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盈余管理的Roy-Chowdhury 模型
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高管特征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杨玥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及其质量一直是社会各界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影响企业盈余管理的众多因素中,高管因素不可忽视。
本文以高管背景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高管背景特征及盈余管理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对现有文献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高管异质性;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一、盈余管理的度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蔡春等(2011)指出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操控真实交易活动或者控制交易时间实现,最终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有利于企业获得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应计盈余管理是利用会计政策或者会计估计进行的非正常应计项目操纵,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
其具体的测度模型包括:Healy模型(1985),DeAngle模型(1986),Jones模型(1991)以及之后的修正的Jones模型(Dechow等,1995),而其中,修正的Jones模型使用较为广泛。
真实盈余管理的测度大多采用Roychowdhury模型,其主要通过费用操控、销售操控以及生产操控三种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考察企业是否进行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活动。
二、高管背景特征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理论基础1984年,Hambrick和Mason提出的“高层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即“UE”)为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以“高层管理团队”(Top Management Team,“TMT”,简称“高管团队”)特征为切入点来研究其对企业战略选择、行为选择及公司绩效等方面的影响,为研究者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图1 Hambrick & Mason高层梯队理论框架三、高管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1.高管的测量指标关于高管背景特征的测量指标,最初,Hambrick和Mason提出的理论中只包含了年龄、职业技能、其他工作经历(工作经验)、教育背景等。
内部控制、研发支出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绩效

内部控制、研发支出真实盈余管理和企业绩效作者:夏宇轩来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9年第01期摘要: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有关盈余管理及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文献,着重关注基于研发支出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进一步分析内部控制在抑制该盈余管理行为、提升企业绩效上发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内部控制;研发支出;真实盈余管理;企业绩效盈余管理可分为应计制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类。
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部监管的日益严格,我国上市公司越来越倾向于采用隐蔽性更高的真实盈余管理。
所谓真实盈余管理,是通过构造真实交易进行盈余操纵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操纵销售、操纵生产成本和操纵酌量性费用三部分(Roychowdhury,2006);其中,酌量性费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研发支出。
Dechow(1991)发现,行将离职的CEO会通过削减研发支出来提升公司的短期盈余水平。
Graham等(2005)的调查显示,约80%的财务总监有意愿通过减少研发支出来实现目标利润。
Gunny(2005)认为,如果管理者背负着盈余目标,又难以对应计利润进行操纵,就会有动机来削减研发支出。
在我国,伴随着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基于研发支出的盈余管理也逐渐受到关注。
朱红军等(2016)研究发现,管理层会通过削减研发支出来达到“保盈”目标,且这种行为在具有强烈盈余管理动机的“微利”或“微增”公司尤为明显。
盈余管理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那么如何治理就成为讨论的热点。
SOX法案颁布后,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出现,其结论却存在较大分歧。
“内部控制有用论”认为,良好的内部控制能有效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高的盈余操纵水平。
具体到不同的盈余管理手段上,方红星(2011)发现,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同时抑制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对而言,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或取得合理保证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
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基于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

2016年2月第19卷第4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Feb.,2016Vol.19,No.41 IPO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背景我国证券市场是由政府主导的,作为政府管制的产物,企业的发行上市资格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取得IPO发行许可就在一级市场上获得一种潜在的价值,即“壳资源”。
企业如果能获得IPO资格,不仅可以上市“圈钱”,为企业做大做强注入“血液”,而且可以提高企业声誉,实现“名利双收”。
然而,其上市资格的获得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近三年连续盈利、标准审计意见等约束条件决定着企业能否发行股票,同时为了提高股票发行价,IPO企业会有强烈的动机进行财务包装,勉强或欺诈上市。
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在IPO前后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在新股发行前,管理层为使公司股票更有吸引力,有强烈的动机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利用会计处理的灵活性来提高盈余水平,从而达到美化财务报表进而取得更高的股票发行价和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盈余管理包括基于应计项目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应计盈余管理)和基于真实交易的盈余管理(以下简称真实盈余管理)。
在以往研究中,应计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随着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制度的日臻完善以及监管部门审查力度的加大,应计盈余操控的空间越来越小,公司高管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真实的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因为真实盈余管理是借助规划真实的经营活动来调节企业的财务数据的,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更具有隐蔽性,一般投资者很难察觉。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中将真实盈余管理话划分为主要的3类:其分别为酌量性费用操控(比如:减少广告费用、员工的福利费和培训费等);生产操控(比如:过度生产实现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等)和销售操控(比如:异常降价打折促销、放宽信用等)。
基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以创业板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IPO真实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

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综述内容提要:盈余管理是一个与投资者保护和会计准则制定紧密相关的重要问题,它已 经成为会计乃至金融、经济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盈余管理可以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研究中必须解决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的问题。
本文对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真实盈余管理手段及实证模型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应计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 实证模型一、概述盈余管理是经营者运用会计方法或者安排真实交易来改变财务报告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对公司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以报告盈余为基础的合约(Healy and Wahlen ,1999)。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除了操控非正常应计项目,管理层还可以操控经营、筹资和(或)融资等实际交易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
学界把这种通过操控真实的交易活动,以误导利益相关者并使其相信企业是通过正常的经营活动达到盈余目标的盈余操控行为称为真实盈余管理。
比较而言,应计盈余管理受企业会计弹性和外部监管的约束较大,其对企业未来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应计项目的反转以及盈余在不同期间的平滑,而真实盈余管理则会对企业现金流以及企业的未来经营业绩和企业价值产生影响。
本文对近年来盈余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这些模型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盈余管理实证模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启示。
二、应计盈余管理估计模型实证研究中首先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识别和衡量盈余管理(包括应计盈余管理和真是盈余管理)。
而应计盈余管理的估计模型主要有:随机游走模型、Jones 模型以及修正的Jones 模型。
(一)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和考虑成长因素的应计利润预期模型1.应计利润随机游走模型这一模型假设公司上年度的应计利润总额为未经管理的应计利润额,本年度应计利润总额与上年度的差额部分,为被管理的操控性应计利润部分。
换句话说,该模型假设公司历年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遵循随机游走,其表达式为: t t t TA TA ξ+=-1或t t t t TA TA TA DA ∆=-=-1其中,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总额;t DA =第t 年的操控性应计利润;t TA ∆=第t 年的应计利润变动额。
企业生命周期、Roychowdhury模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影 响企业 调增 收益或调 减收益 与企业 生命周 期的关 系假设 进 行实证 检验 。研究 的结论可 能与企 业生命 周期 因素有很
大的联系 。
一
、
Ro c o h r y h wd uy模型 与真 实活动 盈余 管理
盈余管理时,成长期盈余管理程度最高,而衰退期盈余 管理程度最低。李增福 、郑友环 ( 0 0 对基于避税动 21 )
( )研究 假设 的提 出 一
控三 种 常用 的真 实盈 余管 理 方式 ,选 取 异常 经 营活 动 现 金流量 ( C O) 常生产 成本 ( P O A F 、异 A R D) 和异 常可操 控性 费用 ( D S X )作为衡 量 真实 活动盈 余 管理 程度 A IE P
的计量 指标 。
盈余偏误 ,且均为向上的真实盈余偏误。
假 设 ( :相 对 于成 熟期 的企 业来 讲 ,处 于 成 长期 2)
和 衰退 期 的 企业 ,其 真 实盈 余 管理 程 度均 高 于成 熟 期 的 企业 ,且 均进行 向上 的真实 活动盈余 管理 。 ( ) 二 样本 与数 据 本 文 以 我 国沪 深 A股 所有 上市 公 司为 研 究对 象 ,选 取 其 20- 2 1 年 7 的资产 负债 表 、现金 流量 表 、利 05 01 年
证研究 , 与以往不同的是 , 张、李对传统的应计利润盈余
管 理 进 行 了分 方 向 检验 ,结 果 发 现 :( )在不 区分盈 余 1 管理 方 向时 ,成 熟期 盈 余 管理 程 度 最低 ; 2 在 正 向盈 ( ) 余 管 理 时 ,成 熟 期 的盈 余 管理 程 度 也最 低 ; 3 在 负 向 ( )
年可操控性费用的实际值 ,其计算公式为:实际可操控
真实盈余管理:国内外研究综述

响 了公司 的经营行为且可选择 的手段更多 、 更 为隐蔽 , 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 的重视 。 二、 真 实盈余管理 : 国外研究综述
早在 1 9 8 9 年, S c h i p p e r 就首次指 出盈余管理应囊括真实盈余 管理 。她将盈余 管理定 义为“ 对外公布财报过程中 , 有 目的的干 预行为 , 以获得一定 的私人 收益的行为…. . 将这一定 义稍 加扩 展 , 通过适 时性 财务决策来改变报告收益 的真实盈余 管理也是属于盈 余管理 的范畴” 。 虽然早有学者这样指出 , 学术界针对盈余 管理的研究仍侧重于应计项 目 盈余管理 , 而对真实盈余管理 的研究却停滞 了很多年 , 直到本世纪初才有 了新的发展。究 其原 因 , 大概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 会计准则赋予会计人员一定的 自由裁决权 , 由于会计 准则存在漏洞 、 监督不利 、 内控体制不完善等原 因, 使得公 司经理人通过操纵应计利润来操纵盈余的空间较大。随着安 然 、 世通等会
票价格下降相关 。M o o r m a n & S p e n c e r ( 2 0 0 8 ) 研究 了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新产 品发布的及时性问题 , 结果发现一些上市公 司出现棘轮
( 华 侨大学工商管理学 院 福建 泉州 3 6 2 0 2 1 )
摘要 : 除 了传统 的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 外 , 上 市公 司还 可通 过操纵真 实经营活动来 实现 盈余 目标—— 即 真 实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 管理 大多偏 离了公 司的最优 经营策略 , 并将对上 市公 司的现金流和经营业绩带来 负 面影响 , 最终损 害上 市公 司的价值成长。大量的调 查研 究 已经证 明真 实盈余 管理确 实存在 , 而 目前 学术界仍 花 大部分精力研究应计项 目盈余 管理, 对上 市公 司真 实盈余 管理的研 究不足。本文将对 国内外学者针 对真实 盈余管理的研 究成果进行 总结, 以为后 期学者的研 究提供参考 。
媒体报道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

Sweeping over the Management | 管理纵横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64媒体报道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汪鹭萍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 100029摘要:媒体作为一种外部监督手段在当今社会的作用日益突显,尤其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其作用也日益加大。
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盈余管理的治理,在会计学界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
本文通过选取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加以手工检索的相应媒体新闻报道数及负面新闻报道数,实证检验了在媒体报道以及媒体负面新闻报道下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变化。
实证结果表明,媒体的报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上市公司进行对业绩有着长期影响的真实盈余管理活动。
关键词:媒体监督;媒体报道;真实盈余管理一、引言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快速发展,在这快速增长的经济中,投资者的目的是在尽可能低的风险下获得高收益。
财务信息质量是判断投资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自然地成为了投资者的关注点。
相对于国外资本市场,我国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影响财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降低了会计信息可信度。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为了影响企业对外财务报告中的会计数据,在企业盈利能力等财务状况方面误导利益相关者,而利用会计准则、财务报告和交易涉及中的判断来改变财务报告,它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媒体的监督作用在当前市场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作为一种外部的治理机制能够对公司治理起到一定作用。
Miller(2006)及 Dyck (2008)等人都指出媒体能够发现企业的舞弊行为,对保障财务信息质量有一定的作用,李培功等(2010)指出媒体能够积极有效地帮助企业改正其违规行为,同时媒体也可以对投资者产生舆论引导(于忠泊,2011)。
于忠泊、田高粱等(2011)从媒体关注角度出发研究盈余管理行为,并通过实证证实了媒体的市场压力假设,即上市公司管理者在媒体监督的市场压力下,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而会一定程度上进行盈余管理活动。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

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作者:来江来源:《商情》2018年第12期盈余管理历来是理论与实务界的热点问题,早期的盈余管理研究集中于研究企业的应计盈余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献发现,随着会计制度的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上市公司利用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被急剧压缩,许多公司“与时俱进”转而利用更加隐蔽的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特别是在世纪之初以“安然事件”为首的欺诈事件后,美国在2002年颁布了Saxbanes—Ox—ley法案。
财务总监更倾向于采用真实盈余管理,因为应计盈余管理比真实盈余管理更容易引起审计师和管理者的注意且操纵空问有限。
现有文献可归纳为以下三类: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和计量方法的研究;真实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一、真实盈余管理存在性和计量方法的研究(一)存在性Healy and Wahlen(1999)和Dechow and Skinner(2000)指出销售的增加、运输模式的改变、研发费用(R&D)和管理费用都可以被管理层用于盈余管理。
真实盈余管理被定义为管理层为了误导利益相关者而做出的违背正常经营活动的对真实活动的操纵(Roychowdhury,2006)。
与之相同,Graham et al’s(2005)发现财务总监更更愿意操纵真实活动来达到盈余要求,尽管这种操纵会潜在减少公司价值。
Cohen,Dey,and Lys(2008)比较了在SOX法案颁布前后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发现SOX之后真实盈余管理相较于应计盈余管理大幅上涨。
Cohen andZarowin(2010)发现企业在增发股票前后会同时利用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进行利润操控。
(二)计量方法为了计量真实盈余管理水平,Roychowdhury(2006)研究开发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算衡量模型(Roychowdhury模型)。
真实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现金流、可操控费用、生产成本,先根据Dechow et al’S(1998)模型估计企业正常的经营现金流、可操控费用和生产成本,再用实际数据减去估算的正常值,计算出异常,检验有无发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采用哪种方式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oy-Chowdhury 模型
总结,在每一个公司年度,用实际值减去正常值即可得异常经营现金流、异常生产成本和异常操控性费用的水平。
最后Roy-Chowhury 根据上述已经估计出的相关变量对企业存在避亏动机时是否进行盈余管理进行实证检验,并根据回归结果的统计检验来判断公司是否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及采用何种手段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CFO t −1/A t−1=α0+α1 1A t−1 +β1 S t A t−1 +β2 ΔS t A t−1 +εt (1) 其中A t 表示期末总资产,S t 表示t 期的销售额,ΔS t =S t −S t−1; 在估计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时,Roy-Chowdhury(2006)将正常经营现金流量水平 CFO t 表示为销售 S t 及销售增量 ΔS t 的线性函数,使用模型(1)按行业年度数据进行截面回归来估计每个公司年度正常的经营现金流水平。
PROD t A t −1=α0+α1 1A t−1 +β1 S t A t−1 +β2 ΔS t A t−1 +β3 ΔS t −1A t−1 +εt (2) 在估计正常的生产成本时,由于销售操控和生产操控都会对企业的销售成本和存货产生影响,R oy -Chowhury(2006) 将生产成本定义为 PROD t 定义为,正常生产成本加上正常的存货增长,并将正常生产成本表示为当期销售的线性函数,将正常存货增长表示为当期和滞后一期的销售增量的线性函数,利用模型(2)来估计正常的生产成本。
DISEXP t =α0+α1 1A t−1 +β ΔS t −1A t−1 +εt 3 在估计操控性费用 DISEXP t 时,如果公司在某年度向上操控销售以增加报表利润,即使公司没有减少操控性费用,将操控性费用表示为当期销售的线性函数会使得残差特别低。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Roy-Chowhury(2006)将操纵性支出表示为滞后一期销售的函数,并利用模型(3)来估计正常的操控性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