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瘟
如何防治鹅的鸭瘟

鸭瘟的潜伏期一般为2-5天,不 同品种的鹅均可感染,尤以小 鹅最为易感,常在春末夏初发
生。
鸭瘟可引起鹅的死亡,并具有 一定的死亡率。
鸭瘟的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与感染鸭瘟的鹅或带毒鹅直接接触 ,如通过交配、同舍饲养等途径病 毒可从一个鹅传播到另一个鹅。
间接接触
病毒通过污染饮水、饲料、用具等 ,经消化道感染其他鹅。
西药对症治疗
根据病情使用相应的西药对症治疗,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护理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饮水,增强鹅的抵抗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及时离
及时发现病鹅
对鹅群进行仔细观察,发现病鹅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病毒在鹅群中传播。
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使用特效药物或采取手术治疗等措施 ,挽救患病鹅的生命。
03
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
早期使用抗鸭瘟高免血清,对雏鹅(1月龄以内)每只注射0.5~1毫升, 青年鹅每只注射1~2毫升,成鹅每只注射2~4毫升,皮下注射,每天1 次,连用2~3天。
如何防治鹅的鸭瘟
2023-11-07
目录
• 疾病认知 • 预防措施 • 治疗措施 • 防治误区 • 成功案例分享
01
疾病认知
鸭瘟概述
鸭瘟是一种由鸭瘟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病原体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该病毒对乙醚、氯仿 等脂溶剂均敏感。
鸭瘟的危害
感染鸭瘟的病鹅和带毒鹅是主 要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和污 染环境进行水平传播,经消化
按照疫苗接种说明,采用正确的接种方法和 剂量,确保疫苗效果。
免疫监测
紧急接种
定期对鹅进行免疫监测,确保免疫效果持续 有效。
第十五节 鸭瘟

第十五节鸭瘟教学目标:掌握鸭瘟的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教学重点:鸭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教学难点:鸭瘟的流行病学病源、病理变化与防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引入】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高热,两腿发软无力,下痢,口渴,流泪和部分病鸭的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
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一、病源病原为鸭瘟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属中的滤过性的病毒。
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120~180nm,有囊膜,病毒核酸型为DNA。
病毒在病鸭体内分散于各种内脏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其中以肝、肺、脑含毒量最高。
本病毒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红细胞没有凝集现象,毒株间在毒力上有差异,但免疫原性相似。
病毒能在9~12胚龄的鸭胚绒毛尿囊上生长,初次分离时,多数鸭胚在接种后5~9d死亡,继代后可提前在4~6d死亡。
死亡的鸭胚全身呈现水肿、出血、绒毛尿囊膜有灰白色坏死点,肝脏有坏死灶。
此病毒也能适应于鹅胚,但不能直接适应于鸡胚。
只有在鸭胚或鹅胚中继代后,再转入鸡胚中,才能生长繁殖,并致死鸡胚。
此外病毒还能在鸭胚、鹅胚和鸡胚成纤维单层细胞上生长,并可引起细胞病变,最初几代病变不明显,但继代几次后,可在接种后的24~40h出现明显的病变,细胞透明度下降,胞浆颗粒增多、浓缩,细胞变圆,最后脱落。
据报告,有时还可在胞核内看到嗜酸性的颗粒状包涵体。
经过鸡胚或细胞连续传代到一定代次后,可减弱病毒对鸭的致病力,但保持有免疫原性,所以可用此法来研制鸭瘟弱毒疫苗。
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温热和一般消毒剂能很快将其杀死;夏季在直接阳光照射下,9h毒力消失;病毒在56℃下10min即杀死;在污染的禽舍内(4~20℃)可存活5d;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5~7℃经3个月毒力不减弱,对乙醚和氯仿敏感,5%生石灰作用30min亦可灭活。
在-10~20℃约经1年仍有致病力。
鸭瘟

症
状
潜伏期3-4天 1、病初体温43℃以上,呈稽留热。 2、流泪、眼睑水肿,眼周围的羽毛湿, 后成粘性或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 连。严重者眼睑水肿外翻,结膜充 血或有小点出血,甚至成溃疡。
症
状
3、头颈肿大,俗称“大头瘟”。 4、呼吸困难,鼻腔流出稀薄或 粘稠的分泌物。
1、自然流行仅见于家鸭和野鸭。
鹅、天鹅、雁、鸳鸯等若与鸭密
切接触,亦可感染。
2、各种年龄均可感染,但成年鸭较
易感,特别是产蛋母鸭,20日龄
以内极少发生。
流行病学
3、多种途径均可传播,野鸭的迁徒可将 本病由一个地区传至另一个地区。 4、流行特点 :感染后,3-7天零星出
现,再经3-5天陆续出现大批的病
病 变
5、肠粘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 直肠最为严重。 6、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黄灰色坏死点。 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 外围有环状出血带。
诊
临诊:
断
头肿、眼睑外翻,食道至 泄殖腔有假膜,大批发病、大 批死亡。
诊
实 验:
断
1、鸭胚接种:9-14日龄,绒毛尿囊膜 接种,4-10天死亡,鸭胚 可出现病变。 2、动物接种:1日龄雏鸭,腿部 注射,3-12日发病。 3、血清 学:中和、ELISA
防
预防:
制
我国目前使用的鸭瘟疫苗为 NY35-48(139)和NY84-84(369) 毒株,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一般 20日龄注射一次即可,种鸭每年免 疫一次。
防
发病后处理措施:
制
1)紧急接种疫苗,比平时大3倍量; 2)注射高免血清; 3)注射聚肌胞(Polylic)1 mg/只。鸭瘟Duck Plague
鸭瘟课件(共35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两腿麻痹,行走困难
强行驱赶,则扑翅向前跳跃
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流鼻
黄绿色稀粪、甚至便中带血
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见败血症病变,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眼睑常黏连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许 干酪样物覆盖。
部分头颈肿胀的病例,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 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4d,病初体温升高(43ºC以上),呈稽留热。这时病鸭精神萎顿,食欲 减少,渴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
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 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往往将眼
睑黏连而不能张开。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 此外,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和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个别病鸭见有频频咳嗽。 同时病鸭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 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病程一般为2~5d,慢性可拖至1周以上,生长发育
点,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
这种病变具有特征性。 有些病例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 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
病理变化
泄殖腔黏膜的病变与食道相同,也具有特征性,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 黏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具有诊断意义。
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 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
巧治鸭瘟良方五则

contents •鸭瘟概述•中药治疗鸭瘟良方一:银翘散•中药治疗鸭瘟良方二:荆防败毒散•中药治疗鸭瘟良方三:黄连解毒汤•中药治疗鸭瘟良方四:四逆汤•中药治疗鸭瘟良方五:参附汤目录病毒入侵免疫力下降鸭瘟的发病原因高度接触性传染流行范围广鸭瘟的流行特点临床诊断根据鸭瘟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诊断。
实验室诊断采集病死鸭的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检测。
鸭瘟的诊断方法生甘草3克淡竹叶6克前胡6克桔梗6克1. 将以上药物洗净,加入适量水浸泡15分钟。
2. 煎煮20分钟,滤出药液。
3. 再次加入水煎煮20分钟,滤出药液。
4. 将两次滤出的药液合并,浓缩至适量。
5. 用时取适量药液,加白糖或蜂蜜适量,口服或灌服,一日三次。
用药方法功效主治防风:15g独活:10g前胡:10g荆芥:15g羌活:10g柴胡:10g010203040506010*******用药方法功效主治方剂组成黄芩20克方剂组成甘草5克用药方法5. 将两次煎煮的药液混合均匀,分两次给病鸭灌服。
4. 加入适量清水,再次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
3.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药液。
1. 将以上中药材混合均匀,用清2. 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中的黄芩、黄柏等中药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能够缓解病鸭的肿胀症状。
抗炎消肿凉血止血方剂组成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用药方法将附子、干姜、炙甘草研成粉末,用开水冲泡,搅拌均匀。
每天服用3次,每次10毫升。
功效主治方剂组成人参:10克附子:15克甘草:5克生姜:适量大枣:适量用药方法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促进康复功效主治。
怎样防治鹅的鸭瘟

03
怎样早期发现鹅的鸭瘟症 状
观察鹅的精神状态
精神萎靡
感染鸭瘟的鹅通常会表现出精神萎靡的症状,不愿 意活动,常常缩颈闭眼,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
食欲下降
感染鸭瘟的鹅会逐渐失去食欲,饲料消耗减少,有 时会不自主地吞食异物。
饮水增加
感染鸭瘟的鹅常常会增加饮水量,这是由于病毒引 起体温升高,需要通过饮水来降低体温。
怎样防治鹅的鸭瘟
2023-1径和特点 • 怎样预防鹅的鸭瘟 • 怎样早期发现鹅的鸭瘟症状 • 怎样治疗鹅的鸭瘟 • 防治鹅的鸭瘟的注意事项
01
鸭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特 点
病毒传播途径
01
02
03
直接接触传播
健康鹅与病鹅直接接触后 ,病毒通过唾液、鼻液和 排泄物等传播给健康鹅。
避免与其他禽类接触
严禁将鹅与其它禽类接触,防止病毒传播和感染。
注意饲养环境和卫生条件
1 2
保持鹅舍通风良好
保持鹅舍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闷热的环境, 以减少病毒滋生。
定期清洁卫生
定期清理鹅舍,清除粪便和食物残渣,保持环 境卫生整洁。
3
定期消毒
定期对鹅舍、场地、用具等进行消毒,以消灭 病菌和病毒。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免疫力
04
怎样治疗鹅的鸭瘟
对症治疗
发病初期,将病鹅隔离,对症治疗。
给予病鹅充足的饮水和易消化的饲料,同时加强护理,避免应激反应。
使用抗病毒药物
在发病初期,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 ,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等,以抑 制病毒复制和扩散。
VS
此外,使用抗菌药物预防继发感染 也是必要的。
增强免疫力,预防继发感染
定期给鹅注射鸭瘟疫苗,以增 强免疫力,预防感染。
鸭瘟的症状与防治

乡村科技2016.03一、病原鸭瘟病毒(DPV)系疱疹病毒科,是一种球状带囊膜的较大病毒。
该病毒存在于病鸭各组织器官、口腔分泌物和粪便中,以肝、脾、脑等组织中含毒量最高。
鸭瘟病毒对酒精、石炭酸、漂白粉和生石灰等较为敏感,但对低温的耐受性较强。
二、流行特点鸭、鹅等对该病较为易感,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易感性较高,北京鸭次之。
该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鸭和游牧的鸭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鸭、感染鸭和刚病愈的带毒鸭,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
鸭瘟流行以春夏之时和秋季较为严重。
饲养场低洼潮湿,养殖密度过大可引发该病;饲养不当,饲料质量低劣为该病发生的诱因。
三、主要症状病鸭初期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渴欲增加,伏卧不起,两脚麻痹。
该病的特征症状为眼流泪,眼有分泌物,初为浆液、后变脓性,眼睑粘连,眼结膜充血水肿,角膜混浊或溃疡;鼻孔流出浆液或黏性分泌物;鸭头部肿大或下颚水肿,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有时黏膜外翻,且有出血斑点;腹泻初为灰白色,后变成灰绿色或褐色;病程后期体温下降,频发咳嗽,呼吸困难,叫声嘶哑,极度衰竭而死。
四、剖检特征病死鸭全身皮肤有出血斑点,有的几乎呈弥漫性紫红色;眼结膜充血,有出血点;皮下组织有胶样浸润,以头颈部肿胀多见,内含淡黄色液体;肛门外翻、水肿和出血。
剖检病死鸭可见:口腔和食道内有黄色分泌物,黏膜上有灰黄色伪膜或小出血点,剥离伪膜有出血或溃疡病灶;腺胃黏膜有出血斑,与食道交界处有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肌胃角质下层充血、出血;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大的坏死灶,病程长的囊壁变薄、色深,其中充满白色凝固渗出物。
五、诊断1.常规诊断。
根据鸭瘟流行病学,再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症状,即可初步诊断该病。
2.实验室诊断。
由于常规诊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可以使用实验室诊断对该病进行进一步确定,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鉴定、中和试验、动物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鸭瘟的防治技术》课件

加强公众对动物疫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鸭瘟的症状
病鸭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至42-43℃,渴欲增加,翅膀下垂,行 动困难。
口腔和食道黏膜充血、水肿,并有灰黄色伪膜覆盖,严重时导致食道黏膜坏死和脱 落。
病鸭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封住,病程一般为2-5天, 死亡率很高。
鸭瘟的传播途径
鸭瘟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病毒经 消化道和呼吸道侵入机体,也可 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
定期对水源进行消毒,杀灭水中的病 毒和细菌。
水源保护
定期检测水源,确保水质清洁、无污 染。
消毒和防疫
消毒频次
定期对养殖场、器具、水源等进 行全面消毒,降低病毒存活率。
防疫措施
制定合理的防疫措施,如定期检 测、疫情报告等,及时发现并控 制疫情。
CHAPTER
03
鸭瘟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病毒药物
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利 巴韦林等,抑制病毒复制,缓解
病情。
抗生素
针对继发感染使用抗生素,如青霉 素、头孢菌素等,预防细菌感染。
辅助治疗
补充营养、增强免疫力的药物,如 维生素、免疫增强剂等,有助于提 高病鸭的抵抗力。
隔离和治疗病鸭
隔离病鸭
将病鸭隔离,避免病毒传播。对病鸭 舍进行彻底消毒,消灭病毒。
治疗病鸭
对病鸭进行及时治疗,包括药物治疗 和对症治疗,以缓解病情,减少死亡 。
《鸭瘟的防治技术》ppt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鸭瘟概述 • 鸭瘟的预防措施 • 鸭瘟的治疗方法 • 鸭瘟防治的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CHAP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