场会感应在风力发电机组内部的电缆和设备上,导致设备烧毁。
3. 浪涌效应:雷电产生的浪涌电流会通过电缆进入风力发电机组内部,对设备产生瞬态过电压,损坏电子元器件。
4. 地电位效应:雷电击中地面会产生地电位效应,进而通过地线进入风力发电机组系统,对设备造成损害。
二、风力发电机组防雷措施为了减少雷电灾害对风力发电机组的影响,需要采取以下防雷措施:1. 雷电监测系统安装雷电监测系统可以及时监测雷电活动,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雷电监测系统可以通过测量电场和磁场强度,以及监测雷电频次和雷暴活动距离等参数,实现对雷电活动的实时监测和预测。
2. 避雷针系统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塔顶和叶片上安装避雷针系统,可以有效地引导雷电击中。
避雷针系统一般由导线、导线支架和接地装置组成,通过将雷电引导到接地装置上,减少雷电对风力发电机组的直接打击。
3. 接地系统良好的接地系统是防止雷电灾害的重要手段。
风力发电机组的各个部件(包括塔架、叶片、发电机、变压器等)都需要进行接地处理,以保证雷电通过接地系统安全地流入地下。
4. 防雷装置在风力发电机组的电气系统中安装合适的防雷装置,可以有效地降低雷电对设备的影响。
常见的防雷装置包括避雷器、浪涌保护器、瞬态电压抑制器等,它们能够吸收或抑制雷电产生的过电压,保护设备免受损坏。
5. 电磁屏蔽风力发电机组的电缆和设备应采用合适的电磁屏蔽措施,减少雷电感应效应对设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