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化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特殊家庭结构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的中介变量。 具体来说 , 社会 支 持 通过 自我 和谐 的中介 作用 影 响 消极情 感 ,从 而 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水平 。③ 自我和谐与幸福感低 相关 。 汤 万杰 [ 9 1 对 高等 院校 教 师的 自我 和谐 及其 与主
观幸 福感 的关 系进 行 研究 ,结 果 发现 高 等 院校教 师 的 自我和谐 与 主观 幸 福感 相关 有 限 ,并未 达 到显 著
校园心理 2 0 1 5 年6 月第 1 3 卷第 3 期
J o u ma 1 n f c a m u u s L i f e &M e n t a l H e a l t h , J u n e 2 0 1 5 , V 0 1 . 1 3 , N o . 3
・
1 4 7・
幸福感 。
【 关键词 】 家庭 ;自我和谐 ;情绪
人 们 对 幸 福感 的关 注 已经 有 上 千 年 的 历史 , 但 是 幸福感 纳 入科 学实 证 的视 野却 得益 于 心理 学 的发 展 。研究 者将 幸福 感 分 为主 观幸 福感 和 心理 幸福 感
2 种 。主观幸 福感 是 以快 乐论 为基 础 的 , 而心 理幸 福
进 行调查 , 来 探索特殊 结构家庭 子女 自我和谐 及幸 福感现状 , 分析 自我 和谐 与幸福 感之 间 的关 系 。结 果发现 :
①2 5 . 8 %的特殊结构家庭子女处于低 自 我 和谐 的状态 ; ②性别对 幸福感及 自我和谐有显著影 响 ; ③ 相关分析发现
自我和谐程 度与心 理幸福感 及 自述幸福感 显著相 关 , 回归分析 显示 自我和谐 程度显 著预测 心理幸 福感 及 自述
有研 究者将 自我 和谐等 同于幸福 感[ 3 1 。 可 见 自我 和谐是 影 响幸 福感 的一 个重 要 因素 。总结 以往 的研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学习自我调节的关系:同伴行为模式的中介作用

究 .发 现 除 了个 体 自身 因素 ( 性 别 、 自我 效 能感 等 )外 ,外 部环 境 因素对 自我 调节 学 习能力 的影 响
也 很 大 根 据 生 态 系 统 观 .青 少 年 直 接 接 触 的 系 统— — 家庭 .是人 们首 先需 要关 注 的 因素 。
关键词
分类号
家 庭 功 能 .学 习 自我调 节 。 同伴 行 为 模 式 。
B8 4 4 . 2
1 引 言
随着信 息 时代 的到来 ,个 体 自我调 节学 习 的能
力 显 得 日益 重 要 。 自 Z i mm e r ma n提 出 自我调 节 学
发 现虽 然父母 教 养方 式 与孩子 的成 绩 以及 课 堂适 应 有 关 ,但 是 与孩 子 自我调 节 间的相 关 却 并 不显 著 。 这种 不 一致 可能 源于 家庭 功能对 个体 自我 调节 学 习 能力 的影响是通过 某些 中介 实现的
精 神分析 学认 为青春 期 的转 换 主要是 父母 和孩
青少 年 的 同伴 更 可能不 重视 对学 业优 秀 的追求 .本
文选 用 同伴 行 为模 式 ( p e e r r g o r l T  ̄)来 代 表青 少 年 的 同伴背 景 .同伴 行为 模式 指青 少年交 往 的 同伴 对 学业 表现 优秀 的追 求程度 .这对 青少 年可 能会有 重 要 的影响 .国外研究 表 明 同伴 行 为模式 与青 少年 潜 在 的风 险行 为之 间有 密 切 的关 系 .尤其是 药物滥用
行 为 模式 的发 展 特 点 . 以及 同伴 行 为 模 式 在家 庭 功 能 与 青 少 年 学 习 自我 调 节 关 系 中 的 中介 作 用 。结 果 表 明 :青 少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

大学生家庭环境对抑郁情绪的影响:人际敏感的中介及其干预1. 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抑郁情绪作为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还可能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适应造成长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家庭环境对其抑郁情绪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人际敏感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本文还将探讨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干预策略,以期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首先对家庭环境、抑郁情绪和人际敏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
随后,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验证家庭环境、抑郁情绪和人际敏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将揭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路径,并明确人际敏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2. 文献综述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家庭作为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其氛围、教育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均可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益凸显,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受到了广泛关注。
早期研究主要关注家庭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如家庭冲突、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压力等,这些因素通常被认为会增加大学生抑郁的风险。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家庭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如家庭支持、亲子沟通、家庭氛围等,这些因素对于缓解抑郁情绪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人际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在大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人际敏感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情绪、需求和行为变化的敏感程度。
研究表明,人际敏感的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人评价和态度的影响,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探讨人际敏感在家庭环境与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干预方面,现有的研究多从改善家庭环境和提升人际敏感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通过加强家庭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优化教育方式等手段改善家庭环境,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支持的成长环境。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自我和谐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第33卷第5期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933N〇.5 2017 年 10 月____________Jo u rn a l o f N o rtli C h in a U n iv e?ity o f W a te r Resources and E le c tric P o w e r!S o cial Science E d itio n)_____________Q c t2017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自我和谐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魏艺铭!,白艳巧2(1.河南大学学生工作部,河南开封475000;2.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学工处,河南郑州451464)摘要: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个体对自我的认知与评价最初起源于家庭。
大学生处在人生 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与家庭成员的亲密程度不仅对自我和谐的发展产生影响,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其对生命意义的体验。
家庭亲密度可以有效预测其生命意义感,而自我和谐在家庭亲密度和生命意义感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改善大学生的家庭亲密度,增强自我和谐,可以提高其生命意义感。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亲密度;自我和谐;生命意义感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444(2017)05—0113—03生活中不难发现,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度越高,个 体在家庭中所感受到以及实际所获得的家庭支持就 越多,因此产生的生命价值感和意义感也就更强。
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与家 庭成员的关系影响着自身发展,也影响着其对生命意义的认知和体验。
本研究拟实证探讨大学生家庭 亲密度、自我和谐与生命意义感的关系。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一) 研究对象在河南省、山东省的四所高校中随机选取+03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490份有效 问卷,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86%。
其中:男生209 人(42. 7%),女生 281 人(57. 3%);大一年级 159 人(32.4% ),大二年级152人(31.0%),大三年级 104人(21.2%),大四年级75人(15. 3%);独生子 女166人(33. 9%),非独生子女324人(66. 1%); 农村生源279人(56. 9%),乡镇生源134人(27. 4%),城市生源77人(15. 7%)。
大学生家庭教育与自我认同的关联性

大学生家庭教育与自我认同的关联性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不仅塑造了大学生的性格和价值观,还对他们的自我认同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家庭教育与自我认同的关联性,并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家庭环境与自我认同关联性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础,也是形成他们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能给予大学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
相反,一个充满争吵和冷漠的家庭环境则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我认同的缺失。
首先,一个关爱和支持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
当大学生在家中受到父母的鼓励和赞赏时,会形成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自信心的培养。
这种积极的自我认同会推动他们在大学里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并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另外,一个稳定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提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土壤。
亲子之间的和谐互动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会让大学生感到家庭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从而稳定他们的情绪和心态。
这种稳定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二、家庭教育方式与自我认同关联性家庭教育方式是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核心元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都可能对大学生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积极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积极自我认同。
以理解、尊重和鼓励为基础的家庭教育方式会让大学生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积极的动力,培养他们积极认同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其次,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开放自我认同。
当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能力时,大学生将更加容易形成开放、包容的自我认同。
这种开放的自我认同有助于大学生接纳多样性和不同观点,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亲子关系与自我认同关联性亲子关系在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自我分化对宿舍人际困扰的影响

·教育心理·大学生自我分化对宿舍人际困扰的影响段海蒙黄昌英王巨赵小军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与其他群体在本质上存在巨大区别。
①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已经达到了发育的成熟期,但他们依旧希望有更多人能够接纳、信任和理解他们[1];②在大学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需要聚居在宿舍当中,这种宿舍人群的构成存在地域、城镇、贫富、家庭背景等各种方面的巨大差异;③大学属于个体向社会迈进的阶段,在进入社会前,学生们需要把握住如何正确处理宿舍人际关系[2]。
因此,当宿舍人际关系表现得越和谐,那么体现出个体交往能力就越强。
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大学生会选择用自我分化的方式应对人际关系。
这就会导致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由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从个体自身的角度出发,因而会受到自我分化的影响。
面对低自我分化的大学生,可以通过对自我进行认可,对情绪积极表达,激发正确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另外,Bandura等[3]认为,个体的自信程度能够影响其情绪调节的有效性。
然而这一过程在性别上存在差异。
因此,性别差异在自我分化维度上的自我位置当中是否也存在相同的差异有待考察。
本研究希望通过探讨自我分化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下对宿舍人际关系产生如何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抽取河北某大学4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共回收问卷383份,回收率为95.8%。
删除不合格问卷,有效问卷共352份,有效率为91.9%。
被试的平均年龄(19.3±1.4)岁。
其中,男生212名占60.2%;女生140名占27.8%。
1.2研究工具1.2.1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研究采用大学生自我分化量。
该量表采用Likert六点评分进行评定,共27个项目。
量表分为4个维度,分别是与人融合、自我位置、情感断绝和情绪反应。
本研究中自我分化量表的克朗巴赫α系数为0.84。
1.2.2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本研究采用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考查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作用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673-680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ass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2092
文章引用: 樊仟慧.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 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作用[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2): 673-680. DOI: 10.12677/ass.2023.122092
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人际亲密能力的中介作用
樊仟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收稿日期:2022年12月31日;录用日期:2023年2月9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17日
摘 要 本研究旨在以Bowen提出的家庭系统理论和埃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为依据,对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同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关系进行探索。使用测量法,应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大学生网络交往问卷和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进行测量。研究结果: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亲密能力呈中等程度正相关;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自我分化呈中等程度负相关;大学生自我分化与人际亲密能力呈强负相关。研究结论:网络交往程度越深,人际亲密能力越低;较深的网络交往程度与较弱的个体自我分化水平相关;较强的个体自我分化水平与较高的人际亲密能力相关;大学生网络交往对人际亲密能力和自我分化的解释率分别为14.7%和20.6%;人际亲密能力在大学生网络交往对自我分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人际亲密能力,自我分化
The Effect of Online Communication on Self-Differenti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Interpersonal Intimacy Competence
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与手机成瘾倾向的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引言随着手机的普及和便携性的增强,手机成瘾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手机成瘾不仅对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对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影响。
研究手机成瘾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是十分重要的。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1.1 自我分化的概念自我分化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鲍曼提出的心理学概念,指个体在心理和情感上与家庭系统的融合与分离程度。
高水平的自我分化意味着个体可以独立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不易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外部影响。
低水平的自我分化则意味着个体在情感和行为上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思考和行动能力。
1.2 自我分化与手机成瘾的关系自我分化的高低与手机成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家庭系统中,自我分化低的个体更容易受到父母的过分干涉和控制,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缺乏应对能力,而手机成瘾可能成为他们逃避现实和压力的一种方式。
自我分化低的个体在社交关系中可能更加依赖他人的认可和支持,缺乏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从而对手机形成一种过度依赖的倾向。
我们可以初步推断,自我分化水平可能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二、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冲动和欲望进行自我调节和管理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强的个体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会受到外部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自我控制能力弱的个体则更容易受到外部诱惑和压力的影响,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可能在自我分化与手机成瘾之间发挥着一定的中介作用。
研究表明,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个体往往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更容易受到外部诱惑和压力的影响。
即使在面对手机成瘾的诱惑时,这些个体也很难自我控制,更容易滑向手机成瘾的道路。
而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个体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不会轻易受到外部诱惑的影响,因此更不容易沉迷于手机成瘾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心理 生杂志201 1年第25卷第1 l期 851 ・心理卫生评估・
自我分化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 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安芹 邱盎4 刘玉利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l 通信作者:安芹anqin2000@sina.corn)
【摘要】目的:研究自我分化在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从北 京市2所高校选取421名大学生,采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一CV)、自我分化问卷 (DSI)、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自我和谐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所占比例分 别为20.4%、63.6%和16.0%;自我和谐低分组FACESⅡ一CV亲密度和适应性得分高于自我和谐中问组和 高分组,DSI得分在自我和谐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逐步降低(均P<0.01);层级回归发现,在同时考 虑自我分化各因子的影响时,对自我和谐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家庭功能亲密度的/3值下降且显著性水平降 低。结论:自我分化的情绪反应、自我位置、情感断绝及与人融合4个因子在家庭功能亲密度与自我和谐 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 自我和谐;家庭功能;自我分化;大学生;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R395.6。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11—0851—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 1.11.01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1):851—855.)
Mediating effects of diferentiation of self on relation of family function to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 in college students
AN Qin.QIU Jian.LIU Yu—l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 1 0008 1,China Corresponding autbor:AN Qin,anqin2000@sina.corn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 on the relation of family func— tion to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Methods:Totally 42 1 college students from 2 colleges in Beijing comple— ted the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 I1一CV),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tory(DSI),and 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ale(SCCS).Results:The propor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ho were with low, middle and high level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 were 20.4%.63.6%.and 1 6.0%respectively.The col— lege students who were in low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 group got higher scores of FACES 11一CV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than those in middle and high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 groups.The scores of DSI dropped gradually in low,middle and high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 groups(P<0.0 r).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 nalysis suggested that,considering all factors of differentiation of self,cohesion of family function predicted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 significantly,but the effect was lower.Conclusion:Emotional reactivity,I-position, emotional cutoff and fusion with others could partly have mediating effects on relation of cohesion of family func— tion to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 【Key words】 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family function;differentiation of self;college students; cross—sectiona1 studies 852 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Vol 25,No.1 1,201 1 随着和谐社会、心理和谐等概念的提出,自我 和谐(self consistence and congruence)成为心理学 研究的热点问题 。自我和谐是Rogers人格理论 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和自 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 j。自我和谐不仅反映了自 我认知和实际经验保持一致的程度,同时还包括对 情境变化的灵活应变能力,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 (Chin Ment Hea1tl1 J,2011,25(11):851—855.) 化在家庭功能和自我和谐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从北京市选取文科、理科高校 各1所,兼顾专业、年级因素以班级为单位抽样调 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1份。其 征 1。 中男生233人,女生188人;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的基本功能 年级分别有96、107、105、113人;理工科280 是为家庭成员生理、心理、社会性等方面的健康发 人,文史类141人;独生子女229人,非独生子女 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结果取向的家庭功能理论 153人,信息缺失39人;家庭所在地为城市214 关注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例如Olson的环状模式 人,城镇110人,农村90人,信息缺失7人。 理论强调家庭的亲密度和适应性等,较为一致的结 1.2工具 论是家庭功能发挥的结果越好青少年的情绪问题越 1.2.1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mily A一 少,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产生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 II—CV) 18] 起关键作用 J。研究发现,亲子关系、父母养育 共30个项目,分为亲密度(指家庭成员之间 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子女的自我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 的情感联系)和适应性(家庭体系随家庭处境和 影响 9-10]。家庭功能亲密度和适应性是影响自我和 家庭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问题而相应改变的能力) 谐的重要因素,不同亲密度和适应性类型家庭的大 2个分量表。每个项目按l(不是)~5(总是) 学生自我和谐存在明显差异… ;但也有研究发现 级评定。原量表要求被试回答两次,一次是对自己 对自我和谐及其因子的预测力都不足9%l 12]。 家庭现状的实际感受,另一次是自己所希望的理想 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是Bowen在 家庭状况。由于本研究把该量表作为家庭因素的测 家庭系统理论里提出的核心概念,指个体在家庭中 量指标,故只要求被试回答对自己家庭现状的实际 情绪依恋与独立自主的程度,并从内心层面与人际 感受。在本研究中,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分量表的 关系层面两方面界定,前者指个体有能力将理智与 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3和0.76。 情感区分开来,后者指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同时 1.2.2自我分化问卷(Differentiation of Self Inven一 体验亲密与独立的能力 。根据Bowen对家庭关tory,DSI) 系的理解,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都会经历“成 共27个项目,分为情绪反应(指个体对环境 为独立个体的个体感”和“与家庭保持联系的亲 刺激做出过分强烈或不稳定的情绪反应)、自我位 密感”两种力量的相互对抗¨ 。研究发现,高自 置(个体能清晰界定自我感及在压力情境下能坚 我分化水平的个体其家庭功能亲密度和适应性水平 持自己的观点、立场的能力)、情感断绝(个体对 较高 ” 。Bowen认为,自我分化是家庭成员必要 亲密体验的恐惧感及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疏离他人的 的成长目标,对个体成熟和心理健康而言是最为关 情绪倾向)和与人融合(个体对重要人物的依恋 键的个性品质之一¨ 。从概念界定上可以看出, 和情感融合程度)4个分量表。每个项目按l(完 自我分化水平越高的个体其自我和谐发展越好。 全不符合)一6(完全符合)级评定。在本研究 家庭是个体积累情感经验和学习人际互动的最 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各分量表 初场所,自我和谐始于家庭,自我分化同样被视为 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3到0.82之间。 家庭互动关系的过程与结果ⅢJ。本研究将家庭功 1.2.3自我和谐量表(Self Consistency and Congru一 能、自我和谐与自我分化同时引入研究,探明家庭 ence Sale,SCCS) 功能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并提出以下假设:自我分 共35个项目,分为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 制辘 }程瓣镑 霉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