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一、目的原则。
(一)啥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行为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进行。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得清楚自己为啥要翻译这个东西,是为了让外国朋友了解的传统文化,还是为了帮助国内的人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等等。
比如说,把中国的美食文化介绍到国外去,那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
像“麻婆豆腐”,如果直接音译成“Mapo Tofu”,外国朋友可能不知道这是啥。
那我们可以稍微解释一下,翻译成“Spicy Tofu with Minced Pork in Sichuan Style”,这样人家一看就大概明白是四川风味的、有肉末的辣豆腐。
(二)为啥要有目的原则?二、连贯原则。
(一)连贯原则是啥意思?连贯原则就是说翻译出来的内容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逻辑和语义上要连贯通顺。
不能翻译得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读起来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英语里习惯先说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补充细节;而汉语有时候会先描述背景,再引出重点。
那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调整语序,让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逻辑。
例如,“他昨天生病了,所以没来上课。
”翻译成英语就是“He didn't come to class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这样就把原因放在后面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二)为啥要有连贯原则?如果译文不连贯,读者就很难理解原文的意思。
想象一下,你读一篇翻译得乱七八糟的文章,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你肯定会觉得很困惑。
就好比一个拼图,每一块都得放在合适的位置,整个画面才会清晰。
比如翻译一些科技文章,如果逻辑不连贯,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步骤就会让人看不懂,那就达不到翻译的目的。
三、忠实原则。
(一)忠实原则到底是啥?(二)为啥要有忠实原则?翻译目的论的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三个原则,这样才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看政治类文本的翻译1. 引言1.1 政治类文本翻译的重要性政治类文本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在国际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涉及到国家间的关系、政策的传播以及国际议题的讨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政治类文本往往包含着国家间的利益,对话的关键信息以及政策的指向,因此翻译工作需要保持准确、严谨和专业。
在跨文化交流中,政治类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价值、政治立场和国家形象的传递和表达。
1.2 目的论三原则的介绍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研究翻译的目的和原因,以及翻译作品的实际应用,来指导和规范翻译实践。
而目的论的三原则,即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三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原貌还原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原貌和意思,保持原文的风格、情感和特色。
这一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往往涉及到重要的政策、立场和宣言,翻译时需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图和态度,避免歧义和误解。
其次是信息传递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注重传达原文中所包含的信息和内容,确保译文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尤为重要,因为政治文本通常具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策倾向,译文需要准确地传达这些信息,以确保政策宣言和声明能够在跨文化交流中得到准确理解。
最后是语用调整原则,指的是翻译应当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变换,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口味。
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这一原则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政治文本涉及到各国政策和文化的差异,翻译时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背景和理解水平,进行必要的语言调整和修饰,以确保译文能够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2000字】2. 正文2.1 目的论三原则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在政治类文本翻译中,目的论三原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原则。
这三个原则分别是原貌还原原则、信息传递原则和语用调整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是由奥地利语言学家罗伯特·马德拉斯于1959年提出,他强调翻译应贴近读者的需求,以满足最终用户的需求为核心。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包括:
1、原作者意图应在翻译中反映出来:翻译者应尽量理解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将其反映到翻译文本中去,以便更好地传递原作者的思想。
2、适合读者的翻译:翻译者应该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水平,使翻译文本贴近读者的理解能力,以保证翻译文本的准确性。
3、遵循当代语言风格:翻译者应当遵循当代语言的习惯和风格,并将原文的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晰,以便读者更容易理解。
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

从“目的论”角度解读典籍翻译一、翻译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提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开辟了在跨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的新视角。
翻译目的论有三条基本原则:第一,是目的原则。
翻译应该根据译语环境和文化,按译语读者所期待的方式进行。
翻译活动的目决定翻译过程与策略。
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要求,并和译者协商决定;第二,是连贯性原则。
译文应该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译文应该做到语际连贯,与译语读者的交际情景一致,让译语读者容易接受理解;第三,为忠实原则,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和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克里斯蒂安?诺德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
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忠诚是指译者在翻译互动行为中对参与各方所应负的责任,忠诚属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范畴。
译者有协调原作者、发起人与译语读者关系的责任。
作为对目的论的补充,功能加忠诚法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
目的论对翻译采取的是前瞻的态度,这样的译文在完成译语情景中交际功能的同时,又符合各参与方的意愿。
二、汉语典籍翻译的目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国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多元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积极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成为一种必然。
而通过翻译,把中国经典文化给世界,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这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中国固有的文化身份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母语,传播民族的文化。
文化传播是扩大国家影响,提升国际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
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为传播中国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创造了机遇。
中国典籍积淀着深沉丰厚的中华文化。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费米的目的论突破了对等理论的局限性,成为功能翻译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根据目的论的观点,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等价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原始文本和功能,而应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环境中应实现的一种或几种交流功能,即,第一个原则应该是在目标文化中实现目标文本的预期功能。
因此,译者应以以下为目的对原文进行分析:根据“性”的原则,根据各种背景因素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
翻译的目的论包括三项原则:目的论,连贯和忠实。
目的定律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定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忠诚定律服从于一致性定律和目的定律。
根据目的论,翻译的第一原则是目的论,在所有翻译中都应遵循目的论,其次是连贯和忠实。
一,目的定律翻译的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第一原则。
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交流目的。
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过程应基于以下事实: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达到其预期的功能,而翻译仅是基于源文本的翻译行为。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不再以原文及其功能为标准,而是注重在目标文化环境中要实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目的原则是决定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
二,连贯原则翻译必须在语言中保持连贯性,换句话说,对于目标语言的交流环境和知识背景,接受者必须能够理解翻译。
也就是说,“翻译必须是接受者可以理解的,并且在目标语言的交流环境和文化中是有意义的”。
三,忠诚原则在目的论中,忠实原则仅意味着源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且不要求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在内容上是逐字的。
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的目的。
Nord表示,“只要可以实现翻译文本的预期功能,翻译人员应尽最大努力使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与原始文本保持一致。
”四,三定律的关系一致性法和忠实法从属于目的法。
如果目的原则要求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具有不同的功能,则忠实原则不适用。
如果目的原则要求翻译与舌内连贯性不一致并且不一致,则连贯性原则不适用。
因此,语言间连贯性仅次于语言内连贯性,这两个连贯性原则从属于目标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当我们在翻译的海洋中航行时,翻译目的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座明亮的灯塔。
这个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文本类型和受众对象的重要性,为我们指导了翻译实践的三个核心原则。
本文将通过分析这三个原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翻译目的论。
在翻译目的论中,第一个原则是翻译目的至上。
这个原则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和策略。
简单来说,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向、方法和风格。
例如,在翻译一份商业合同时,译者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合同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因此会采用直译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篇旅游指南时,译者的目的则是帮助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因此会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描述性语言转换成更具象化的表达。
第二个原则是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
根据翻译目的论,不同的文本类型需要不同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注意保留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采用直译的方法,避免主观性和歧义。
而在翻译一篇小说时,译者则需要将原作的情感、氛围和人物性格准确地传达给受众,采用意译的方法,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创作。
第三个原则是受众对象与翻译效果。
这个原则强调译者的翻译需要满足受众对象的需求。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受众的语言水平、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等因素,以确定最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在翻译一部学术著作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可能是专业研究人员和学者,因此需要采用直译的方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而在翻译一本儿童读物时,译者的目标读者则是儿童,因此需要采用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体现在译文中,确保儿童能理解并享受阅读。
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原则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使我们在翻译实践中有所依靠。
通过理解并应用这些原则,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各种翻译挑战,提高我们的翻译质量。
无论是在处理商业文本、法律文件还是文学著作,甚至在面对具有特定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受众时,只要我们紧紧抓住这三个原则,就能找到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遇见你之前》中的运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遇见你之前》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分别为:实用主义原则、实证原则和对等原则,《遇见你之前》电影翻译有着极佳的表现。
实用主义原则是一种实用翻译理念,注重以实践和实用性为根本准则,以满足实用要求为准绳,以实现有效的沟通、交流和表现为终极目标的翻译观点,它要求翻译译文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期望,和读者的普通的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等进行合理的耦合,体现中外文化交流时的相互尊重,创造一个真实的新译文。
《遇见你之前》对原文的翻译运用了实用主义的原则,将一些复杂的句子简练清楚地表达出来,使观众更容易理解,达到了实用目的。
实证原则要求翻译者以充分可靠的语言证据、合乎逻辑和内容的语法、简明而具有可读性的表述为前提,以客观地把握原文内涵和译文的内在特征,对原文的信息进行有效的全面阐释,形成客观准确、生动凝练且满足实用要求的翻译译文。
《遇见你之前》片中的翻译采用实证原则,将原文中复杂又抽象的概念、行为表达清楚,做到准确入微,内容毫不苟言笑,老外观众不仅能够准确地把握到中文之中所包含的信息,还帮助观众理解电影剧情,达到实证原则要求的高水准。
对等原则是比较程度原则,它要求翻译笔记完全符合源语语言情况的特性,保持翻译语言的比较度,在置换源语的信息时,翻译者也要遵循此原则,保持原文和
译文的异同,使译文有良好的表达效果。
《遇见你之前》中把中文原句的比较程度用英文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单独词汇来翻译,可以很好地将中文原句的信息表达出来,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内涵和精神,以及忠实于中国文化,达到对等原则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经典 原则 , 即 目的原则( s k o p o s r u l e ) 、 连贯原则( c o h e r e n c e r u l e ) 与忠诚原则 ( i f d e l i t y ul r e ) , 并在 此基础 上挖 掘 了 目的 论 在 翻 译 市 场 背景 下呈 现 的功 பைடு நூலகம் 性 、 技 术性 与道 德 性 。 [ 关键词 ]目的论 ; 原 则; 新解
、
根据德国功能翻译学派的诸 多观点 , 翻译 是一个 目的性极 强的交 际活动 , 译者的任务是在不 同的文化群 体之 间实 现有 效 的 沟通 。综 观 目的 论 在 西 方 世 界 的 发 展 及 其 在 中 国 学 界 的 译
介、 肯定 、 传播 、 接受与批评过程 , 焦 点多集中于其 三大 原则 , 即 目的原则 ( s k o p o s ul r e ) 、 连贯原则 ( c o h e r e n c e ul r e ) 与 忠诚原 则
一
可接受 的 、 可读 的。翻译 过程 中涉及 的主体包 括信息 发送 者 、
信息接收者、 赞助 商、 译 者等 。文本 的意义 在于文 本读者 接 收 和理解文本 , 以及 文本功 能的实现 , 译者 能做 的和该做 的就在 于生成对 于译语文化读者有意义 的文本 。此 外 , 译者 的意图与 原文作者 的意 图要实现平衡以达到原文作者 、 译者 与 目的语 读 者 之间和谐 的关 系。 忠诚原则 , 是 指翻译和 原语文 本之 间的语 际连贯 , 即原 文 与译文之间应该保持语 际连贯一致 ( i n t e r t e x t u a l c o h e r e n c e ) , 与 忠实于原文的说法相类似 , 其 中忠诚 的形 式和程度 由翻译任 务 的 目的及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 而定 , 一方 面要求译者要 忠于原 文作者 , 要平 衡原文作 者的意 图和 目的, 另 一 方 面 要 求 译 者 有 责任和 义务 向原文 作者 、 客户 、 译者读 者等对象解 释 自己在 翻 译过程 中所做的选择 。 二、 目的论 三 新 解 目的论 对于翻译 的描述包括三个不 可或缺的部分 , 即翻译 过程 、 译者和原文 , 为 了达 到诸多 目的与意图 , 译者 必须做 出一 系列的选择 , 主要 在于是 否保 留和传 达原文 的信 息 、 语 言特征
种, 即译 者 本 人 和 需 要 翻译 服 务 的 机 构 或 者 个 人 , 译 者 本 人 发 起 翻译任务 占大多数 , 自己根据需要 确定预期 的译文读 者或者
“ 目的” 源于希腊语“ s k o p o s ” , 含义是 目的、 目标 , 功能 翻译 学 派用其特指 翻译 目的或者 翻译行 为 的 目的 , 此外 , 还有 a i m ( 翻译行 为最 终的结果 ) 、 p u r p o s e ( 翻译过程 中的各个 阶段和 阶
第2 8卷第 2 2期
总第 1 6 4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2 8 . N O. 2 2 ( G e n . N O . 1 6 4 ) N o v . ( 1 a s t h a l f ) 2 0 1 5
( i f d e l i t y r u l e ) , 三 者 的等 级 不 一 , 连 贯原则高于忠诚原 则 , 同 时 二 者 服 从 目的原 则 。
和 内容。 首先 , 翻译过程是一种 环环 相扣 的交 际活 动 , 是 由翻译发 起 者、 原文作者 、 原文 、 译者、 译本和译语读者 或接收者构成 的、 相互制 约的人类行为 ( h u m a n a c i t o n ) 。其中翻译发起者 分为两
2 0 1 5年 1 1 月( 下)
浅 析 翻 译 目的论 的三 原 则
黄 海 英 , 邓 华
( 1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 院公共基础课部 , 湖南衡 阳 4 2 1 0 0 5 ; 2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 院环境艺术学 院 , 湖南衡 阳 4 2 1 0 0 5 )
[ 中图分 类号 ]G 6 4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2 2 — 0 1 5 9 — 0 2
[ 本刊网址]h t t p : / / w w w. h b x b . n e t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5 9 1 8 . 2 0 1 5 . 2 2 . 0 7 6 功 能派 翻译理论兴起 于 2 0世 纪 7 O年代 的德 国, 历经 四个 阶段 的发 展 得 以 丰 富 。汉 斯 ・ 弗 米 尔 提 出 的 翻 译 目的论 , 经 由 克里斯 汀娜 ・ 诺德在其翻译培训课程 中充实之后 , 逐渐成为 功 能派翻译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分 。 目的论 主要强调翻译 目的 , 认 为 翻 译 目 的决 定 翻 译 过 程 中翻 译 策 略和 方 法 的 选 择 与 运 用 , 而 且 目的在 翻译 过程 中体 现为 三种 形式 : 译者 翻译 行为 的 目的 , 基于原作的译本 的交 际 目的以及使 用特定 翻译策 略和 方法 的 目的。翻译 目的体现有的直接出现在译本 的前言、 后记 甚至 注 释当中 , 有 的则 间接地体现在译作文本 和译者为实现特 定翻译 目的而采用 的特定 的翻译 策 略和方法 当 中。对译 者翻译 目的 研究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 译者翻译风格及其 成因 , 尤其 是细致 深入的译本 研究 , 更有利于翻译批评的健康有序的开展。 目的 论 经 典 三 原 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