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思想简论
张载思想

中国教育家张载的教育思想齐超(师范学院湖北荆门448000)一、张载生平及主要著作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之一)。
字子厚。
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嘉佑进士,历授崇文院校书、知太常礼院。
提出“大虚即气”的学说,肯定“气”是充塞宇宙的实体,由于“气”的聚散变化,形成各种事物现象。
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后被编入<张子全书>中。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关学的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他的著作一直被明清两代政府视为哲学的代表之一,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之书。
张载著有《崇文集》十卷(已佚),《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明嘉靖间吕柟编有《张子钞释》,清乾隆间刊有《张子全书》,后世编为《张载集》。
二、张载教育思想及主要理论观点当时,关中和西北各地士子云集横渠张载的门下,这是张载思想(包括教育思想)完善成熟时期。
《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著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从以上张载重要讲学活动和著书立说可以看出,他在讲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活动范围,特别是辞官回横渠讲学著书,形成了他完整的一套教育思想,现就他的教育思想作以下三方面的介绍:一、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北宋以前的儒家都着重用“人性论”来阐明他们的教育任务和目的,所以对人性的研究特别重视。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创立“性善论”;苟子则创“性恶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一是圣人之性(超极高智慧的人“自注”),二是斗筲之性(贤人之性或具有极高智慧的人的“自注”),三是中民之性(普通人之性“自注”)。
到了北宋张载,他的人性观和以上儒家既联系,又有巨大的发展。
他的最大贡献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
他认为天地之性本是善良的,关键在于“气质之性”的转变,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张载(1020-1077)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
他主张“心即理,性即道”,是中国儒家学派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在理学中,张载的理学纲领及其关于气的论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张载的理学纲领,首先要明确的是,他提出的理学主要包括关于天理与人心的观念。
天理即宇宙的法则,它是宇宙一切事物运行发展的基本原则;人心即人类内在天赋的道德心性,是人类行为的根源。
张载提出的“心即理,性即道”是他的理学核心观念,他认为人的内在道德性格与宇宙的天理是相通的,并且用以统一整个宇宙的存在。
他通过心性的理论,深刻地剖析了人与宇宙的内在联系,提出了他的关于宇宙与人性的哲学体系。
这一思想为后来的理学学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张载的理学体系中,气的概念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张载对气的论述主要包括宇宙气与人身气两个层面。
宇宙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形态,它包括了一切事物的根本要素,是宇宙运行的动力源泉。
人身气则是人体内部的能量流动,它决定了人的生命活动与行为表现。
张载认为,宇宙气与人身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走向、情感、感觉等都由人身气支配,而人身气又与宇宙气息息相关。
张载把人体气与宇宙气的关系纳入了他的整体体系中,这种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医学、思想等领域。
在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中,张载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与自己同时代的儒家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对话与辩证。
他与程颐、程颢等儒家学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辩论,形成了辩证的学术氛围,推动了儒学学术的进步与发展。
张载所提出的关于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理学学派,为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演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的论述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通过对天理与人心的思考提出了“心即理,性即道”的理学核心观念,为后来的儒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张载天人合一

论张载“天人合一”的政治思想摘要: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起点在于气的物质属性,天地万物统一于气,经过对社会人员的道德启迪,以“心统性情”和“健顺之德”作为处理道德理性和知识理性的基本路径,进而将“天人合一”落实在社会道德平等性上,为“民胞物与”的普世伦理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注重道德实践从而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字:天人合一太虚气民胞物与引言:“天人合一”一直以不同的命题源远流长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同时哲学家对于它的解释思想内容也是各不相同的,张载和其他学者一样,为封建伦理寻求本体根据,利用“天人合一”来建立一个思想根据。
一、天人合一的建立基础张载“天人合一”思想起点在于气的物质属性,关于气的学说,可以说有四个要点:(1)气是无形的存在,气聚为形,气无形而可见。
(2)气属于身,于心是相对的。
(3)其实生命之源,而气非即生命。
(4)气本于虚空,而虚空非气。
总之,气是万物构成的原始材料,是从虚空中变化出来的。
[1]张载的气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继承并改造,寻求和建立一种新的信仰力量以取代对佛教的信仰。
张载的气化论用气的聚散来解释物的生死变化,人和万物的构成的材料,。
用气来破佛老的空无,道家将虚无看作脱离气存在的至高本体,太虚和气之间是生成和被生成的关系,佛教则重本体,重本体并非不讲生成,佛教认为万物虽存在,但其本性为空,实际上仍是将物与其性相分,天与人相分。
张载否定了太虚是脱离气的现实存在,提出了“太虚即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2]通过冰水的变化来解释太虚和气聚散关系从而推理出太虚并非在气之外,太虚就是气,这样真实存在的气破除了道教的虚无和佛教的不真空。
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宇宙之间都是气,人于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太虚即气,张载的提出的气说使得天人一气,天人同质。
这样张载从世界的物质属性方面对“天人合一”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天人合一的核心思想张载“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物质基础是人于天地万物统一由气组成,“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
关学宗师张载的教育思想

关学宗师张载的教育思想
孔令华
【期刊名称】《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09)002
【摘要】关学宗师张栽不仅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作用方面提出"敦本善俗"、"变化气质"的思想;在教育目的方面提出"立人之性"、"求为贤人",最终达到"学为圣人"的思想;在早期教育方面提出了"养正于蒙"的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此外张载还提出了德智相统一的教育思想.当今研究他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5页(P57-61)
【作者】孔令华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
【相关文献】
1.关学宗师——张载 [J],
2.儒家感恩精神与仁孝伦理——以关学宗师张载的总结为例 [J], 林乐昌
3.关学宗师——张载 [J],
4.关学宗师——张载 [J],
5.关学宗师——张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

如何解读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张载的主要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正蒙》里,但他以这四句话著名于世,可称“四言先生”。
以我的理解,四言先生这四句话,其实是讲了过去的读书人做人的四个境界。
第一境界是为天地立心。
意思是说要做圣人。
这是做人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简而言之,通过努力,最后寻找到天地之规律,来为人类服务,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文明的演进,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第一条途径是社会治理,归属人文科学范畴;第二条途径是科学技术研发,归属自然科学范畴(四言先生的时代不提倡)。
所以,有两方面的圣人,即思想领域的圣人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圣人。
以思想领域来说,诸如孔子、洛克、卢梭等等(不一一举证),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对于孔子的圣人地位,过去是没有争议的,后来有较多非议。
孔子可能不足以作为全人类的圣人,但他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圣人。
何以?孔子的思想理念在西汉至清末,一直被统治阶级拿来做指导思想,现在很多人通常只看到它的不足,而忽略它的重要作用。
其一,孔子的思想在整个封建时代(姑且从此概念)起到稳定器的作用,几千年间社会的稳定无疑有孔子很大的功劳。
其二,在整个封建时代,中国周边大大小小的国家,都以家天下的形式实行统治,他们也以孔子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久之,就被中华文明同化,由此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扩大了中华文明的影响。
这是孔子的一个大功劳(而总被人们忽视)。
所以,孔子作为中华民族的圣人,应该得到承认。
至于洛克卢梭,他们的理念催生了当今西方体制,他们都是西方的圣人。
不论。
科学范畴的圣人,牛顿、爱因斯坦、阿塔那塔夫等等(不一而足),应当归入此行列。
这些人的贡献不详论。
要注意的是,科学圣人的贡献有时是双刃剑,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核原子能的基础理论,但也可能成为终结人类的理论。
人文科学文明和自然科学文明的关系是道与器的关系,前者是道,后者是器。
这也决定了前者领域内的圣人的地位要高于后者的圣人。
论张载的人性论及其德育思想

论张载的人性论及其德育思想摘要:张载认为人性是二分的,有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的区别,而德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那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
建立在人性二分基础上的德育思想主要涉及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方面。
对教育者而言,他们应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教育的技巧和阶段性。
关键词:张载;人性;志意;德育张载,字子厚,为北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和宋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主要集中在《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中。
本文拟从张载的人性论出发,论述他的德育思想,并对现在德育的阶段性进行评述。
一、人性论在人性问题方面,张载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性二元论,即把完整的人性一分为二:气质之性和天地之性。
在此之前的几乎所有人性论都是一元论,即他们都把人性看做一个整体:人性二元论是张载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张载从气本论的自然观出发,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的物体和无形的虚空,均由“气”构成,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
从“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出发,力图从自然物质性去探讨人性的实质。
”气”是万物所共有的,性则是天地万物与人所同源的东西,并非只有人类自己才具有的,各种不同的性是同源于气的。
但是,人与物、人与人所禀赋的“气”有清浊不同,有通蔽开塞之别,又有厚薄之分,因此形成迥然各异的万物和美恶智愚悬殊的人。
秉气浊为物,秉气清为人;秉气最清为圣贤,秉气浊些为常人,秉气最浊则为恶人愚人:蔽而塞者为物,通而开者为人;蔽有厚薄,薄者为智,厚者为愚,无蔽无塞者为圣人。
气又分为看不见的“太虚”之气和看得见的“气”两种状态,所以人生下来之后就有太虚的本然之性和气之性:本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气之性又叫气质之性。
这样,张载就创立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二元论:“天地之性”是至高无上的、至善的;“气质之性”是人形成后才有的,是与人的身体特点、生理条件结合在一起的,是由“饮食男女”、“口腹鼻舌”等物质生活要求所引起的也叫“攻取之性”或“习俗之气”,它包含着某种恶的因素:气质之性常常蒙蔽和干扰天地之性的正常表现和顺利发展,因此,就必须变化气质之性,使之回复到本然为善的天地之性:教育的作用,就是“变化气质”;矫其偏浊,通其塞,复明至善的天地之性,归于正清。
张载思想略论

张载思想略论作者:姜勇君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5期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思想有一个很完善的理论体系,气本论是他的基础也是起点,再由他的心性论一直到他的“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儒家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
他的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期的理学家给予了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原始的统一的儒家思想是内外兼修的,向内追求圣人之境,向外则是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追求。
这也是在先秦孔孟那里儒家思想的原貌。
但自孟子后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虽然在汉代曾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但是这时的儒术已经不是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而是忙碌于外王的事业,内圣的理论层面的追求则被忽视了,以至于儒家思想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多大的建树,到张载所生活的年代,心性之学完全被具有很完善的理论形态的佛道两家所占领。
张载不满于儒学的这种状况,立志要重新找回内圣外王之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是他的决心。
他以气本论为理论的基石,发展出一套很完善心性之学,对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从形上学的层面上进行论证,使儒家的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对理学的后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对张载思想的一些核心观念,如“气本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做了一些简要的论述。
1 气本论儒家思想家一直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的伦理道德提供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肯定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自汉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建构也一直由儒学来担当。
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道家则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家以“空”“无”否定了外部现实的所有积极意义,当这两家盛行时,儒家视为最高理想的东西似乎只是虚妄的。
张载为了批驳这种“空”“无”理论提出了他的气本论。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出,则深于《易》者也。
张载哲学思想概述

张载哲学思想概述徐珍华张载是北宋开始兴起的理学奠基人之一。
理学实际上是流行于宋明六百年间的儒家思想体系,是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并注重道德修养的哲学思想。
理学所谓“理”,也称“天理”,既指宇宙自然的一般规律(物理),但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心性”的根本原则(性理),因而,理学又被称为“性理之学”或“义理之学”。
由于理学着重探讨天道、人道问题,故理学也称“道学”。
这里“道”的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仁义”。
南宋初,“道学”名称颇为流行,后来“理学”之称渐盛。
近几十年来,西方人喜欢称宋明理学为新儒家,以区别于先秦时期的孔、孟、荀原始儒家。
由于原始儒家的学说比较缺乏体系化的哲学论证,加之儒家在后来发展中只注重典籍名物训诂,思想上丧失了生机,与现实人生和人的精神发展日益脱离,因此,自魏晋南北朝以来,老庄、佛道大行于世。
从唐中叶到北宋初,一些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开始批判并融合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全面恢复儒家的权威。
到北宋中期,以孔、孟儒家思想为核心,批判地吸收佛、道哲学思想资料,理论形态也更加系统,精致的理学思想体系终于形成,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
当时,为理学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主要有周敦颐、邵雍、张载及程颢、程颐兄弟,史称“北宋五子”。
在理学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派。
从地域上看,主要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南宋时期朱熹的“闽学”、陆九渊兄弟的“江西之学”,以及明代王守仁的浙江“王学”。
从理论特征上看,理学又可划分为三大派别:即以张载为代表的“气一元论”哲学,程、朱为代表的“理一元论”哲学和陆、王为代表的“心一元论”哲学。
张载的著作艰深难读,而对于张载哲学的性质,国内学者又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是唯物主义的,也有些学者认为是二元论者,这就为公允地介绍张载哲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下面,我们拟根据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解释,把张载的理学思想分为五个部分,作一点简明的阐述:1.“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具有很强的哲学思辩特色的佛、道哲学体系都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思想简论
张载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理学的完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张载的思想深奥难懂,然而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哲学范围看,他的思想必然包含对自然和对社会两方面的认识。
现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的谈论。
张载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从其宇宙观窥见一二。
造化神奇,宇宙玄妙。
宇宙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原是什么?面对宇宙的本体问题,张载提出了“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正蒙·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等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载认为宇宙从太虚中来,虚即气,那么“气”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
按照现代的哲学观点就是“气一元论”。
“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虽然难以感觉到它的实体,但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的本原不是力量无边的神灵也不是人的内心,而是微小灵动的气,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气”运化的结果。
由此,按照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的话,张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鬼神观”里。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鬼神”这样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张载看来也是由“气”构成的,在封建社会众人普遍相信鬼神的情况下,张载能将鬼神这种东西归于实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个人认为还和佛家、道家思想的大行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载作为儒士,自然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而当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比处于微势时,张载认为是儒家思想在本体论上处于劣势而造成的,所以他就阐发了儒家的本体论,以此来还佛家道家相抗衡。
个人认为张载“一元气论”的对制约佛道思想方面的意义值得称道:宗教都有麻痹人民精神的作用,如果宗教再被统治阶级利用,那么人民大众对不公正待遇的反抗意识就会削弱,人们就会安于现状不思变革,这对于文明的演进无疑是不利的。
且不论张载唯物主义思想在当时社会引起的社会反响如何,至少在唯心主义盛行的时代这是一种可贵的尝试。
如果说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现了张载的务实和理性,那么张载思想中包含的辩证法就体现出了他的睿智和思辨。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参两》)“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阴阳)而已。
”(《太和》)“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太和》)以上的文字很清晰的像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事物是一分为二的。
这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里面有一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张载的辩证观应该是对道家思想有一定的继承性,只不过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比较单纯的强调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而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则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基础,比较强调自然万物的实体。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一种状态,美丽的事物不可能没有一点瑕疵,丑陋的事物也不可能没有丝毫亮点,我们要比较客观而且全面的看待事物;万事万物的构成又都是有具体要素的,无论是物质还是文化都包含不同属性的元素,我们认识它们也不能有所偏废,我想这就是张载辩证主义思想带给我们的启示之一。
以上是从认识自然的层面对张载思想进行的一点分析,接下来从人文社会层面探究张载的深邃思想。
有一句张载的名言个人很喜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读完这句话,立刻能感到一种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魄,使人的内心豁然开朗。
天地与苍生、过去与未来,统统纳入到这位思想家的胸中,这体现的不仅仅是张载开阔的眼界、更是一种充满英气的担当,大丈夫心怀天下,一个拥有责任感的人才值得他人尊重。
张载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去实践的。
他二十一岁时(也就是诸多同学处于大三大四的年龄),正值大宋庆历年间,西夏侵扰大宋,大宋屈辱求和,此事对张载影响很大,他深感使命重大,于是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打算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
尽管最终他听从了范仲淹的劝慰,伏膺于学术,打消了作战之念,但是这种“少年心事当拏云”的意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使命感,“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的仁德,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人格范式。
大丈夫冲冠一怒为家国,正是源于“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仁
者之心。
张载一生仅在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著作佐郎、签书谓州军事判官等职位上逗留过一段时间,更多的时间他只是躬卧草堂钩沉学术,指路迷津,导人以理。
身在朝中敢于为民请命,身在草野致力于研究学问,张载的人生是充实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四为”精神的核心,我认为应该是“担当”,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应该将责任揽在肩上而不是踢给别人。
在今天社会的责任担当方面我们应该感到羞愧,普通民众面对自己处在困境中的同胞时的漠然,在争取政治权利时的消极,在面对中华美德传承时的逃避;而我们的“公务员”在承担责任方面更应该脸红:本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却在现实中刁难、糊弄人民,本应该廉洁自律却常常以权谋私;本应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却一拍脑袋草草行事。
现在如果人人都没有担当了,那么我们的未来有谁担当呢?
“担当”精神是张载思想中宝贵的财富,然而他的思想当中也有糟粕的部分,那就是对封建社会秩序的过分维护。
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看,张载维护封建统治并没什么不合理的,任何人都逃不开自己所属的历史局限性。
不过,张载主张恢复“井田制”,恢复“分封制”和“宗法制”,我们知道,这些制度产生于奴隶社会,是和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对于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来说一定会成为阻碍力量,即便出发点是维持良好有序的社会秩序,但采用一种倒退的滞后的制度都是不符合社会规律的。
除此之外,在防止人们的越轨行为产生方面,张载除了认为要建立一套严格的社会规范的同时,还要利用鬼神甚至是肉刑对人们加以控制。
这就是对人性层面上的禁锢和摧残了,这对以后理学发展成为限制人们的创造力的刻板说教有着直接影响。
张载的担当不仅在政治上,身为一个学者他更将传播文化作为自己的担当。
而文化传播的最重要途径就是教学。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以上的言论分别涉及教和学两个方面,整体看来,教和学应该都是一种积极的、动态的过程。
学习是主动的,确立志向是主动的,这样才会以更加负责
的态度结合自身情况确立适合自己的志向,既不会太低以致丧失动力又不会太高以致无法实现。
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这样才会坚决果断、大步向前,不至于碰上一点挫折就畏缩不前。
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这样才会大胆的去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见解。
而老师教学也应该是积极地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行动带给学生清晰而显著的示范。
通过以上粗略地分析,张载思想其中的两个方面比较清晰的展现在面前:一是面对自然万物的客观求实,二是面对人文社会的勇于担当。
自然界有很多神奇玄奥的现象,不够理性的人往往将其归入封建迷信,而冷静客观的人会从自然规律出发,努力查明其中的道理以获得正确的认识;我们的社会更是蕴含着许多复杂的运行机制,软弱者埋怨社会不够单纯,强大者能够用坚实的臂膀主动应对着种种挑战,积极地为别人排忧解难,自身遇到困境才能总是化险为夷。
张
载
思
想
简
论
111200147
广告班朱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