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目的论
浅析翻译目的论

288报 刊 荟 萃文化视角wenhuashijiao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认为是有特定目的的。
译者以原文为基础,在考虑翻译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工作。
而翻译的目的或者说翻译的意图常常与译者或者翻译活动的发起者有一定联系。
翻译目的论注重的标准与一般翻译理论不同。
一般来说,翻译理论普遍强调“对等”或“等值”,但是德国功能目的论强调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此次翻译的目的作为首要考虑因素来选择最佳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该理论自引入中国后,得到了广大学者和译者的关注与研究,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帮助。
其中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原则也使翻译标准更为多元化。
一、翻译目的论中的原则(一)翻译目的的目的原则在翻译活动中,“目的原则”被认为是首先要遵循的原则,也是目的论的核心原则。
也就是说,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使译文符合原有的预期和目的。
在翻译过程中,原本的预期或者说目的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制约翻译的方法与手段。
翻译的预期或者说目的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就是翻译的交际目的。
所以,译者应在明确翻译目的后,选择对应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
通过使用适合的翻译方法,对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异进行良好的处理,使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翻译目的的连贯性原则译者在目的论知指导下进行翻译时,还要注意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译文创作时,要考虑语内连贯的标准,使译文符合该标准,使文章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有学者形象地将翻译工作比作一架连接原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的桥梁,若翻译工作做得好,符合连贯性原则,读者就能顺利地走向对原文的理解。
由此可见,连贯原则是对目的原则的一个很好的补充。
(三)翻译目的的论忠实性原则目的论理论下,译者还应遵循忠实性原则。
所谓忠实性原则,是指翻译过程中,原文与译文之间要尽可能地保持语际连贯一致。
译者根据他对原文文本的理解,并考虑翻译目的后,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进行翻译。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在英汉互译中,目的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概述目的论的基本概念、优缺点,并探讨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目的论是一种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行为。
目的论有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指的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策略;连贯原则是指翻译后的文本应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存在连贯性。
目的论的优点在于它突出了翻译的目的性,缺点在于它可能忽视原文作者意图。
在英汉互译中,首先需要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和目的。
这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的语境、文体和语义来实现。
例如,在翻译一篇新闻报道时,译者需要了解新闻报道的写作目的是传达信息,因此翻译时应力求准确、客观。
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理解原文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
在英汉互译中,译者应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学术研究提供资料,那么译者需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信息和语言特征;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娱乐读者,那么译者可能需要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生动性。
在确立翻译目的后,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例如,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形式和内容,那么译者可以选择直译的方法;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那么译者可以选择意译的方法。
在翻译实践中,目的论可以帮助译者提高翻译精度。
译者可以根据目的原则,判断哪些翻译策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例如,在翻译科技文献时,译者需要注重术语的准确性和语言的规范性;在翻译广告时,译者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目的论在英汉互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理解原文的目的和意图,确立自己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和运用目的论指导翻译实践,译者可以更好地实现翻译的目的,提高翻译精度。
因此,目的论是英汉互译中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作用和意义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作用和意义目的论(skopostheory)是翻译行动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首倡者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HansJ.Vermeer指出﹐翻译是一种行动,而行动皆有目的,所以翻译要受到目的的制约。
该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是“目的准则”,这一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等值”或“等效”的翻译观。
在目的论指导下,翻译方法就呈现出了多样性。
如果能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改写的方法,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
从这种目的论延伸出来的译文评价体系则认为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 equivalence ),而是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adequacy),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境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
目的论在具体翻译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个实际意义,是就翻译方法的选择上提出新的看法。
原文通常原本是为源于文化中的一个情景而制作的,因此处在“原文”的地位,而译者的作用是进行跨文化的沟通。
因此,翻译的目的就是由任务决定的目标或意图,原文的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必要时可由译者来修改。
翻译策略的选择应该围绕语言转化过程中两种语言符号本身的结构差异,同时还应考虑到两种语言形式表现出的社会文化差异。
【翻译目的论的作用意义】在传统译论中,首先考虑的都是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而在目的论理论中,原文和原文读者的心理反应都被退回到次要位置,取而代之则是翻译目的和忠实的问题。
其次,对等原则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基础,目的论使翻译标准多元化,而翻译标准多元化使翻译更接近于实际。
再次,目的论学派使西方从以语言学派为主的翻译理论研究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最后,功能派理论有助于人们开展翻译批评。
由于目的论突破了传统译论的模式,将翻译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译文目的的选择上,是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因此这样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不足,从而为翻译学科的探索又增加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浅析《活着》英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浅析《活着》英译本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s)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由德国翻译理论家维米尔(Vermeer)和赖斯(Reiss)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
翻译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译者必须明确翻译目的,根据翻译目的选择特定的翻译方法或策略。
“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并在目标语文化和交际环境中产生意义。
“忠实原则”指译文传达原文完整的意义及风格。
根据目的论,翻译的最高原则是“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服从于“目的原则”。
因此,译者应明确翻译目的,针对翻译目的选择翻译方法或策略。
1.《活着》简介、译者简介及译者翻译目的《活着》是现当代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余华因这部小说声名远扬。
它主要讲述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福贵的人生感言。
《活着》是部伟大的作品,以简洁朴实的文字传达了人类共通的精神情感。
《活着》英译本是由美国译者白睿文翻译完成。
白睿文(Michael Berry),中国文学与华语电影研究学者、译者、专栏作家。
《活着》英译本在国外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外国媒体的热烈讨论。
美国《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西雅图时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均给予这部作品以高度评价。
白睿文曾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翻译、传播与接受——白睿文访谈录》中谈到:“身为译者,我希望读者看不到Michael Berry的风格。
我希望我扮演是一个透明人的角色。
通过我,原作可以在英语环境中开口说话,来表达原作的精神世界。
我的翻译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译得好。
”由此看出,白睿文的翻译目的是通过翻译余华《活着》这部小说,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读到富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丰富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
2.翻译目的论在《活着》英译本中的体现《活着》译文的目的是传达了原文完整的意义及风格,使英语国家的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
因此,白睿文在翻译时多采取异化或直译的翻译策略,让英美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小说。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运用
目的论是一种研究翻译目的和目标的理论框架,它在中文翻译中的运
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定翻译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要考虑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需求,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首先需要确定翻译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让中
国读者理解原文内容,还是为了使译文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习惯和口味。
2.考虑读者群体:目的论强调译文要适应目标读者的语言、文化和背景,因此在中文翻译中,需要考虑译文的接受者是谁,他们对原文的认知
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对一些文化背景进行解释等。
3.翻译策略选择:目的论认为不同的翻译目的可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增译、删译等。
4.进行文本评估:目的论认为翻译需要对译文进行评估,看是否达到
了预期的目标。
在中文翻译中,可以通过与原文进行对比、借助其他翻译
专家的评价等方式来评估译文的质量。
综上所述,目的论在中文翻译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确定翻译目的,考
虑读者群体,选择翻译策略和进行文本评估等方面,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目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如何用目的论评析译文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认为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译文应该在目标文化中实现预期的功能。
下面是如何用目的论来评析译文的一些步骤:
1.确定翻译目的:首先,需要明确译文的目的是什么。
例如,是为了传达信息、促进文化
交流、诱导行动还是表达情感。
2.分析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特点,包括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阅读习惯等,
以便更好地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
3.对比原文和译文:比较原文和译文在信息传递、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差异,看
是否在目标文化中实现了预期的功能。
4.评估译文效果:根据目标受众的反应和译文的实际效果,评估译文的准确性和可接受
度,以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5.总结和反思: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翻
译水平和能力。
在使用目的论评析译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原文:在翻译过程中,要尊重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精髓和特
点。
2.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目标文化的特点和受众的需求,采用适
当的语言风格和文化表达方式。
3.注重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在翻译过程中,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出现
误译或漏译的情况。
4.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在评析译文时,需要评估译文的实用性和效果,看是否能够
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实现预期的目的。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一、目的原则。
(一)啥是目的原则?翻译目的论的目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翻译行为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进行。
也就是说,在翻译的时候,我们得清楚自己为啥要翻译这个东西,是为了让外国朋友了解的传统文化,还是为了帮助国内的人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等等。
比如说,把中国的美食文化介绍到国外去,那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外国读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背景,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
像“麻婆豆腐”,如果直接音译成“Mapo Tofu”,外国朋友可能不知道这是啥。
那我们可以稍微解释一下,翻译成“Spicy Tofu with Minced Pork in Sichuan Style”,这样人家一看就大概明白是四川风味的、有肉末的辣豆腐。
(二)为啥要有目的原则?二、连贯原则。
(一)连贯原则是啥意思?连贯原则就是说翻译出来的内容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在逻辑和语义上要连贯通顺。
不能翻译得前言不搭后语,让人读起来摸不着头脑。
比如说,英语里习惯先说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补充细节;而汉语有时候会先描述背景,再引出重点。
那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调整语序,让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逻辑。
例如,“他昨天生病了,所以没来上课。
”翻译成英语就是“He didn't come to class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这样就把原因放在后面了,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二)为啥要有连贯原则?如果译文不连贯,读者就很难理解原文的意思。
想象一下,你读一篇翻译得乱七八糟的文章,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你肯定会觉得很困惑。
就好比一个拼图,每一块都得放在合适的位置,整个画面才会清晰。
比如翻译一些科技文章,如果逻辑不连贯,那些复杂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步骤就会让人看不懂,那就达不到翻译的目的。
三、忠实原则。
(一)忠实原则到底是啥?(二)为啥要有忠实原则?翻译目的论的这三个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这三个原则,这样才能翻译出高质量的作品。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一、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由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提出,并由其学生克里斯蒂娜诺德(Christiane Nord)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首要原则是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
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理论的束缚,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目的原则是指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即翻译的方法与策略必须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够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忠实原则是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这三大原则在翻译实践中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对翻译目的论的三大原则进行浅析,并探讨它们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同时,本文还将对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期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为核心,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文的预期功能。
翻译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等值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了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在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被视为一种有目的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
翻译的目的可能因文本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信息传递、文化交流、商业推广等。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确保译文能够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交际功能。
翻译目的论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csq3011贡献 pdf1。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浅析翻译目的论 汤玉洁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翻译目的论是从译文视角进行翻译研究的一种解构主义理论 模式,它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 目的性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
在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和忠诚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的原则。
本文 简单介绍了目的论的一些基本内容,指出了它对翻译实践活动的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目的论;原则;翻译实践 Abstract: Seen from the target-oriented perspective, Skopostheory boasts itself of one of the deconstruc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ich focuses on the target-text’s function and practicability. Skopostheory hold that translating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ve human activity. Skopos rule is the primary one of the four rules that includes skopos rule,coherence rule,fidelity rule and loyalty. This paper, at the outset,presents a brief content of Skopostheory,and then,discusses its positive role 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Key Words: Skopostheory; rules; translation practice 引言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各种翻译理论争妍斗艳,为翻译 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从 20 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已经 有了很大的突破。
理论家开始从阐释学、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 女权主义、话语权利、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角度去阐释翻译现 象,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
其中,功能 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Skopostheory) 。
西方翻译 理论从聚焦于语言和文本的微观研究,到论证社会、历史、文化对 翻译及翻译研究的影响的宏观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多元的翻译 研究格局,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翻译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 学翻译理论、纽马克的关联翻译理论、美国翻译培训班、多元体系 翻译理论,以阐释学为基础的解构主义翻译观,描写翻译研究等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学者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 由德国译论家 Han 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 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 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 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译是人的一种行为。
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必 须由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
威密尔提出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 , 。
因此,翻译 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
根据行 为学理论,目的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有目的的 行为,它既是构成具体情境的一部分,又对情境有一定的影响。
由 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是一 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
但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与人类其他 行为一样,翻译亦有目的,且翻译的目的在翻译开始之前就要确定。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 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
第三阶段,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和 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对目的论的发展。
前者重点 研究了翻译过程的行为,参与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后 者提出了 “忠诚原则” 关切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
, 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建立了行为翻 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着重分析了参 与者(翻译的发起者、译者、文本的使用者、信息的接受者)各自 的作用以及参与者行为发生的语境条件。
诺德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 代表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
他在 1997 年出版《目 的性行为》全面系统地整理归纳了功能派的各种学术思想,对功能 派翻译理论自形成以来受到的各种批评一一做了解答。
针对不足, 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
二、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容 翻译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 的范畴研究。
目的论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 的作用下,以原文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
翻译是有 意图的互动活动,意图首先指意在改变现有的状况,至少让那些由 于语言障碍无法交际的人实现交际活动;其次,指具有更严格意义 上的交际本质的意图, 如向译入语接受者提供原语作者表达的内容。
威密尔称自己的理论为 Skopostheory,即翻译“目的论” 。
目的论 翻译理论共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所有翻 译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 。
目的原则指翻译应能在译语情 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决定翻译过程的 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skopos) ,即“结果决定方法” 。
这种目的有三种解释:1)译者的基本目的;2)译文的交际目的;3) 特定翻译策略或手段要达到的目的。
但通常“目的”是指译文的交 际目的。
即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 某一特殊需要,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 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 一、翻译目的论的形成及发展 等。
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了需要何种 目的论最初是由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提出的。
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地接受一切。
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凯瑟琳娜・雷斯 目的,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为专业知识不足或某些原因对译文的目的 (Katharina Reiss)的研究。
雷斯在她发表于 1971 年的《翻译批 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 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 出译文的目的。
然而目的(skopos)一词常指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 标准。
一方面她依然“坚持以原作为中心的等值理论” ,另一方面她 目的即交际目的。
除使用 skopos(目的)之时,威密尔还使用了几 也认为应该以“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文本,并 个相关的概念即 aim(目标) ,purpose(目的) ,intention(意图) 指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 和 function(功能) ,目标(aim)即行为要达到的最终结果,目的 原文对等” ,她称这种翻译为“综合性交际翻译” 。
但是在实践中雷 (purpose)指达到目标过程中的阶段和结果,功能指接受者心目中 斯发现: “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有时也是不该追求的。
这 文本意在传达的意义,意图指有目标的行为计划,包括传送者有目 些例外的情况是由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造成的。
” 标地以某种适当的方式生产文本和接受者有目标地理解文本。
区分 雷斯认为: “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 传送者和接受者的目标意图很重要,因为传送者和接受者从定义来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而应该是译文在译语文 看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境,这五个概念中 skopos(目的)是类 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
因此,翻译批评不能 指概念,其余四个是所属概念。
目的由翻译发起者决定。
仅仅依赖对原语特征的分析,而应考虑译文在功能上是否达到了预 除了“目的原则”外,威密尔的理论中还包括另外两个原则: 期的效果。
由此可见,雷斯的研究为翻译目的论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所谓连贯性原则指的是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 第二阶段,雷斯的学生威密尔继承了她的一些思想,突破了以 标准。
语内连贯指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并在译语文化以及使用 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以文本的目的(Skopos) 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
任何文本都只是信息提供者,译者根据 为翻译过程的第一准则,创立了翻译的目的论。
威密尔创立的“目 翻译的目的法则只选取其中让他感兴趣的信息,再通过语言加工, 的论”完全摆脱了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认为单靠语言学 译入目的语使之成为新的信息提供者。
在这种信息转换过程中,译 是解决不了翻译问题的。
他认为,翻译(包括口译)是一种交际语 者首先就应遵循语内连贯的原则。
既然翻译是通过信息加工提供给 言和非语言符号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
(其它情况下则也 译语读者信息的,译文就应该是忠实于原文的,此时译者就又要遵 包括把图片转换成音乐,或者把设计图转换成一幢大楼。
)因此,翻 循忠实性原则。
忠实原则指原文和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159 2008 年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Jul.2008 第 28 卷第一期 总第 51 期 翻译的目的论摆脱了等值翻译或对等翻译的束缚,开始强调译 者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它解决了其他翻译理论未能解决的问题, 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把翻译放在行为理 论和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给以语言学派为主流的西方翻译理论界 另辟了一条新的探索道路。
诺德指出, “按照译语文化的准则来调整或‘改写’原文,是每 个专业翻译者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即根据译文的目的与译入语文化 ” 的准则,原文中某些成分可以保留,某些成分可以根据译语语境进 行调整甚至删减、改写。
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保留多少,改动 多少,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
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这种调整方法 在实践中已被成功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