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下《印度》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下《印度》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下《印度》教案

人教版地理七下《印度》教案印度

重点: 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工业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印度的粮食生产。

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人口增长的特点及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关系。

考点: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印度的人口特点;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

课前预习:

1、读课本图7.34找出:、找出印度主要的陆上邻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

缅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并说出这些国家分别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2、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

3、对照“世界气候分布图”,看看印度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以图7.38位例,分析该

类型气候的特点。

4、印度的降水变化主要受季风影响。阅读课本p37图7.39和图7.40,并对照图7.38,

说出印度雨季(6——9月)和旱季(10月——次年5月)时的盛行风向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5、读课本图7.43找出印度主要城市: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班加罗尔;及印度矿

产资源、棉花、黄麻、和工业的分布。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位于我国的西南面,属于南亚,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1、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10°N—30°N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南部,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邻国位置:北临、尼泊尔、不丹;东临缅甸和孟加拉国;西北部巴基斯坦;

南部隔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

2、历史和文化:世界文明古国,18世纪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独立,1950年成立共

和国;著名建筑:泰姬陵

3、人种:主要为白色和黑色人种

4、人口: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人口增长速度快,有人预测印度在本世纪中叶将会超过,

称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5、众多的人口对印度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6、首都:新德里

二、自然环境:

1、地形(分三部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中间的恒河平原,南部的德干高原。

2、地形特点:平原、高原,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广的国家。

3、主要河流:恒河,从孟加拉国的恒河三角洲注入孟加拉湾,被印度人称为“圣河”和

“印度的母亲”。

二、水旱灾害频繁

1、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

雨季(6—9月)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西南风),旱季(10月—次年5月)风从大陆吹向海洋(东北风)。由于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水旱灾害频繁。乞拉朋齐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

3

难点突破

2、绿色革命:由于人口增长太快,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印度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60年代后,实行了绿色革命,粮食不仅能够自

给,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印度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和小麦。

4、印度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知识归纳)

三、发展中的工业

1、主要矿产资源:煤、铁、锰

2、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之间的关系:(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可以节省运费,降低成本)

3、主要城市及特点:新德里:首都;

加尔各答: 印度最大的麻纺织中心,最大的城市;

孟买: 印度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最大的港口;

班加罗尔:印度软件工业中心,新型电子中心。

4、工业特点——发展中的工业

独立后在原有纺织工业和采矿业的基础上,发展起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

和棉麻纺织工业,而且在高新技术产业如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4

初中地理教案-日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一、课程标准要求与分析 课标要求:①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 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②学生需 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 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③学生要会分析不同 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课程分析:①通过图表“历史上的人口增长”分析、说明人口 增长不同时期的增长快慢是不一样的;②通过多则阅读材料分 别说明并且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即“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③本章节是关于人口问题的内容,和当前社会现 实比较接近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表、阅读材料分析说明人口增长的三种基本模式;阅读部分通过说明不同地区的资料,以此来分析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形成因素以及其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阅读部分也对三种模式分别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阅读部分的分析,提高读图析图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学会阅读各则材料来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以及理解

每种模式的意义;了解多个地区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从而对人口增长模式有进一步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口增长模式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联想到现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人口增长既不能过快也不能停滞不前;应该保持在自然环境能承载的范围内。 三、教材分析 本章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学生对人口方面的问题并没有很深刻的认识以及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无形中让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一些基本认识,为接下来几章节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章节“人口增长模式”有三部分内容:一是“高-高-低”模式;二是“高-低-高”模式;三是“低-低-低”模式。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1.多媒体演示 2.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结合起来 3.图表分析法、比较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 2.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安国市关汉卿学校马丽君 【设计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行,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正在受到巨大冲击,探究性学习的观念正在不断深入人心。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不仅是一种静止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分析、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甚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从而达到学会学习,。本着以上观点,我进行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未来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

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作为刚刚步入初一的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地理学习上可能存在差异性,基础弱特别是读图、识图能力差的学生不一定能适应探究式的教学,设计畅所欲言、答疑解惑很必要,学业优良的学生会不满足于教材现有内容,会提出一些边缘性或更细的问题,教师不能限制其思考,在课堂上或课下进行指导,从而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备课

七年级地理上册单元备 课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单元备课 (一)本章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章是整个初中教材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它的重中之重,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以前没有真正的学习地图,地理空间学习能力较差,而我校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等原因,在地图等方面了解的,这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本章既是理解的难点,也是记忆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加以分析。(三)教学目标: 认识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并且能用相关数据描述其大小;学会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观察并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且能够用景卫网确定地球上任一地点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四)教学策略: 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经线和纬线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地认识,观察并运用地球仪。 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地把有关图片和Flash动画展示给学生,达到培养他们空间思维能力的目的。 (五)课时安排: 共九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4课时; 《地球的运动》2课时; 《地图》3课时 第二章《陆地与海洋》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中世界海陆分布图大势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基础,与经纬网一起构成地理学系的最基础的章节,对以后的地理学系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重点及难点) 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教学方法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三)教学措施: 1、突出重点,学习过程练习化。重点练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通过指地图、指空白图、填图、绘图、联系等相关步骤对大洲大洋的相对位置、大洲大洋相对于经纬线的位置、相对于半球的位置进行充分联系。 2、海陆变迁侧重于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运动学说的掌握并运用解释地理现象。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单元备课 (一)内容分析: 本章的教学内容包括世界人口和人口问题、世界语言和宗教,观念教学是这一章教学的重点,通过本章教学旨在帮学什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懂得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说出世界主要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举例说明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 5、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举例说明聚落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三、教学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位置和范围教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位置和范围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用学习亚洲位置、范围的方法分析其他大洲的位置和范围特点 教学难点:用身边或生活中的地理学会分析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教学过程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 1.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和。 2.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位置、位置和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3.读课本P2页图 6.1可以看出,亚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半球和半球。亚洲占据了大陆的大部分,北、东、南三面环绕着洋、洋和洋。 4.读课本P3页图 6.2可以看出亚洲的经纬度位置,亚洲北部的纬度达北纬度,南部达南纬度,经度位置大约在度至度之间。 5.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对、和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二)世界第一大洲 1.亚洲包括大陆的大部分以及周边岛屿,面积万平方千米,几乎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2.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因为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

七下人教版地理《日本》教案设计

第一节日本 教学目的 1.了解日本的位置特点及其对地形、气候、资源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掌握日本自然地理的基本特征。了解日本工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原因,掌握日本工业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工业区。 2.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来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 3.通过对日本经济特征的分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经济问题,乐于分析经济现象的经济意识;同时进一步认识科学文化知识及学习外国经验在四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加深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教学重点日本自然条件和经济特征。 教学方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结合。 教学用具《亚洲地形图》、《日本地形图》、日本景观图片。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已经从自然、经济等方面认识了东亚的一般特征,但是东亚各地又有明显的差异,囚此,我们还要学习东亚的国家地理。 [提问]除我国以外,东亚的其他三国,哪个国家在世界各国中更具有突出的特点?有哪些特点?(是日本。日本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日本的地理特征。学习时同学们要注意从哪几方面分析和如何进行分析。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东亚地狭人稠的岛国——日本(板书) [提问]从黑板题目看,说明了日本的哪些方面的特征?(位置、领土、人口等方面)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基本情况,也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特点开始学习的。 一、位置、领土、人口(板书) [读图]指导学生根据《日本地图》,说出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特点。(地处中纬度地区,东亚的东部边缘,东临太平洋;是由若干个岛屿组成的一个岛国,领土大致沿南北方向延伸。)并指导学生利用比例尺,在东亚的政区图上量算北京至东京的直线距离。使学生在了解日本的位置范围的基础上,了解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近邻。 [提问]根据《世界人口分布图》或者东亚四国人口统计表,说明日本人口有什么特点?(人口稠密,平均密度为300人/平方千米,是四国中最高的。)[小结导入]日本是地处中纬,亚洲东部边缘,太平洋沿岸的一个岛国。这种位置特点对日本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有什么影响呢? [读图]读《日本地形图》,并指导学生认识日本地形的特点。(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岖,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关东平原,没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师讲授]日卜厂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别是活火山,日本领士占全球内也面积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图]指定学生朗读图下的说明,并帮助学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观特点及其成因。(圆锥形——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温泉——地下热能的表现,积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气候温湿、土壤肥沃。)

【K12学习】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特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完成P3活动二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

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置,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置、面积、范围。 亚洲是世界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七年级下册地理单元备课

单元备课:《地理》(七下) 第六单元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内容简析 本章是学习区域地里的开篇之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册教材中只安排了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学习其他大洲的方法,即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相关地图和资料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等。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教学目标一、自然环境 1、学会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分析亚洲的地理位置。 2、了解亚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识记主要地形区、主要河流及其分布。 3、理解亚洲的气候主要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4、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间的关系。 二、人文环境 1、识记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东亚、东南亚、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2、理解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4、理解亚洲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重点、难点1、亚洲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地理位置、地形、气候) 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掌握地形地势特点;阅读亚洲气候图分析气候特点;会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 2、学习大洲的基本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总结方法: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环境。 课时安排第一节自然环境约1课时第二节人文环境约1课时复习课约1课时 改进建议

第七单元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 教师:时间:集体备课 内容简析 本章主要是通过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学习研究区域地里的方法。本单元共四部分: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一节日本 1、自然地理特征 2、经济特征 3、民族与文化特征 第二节东南亚 1、“十字路口”的位置 2、热带气候与物产 3、地形与城市分布 4、华人华侨集中地 第三节印度 1、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地形和气候 3、发展中的工业 4、工业城市及工业中心的分布 第四节俄罗斯 1、世界面积最大的国家 2、地形特征 3、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5、自然资源丰富 6、以铁路为主的交通 7、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8、主要的城市和港口 教学目标1、日本的地理位置。 2、东南亚的地形与河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以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印度的工业与农业。 4、俄罗斯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特征、主要城市和港口。 重点、难点1、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说明某地区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并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特征。 课时安排第一节日本第二节东南亚第三节印度第四节俄罗斯复习课 改进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日本教案

第一节日本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工业区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利弊;自然环境与经济文化的相互联系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外出踏青的季节。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的旅游团游览了亚洲的名山大河。接下来旅游团将要去一个国家进行旅游,领略异域风情,感受自然之美。 猜一猜:这次去旅游的目的地是哪个国家? 二、讲授新知 1.自主学习日本的位置、领土的组成: 地图──日本海陆位置、确定旅游地与中国的位置关系、组成(四个大岛)、主要城市位置(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城市)等。 2.日本的气候 气候──引导学生根据气温和降水变化曲线,判断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概括气候特点(与北京比较)解决穿衣问题和雨具。 3.日本的交通 交通工具──海陆位置──岛国──轮船(与中国隔东海)或飞机。 4.日本的饮食 食:展示日本的传统饮食图片,如寿司、各种鱼片等。其中寿司的制作除主料大米外,其他大多为海产品(紫菜、鱼片),市场上也有很多海产品。师:日本人为什么那么爱吃鱼? (归纳)海陆位置──岛国──饮食习惯 5.讨论: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1)日本为什么多山、多火山和地震? 归纳: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处,地壳活跃,所以多山、多火山、多地震、多温泉。 (2)日本有很多火山。火山能给人类带来灾害,但是,在火山非活动期间,能够利用火山为人类造福吗?

(3)日本经常有地震发生,每年有感地震多达1500多次。尽管日本地震多,但是每次地震死伤的人数很少。因为每年9月1日日本都要进行防震演习。只要大家掌握了地震知识,大家就不用慌张了,你了解防震知识吗? 活动1:防震模拟演习 模拟演习:(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抽取情景题签,学生作出相应的反映)情况一:你正行走在高楼旁的人行道上…… 情况二:你正在驾驶一辆汽车…… 情况三:在山坡上感到地震发生…… 情况四:在海边,如发现海水突然后退,比退潮更快、更低…… 情况五:地震时,你正在商场、书店、展览馆等处…… 情况六:正在上课的学生…… 活动2:地震后的自救 生:畅所欲言,教师及时纠正或指导。 (归纳)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国家 6.教师:你认识哪些品牌呢?怎样认识的? 教师多媒体展示我们生活中的日本的工业产品。 【设计意图】在我国市场上经常会看到日本的工业产品,这一环节虽然小,但是一下子拉近了地理与学生的距离,会让学生明显地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 过渡:那世界其他的地区有没有日本的产品呢?我们来看一下实际情况。请同学们观察图“日本主要产品的输出地”,找出日本的工业产品还出口到哪些地方? 【设计意图】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生在读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清楚地感受到日本经济的发达。

初中地理教案日本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日本》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日本》的第一课时,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同学们学完亚洲后已有了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以后还会学习东南亚、印度、俄罗斯等?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学习日本,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国家地理的一般方法,“日本”一节不论在新教材还是老教材中,都是重点讲解的国家,且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日本第一课时部分内容主要为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多火山、地震的成 因及预防。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已有了一定得基础,通过板块运动学说的学习也了解了一些地震发生的原因。但学生对灾害的影响和预防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些知识点也就成为本节课学生探究的重点。 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初一学生,经过前半学期的观察,感觉学生的基础较好,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完全有可能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另外,学生通过学习本册书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也积累了一定的读图、识图能力和活动探究能力,让学生独立或在合作中进行读图、识图并分析相关问题,更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以上都为本节课以探究活动为主来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适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机会也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流水账似的全部详细过一遍,必须有所取舍,才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计划采用活动讨论法、情境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交流合作等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好本课涉及的新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活动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探究使学生的认识经历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有一个飞跃。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表格版】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 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及范围。 能力目标 1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 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 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亚洲的位臵特点; 2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臵 纬度位臵: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臵: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 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饿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臵、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臵、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 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重难点: 重点是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难点是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世界地理集体备课教案

西亚、北非 一、西亚和北非 西亚-[读图识记]1.主要国家(石油、战争),沙特、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卡塔尔首都,伊拉克的邻国;2.阿拉伯半岛、安纳托利亚半岛(高原)、伊朗高原、两河平原、河流、;3.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五海;4.北回归线 北非-[读图识记]1.五国;2.北回归线;3.运河、海峡、地中海、红海 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⑴ 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沟通大西洋、印度洋,联系亚欧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红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湖)之间,还有苏伊士河和土耳其海峡控制海上交通要道 ⑵ 高原为主的地形:有阿拉伯高原、伊朗高原、小亚细亚高原等,平原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及两河流域,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世界陆地表面最低处死海(-400米) ⑶ 炎热干燥的气候:大部分属热带沙漠气候,干燥少雨,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地区属地中海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最大的沙漠。地表植物稀少,地下石油丰富 无流国——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科威特、阿曼等七国降水很少,地面没有河流。 2、居民和经济 ⑴ 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为主的社会:白色人种,半数为阿拉伯人,以阿拉伯人为主的国家被称为阿拉伯国家。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的发源地。 ⑵ 世界最大的石油库和磷矿库 西亚和北非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出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 西亚石油以波斯湾为中心,沙特、伊朗、科威特、伊拉克为主要产油国,北非石油分布在撒哈拉地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为主要产油国 油田特点: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 输出:输出量占生产量的90%,输往西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A 油田油管 地中海、红海沿岸 路 线 B 波斯湾 西欧、北美(过好望角运输量最大) C 波斯湾 日本 北非摩洛哥一国的磷酸盐占世界的3/4,磷酸盐生产是该国的经济支柱 ⑶ 畜牧业和灌溉农业 畜牧业:比较发达,游牧为主。安卡拉羊毛和阿富汗紫羔皮著名 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平原和绿洲地区,枣椰是绿洲农业的代表植物,椰枣是伊拉克特产 [注意]北非是非洲工矿业最发达地区 3、埃及 [读图识记]1.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2.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3.北回归线;4.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注意]中东问题:领土、石油、水源、宗教、外国势力插手等。 马六甲海峡 好望角 油管 苏伊士运河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地理教案可以作为学校评价地理教师教学的标准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希望你们喜欢。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范文世界的气候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

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景观图片 2、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精品教案(推荐)

第五章自认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日本教案

第一节《日本》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主要介绍日本的自然环境,共有四个小标题,由“东亚的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这四个小标题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后面的内容“发达的经济”和“主要的城市”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学情分析 日本是我们的邻国,经济发达,工业产品在我国深受欢迎,近代侵略我国,犯下了滔天罪行等,学生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课先请学生谈谈印象中的日本,激发兴趣,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导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平原狭小,海岸线曲折,多港湾的地 形特点、温湿的气候特点。 3、根据资料和图片,说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情况,以及东西融合的文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计算日本的 人口密度。 2、通过分析多日本火山地震的原因及火山的危害、火山在非活动期间可开辟为旅游地和 学科研究基地等,培养学生辨证地分析地理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同学们的避震抗震意识,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信心与能力。 3、用比较法,对北京与东京的气温、降水资料进行比较,掌握日本的气候特征。 4、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二、情感目标 通过日本古代在政治体制、文化、建筑、服装、茶道、书道等深受中国的影响,以及近代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忘国耻;激发同学们要勤奋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把祖国建设好的强烈愿望。 三、教学重点

初中地理《日本(10)》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章走进国家 第一节日本教案 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新的课程标准对认识国家地理有九点目标要求(课标):(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二、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介绍日本的自然环境,共有四个小标题,由“东亚的岛国”、“多山的地形”、“温湿的气候”、“东西融合的文化”组成,这四个内容既能让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气候、文化特点,同时又成为后面的内容“发达的经济”和“主要的城市”作铺垫,让学生通过对日本

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 之处,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设计思路: 1. 播放优美的乐曲于课堂中,利用视频、动画、代表性图片等 强大的信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复 杂的地理变化过程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来。 2. 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活动的设计,不仅在课堂上丰富了学生的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和学习认识一个国家 的基本方法,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 通过在日本的衣食住行活动让学生了解并学会分析人地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范围和主要组成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掌握一些最基本应 对地震的自保常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地图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和分析地图及相关资料的方法辅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交流探讨等过程,体会用图学习的方法,形成探究 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关注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习惯;加强减灾、防灾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认识多火山、地震的岛国。

新人教版初一地理上册全册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全册教案(整理) 与同学们谈地理 知识教学点: 1、知道地理课的学习内容。 2、知道学习地理的目的、意义。 3、知道学习地理课的学习方法。 能力训练点: 1、初步学会举例说明学习地理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挑战心理、冒险心理和坚韧性、求异性等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德育渗透点: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是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 2、通过为什么要学地理,帮助学生树立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人类家园”——地球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为什么要学习地理?从学生日常生活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入手,让学生“想一想”。让学生从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出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继而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怎样学好地理?首先指导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每一章的重要内容。学好地理的方法是“三多”,即多动脑筋想一想;多阅读运用地理图表;多参加地理课外活动,如阅读地理书籍,看电视、读报刊中的地理新闻,在现实生活中汲取地理知识和营养。 2、难点:让学生理解怎样处理好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此难点,结合当时国内外新闻地理内容,通过教师举例说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教学方法:学生自由发言,并且讨论。学生学法: 1、学生结合小学已学过的自然课常识,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用途。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学生阅读教材第二页中的彩图,思考他们是否与地理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