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重点图文稿
语用题专题复习

P40
•
P40
• 请根据王维的诗句“竹喧归浣女”写一个场景。要求: ①想象合理;②语言生动;③不超过50字。 • 〖解析〗情境演绎式扩展题要根据规定情境展开合理联 想和想象。扩写时要注意三点。其一,扩写的对象:要 求扩写的是王维诗歌《山居秋暝》中的一个场景,因此 不能脱离整首诗的意境。其二,扩写的内容:诗句中有 人物“浣女”,有人的动作“喧”“归”。其三,扩写 的语言:要生动,有文采。 • 答题示例:浣完衣服的少女拎着水桶,踏着月色,从婆 娑的竹林间穿过,伴着银铃般的笑声,叽叽喳喳地打闹 着归来。
14年
• 5.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 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 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下面的内容,拟写信的正文,字数不超过90字。(4分) 张先生订购了一件衣服,店家发货时,误发了一条围巾给他。就此情况,请 你以店家身份拟一封处理此事的信给张先生。地址、姓名等信息用XX代替。 尊敬的张先生: 您好!…… 此致 敬礼!
16年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是 6.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 出四个关键词。(4分) 7.在空格处分别补写处倡议的理由和具体 内容。(两处字数各不超过40个字)(5分) 倡议书
17年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 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句话。要求:符合归谬 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3分) • 例句:如果作品水品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 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6.根据下面的诗句,描写一个场景。要求:①运 用第三人称,有心里描写;②语言连贯、准确、 生动;③不少于100字。(6分) • 小路上,有十八台阶/我坐在最上面/借一束月 光/数台阶上的蚂蚁/我要把蚂蚁,数回一个童 年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言文字应用讲座ppt 人教课标版

特点1.学习内容——前后呼应
• 充分注意与初中和高中已学过的相关知识 的衔接,这正是这门课程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特别注意进一步提高中学生语 言文字应用能力,这也正是这门课程的落脚 点。
•
特点2.教学形式——动脑动手
• 这本教材尝试着把过去“告诉式”的讲 课转变为“参与式”的活动。 围绕语言文字应用中的一个具体实例开 展的“课堂活动”,是这门课的主要教学 形式和重点教学内容。
• 御苑奇葩(本班同学名)——王芳
• 水底美玉(本班同学名)——沈璐
• 冰水饮马,玉配贤王(同学名)——冯珏
• 涨价(猜一字)
•
——贺
——旦/旧
• 一日(猜一字)
• 二天(猜一字)
——亘
激趣例2.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
——熟
语
• 可用“成语图猜”活动来引发兴趣, 导入教学 • ——“成语图猜”,既能形象地让人体 会“汉字结构”的奇妙,又能生动地 领会该成语的含义,极具趣味性和知 识性,是较好的激趣手段。
我们的选择: 23选15
第一课: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二课:
(增)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第三节: 迷幻陷阱——误读与异读
(增)第四节:声请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三课:
选择的标准: 1、实用性 2、有效性
(增)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了解造字法) ( 增)第三节:方块的奥秘——汉字的结构
1、教哪几课?--
删
第一课 第二课
23节选16,32课时 (学科指导意见)
第三课
第四课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第三节、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 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 ——新词语
语用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语用学的性质及研究问题一、什么是语用学●解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的研究莫里斯关于符号研究有三大领域:符号与符号之间关系的研究(语法学)、符号和世界的关系(语义学)、符号和解释者的关系(语用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修辞学的差别语义:语言符号所具有的价值,指称事件,如杯子可以指称无数个杯子,今天是说话人的所在时刻语用:交际当中的具体意义,现实性或可能性语法:使用语言的规则修辞:修辞学就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部分,不存在基准线,所有表达都是为了准确二、语用学所研究的问题都与交际有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问题:●关于交际意图如何实现的问题(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关于言语交际的问题(言语交际、交际意图实现的行为)●关于交际意义建立的问题(意义存在于交际之中)●关于研究指称的问题(比如:妈妈)●关于话语分析的问题(片段/听说明天有台风,听说是话语标记)第二章言语交际(实现交际意图的活动)一、含义: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言语交际是最基本的实现交际意图的一种活动,言语交际是言语存在的具体状况,简而言之,言语交际就是用言语实现交际的活动。
二、特征●言语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社会性体验,人的存在方式●言语交际是一种互动行为,情感认知,交际存在于主体双方的互动行为●言语交际是一种认知加工行为,认知活动,心理行为,交际在认知双方上的不断接近●言语交际是一种信息的分享行为三、要素言语交际的要素包括:主体要素、交际意图、交际环境、交际形式1、交际主体●含义:交际主体是言语交际行为的参与者和启动者,决定了交际意图和交际形式的选择,是实施言语交际行为的人,包括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主体角色:①话语角色,说话人、听话人,二者之外的人,人称代词区分话语角色的词②社会角色:社会关系(血缘、姻缘)亲缘-地缘-业缘;情感关系(亲疏远近)●主体分布(主体构成):话语角色的分布状况(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2、交际意图●含义:有意识满足需求或需要的愿望,马新诺认为需求的进程是生物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意向:①含义:请求、承诺都是一种意向②类型(从意向角度概括)请求[p]:要求对方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求助、禁止、劝诫、命令、要求,告知[p]:告诉对方某个事项,延迟反应=空间位移,因为谎言性才有了告知性表达[p]:向对方表达大自己的情感或态度,致歉、寒暄承诺[p]:与对方约定某种事项宣告[p]:向对方宣布某种事项进入了一个新的状态3、交际环境●含义:言语交际存在的时间、空间状况,语境是被交际主体认知到的时空状况,语境是主观的、变化的、选择的,交际主体是不断被建构出来的●语境的种类(根据时空的物理属性划分):①时间:时点、时段、时长②空间●语境的问题:主体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分布状况——①时间-同时/异时(写信)②空间-同地/异地●语境的组合:①同时同地:课堂、面对面交谈②同时异地:打电话③异时同地:留言、BBS论坛④异时异地:写信、看书●语境的文化素养:①文化语境(社会文化含义)②非文化语境(自然语境)●语境的范围:①背景语境(范围最大):社会②情境语境:办公室、教室③上下文语境:说话的前言后语●语境的作用:①提供了最真实的需要,由于需要产生了交际意图②决定了交际形式的选择③参与了交际意图的实现、交际意义的建立4、交际形式●含义:实现交际意图所采取的手段,包括了语言形式和非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汉语普通话音节界限清楚—节奏感强汉语有声调、音节的高低升降—抑扬顿挫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音乐美、乐美●非语言形式:①表情(最重要的)②身体的姿态和动作③服饰(服装、发型、配饰)④空间距离:亲密区、个人区、社交区、公众距离5、交际活动的过程交际主体在特定环境中,在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形成的情况下,围绕着交际意图的实现,对交际形式作出的选择的过程第三章交际意图的实现问题一、实质:对语言符号的选择过程二、条件●说话者:选择形式,形成话语●听话者:从话语中解读含义●被人们忽略的条件①需求条件:说话者对自身需求和他人需求的认识构成了交际意图的实现条件之一②能力条件:只有具备某种能力才能满足某种需求,能力是实现交际意图的手段③意愿条件:满足某种需求的愿望,确认意愿本身也可实现交际意图三、过程●含义:即言语交际、语言符号生成的过程,形成一条编码、发出、传递、接收、解码的言语链●分为以下阶段:1、编码: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指称交际意图的整体(如:坐、坐下、请坐)2、认知假设①含义:为了实现交际意图,对认知的诸多因素的推测和假设②包括以下方面:a.关于交际主体的假设(主体角色、角色关系、情感关系)b.对语境合适性的推断c.对实现条件的推断3、策略选择①含义:建立在认知假设基础上,选择实现交际意图的方式和策略②有以下模式:a.主体关系模式:在保证实现交际意图的前提下,注重主体关系的和谐b.语境适合模式:选择的语境要符合状况,致谢分正式和非正式场合c.需求条件模式:在其它条件不变下,凸显需求d.能力条件模式e.意愿条件模式4、语言形式的选择①含义: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将交际意图符号化,如:舞蹈的形体化、音乐的旋律化、画的线条化和色彩化5、话语的生成过程①含义:话语是实际被说出来的,并被听话者接受,感知并理解的语言符号系列②话语的特征a.话语是线性的系列,按时间结构b.话语是承载着交际意图,所以话语也表达了交际意义,如神经病c.话语是临时建构出来的、具有临时性的,成语被长久记性后,不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③话语的结构可分为a.主体片段:一个话语中表现交际行为的主体要素b.意向片段C.事项片段:一个事物在交际意图中的具体事项及与其事项有关的其它要素,如过去一年对我的帮助d.话语标记:如你听,表示提示第四章指称问题一、含义把抽象的语言符号和具体的对象连接的一个途径,指称,又可以叫指示,概括地说,一个话语中的某个词语跟交际环境当中具体对象的关系,这种关系叫指称二、指称的范围●含义:事实上,包含着全部我们想表现的事件的所有的东西或所认识的事件●具体说,包含下列:1、对象指称:我们认识的一种个体(人、事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2、时间指称:把时间范畴具体化,更多时候,对象称为时间,时间作为存在,行为被指称3、空间指称:空间范畴具体化,如根据经纬度划分东南西北,包括方向4、事件指称:无论是人的存在行为还是非人,用语言指称事件整体5、关系指称:个体与个体,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用语言指称关系三、指称的形式●含义:用于指称的语言形式●有以下形式:1、词:用于指称的基本单位,指称的最基本单位2、词形变化:英语、日语3、韵律形式:停顿、声调4、用词组合:词指称对象、事件四、指称的方式●含义:用语言指称对象的途径●有以下方式:1、预设:一个语句存在的条件,对连续事件的指称方式,说出来的是凸显,没说出来的背景,预设在背景之中2、焦点:凸显的部分为焦点,最容易激活事件概念整体的程度称为可及性最强第五章话语分析一、含义根据话语属性,对话语作出分析,叫话语分析即:概念-属性-特征-分析结果二、性质1、话语是承载交际意图的形式2、话语是一个按时间结构的线性分析,抽离了时间,话语即不存在3、话语是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一个单位三、功能实现交际意图(请求、告知、承诺、表达、宣告),交际意图的实现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境中四、结构1、言语行为2、信息分布在主位推进模式中,已知信息是主位,新信息是述位3、意义结构a.概念关系b.事件c.逻辑关系4、形式关系(找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a.重现:顶真是重现词语b.关联词语c.指别:前指、后指五、类型1、功能类型2、媒介类型:口语、书面语3、互动类型a.对话:①话语权:按照什么样的规则说话②轮换话语权:争夺、转让③相邻对-问答、请求-回答b.独白六、标记●含义:标明人们如何说话的成分●功能a.话语进程如:以上b.来源如:据...... 张三认为c.提示:信道状况、提醒对方注意d.语态●形式:词、语第六章语用学理论一、含义对语言使用现象,产生的不同的解释方法二、言语行为理论●产生背景奥赛汀提出,由其学生塞尔继承并发展,哲学关注的根本问题: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哲学本体论研究,关于世界的本源,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主要内容(奥赛汀提出了核心内容)1、言语行为:说话就是实施了一个行为,因此奥赛汀认为交际的最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是行为,如我宣布,是城市化语言2、言语行为三分说:认为说出一句话实施了三个行为a.命题行为,即言之所述b.施为行为 c.取效行为,即言后之果3、施为行为的种类:a.裁决行为b.承诺行为c.行使行为d.表态行为e.阐述行为4、实施某种行为的条件5、适切方向:语言和事件有一个适切方向,指令类行为让事件适应行为6、间接言语行为:通过实施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与之相对为直接言语行为,即如何从一个施为行为推导到另一个施为行为三、言语交际理论●含义把言语交际看做人的行为,提出了言语交际的单位是行为,言语行为的立场是语言使用的立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使用的立场●其它1、言语交际理论是关于施为行为的研究,关于意图的研究,交际意图才是核心2、言语交际理论几次提到意义、命题、句子意义(扩大点为字面意义),意图可以是意义的核心,提供基点3、言语行为理论揭示人交际的规律四、会话含义理论●产生背景格莱斯提出,用于解释言语交际中的意义问题,关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格莱斯围绕会话含义建立了一系列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后来补充的原则称为礼貌原则●会话含义1、交际当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会话含义就是非自然意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典型的非自然意义2、自然意义:如果交际当中不存在施事者,当然也不存在施事者的意图,话语的意义是被自然理解的,这种意义被称为自然意义,在交际当中不存在自然意义3、非自然意义:如果一句话具有非自然意义,当且仅当a.S说出v,在H那里引起某种效果Zb.能够从S中理解Z并实施说出的V●会话含义的特征1、可取消性2、不可分离性3、不确定性4、可推导性5、非常规性6、明示性●合作原则在格莱斯看来,参与交际的人要趋同一个共同目标或方向,这个就是合作原则。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3-8语言表达连贯课件57张

(二)阐述转换句的定位补写 阐述转换句多出现在同一个句子的上半句或下半句中,通常是并列关系 复句的另一半,条件关系复句的“条件”或“结果”等。补写时或合理推 出语段未有的新内容,或根据上下文推出已有的内容。阐述句的补写在语 句补写题中有上升趋势,在复习中应引起关注。
[解题研究] 先察看功能,再据文补句 一、三类句子的定位补写 (一)概括句的定位补写 1.领起句 语句补写,命题者一般会选择关键部位的语句让考生补写。关键部位的语句首 先当属“领起句”,即能领起或概括整个语段或下文层次的语句。这时的语句补 写,实际上就是一个压缩语段题,补写句只要能概括语段或下文内容即可。当然, 要考虑到前后句子的衔接连贯问题。
(二)材料结构 从材料的结构来说,多数可以分为起始、展开、结束三部分。起始部分一般 为指出说明对象或提出话题中心,展开部分为说明事物的特征或展开话题叙述 主要语义,结束部分为归纳全段、呼应话题或中心,由此形成了内部结构的总 分总关系。除这种结构关系较为典型外,还有总分、分总、并列等关系。
二、材料怎样挖空? 命题人在选好材料后,下一步就是对材料进行挖空,挖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 的位置和性质,主要有3种情况,根据这3种情况我们可将其分为2大类。具体 如下图:
2.(2017·全国卷Ⅰ)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
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 也可能对身体产生
_损_害__________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收进
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语言文字运用专题3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课件

命题法 2 情景描绘型 情景描绘型题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题中给定的一个具体“话题”或“句子”,利用生活经验展开联想、 想象,或描绘自己记忆、憧憬的某个情境,或通过想象构建一个场景,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典例 2 从下面两种情景中任选一种,以“河水”为中心,扩写一段话,不少于 35 字。 情景一:夏天大雨过后 河水 情景二:冬天中午阳光下 河水
第十七页,共53页。
[解析] 解答本题,第一步,理解原诗的意境:清新宁静。第二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明 月”“松”“清泉”“石”进行描绘,赋予动词“照”“流”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出“明月”的特征和 “水流”的形态与声响。秋天的晚上本来就是安静的,明月照松间是静景,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以动衬 静,更能突出环境之清新宁静。第三步,在描绘的过程中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写 “月光”时,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照松间和流水之声时,可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第十一页,共53页。
命题法 3 续写补写型 典例 4 根据下面的情境,补写答话。字数不超过 30 字。 师父训练徒弟爬树,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喊道:“小心,小心!”第二次,徒弟爬到高处时,师父 一言不发,等徒弟下到低处时,他才说:“小心,小心!” 徒弟问:“师父,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 师父回答:“_(_示__例__)_没__经__验__时__,__容_易__在__难__处__出__错__;__有__经__验__了__,__往__往__在__易__处__出__错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注意抓住文中的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语境。首先要理解,师父的回答是针对徒弟的提问 “为什么上次在高处时提醒我,这次下到低处才提醒我”。其次是分析,问题暗含着两方面的内容, 即第一次没经验时高处小心和第二次有经验时低处小心。最后是概括,概括时要结合上述两层内容, 准确揭示表象背后的意义。考生可以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部分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PPT

数也数不清。此成语不能形容小说数量多。“倚马可待”指靠着即将出征
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不能用于
书法作品。容易张冠李戴的成语还有:行云流水、一挥而就、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乱点鸳鸯、举案齐眉、破镜重圆、比翼双飞、耳鬓厮磨、相敬
如宾、相濡以沫、汗牛充栋、呼之欲出、韦编三绝、洛阳纸贵、日理万机,
成语意义和语境的意义是否有重复,是否前后矛盾。成语也是词语,
也有一般词语的语法属性,比如修饰语与名词中心语能否搭配,动词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12
和宾语能否搭配,动词后能不能带宾语,等等。如 2010 年江苏卷第 2 题 B 项:“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 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防患未然”指“在 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与句中“在种种灾害面前”矛 盾。再如:“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 要,不必大惊小怪。”“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 意”。既然不认为孩子的毛病是对的,下面就应讲他相应的反对措施,或 批评教育,或纠正其非;但是该句中的“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 大惊小怪”显然并非“不以为然”之后相应的正确态度,而是一种相反 的态度。因此,该成语与语意发生了抵牾,可改用“不以为意”(不把它 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就可消除逻辑事理上的矛盾。两 个成语,一字之差,意思却相去甚远。
B.身处春.秋.鼎.盛.的伟大时代,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积极向上,刻 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C.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的话发自肺腑,实实 在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重点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1、什么是语用学 答:语用学,即语言实用学,是研究语言运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在特定的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语言运用。包括话语的交际过程、话语的交际原则、制约话语交际的各种因素、怎样准确而又得体地进行表达、怎样对话语进行准确的理解以及语体和风格等一系列内容。 2、语用学的三大要素 答:话语实体、语用主体、语言环境三大要素。核心要素、内部要素——话语实体(内容)——客体;外部要素——语用主体(人)和语言环境;话语的意义和内容是语用研究的核心。 3、言语行为(直接/间接)P12 答:(1)言语行为理论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在他的《论言语行为》一书中,提出了三种言语行为。①言内行为:通过话语字面意义来达到某种思想的发话行为。 ②言外行为:除字面意义外,还伴随着说话人强烈的心理意向,如承诺、请求、指令、宣告、威胁等等。这些主观意图可由行事动词在话语表层显露。③言后行为:说话人欲通过话语取得某种效果 例如:周朴园:窗户谁叫打开的(曹禺《雷雨》) 从言内行为看——表示询问;从言外行为看——暗含“把窗户关上”的意思;从言后行为看——鲁侍萍听出了他的意思,“很自然地走到窗户前,关上窗户。” (2)美国语用学家塞尔对奥斯汀的理论做了新的发展。他区分了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P15 ①直接言语行为:有行事动词出现的、一目了然的行为。 ②间接言语行为则包含下面的多种情况:语言表层没有明确表示心理意向的行事动词的言语行为;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执行另外一种言语行为;一段具体的话语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言语行为。换言之,某一个言语行为可以有多种不同含义。 4、话语P25 答:话语是语用的基本单位,能表达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具有完整的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 5、语用原则(合作/礼貌)P16 答:目前讨论较多的语用原则为: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的原则——美国哲学家、语用学家格赖斯1967年提出,简称CP原则(cooperation principle)。 (1)质的原则。要求说话人的话是真实的,有根据的,不能自相矛盾或虚假。这是“说什么”的问题。 (2)量的原则。要求说话人提供给听者的信息量既足够又不超出。这是“说多少”的问题。 (3)关系原则。要求所说的话要紧扣话题,同交际意图密切关联。这是说“为什么说”的问题。 (4)方式原则。要求话语清楚明白,简洁,井井有条。 这是“如何说”的问题。 (二)礼貌的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年提出,简称PP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1)得体的:减少有损于他人的观点,增大有益于他人的观点。 (2)宽容的:减少有益于自己的观点,增大有损于自己的观点。 (3)表扬的:减少对他人的贬降,增大对他人的赞誉。 (4)谦逊的: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贬降。 (5)同意的:减少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 (6)同情的: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 (三)其他小类原则 P18 主要还有荷恩级差原则;列文森三原则;斯波柏、威尔逊的关联原则。还有顺序的原则,同现的原则,角色关系的原则,选择的原则等。 6、语用预设(前提) 答:语用学中的预设也是一种“言外之意”,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语用预设也叫语用前提,往往就包含在话语的意思之中。语用预设是交际双方都早已知道的常识,或至少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1)预设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 ①存在预设:用于陈述某人某事有一定性质的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存在。 ②事实预设:用于陈述事实的表态性话语,一般都预设讨论对象的事实。 ③种类预设:凡是谓词意义可以包含某集合属性的话语,一般都预设所讨论对象属于某种范畴。 ④性质预设。话语的语义成立对所涉及到的种种对象在性质特征上有一定要求,这种要求就是话语的性质预设。 ⑤信念预设。有些句义的成立必须义某种信念的确认为条件,这就是信念预设。 (2)语用预设的几个重要特点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 ③外显性:语用预设虽是言外之意,但在语言的表层有时也可以出现某种“外显性提示语” (3)预设的功能 ①以隐蔽的方式传递信息,能减轻说话者表述的负担。对方知道的信息不需要讲出来。 ②无意识中流露真实信息,使听话人能听出(不是听见)说话人潜意识里的思想。 ③可以将附带信息变为目的信息。在一定交际语境中,人们就会努力推理寻求预设以便把它升格为目的信息。 ④利用预设可以控制信息,以增强说服力。 (4)预设的原则:合适性原则 ①信息传递的合适性原则 ②提出要求的合适性原则 ③心理定位的合适性原则④人际协调的合适性原则 ⑤语义强调的合适性原则a.通过添加“确实”、“真的”、“一定”等加强信息可靠性的词语来实现的:b. 采取隐涵方式将语面意义表达一番来实现的: (5)预设的作用 ①预设可以间接地交流信息 ②预设可以影响交际效果 ③预设可以制约话语的形式 【预设和蕴涵的区别:预设和语境有关,蕴涵不涉及语境;预设有言外之意,而且言外之意可以推导。】p133 7、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差别 P91 答:语用意义是从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的行为来看的,是指语用符号(包括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交际过程中所显现的内容和意义。又叫“言语意义”。 语言意义是指语法、语义平面所对应的意义,与静态的话语相应。包括通常所说的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和关系意义等。 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他们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量的多寡——所带的信息量不同。 语言意义是语言要素(词汇、语法、逻辑等)与客观世界联系的理性意义,信息量少。 话语的语用意义信息量多,是理性意义+语言外的意义(主观意义、情感意义、语境意义等) (2)质的差别——静态的语言义是自足的,动态的语用义则是开放的、鲜活的。 (3)形的异同——表示语用意义和表示语言意义的形式、结构相同;所表示的意义不同。 8、言外之义p133 答:言外之意是与一般语用意义、突现语用意义等相对的另一种语用意义。它们的区别在于:一般的、突现的语用意义大都在话语层面有所对应和体现,而言外之意更多的是由话语以外的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语用意义,更需要凭借联想、推理等过程才能理解。它包括 (1)语用预设的言外之义,具有共知性、合适性、外显性的特点。 (2)句型转换的言外之义,具有依附性、模糊性的特点。 (3)偏离规则的言外之义 ,故意违法质、量、关系、方式原则。 (4)言内意义引申的言外之义,包括似同引申、逆反引申、音同引申。 (5)语境联想的言外之义 9、色彩意义 答:话语的色彩语用义是指话语内容、话语形式(结构)、关系之间的附加色彩意义,是理性意义之外的隐含意义。话语色彩的语用义包括:感情色彩义、形象色彩义(动态感、形态感、色彩感、音像感)、语体色彩义 10、文化意义 P150 答:话语的文化意义也是一种语用意义。它是语言外部因素如社会、时代、文化等再话语表层上的积淀和反映。 (1)文化传统积淀的意义:①文化意义种种——有的外露、明显;有的隐含等;②文化意义的民族差异——话语的文化意义具有民族性,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反映在话语表层也就有不同的面貌。 (2) 时代环境映现的意义:①话语自身的时代烙印——话语本身的演变就是历史性的。②时代环境影响的意义——作为语言外部的重要因素,时代环境对话语的意义也有较大的限定作用 (3) 文化意义在语言中的表现方法:利用暗示传达、运用象征寄托、采用比喻表白、使用双关启发、利用歧解让人意会 11、语用能力 P191 是人们对语言有关的外部世界的了解和把握,它以语言知识为基础,又与非语言的知识——有关世界的百科性知识相关。 12、语境 答:语境是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它是语用交际系统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它是与具体的语用行为密切联系的、同语用过程相始终的、对语用活动有重要影响的条件和背景;它是诸多因素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又同语用主体和话语实体互相渗透;它既是确定的,又是动态的,以语境场的方式在语用活动中发挥作用。 13、语篇 答: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 语义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篇章的三大特征为:从功能看,篇章具有整体性功能;从层次看,传统语法的层次为句子→复句→段落→篇章;从关系看,篇章内的内容在语义上都是相互有联系的。 14、信息结构特点 P25 答:语用学的角度看,言语交际过程就是信息传递、信息交换过程,由此可以把话语的结构看作使信息传递结构。信息结构单位有已知(旧)信息和未知(新)信息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的交际,总是由已知信息导入未知信息。“已知——未知”便是常见的信息结构模式。在现代汉语中,旧信息常以话题形式表现出来,而对话题所做的说明则多为新信息。 15、语用联想 P194 答:联想是以大脑的功能和活动为物质基础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思维过程。 (1)语用联想的情况很复杂,我们着眼于话语本身来分析联想的不同方式。 ①词语(事物)的联想:具有形象性和关联性,类型有: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因果关系、情感关系、音同联想、连锁联想) ②结构的联想:指人们根据词语时某些搭配而产生的语用联想、使之启动原有的背景知识,进而理解其语用意义。 (一般是语义结构超常) ③规则的联想:此处的规则是指语用的规则。是指读者理解话语时根据语用规则进行联想,提取大脑中储存的背景知识,以求得以加深理解。如违反语用规则→联想言外之义 (2)语用联想的特点: ①语用联想的过程是人脑复杂的、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不仅包括了想像,而且包括逻辑推理的过程。 ②语用联想的前提和基础是人们大脑储存的背景知识以及语用能力。 ③联想也要受话语本身的制约 1、语用预设的特点 P134 ①共知性:指话语的预设对交际双方来说都是共同的背景知识,正因为此,它可以不在话语表层明言,而隐含在言外。 ②合适性:指预设所包含的语用意义对双方来说是符合通常的社会规范的,双方也都有能力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