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松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

合集下载

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分非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施俊美;杨启运;吴颜奎;张占忠
【期刊名称】《林业调查规划》
【年(卷),期】2022(47)4
【摘要】以云南省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云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的14块标准典型固定样地数据,采用分布函数和株数累积分布拟合分析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结构,对思茅松林分的直径分布、树种组成及优势树种等进行综合分析,探讨思茅松天然林分的非空间结构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天然林分直径分布服从韦伯分布,直径变动幅度较大,且小径阶树木株数最多,随着直径的增大,林木株数开始急剧减少,当直径达到一定值时,株数减少幅度渐趋平缓。

各龄组的偏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左偏;除近熟林外,其他龄组的峰度系数均为正值,径阶分布曲线均为尖顶峰。

研究区内思茅松天然林分的树种组成相对单一,虽有一些其他伴生树种,但数量很少,思茅松所占比例最大,为68.66%,相对多度为68.73%,相对显著度为78.15%,相对频度为13.48%,重要值为53.45%。

伴生树种主要有红木荷、南烛、麻栎和茶梨等。

【总页数】10页(P32-41)
【作者】施俊美;杨启运;吴颜奎;张占忠
【作者单位】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1.25911;S718.542
【相关文献】
1.思茅松天然林林分胸径多样性的区域差异研究
2.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及环境解释
3.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偏度和峰度变化及环境解释
4.思茅松天然林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5.镇沅县思茅松天然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4种天然针叶林树高胸径模型研究

云南省4种天然针叶林树高胸径模型研究

2020.12云南省4种天然针叶林树高胸径模型研究康波,寸永户(1.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云南 昆明 650031;2,德宏州林业和草原局,云南 芒市 678400 )摘 要:为探索云南地区4种主要针叶林的树高胸径特征,提高森林资源调查效率,为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全省天然云南松、思茅松、杉木、华山松林为研究对象,基于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查样地数据,对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进行林分直径生长模型模型构建并验证。

结果表明,云南松、思茅松、杉木天然林的最优模型是Mitscherlich,而华山松天然林的最优模型是Gompertz,样本检验结果显示所选取的模型均具备较好的预测效果。

关键词:云南省;针叶林;树高胸径模型在林业外业调查中树高测量相对较复杂,国外诸多学者早在18世纪就利用林分的生长规律对其生长、收获模型进行研究[1-2]。

在对林分调查时,常常只进行抽样调查,然后对缺失的树高通过树高曲线来预测[3-4],近年来尹惠妍[5],以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沟的林芝云杉为研究对象对6种林芝云杉树高曲线模型进行拟合,发现林芝云杉的最优树高曲线模型为Gompertz模型,该模型的决定系数高,各项误差评价指标值小;曾伟生基于落叶林样地的每木胸径和树高实测数据[6],建立了总体水平和林分水平的树高-胸径回归模型,发现不同方法对蓄积量估计误差的影响较小;武文昊通过胸径、树高实测数据,以常见的17个树高曲线对树高-胸径规律进行拟合,通过模型检验指标,结果显示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拟合能力[7];贺鹏对海南省主要人工林树种选用11个常用的树高曲线模型进行拟合[8],结果表明各树种最优树高曲线模型预估精度较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覃阳平利用两期连清数据对云南全省5个针叶树种的树高曲线模型进行拟合[9],发现各树种最优树高曲线模型均有较好的适用性。

绝大多数学者均是利用森林资源连续监测固定样地的同时,提出了相应的森林生长模型[10-11]。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翁海龙;陈宏伟;段安安【摘要】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分布的主要区(县)进行了思茅松高产脂优树选择.采用绝对值法与对比树法相结合的方式,以单位产量作为主要指标,树体因子、环境因子等相关指标结合,共初选高产脂优树405株.进行了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结果表明:(1)思茅松单位产脂量与胸径呈一元回归线性关系.且相关性极强,相关系数0.964.思茅松胸径达到21 cm以上时产脂量变化稳定,表型表达完善,在胸径21 cm以上的林分中进行选择更有效.(2)胸径、树高都与产脂量具有相关性,但树高在山地复杂环境中不便测量,且误差较大,因此在野外选择思茅松高产脂优树时应将胸径作为关键因子.(3)环境因子对思茅松产脂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树体因子的影响极显著,可以推断影响思茅松产脂量水平的主要是遗传因素,侧面证明了可以通过遗传改良提高思茅松的产脂量.【期刊名称】《西北林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5)003【总页数】5页(P71-74,79)【关键词】思茅松;优树选择;产脂量;相关分析【作者】翁海龙;陈宏伟;段安安【作者单位】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04;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59.01思茅松(Pinuskesiya ngbianensis)是云南省最主要的速生用材和产脂树种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地区,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材质优良、松脂产量高等优点,其分布面积占云南省林地面积的11%,拥有1亿m3的蓄积量[1-2]。

近年来,思茅松天然林面积逐年下降,采脂树亦随之减少,已不能适应林产化工业发展的需要[3],加之松香收购价格的不断升高,导致思茅松天然林采脂强度过大,采脂林分盲目扩展,不利于地区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营造高效优质思茅松高产脂特用林成为当前普洱林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优良的种质资源是实现思茅松人工林丰产优质目标的先决条件和保障。

5种思茅松人工幼林生长及林下植物动态的研究

5种思茅松人工幼林生长及林下植物动态的研究

5种思茅松人工幼林生长及林下植物动态的研究陈宏伟;冯弦;刘永刚;孟梦;李江;唐社云;周云【期刊名称】《西部林业科学》【年(卷),期】2009(038)002【摘要】利用样地调查材料对营造于思茅清水河的5种思茅松人工幼林5年生期间其主栽树种思茅松林木的生长状况,以及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度、多样性、盖度、高度等的植物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种人工幼林中,主栽树种思茅松林木胸径及树高生长最快的是思茅松+西南桦混交林,其后依次为思茅松+高阿丁枫混交林、思茅松+红木荷混交林、思茅松纯林I、思茅松纯林II.在思茅松+西南桦混交林中,思茅松树木的树高和胸径生长速率显著高于思茅松+红木荷混交林、思茅松纯林I和思茅松纯林II(p<0.5).5种思茅松人工幼林,在其营造的5年生期间,林下草本层的植物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但其盖度逐渐提高,个体数量有较大的提高;灌木层的盖度、物种丰富度和数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该人工林若不进行有效的抚育措施,地带性的乡土灌木植物的盖度将会进一步扩大,以影响其人工林中思茅松林木的生长.【总页数】4页(P24-27)【作者】陈宏伟;冯弦;刘永刚;孟梦;李江;唐社云;周云【作者单位】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森林植物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云南珍稀濒特森林植物保护和繁育实验室,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相关文献】1.土壤化学性质对思茅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J], 蒋云东;李思广;杨忠元;李明;周静永2.高产脂思茅松扦插苗人工幼林生长研究 [J], 陈伟;孟梦;李江;罗婷;唐红燕;史富强;冯弦;裴艳辉3.思茅松人工幼林留阔抚育方式的试验研究 [J], 蒋云东;李思广;何俊;李明;罕进;周静永4.思茅松人工幼林施肥效应研究 [J], 罗廷相;蒋云东;李思广;李明;周静永;杨忠元5.土壤化学性质与思茅松人工幼林树高、地径的相关性研究 [J], 蒋云东;李思广;杨忠元;李明;周静永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思茅松种群的林窗更新研究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思茅松种群的林窗更新研究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思茅松种群的林窗更新研究廖迎芸;彭明春;党承林【摘要】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运用径级结构、高度结构的方法对思茅松种群的林窗更新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纯林的林窗更新与灌草层盖度,尤其是草本层盖度密切相关.灌木层盖度的大小影响幼苗的存活,灌木层盖度小,幼苗存活率高.草本层盖度的大小影响种子的萌发,草本层盖度小,种子萌发率高.在针阔混交林林窗中,当常绿阔叶树稀少或土层浅薄时,思茅松更新个体年龄差异大,当常绿阔叶树长势好且密度较大时,思茅松更新个体年龄普遍差异较小.【期刊名称】《环境科学导刊》【年(卷),期】2013(032)002【总页数】6页(P20-25)【关键词】思茅松;种群;林窗;更新【作者】廖迎芸;彭明春;党承林【作者单位】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34;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3思茅松是云南的“特有植物”,经济价值高,是不可取代的遗传材料[1]。

云南省虽然建立了威远江自然保护区保护思茅松种源,但至今保护区内开展的科学研究不多[2]。

本次研究通过对思茅松种群的林窗更新研究,为思茅松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森林资源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威远江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景谷县境内。

保护区地理位置为北纬23。

06′~23。

17′,东经100。

31′~100。

35′,距景谷县城61km。

保护区属无量山脉威远江水系,境内地形分割破碎起伏较大,山高坡陡,为典型的中心切割窄谷地形。

海拔多在1000~1500m,最高点1734m。

保护区内的土壤中赤红壤占最大比例。

由于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腐殖质层较薄,自然肥力较低。

根据景谷县气象站资料,当地年均气温20.1℃,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0.2℃,年总降水量1026~1402mm,年蒸发量1601~2022mm。

保护区内及周边主要为思茅松纯林和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有少量分布。

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偏度和峰度变化及环境解释

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偏度和峰度变化及环境解释

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偏度和峰度变化及环境解释吴文君;胥辉;黄明泉;李超;闾妍宇;魏安超;熊河先;欧光龙【期刊名称】《新疆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40)004【摘要】以云南省普洱市45块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选用偏度和峰度对林分总体、思茅松和其他树种的林分直径结构进行量化,并选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林分直径结构随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形态与标准正态分布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表现,而其他树种林分直径结构分布形态与标准正态分布的差异较为明显,说明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受到其他树种的影响较大.林分、地形、土壤和气候因子第一排序轴分别解释了林分直径结构变化信息的71.7%、67.1%、60.4%和76.3%,较好的反映了林分直径结构随4种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从4种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来看,林分因子中郁闭度与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最高(0.2263),林分平均高、林分优势高和林分密度指数与排序轴的相关性达到0.23以上;地形因子中海拔与第一排序轴具有最大相关性(0.4602);土壤因子中土壤pH值、全磷与第一排序轴的相关性均超过0.40;气候因子中除最冷月最低温、最湿季均温、最热季均温外,其他8个温度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均在0.22以上,除降水最大月降水和最湿季降水外,其他6个降水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性均在0.24以上,表明林分直径结构与14个气候因子密切相关.林内总体、思茅松林分直径结构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较为显著,与其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而其他树种与环境因子的规律性不强.【总页数】11页(P235-245)【作者】吴文君;胥辉;黄明泉;李超;闾妍宇;魏安超;熊河先;欧光龙【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1.246【相关文献】1.思茅松天然林林分直径大小多样性及环境解释 [J], 李超;欧光龙;闾妍宇;胥辉;徐婷婷;张博;魏安超;孙雪莲;熊河先;石晓琳2.思茅松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 [J], 姚能昌;段爱国;唐军荣3.思茅松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径结构规律的研究 [J], 胥辉;屈燕4.思茅松天然成熟林林分直径结构及环境解释 [J], 吴文君;胥辉;黄明泉;李超;闾妍宇;魏安超;熊河先;欧光龙5.大理州云南松天然林林分直径结构动态变化研究 [J], 魏安超;张大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思茅松天然林胸径与树高结构的变化

思茅松天然林胸径与树高结构的变化

p o we r f u nc t i o n. Th e n t he e s t i ma t e d p a r a me t e r s h a d b e e n a na l y z e d b y s t e p wi s e r e g r e s s i o n wi t h t h e e n vi r o n me n t a nd s t a n d f a c t o r s . Th e
6 5 0 2 2 4 , Y u n n a n , C h i n a ; 2 . S c h o o l o f F o r e s t y, r No r t h e a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y , Ha r b i n 1 5 0 0 4 0 , He i l o n g j i a n g , C h i n a 1 Ab s t r a c t : T a k e Pi n u s k e s i y a v a r . 1 a n g b i a n e n s i s n a t u r a l f o r e s t i n S i ma o d i s t r i c t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 a s 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 t h e t r e e h e i g h t a n d
Hale Waihona Puke 思茅松天然林胸径与树高结构的变化
欧光龙 ~ , 王俊 峰 , 胥 辉 , 肖义发 , 字俊 江
( 1 . 西 南林业 大学 西南地 区生物 多样性保 育国家林 业局 重点实验 室 ,云南 昆明 6 5 0 2 2 4 2 . 东北林 业大学 林 学院,黑龙江 哈 尔滨 1 5 0 0 4 0)

思茅松天然林单木木材碳密度变化规律及预估模型研究

思茅松天然林单木木材碳密度变化规律及预估模型研究

思茅松天然林单木木材碳密度变化规律及预估模型研究张博;熊河先;胥辉;孙雪莲;徐婷婷;李超;闾妍宇;魏安超;欧光龙【摘要】在普洱市调查测定了8株思茅松标准样株单木的木材碳密度,分析不同林木间、不同高度及径向不同部位的差异;并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技术,构建单木木材碳密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思茅松木材碳密度在不同林木间存在显著差异,且随树木高度增加而显著不同,由髓心向外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呈现出先增加后持平或略有减小的规律性变化;相较于传统回归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均具有更低的AIC和BIC值;考虑林木和高度效应的二水平混合模型具有最小的AIC、BIC值和最大的logLik值;R2最大、RMSE最小的模型是三水平混合模型.各混合效应模型的预估精度均在95%以上,且综合考虑林木和径向部位随机效应的两水平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精度达到96.1%,相较传统回归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并预估思茅松单木木材碳密度.%Measured 8 individual standard wood carbon density of Pinus kesiya var. langbianensis, the variation had been analyzed between difference individual, height percent and parts of disk. And the individual wood carbon density models had been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mixed-effects models technolog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wood carbon density between different individuals. There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 P<0. 001) with the parts, and the wood densities increase first, then flat or slightly decrease from pith to outer of disk. It was verified that the estimation performance of mixed-effects modelsare better than ordinary mod-els because of lower AIC and BIC values. And there was the lowest AIC and BIC, and the highest Loglik value in the two-levels mixed model with random effects of individual tree and parts, and the highest R2and RMSE in three-levels mixed models.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of all mixed models were 95% above, and the two-levels model with random effects from individual tree and tree parts reached to 96. 1%. So the mixed effects models ha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ordinary model for describing and predicting individual wood carbon density.【期刊名称】《西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9页(P165-173)【关键词】木材;碳密度;混合效应模型;思茅松【作者】张博;熊河先;胥辉;孙雪莲;徐婷婷;李超;闾妍宇;魏安超;欧光龙【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58全球气候变化引起了国际社会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吸存的广泛关注,植物的固碳功能成为研究的热点[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n hia,S ae F r sr mi it t n;S u h s Foe t i e st t t o e t Ad n sr i y ao o t we t r sr Un v r i y y,Ku mi g Yu n n 6 0 2 Ch n n n n a 5 2 4, ia;3.Re e r h I si t fF r sr s a c n t u e o o e ty, t
YAO Ne g c a g ,D n .h n UAN Aig o . u ,T ANG u —o g J nr n
( . u n n Is tt f oet n e tr a d Pa nn , u mi u n n6 0 5 , hn ; . e a oao f i ies yC n e ai nS uh e t 1 Y n a t ueo rs I vnoy n l ig K n n Y n a 5 0 1 C ia 2 K y L b r r o o v ri o sr t n i o t s ni F n g ty B d t v o w
摘 要 : 于云 南思 茅松 连 续 5期 森林 资 源清查数 据 , 用偏 度 、 度 、 径 变动 系数 、 阶株 数 分布 基 采 峰 直 径
及 直径 累积分 布等指 标 对其 天 然林 林 分 直径 结构 动 态变化 规 律 及 其 密 度效 应 进 行探 讨 。 结 果表
明: 1 在 O一7 0a内, 偏度 先 为正值 , 由正值 逐 渐趋 向 于负值 , 后 直径 分布 曲线表 现 为先 左偏后 右偏 ,
Absr c : e d n mi so h ime e tu t r fPi u eia v F an i n n i t rlsa d n h e — t a t Th y a c ft e d a trsr cu e o n s k sy a .1 gba e ssnau a tn sa d t e d n st fe to tnd r t d e t h rt rai c u i gs e e s u t ss,d a trv ra c o f ce t a i efc ft sa swee su id wih t e c e n l d n k wn s ,k ro i y he i i ime e a n ec ef in ,c - i i
密度越 高的 林分所 对应 的直径 区域 中值 越 小 ; 分径阶株 数 分布 直观地说 明 了上述 结论 。 林
关 键词 : 茅松 ; 然林 ; 思 天 直径 结构 ; 密度
中图分 类号 :7 85 ¥5 .
文献标 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05—11 (0 2 0 04 0 29 94 2 1 )2— 09— 4
S u is o n mi so a tr S r cu e o n s t d e n Dy a c fDi mee tu t r fPi u  ̄ sy tr 1 n b e ss Nau a t n s eta V t g i n n t a. a  ̄ t ● oa t r lS a d U S
第3 2卷
第 2期
西







V0 . 2 No 2 13 . Ap . 0 2 r2 1
21 0 2年 4月
J OURNAL OF OUT S HW E T ORES RY UNI RS T S F T VE I Y
di1 . 9 9 ji n 2 9 o:0 3 6 /.s . 0 5—1 1 .0 2 0 . 1 s 9 4 2 1 .2 0 0
思茅 松 天然 林 林 分 直径 结构 动 态 变 化
姚肩 昌 , 段 爱国 唐军 荣 皂
(. 1 云南省林业调0 12 西南林业大学 国家林业局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重点实验室 , 云南 昆明 6 0 2 5 24
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 , 京 10 9 ) . 北 00 1
偏度绝对值先变小后 变大, 密度 高的林分其偏度值大; 峰度 随林分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随着林 分 密度 的增 大 , 分直径 分布 曲线峰 度值依 次增 大 , 不论林 分 密度 高低 , 度值 都 趋 向 于 0 直径 林 且 峰 ;
变动 系数 随林 分年龄 的增 长 总体呈 下 降趋势 , 密度 影响 不 明显 ; 于任 一相 同的株 数 累积 分布 , 受 对

C ieeA ae f o s ,K yL brtr o reBedn dC lvtn, teFrs d iirtn eig109 , hn ) hns cdmyo r t F er y e a oa y f e re iga utai Sa o t A m nsai ,B in 00 1 C ia o T n i o t e r y t o j
mu a ie d a trd s b t n c r e n rq e c i r u in b s d o h a afo f e p r d c l o e t e o r e l t imee i r u i u v sa d f u n y d s b t a e n t e d t m v e o ia r s r s u c v t i o e t i o r i i f s r e n P eia v r a g i n n i i n a r vn e 卟 e r s l h w d t a h 0—7 g l se .t e u v y o .k s a .1n b a e s n Yu n n P o i c . e u t s o e h ti t e 1 y s s n 0 a a e ca s s h s e au ft e sa d h n e r d al o p s ie t e ai e h b ou e v u ft e s e n e h n e k w v e o tn s c a g d g a u l f m o i v o n g t ,t e a s l t a e o k w i d x c a g d l h yr t v l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