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ICU) PPT课件
重症病人的监护 PPT课件

20/60
Hemodynamic monitoring
每搏排出量(stroke volume,SV)指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 出的血量。成年人安静、平卧时为60~90ml。SV与心 肌收缩力、心脏前负荷、后负荷有关。 心脏指数(CI) 正常值2.5~3.5L/min.m2。CI<2.5提示 心衰;CI<1.8为心源性休克。 体循环阻力指数(system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SVRI)体循环 阻力 (SVR)表示心室射血期作用于心室肌的负荷,是 监测左心室后负荷的指标。是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 SVR。正常值为1760~2600dyne· sec/cm5· m2。 肺循环阻力指数(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PVRI)肺 循环阻力 (PVR) 是监测右心室后负荷的指标。正常 值为45~225dyne· sec/cm5· m2。
18/60
曹伟新 主编《外科护理学》第3版
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和护理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sure,MAP)是指心动周期的平均血压。 能评估左室泵功能、器官和组织血流。正常值10.9~13.6kPa 。 MAP=舒张压+1/3(收缩压-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CVP)是测定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评 估血容量、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 5~12cmH2O 。 CVP过低为血容量不足或静脉回流受阻; CVP 过高为输入液体过多或心功能不全。测CVP时暂停使用呼吸 机。 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ortic wedge pressure,PAWP) 正常值为 0.8~1.6kPa。可判定左心室功能,反映血容量是否充足。> 2.4kPa:左心功能不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2.4kPa:急性肺 损伤、ARDS。
《重症监护》PPT课件ppt课件

常用重症监护技术
19:46
谢谢!
19:46
使用说明:
• 在播放幻灯片前,将“宏”的“安全性” 设置为“低”时,在幻灯片放映过程中, 随时用鼠标点击右上角的数字,即可显示 当前的时间。
19:46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19:46
19:46
ICU病人的监护
概述
ICU收治对象 ICU的收治程序
接诊 监护选择 转出ICU
19:46
ICU的分级监测
分级 一级监测 适用指标 监测内容
生命体征平稳, 常规监测 已脱离危险的 恢复期和大手 术病人
具备一个脏器 衰竭的指征, 需进行受损脏 器支持治疗者 两个以上脏器 衰竭的病人 (病情重、病 死率高) 增加常规监测 频度、受损脏 器功能监测
第四章-重症监护 ppt课件

2002年ICU专科护士培训班召开。
2003年,中华护理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重症 监护委员会正式成立。
ppt课件
10
最新的数据和未来趋势
1985-2000年,在全美医院数目和总床位数下降的大背景下:
1.CM床位增加26.1%(69,300
87,400)
2.日花费增加126%($1815
ppt课件
16
危重病脏器功能支持的种类
心脏及循环功能支持治疗 呼吸功能支持治疗 人工肾支持治疗(持续血液净化) 脑功能支持治疗 人工肝支持治疗 营养代谢支持治疗 胃肠功能支持治疗 免疫功能支持治疗
ppt课件
17
专科ICU
综合ICU
CCU RCU
呼冠吸心部系病分统疾综病合ICU
CPICU E心C肺U重症监急护诊治IC疗U病房
ppt课件
21
床位设置
一般综合性医院综合ICU床 位数量占全院总床位的 1% ~ 2%;一般以8~12张 床位较为经济、合理。病室 温度和湿度为20℃~22℃ 、 50%~60%。
ppt课件
22
监护站设置
中心监护站原则上应该设置在所有病床的中 央地区,内设中心监护仪及记录仪,电子计算 机及设备。
急诊以 “院前抢救”为主,以快为主,短时
间医疗行为
ppt课件
7
1923年,Walter Dandy 在John Hopkins Hospital设立 了一个脑外科部门,专门 为照顾手术后患者。
1951年,Dwight Harken 在美国波士顿成 立心脏外科部。雇佣具有特别技能和经验 的护士,护士亦开始有规律地轮班。
13
危重病护理的现状又如何呢?—— 人力资源的短缺情况
ICU简介PPT课件全文

2024/8/30
16
重症医学的研究内容
❖ ICU特色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 能够开展各种有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 •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用不同方式的监测方法
2024/8/30
17
重症医学的研究内容
❖ ICU特色技术——纤维支气管镜
• 纤支镜引导下困难气道建立 • 支气管肺泡灌洗技术 •等等………
2024/8/30
31
ICU医护人员专业要求
• ICU医师应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以胜任对重 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治疗的要求。
• ICU医师应经过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
• ICU医师必须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 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学知识、ICU相关的 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
重症
ICU 病房
手术室
(重大手术、严重创伤等)
• 为指导重症医学科的设置和管理,推动重症医学科的发 展,卫生部2009年2月23日制定了《重症医学科建设与 管理指南(试行)》。
2024/8/30
38
ICU建设基本要求
• 我国三级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设立重症医学科,重 症医学科属于临床独立二级学科 ,直属医院职能部门直 接领导。ICU是重症医学学科的临床基地。
2024/8/30
3
重症医学发展史
• 1863年,南丁格尔就曾撰文提到专门为术后病人设置 “小房间”,这便是ICU的雏形。
• 1952年以后,若干重大事件促进“术后恢复室”向更高 层次发展。
• 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会(SCCM)作为一个独立的学 术团体宣告成立。
这表明,重症医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以及ICU作为重 症医学主要的实践场所已经成熟,并取得了巩固的学术地 位。
ICU重症监护与护理教学课件ppt

02
ICU可以为病人提供全面的医疗护理,包括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等,从而有 效地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03
ICU的建立对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现 代医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02
icu重症监护的基本设施和设备
病房设施及设备
病房布局
ICU病房应合理布局,以适应高效的重症监护和 治疗。
交接班制度
建立严格的交接班制度,确保患者24小时得到不间断的护理 。
常用护理操作技术
基础护理操作
如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呼吸道护 理等。
急救技术
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急救药物 使用等。
诊疗辅助操作
如静脉采血、中心静脉压监测等。
仪器使用
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的使用。
04
icu重症监护常见疾病的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
icu重症监护与护理教学课 件ppt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icu重症监护概述 • icu重症监护的基本设施和设备 • icu重症监护的护理原则与技巧 • icu重症监护常见疾病的护理 • icu重症监护的护理管理与培训 • icu重症监护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icu重症监护概述
icu重症监护的定义与特点
专业理论与技能培训
01
02
03
专业知识培训
定期对护士进行专业知识 培训,不断提高护士的专 业水平。
专业技能培训
加强护士专业技能培训, 包括各种护理操作技能和 仪器使用方法。
紧急处理能力
培养护士的紧急处理能力 ,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能 和抢救流程。
患者安全与风险管理培训
患者安全意识
培养护士的患者安全意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 报告和处理。
ICU监护技术PPT课件

血压监护设备可以监测患者的收 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等指 标,以及监测患者是否存在休克、
心力衰竭等症状。
血压监护设备还可以用于指导治 疗,如调整降压药物剂量、升压 药物剂量等方面,帮助患者控制
血压。
体温监护
体温监护是监测患者体温的技 术,主要用于诊断和治疗发热、 低温等疾病。
体温监护设备可以监测患者的 体温、体温变化趋势等指标, 以及监测患者是否存在感染、 炎症等症状。
详细描述
ICU监护技术涉及多种设备和技术,包括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体 温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等。这些技术能够实时收集患者的生理数据,帮助医生 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
icu监护技术的发展历程
总结词
ICU监护技术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化的不断发展。
详细描述
最初,ICU监护技术仅限于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基本监测。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监测设备和技术被 引入ICU,如血流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颅内压监测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 的生理状态,提高救治成功率。
icu监护技术的应用范围
总结词
ICU监护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危重疾病和创伤患者的监护和治疗。
详细描述
ICU监护技术可用于各种紧急状况,如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呼吸衰竭、重症胰腺炎、多发性创伤等。 通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状态,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或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救治成功率。
02
icu监护技术的基本原理
生理信号的采集与处理
总结词
生理信号的采集是监护技术的关键环节 ,通过采集患者的生理信号,如心电、 血压、呼吸等,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生 命体征。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PPT课件

05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未来 发展
新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
利用AI技术进行病情监测、数据分析,提高护理效率和准确性。
远程护理
借助远程通信技术,实现远程监测、诊断和治疗,方便患者就医。
机器人护理
机器人技术可用于执行重复性任务,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重症监护病房概述 •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核心任务 •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特殊技能 •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的未来发展 • 重症监护病房护理案例分享
01 重症监护病房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指集中收治危重病人的医疗单 元,配备先进的监测和治疗设备,对危重病人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及时的救治。
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需 求,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排泄护理
协助患者进行排泄,保持 患理
心理疏导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 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缓解
焦虑、抑郁等情绪。
沟通交流
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及时、有效 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需求和 意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特点
ICU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效率、高责任等特点,是医院中救治危重病人的重 要场所。
重症监护病房的重要性
危重病人救治的重要场所
ICU为危重病人提供全面的监测和及 时的救治,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降 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提高医疗质量
推动医学发展
ICU是医学科技的前沿阵地,不断推 动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2024版《ICU进修汇报》PPT课件

《ICU进修汇报》PPT课件•ICU概述与进修背景•ICU进修学习内容•ICU进修期间工作成果•ICU进修期间遇到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目•ICU进修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总结与建议录01ICU概述与进修背景多学科协作,为病人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对危重病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和护理。
提供高级生命支持,如呼吸机辅助通气、持续血液净化等。
定义:ICU (Intensive CareUnit ),即重症监护室,是为危重病人提供持续、全面、细致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特殊病房。
功能ICU 定义及功能进修目的提高医护人员对危重病人的救治能力。
学习先进的ICU管理理念和医疗技术。
加强与其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进修意义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
推动医院ICU建设和发展。
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国内发展现状ICU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
01ICU医护人员培训和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02国外发展现状03ICU普及率高,且多为综合性、多学科协作模式。
01医疗技术和设备先进,注重科研和创新。
02ICU医护人员专业素养高,培训体系完善。
02 ICU进修学习内容010204理论知识学习ICU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现状常见危重症的病理生理机制ICU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ICU感染防控措施及院内感染相关知识03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液透析机等设备的操作与使用动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等血管通路建立技术心肺复苏术(CPR)及高级生命支持技术(ACLS)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与调整,以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01020304实践技能操作病例分析与讨论典型危重症病例分享与讨论,如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死亡病例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高临床救治能力疑难病例分析,探讨诊断思路与治疗策略与其他科室协作,参与多学科联合诊疗(MDT)模式的实践03ICU进修期间工作成果在救治过程中,熟练掌握了机械通气、血液净化、ECMO 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U收治对象
创伤、休克、感染引起MODS者 心肺脑复苏后继续支持 严重的多发性复合伤 理化因素所致危急病症 严重心梗、心律失常、心衰、不稳定型心绞痛 术后重症患者或高龄术后意外高危者 严重水电解质酸碱渗透压失衡 严重代谢障碍性疾病(甲状腺、肾上腺、胰腺、 垂体) 大出血、昏迷、抽搐、呼衰需支持者 器官移植后监测
有心肺复苏能力 有呼吸道管理及氧疗能力 有持续生命体征监测和有创血流动力监测能力 有紧急心脏临时起搏能力 有对检验结果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有对各脏器功能长时间的支持能力 有进行全肠道外静脉营养支持的能力 能熟练地掌握各种监测技术及操作技术 转送病人有生命支持的能力
感 染
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除 直接损伤细胞外,主要通过内源性介质的释放 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部分患者虽无感染证据 但亦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其表现与细菌性败 血症相同(有人称之为无菌性败血症),现把这 些通称为SIRS。
ICU 病人来源 急 诊 病 人 外 院 重 症 病 人
重症肺炎或感染 术后并发症
急 诊 科
重症
中毒
大面积烧伤 等
ICU 病房
院内病区
各病区重症病人 并发症的治疗 内科(循环呼吸 小、严重创伤等)
ICU的收容与治疗
(一)收治收治程序:
病人所在科申请-ICU医师会诊-转
ICU设置及仪器设备
500张床以下的综合性医院应设综合性ICU ICU床位占总床位的1%~2%,发达国家达5-10% 一个ICU8~12张床 每张床占地不小于20平米,以25平米为宜 床位间隔大于1.5cm。 床头留60cm空隙,病床配有脚轮及制动装置。 每张床的天花板上设有天轨,其上有可以自由移动 的吊液装置及围帐。 温度24±1.5℃,相对湿度50%-60%。
SIRS是由严重的生理损伤和病理改变引发全身炎 症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 SIRS包括两种情况:
脓毒症(sepsis):由细菌感染引起的SIRS;
另一种是由非感染性病因,如多发性创伤、细胞 损伤、烧伤、低血容量性休克、DIC、急性胰腺炎 和药物热、缺血缺氧等引发的SIRS。
故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均可引发SIRS。
ICU感染控制
(一)控制内源性感染 1.避免扰乱和破坏正常防御机制。 2.合理使用抗菌药。 3.治疗潜伏病灶。 4.对感染危险大者,保护性隔离和选择性去污。 (二)控制外源性感染 1.布局设计合理。 2.加强病人管理。 3.强化消毒隔离措施。 4.严格人员管理:禁止和限制进入。 5.加强感染监测。空气<200cfu/m3, 物体表面<5cfu/m2
第四章 重症监护
ICU概述
1970年,美国危重病医学学会(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加强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是危 重病医学的临床基地,是医院中危重患者 集中治疗的场所。 我国ICU建立于80年代初,1991年11月由中 华外科杂志等单位牵头在北京举办了首届 加强医疗研讨会。
中心ICU病房
ICU设备
监测设备: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 仪、心脏血流动力学监测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 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
监护仪器按系统或器官功能参数分门排列,左列显示 功能参数,右列为治疗参数。
治疗设备:呼吸机、除颤器、输液泵、注射泵、起 搏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器、血液净化仪、麻醉 机、中心供氧、中心吸引装置、体外膜式肺氧合 机(ECMO)。
ICU的分类
1. 综合性ICU (general ICU)、 2 . 专科ICU : CCU 冠心病ICU(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re unit) RCU 呼吸系统疾病ICU(respiratory disease care unit) CPICU 心肺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CSICU 心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NSICU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UICU 危重肾病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IICU 婴幼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3 .部分综合性ICU ECU 急诊ICU(emergency care unit) PICU 儿科ICU(pediatric ICU) SICU 外科ICU(surgical ICU)
ICU护士的能力
有效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敏锐精细的观察力(运用仪器设备、视、触、听、 嗅) 突出应变能力 非语言交流能力 情绪的调节与自控能力 ICU护士应以良好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 熟练的技巧,使病人感到亲切宽慰、安全舒适。
ICU基本功能
铁肺—重症监护病房的最早尝试
ICU发展史
ICU始于对呼吸衰竭的集中治疗和护理 1952年夏,丹麦哥本哈根脊灰流行,造成延髓性呼 吸麻痹,多死于呼吸衰竭。病人被集中,通过气管 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进行肺部人工通气,使死亡 率显著下降。治疗效果的改善,使有关医生认识到 加强监护和治疗的重要性。 50年代初,英国建立呼吸重症监护治疗病房(RICU) 。 美国1961年麻省总医院RICU一年就治疗400例病人。 50年代,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成功为现代 ICU的建立提供了客观需要。
监护仪
心功能监测系统
心电图机
呼吸机
除颤器
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系统
新一代便携式“自体-
3000P型血液回收机”
制氧机
血氧饱和仪
ICU人员结构及护士要求
ICU主任 ICU主治医师1~2名 ICU住院医师2~4名 ICU医生与病人之比为1~2:1。 ICU护士长1~2名 ICU护士与床位为3~4:1,ICU护士与病人为2~3:l。 ICU护士要求:具有多学科医疗护理及急救基础知 识、掌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掌握各种监护仪 的使用、管理、监测参数及图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