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分析

合集下载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探析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探析

・176・价值工程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探析Analysis of Road Traffic Planning in Industrial Park樊风建FAN Feng-jian(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长沙410000)(CINF Engineering Co.,Ltd.,Changsha410000,China/摘要:道路交通系统是工业园区与城市发展的骨架,做好规划设计工作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原则与要点,其后围绕具体的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工作展开详细论述,以期可供参考。

Abstract:The road traffic system is the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parks and urban development,an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do a good job in planning and design.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principles and main points of road traffic planning in industrial parks,and then discusses the specific road traffic planning work in industrial parks in detail,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关键词: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原则;要点Key words:industrial park;road traffic;planning;principles;key points中图分类号:TU984.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21)10-0176-020引言近年来,工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焦点,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以工业园区用地发展格局为依据,规划密度适宜、弹性可变、动态响应的道路网络系统,吏道路交通呈良性发展。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探析——以铁岭县工业园区为例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探析——以铁岭县工业园区为例

Analysis of industrial park road and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aking- the Tieling county industrial park
as an example
作者: 刘娟 姚宏韬
作者机构: 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辽宁沈阳110168
出版物刊名: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3页
主题词: 道路交通 工业园区 规划
摘要:以铁岭县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为例,着重研究了工业园区的内涵、特点及其交通特征,提出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的特殊性,以此来指导工业园区道路系统、交通组织等规划设计,探寻适合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的方法,以期能更好地指导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

浅谈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

浅谈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

浅谈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摘要:工业园区的交通特征与居住、商业等功能片区有所不同,但相关技术标准的普适性、滞后性等局限,并且目前很多大企业热衷于圈地,也使工业园区道路系统难以成形,因此需要对工业园区的路网规划控制进行细致研究。

本文以某工业园总体发展规划为例,从道路间距和横断面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园区路网的规划控制,为同类案例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业园区,路网,规划控制1.前言工业园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重要载体,园区路网的规划控制直接影响到园区建设发展的质量和可操作性。

工业园区的交通特征与居住、商业等功能片区有所不同,具有货运交通量占较大比例,人流出行以通勤目的为主,钟摆交通明显等特征。

但由于相关技术标准的普适性、滞后性等局限,各工业园区的道路规划控制应充分研究实际需求,避免对技术标准的生搬硬套。

此外,不同企业的用地需求各不一样,很多大企业热衷于圈地,使工业园区的道路规划实施困难,干道难以贯通,支路偏少,断头路、丁字路屡见不鲜,路网系统难以成形,促使工业园区路网规划控制方法不断创新。

本文以XX某工业园总体发展规划为主要案例,从道路间距和横断面两个角度,探讨工业园区路网的规划控制。

某工业园位于XXXX市,紧邻甘旗卡镇,用地面积为57.72平方公里,现状已有部分企业入驻,规划以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物流等为主导产业,同时依托园区中部的赛马场、博王府、沙湖等旅游和景观资源发展部分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

2.道路间距控制园区道路间距决定了围合地块的大小、形状甚至两侧土地的使用方式,必须满足本地企业制造工艺的需要。

因此某工业园的路网间距首先参考了园区现状入驻企业和周边工业园区入驻企业的面积和长边长度,并分产业进行了统计(附表)。

发现农畜产品加工企业面积多在6-20公顷X围内,个别企业达到30甚至70公顷;企业用地长边长度多在500-700米X围内,最长的企业为1600米,平均长宽比为2.1:1。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分析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分析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分析【摘要】工业园区规划工作中道路交通规划是重点任务。

由于工业园区道路交通具有独特性,因此在进行道路交通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工业园区实际需要以及其道路系统特征,设计完善的交通系统。

本文将以工业园区内涵为切入点,对工业园区交通特征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对如何对工业园区道路交通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展开进一步探讨。

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为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工业园区规划管理中,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重要内容,对工业园区整体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工业园区的道路组织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政相关管线施工等都有着一定影响。

在园区道路规划中,要结合园区实际情况和需求,要满足客流、物流以及人流通畅,同时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保障。

现阶段我国工业区发展迅速,面对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针对工业园区的交通设计要符合园区实际情况和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规划。

本文将以工业园区内涵为切入点,对工业园区交通特征进行概括总结,最后对如何对工业园区道路交通实现科学合理的规划展开进一步探讨。

旨在通过本文论述为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1 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与传统城市的商业区或居住区不同,有其独有的特点。

园区的土地一般面积较大,其功能组织由工业生产区、生产服务区、科学研究区、生活居住区和商业服务区组成,是一个综合的生产与生活区域。

园区要充分发挥其功能,首要任务需要制定园区规划与发展战略,而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则是园区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直接影响到园区规划的质量和可操作性。

只有具有合理顺畅的道路交通,才能正确引导工业园区的用地布局,以项目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工业园区的内涵。

2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特征工业园区道路交通不同于城市道路交通,其复杂程度不及城市交通,园区道路有着自身独特特征,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2.1 外部交通网络良好针对我国工业园区统计调查来看,成功的工业园区都具备良好的外部交通网络。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探讨

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探讨
划原理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牡 .0 . 2 01
『潘 文安. 园 区规 划与设计 , 京中国物资 2 ] 物流 北
出版社 ,0 5 2 0.
[熊晓冬. 园道路 交通规划研 究分析 , 3 ] 工业 中国
市 政 工 程 .0 5 2 0.
通压力 。 路 网级 配就是 各层 次道 路在 路 网 中的 比
例。 园区交通 问题并不仅仅是路面宽度 问题 。 园 区道 路网要想 具有足够的容量 ,除了要 有足够 的道 路长度 和道路面积外 , 在很 大程度上还决 定 于形成园区道路网系统的主干路 、次干路和 支路 之间合理的 比例关系以及网络的连通性等 条件。 主干路、 次千路与支路之间按照合理的比 例及衔接关系组成—个整体网络时, 其整体效 应便可以得到发挥。 反之, 各个功能组成部分在 数量 上 比例失调 , 衔接关 系上层次 混乱 , 即使道 路面积总和并不少, 由于协同效应的丧失, 路网 整体容纳能力必然相应减少。 经验表明 , 从主干 路 到支路 , 其路 网合理 的级配结 构应是 “ 金字 塔” , 型 即越是 等级低 的道路其密度越高。 2 道路交通辅助设施 2 道 路交 通辅 助设施 状况 不仅 会影 响 到停
的怪 圈。
形 、 、 文等条 件 , 考虑工厂 的 出入联 系 地质 水 并 要 求。 道路路 网的规划和设计应尽可能平而直 , 尽可能减少土石方工程 量 , 为行 车、 厂房 并 工业 布置 、 、 基稳定创造 良好 条件 。园区位 于 排水 路 河网地 区时 ,道路宜平行或垂 直于河道布 置地 形高差较大 的园区 , 宜设置 人、 车分开 的两套 道 路系统 , 网的密度宜大 于平原地区。 道路 园区位 于低山丘 陵地 区时 ,主干路走 向宜 与等高线 接 近于平行布置, 避免垂直切割等高线, 并视地面 自然坡度大小对道路横断面组合做出经济、 合 理的安排 。当主、 干路 布置与地形有矛盾时 , 次 次干路及其他支路都应服从主干路线形平顺的 要求。 4工业 园区道路 网布局规划 工业 园区的用地 组织能否做 到配置得 当、 结构清晰、 功能合理、 整体协调 , 在很大程度上 取决于道路网组织功能 发挥得如何 。 一般 说来 , 工业 园 区道路 网 布局 规划要 考 虑 以下 几个要

关于加强柳沟工业园区道路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柳沟工业园区道路建设的提案

提案:加强柳沟工业园区道路建设一、现状分析1.1 柳沟工业园区是本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涵盖了多家大型企业和工厂。

然而,由于之前的道路建设规划并不完善,目前的交通状况十分拥堵,给企业的原材料运输和产品发货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1.2 目前柳沟工业园区的道路主要是单行道,且大多数路段比较狭窄,难以适应工业园区内各企业的交通需求。

尤其是在高峰时段,车辆拥堵严重,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的运作效率。

1.3 在日常管理中,由于道路设计不合理,常常导致交通事故和拥堵,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和企业的生产和生活。

二、存在问题2.1 道路拥堵问题严重影响了工业园区企业的正常运作,大大降低了工业园区的整体效率。

2.2 道路狭窄且设计不合理导致了交通事故频发,对道路安全造成了威胁。

2.3 道路拥堵问题也给周边居民带来了不便,大大影响了他们的出行和生活。

三、解决对策3.1 加大对柳沟工业园区道路建设的投入,重新规划并修建符合工业园区交通需求的道路。

3.2 针对工业园区内的主干道和次干道,进行适当的扩建和改造,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

3.3 合理划分和规划车辆通行区域,严格限制非机动车和行人在工业园区内的通行范围。

3.4 对道路改造,提出整体方案,确保改造后的道路能够适应工业园区日常的交通需求。

四、实施措施4.1 由政府主导,成立相关专业团队,对柳沟工业园区的道路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2 加大对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道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4.3 引入专业的施工团队,确保道路改造工程质量。

4.4 在道路改造的加强对周边交通的疏导,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五、预期效果5.1 道路改造完成后,将大大提升工业园区的交通通行能力,提升工业园区的整体效率。

5.2 道路改造也将使工业园区的交通安全得到保障,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5.3 改善工业园区的道路状况也将给周边居民带来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结语柳沟工业园区道路建设的提案是为了提升工业园区的整体效率,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给周边居民和企业带来更大的便利。

试论山地型工业新城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以洛贯产业承接区为例

试论山地型工业新城的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以洛贯产业承接区为例

6 公 共 交通 规 划
公共 交通 是一种 大运 量 的交 通 ,优先发 展城 市
公共交 通不仅 是解 决城市 交通拥 挤 、阻塞 的措施 ,
【 收稿日 0卜0 O 期】 1 9 一
2 1. C l A D O l C NmUT NN UH ] 0 1 1l IE N TW S OS CI I AG 1 *S r I O G O
和城 市组 团之 间的生 态绿地 与公 园 ,要 承担市 民周 末 的登 山 、休 闲 、运动 等步行 类型 ,同时也将组 团 灵活地 分 隔开来 。步行 道设置 应将 空间 、景观 、设
施整合在一起 ,构建多变的 自由空 间。 ( ) 2 城市活动 聚集区 ,组 团分散布置 的城市建 成区 ,是居 民各种 步行活动 的集 中区域 。步行道应 与
7 结 语
作 为 山地 城市 和工业城 市 ,道 路交通 的构建需 考虑地形地貌和各种交通流的特 点,规划 中 考虑路 应
网结构 、步行系统和公交系统 。如何从规划设计角度
入手 ,建设现代化的符合山地城市特征的多层次综合 交通体 系 , 是我们 今后规划 设 计需关注 的重 点 。 仍
的连接 。线路 非直线 系数变化 较大 ,通过次 干路 、
支 路深入 社区 。公交辐 射线路 主要服务 于周边 与 中 心 城联系密 切 的城镇和 中心城 之 间的客 运需 求 ,作
为优 先发展 公交 、城 乡统筹 的措 施之一 ,方便群 众 经济 、便捷的出行。
在 ,感 受到城 市 的活力 与多变 。在步行 道 的节点位
要 途径 。工业 组 团和居 住组 团之 间的钟摆式 交通 ,
可 以通过公路划 分为干 线 、支 线和辐射 线

工业园区交通改造规划研究——以蛇口谷网交通规划为例

工业园区交通改造规划研究——以蛇口谷网交通规划为例
Ab s t r a c t : As i n d u s t y r u p g r a d i n g r e q u i r e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i n d u s t r y z o n e s C a l l ’ t s a t i s f y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ma n y c i t i e s .T h e r e f o r e,t h e s e i n d u s t r y z o n e s s h a l l b e r e - f o r me d a n d i mp r o v e d .T hi s p a p e r i s a n e x p l o r a io t n i n t o t h e t r ns a p o r t a t i o n s y s t e m i mp r o v e me n t ,g i v e n t h e c a s e s t u d y o f S h e k o u Va ll e y . An e mp i r i c l a na a ly s i s o f t h e c u r r e n t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nd a e x i s t i n g p r o b l e ms i s p r e s e n t e d,f r o m r a i l t r ns a i t ,r o a d n e t wo r k,p u b l i c t r a n s p o t r nd a s l o w t r ns a p o t r es r p e c t i v e l y .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p ob r l e ms ,s o me p r a c i t c a l s o l u t i o n s a r e p op r o s e d. Ke y wo r d s : I n d u s t y r z o n e;T r a n s p o t r a t i o n p l nn a i n g;Re f o m ;Ci r t y u p g r a d i n 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都面临着结构性的转变,工业企业的土地利用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用地朝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大量的工业园得以形成。

工业园道路交通规划是工业园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广州市从化明珠工业园为案例,对工业园的道路交通规划总结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法。

1影响工业园区道路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的因素道路交通是为人流和货物流服务的。

工业园的人口结构组成以及货物组成与城市的人流以及货物流的组成有较大的区别,进而导致交通出行的差别。

因此,工业园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与一般城市交通规划区别对待。

1.1工业园人口结构分析
工业园的人口组成结构与一般城市人口组成结构完全不同。

一般城市人口是以本地户籍常住人口为主,包括不同年龄段、从事各种职业的从业人员,也包括退休人员、上学人员等。

工业园的人口主要是企业员工,以年轻的外来人口居多。

根据外来人口的职业特征分析,从事生产、运输等劳动强度大的职业的比例很大。

出行的目的主要以上下班为主。

1.2用地要求分析
工业园用地功能性质较为单一,而且工厂的建设一般要求用地面积较大,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较低,因此需要较大的地块来进行建设;而城市用地功能性质较为复杂,土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都较高,用地的地块一般划分较小。

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道路路网的密度和布局。

1.3出行目的
工业园的货物流是由特定的工业园发展定位性质决定的。

在特定的工业园,不管是原材料、半成品,还是最终产品,其货物流种类都是相对固定、单一的。

在工业园人口组成中,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出行次数相对较少、出行目的相对单一,主要是上班、购物,满足对基本生活的需求。

1.4出行方式
外来人员在工业园内居住,其出行的范围主要在工业园区内,距离较短,通常选择步行或自行车,而要离开工业园的出行通常选择公交车或自行车。

1.5交通需求量
工业园规划中要考虑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指标。

在计算这个指标的时候,对于外来人口集聚地区,必须充分考虑到外来人口因素,否则,交通运输的发展将会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如何在实际中考虑外来人口的量的问题,必须结合城市的实际,对城市交通做一个具体的调查,确定外来人口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根据一些学者的调查,发现外来人口对城市内部交通运输的需求甚至大于城市本地居民。

2广州市从化明珠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实例2.1概述
明珠工业园位于从化市规划区的西侧,京珠高速公路东侧,交通条件优越,受水源保护区的限制较小,地势相对平缓,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基础。

规划主要由综合服务管理区、商业贸易区、产业园区、物流与交通功能区以及道路交通系统等5个部分组成。

主要分为东区和西区两个区。

工业园道路交通规划研究分析
熊晓冬张润朋
(广东省城乡设计发展研究院,广州510045)
摘要:在分析工业园规划与其道路交通规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人口结构、用地要求、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和交通需求量等五个方面介绍了影响工业园区交通道路的因素。

最后以广州市从化明珠工业园道路交通规划为例,对工业园道路交通规划所涉及的路网结构、道路面积、道路网密度和道路断面形式等各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工业园道路交通规划总结出了一些可行性方法。

关键词:工业园区道路交通规划明珠工业园
○道路与交通○
2.2路网结构
明珠工业园是一个以发展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外迁产业为主的工业区。

其发展定位决定了路网格局应以方格网布局为主。

由于工业园的道路交通出行目的相对较为单一,因此层次性较为清晰。

规划明珠工业园的道路系统形成以方格网布局为基础的三级骨架结构。

2.2.1对外交通干道与园区主干道
构成一级骨架的对外交通和园区主干道有“三横三纵”,其中对外交通干道东西向和南北向各一条,园区主干道“两横两纵”。

园区主干道主要功能是连接园区与对外交通干道、园区各组团之间,为园区生产性交通干道,其中南北向和东西向各两条。

2.2.2组团主干道
构成道路系统二级骨架组团主干道主要是连接组团内部交通。

规划组团主干道是沿着各组团的外围,形成组团的环路结构。

环路结构可以使中间的土地利用率更高。

组团主干道是组团内部交通与组团外部交通的连接线。

2.2.3组团次干道
组团次干道是组团干道的下一层次道路,构成了道路系统的三级骨架结构,按照400m的宽度,布局组团次干道,形成400m长、400m宽的地块,总体呈网格状道路格局。

这样的路网格局有利于一些大企业对大地块用地的需求,同时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分割来满足不同企业的用地需求。

2.3路网指标选定
2.3.1道路面积
GBJ137—19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GB50220—19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结构中,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 ̄15%。

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 ̄20%。

规划道路广场用地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标准(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 ̄15m2。

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 ̄13.5m2/人。

明珠工业园规划道路用地面积占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为16.12%,人均道路面积为17.76m2,基本符合上述标准的要求。

2.3.2道路网密度
道路网密度反映了规划区内的道路的建设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城市用地面积上有道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为km/km2。

一般认为干道恰当的间距为600 ̄1000m,相应的干道网密度为2 ̄3km/km2。

明珠工业园园区用地形状呈南北向带状:南北向较长,达7710m,东西向较窄,只有800 ̄1500m。

这使得园区南北向的交通流较大,需重点解决园区南北向交通。

园区东西距离800 ̄1500m,按照主干道间距600 ̄1000m的要求,需有至少两条主干道。

整体而言,明珠工业园的道路网密度要高于一般城市的干道网密度。

2.4道路断面形式
明珠工业园规划园区道路断面采用“高密度、窄断面”的布局处理方式——
—较高的道路网密度和合适合理相对窄的道路断面(从道路设计的角度来看,双向四车道是最经济最高效率的车行道断面形式,而后每增加一条车道,该车道的行车效率将呈大幅度下降)。

根据道路的使用情况来看,四车道的实用率最高、最经济,故明珠工业园主干道以道路红线25m、四车道为主,占主干道总长度的68.64%,而且较高的道路网密度更方便交通出行和分流。

100m的南北大道以及42m的主干道都设置了较宽的绿化隔离带。

100m道路红线道路两侧分别设置了20m的绿化带,42m主干道两侧也分别设置了11m的绿化隔离带。

另外,主要的道路断面都设置为双向四车道,而人行道的设置相对较窄,这跟工业园内货物流比重较大的出行目的相一致。

3结语
工业园的开发建设往往是在一些开发较少甚至在几乎没有任何开发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因此有更好的条件建设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

与一般城市道路交通相比,工业园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层次性将更加明显;道路网密度(主干路)以及人均道路用地面积比一般城市道路设置指标要高,以满足工业园对道路交通需求较大的特殊性;道路断面的设计上,工业园的道路断面应充分考虑其货物流与人流的构成特点,设计符合具有高效率的道路断面。

工业园的道路交通规划还与工业园的发展定位、用地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地质等)、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交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一个适应工业园发展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形成一个具有适应性、前瞻性的道路交通网络,实现工业园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收到修改稿日期:2005—05—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