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与植被重建
露天煤矿生态保护措施

露天煤矿生态保护措施作者:温久川楚波来源:《北方环境》2012年第04期摘要:本文阐述了煤炭露天开采过程中,在分阶段针对性提出生态保护措施,坚持水土保持、防沙治沙与矿区建设方案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并举的前提下,可使矿区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得到有效的治理。
关键词:露天开采;生态环境;工程措施;植物措施;生态恢复中图分类号:X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2012)04—0028—041 内蒙煤炭开采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国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多样,开采技术条件各异,是世界上采煤方法最多的国家,但总的可以分为井工开采和露天开采两大类。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开发基地之一,国土面积有十分之一赋存煤炭。
截至2009年,已查明和预查储炭资源总储量了7369亿t,跃居全国各省区煤炭储量的首位。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的这些煤田,多数埋藏浅、煤层厚、赋存稳定、构造简单,特别适宜于大规模机械化开采,有的煤田还适合于露天开采。
煤炭露天开采存在以下问题:(1)在开采过程中,穿爆、采装、汽车运输、卸载以及排岩等作业粉尘较大;(2)露天开采需要把大量的剥离物运往排土场排弃,排土场场占地较多;(3)气候条件如严寒和冰雪、酷热和暴雨等,对露天开采作业有一定的影响;(4)要求矿床覆盖层薄和矿层厚,否则基建剥离量过大;(5)对环境的污染比矿井开采严重,如作业过程中排出的粉尘较高;排土场淋滤出废水中的有害成分污染河流和农田等。
2 煤炭露天开采工艺介绍由露天采矿的发展史看,从人工采掘——机械化采掘工艺——大型机械化、连续工艺系统的发展都使露天开采技术、露天开采总量、露天开采经济效果等发生剧变。
可见,生产工艺是露天采矿中最直接的、第一位的促进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露天矿采剥工作中各环节所采用的设备和组成的工艺系统绚丽多姿。
虽则如此,绝大多数矿山所采用的工艺设备类型有一定的规律性,初步可归结为如下的露天矿生产工艺系统分类。
矿山修复 建设内容

矿山修复建设内容
矿山修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旨在恢复和改善因采矿活动而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矿山修复建设内容:
1.生态环境修复: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清理、修复、再植等,使受破坏
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
2.地质灾害治理:针对因采矿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如山体滑坡、地面塌陷
等,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治理。
3.污染源控制:对采矿过程中的污染源进行控制和处理,防止污染物对环境
和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4.土地复垦及利用:对破坏的矿区土地进行复垦和再利用,使其重新发挥经
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生态景观重建:通过种植植被、恢复地貌景观等手段,使矿区生态景观得
以恢复和改善。
6.空气质量改善:采取措施减少采矿过程中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排放,改善矿
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
7.水质改善:对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处理和净化,防止对水源和地表
水造成污染。
8.土壤质量提升: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改善矿区土壤质量,提高土地
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9.植被恢复:通过种植植被、促进自然恢复等手段,使矿区植被得以恢复和
保护。
10.生物多样性保护:采取措施保护矿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野生动植
物、恢复生态系统等。
总之,矿山修复建设内容应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矿山恢复治理方案

矿山恢复治理方案是指对已经开采完毕或者废弃的矿山进行环境修复和资源再利用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矿山恢复治理方案:
1. 土地复垦:对于已经开采完毕的矿山,可以进行土地复垦,即通过填土、平整等措施使其恢复成可用于农业、林业或者其他经济用途的土地。
2. 植被恢复:矿山开采往往会破坏原有的植被,因此在恢复治理中,可以进行植被恢复工作,即通过植树造林、草皮覆盖等措施,使矿山地区的植被重新生长,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3. 水体治理:矿山开采会对周边水体造成污染,因此在恢复治理中,需要对矿山周边的水体进行治理,包括水质净化、河道整治等措施,以恢复水体的生态功能。
4. 土壤修复:矿山开采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因此在恢复治理中,可以采取土壤修复措施,包括土壤改良、污染物清除等,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质量。
5. 资源再利用:矿山开采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尾矿,这些废弃物中可能还存在有价值的资源,因此在恢复治理中,可
以进行资源再利用,包括废弃物回收、尾矿综合利用等措施,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6. 生态修复:矿山开采会破坏生态系统,因此在恢复治理中,可以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包括湿地恢复、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措施,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保护。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矿山恢复治理方案,具体的方案应根据矿山的具体情况和治理目标来确定。
同时,矿山恢复治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一、概述矿山开采活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生态恢复和治理。
本方案旨在提供完整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包括蓄水治理、土地复垦、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以实现矿山生态的全面恢复。
二、蓄水治理1.建设蓄水池:在矿山周边地区建设蓄水池,用于收集和储存降雨水。
蓄水池应具备适当的容量,以满足矿山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并减少降雨水对地下水的侵蚀。
2.引导和控制排水:对于已经开采过的矿山,采取引导和控制排水的措施,将矿山内的降水和地下水引至蓄水池,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和地表水的流失。
同时,禁止任何非法排污行为,保护水资源的安全和质量。
三、土地复垦1.土壤修复:对矿山开采后所形成的裸露土地进行复垦,采用植物覆盖和土壤修复剂等手段恢复土地的肥沃度和水分保持能力。
2.土地整治:引入适宜的农作物、果树等植被进行种植,修建防护林带和防风固沙林带,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通过土地整治,提高矿山周边土地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四、植被恢复1.植树造林:根据矿山周边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
通过植树造林,既可提供木材资源,又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保持能力,为生态恢复提供基础。
2.植草覆盖:对于无法进行树木种植的地区,采取植草覆盖的措施,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草本植物进行覆盖。
植草覆盖有助于防止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沃度和水持有能力。
五、生物多样性保护1.保护野生动植物: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保护矿山周边地区的野生动植物的职责和法律责任,并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保护工作,确保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环境的稳定。
2.建立生态保护区:将矿山周边地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采取合理的管制措施,限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鼓励开展保护区内的研究和科普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六、环境监测和评估1.建立环境监测系统:在矿山周边地区建立环境监测站点,定期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及时发现和解决环境问题。
浅谈铧尖露天矿生态重建及土地复垦措施

3 . 1 生态环境 补偿 措施
铧 尖 露 天矿 的 建设 将 永久 性 的 占用 一 部 分 草 地, 使生 境受 到影 响 , 因此必 须予 以补偿 。永 久性 的 占地 要采 用异 地补 偿 的方法恢 复生 境 。异 地 补偿抚
矿 区生态重建和土地复垦是个复杂 的多学科 、
多专业 的系统工 程 , 需要 采矿 、 地质 、 地 球化 学 、 环境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4 - 0 2
1 ) 露天矿周边植被 自然恢复区。矿区为典型半
干旱 气候 区 , 地貌 为黄 土丘 陵地貌 , 原 生植 被 以 暖温
施进 行 了介绍 。
铧尖露 天煤 矿位 于 内蒙古 自治 区鄂尔 多斯 市东 胜煤 田东 部 , 行 政 区划隶 属准 格尔 旗 准格尔 召镇 , 面 积5 9 . 5 6 k m 2 , 属 于准 格 尔黄 土 丘 陵沟 壑农 田水 土保 持生 态 功 能 区 , 水 土 流失 严重 , 土 壤 养分 含 量 较低 , 地 表 生态脆 弱 。 铧尖 露天 矿 设计 生产 能力 3 M , 计划 2 0 0 9年 投产 ; 可 采储 量 1 3 2 . 9 2 Mt , 设计服务年限 4 | D . 3 a ; 采 用双 出入 口( 排土) 开 拓 系统 , 开 采 工 艺 为单 斗 一汽 车工艺 ; 项 目由采掘 场 、 外 排 土场 、 地面 生产 系统 、 工 业 场地 、 组 装场 地 、 爆 破器 材库 、 油 库及 加油 站组成 。 铧 尖露 天矿采 矿及 各项工 程 建设 活动在 一定 程 度 上将 影 响原有 景观格 局 ,改变 了区域 内生 产 能力 和稳定 状 况 , 影 响 了 区域 自然体 系 生态 完整 性 , 产生 的水 土流 失将造 成矿 区生 态环 境恶 化 。
矿山生态修复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措施
矿山生态修复措施或称矿山生态恢复措施,是指对矿山开采、建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恢复和改善的一系列措施。
主要包括地表工程、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方面。
1. 地表工程:包括良好的排水系统、坑底地形调整和地貌恢复、减少地表和废渣堆积的风化和侵蚀等,关注造成土地退化影响的软土、烂岩、动土或裸露的地面。
2. 水土保持:建设土工织物或植物护坡、拦垮沟、地面覆盖、控制水流速度等地表保护措施,增强抗水泥能力。
3. 植被恢复:矿区内的种植树木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增强抗风蚀能力,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完善的生态绿色带和保护生态功能区,提高基本生活条件,恢复矿山地区自然生态平衡。
4. 废弃物管理:采用科学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将废弃物重复利用,降低排放量,减少污染,完善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绿色生态城市。
总之,矿山生态修复措施需要提高科技水平和环境风险管控能力,并且注重环境保护和区域平衡,全面协调环境、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矿山生态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的目标。
矿山修复治理方案

矿山修复治理方案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常常会对地表和地下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如土地沉降、林地退化、水源污染等。
为了避免矿山开采后的生态环境长期受到破坏,需要对矿区进行有效的修复治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矿山修复治理方案,包括植被修复、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
植被修复1.按照土地类型进行合理植被配置。
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选用适宜的植物,例如在平地上选用乔灌混交植被,在山坡上选用草本植物等,以提高植物的适应性和生存率,达到快速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
2.采用多层次种植。
在一些生态环境较为严峻的矿山区域,一般采用多层次种植,如树层、灌层、草层等,使得植被的生态功能得以最大化。
3.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有机肥料改善土质条件。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等方法,改善矿区土壤性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加速植被生长。
水土保持1.采用防风固沙措施。
矿山区域大多为贫瘠的荒漠和半荒漠,常常会发生沙化现象,对治理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因此,需要采用防风固沙措施,如打沙障、栽植灌木等,以减少风蚀,增加土壤含水量。
2.坡面整理和梯田建设。
采用石垄、沟渠等措施,对矿山的陡坡进行整理,并建设梯田,以减缓坡面冲刷,防止土壤流失和水源污染。
3.构建水源保护工程。
对矿山区域的水资源进行保护,包括建立污水处理厂、增加水源涵养面积、清理河道等。
水资源保护1.加强水资源监管与调控。
建立水资源调度中心和监测站,对矿山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实时监测和调配,以保证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
2.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增加水源。
采用泉水调蓄、峰谷式水库等新型技术,以增加矿山区域的水源量,满足人类和生态需求。
3.加强污水治理。
加强矿山区域的污水治理,包括建立污水处理站、加强矿山的环保监管等措施。
综上所述,针对矿山开采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治理和修复。
通过开展植被修复和水资源保护等措施,可以实现矿山区域的生态环境快速恢复和持续发展。
黄土高原露天矿排土场生态重建探讨

安全。
3 排 土场 土地 重 塑
排 土场土 地重 塑 的 目的是 尽可能地 保持 土体
稳 定 、保持水 土 、 重建 景观 。
3 1 排土 场基底 构筑 .
环 境 与 可持 续 发展
21 第 1 00年 期
ENVI RONMENT AND US S TAI NABL DEVELOPM ENT E No 1 0 0 ,2 1
.
黄 高 露 矿 土 生 重 探 土 原 天 排 场 态 建 讨
杜 忠义
( 山西省环 境科学 研究 院 山西太原 0 0 2 ) 307
护 坡脚 排水 渠 系 。 3 坡 面 不覆 土 , ) 而是 土石 混堆 后立 即种 植 。
3 5 排土场 排水 渠构 筑 .
排 土场 主 体构 筑指 从排 土 场基 底构 筑完 毕后 至排 土场 表层 覆土前 的空 间范 围 。在排 土场 主体 构筑时 , 应注 意做 到 以下 几点 : 1 扇 形推 进 、 点 同时排 弃 。在 采剥 时 将第 ) 多 四系表 土单 独 采剥 ,并 运输 到 永 久 平 台 ,用 于恢
复植 被 。外 排 土 岩 采 用 扇 形 推 进 ,先 下 部 后 上
1 对外 排 土 场 基 底 的 一 些 重 要 区段 适 当清 )
除地表松 散 土层 。
2 外 排 土 场基 底 原 有 的 地 面 排水 系 统 在 排 )
杜 忠 义 :黄 土 高 原 露 天 矿 排 土 场 生 态 重 建 探 讨
弃压 占后 , 要 基本 保 持 排水 通 畅 ,这 就要 求 在 仍
对堆置 场原有 生态 系统 的破 坏 。 2 景 观 破 坏 。矿 山 开采 引起 矿 区原 有 地 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露天煤矿排土场生态修复与植被重建 1研究目的与意义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性能源,在过去的儿十年里,我国煤炭生产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煤矿区已成为典型的严重受损生态系统,其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煤矿区可持续发展乃至区域生态安全的重大隐患。特别是露天开采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问题,如(1)土地挖损:露天采煤是把煤层上方的表土和岩层剥离之后进行的一项开采项目,因此,对土地损毁的最主要形式表现为直接挖损,其毁损相当严重。据资料统计,露天煤矿区正式投2土地,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露天采掘场挖损占地-0.18hm产后每开采万吨煤要挖损0.02
2。露天开采彻底改变了土壤养分的初始条件,且增加了养分流失的机会;(2)约为8800hm土地占压:露天采矿区剥离表层土堆积而形成的外排土场,压占土地量约为采掘场挖损量的1.5-2.5倍,平均为2倍,大量的弃土、弃渣堆积形成的矿渣堆积场和废弃的尾矿,由于是裸露、松散的堆积体极易被雨水冲刷,一旦发生坍塌、滑坡,将会造成河流淤塞、农田毁场、、交通阻断、污染环境等严重后果,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3)植被破坏:矿场的建设、废弃土石堆放、修路、地面塌陷与露天采矿剥离等都会引起植被破坏。土壤作为供给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的主要源泉,也是营养元素不断循环、不断更新的场所。矿区的建设和生产改变了土地养分的初始条件,从而使植被生长量下降。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它的破坏使得煤矿区土地及其临近地区的生物生存条件破坏,生物量减少,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功能及稳定性下降,从而引起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进一步发生发展。(4)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由于平庄煤矿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因此,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是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煤矿区建设和生产要开挖地表,弃土弃渣,破坏土地和植被,从而减少了地面植被的覆盖。植被覆盖率的减少改变了地表径流和地表的粗糙度,使土壤抗蚀指数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干化。土地流失导致下游河湖的淤积,土壤营养元素的损失,造成地力衰退。沙漠化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土壤理化性质的劣化过程,土壤的粗化、伴随沙质荒漠化导致的土壤盐碱化、沼泽化,土壤团聚体粒径减小、含量降低,团粒结构的消失,土壤生物种类与种群数量的减少。沙质沙漠化过程中由于绿色植物这一生产者的减少,改变了生态系统能量转化的途径,改变了水分和 营养元素的系统内循环途径,进而影响到土壤物理、化学成分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等土壤生物区系的种类和数量,造成植被的逆行演替,导致生态系统退化。因此,煤矿区生态环境采取综合治理迫在眉睫,植被恢复与重建是解决煤矿区及其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综合治理的基本途径。对采矿引起的土地功能退化、生态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等问题,通过工程、生物及其他综合措施形成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恢复和提高生态系统的功能,逐步实现煤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煤矿区不同开采时期的技术特点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及时实施相应的植被恢复与重建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实现采煤矿与环境治理协同进行,是煤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中枢。近儿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大规模的破坏和消失,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失调问题,全球生物多样性不断丧失,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白然基础受到了极大威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已成为现代生态学研究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其中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首要工作,因为儿乎所有的白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总是以植被恢复为前提的。 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通过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草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他白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植被恢复与植被重建、植被修复、生物多样性恢复以及生物工程治理等都是内涵基本相同的词语,它既是一种治理手段,同时也是治理的过程和目的,国内外对此项已经做了有益的理论探讨。
2植被恢复国内外研究概况 关于植被恢复的研究很多,概括主要有以下儿个方面。植被退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后果、植被恢复目标及其生态学原理、干扰体系对退化植被系统的影响、植被恢复途径以及植被恢复对环境的影响、效益评价等等。 (1)植被退化的基本特征及其生态后果。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退化植被的植物种类组成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生物生产力下降,生物问关系的改变。张晓华等认为,草原退化实质上是生态系统的退化,退化体现在非生物因素,亦体现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生物功能组分以及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过程, 退化阶段不同其表征指标不同。. (2)植被恢复目标及其生态学原理。主要包括生境组合胁迫原理、生态适应性原理、种群密度制约和分布格局原理、群落内种问关系协同进化依赖原理、生态位原理、群落演替原理、生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斑块一廊道一本底景观结构模式原理等。 (3)干扰体系对退化植被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干扰方式有森林采伐、开垦、过度放牧、开采矿产资源、采摘、不合理的种植和养殖、在人为有意或无意帮助下外来种的侵入和偶见种取代群落建群种与优势种的生态现象以及病虫害的大发生等。Peter M.在对美国加州一块牧草地恢复研究中指出,适当的干扰(如土壤干扰、引入新物种等)对恢复乡土物种是有必要的,但同时也存在生物入侵的隐患。 (4)植被恢复途径。二十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宫胁昭(Miyawaki)根据植被演替理论,采用当地乡土树种的种了进行营养钵育苗,配以适当的土壤改造,在较短时问内建立起适应于当地气候的顶极群落类型,这一方法取得了显着成绩,得到了世界公认,称之为“宫胁法“,近年来他和他的同事又在马来西亚、泰国等地从事热带林的恢复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的北京、马鞍山、上海以及山东等地也在试用这种方法进行地带性的植被恢复;Gaynor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中指出,因地制宜地进行松土、耕翻等改善土壤结构,增施肥料,补播乡土优良牧草增加植被恢复速率,合理放牧等也是有效的人工促进恢复措施;对于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Middleton指出应根据不同湿地选择最佳位置重建湿地生物群落。 国内报导的有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植物研究所在广东小良、鹤山以及沿海侵蚀地上开展的研究,以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江西亚热带红壤丘陵地上进行的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的研究。近年来,在矿山废弃地及城市垃圾场上都已开展了植被重建的研究。此外,我国已经和正在开展的许多重大生态环境工程,如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上游防护林建设、沙漠治理、草场改良、荒山绿化、次生林改造也都属于植被恢复和重建。 (5)植被恢复对环境影响及效益评价。Alegre J.等人通过栽种野生豆科灌木种恢复半干旱地中海地区植被,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干旱对于季节性落叶模式和落叶化学成分没有显着影响,相对典型硬叶类树种,豆科植物在提高土壤氮素和有机质含量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潜力,从而提高退化土壤的生物活性,改良土壤碳固定作为日本京都草案在国际气候变化研讨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很大的防治土壤退化和荒漠化的潜力;Anna Maria所在的土壤保持局对冰岛植被恢复研究很好地说明了严重的土壤退化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可以通过植被恢复的碳固定效益得到很大的消减;J. Akhter通过栽种一 的耐盐碱草,可以显着改善盐碱土的物理性状。kallar种叫
3土壤系统修复技术
对露天矿排土场进行植被重建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限制生态环境恢复的主要因子,并清除这些不利因素,否则,植被恢复工作难以开展。露天矿排土场土地的共同特点是土壤中缺少自然土中的营养物质,尤其是缺少氮、磷和有机质。由于植物生长所需主要营养物质的匿乏,使得土壤肥力低下,不适宜于植物生长;因此,植被重建的前提是改良土壤,为植物提供必须的生长条件。 为寻找适合矿区土壤系统修复的最佳技术,进行多项土壤改良方法的试验研究,并对排土场(北排、东排、马连沟等)现状复垦植被的土壤水分改良效果、土壤养分改良效果、土壤微生态环境改良效果等进行监测、分析,根据矿区的条件选择出露天矿排土场土壤改良的有效方法。 3. 1土壤培肥 排土场土壤改良施氮、磷化肥后,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增加幅度较高,但由于无机化肥的价格较高,且在干旱缺水条件下肥效难以充分发挥;因此,排土场在复垦种植时主要利用化肥作为种肥或部分植物的追肥使用,作为大规模复垦土壤培肥地力的肥料主要还是有机肥。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有利于土壤中难溶性养分溶解释放,提高养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土壤的潜在肥力。有机肥料在分解过程中可产生二氧化碳,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总之,有机肥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具有化肥所没有的优越性。 3. 2粉煤灰改良土壤
2耐处理,土壤有机质、1 t/hm在黑岱沟露天矿排土场试验区的研究表明,施粉煤灰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分别比对照增加90.7%,65.8% ,23.5% ,65. 1%和2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质量分数分,施粉煤灰2 t/hm18.8%别比对照增加138.8%、156.6%、63.9%、75. 5%和55.8%。从各养分的增加幅度来看,增施粉煤灰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质量分数增加较多。粉煤灰可以用作土壤改良剂,在与农家肥和化肥混合施用时效果较好,其主要作用表现在:可以明显改良土壤质地,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地温,促进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养分转化,有利于保温保墒,使水、肥、气、热趋向协调,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促进作物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