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

多元羧酸
用多元羧酸对织物进行防皱整理, 用多元羧酸对织物进行防皱整理,从根本上 避免了甲醛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各种危害, 避免了甲醛对环境和人体造成的各种危害,因 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此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的优点是整理后的织物上无游离甲醛存在, 它的优点是整理后的织物上无游离甲醛存在, 同时可以达到树脂整理的抗皱基本要求; 同时可以达到树脂整理的抗皱基本要求;缺点 是干缓回弹低、强力降低较大、白度低, 是干缓回弹低、强力降低较大、白度低,因此 应根据客户要求选择整理方式。 应根据客户要求选择整理方式。
目前已广泛用于休闲服( 恤 衬衣、帽等)、 )、职 目前已广泛用于休闲服(T恤、衬衣、帽等)、职 业装、窗帘、床单等。测试证明:经过SRD787整理的 业装、窗帘、床单等。测试证明:经过 整理的 织物,褶皱回复角可达200°以上,平挺度在 级以 织物,褶皱回复角可达 °以上,平挺度在3.5级以 强力保留率在70%以上。 以上。 上,强力保留率在 以上 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多元酸, 丁烷四羧酸 (BTCA)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多元酸,实验 是公认的效果最好的多元酸 表明其整理品无论白度,耐洗性, 表明其整理品无论白度,耐洗性,强力保留率都 令人 满意,完全可以替代2D树脂 只是价高(10美元 树脂。 美元/磅 , 满意,完全可以替代 树脂。只是价高 美元 磅), 是2D的10倍,因而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 的 倍 因而至今未能实现工业化应用。 柠檬酸 ( citric acid ):三羧酸循环中从草酰乙 酸与乙酰辅酶A首先合成的三羧酸化合物 首先合成的三羧酸化合物。 酸与乙酰辅酶 首先合成的三羧酸化合物。
H+
醚化剂:甲醇、乙醇、异丙醇、多元醇等; 醚化剂:甲醇、乙醇、异丙醇、多元醇等; 整理过程氯损小,织物不泛黄, 整理过程氯损小,织物不泛黄,释放甲醛也少
认识防皱整理(二)

的断裂 , 从而 加 速试 剂的 扩散和 渗透 。 E T A与
交 联 剂一 起 使 用 ,能增 加 交联 的 长度 和接 枝 的复 杂性 。 入 T A后 , 力集 中度减 小 , 加 E 应 强
力保 留度 可增加 约 1 0%。 除 了调节 反应 程 度外 ,添加 剂还 可 用于 抑 制无 甲醛交 联体 系 中 的泛 黄现 象 。据 有关
纺织 导 报 Chn e teL a e . 0 8N 3 iaT xi e d r 2 0 o. l
维普资讯
物 的强 力保 留率可 提 高到 7 5%。湿 固着 工艺 和高 温 汽蒸 焙烘 也 会 对交 联 剂在 纤 维表 面 的
分散 情况 造成 影响 。 速聚 合反应 , 加 强力保 留 率可提 高 1 0% ~ 2 0%。
纤 维 素
O H
OH
生物酶后处理
人们 认为 在 传统 的 防皱 整理 中引起 强 力 下 降 的原 因有 2 : 维 素分 子链的 交联 反应 个 纤
于柠 檬酸 体 系 。
柔软剂
添 加 剂 为 防止 发生 大 范 围交联 ,需要 加 入添 加
剂促进 聚合 物的缩 聚 。 Na 在 DMDHE 对 C1 U体
在 交联 体 系 中应 用有 机硅 柔软 剂 的主 要 目的 之一 是 减 小 强力 损 失 。有人 认 为 柔软 剂
能 降 低 蒸 发 率 ,防 止 树 脂 在 纤 维 表 面 的 泳
a d p s i l o u in , ng e t r e al n o sbes l t s i r ae ti. o d
认识 防皱整理 ( ) 二
防皱整理

防皱整理1引言防皱整理最早是用于对纤维素纤维的加工。
纤维素纤维特别是棉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质,但却存在着弹性较差的缺点,不像毛织物在服用过程中,能保持平挺的外观,于是便出现了提高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以模仿毛织品弹性为主要目的的折皱整理。
织物从折皱中回复原状能力的衡量方法很多,例如取一定尺寸的矩形布条,使之对折,并用重锤压一定时间,然后去压,并设法使折缝两侧的一-翼与地面保持垂直,待回复一定时间后,测定折缝两翼间的夹角,称为折皱角或回复角,也有用回复角或两翼间最大距离对180°,或试样原长的百分率来表示织物的防皱性,称为回复度。
织物的回复角越接近180°或两翼间的距离越接近试样原长,防皱性越好。
由于合成纤维的迅速发展,在衣用织物中所占比重也日益增大,除了具有洗后不易起皱的特性外,对经一定温度压烫后的服装所产生的折缝,也不会因为洗涤而消失。
为了使棉织物能具有合成纤维织物的这种优良性能,于是在防皱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棉织物免烫(或称“洗可穿”)和耐久压烫(简称PP或DP)整理。
天然蛋白质纤维如蚕丝和羊毛织物的弹性,虽然都比纤维素织物优良很多,但是与合成纤维的织物相比,不论是真丝织物还是羊毛织物在湿弹性和耐久定型性能,以及湿、热条件下的防皱性都不如合成纤维。
因此,近20年来,对真丝织物的免烫整理和羊毛织物的防皱和耐久压烫整理,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2折皱形成的原因织物上折皱的形成,可以简单的看作是由于外力使纤维弯曲变形,放松后未能完全复原所形成。
纤维的弯曲可看作与直棒的弯曲一样,中心区域不受影响,外层受到拉伸,而内层受到压缩。
纤维内个区域,随所受应力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拉伸或压缩变形。
拉应力和压应力的方向相反,但导致纤维中基本结构单元的变化是相似的。
当外力除去后,随纤维的品种,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程度的回复。
经过研究发现纤维从弯曲状态中的回复性能,与它的拉伸回复性能有这某种对应关系。
棉织物的防皱整理_倪玉婷

棉织物的防皱整理倪玉婷 马会英(天津工业大学纺织与服装学院,天津 300160)[摘 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棉织物防皱整理从传统方法到新型纳米技术的发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
[关键词] 棉织物防皱;纤维素交联;树脂整理;无甲醛整理;纳米技术1 引言防皱整理,也被称为易护理性,耐久压烫整理,耐折皱性,洗可穿性,免烫性等。
也就是说,织物洗涤后只需稍加熨烫或不需熨烫,在穿着过程中具有防皱性能,近几十年防皱棉织物的需求量倍增。
棉是一种富含羟基的纤维素纤维。
其中40%的纤维由紧密排列的长链分子在晶区组成,其余的则由在无定形区松散排列的长链分子组成。
无定形区分子由氢键联结且松散地排列,这有助于纤维的柔韧性。
当纤维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和扭转时,无定形区的分子可以在纤维中自由移动,大分子的氢键发生形变或断裂导致结构单元的位移,并在新的位置形成新的氢键从而导致折皱产生。
折皱最终可能恢复或形成永久折皱,这要视外力作用时间和大小而定(图1)。
图1 棉纤维维折皱的形成2 树脂整理树脂整理是通过保持棉织物弹性来赋予织物防皱性的方法。
树脂整理过的织物受外力发生扭转,外力去除后分子链回到原来位置(图2)。
图2 折皱恢复机理2.1 脲醛树脂(U F 树脂)脲醛树脂是由尿素和甲醛经缩合反应制成的树脂,简称U F 树脂。
脲醛树脂使纤维间产生交联来赋予织物抗皱性,它可以形成一个抵抗大分子链横向变形的三维聚合物晶格从而增强折皱回复能力。
尿醛树脂不像表面涂层处理,它赋予织物防皱性但不会使它硬挺变脆。
使用低分子量的尿素和甲醛的初缩体使整理剂容易渗透到纤维中。
脲醛树脂的缺点包括:干燥时释放过量的游离甲醛,有刺激性气味,有毒性,整理的织物拉伸强度受损,并且树脂耐洗性及储存稳定性差且有氯损。
活性树脂的发展消除了这些问题,它们与纤维素纤维的羟基发生反应形成交联,增强了棉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或耐久压烫性。
2.2 DM DHEU 树脂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尿树脂(DM DHEU)是随后发展起来的一种N-羟甲基试剂,主要用于传统抗压整理剂的抗皱棉织物。
真丝织物抗皱整理工艺探讨

真丝织物的抗皱整理工艺探讨前言丝绸因其柔和的光泽、优良的吸湿性、优异的悬垂性、优雅的外观和优良的舒适性,成为人们最受青睐的高品质纺织原料之一。
遗憾的是真丝织物湿弹性低,在家庭洗涤时或在湿态时容易产生折皱,造成使用过程中的诸多不便。
真丝织物的湿弹性低是由纤维结构决定的。
丝蛋白和羊毛角蛋白不同,丝蛋白中没有胱氨酸残基,蛋白质分子之间没有化学交联。
当纤维吸收水分并膨化时赋予纤维高度干折皱回复性的聚合物之间的盐键被破坏,没有了在水中不容易被破坏的化学交联,使真丝织物的湿态抗皱性很差。
如果在丝纤维结构中引入化学交联,则可以限制丝纤维分子链在水中的相对运动,因而可提高真丝的湿弹性。
国内外纺织界进行了许多提高真丝织物抗皱性的研究。
随着国际上对环保的日益重视“用无甲醛整理剂对真丝织物进行抗皱整理”已成为近期研究的重点。
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用多元羧酸作交联剂,含磷酸的碱金属盐类作催化剂整理织物。
最近有关用多元羧酸作交联剂和含磷酸的碱金属盐类作催化剂对棉织物进行无甲醛抗皱整理的研究表明,整理后的棉织物具有耐洗性极好的抗皱(DP)性,其中最有效的交联剂是1,2,3,4-丁烷四羧酸(BTAC),最好的催化剂是次磷酸钠,经BTAC整理后的织物,可获得满意的弹性和白度、耐洗性、强力保留值和良好的手感等,但由于BTAC的价格昂贵,其推广受到限制。
人们更多的考虑用与二羟甲基二羟基乙烯脲树脂(DMDHEU)价格相近的柠檬酸(CA)来代替四元羧酸。
目前棉织物用CA进行非甲醛DP整理获得了较大的成功,这就启发人们用CA对丝织物进行非甲醛DP整理。
本文研究了真丝织物用CA进行抗皱整理的可行性,优化了整理条件和配方,评估了整理后真丝织物的性能。
[1]1、真丝1.1蚕丝的结构特点1.1.1蚕丝的化学组成蚕丝主要是由丝素和丝胶两部分组成的,它们占蚕丝总重量的90%以上,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无机物、脂蜡、色素和碳水化合物等其他组分。
丝素和丝胶都是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都是α–氨基酸,根据资料介绍作为蚕丝为主体的丝素含有多种氨基酸,侧链小的乙氨酸和丙氨酸的含量特别多,其次是丝氨酸和酪氨酸,这四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绝大部分。
防缩

织物的织缩是造成织物大幅度缩水的主要原因,而织缩变 化的动力来源又是纤维的溶胀和松弛。
功能性纺织品
第一节:织物收缩的机理
1.4、织缩增加造成收缩
缩水不可逆性
在完全理想的织物模型中,若不考虑内应力、纱线间的交织 阻力,则由织缩增加而带来的缩水应具有“可逆性”,即经缓 慢自由干燥后,其形态将回复原状,正如完全自由的纤维在Tg 之下的异向溶胀现象具有可逆性一样。
↓
功能性纺织品
第二节:织物防缩的整理方法
2.1 定形法 (1)丝光定形 纤维的吸湿性越强,则吸湿后“织缩”增幅越大,
缩水现象越严重。
粘胶纤维吸湿溶胀现象大于棉纤维,∴粘胶织物的
缩水率比棉织物大;
涤/棉织物比纯棉织物缩水率低。(涤纶是疏水性纤
维,溶胀少,变化小。)
功能性纺织品
第二节:织物防缩的整理方法
功能性纺织品
第一节:织物收缩的机理
1.2、棉纤维应力松弛引起收缩
表2 几种纤维吸湿后直径和长度方向的变化
纤维 锦纶 棉 △L/% 1.2 1.2 △D/% 5.0 14.0
羊毛
天然丝 粘胶
1.2
1.7 2.5
16.0
28.7 26.0
纤维L不但不会缩短,相反还要增长一些。
功能性纺织品
第一节:织物收缩的机理
功能性纺织品
第一节:织物收缩的机理
1.2、棉纤维应力松弛引起收缩 (1)纤维溶胀的异向性
润湿,水进入纤维内部,对于纤维大分子的轴向主链结
构并没大的影响,在纤维的主轴方向无多大改变,但在纤维 的横向,由于水分子的进入,使纤维大分子链段间氢键被拆 散,促使纤维大分子链段横向距离扩大,造成纤维横截面↑。 即在吸湿溶胀过程中D↑幅度远大于L↑幅度,这就是纤维溶 胀的异向性。
防皱整理对棉纤维结构的影响

() 1
其 中 j r 为 2 =1。 p h 0 9的衍射 强 度 , 示无 定 形 表 区的衍 射 强度 ; 。 为 02晶面 的衍 射 强 度 , Jz 。 0 表示 结 晶 区的衍射 强度 。
组 成 和结 晶结 构 进行 观察 i 定 , 贝 4 比较 整理 前 后 织 物 的 区别 , 明其 防皱整 理 的可行 性 。 说
( ) 丝素对 棉织 物 防皱 整 理 : 1纯 将纯 棉 织 物浸 泡 在
丝素溶 液 ( 中加 适 量 戊 二 醛 和 Mg 1, 搅 拌 均 匀 ) 其 Cz且 中, 压 、 干 、 洗 、 挤 烘 水 晾干待 用 。
N X 60 E US 7 红外一 拉曼光谱仪测定 , 分辨率为 2 每个 , 样 品扫 描 10次 。制 备 50mg干 燥 纤 维 粉末 与 20 0 . 0 mgKB 的混合 压 片 , r 以备测 试 。
射 线 , 压 4 V, 管 Ok 管流 4 0mA, 扫描 速度 2/ n 扫 描  ̄mi, 范围 5~5 。 。 O。 棉 的结 晶度 可利 用 Sg l 出 的结 晶指数 ( r) ea提 C I来
表示。
C I 一 .0 - 1 mr r 1 — 了 Ao— 1 0 0 2- p h× 0
・
2 ・ 2
纺织科 技 进展
21 年第 3 00 期
防皱 整理 对 棉 纤 维 结构 的影 响
伍 宝华 吕庆 永 ,
(. 南 质 量 工 程 职 业 学 院 食 品 化 工 系 , 南 平 顶 山 4 7 0 ; 1河 河 6 00
2 河南平棉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 河南 平顶 山 4 7 0 ) 6 00 摘 要 : 用扫描 电镜 、 ,光谱仪 、 采  ̄3 1 - x射 线衍射仪等测定 了防皱整理前后棉纤维的形态结构、 分子组成和 结晶结构 。
存放衣物防皱的方法

存放衣物防皱的方法
存放衣物防皱的方法如下:
1. 挂起来:如果空间允许,尽量将衣物挂起来,特别是当季衣物,便于取用和整理。
如果空间有限,可以根据衣物材质进行分类,例如,不易起皱的衣物可以叠起来,容易起皱的衣物可以挂起来。
2. 防皱整理:对于叠起来的衣物,可以采取一些防皱整理措施。
在叠衣服时,尽量将每个步骤铺平。
对于薄的衣服,可以选择卷起来存放,这样可以减少皱纹的产生。
叠成方形后,可以选择让衣服立起来竖着摆放,这样可以避免被压出痕迹。
如果只能将衣服摞起来存放,尽量减少每摞衣服的数量,可以使用分层工具来分开存放,取用时可以用一只胳膊托住上层的衣服,将下层需要的衣服慢慢拿出来。
3. 避免塑胶袋存放:对于皮质和丝质等高级衣物,最好不要放在塑胶袋里。
因为这些衣物在密封的情况下无法接触空气,容易导致发霉。
因此,从洗衣店取回的衣物最好除去塑胶袋,在上面盖上薄纸后再进行收存。
4. 使用醋和牙刷:在折痕上涂一点醋可以减少折痕的明显度。
在整烫之前,可以先用旧牙刷涂一点薄醋在折痕上,然后用低温烫一烫,就可以使折痕几乎看不出来。
5. 使用保鲜膜:在灶台前的墙面上贴上保鲜膜,由于保鲜膜容易附着的特点和呈透明状,肉眼不易察觉,数星期后待保鲜膜上沾满油污,只需轻轻将保鲜膜撕下,重新再铺上一层即可。
6. 使用洗洁精清除油渍:对于衣服上的油渍,可以先将衣服静置15-30分钟,然后用凉水正常洗净。
如果还有油渍残留,可以加入1-2茶匙的小苏打继续搓揉,再静置15-30分钟,然后用凉水正常洗净。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存放衣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11.3.1 Theory of resin aggradation 树脂沉积理论: • 处理到织物上的整理剂,经焙烘后会在纤维内部 形成网状结构缩聚物的树脂,沉积在纤维的无定
形区; • 沉积的树脂通过物理-机械作用,阻碍纤维素纤 维中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元的相对移动(依靠机
械摩擦作用或氢键,改变纤维的流变性)。
5
Non Iron(免烫) Wash and Wear( W & W 整理,洗可穿)
Durable Press ( DP 整理,耐久压烫)
Permanent Press ( PP 整理,耐久压烫) and other terms such as minimum care(易洗免烫), easyto-care, crease resistant, wrinkle resistant, wrinkle free are used for anti-crease or easy care finishes.
3
防皱整理的发展历史 • 第一阶段:防皱防缩整理 粘胶织物:透气性好、吸水性强、穿着舒适、价格便 宜;尺寸稳定性差 • 第二阶段:洗可穿整理 随着各种合成纤维的出现,由于其具有:洗后不易起 皱、经一定温度压烫后服装所产生的折缝或褶裥不会 因洗涤而消失的特点而倍受消费者青睐。因此人们希 望纤维素纤维织物也能具有上述优点,在防皱防缩整 理的基础上开发了洗可穿整理。 棉织物的免烫整理(或称洗可穿)
10
Resistance to creasing is imparted to cellulosic fibers by restricting the slippage of molecular chains. Chain slippage can be restricted by adding chemical crosslinks between the molecular chains in the amorphous regions of the fiber or by deposition of a polymeric substance in the amorphous regions. Permanent creases may be placed in a fabric by creasing the fabric at the desired location before the crosslinks are formed.
11.2.2 How to improve the anti-crease ability
织物的抗皱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受到伸长、剪切和弯曲作用 时,纱线间纤维的相对移动量小(不易发生形
变、形变小); • 产生折皱时织物因弹性好容易回复(即使发生 形变易回复)。 两者只要具备其一,织物就具有良好的抗折皱性 能。
25
§11-4 Resin of amide-formaldehyde 11.4.1 Structure
防皱整理剂又称交联剂,目前工厂里常用的是N-羟甲 基酰胺类整理剂,它们是由酰胺与甲醛在一定的条件 下反应生成的化合物,其生成物通常称为树脂初缩体。 即 O
C N
R
CH2OH
11.4.2 Mechanism of the reaction of resin with cellulose
11.2.1 The reason of forming wrinkle on fabric 织物上折皱的形成,可认为 是由于外力使纤维弯曲变形, 放松后未能完全复原所造成。
8
Crystal Regions(晶区) 纤维素长链分子相互平行排列,并通过氢键和范德 华引力的作用,纤维素大分子链紧密牢固地与相邻 分子链结合在一起,纤维素分子间无空间让水分子 和树脂分子进入,而且纤维素大分子链很难相对运 动。即使产生分子间的相对位移,待应力消除后, 其结合力就立刻使位移分子恢复到原来位臵(发生 普弹形变)。 所以结晶区可以认为是完全防皱的。
2
§11-1 Introduction
纯棉、粘胶及其混纺织物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但它 们也存在着弹性差、易变形、易折皱等缺点,故在穿着过 程中不能保持平整的外观。为了改善上述不足之处,人 们通过对棉织物进行树脂(特殊的高分子预聚体)整理 后,提高其从折皱中回复原状的能力,从而提高织物的 防缩、防皱性能。因此防皱整理通常称为树脂整理。
11
综合归纳 • 宏观:织物的褶皱是因为织物产生了不可回复的形变 的结果; • 微观:织物上褶皱的形成与纤维大分子结构单元密切 相关。纤维是由基本结构单元(如分子链、分子束、 原纤维等)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方向、 不同大小的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共价键等) 的作用,处于平衡状态。当纤维受到外力作用后,大 分子结构单元的平衡状态被破坏,基本结构单元伸 长,取向度提高,并产生相对滑移,有些氢键被破 坏,在新的位臵上形成新的氢键,通过基本结构单元 之间的变化达到新的平衡,纤维就发生了变形(褶 12 皱)。
铵盐发生分解而释放出游离酸,催化整理剂与纤维素 纤维反应。 31
11.4.2.2 Theory of Lewis-acid Catalysis
路易斯酸碱理论(酸碱电子理论) 酸:可以接受外来电子对的分子、原子团、离 子或具有电子层结构未饱和的原子 ——电子对接受体 碱:给出电子对的分子、原子团或离子 ——电子对给予体
酸和酒石酸的混合物、高沸点的有机酸。 树脂初缩体在酸性介质中不稳定、易缩和、产生沉 淀,整理液使用时间不长,在生产周期中,整理效 果常发生变化。
30
为了增进整理液的稳定性和结果的重现性,使用潜酸性 催化剂。 • 所谓潜酸性催化剂是一种能在干燥或焙烘时,产生所 需要的酸度,而在浸渍液中不产生酸的催化剂。酸性 的产生是通过热分解、水解、与甲醛反应或因浓度提 高而引起的,其释酸条件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 • 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 和 磷酸铵(NH4)3PO4 是合适的潜酸性催化剂。 • 在低温时,加有铵盐的整理液呈中性或弱酸性,整理 液非常稳定,整理液施加到织物上后在焙烘过程中,
14
B. Fineness
同一种棉纤维,捻度相同的条件下,纱线的直径 增加,纱线的抗弯刚度增大,抵抗外力变形的能 力相应提高,织物的抗折皱性能越强。
15
2. Fabric texture A. Tightness
图11-2 织物紧度与折皱回ness
织物厚度增加,刚性随之增加,织物的抗皱性和折 皱回复性也增加。
H O + H
O C N R O C + CH2 + Cell OH
O C N R N R O
H
CH2
O +
Cell
CH2
Cell + H+
29
最初的酸性催化剂:游离的酸,如:硼酸 (H3BO3)、醋酸(HAc)、酒石酸(tartaric acid, HOOCCHOHCHOHCOOH ,2,3-二羟基丁二酸)、醋
Chapter 11
Anti-Crease Finish Easy Care Finish Wrinkle Resistant Finish
1
§11-1 Introduction §11-2 Wrinkle of fabric and a basic conception of anti-crease finish for cellulosic fabric §11-3 Mechanism of anti-crease finish §11-4 Resin of amide-formaldehyde §11-5 Non-formaldehyde reagents §11-6 Quality of finished fabric
6
防皱整理效果的评定 crease recovery angle(CRA, 折皱回复角)
recovery degree(回复度)
织物经树脂整理后,其整理效果一般用折皱回复角来 表示,通常是经向和纬向回复角之和;其回复角的大小 除与整理效果有关外,还与织物的组织结构有关。通常 情况下:
Untreated fabric of cotton (经向):80-850; Treated fabric of cotton (经向):110-1300;
20
11.3.2 Theory of covalent crosslinking
树脂整理剂固然能自身缩聚,但也不能排除与纤维 素上的-OH 基发生反应的可能。织物防皱性的提
高,也可能是由于在纤维素大分子或基本结构单元 间生成共价交联的缘故,所以提出了共价交联理 论。
21
树脂交联理论: • 整理剂和纤维素纤维大分子中的羟基发生反应, 在纤维素分子链或基本结构单元间形成共价交 联; • 共价交联的形成,使纤维在形变过程中因氢键拆 散而导致的蠕变和永久形变减少,纤维从形变中 的回复能力提高。
9
Amorphous Regions(无定形区) • 在此区域内,纤维素分子排列无序或序列较差;纤 维大分子链间的间距较大,相邻大分子链间的引力 也低于晶区,树脂和染料分子都可渗入。 • 在此区域相邻大分子链间引力较低,在外力作用下 可使纤维素大分子链发生位移,当外力去除时,没
有足够的约束力能使纤维素分子回到其原来的位 臵,使织物造成折皱(发生普弹形变、强迫高弹形 变、永久形变)。 • 折皱主要是在无定形区产生的。
22
不论是树脂沉积理论还是共价交联理论,经过整
理后的纤维素纤维的弹性模量得到提高,即比未 处理的纤维难以变形,而且具有较高的弹性,从 形变中的回复能力增强,防皱性能得到提高。
24
为了使纤维或织物具有防皱性,可在无定形区中紧 邻的纤维素分子间增添一些连接。处理时织物要保 持所需的形状,在适当的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引入 的分子至少具有两个以上能与纤维素发生反应的基 团。 这些分子通常称为纺织树脂,实际上称为“初缩 体”(precondensates)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