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皱免烫剂,无甲醛免烫整理剂,无甲醛防皱剂,无甲醛防皱整理剂,低甲醛洗可穿免烫树脂

合集下载

纺织后整理助剂

纺织后整理助剂

纺织后整理助剂
纺织后整理助剂是一种应用于纺织品整理加工过程中的化学物质,用于改善纺织品的柔软度、手感、光泽度、耐磨性、防皱性、防水性等性能。

纺织后整理助剂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 柔软剂:用于提高纺织品的柔软度和舒适度,使其更具有触感和弯曲性能。

2. 防皱剂:用于减少纺织品整理过程中的皱褶,提高纺织品的平整度和防皱性能。

3. 光泽剂:用于增加纺织品的光泽度和亮度,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和视觉效果。

4. 耐磨剂:用于提高纺织品的耐磨性和耐久性,增加其使用寿命和耐用性。

5. 防水剂:用于提供纺织品的防水性能,使其能够抵御水分的渗透和湿润。

6. 阻燃剂:用于增加纺织品的阻燃性能,减少火灾的发生和火势的扩大。

纺织后整理助剂的选择和应用需要考虑纺织品的材质、工艺要求和使用环境等因素,以确保纺织品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品质。

同时,应注意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损害。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1引言防皱整理最早是用于对纤维素纤维的加工。

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棉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以模仿毛织品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折皱整理。

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的衡量方法很多,例如取一定尺寸的矩形布条,使之对折,并用重锤压一定时间,然后去压,并设法使折缝两侧的一-翼与地面保持垂直,待回复一定时间后,测定折缝两翼间的夹角,称为折皱角或回复角,也有用回复角或两翼间最大距离对180°,或试样原长的百分率来表示织物的防皱性,称为回复度。

织物的回复角越接近180°或两翼间的距离越接近试样原长,防皱性越好。

由于合成纤维的迅速发展,在衣用织物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除了具有洗后不易起皱的特性外,对经一定温度压烫后的服装所产生的折缝,也不会因为洗涤而消失。

为了使棉织物能具有合成纤维织物的这种优良性能,于是在防皱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棉织物免烫(或称“洗可穿”)和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

天然蛋白质纤维如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弹性,虽然都比纤维素织物优良很多,但是与合成纤维的织物相比,不论是真丝织物还是羊毛织物在湿弹性和耐久定型性能,以及湿、热条件下的防皱性都不如合成纤维。

因此,近20年来,对真丝织物的免烫整理和羊毛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折皱形成的原因织物上折皱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由于外力使纤维弯曲变形,放松后未能完全复原所形成。

纤维的弯曲可看作与直棒的弯曲一样,中心区域不受影响,外层受到拉伸,而内层受到压缩。

纤维内个区域,随所受应力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拉伸或压缩变形。

拉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相反,但导致纤维中基本结构单元的变化是相似的。

当外力除去后,随纤维的品种,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复。

经过研究发现纤维从弯曲状态中的回复性能,与它的拉伸回复性能有这某种对应关系。

纺织防皱整理

纺织防皱整理

3、浸轧
轧液率: 轧液率越低越好, 一般70 %~80 % 轧液率高的缺点: 能量浪费 烘干时发生泳移,产生表面树脂 手感僵硬 弹性差 强度低 摩擦牢度差
4、预烘
目的:使初缩体均匀渗透到纤维内部 意义:直接影响树脂分布和整理品的质量 原理:浸轧后,浓度外大于内,预烘时,依浓度 梯度,使树脂向内扩散。 控制条件: 轧液率尽量低 预烘温度不宜太高,一般80℃ 最好不用接触式烘干,而用红外和热风烘干
5、焙烘
目的:使初缩体与纤维发生交联反应 条件控制: 温度和时间 催化剂为MgCl2,150℃~160℃,3~5min 高效催化剂,170℃~180℃,30~60s 烘房温度要均匀 张力 尽量采用低张力,以免内能储存,引起尺寸不稳定 良好的密封和通风排气 排出CH2O,H2O,CH3OH
3.耐久压烫整理


特点:抗皱性能提高,同时还起到保持服装形 态和褶裥定形作用; 二羟甲基二羟基亚乙基脲、二羟甲基二羟基亚 丙基脲
4.低、无甲醛整理
织物抗皱性的提高和改善使得其他性能恶化, 尤其是强度; 每提高折皱回复角20º ,其相应强力指标下降 7% ; 发展目标:平衡弹性提高和强力下降的关系 减少织物甲醛释放 如:醚化二羟甲基二羟基亚乙基脲 多元羧酸、环氧类树脂、乙二醛类树脂等



早期出售的树脂整理织物甲醛释放量为3000~5000PPM; 1965年以后,美国只允许释放甲醛量<2000PPM的产品 进入市场, 1973年降至1000PPM, 1987年再次降至500PPM。 甚至有些工厂提出生产释放甲醛量<100PPM的超低甲醛 整理剂。

在日常生活环境里,要完全排除甲醛的存在,既不可 能也无必要,自然界中存在,如苹果、西红柿等; 截至1994年,美、英服装业对各类服装的甲醛释放量 限为500PPM。 芬兰规定,儿童内外衣≤30PPM,成人内衣≤75PPM,外 衣≤100PPM,装饰用≤130PPM, 我国参照国外一些法规,规定生产车间内空气中甲醛 含量的极限值,取样8h以上时,必须低于(即3PPM), 织物上游离甲醛含量的最高允许值也趋下降倾向。

棉织物防皱整理

棉织物防皱整理

2.2改进丁烷四羧酸的合成与应用工艺 BTCA虽然抗张强力保留率较2D树脂略差、 焙烘温度也较高,但性质稳定,耐久压烫整理DP 等级可达4~5级。改进后的工艺可使耐撕破强力 保留率较2D树脂高13%~26%,断裂强力保留率 可高达23%以上,曲磨强度甚至高达1倍以上, 处理后的纺织品白度、耐洗性、手感均可满足要 求。其进一步开发的重点是改进合成工艺、降低 成本、开发复配技术、研究整理加工中催化剂次 磷酸钠替代品或克服次磷酸钠污染。



2.3重视复配技术 采用复配技术不仅可降低游离甲醛释放量、降低 成本,还可取得较好的综合整理效果。一般聚合物乳 液均可减少2D树脂用量,改进强度、耐洗性和手感, 但可能影响吸湿性。应用效果较好的聚合物乳液主要 有聚氨酯、有机硅、聚乙烯、聚乙烯醇和羧甲基纤维 素等。如聚氨酯可减少强度损失,改善手感;有机硅 可提高弹性和柔软性。二甲基二羟基乙烯脲 (DMEDHEU)与2D树脂或羟基硅烷复配、聚氨酯与2D树 脂等复配、有机硅与2D树脂复配,已有报道。其中, 聚氨酯、有机硅、壳聚糖、丁烷四羧酸、聚合物乳液 的互配和复配技术应着重研究。
3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现状 现在市场上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是2D 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 过呈程中会释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 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棉织物 上的甲醛问题,虽然人们对N-羟甲基酰胺类树脂 进行改性或通过加入甲醛捕捉剂来降低甲醛的释 放量,但还是不能彻底地消除甲醛的释放,所以 为了彻底消除抗皱整理后棉织物上的甲醛,很多 研究者开始研究多元酸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
1.前言 2.棉织物的抗皱发展历史 3.抗皱整理剂开发的趋势 4.无甲醛防皱整理剂的现状 5.结语 .

棉纤维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纤维,它有很多优良的服用穿着性能,如 大多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性好等特点,因而受到人们的青 睐。但是棉织物也有一定的缺点如弹性差、易起皱、易缩水、易受 微生物的侵袭导致纤维霉变和脆损,在穿着和洗涤过程中容易起皱, 不能保持平整的外观,需要经常熨烫,因此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 多的不便。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和健康意识的 增强,人们越来越喜欢穿天然纤维做的衣服,为了克服全棉服装在 穿着过程中的易起皱,洗后需要熨烫的缺陷,棉织物的抗皱整理已 成为极其重要的后整理加工工艺。目前所用的抗皱整理剂大部分都 是2D树脂,但是经2D树脂整理后的织物在使用和贮存过程中会释 放出甲醛,危害人们的健康。随着环保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越 来越重视棉织物上的甲醛问题,越来越多的转向无甲醛整理剂的研 究,因此传统的抗皱整理剂受到了很大的挑战[1]。

(完整版)无甲醛防皱整理剂,含氟拒油拒水防污整理剂,抗静电整理剂,抗紫外整理剂,仿活性印花粘合剂

(完整版)无甲醛防皱整理剂,含氟拒油拒水防污整理剂,抗静电整理剂,抗紫外整理剂,仿活性印花粘合剂

无甲醛免烫整理剂SRD787结构或组分:多羧酸化合物;用途及应用方法:适用于棉、麻、人造棉及其混纺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1、工艺配方:一般配方:推荐配方:免烫剂SRD787 80~160g/L 免烫剂SRD787 100g/L催化剂 NP756 40~80g/L 催化剂NP756 50g/L柔软剂 30~50g/L 柔软剂 40g/L2、工艺流程:〈1〉预焙烘法:织物(布面pH值=6.5~7)→浸轧整理溶液(轧余率60~80%,液温:室温)→烘干(80~100℃)→焙烘(160℃×3min或150℃×6min)→成品〈2〉延迟(后)焙烘(post-cure):织物浸轧整理液→烘至规定的含湿量→打卷(外面包塑料薄膜,防止运输或放置过程中失去水分)→裁剪成衣→高温压烫(175~185℃压烫30~40秒,按要求使平整或产生褶缝)→焙烘房焙烘(160℃×3~6min;或150℃×6~12min,或140℃×12~30min焙烘时间由织物的厚度、密度决定)〈3〉成衣整理(garment finishing):染色后的服装浸渍整理液→离心脱水(回收残液)→转鼓烘干(60~80℃,烘干至含潮20%左右)→蒸汽熨斗烫平→压烫机压烫(175~185℃压烫30秒)→焙烘(160℃×3~6min;或150℃×6~12min;或140℃×12~30min,焙烘时间由衣服面料的厚度和密度决定)→冷却(成衣出焙烘箱后,在室温中自然冷却)→包装包装贮存:25kg、120kg塑料桶包装,贮存在0℃以上的仓库中,稳定期储存一年。

韩笑免烫(抗皱)整理的技术进步与现状杨栋樑一、前言纺织品的化学整理工艺开发,似乎一开始就与甲醛的工业化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

化学整理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使用合成的化学品;二是整理效果的耐久性;三是能赋予纺织品新的服用功能。

纺织品最早应用的化学品是甲醛与酚或脲反应的初缩体,由它们处理纤维素纤维织物,经热处理生成热固性树脂。

棉织物的防皱整理_倪玉婷

棉织物的防皱整理_倪玉婷

棉织物的防皱整理倪玉婷 马会英(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160)[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棉织物防皱整理从传统方法到新型纳米技术的发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关键词] 棉织物防皱;纤维素交联;树脂整理;无甲醛整理;纳米技术1 引言防皱整理,也被称为易护理性,耐久压烫整理,耐折皱性,洗可穿性,免烫性等。

也就是说,织物洗涤后只需稍加熨烫或不需熨烫,在穿着过程中具有防皱性能,近几十年防皱棉织物的需求量倍增。

棉是一种富含羟基的纤维素纤维。

其中40%的纤维由紧密排列的长链分子在晶区组成,其余的则由在无定形区松散排列的长链分子组成。

无定形区分子由氢键联结且松散地排列,这有助于纤维的柔韧性。

当纤维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和扭转时,无定形区的分子可以在纤维中自由移动,大分子的氢键发生形变或断裂导致结构单元的位移,并在新的位置形成新的氢键从而导致折皱产生。

折皱最终可能恢复或形成永久折皱,这要视外力作用时间和大小而定(图1)。

图1 棉纤维维折皱的形成2 树脂整理树脂整理是通过保持棉织物弹性来赋予织物防皱性的方法。

树脂整理过的织物受外力发生扭转,外力去除后分子链回到原来位置(图2)。

图2 折皱恢复机理2.1 脲醛树脂(U F 树脂)脲醛树脂是由尿素和甲醛经缩合反应制成的树脂,简称U F 树脂。

脲醛树脂使纤维间产生交联来赋予织物抗皱性,它可以形成一个抵抗大分子链横向变形的三维聚合物晶格从而增强折皱回复能力。

尿醛树脂不像表面涂层处理,它赋予织物防皱性但不会使它硬挺变脆。

使用低分子量的尿素和甲醛的初缩体使整理剂容易渗透到纤维中。

脲醛树脂的缺点包括:干燥时释放过量的游离甲醛,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性,整理的织物拉伸强度受损,并且树脂耐洗性及储存稳定性差且有氯损。

活性树脂的发展消除了这些问题,它们与纤维素纤维的羟基发生反应形成交联,增强了棉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或耐久压烫性。

2.2 DM DHEU 树脂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尿树脂(DM DHEU)是随后发展起来的一种N-羟甲基试剂,主要用于传统抗压整理剂的抗皱棉织物。

纯棉织物的后整理之二-防皱整理

纯棉织物的后整理之二-防皱整理

2、防皱整理的概念
防皱整理就是利用防皱整理剂来改变纤维及织物的物理和 化学性能,提高织物防缩、防皱性能的加工过程。
由于最初是利用脲醛树脂作为整理剂对纤维素纤维进行防 皱整理的,因此该整理又称为树脂整理,先后出现了脲醛 树脂、三聚氰胺一甲醛树脂、二羟甲基乙烯脲、醚化的三 聚氰胺树脂、醚化脲醛树脂及相应整理工艺。
③耐久压烫(PP或DP)
洗可穿,改善缝线部分或褶裥处的平挺度。 WRA280~300°,DP级4~5,抗张强力损失50~60%。
Permanent Press或Durable Press可统称为“防皱整理 (树脂整理)”
④低、无甲醛整理
织物抗皱性的提高和改善使得其他性能恶化,尤 其是强度;
1、防皱整理中催化剂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优良的促使树脂焙固的作用。 催化剂的用量要少,对纤维无损伤。 (2)具有良好的相容性。 选用的催化剂应与柔软剂、荧光增白剂和硬挺剂等常用添加剂
有良好的相容性。 (3)在工作液中要有良好的稳定性。 催化剂与树脂在室温下不发生化学反应,不会发生树脂过早聚
6.后处理
水洗——皂洗——水洗——烘干 洗去: 游离甲醛 甲醛有毒,有刺激性,其含量越少越好 未反应的树脂 表面树脂 表面树脂会影响织物手感,降低防皱性 副产物 甲胺等副产物有鱼腥味
(二)免烫整理工艺
主要有四种加工方式 (1)干态交联法:增加整理剂的用量。 (2)湿态联法:织物在水溶胀状态下交联,浸轧→打卷 处理15h(20~25℃) 问题:干防皱性↓ 优:湿防皱性好、手感柔软、耐洗性优良。
总之,尽管织物经不同工艺整理后,防皱性在不 同湿度下不一致,但整理品的含湿若与交联时的 含湿(这是什么意思?)相当,防皱性最佳。
(三)耐久压烫整理工艺

后整理工艺

后整理工艺

一后整理:在实际生产中,常将服装面料的练漂,染色,印花以外的加工过程称为整理,由于整理工序都安排在整个染整加工的后期,故常称为后整理。

服装后整理工艺种类包括一下几种:(1)仿旧整理:就是赋予新织物以“自然旧”的风格,整新如旧,较多应用于天然面料。

1.普洗:常用的一种柔软洗涤工艺。

染色面在洗涤设备中经过一定时间的洗涤,为改善手感可添加适量柔软剂,使成品自然泛旧,不缩水,且手感柔软。

如水洗纯棉布、涤棉布。

2.石磨水洗: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需在洗涤设备中加入一种可漂浮于水面上较轻、多孔的重要物质——浮石。

染色织物经磨滚,染料局部被磨去,织物表面产生自然仿旧,有时还会起磨毛起绒效果,颜色有深浅变化、手感柔软。

如石磨牛仔服装。

3.漂洗:也称漂色,在洗涤液中加一些染色脱色剂,服装颜色可得到褪色效果,经常用于平纹树皮布(用树皮纤维织制,如棉布、细帆布)。

漂洗一般用于深色服装。

4.酵素洗:在洗涤液中加入酵素粉,使面料特性产生变化。

织物表面产生仿旧感,立体效果较好;手感变柔软。

5.喷砂:目的是获得一种局部的磨损效果。

在服装正常洗涤之前,由空气压缩机和喷砂装置产生的强气压射出氧化铝微粒完成喷砂工序。

磨损仅限于局部,靛蓝染色的纤维在磨擦力的作用下剥离织物表面,这道工序成本消耗较高,效率较低,且对工艺技术求较高,但它能获得常规洗涤不能达到的特殊效果。

6.套色洗:在原有面料的颜色上,套一种与之差异较大的颜色,使其二者颜色互相融合,颜色效果自然、特别。

(2)磨毛整理:经磨毛整理的织物表面有一层短密细腻、均匀的绒毛,手感柔软,效果更显高档。

磨毛的方法有多种:用金刚砂纸摩擦布面;针布起毛再剪齐绒毛;利用化学助剂使纤维膨化,并对织物进行松式洗涤产生绒毛。

如磨毛卡其,砂洗双绉、电力纺,仿麂皮等。

(3)折皱整理:经折皱整理的织物表面具有自然折痕,耐洗而不消退。

整理方法有:予以机械压力和热的作用,使布面产生不规则凹凸;手工起皱,可使织物获得任何形状的皱折,自然感强;绳状洗涤,使织物出现纵向皱纹,如树皮皱;揉搓加工,对合成纤维织物进行“力”与“热”的共同作用,皱纹永久耐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甲醛免烫(又称“洗可穿”)整理剂SRD787是本公司针对于棉、麻、人造棉及其混纺织物开发的耐久压烫整理剂。

主要成分采用多元羧酸BTCA,它可与纤维素上的—OH发生反应,发生共价交联,加强了纤维间的侧向作用力,减少了纤维分子间的滑移和运动,使织物不易变形。

处理后的织物具有良好的平滑性和抗折皱保持性;洗后免烫;使织物具有良好的防缩性能;提高织物色牢度,减少起毛及表面变形;无游离甲醛;高温下不黄变。

目前已广泛用于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职业装、窗帘、床单等。

测试证明:经过SRD787整理的织物,褶皱回复角可达200°C以上,平挺度在3.5级以上,强力保留率在70%以上。

韩笑
纯棉薄织物的免烫整理剂的应用研究
黄恩波展义臻三元控股集团杭州天瑞浙江杭州311221
【摘要】采用浸轧烘的方法对纯棉薄织物进行整理,比较了免烫整理剂A和B的整理效果,结果显示免烫整理剂B免烫性能优良。

通过采用添加剂M,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出最佳整理配方:树脂整理剂B 45 g/L,催化剂B 15 g/L,添加剂30 g/L,保护剂40g/L,含硅柔软剂10g/L,醋酸0.3g/L,整理后织物上甲醛含量释放都小于75ppm,符合生态加工的低甲醛整理要求。

【关键词】纯棉薄织物免烫整理剂应用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染整加工技术的发展,对制作服装面料的纯棉纺织品,提出了抗皱、免烫和洗可穿的要求。

对于纯棉厚织物,因织物的基础强力较高,整理后虽然强力下降,但并不影响服用性能,所以很多免烫整理工艺都能满足要求;而对于纯棉薄织物,由于基础强力的绝对值较低,需要制订合适的免烫整理工艺,才能使整理后的织物,既达到平整度要求,又保留足够的强力[1]。

现阶段用于免烫整理的树脂,由于甲醛含量的要求,现在大多采用醚化2D树脂。

但通过试验发现,纯棉薄织物如果单用醚化2D树脂进行免烫整理,由于交联时,高温和酸性催化剂会促进纤维素大分子降解。

因此,织物强力下降与平整度指标这一矛盾很难协调,即免烫效果越好,强力下降越强烈。

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传统浸、轧、烘工艺的基础上,尝试对自己使用的树脂作一下选择,达到同样效果的平整度下尽量减少撕拉力损失。

然后,选用一种能产生交联效果的添加剂,与树脂复配使用,利用其良好的自交联成膜性,取代一部分树脂,以提高织物的平整度和织物强力。

1 试验
1.1 试验材料
1.1.1 织物
40/40 133×72纯棉府绸,40/40 133×100纯棉防羽布
1.1.2 化学试剂
免烫整理剂A、B,柔软剂,纤维强力保护剂,渗透剂,催化剂,添加剂M(均由三元集团提供)
1.2 整理工艺(对比试验)
1.2.1 免烫整理剂A工艺流程:一浸一轧(轧余率60%) →烘干(110℃,含水率<7%)→焙烘(165℃,90s)
工艺配方:
免烫整理剂A 80g/L
纤维强力保护剂30g/L
MgCl2.6H20 20g/L
渗透剂2g/L
HAC调节pH 4.0~5.O
1.2.2 免烫整理剂B工艺流程:一浸一轧(轧余率60%)→烘干(110℃,含水率<7%=→焙烘(165℃,90s)
工艺配方:
免烫整理剂B 80g/L
纤维强力保护剂30g/L
催化剂20g/L
渗透剂2g/L
HAC调节pH=4.0~5.0
1.3 性能测试
1.3.1 拉撕力测试
拉力测试:参照ASTM D 5034;撕破强力:参照ASTM D 1424
1.3.2 织物甲醛含量测试
甲醛含量测试:参照AATCCll2
1.3.3 缩水率测试
缩水率测试:参照AATCCl35
1.3-4 平整度测试
平滑度测试:参照AATCCl24
1.3.5 PH测试
PH测试:HANNA PH211 PH计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比测试结果
表1 对比测试结果
注:对比试验采用的面料为40/40 133×72纯棉府绸织物。

棉氨纶织物经树脂免烫整理后物理机械性能会下降。

这与棉纤维的物理结构状态有关,棉纤维的无定形部分决定纤维的柔曲性和断裂延伸度,棉织物经树脂整理后,无定形区的纤维分子发生共价交联,强力有所下降[2]。

由表1可以看出,经免烫整理剂A和免烫整理剂B整理后纯棉府绸织物的强力下降都较大,经纬向拉力下降了60%左右,经纬向撕力下降了40%左右。

但数据可显示经免烫整理剂B 比免烫整理剂A的效果好,免烫整理剂A为市场上普遍应用的醚化2D树脂,免烫整理剂B 为以多元羧酸为主要组分的混合免烫树脂。

2.2 甲醛、缩水率与平整度测试

免烫整理焙烘交联后,形成的网状结构限制了纤维大分子间的相对滑移,使织物具有较好的平整度和
缩水率效果,增加了织物的抗皱性和形态稳定性。

由表2可知,平整度和缩水率而言两者的效果相差不大,
但免烫整理剂B的甲醛释放量小于免烫整理剂A,同时也能够符合Oeko-Tex 100≤300ppm的三级标准要求。

由以上分析我们确定采用免烫整理剂B作为最终的应用树脂。

2.3正交实验
2.3.1正交实验因子设计
在确定采用免烫整理剂B作为最终的应用树脂条件下,影响纯棉薄织物整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树脂用量、
催化剂用量、添加剂用量、酸度。

因此选择其为四个因子,每个因子分三个水平进行研究,采用L9(3‘)正
交试验分析法正交试验结果见表4,根据极差分析获得最佳整理工艺。

整理效果用织物平整度和强力来综合
评价。

g/L
注:1.以上拉撕力的单位为磅(1bf);
2.试验结果的平整度都为3级,所以不参加结果讨论;
3.保护剂40 g/L、柔软剂10 g/L为固定用量。

4.空白织物拉撕力为:撕力(T)1.921bf,撕力(w)1.52 lbf,拉力(T)93.4 1bf,拉力(w)6
5.31bf:
5.为了实现整理布样的的多样性,正交试验织物采用40/40 133×100纯棉防羽布。

6.免烫整理工艺流程:一浸一轧(轧余率60%)→烘干(110℃,含水率<7%→焙烘(165℃,90s)
表4中,从极差R、R’、R’’、R’’’值反映了相应因素对评价指标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极差越大表明该因素对指标影响越大,以织物强力为评价指标时,影响拉撕力由主到次的顺序依次为:催化剂用量>树脂用量>添加剂用量>酸度。

通过在整理工作液中,引进另一种交联剂-添加剂M,与树脂复配使用。

能和纤维、树脂产生交联,且具有自交联效果,有良好的成膜性和弹性,可取代一部分树脂,可以明显提高织物的回弹性和降低织物的损伤强度,且手感滑爽丰满。

从而在保证薄织物强力的前提下,提高抗皱性和洗可穿等级以及降低了甲醛的含量。

最佳整理配方:树脂整理剂B 45g/L,催化剂B 15g/L,添加剂30 g/L,醋酸0.3g/L,保护剂40g/L,含硅柔软剂lOg/L。

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做三次平行试验,得到结果为:撕力(T)2.181bf,撕力(w)1.91lbf,拉力(T)62.91bf,拉力(w)43.7 lbf,平整度为3+级,甲醛含量为65ppm。

结果说明经过树脂整理剂B抗皱整理后,织物抗皱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强力损失也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而且在添加剂的作用下,强力有明显的提高,甲醛低,是理想的环保性防皱整理剂,因而在纯棉薄织物防皱整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3 结论
1 采用浸轧烘的方法对纯棉薄织物织物进行整理,比较了免烫整理剂A和B的整理效果,结果显示免烫整理剂B免烫性能优良。

2 通过采用添加剂M,用正交试验方法,得出最佳整理配方:树脂整理剂B 45g/L,催化剂
B 15g/L,添加剂30 g/L,酸度0.3g/L,保护剂40g/L,含硅柔软剂10g/L。

3 整理后织物上甲醛含量释放都小于75ppm,达到了Oeko-Tex100 ≤75ppm的二级标准要求,符合生态加工的低甲醛整理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文,全棉薄织物的抗皱免烫整理[J]印染,2005(14):33-34
[2]展义臻赵雪,棉氨纶弹力织物低甲醛免烫整理的生产实践[J]染整技术,2008(10):21-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