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症中作用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一、内容描述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思维能力下降和行为异常等症状。
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药物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概述,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症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首先我们将介绍阿尔茨海默症的基本病理生理特点,阿尔茨海默症的病理过程主要包括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减少等三个方面。
其中淀粉样蛋白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症最主要的特征性病变,而神经原纤维缠结则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的结果之一。
此外神经元减少也是阿尔茨海默症的一个重要表现,导致了认知功能的严重损害。
接下来我们将重点关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表明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
其中遗传因素是阿尔茨海默症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具有早发性和家族聚集性的特点。
此外环境因素如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线粒体功能紊乱等也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诱因。
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运动、睡眠等则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功能和结构来影响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发展。
我们将介绍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目前针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等几类。
这些药物在改善认知功能、减轻症状和延缓病程方面均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由于阿尔茨海默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药物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副作用大、疗效不稳定等。
因此未来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出更加安全、有效、特异性更强的治疗药物。
A. 阿尔茨海默症的概述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能力下降、行为和情感障碍等。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6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约为46,而85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则可高达30。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的研究现状概述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D7c-NTP)的研究现状概述金贺;王蓉【期刊名称】《老年医学与保健》【年(卷),期】2019(025)003【总页数】4页(P411-414)【作者】金贺;王蓉【作者单位】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市老年医疗研究中心、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0053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心实验室、北京市老年医疗研究中心、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通常起病隐匿,患者从轻度记忆力受损,逐渐发展为认知障碍,进而出现日常行为能力异常以及严重的认知功能损害 [1]。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逐步加剧,AD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由于AD引起的死亡人数比例增加了123%,与人口中老龄人口增加的比例相一致 [2]。
目前世界范围内 AD患者已超过26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超过1亿600万,意味着每85人中就有1位罹患 AD,其医疗和护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已成为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3]。
但在临床上,通常 AD患者得到确诊时,其脑组织已发生不可逆的神经元丢失以及病理损伤,且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 [4]。
预防 AD的关键是在其发展成轻度症状之前及时给予神经保护药物或进行生活方式干预[5]。
生物标志物是一类能反应机体生理或病理生理变化的,用于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6]。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Alzheimer-associated neuronalthread protein,AD7c-NTP)是一种在神经元胞体中表达的分子量约41kDa的跨膜磷蛋白,作为一项潜在的 AD生物标志物,其临床应用价值得到广泛关注,笔者拟对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1 AD7c-NTP的发现神经丝蛋白 (Neuronal thread proteins,NTPs)是表达于脑和神经外胚层肿瘤细胞系中的分子家族,在神经元增殖、分化、大脑发育以及AD神经退行性变的过程中,NTPs表达增加 [7]。
老年性痴呆的药物治疗

老年性痴呆的药物治疗本文概述老年性痴呆药物治疗的应用,为临床治疗老年性痴呆提供用药参考。
标签:老年;痴呆;药物治疗老年性痴呆即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多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病因至今不明,具有特征性神经病理和神经化学改变,常渐起病,起病可在老年前期,但老年期的发病率更高。
在65岁以前起病的类型常有痴呆家族史,病情进展较快,有明显颞叶和顶叶损害的特征,锥体系症状也较多。
尽管目前对AD的病因尚无确切的认识,对AD的治疗也无有效的手段,但已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轻、中度痴呆患者,如能及时治疗,其记忆和生活能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越早,疗效越好。
一、临床表现1.智能改变表现为记忆减退,特别是近记忆减退更为明显,认知、计算、理解、判断能力均明显减退。
2.行为异常表现为不修边幅、喜怒无常、偏激,吃饭时大口吞食。
3.人格改变表情淡漠,不愿与人接触交往,有的忧郁,有的多言狂躁、猜疑;有幻觉、妄想,社会交往减退,甚至完全失去交际能力。
二、药物治疗(一)改善胆碱能神经传递功能的药物其理论基础是基于AD的胆碱能缺乏学说,近30年的研究表明:脑内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学习和记忆关系密切,可被服成酯酶分解。
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分解,提高脑内乙酰胆碱的浓度,从而改善患者的记忆力和智力。
因此,期望通过补充乙酰胆碱前体、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应用胆碱受体激动剂来补偿AD患者脑内乙酰胆碱的缺乏。
胆碱酯酶抑制剂为目前最有希望的药物。
可提高脑内胆碱能水平。
AchE-I通过减少突触间隙处胆碱酯酶对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水解,增加了此处乙酰胆碱的含量,因此对该症有一定疗效。
1.毒扁豆碱为非选择性可逆性AchE—I,能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
在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中,患者使用其控释制剂,剂量为36mg/d,分2次服用,连续24周,结果显示;4.1%的用药者认知功能改善,3.7%临床症状好转,但有57%的用药者因不良反应而退出试验,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良反应,眩晕达1/3。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神经营养因子是指对神经细胞发育、存活和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的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NTF)、神经源性因子(Neurotrophy factor,N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肌肉特异性因子(Muscle-specific factors,MSF)等。
这些神经营养因子在进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包括维持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修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着重探讨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其调节机制。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神经系统的一类疾病,包括老年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病、亚当斯-斯托克斯综合征、阿尔茨海默病等。
这些疾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和功能异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老年性认知障碍中,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下降被认为是导致神经元损伤和细胞凋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帕金森病中,NGF与NT因子在许多年代表了成为了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一部分。
有报道称,正常情况下NT因子能够促进身体内通过不同类型肛门的控制。
在阿尔茨海默病中,BDNF的水平下降导致神经元死亡,加速疾病的进程。
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机制十分复杂。
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和信号转导过程受到多种调节因素的控制,包括单独或复合作用的穿梭蛋白(Shufflin protein)、转录因子、激酶和磷酸酶等。
在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过程中,线粒体的作用不可忽视。
研究发现线粒体在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神经元后生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激素是一种重要的调节因子。
在很多动物的脊髓中,丙酮酸的代谢与神经元生长因子的释放是相互关联的。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研究进展

患 者记忆 力 减退 ,行 为 、个性等 发生 异常 。研 究 表 后 ,心 之 气 血渐 亏 ,一则 心 主神 明 之 机渐 渐 不 利 ,
明 ,90% 的 日 二 则气血 亏 不能 充养脑髓 ,故 易患痴 呆之 症 ;脾 胃
收稿 日期 :2007—04-17 作者简介 :罗朵生 (1983一),女 ,湖北通城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阿尔 茨海 默病 (Alzheimer disease,AD)是 本学 者 提 出 了 “类 胆碱 能学 说 ”,又 称神 经 递 质学
一 种 以进行性认知 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 的中枢神 经 说 ; (3) 自 由基 因 素 】:人 体 新 陈 代 谢 过 程 中 ,
系统 退行性疾病 ,约 占老年 性痴呆 症的 70%。主 要 自由基不 断地 产生 ,也不 断地被 清 除。 低浓度 的 自
病 因 、病 机及 药物 治疗 进行 了多 方面 的研 究 , 并取 免 疫系 统 衰退 , 自身 免疫 性疾 病 增 加 ,AD 发病率
得 了 显著进 展 ,现将 近 年的 研究 概 况综述 如 下 。 也 明 显增 加 ; (5) D一淀 粉状 蛋 白 (D—amyloid,
1 病 因病机的研究
通 讯作者 :郭姣 ,女 ,教授 ,研 究方向为 中西医结合临 床疾 病的诊治
E—mail:duoeryilianyoumeng@163.com
44
食 品与 药 品 Food and Drug 2007年第 9卷第 12A期
维普资讯
素虚 ,一则 经 气血生 化不 足 ,脑失 所养 ,二 则运 化 源性 神经营 养 因子 (BDNF);非 甾体抗 炎药如 布洛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 1 0006,China)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程青格1,2(综述),徐平1(审校),龚其海3(1.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贵州遵义563099;2.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河南安阳455000;3. 遵义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贵州遵义563099)[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进展;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老年性痴呆,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在老龄人口中,占痴呆人数的50%~60%[1]。
主要病理基础是大脑萎缩,主要病理特点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和广泛的海马神经元缺失。
在临床上,以近记忆功能障碍为早期及突出表现,包括语言、记忆、认知、推理、内省力、定向力、判断等多种功能障碍,进而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工作及社交能力[2]。
老年痴呆现代医学将其分成阿尔茨海默氏病、血管性痴呆、混合性痴呆及其他痴呆。
其中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血管性痴呆[3]。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隐匿,我们应积极发现疾病,阻止病情的发展。
本文讨论了有关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及治疗策略。
1 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机制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及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现将对目前比较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概述如下。
1.1 Aβ的神经毒性机制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引起AD的共同途径[4],Aβ是从APP中经β和γ分泌酶水解而产生,Aβ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及慢性炎性反应的形成,最终引起神经元功能的减退,进而导致痴呆[ 5 ]。
大量的研究结果证实,β淀粉样蛋白( amyloidbeta protein,Aβ) 在脑内的沉积可引起神经元变性死亡,特别是聚合成纤维形式Aβ对神经细胞毒性作用较强,作用最强的毒性片段为[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厅社发攻关(黔科合SY字[2010]3074)。
[通信作者]徐平,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神经病学,E-mail:。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血管性痴呆基础研究进展

脑血 管 疾病 、 经 退行 性 疾 病和 痴 呆 中的 重 要 作 用 日益 被 人 们 天 冬 酶一(aps-) 活 , 神 3 csae 激 3 而选 择 性 阻 断凋 亡 的级 联 过 程 则 具
有保护缺血脑细胞 的作用 。因此认 为迟 发性 神经 元死亡 即
为 细胞 凋 亡 。然 而缺 血 性 脑 损 害 后 细 胞 凋 亡 发 生 的 机 理 仍需
脑缺血损伤时神经元 释放大量 E A 同时对 E A的摄 A , A 血管性痴呆( acl e et , D) vsua dm n a V 是指 由一 系列脑血管 究发现 , r i
因素 引 起 的 , 在脑 组织 损 害 基 础 上产 生 的 以高 级 神 经 认 知 功 能 障 碍 为主 的 临床 综 合 征 , 要 继 发 于缺 血性 脑 血 管 病 , 老 年 主 是
A 血 较高 , 随着机体发育成熟逐渐降低 并维持在 较低 水平 , 广泛分 灌 注 后增 多 的 E A 和 自 由基 可诱 导 巨噬 细 胞 、 管 内皮 细胞 布 于 中枢 神经 系统 , 中 以大脑 皮 层 和 海 马 含量 最 高 。 其
等合成 I一, L1 过度的 I一 L1表达会 引起急慢性神经元变性 。此
. 多种细胞因子可以作为 BN D F最初在 18 由德 国神经 生物学 家 Bre 猪脑 23 炎症反应增强 大量 研究表 明, 9 2年 a 从 d
引起 脑缺 血 后 的 炎性 反 应 启 动 因素 , 中研 究 得 比较深 入 的 有 其 白介 素一(L1 和 肿 瘤坏 死 因子 - T Fo) 目前认 为缺 血再 1 I一) d( N .【。
伤。
家族成员 , 可传导凋亡信号 , 其配体 可为神经营养 因子家族 中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

阿尔茨海默病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关系张敏【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脑脊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变化,以及外源性BDNF 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8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24名AD患者和26例非痴呆脑梗死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他们脑脊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并对其中的12名AD患者经椎管注入外源性BDNF进行治疗,以治疗前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差值来评估疗效.结果 AD患者脑脊液BDNF 浓度显著低于非痴呆脑梗死患者(t=-4.927,P=0.000),并且外源性BDNF能提高MMSE的评分(F=56.067, P=0.000),且不受年龄的影响(F=1.667,P=0.211).结论脑脊液BDNF可作为AD的诊断标志物,并且BDNF能很好地改善AD患者的认知能力而不受年龄的影响.【期刊名称】《海南医学》【年(卷),期】2010(021)002【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脑脊液;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作者】张敏【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社会福利医院,广西,南宁,53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 1907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和神经解剖学家 Alzheimer描述并命名的,是一种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能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其病理特征包括血管和细胞外的β-淀粉样沉积(淀粉斑)、神经元内的神经纤维缠结、突触数目的减少、神经元的丧失等。
65岁以上痴呆人群中,AD患病率为2%-4%,而在8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达20%以上[1]。
我国 65岁及其以上人群中 AD患病率为 0.33%-5.82%,75岁以上为 3.9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harmacy Information 药物资讯, 2017, 6(2), 31-35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7 in Hans. /journal/pi https:///10.12677/pi.2017.62006文章引用: 冯晓文, 何玲.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症中作用研究进展[J]. 药物资讯, 2017, 6(2): 31-35.Research Progress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Alzheimer’s DiseaseXiaowen Feng, Ling He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Received: Apr. 23rd , 2017; accepted: May 13th , 2017; published: May 16th , 2017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A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dementia in the elderly.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accumulation of Aβ plaques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which are accompanied by widespread neuronal and synaptic loss, causing progressive loss of memory and cognitive func-tion.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is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NTs in adult brain and is a key molecu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synaptic plasticity and synaptogenesis, which is the cellular biological basis of memory acqui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BDNF may play a potenti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e review provides the role and therapeutic strategy o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Alzheimer’s disease in major. KeywordsAlzheimer’s Disease,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Pathogenesis, Therapeutic Strateg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症中作用研究进展冯晓文,何 玲*中国药科大学,江苏 南京收稿日期:2017年4月23日;录用日期:2017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7年5月16日摘 要阿尔茨海默症(AD)是引起老年痴呆的主要原因,其病理特征包括淀粉样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
AD 广泛的*通讯作者。
冯晓文,何玲神经元和突触丢失引起记忆和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成人大脑内分布最广泛的神经营养因子。
BDNF在记忆获得和巩固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突触发生及突触可塑性中发挥关键作用。
研究表明,BDNF可能成为AD的生物标记和治疗靶标。
本文主要对BDNF在AD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发病机制,治疗策略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阿尔茨海默症(AD)是痴呆中最常见的类型,在所有痴呆患者中占到50%至75%,超过1/3的老年人受其所累[1]。
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每5年患病风险增加一倍。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把AD定义为一种引起记忆、认知和行为障碍的不可逆的进行性致命脑病。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预测未来25年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人数将增加40%左右,同时伴随增长的还有用于AD治疗和护理的费用[2]。
AD的病理特征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和tau蛋白高度磷酸化的神经纤维缠结,伴随广泛的神经元和突触丢失,突触发生和突触可塑性障碍。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NTs)成员,在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为广泛。
BDNF水平及其表达在AD患者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持续下降。
BDNF通过激活高亲和力受体TrkB和低亲和力受体p75NTR调节神经元存活、分化和可塑性[3]。
研究表明,通过TrkB减少BDNF信号可导致空间记忆受损[4],而TrkB表达适度增加可增强记忆[5]。
BDNF可能在AD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发挥潜在作用。
2. BDNF与AD发病机制的关系2.1. BDNF与Aβ、tau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高度磷酸化的神经纤维缠结(NTF)是诱发AD的主要原因。
AD患者Aβ、NTF沉积的部位在皮层、海马、基底前脑和杏仁核等脑区[6]。
BDNF对学习记忆具有重要作用,在海马、皮层和基底前脑等脑区较为活跃[7]。
BDNF与Aβ、p-tau具有相似的分布区域,提示BDNF在AD的两大病理进程中发挥保护作用。
Aβ的异常沉积引起BDNF水平降低,随之诱发Aβ相关的AD神经毒性[8],而BDNF水平的降低不会诱发Aβ沉积[9]。
Aβ作用于Ras-MAPK/ERK通道和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活化调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的表达[10],抑制转录因子CREB结合到BDNF的启动区域,最终导致神经元BDNF转录抑制[11]。
Aβ作用于BDNF高亲和力受体TrkB,降低BDNF/TrkB水平,损伤TrkB相关信号通路,导致AD脑内神经元存活减少[12]。
Aβ损伤神经元轴突,诱导微观结构变化,导致细胞内BDNF运输障碍[13]。
BDNF增加APP启动子转录,通过APP的α-分泌酶剪切途径,形成可溶性APP和AICD [14]。
BDNF修复Aβ诱导的神经毒性,显著增加突触可塑性。
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NTF,导致神经毒性。
Tau蛋白过度磷酸化与催化tau蛋白磷酸化的激酶和催化tau蛋白去磷酸化的蛋白磷酸酶有关。
BDNF作用于最重要的tau蛋白激酶GSK-3β,抑制GSK-3β冯晓文,何玲磷酸化,从而抑制tau蛋白磷酸化[15]。
BDNF/TrkB通路激活可引起tau蛋白去磷酸化,反之TrkB失活则tau蛋白去磷酸化减少。
研究表明,BDNF可通过TrkB受体激活PI3K-Akt通路,作用于tau蛋白去磷酸化位点AT8,引起tau蛋白去磷酸化[15]。
2.2. BDNF与突触修复突触丢失和突触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恶化密切相关。
在AD大脑中,特别是海马、额叶皮层、顶叶皮层和内嗅皮层等脑区,突触进行性丢失[16]。
Selkoe认为,AD是突触障碍[17]。
在AD的病理进程中,Aβ诱导的轻微突触退化要早于神经元退化[17]。
在突触相关的所有生物分子中,BDNF是目前研究最深入,并且是唯一得到论证与人类突触功能调节密切相关的分子[18]。
在成人大脑中,BDNF的主要功能是突触修复,包括增加突触传递、易化突触可塑性和促进突触生长。
体内外实验表明,应用外源性BDNF或增加内源性BDNF水平可以反转Aβ诱导的LTP和突触传递障碍[19]。
BDNF诱导NMDA 受体和AMPA受体的自磷酸化,增强CaMKII的功能,起到突触保护作用[20]。
3. BDNF相关AD治疗BDNF本身由于血浆半衰期短、血脑屏障(BBB)渗透性差等药动学特点没有合适的给药途径。
针对BDNF的AD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增加内源性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靶向BDNF治疗和非特异性治疗。
经典抗AD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可增加CREB和Akt磷酸化,活化受到AD 抑制的下游通路Akt/CREB/BDNF-TrkB,增加BDNF及其受体的表达[21]。
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重度AD,已证实可通过活化Akt/CREB/BDNF-TrkB通路增加BDNF表达[22]。
正在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的新型次黄嘌呤衍生物Neotrofin(AIT082)可增加BDNF的表达。
Neotrofin刺激轴突生长、增加BDNF合成、增强记忆。
在临床前和临床试验中,Neotrofin具有口服给药稳定性好、剂量范围宽和BBB渗透性强等优势[23]。
天然药物姜黄素可通过PI3K/Akt/GSK-3β信号通路,上调BDNF水平缓解Aβ诱导的认知损伤[24]。
BDNF慢病毒基因导入内嗅皮层可增加APP转基因小鼠海马BDNF水平,增加皮层神经元数目,提高突触小泡蛋白免疫反应性,改善海马相关记忆[25]。
小分子BDNF拟肽具有更适宜的药动学特点。
BDNF 拟肽7,8-二羟基黄酮水合物(7,8-DHF)是TrkB的高特异性激动剂,与BDNF具有相似的效应,可缓解Aβ诱导的神经毒性和突触功能障碍[26]。
向APP/PS1/tau转基因小鼠海马中移植神经干细胞可增加其空间学习能力,而植入BDNF表达失活的神经干细胞没有这种作用,说明其增加空间学习能力的作用与BDNF 相关[27]。
BDNF调节肽,腹腔注射三肽Neuropep-1可增加APP/PS1/tau转基因小鼠脑内BDNF水平,增加其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减少脑内淀粉样斑块的负荷[28]。
社交活动可增加APP/PS1双转小鼠海马BDNF水平,增强海马神经发生,改善空间记忆[29]。
体育锻炼可增加实验动物循环系统BDNF水平。
有氧运动增加AD患者血清BDNF水平,血清BDNF水平与海马体积和空间记忆能力密切相关[30]。
4. 展望关于BDNF的研究近十年有了很大进展。
BDNF不仅对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生长、分化、成熟、存活有重要作用,而且与成年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神经传递、受体敏感性调节密切相关,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AD的发病和病理生理过程,可能成为AD的生物标记和治疗靶标。
BDNF扩散速率小、体内半衰期短和血脑屏障渗透性低的药动学特点,限制其在AD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