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翻译目的论

合集下载

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简介

翻译目的论简介即就是skopostheory Skopos是希腊语,意为“目的”。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Skopos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指译文的目的。

除了Skopos,弗米尔还使用了相关的“目标(aim)”、“目的(purpose)”、“意图(intention)”和“功能(function)”等词。

为了避免概念混淆,诺德提议对意图和功能作基本的区分:“意图”是从发送者的角度定义的,而“功能”指文本功能,它是由接受者的期望、需求、已知知识和环境条件共同决定的。

在弗米尔的目的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编辑本段翻译目的论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 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

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是指法国翻译学家安东尼·弗米尔(Antoine Berman)在其著作《翻译与文化》中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该理论强调翻译目的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效果。

以下是对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的内容丰富化,并附带一些中英文对照的例句。

1. 翻译目的的多样性:弗米尔指出,翻译目的可以多种多样,包括文学传播、文化传承、知识扩散等等。

翻译目的的多样性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 他们的翻译目的是为了推广中国文学作品到国际读者中。

- Their translation purpose is to promote Chinese literary works to international readers.2. 翻译目的与文化差异: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有所差异,翻译者需要根据目的调整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 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她的目的是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 Her purpose in translating Chinese ancient poems is to help Western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culture.3. 翻译目的与读者需求:弗米尔认为,翻译目的应该与读者的需求相一致,翻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期望来调整翻译策略,以使译文更具可读性和接受度。

- 翻译者的目的是为了让年轻读者更容易理解这本小说。

- The translator's purpose is to make it easier for young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is novel.4. 翻译目的与文本特点:弗米尔认为,不同的翻译目的会对文本的特点产生影响,翻译者需要根据目的来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以保持原文的特色和风格。

- 他的翻译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幽默感。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

浅析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的发展作者:赵静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1期摘要: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开辟了翻译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改变了过去的功能主义对等理论主导翻译实践的状况,开启了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过程主导原则的新时代。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功能主义目的论,它对各个领域的翻译实践的影响最大。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33-021 引言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它就开始对传统的翻译理论产生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尤金?奈达(Eugene·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影响最深。

而他的理论在漫长的翻译发展过程中长时间的起着主导作用。

现在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翻译的研究和实践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的论作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当今的翻译实践和研究当中。

2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国外的发展德国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是由凯瑟琳娜·莱斯(Catherina·Reiss)和其他学者提出。

莱斯将功能范畴引入到了翻译领域。

1971年在她的论著《翻译批评的可能性和限制》中首次提出功能类别的问题。

她融合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等因素,发展出了以源文本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

虽然她的学说并未撼动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实践和研究中的主导地位,但是该理论还是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雏形。

莱斯的理论可分为早期的理论和后期的理论。

在其早期理论中她认为翻译应该追求语篇层面的对等而不是词、句子的对等。

但到了研究的后期莱斯发现这种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且有时会与读者的意愿不一致,因此应该首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

除此之外,汉斯·弗米尔、贾思特·霍斯、克里斯汀也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分析《金子美铃物语》汉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分析《金子美铃物语》汉译本

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分析《金子美铃物语》汉译本1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翻译目的论所强调的核心观念是指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翻译的受众人群决定了翻译策略及方法。

译文所意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知识背景、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

每一种翻译都有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标受众而生产的语篇”。

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标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可见原文在目的论中的地位明显低于其在对等论中的地位。

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后逐渐形成了翻译三原则。

1.1目的原则。

目的论原则认为,所有的翻译活动首要的遵循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应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所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方法。

翻译活动可以有不同各样的目的,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明确其特定的翻译目的,并根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

1.2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能夠使接受者理解并在译入语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语境中有意义,且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

其实也就是翻译理论中所谓的忠实于原文,但与原文忠实的程度和形式依然取决于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1.3忠诚原则。

诺德就提出了忠诚原则来解决文化差异及翻译行为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诺德认为,译者有必须向接受者解释自己的翻译目的及其原因。

且译者还需忠诚原文作者。

总之,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中,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和忠诚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

2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在「わたしと小鳥と鈴と」汉译本里的体现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金子美铃的童谣诗集不仅受孩子们的喜欢,也更加受当代大人们的喜欢。

在当今浮躁的社会中,人们越来越想念最初的童真和童趣。

浅析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浅析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

浅析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过程作者:于钦伟来源:《理论与创新》2019年第05期【摘要】翻译目的论是近代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它认为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译者才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对整个翻译过程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论对口译、新闻编译和儿童文学翻译方面都得到了充分验证,在这些特殊翻译领域中,为了达成翻译目的,译者常常采用变译的方式对文本进行额外加工。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口译1目的论概要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J.Vermeer)提出了翻译目的论。

他在1978年发表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文中首次论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并在1984年与莱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一书中论述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为翻译和口译的普遍理论,进一步推广和明确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论点。

弗米尔认为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次范畴,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译文文本的生产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活动,译文发起者、译者、原文作者、译入语读者、译文文本使用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关系是互动的。

翻译行为受到语境、社会、历史等各个方面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作为一种有意图、有目的的行为,翻译要通过语言的媒介使事件所处的状态发生转变。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参与全程的各方都对产生的文本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原文文本不再处于权威中心的地位,译文文本可以根据译者的理解以及目标文化中的需要对原文所给出的信息做出选择和取舍。

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翻译活动的核心内容。

翻译目的论中的目的规则即翻译应能在译语文化和语境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所需遵守的准则。

弗米尔将翻译的目的进一步分为三类,第一类即译者的基本目的,例如谋生;第二类即译文文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如教育读者;第三类即特定的翻译手段或策略要达到的目的,例如需要译文重视再现原文的风格。

但总体来说,翻译的目的是由翻译的发起者决定的。

因此发起者的要求也决定了翻译策略,是否符合目的需要也成为翻译的第一准则。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卞正东(江南大学外语系, 214063)摘要: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西方翻译理论模式。

从西方翻译目的论入手,从作者的目的和译者的目的两个角度论述了目的论对英汉互译的指导作用。

从一些具体的佳译实例和一些翻译失误的分析中得出结论:译者要想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就必须考虑翻译目的因素。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研究;交际翻译一、引言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1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由德国译论家HansVermeer 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在意图、意义、语言三者的关系上,意图赋予语言以意义,意义是意图和语言相结合的产物,语言则是联结意图和意义的中介或纽带,也是这两者的外化、物化手段。

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就必须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交际场合以及听话人的背景知识、信念、态度等语境因素。

就翻译而言,它们是一种“三元关系”间(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 的明示推理过程。

[2 ]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关联推理认知原作意图和意义,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与译文读者交流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

但是,由于文化环境、思维方式、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原作意图极其语篇形式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原语与译语的语篇功能在很多情况下往往也难以一致。

对于这种情况,继费米尔(H. J . Vermeer) 之后,以莱斯(K. Reiss) 、诺德(C. Nord) 等为主的“目的论”学者提出了明确的主。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浅析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
第2 8卷第 2 2期
总第 1 6 4期
湖 北 函 授 大 学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HU B EI C 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U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2 8 . N O. 2 2 ( G e n . N O . 1 6 4 ) N o v . ( 1 a s t h a l f ) 2 0 1 5
( i f d e l i t y r u l e ) , 三 者 的等 级 不 一 , 连 贯原则高于忠诚原 则 , 同 时 二 者 服 从 目的原 则 。
和 内容。 首先 , 翻译过程是一种 环环 相扣 的交 际活 动 , 是 由翻译发 起 者、 原文作者 、 原文 、 译者、 译本和译语读者 或接收者构成 的、 相互制 约的人类行为 ( h u m a n a c i t o n ) 。其中翻译发起者 分为两
2 0 1 5年 1 1 月( 下)
浅 析 翻 译 目的论 的三 原 则
黄 海 英 , 邓 华
( 1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 院公共基础课部 , 湖南衡 阳 4 2 1 0 0 5 ; 2 .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 院环境艺术学 院 , 湖南衡 阳 4 2 1 0 0 5 )
地丢失 , 因为在 目的论指导下 的翻译过程 中, 译者 只要 也只会 选取他认为有利于交 际目的完成的信息甚至 内容加以表达 。 随着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 目的论作用 于翻译 活动 中 涉及 的要素的机制越来越成为关注 的焦点 , 主要包 括人类主体 ( 原文作者 、 译 者以及译文读者 ) 和非人类 主体 ( 原文、 译 文、 原 语文化 以及译语文化) 。 目的论的经典 三原则不 断得 到证 实 , 新 内涵不断得到深化 , 其对于文学文本 翻译 活动的解释力愈具 生命 力 , 尤其是在翻译市 场背景下 , 译者翻译策 略的选择不仅 会受 到原文文本以及 目标文本 目的的约束 , 而且还会受到翻译 任务 、 译者素养 以及译者 伦理追求 的影 响。换言 之 , 市 场背 景 下的翻译活动更具备功能性 、 技术性与道德性。 第一 , 功 能性 是 目的原 则 的本 质 性 解 读 , 强调 特定 目的、 意 图或结果 的实现 。功能 在翻译 文本 中是 指译者 的个 人期望 与

翻译概论 目的论

翻译概论 目的论

由此看来, 翻译的成功并非要把原文本置于神圣、高不可攀的地位。这 直接导致了功能派文本意识的弱化

功能plus 忠诚:
Nord 就文学文本翻译提出了“功能plus 忠诚”的翻译原则。 “忠诚”是指译者的伦理道德观, 不同于传统翻译研究中的“忠 实”。

它的含义有两层:既对原文又对译文;对原文是指尊重作者, 对 译文是指不欺骗读者。这是Nord 就人们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做出 的回应, 同时也避免了可能极端的功能主义倾向。

Hard work rewards .The Hubao Group , equipped with the world' s most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their efforts , has been taking a leading role in designing newest fashions and producing fine-quality products for years , appearing a king-like manner in the garment world .

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
--大宝 If you want to possess good skin,just use Dabao in the morning and in the evening. Applying Dabao morning and night,it makes your skincare a real delight. 一册在手, 纵览全球--《全球杂志》 With a single copy of The Globe in hand , You can enjoy a wide view of the world . GLOBE widens your view of the world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取向受到挑战。

反动者摈弃独霸译坛的结构主义刻板模式,以开先河者的姿态为译界注入了一股对经院派迂腐之气具有祛除力的清流。

一、目的论的内容
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弗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翻译并不仅仅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

因此,他在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翻译的目的论。

其核心概念是: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弗米尔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也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中心思想是:行动皆有目的。

行动者参照实际环境选择一种他认为最合适的方式以求达到预期目标;既然翻译也是一种行动,所以译者也会在翻译目的的指引下。

尽量考虑一切可能有关的因素。

从而决定最合适的行动方式;基于这种对实际情况的描述。

可以得出一条规范性的基本规则:(翻译)行动的目的决定达到的预期目标的策略。

也就是说,译文应对预定的受话者发挥预期的功能。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

这个目的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决定译文的交际目的,发起者出于某个特殊原因需要译文,在理想状况下,他会给出需要译文的原因、译文接受者、使用译文的环境、译文应具有的功能以及与原因有关的细节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翻译要求。

翻译要求向译者指明需要何种类型的译文,而译者并非被动接受一切,他可以参与决定译文的目的。

特别是当发起者因专业知识不足或其它原因对译文目的不甚明了的时候,译者可以与发起者协商,从特殊的翻译情况中得出译文目的。

弗米尔认为:决定译文(面貌)的不是原文(面貌),而是翻译目的。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它可以用来指:
( 1) 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
( 2) 翻译结果:亦即译品( translatum)的功能;
( 3) 翻译方式:亦即所用方式的意图。

二、目的论的贡献
弗米尔宣称目的论有三点贡献:
( 1)这个理论把经常遭到否认的事实明确地提了出来,让人意识到其存在;
( 2)(应)由任务决定目的这个概念,扩大了翻译的可能性,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替译者松了绑,让他们不必局限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因而常常是毫无意义的直译;
( 3)它把译者的责任列入了议程,并且扩大了其责任范围。

指出其译文必须发挥预期的功能,从而达到既定的目标。

弗米尔还指出,忽视翻译的目的导致了严重的后果就是一篇原文怎样翻译最好。

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而有了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就有可能至少在宏观策略的选择上达成一致意见。

目的论把翻译关注的重点由原文、原文作者转向译文、译文读者。

不再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直译与意译的无休止的争辩,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即不同的翻译目的对应不同的翻译方法,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从而回避了诸如直译和意译的两难处境。

目的论使译本成为焦点,决定翻译的主要因素不完全是原文,而是翻译的目的,这一观点为创作新颖译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结语
传统的翻译理论都是以原文为起点,译文为终点。

因此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通常是原文,目的论则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译原则和方法,把译者从文本原语一一对应的转换为目的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以目的法则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

目的论从关注译作同原作的对等转向关注译者本身,关注译者在不同翻译策略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力,认为翻译是在人为目的性参与下进行的,从而将目光转向了对翻译活动中其它相关因素的研究,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

形成了多元、多角度的翻译研究局面,以行动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基础,目的论为翻译研究探索了一条新路,虽然还有不足,但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为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