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选修四教案

高二化学选修四教案
高二化学选修四教案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四、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难点: 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入】能量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下面让我们一同进入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板书】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回忆】通过必修二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还有能量的变化。那么常见的能量变化形式有哪些?

【学生】阅读本章引言回答:热能、电能、光能等

【过渡】当能量以热的形式表现时,我们把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你能列举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吗?

【回答】放热反应如燃烧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等;吸热反应如大多数分解反应、金属氧

化物的还原反应等

【板书】一、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①活泼金属与H 2O 或酸的反应,如2Al +6HCl===2AlCl 3+3H 2↑; ②酸碱中和反应,如2KOH +H 2SO 4===K 2SO 4+2H 2O ; ③燃烧反应,如2CO +O 2=====点燃

2CO 2; ④多数化合反应,如

Na 2O +H 2O===2NaOH ,CaO +H 2O===Ca(OH)2; ⑤铝热反应,如2Al +Fe 2O 3=====高温

Al 2O 3+2Fe 。 (2)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高温

CaO +CO 2↑;

②2NH 4Cl(s)+Ba(OH)2·8H 2O(s)===BaCl 2+2NH 3↑+10H 2O ; ③C +H 2O(g)=====高温

CO +H 2; ④CO 2+C=====高温

2CO 。

【质疑】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有的放热、有的吸热?为什么说“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是以物质的变化为基础的”?

【回忆】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的过程,那么化学键断裂的过程中能量是如何变化的?

【提问】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能量是如何变化的?能否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能量变化的原因? 【回答】水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当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距离增大,所以要吸收能量 【分析】虽然力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但是本质都一样,就是形成作用力时要放出能量;破坏作用力时要吸收能量,即物质的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

【探究】给出具体实例,图例,请学生分析图中包含的信息 【引导】在化学反应H 2 +Cl 2 =2HCl 的过程中能量变化如何? 【投影】

【提问】为什么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角度来考虑: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与能量有什么关系?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相对能量的大小

【图像分析】1molH 2 和1molCl 2 反应得到2molHCl 要放出183kJ 的能量;断开1molH-H 键需要吸收436kJ 的能量;断开1molCl-Cl 键需要吸收243kJ 的能量;形成1molH-Cl 键能放出431kJ 的能量;

【讲解】1、从化学键的角度看化学反应包含两个过程:旧的化学键断裂和新的化学键形成。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释放出能量,断开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化学键释放的能量通常不相等;2、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通常不相等,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释放出来,当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化学反应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总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过渡】断开化学键和形成化学键所吸收和放出的能量的数值是可以定量测定出来的,可以在工具书上查到,这样我们就可以计算到反应中的能量的具体数值了。

【提问】如何表示反应过程是放热还是吸热呢?

【讲解】我们对反应研究的对象是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我们把它们称为反应体系,而把除它们之外的物质称为环境,我们把反应体系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用热量(或换算成相应的热量)来表述,叫做反应热,又称作为“焓变”,用符号“△H”表示,单位常采用kJ/mol或kJmol-1

【板书】二、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思考】我们看看△H的单位是kJ/mol,这个单位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代表的是什么物理量?我们可以怎样计算△H的数值?

【讲解】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为放热反应,使反应本身能量降低,规定放热反应△H为“一”,所以△H为“一”或△H<0时为放热反应。上述反应H2(g)+Cl2(g) = 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为184.6 kJ/mol,与计算数据183kJ/mol很接近,一般用实验数据表示,所以△H =-184.6 kJ/mol。

当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反应是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方法吸收能量,使反应本身能量升高,规定△H为“+”,所以△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

【投影】

【板书】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 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0 时为放热反应。【讲解】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高于生物成具有的总能量,反应时就会以热能的形式放出,反之,则吸热。

【板书】5、△H计算的两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讲解】化学键断裂或生成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叫做化学键的键能。反应键能越小,稳定性越弱,能量就越高破坏它需要的能量就越小;生成物的键能越大,稳定性越强,能量就越低,释放的能量就越大,故需要放出能量,△H为负,反应之为正

【讲解】△H有正负之分,因此比较△H大小时,要连同“+”、“-”包含在内,类似于数学上的正负数比较,如果只比较反应放出热量变化,则只比较数值大小。

【过渡】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热与断裂反应物中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和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放出的能量有关,即能量的变化时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那么如何更准确的表示一个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如如何准确地描述物质间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下面我们来学习热化学方程式。【板书】三、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与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投影】例:H 2(g)+2O 2(g) = H 2O(g);△H=-241.8 kJ/mol ,表示 lmol 气态 H 2和2

mol 气态 O 2 反应生成 lmol 水蒸气,放出 241.8kJ 的热量。(在 101kPa 和 25℃时) H 2(g)十2

1

O 2 (g)=H 2O(l);

△H=-285.8kJ/mol ,表示lmol 气态H 2与2

1

mo 气态O 2反应在101 kPa 和 25℃时,生成lmol 液态水,放出285.8kJ

的热量。

【小结】描述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某状态下的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讲解】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那么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什么要求或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板书】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讲解】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相比,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除了要遵循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要求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板书】(1)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因反应的温度和压强不同时,其△H 不同。

【讲解】但中学化学中所用的△H 的数据,一般都是在101 kPa 和 25℃时的数据,因此可不特别注明。但需注明△H 的“+”与“-”。热化学方程式一般不要求写条件 【投影】例如:H 2(g)+2

1

O 2(g) = H 2O(g);△H=-241.8 kJ/mol H 2(g)十

2

1

O 2 (g)=H 2O(l);△H=-285.8kJ/mol 【讲解】从上述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看出,lmol H 2反应生成H 2O(l)比生成H 2O(g)多放出44kJ/mol 的热量。产生的热量为什么不同?

【板书】(2)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物质的聚集状态,与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有关。

【讲解】通常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且热化学方程式通常不用“↑”、“↓”。 【投影】例如:H 2(g)+C12(g) = 2HCl(g);△H=-184.6 kJ/mol

21H 2(g)+2

1

Cl 2(g) = HCl(g);△H =-92.3 kJ/mol 【板书】(3)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对于相同物质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 也不同。

【讲解】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热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反应已完成的量,而不管反应是否真正完成。△H 与

反应完成的物质的量有关,而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的多少,并不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所以化学计量数必须与△H 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H 也要加倍。当反应逆向进行时,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板书】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例题】已知在25℃,101kPa 下,1g 188H C (辛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放出48.40kJ 热量.表示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g (O H 9)g (CO 8)g (O 2

25

)1(H C 222188+=+;△H =-48.40kJ/mol B .)1(O H 9)g (CO 8)g (O 2

25

)1(H C 222188+=+;△H =-5518kJ/mol C .)1(O H 9)g (CO 8)g (O 2

25

)1(H C 222188+=+

;△H =+5518kJ/mol D .)1(O H 18)g (CO 16)g (O 25)1(H C 22

22188+=+;△H =+11036kJ/mol

【方法总结】 “五看”法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正误 一看方程式是否配平

二看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是否正确 三看ΔH 的“+”、“-”符号是否正确 四看反应热的单位是否为“kJ·mol -

1”

五看反应热的数值与化学计量数是否对应 【板书设计】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①活泼金属与H 2O 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如2CO +O 2=====点燃

2CO 2; ④多数化合反应,如 CaO +H 2O===Ca(OH)2;

⑤铝热反应,如2Al +Fe 2O 3=====高温

Al 2O 3+2Fe 。 (2)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高温

CaO +CO 2↑;

②2NH 4Cl(s)+Ba(OH)2·8H 2O(s)===BaCl 2+2NH 3↑+10H 2O ; ③C +H 2O(g)=====高温

CO +H 2; ④CO 2+C=====高温

2CO 。 二、反应热 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 或kJmol -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 为“+”或△H >0 时为吸热反应;△H 为“一”或△H <0 时为放热反应。

5、△H 计算的两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三、热化学方程式

1.概念

表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与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热化学方程式既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热化学方程式与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的右边必须写上△H,并用“空格”隔开,△H:吸热用“+”,放热用:“-”,单位是kJ/mol 或J/mol

(2)需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如不注明条件,即指: 25℃1.01×105Pa;

(3)物质后需标聚集状态(s、l、g、aq)

(4)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物质的量并不能表示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5)根据焓的性质,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加倍,则△H的数值也加倍;若反应逆向进行,则△H 改变符号,但绝对值不变

5.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初步学习化学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方法,加深对中和热概念的理解。

2.熟知中和热测定的原理,实验仪器、药品,实验过程与操作。

3.能正确分析测定反应热时误差产生的原因,并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实验误差。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操作要点的把握

【教学准备】实验有关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回顾】必修2第二章30页关于“中和热”的内容:

【回答】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 2O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板书】一、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_mol_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注意:①酸、碱溶液必须为稀溶液。②计量标准必须是生成1_mol 水。

(3)对于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中和热基本上是相等的,表示为H +

(aq)+O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

1。

【提问】 12Ba(OH)2(aq)+12 H 2SO 4(aq)===1

2BaSO 4(s)+H 2O(l) ΔH 1 CH 3COOH(aq)+NaOH(aq)===CH 3COONa(aq)+H 2O(l) ΔH 2 NH 3·H 2O(aq)+HCl(aq)===NH 4Cl(aq)+H 2O(l) ΔH 3 ΔH 1、ΔH 2、ΔH 3的数值均不等于57.3 kJ·mol -

1,为什么?

【讲解】57.3 kJ 的热量是指强酸、强碱在稀溶液中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有弱酸或弱碱参加的中和反应,实验测出的中和热的数值要低于57.3 kJ ,因为弱电解质反应时会继续电离,电离要吸热;在Ba(OH)2和H 2SO 4反应中,除生成H 2O 外,还生成了BaSO 4,这部分反应热应不计在中和热内。即: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物质的溶解热,电解质电离所伴随的热效应。 【随堂练习】下列关于中和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10 L 0.1 mol·L -

1 NaOH 溶液与10 L 0.1 mol·L

-1

盐酸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

B .1 mol HCl 气体通入1 L 0.01 mol·L -

1 NaOH 溶液中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 C .1 mol CH 3COOH 与

2 mol NaOH 溶液反应时的反应热是中和热 D .只要强酸与强碱在稀溶液中反应生成1 mol 水时的反应热就是中和热 【实践活动】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投影】 1.装置及仪器

2.实验原理

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 ,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实验中通过测定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热。 3.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及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 (2)用一量筒量取50 mL 0.50 mol·L -1

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然后把温度计上

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0.55 mol·L -

1 NaOH 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 溶液的温度。

(4)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 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

杯中(不要洒到外面),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重复(2)~(4)操作三次。

(5

其中:c=4.18J/(g·℃),m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和,△t=t2-t1,t1是盐酸温度与NaOH溶液温度的平均值,n为生成水的物质的量。

【讲解】双层烧杯、碎泡沫塑料、盖板都是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所以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关键是隔热保温,防止热量的损失。

【思考与交流】课本第5页实验用品,想一想,每件

用品的用途,NaOH溶液为什么不用0.50mol/L而用0.55mol/L?

【回答】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碱稍过量。

【投影】4、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0.50mol· L-1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mol·L-

1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因为过量的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2、实验中若用弱酸代替强酸,或用弱碱代替强碱,因中和过程中电离吸热,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值偏低。

3、要使用同一支温度计。分别先后测量酸、碱及混合液的温度时,测定一种溶液后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温度计的水银球部分要完全浸入溶液中,且要稳定一段时间再记下读数。

4、实验中所用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配好后要充分冷却至室温,才能使用。

5、操作时动作要快,尽量减少热量的散失。

6、实验时亦可选用浓度体积都不相同的酸碱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但在计算时,应取二者中量小的一种,因为过量的酸碱并不参加中和反应。

【投影】5、数据处理

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t2-t1)=

思考:如果某一次实验的数据与另外两次实验的数据差异明显,怎么办?

2、计算反应热:△H=Q/n=cm△t/n。

其中:c=4.18J/(g·℃),m=m1+m2=100g,△t=(t2-t1)=,

n=0.50mol· L-1×0.50mL=0.025mol。△H=

6、中和热实验误差分析

测得的数据若不是57.3 kJ·mol-1,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测量结果是按50 mL的酸、碱进行计算的,若实际量取时,大于50 mL或小于50 mL都会造成误差)。

(2)温度计的读数有误。

(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会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总结】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我们可以利用化学能与热能及其能量的相互转变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服务。化学在能源的开发、利用及解决日益严重的全球能源危机中必将起带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学们平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关心、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深切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例】某实验小组用0.50 mol·L-1 NaOH溶液和0.50 mol·L-1硫酸溶液进行中和热的测定,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为57.3 kJ·mol-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50 mL NaOH 溶液和30 mL 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3)近似认为0.50 mol·L -

1 NaOH 溶液和0.50 mol·L

-1

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 g·cm -

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

热容c =4.18 J·g -

1·℃-

1。则中和热ΔH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小数点后一位)。

(4)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 kJ·mol -1

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a .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 .量取NaOH 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 .分多次把NaOH 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 .用温度计测定NaOH 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 2SO 4溶液的温度 【板书设计】

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 2O 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中和热。 【板书】一、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_mol_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注意:①酸、碱溶液必须为稀溶液。②计量标准必须是生成1_mol 水。

(3)对于强酸和强碱的稀溶液反应,中和热基本上是相等的,表示为H +

(aq)+OH -

(aq)===H 2O(l) ΔH =-57.3 kJ·mol -

1。

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装置及仪器

2.实验原理

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 ,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实验中通过测定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计算中和热。

3.实验步骤 4.注意事项: 5.数据处理 6.中和热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反思】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热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资源、能源、环保是当今社会的重要热点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及查阅资料了解研究燃烧热的实际意义。

(2)通过查阅资料说明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效率的实际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能与热能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热的概念及相关计算。

难点:燃烧热的概念。

教学手段查阅资料、点拨探讨

预习探究

1反应热可分为、、等。时,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为。

2能源包括以及柴草等。化石燃料包括。新能源包括。它们的特点

是。

互动课堂

(一)情景导入

我们知道物质的燃烧可以放出大量的热,那么不同的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否相等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燃烧热。

﹙二﹚合作探究

【板书】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燃烧热

【探究1】阅读教材指出燃烧热的概念。

【板书】1.定义:在25 ℃、101 kPa时,lmol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问题】解释H2的燃烧热为285.8 kJ / mol所表示的含义:

实验测得25oC,101kPa时1mol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的热量。

【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燃烧热的定义的? (1)条件:25 ℃、101 kPa (2)可燃物的用量:lmol

(3)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如C 完全燃烧应生成CO 2(g), H 2燃烧生成H 2O(l),S 生成SO 2 (4)单位:kJ / mol

(5)书写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时,以1mol 可燃物为配平标准,其余可出现分数。 例:语言表述——CH 4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 符号表示——△H= -890.3 kJ/mol 例:语言表述——H 2的燃烧热为285.8 kJ/mol 符号表示——△H= -285.8 kJ/mol 【板书】2.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探究2】 阅读教材指出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

了解化学反应完成时产生热量的多少,以便更好地控制反应条件,充分利用能源。 【探究3】 分析教材中表

1-1,讨论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试举例说明 [投影]

【思考与交流】应根据什么标准来选择燃料?

【汇报】1、根据物质的燃烧热、燃料的储量、开采、储存的条件、价格、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综合考虑。 2、表中较理想的燃料是:氢气、甲烷、甲醇等。 【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 +(aq)+OH -(aq)=H 2O (l);△H=-57.3kJ /mol 。3)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 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 +和OH -化合生成 H 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例:已知H +(aq)+OH -(aq)=H 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 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 kJ 的热量。 (2)用2molH 2SO 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 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 的热量。 3)燃烧热与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反应物的量O 【板书】3例1.已知充分燃烧a g 乙炔(C 2H 2)气体时生成1mol 二氧化碳气体和液态水,并放出热量b kJ ,则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2b kJ / mol B. C 2H 2(g)+5/2O 2(g)=2CO 2(g)+H 2O(l) ΔH =2b kJ / mol C.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 (l) ΔH =-4b kJ / mol D. 2C 2H 2(g)+5O 2(g)=4CO 2(g)+2H 2O(l) ΔH =b kJ / mol

例2.10 g 硫磺在 O 2中完全燃烧生成气态SO 2,放出的热量能使 500 g H 2O 温度由18℃升至62.4℃,则硫磺的燃烧热为 ,热化学方程式为 。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利用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那么怎样合理的利用这些物质的燃烧,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能源问题。 【板书】二、能源

【板书】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能源的定义及分类。

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水、潮汐及柴草等等。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我国能源状况

【讨论1】分析教材中资料卡片并阅读教材讨论我国能源的现状如何?

1.主要是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而且不能再生,最终将枯竭。 2.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能源储量丰富,我国的人均能源拥有量较低。

4.近年来能源的总消费量与人均消费量情况呈下降趋势,但是,仍然出现了能源危机问题。 【讨论2】 如何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问题? 1.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管理水平,科学的控制燃烧反应,使燃料充分燃烧,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3.节约利用现有能源。 4.研究开发新能源。

【讲授】在现有的能源即将出现危机之时,人们很自然地把目光转向那些储量更丰富、更清洁、可以再生的新能源,并惊奇地发现,这些新能源大多数与我们日常生活一直息息相关。人们在不知不觉地使用着它

们,只不过今后我们将采取新的方式利用它们。

2.新能源包括那些?有什么特点?

太阳能、生物能、风能、氢能、地热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特点: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没有污染或很少污染。

科学视野∶太阳能,氢能,地热能,风能等。

太阳能:理论计算表明,太阳每秒钟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相当于500多万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一年就有相当于170万亿吨煤的热量,现在全世界一年消耗的能量还不及它的万分之一。但是,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能只有千分之一二被植物吸收,并转变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其余绝大部分都转换成热,散发到宇宙空间去了。

核能:原子核反应主要有裂变反应和聚变反应。目前在世界各地运行的440多座核电站就是使用铀原子核裂变时放出的热量。

地热:地球是一个大热库,从地面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温度也不断增高。从地下喷出地面的温泉和火山爆发喷出的岩浆就是地热的表现。

潮汐能:地球、月亮、太阳之间有规律的运动,造成相对位置周期性的变化,它们之间产生的引力使海水涨落而形成潮汐能。潮汐能的数量很小,全世界的潮汐能折合成煤约为每年30亿吨,而实际可用的只是浅海区那一部分,每年约为6000万吨煤。

板书设计: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燃烧热

1.定义2.研究物质燃烧热的意义3.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二、能源

1.新能源2.新能源介绍

﹙三﹚迁移应用

题性型一概念的应用

例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H能正确表示物质的燃烧热的是()

A.CO(g) +1/2O2(g) ==CO2(g) △H=-283.0 kJ/mol

B.C(s) +1/2O2(g) ==CO(g) △H=-110.5 kJ/mol

C.H2(g) +1/2O2(g)==H2O(g) △H=-241.8 kJ/mol

D.2C8H18(l) +25O2(g)==16CO2(g)+18H2O(l) △H=-11036 kJ/mol

题性型二有关燃烧热的计算

例2.在一定条件下,CO和CH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 + O2(g) = 2CO2(g) △H =-566 kJ/mol

CH4(g) + 2 O2 (g) = C O2 (g) + 2H2O(l) △H =-890 kJ/mol

由1molCO和3molCH4组成的混和气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2912kJ B.2953kJ C.3236kJ D.3867kJ

题性型三能源的利用

例3.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对的是:A 大力发展氢能源B充分利用太阳能

C不使用含碳能源D提高能源利用率

教学反思

第三节反应热的计算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前面学生已经定性地了解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实验感受到了反应热,并且了解了物质

发生反应产生能量变化与物质的质量的关系,及燃烧热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盖斯定律,并从定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伴随的热效应。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盖斯定律。教科书以登山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浅显地对特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进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盖斯定律。然后再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反证来论证盖斯定律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盖斯定律的应用,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利用反应热的概念、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通过三道不同类型的例题加以展示。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概念、应用定律、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注意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理解并掌握盖斯定律;

②能正确运用盖斯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③初步学会化学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运用盖斯定律求有关的反应热,进一步理解反应热的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实例感受盖斯定律,并以此说明盖斯定律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盖斯定律

五、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探究式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学填写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某些物质的反应热,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直接测得,只能通过化学计算的方式间接获得。在生产中,对燃料的燃烧、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废热的利用,也需要反应热计算,为方便反应热计算,我们来学习盖斯定律。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盖斯定律的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相同。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思考: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与反应途径有关吗?与什么有关?

2、特点:(1)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2)反应热总值一定,如下图表示始态到终态的反应热。

则ΔH=ΔH1+ΔH2=ΔH3+ΔH4+ΔH5。

(3)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过渡]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利用盖斯定律不难间接计算求得。

3、意义:因为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4、应用:通过盖斯定律可以计算出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反应的反应热。

例:已知:①C(s)+O2(g)= CO2(g) △H1=-393.5kJ/mol

②CO(g)+1/2O2(g)= CO2(g) △H2=-283.0kJ/mol

求:C(s)+1/2O 2(g)= CO (g) 的反应热△H 3 解法一:虚拟路径法 CO g +1

2

O 2

g

ΔH 2

―→1

CO 2

△H1=△H 2+△H 3

△H 3=△H 1-△H 2=-393.5kJ/mol -(-283.0kJ/mol )=-110.5kJ/mol 解法二:加减法 ①- ②= ③

△H 3=△H 1-△H 2=-393.5kJ/mol -(-283.0kJ/mol )=-110.5kJ/mol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已知: H 2(g)+1/2O 2(g) = H 2O (g) △H 1=-241.8kJ/mol H 2O(g) = H 2O (l) △H 2=-44 kJ/mol 则:H 2(g)+1/2O 2(g) = H 2O (l) △H = kJ/mol

2.已知① CO(g) + 1/2 O 2(g) = CO 2(g) ΔH 1= -283.0 kJ/mol ② H 2(g) + 1/2 O 2(g) = H 2O(l) ΔH 2= -285.8 kJ/mol

③C 2H 5OH(l) + 3 O 2(g) = 2 CO 2(g) + 3H 2O(l) ΔH 3=-1370 kJ/mol 试计算: ④2CO(g)+ 4 H 2(g) = H 2O(l)+ C 2H 5OH (l) 的ΔH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计算 一、盖斯定律

1、 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特点:(1)反应的热效应只与始态、终态有关,与途径无关。 (2)反应热总值一定,如下图表示始态到终态的反应热。

则ΔH =ΔH 1+ΔH 2=ΔH 3+ΔH 4+ΔH 5。

(3)能量守恒:能量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过渡]盖斯定律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有些反应的反应热虽然无法直接测得,但利用盖斯定律不难间接计算求得。 3、意义: 4、应用: 十、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算是运用数学工具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化学知识是化学计算的基础。通过前

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物质的量的关系等,在这一节里,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节的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涉及了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较强,但属基础知识的综合,与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一致的。【例1】是依据反应热的概念、钠的摩尔质量,利用热化学方程式即可求解。【例2】要求理解燃烧热的计量是以燃烧1 mol可燃物作为标准的,并将1 kg C2H5OH转换成物质的量,通过逆向思维来求解。【例3】是对盖斯定律的应用。

二、学情分析:

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燃烧热规定以1 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Δ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出现分数的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关键还是应强调以1 mol物质完全燃烧作标准来进行计算。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技能,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ΔH的数值都很大。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反应热计算的几种常见方法。

②了解反应热计算的常见题型。

2.能力目标:综合运用反应热和盖斯定律的知识解决能量变化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计算某些物质燃烧时的△H数值,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读、讲、议、练,启发式,探究式相结合

六、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学填写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利用热化学方程式求解

归纳总结:各物质的n之比等于△H之比

例2、利用燃烧热求解

归纳总结:Q=燃烧热×n

例3、运用盖斯定律求解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题型一:已知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计算反应热,写出其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将0.3mol 的气态高能燃料乙硼烷(B2H6)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固态三氧化二硼和液态水,放出649.5kJ热量,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又已知:H2O(g)=H2O(l);△H2=-44.0kJ/mol,则11.2L(标准状况)乙硼烷完全燃烧生成气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_kJ。

2、(题型二:利用盖斯定律求反应热)

科学家盖斯曾提出:“不管化学过程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利用盖斯定律可测某些特别反应的热效应。

(1)P

4(s,白磷)+5

2410

O g P O s

()()

=?H kJ mol

1

29832

=-./

(2)P s O g P O s ()()(),红磷+

=541

4

2410 ?H kJ mol 27385

=-./ 则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相同的状况下,能量较低的是_________;白磷的稳定性比红磷___________(填“高”或“低”)。

3、(题型三:根据一定量的物质参加反应放出的热量(或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或比较大小)

已知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H 2 (g) + 1/2 O 2(g) == H 2O (l) ?H =-285.8 kJ·mol -1 C 3H 8(g)+5O 2(g) == 3 CO 2(g) +4H 2O (l) ?H =-2220.0 kJ·mol -1

实验测得氢气和丙烷的混合气体共5 mol ,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kJ ,则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丙烷的体积比是_______,两者放出的热量之比约为_____ A 、1:3 B 、3:1 C 、1:4 D 、5:13 解法一:十字交叉法 解法二:估算排除法

4、(题型四:反应热大小比较)

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12Q Q >的是

A. )(2)()(2222g O H g O g H =+ m o l kJ Q H /1-=?

)(2)()(2222l O H g O g H =+ m o l kJ Q H /2-=?

B. )()()(22g SO g O g S =+ mol kJ Q H /1-=?

)()()(22g SO g O s S =+ mol kJ Q H /2-=?

C.)()(2

1

)(2g CO g O s C =+ mol kJ Q H /1-=?

)()()(22g CO g O s C =+ mol kJ Q H /2-=?

D.)

(2)()(22g HCl g Cl g H =+

mol

kJ Q H /1-=?

)()(2

1

)(2122g HCl g Cl g H =+ mol kJ Q H /2-=? 5.(题型五: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

CH 3—CH 3→CH 2=CH 2+H 2;有关化学键的键能如下: 化学键 C -H C =C C -C H -H

键能(kJ/mol ) 414.4 615.3 347.4 435.3试计算该反应的反应热

方法:ΔH=∑E(反应物)-∑E (生成物),即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跟生成物的键能总和之差。常人们把拆开1 mol 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键能常用E 表示,单位是kJ/mol 。 ΔH =[6E(C -H)+E(C -C)]-[E(C =C)+4E(C -H)+E(H -H)]=(6×414.4+347.4)kJ/mol -(615.3+4×414.4+435.3)kJ/mol=+125.6 kJ/mol 这表明,上述反应是吸热的,吸收的热量为125.6 kJ/mol 。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九、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2) 二、反应热的计算

例1、利用热化学方程式求解:各物质的n 之比等于△H 之比 例2、利用燃烧热求解:Q=燃烧热× n 例3、运用盖斯定律求解 十、教学反思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关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的计算,掌握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方法,提高有关化学概念的计算能力;

2、提高根据化学方程式的判断,比较和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能力,掌握比较化学反应快慢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生活、生产和社会中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方程式中计量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在化学实验和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有的化学反应进行得慢。[学生思考](1)怎样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你能否判断出一个反应比另一个反应快多少?

[思考] 一般可从哪些现象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

[讲解] 对于有气体产生的反应,可通过观察气泡逸出的快慢来判断

对于有沉淀产生的反应,可通过观察沉淀生成的快慢来判断。

对于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可通过观察颜色改变的快慢来判断。

[思考] 对于没有明显反应现象的化学反应,又如何判断呢?

[板书]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过渡]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用速度来表示(v=s/t),在化学上怎样定量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呢?

1、定义: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3、表达式:V= △c╱△t = (c(大)-c(小))╱△t = △n╱(v·△t)

4、单位:mol/(L·min)或mol/(L·s)

例1:在某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B的浓度在5s内从2.0mol/L变成0.5mol/L,在这5s内B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3mol/(L·S)

例2:一个5L的容器中,盛入8.0mol某气体反应物,5min后,测得这种气体反应物还剩余6.8mol,这种反应物的化学反应速率为0.048mol/(L·min)

例3:在给定条件下,氮气与氢气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起始时加入氮气和氢气的浓度分别为1 mol/L 和1 mol/L,2min后,氮气的浓度为0.8 mol/L ,氢气的浓度为0.4 mol/L,氨气的浓度为0.4 mol/L 。分别用氮气、氢气和氨气的浓度变化表示的这2min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是多少?有什么关系?

[小结]不同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它们的计量数之比。

例4:对于反应A2+3B22AB3以下表示的反应速率中,速率最大的是()

A、v(A2)=0.4mol·L-1min-1

B、v(B2)=0.8mol·L-1min-1

C、v(AB3)=0.6mol·L-1min-1

D、v(A2)=0.01mol·L-1min-1

[小结] 比较同一反应的快慢,只要比较同一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板书]5、注意:

①v取正值。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改变。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②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表示固体或纯液体的反应速率。

③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的改变量表示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意义相同。因此,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注明表达对象。

④同一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一定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对任一化学反应aA+bB == cC+dD,则有v(A)∶v(B)∶v(C)∶v(D) = a∶b∶c∶d= △C(A)∶△C(B)∶△C(C)∶△C(D) = △n(A)∶△n(B)∶△n(C)∶△n(D).

⑤比较同一反应的快慢,只比较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且单位统一。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中与某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相关的性质进行测定。

2、测定方法

(1)利用能够直接观察的某些性质测定

如通过测量释放出一定体积的气体的时间来测定反应速率,或测量一定时间内气体压强的变化来测定反应速率。

(2)利用科学仪器测量出的性质进行测定,如颜色的深浅、光的吸收、光的发射、导电能力等。

(3)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本身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时,常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课堂小结]本节我们主要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的应用,请大家下去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作业]

[板书设计]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表示: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2、表达式:V= △c╱△t = (c(大)-c(小))╱△t = △n╱(v·△t)

3、单位:mol/(L·min)或mol/(L·s)

4、意义:衡量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5、注意:

①v取正值。一般来说,化学反应速率随反应的进行而不断改变。因此,某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②表示气体或溶液反应速率,不能表示固体或纯液体的反应速率。

③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物质浓度的改变量表示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意义相同。因此,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注明表达对象。

④同一化学反应中,用不同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一定等于它们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如对任一化学反应aA+bB == cC+dD,则有v(A)∶v(B)∶v(C)∶v(D) = a∶b∶c∶d = △C(A)∶△C(B)∶△C(C)∶△C(D) = △n(A)∶△n(B)∶△n(C)∶△n(D)

⑤比较同一反应的快慢,只比较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且单位统一。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测定原理

利用化学反应中与某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相关的性质进行测定。

2、测定方法

(1)利用能够直接观察的某些性质测定

(2)利用科学仪器测量出的性质进行测定。

(3)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生成物本身有比较明显的颜色时,常常利用颜色深浅和显色物质浓度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

[教学反思]

第二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并能初步运用有效碰撞和活化分子等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掌握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解析(B卷)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测评卷(B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对于A 2+3B22AB3反应来说,以下反应速率表示反应最快的是() A.v(AB3)=0.5 mol/(L·min) B.v(B2)=0.6 mol/(L·min) C.v(A2)=0.4 mol/(L·min) D.无法判断 解析:A项由v(AB3)=0.5mol/(L·min)可推出v(A2)=0.25 mol/(L·min);B项由v(B2)=0.6mol/(L·min),可得v(A2)=0.2 mol/(L·min),由此可知表示反应最快的是C项。 答案:C 2.(2009·杭州高二检测)在一定温度下的刚性密闭容器中,当下列哪些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下述反应:A(s)+2B(g)C(g)+D(g)已达到平衡状态() A.混合气体的压强 B.混合气体的密度 C.各气体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 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解析:解题时明确平衡状态的判断标志是变量不再发生变化。特别注意A的状态为固体。由于A为固体,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

相等,在刚性容器中整个反应过程中压强不变,故A 、D 错;由于A 为固体,气体的质量在反应中会发生变化,直到达平衡状态,ρ=m V ,由于V 不变,故混合气体的密度平衡前后会发生变化,不变时即达到平衡,B 对;任何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均可表明达到平衡状态,C 对。 答案:BC 3.下列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 .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化学反应快慢的问题,化学平衡是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问题。 答案:C 4.常温常压下,注射器甲中装有NO 2气体,注射器乙中装有相同体积的空气,注射器与U 形管连通,如图所示,打开两个止水夹,同时向外拉两注射器的活塞,且拉动的距离相等,将会看到U 形管中液面(不考虑此条件下NO 2与水的反应)( )

重点高中化学选修四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四总结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 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 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式中 ,如: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 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二、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电解 1、电解的原理 (1)电解的概念: 在直流电作用下,电解质在两上电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电能转化 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 (2)电极反应:以电解熔融的NaCl为例: 阳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阳极,阳极发生氧化反应:2Cl-→Cl2↑+2e-. 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称为阴极,阴极发生还原反应:Na++e-→Na. 总方程式:2NaCl(熔)2Na+Cl2↑ 2、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食盐水制备烧碱、氯气和氢气. . ,Cu Zn2++2e-;Cu=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 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汇总 【一】化学反应的焓变1、(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 (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或kJ·mol,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计算反应焓变ΔH。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θθθθΔH=[cΔfHm(C)+dΔfHm(D)]-[aΔfHm(A)+bΔfHm(B)]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高中化学选修4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4)全册教案 绪言 一学习目标:1学习化学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 3: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催化剂二学习过程 1: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1)化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化学反应2)化学中最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设计和创造新的分子3)如何实现这个过程? 通常是利用已发现的原理来进行设计并实现这个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对什么要清楚才能做到,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的理解要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化学反应是怎样发生的,为什么 有的反应快、有的反应慢,它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控制化学反应才能为人所用!这就是 学习化学反应原理的目的。 2:化学反应原理所研究的范围是1)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问题2)化学反应的速率、方向及限度的问题3)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的问题4)电化学的基础知识3:基本概念 1)什么是有效碰撞?引起分子间的化学反应的碰撞是有效碰撞,分子间的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是发生化学反应的充分条件,某一化学反应的速率大小与,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的次数有关2)什么是活化分子?具有较高能量,能 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是活化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有效碰撞次数的多少与单位体积内反应物中活化分子的多少有关。3)什么是活化能?活化分子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是活化能,如图 活化分子的多少与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有关,活化能的大小是由反应物分子的性质决定,(内因)活化能越小则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越容易,则活化分子越多,则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越多,

则反应速率越快。4)什么是催化剂?催化剂是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但反应前后本身性质和质量都不改变的物质,催化剂作用:可以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也就等于提高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提高了有效碰撞的频率.反应速率大幅提高. 5)归纳总结:一个反应要发生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 1、为什么可燃物有 氧气参与,还必须达到着 火点才能燃烧?2、催化剂在我们技术改造和生产中,起关键作用,它主要作用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试想一下为什么催化剂能提高反应速率?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反应热,焓变 二学习过程 1: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了新物质外,还有 思考 1、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放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多数化合反应 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 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 2、你所知道的化学反应中有哪些是吸热反应?能作一个简单的总结吗?

高二化学选修5期末测试题1[1]

高二化学选修5期末测试题1 说明:1.考生务必将答案填写到答题卷上; 2.可能用到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正确选项) 1.我国已成功发射了“神舟”七号,其中一名航天员身穿国产的舱外航天服首次实现了太空行走。该航天服的面料是由高级混合纤维制造而成的,据此分析,该面料一定不具有的性质是() A.强度高,耐高温 B.防辐射,防紫外线 C.能抗骤冷、骤热 D.有良好的导热性,熔点低 2.下列涉及有机物的性质或应用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淀粉、纤维素、蛋白质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用于奥运“祥云”火炬的丙烷是一种清洁燃料 C.用大米酿的酒在一定条件下密封保存,时间越长越香醇 D.纤维素、蔗糖、葡萄糖和脂肪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发生水解反应 3.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 https://www.360docs.net/doc/a87502342.html,l4可由CH4制得,可萃取碘水中的碘 B.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苯不能使KMnO4溶液褪色,因此苯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4.下列关于常见有机物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 乙烯和苯都能与溴水反应 B. 乙酸和油脂都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 糖类和蛋白质都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 D. 乙烯和甲烷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5.下列各组物质中,一定互为同系物的是() A、乙烷和己烷 B、CH3COOH、C3H6O2 OH CH2OH C、和 D、HCHO、CH3COOH 6.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 B.丙烷分子的比例模型: C.四氯化碳分子的电子式: D.2-乙基-1,3-丁二烯分子的键线式: 7.下列五组物质,其中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组是 ( ) ○1淀粉和纤维素○2硝基乙烷C2H5NO2和甘氨酸NH2CH2COOH ○3乙酸和乙二酸 ○4二甲苯和苯乙烯○52—戊烯和环戊烷 A.○1○2 B.○2○3○4 C.○1○3○5 D.○2○5 8. 下列系统命名法正确的是() A. 2-甲基-4-乙基戊烷 B. 2,3-二乙基-1-戊烯 C. 2-甲基-3-丁炔 D. 对二甲苯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高二化学选修4期中考试试题附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每小题只是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1、在25℃、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 kJ,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l)+O2(g)===CO2(g)+2H2O(l);ΔH=+ kJ/mol (l)+3O2(g)===2CO2(g)+4H2O(l);ΔH=-1452 kJ/mol (l)+3O2(g)===2CO2(g)+4H2O(l);ΔH=- kJ/mol (l)+3O2(g)===2CO2(g)+4H2O(l);ΔH=+1452 kJ/mol 2、已知反应:①101kPa时,2C(s)+O2(g)==2CO(g);ΔH=-221 kJ/mol ②稀溶液中,H+(aq)+OHˉ(aq)==H2O(l);ΔH=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 kJ/mol B.①的反应热为221 kJ/mol C.稀硫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 kJ/mol D.稀醋酸与稀NaOH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放出 kJ热量 3、将a g块状碳酸钙跟足量盐酸反应,反应物损失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的实线所示。在相同的条件下,将b g(a>b)粉末状碳酸钙与同浓度盐酸反应,则相应的曲线(图中虚线所示)正确的是() 4.在密闭容器中,一定条件下,进行如下反应:NO(g)+CO(g)1/2N2(g)+CO2(g);ΔH=- kJ/mol,达到平衡后,为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 A 加催化剂同时升高温度 B 加催化剂同时增大压强 C 升高温度同时充入N2 D 降低温度同时增大压强 5、对可逆反应4NH3(g) + 5O2(g) 4NO(g) + 6H2O(g),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化学平衡时,4v正(O2) = 5v逆(NO) B.若单位时间内生成x mol NO的同时,消耗x mol NH3,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符号:△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为“-”或△H<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为“+”或△H>0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酸的反应⑤生石灰和水反应⑥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④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10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kPa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mol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v) ⑴定义: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快慢,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的变化 ⑵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⑶计算公式:v=Δc/Δt(υ:平均速率,Δc:浓度变化,Δt:时间)单位:mol/(L·s)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本章概况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把本章内容作为必修2的第一章,足以体现了它的重要性。 本章包括三节内容:第一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三章:化学健。 根据新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精神,必修内容只要学生具备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必需的学科素养,新教材的安排,正好体现了这一要求。三节内容,都属于结构理论的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具备这些知识,对该结构理论才能有初步的了解,也才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学习选修内容。新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打乱了原有的知识体系,首先介绍周期表,给学生以感性认识,然后简略地介绍了周期表的形成过程,逐步引入主题:现行的周期表。既让学生了解了科学家探索的过程,也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其间穿插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等知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便于学生归纳总结,形成规律,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新教材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1-20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删去“电子云”等一些抽象的概念,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然后,以第三周期为例,或以实验,或以给出的图表,让学生动手推出结论,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三节:化学键,以NaCl、HCl为例介绍了离子键,共价键的知识,简明扼要,学生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学时,可以多举典型实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以帮助学生巩固概念。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图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推理、探究,切忌教师照本宣科,给出现成的结论,这样,学生不经过分析、观察,生吞活剥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实践证明,既不利于掌握知识,更不利于培养能力。通过本章学习,力求让学生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更好地为以后学习服务。 本章教学重点: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建;离子键、共价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原子结构、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章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共价键。 课时安排 第1节元素周期表2课时 第2节元素周期表3课时 第3节化学键2课时 本章复习2课时

高二化学选修四第一二章测试题考试

第一、二章测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 ..1.个.选项符合题意。) 1.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S(g)+3O2(g)=2SO2(g)+2H2O(l) △H=Q1 kJ/mol 2H2S(g)+O2(g)=2S (s)+2H2O(l) △H=Q2 kJ/mol 2H2S(g)+O2(g)=2S (s)+2H2O(g) △H=Q3 kJ/mol 判断Q1、Q2、Q3三者关系正确的是() A.Q1>Q2>Q3B.Q1>Q3>Q2C.Q3>Q2>Q1D.Q2>Q1>Q3 2.已知H2(g)+Cl2(g)=2HCl(g) △H= ―184.6kJ·mol-1,则反应HCl(g)= 1/2H2(g)+1/2Cl2(g)的△H为( ) A.+184.6kJ·mol-1B.―92.3kJ·mol-1 C.+92.3kJ D.+92.3kJ·mol-1 3.已知:H2(g)+F2(g)===2HF(g) △H= -270kJ/mo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4.已知:(1)Zn(s)+1/2O2(g) = ZnO(s) △H =-348.3 kJ/mol (2)2Ag(s)+1/2O2(g) = Ag2O(s) △H =-31.0 kJ/mol则Zn(s)+Ag2O(s) = ZnO(s)+2Ag(s)的 △H等于() A.-317.3 kJ/mol B.-379.3 kJ/mol C.-332.8 kJ/mol D.+317.3 kJ/mol 5.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ΔH=-57.3 kJ·mol-1,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ΔH=2×(-57.3)kJ·mol-1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高二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高中化学学习材料 (精心收集**整理制作) 高二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冋。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开始答卷前,考生务必将0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将试题答案填在相应的答题卡内,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0 16 Mg 24 A1 27 S 32 Cl 35.5 —、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8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解释,不正确的是 3. 下列有关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智能手机上用的锂离子电池属于二次电池 B. 碱性锌锰干电池中,锌电极是负极 C. 铅蓄电池中,Pb02做负极 D. 铜锌原电池(稀硫酸做电解质)工作时,锌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只能表示物质的量 B. 1 moL H2生成1 mol H20时放出的热量就是氢气的燃烧热的值 C. 用1 mol/L的硫酸和适量的稀的Ba(OH)2溶液反应可以测量中和热的值

D. 条件相同,用16 g固体硫或32 g固体硫分别在02中充分燃烧,测定的硫的燃烧热不同 6. 下列溶液一定显碱性的是 A.含OH-的溶液 B. pH>7的溶液 C. c(OH-)>c(H+)的溶液 D.能与金属A1反应放出H2的溶液 7. 对于反应4C0(g)+2N02(g) N2(g)+4C02(g),以下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中,所表示反应 速率最慢的是 A. v(CO)= 1.6 mol/(L?min) B. v(N02)=0.9 mol/(L?min) C. V(N2)=0.25 mol/(L?min) D. v(CO2>2)=1.2 mol/(L?min) 8. 化学反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A. 放热反应在常温下均能自发进行 B. 原电池工作时所发生的反应一定有氧化还原反应 C. 加热时,化学反应只向吸热反应方向进行 D. 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无关 9. 下列过程不需要通电就能进行的是①电离②电解③电镀④电化学腐蚀 A. ①② B.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2015年2月科学家成功观察到CO与O形成化学键生成C02的全过程(CO和O附着在一种钌催化剂表面,用激光脉冲将其加热到2000 K)。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过程可以表示为:CO+O催化剂C02 B.该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C.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钌催化剂能改变该反应的焓变 11. 下列关于Na2CO3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相同温度下,Na2C03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比纯水的电离程度小 B. 相同温度下,Na2C03溶液中滴加酚酞呈红色,NaHC03溶液中滴加酚酞颜色更深 C. VLamoL/L的Na2C03溶液中,若C032-的数目为NA;则Na+的数目大于2N A D. CaC03在饱和Na2C03溶液中的K SP比在纯水中的K SP小 12已知:①4NH 3(g)+502(g)= 4N0(g)+6H20(g) H=-908 kJ/mol; ②N 2(g)+02(g) = 2NO(g) H= + 180 kJ/mol。 则汽车工作时氨气和NO发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A.2NH 3(g)+3NO(g) = 2.5N2(g)+3H20(g) H= —1808 kJ/mol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4知识点分类总结(1)

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与原理 章节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反应热 1.反应热:化学反应过程中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 因为任何化学反应都会存在热量变化,即要么吸热要么放热。反应热可以分为(燃烧热、中和热、溶解热)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符号:△H.单位:kJ/mol ,即:恒压下:焓变=反应热,都可用ΔH表示,单位都是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 △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也可以利用计算△H来判断是吸热还是放热。△H=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 ☆常见的放热反应:①所有的燃烧反应②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③大多数的化合反应④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⑤生石灰(氧化钙)和水反应⑥铝热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晶体Ba(OH)2·8H2O与NH4Cl②大多数的分解反应③条件一般是加热或高温的反应 ☆区分是现象(物理变化)还是反应(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变化),一般铵盐溶解是吸热现象,别的物质溶于水是放热。 4.能量与键能的关系: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能量和键能成反比。 5.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时所具有的能量:气态>液态>固态 6.常温是指25,101.标况是指0,101.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即反应热△H,△H对应的正负号都不能省。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s,l, g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不标条件,除非题中特别指出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个数和体积,可以是整 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即:△H和计量数成比例;反应逆向进行,△H 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6.表示意义:物质的量—物质—状态—吸收或放出*热量。 三、燃烧热 1.概念: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二氧化碳、二 氧化硫、液态水H2O)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 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 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2.燃烧热和中和热的表示方法都是有ΔH时才有负号。 3.石墨和金刚石的燃烧热不同。不同的物质燃烧热不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套)最全考点全集(打印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全册)最全考点汇总(打印版) 考点1 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考点定位】本考点考查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巩固对盖斯定律的理解, 提升应用盖斯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是灵活应用盖斯定律. 【精确解读】 1.内容: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 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热只与其反应的始态和终态有关, 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 2.应用: a.利用总反应和一个反应确定另一个反应的热效应; b.热化学方程式之间可以进行代数变换等数学处理; 3.反应热与键能关系 ①键能:气态的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键能既是形成1mol化学键所释 放的能量, 也是断裂1mol化学键所需要吸收的能量. ②由键能求反应热:反应热等于断裂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为“+”)和形成生成 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为“-”)的代数和.即△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E反-∑E生 ③常见物质结构中所含化学键类别和数目:1mol P4中含有6mol P-P键;1mol晶体硅中含 有2mol Si-Si键;1mol金刚石中含有2molC-C键;1mol二氧化硅晶体中含有4mol Si-O 键. 【精细剖析】 1.盖斯定律的使用方法:

①写出目标方程式; ②确定“过渡物质”(要消去的物质); ③用消元法逐一消去“过渡物质”. 例如: ①Fe2O3(s)+3CO(g)=2Fe(s)+3CO2 △H1 ②3Fe2O3(s)+CO(g)=2Fe3O4(s)+CO2(g)△H2 ③Fe3O4(s)+CO(g)=3FeO(s)+CO2(g)△H3 求反应FeO(s)+CO(g)=Fe(s)+CO2(g)△H4的焓变 三个反应中, FeO、CO、Fe、CO2是要保留的, 而与这四种物质无关的Fe2O3、Fe3O4要通过方程式的叠加处理予以消去, 先②+③×2-①×3先消除Fe3O4, 再消除Fe2O3, 得到④6Fe(s)+6CO2(g)=6FeO(s)+6CO(g)△H5, ④逆过来得到 ⑤6FeO(s)+6CO(g)=6Fe(s)+6CO2(g)-△H5, 再进行⑤÷6, 得到△H4=-; 2.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①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方向改变, 方向改变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 反;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可以同时改变倍数; ③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叠加, 叠加时, 物质和反应热同时叠加; ④当对反应进行逆向时, 反应热数值不变, 符号相反. 【典例剖析】己知:Mn(s)+O2(g)═MnO2(s)△H l S(s)+O2(g)═SO2(g)△H2 Mn(s)+S(s)+2O2(g)═MnSO4(s)△H3 则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H2>0 B.△H3>△H1 C.Mn+SO2═MnO2+S△H=△H2-△H1 D.MnO2(s)+SO2(g)═MnSO4(s)△H═△H3-△H2-△H1 【答案】D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 【篇一:新课标高中化学必修1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a) 志鸿优化系列丛书 高中优秀教案化学 必修1 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3)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3)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25)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74)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75) 第二节离子反应 (90)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00)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111)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11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27)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2)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87) 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189)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206) 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 (224) 第四节氨硝酸硫酸 (254)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单元规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让学生学好化学,首先要了解 化学学科的这一特征,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学习化学。实验是了 解物质性质的最好方法,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的最佳途径;通过实 验可以感受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认识并研究能量的利用问题; 通过实验还能切实了解材料、环境、绿色化学等问题。教科书把化 学实验列为第一章体现了课程标准所反映的教学思想。此外,教科 书不仅把“化学实验”作为专题内容,还把它安排在第一章,突出了 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既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 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由此决定了本章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在强调化学实验安全性的基础上,通 过“粗盐的提纯”实验,复习过滤和蒸发等操作。对于蒸馏,则是在 初中简易操作的基础上,引入使用冷凝管这一较正规的操作。在复 习拓宽的基础上又介绍了一种新的分离和提纯方法——萃取。本节 还结合实际操作引入物质检验的知识。这样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 到复杂,逐步深入。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在化学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介绍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溶液的配制方法是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技能,也是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而物质的量的 有关知识,作为化学实验中的计量来呈现,从而突出实验主题。教 学重点 1.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掌握蒸馏、萃取等分离方法。 2.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掌握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和 应用。 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概念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课时安排

完整word版,高二化学选修4期末考试试卷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部分原子量:H—1 C—12 O—16 S—32 Na—23 第I卷(共36分)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②太阳能③风能④石油⑤煤⑥生物质能⑦核能⑧氢能 A.①②③④B.②③⑥⑧ C.①②⑤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 2、氨水有下列平衡:NH3·H2O NH4+ + OH–当其它条件不变时,改变下列条件,平衡向左移动,且c(NH4+)增大的是 A.加NaOH B.加盐酸C.加NH4Cl D.加热 3、铜锌原电池(如图)工作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正极反应为:Cu2++2e–= Cu B.电池反应为:Zn+Cu2+=Zn2+ +Cu C.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 D.盐桥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4、在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4mol/L的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A.K+、Ba2+、Cl–、NO3–B.Na+、Ca2+、I–、NO3– C.NH4+、Al3+、Br–、SO42–D.K+、Na+、HCO3–、SO42– 5、已知:K sp(AgCl)=1.8×10—10,K sp(AgI)=1.5×10—16 ,K sp(AgBr)=7.7×10—13,则下列难溶盐的饱和溶液中,Ag+浓度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A.AgCl>AgI> AgBr B.AgCl> AgBr>AgI C.AgBr >AgCl>AgI D.AgBr >AgI>AgCl 6、已知:△G=△H-T△S,△H为焓变,T为热力学温度,△S熵变,当△G<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G>0时反应不能自发进行,据此,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熵变大于零的反应肯定能自发进行 B.焓变小于零的反应肯定能自发进行

高二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一)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

文库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人教版高二年级化学教案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二氧化碳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在本节课内容中再次充分体现结构一性质一須 途”三者间的密切关系,还蕴含了“对比”的学科思想,教师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学科思想的渗透。 二、重难点突破 1.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气重),可溶于水(1体积水约能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加压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干冰升 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常用作“制冷剂”,还可用来“人工降雨”。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二氧化碳是继氧气之后,学生能够相对系统学习的又一种身边的化学物质,应该关注让学生进一步建构“物理性质”的知识体系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硬度”等内容,从而为学生在后续(乃至高中)物质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在认识二氧化碳状态的时候,帮助学生建构起“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外界条件有关”的意识。 (3)对于物理性质的获取途径,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如下学科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可通过观察获取(观察法);气味可通过鼻闻获取(实验法);密度即可通过对“存放时瓶口方向的观察”获取(观察法),还可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溶解性则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实验法),或者查阅数据的方法来判断(文献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高低蜡烛”、“瓶瘪”、“干冰升华”等几个看似简单的实验的教学功能,不要忽视几个简单实验对学生学科思想方法建构所产生的影响。

(4) 对于“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的概念,不仅需要学生清楚概念的含义,同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书写,不要写成“升化”、“生化”、“生华”等错误写法,化学用语是化学的语言,不能正确使用化学语言也是缺少化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气中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能使人窒息死亡)。 (2) 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3) 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h2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热分解会更快): h2co3—co2 f +h2o (4)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石灰水)等碱溶液反应: co2+ca(oh)厂caco3 J +h2o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常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co2+2naoh—na2co3+h2o (5) 二氧化碳高温下与碳反应(第六单元课题1 所学): co2+c2co (6) 能与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光合作用: h2o+co2 有机物+o2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1)对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已经有所认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加深学生对这些性质的认识。在二氧化碳是否“与水发生反应”的探究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