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文化学派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精选课件
5
▪ 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译文应 该充分传达原文的指涉功能,信息翻译应该 直白易懂。
▪ E.g.: These statement are worth taking with a basketful of salt.
▪
这些话的可信度应大打折扣。
精选课件
6
▪ 表情功能文本(expressive)——译文应 传达原文的审美以及艺术形式,使用“认 同法” (identifying method),即译者应 采用原作者的视角。
▪ And the “boudoir romance”… Still worse is the “erotic novel”…(David Hawkers译)
精选课件
18
▪ 目的论将翻译研究的视线从原语转移到 译入语,对突破对等思想的禁锢有重要意 义。但是将“目的”作为翻译行为的首要 准则,指导翻译策略。在本质上还是规定 性的,很难避免应用理论的通病。目的论 虽然声称是一种普遍的翻译理论,但事实 上主要用于商业文本,其对文学翻译研究 的可行性一直受到质疑。
精选课件
4
▪ 早期理论:主要围绕对等概念展开,认为 翻译追求的对等应该是语篇层面的对等, 而不是词、句的对等,所以主张把翻译策 略和语言功能、文本类型以及文章体裁结 合起来考察。
▪ 后期理论:她认识到在翻译实际中不可能 实现真正的对等,于是她逐渐将研究的目 光转向翻译的目的,成为翻译研究目的论 的开创者。
精选课件
21
▪ 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 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间的 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ion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以表 示各种各样的跨文化交际行为。
翻译的阐释学派

⑥以任何方式进行的语内语际的交流都是一种翻译;
⑦无论是语内还是语际,人交往的实质就是翻译研 究翻译就是研究语言。
⑧斯坦纳还详尽地分析了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的障 碍;
Ⅰ、语际翻译的障碍在于一种语言和另一种语言不 同,要经过解释性地移植这一信息才能跨越语言文 化的障碍;
2)视界融合的过程也是视界碰撞的过程,这一过 程不是用一种视界代替另一种视界,而是必定同时 包括两者的差异和交互作用。视界融合是建立在差 异基础上的融合。
3、“效果历史”是伽达默尔三大哲学阐释学的 第三个基本原则。
1)理解者和理解对象都是历史的存在,文本的意 义是和理解者一起处于不断形成过细横之中,伽达 默尔将这种过程历史称为“效果历史”
3、他看到了人类在语言自由和语言制约之间的辨 证关系:一方面,每个人的思想概念的形成、说 话人的智能和想象等都受到所说语言的制约,另 一方面,凡是思想自由、智能独立的人都能创造 语言;
4、他从阐释学的观点切入了翻译和翻译中的诸多 问题。
阐释学翻译模式与斯坦纳
一、斯坦纳的代表作《通天塔:语言与翻译面 面观》
人类的世界经验,通过强调理解的普遍性,确立 ຫໍສະໝຸດ 阐释学以理解为核心的哲学与独立地位.
1、理解的历史性是伽达默尔哲学的第一位原则
1)历史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事实作为理解者的人 和理解的对象—文本,都是历史的存在,都处于历 史的发展演变之中。
2)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理解的偏见,包括误读现 象。
由于理解的历史性,对过去文本产生偏见是一 种普遍现象,而且偏见本身似乎已经成为人们创造 力的表现。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 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 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每一次翻译 却注定要成为一新事物,这也是翻译创造性的表现。
西方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理论西方翻译理论有2000年的历史,可以划分为4个主要的阶段:①古代、中世纪翻译安德罗尼柯、西塞罗早期《圣经》翻译和哲罗姆、奥古斯丁中世纪初期翻译和波伊提乌中世纪中期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②文艺复兴时期翻译德国翻译和路德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多雷英国翻译和诺思、弗洛里欧、荷兰德、查普曼③近代翻译法国翻译和巴特德国翻译和施莱尔马赫、洪堡英国翻译和德莱顿、泰特勒俄国翻译和普希金、茹科夫斯基、别林斯基④ 现、当代翻译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与翻译学派二战后,科技、语言学和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机器翻译也悄然兴起。
人们对翻译的看法也随之而改变。
翻译不仅是一门艺术或技巧,而且是一门科学,与文艺学、社会学、心理学、数控论和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相关但又自成体系的科学。
翻译理论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哲学家、文学家和翻译家,而成为语言和翻译研究专家进行系统探讨的严肃课题。
因此,西方的翻译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有两大特点:(1)理论研究纳入语言学范畴,受现代语言学和信息理论的影响,因而带有明显的语言学色彩,与传统的文学翻译理论形成鲜明对照;(2)以往理论家闭门造车、不相往来的局面被打破。
理论家通过论著、杂志、论文集等方式,充分发表各自的观点。
此外,由于交通手段、出版业的进步以及国际学术组织的出现,各国翻译理论家之间的交往不断密切,学术交流日益加强。
现代西方的翻译理论主要有四大学派:布拉格派、伦敦派、美国结构派和交际理论派。
一、布拉格学派该学派的创始人为马希修斯(Vilem Mathesius)、特鲁贝斯科伊(Nikolay S. Trubetskoy)和雅可布森(Roman Jakobson)。
主要成员有雅可布森、列维、维内等重要的翻译理论家。
这一学派的主要论点为:(1)翻译必须考虑语言的各种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表达功能和工具功能等;(2)翻译必须重视语言的比较,包括语义、语法、语音、语言风格以及文学体裁的比较。
操纵论

二、套用“名人”名字进行娱乐化改写
(1)We can do that funk and groove dance thing!(《马达加斯加3》)
译文1:我们可以跳舞。 译文2:我们做个夫妻档,像小沈阳一样,上星光大道。
(2)I don’t want you to think of me as some sort of authority figure. ( 同上) 译文1:希望你不要把我当成权威人士。 译文2:你不要把我当成大明星周杰伦。
翻译文化学派中的 操纵理论
理论形成背景及理论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安德 烈· 勒费弗尔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
1
上世纪70年代,以色列学者埃文· 佐哈尔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把 翻译研究引向了“文化转向”的道路。
2
1976年,在比利时的卢万举行的“文学与翻译论坛”上,美籍学 者安德烈· 勒费弗尔提出将 “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 翻译研究由此开始了广义上的文化转向。
意识形态
诗学观
赞助人
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经济形态、特定阶级或社会团体 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
意识形态是赞助人、人民与要求翻译和出版的机构 强加给译者的。 意识形态决定了译者的基本翻译策略和对原文语言 及文化上的解读处理。
诗学观
诗学是关于诗 作和诗歌及其 技巧研究的理 论,也是关于 文学和艺术的 理论。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的娱乐化改写
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常见的娱乐化改写方式
一、大量使用流行语进行娱乐化改写
You have made me so very cat-happy! (《加菲猫2》) 译文1:你真是令我猫心大悦! 译文2:猫咪我灰常灰常( 非常非常) 开心! With no traffic(《马达加斯加3》) 译文1:一路畅通。 译文2:不限号、不堵车。 ‘cause you’re too cute to be out here in the real world.( 同上) 译文1:你们那么可爱,不该到残酷的世上。 译文2:世界这么乱,装萌给谁看。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e.g. 奈达早在1964年区分“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受到更多的关注, 翻译代为由词、短语转移到了语篇, 但基本的语言学框架没变。 在功能主义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 以对等论为基础的语言学派在德国翻译界占主导地位。其代表人物是Wilss 和Koller等。
科勒指出: 如果译文能够满足有关结构条件的某些要求,那么原文和译文便存在着对等。这些相关的条件跟内容、风格以及功能有关。因而对等的要求便体现为: 原文的质量必须得以保留。也就是说原文的风格、内容及功能必须得以保留,或者至少译文应该尽可能地保留这些特征。 对等论者一般都侧重于原文,认为原文的特征必须在译文中得以保留。
Dacron 的确凉 TOFEL 托福 第六届中国厦门对台商品交易会暨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展销会 The sixth China Xiamen Commodity Fair &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Exhibition
在家靠自己, 出国靠国旅 At home you’re your own boss. In china your Aladdin’s Lamp is at CITS
e.g. Cette semaine on tuer le cochon. this week we (will) kill the pig. 这个星期我们杀猪。 为实现译文功能。只能改写: Special offer—Fresh and abundant
删减与改写
删减和改写在文学类语篇翻译有时是一种必要。(见P39) 在应用语篇的翻译中, 则是常常必须借助的手段。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依着心目中的接收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对译文的期待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 “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Vermeer) 费米尔的理论中较少提及原文, 可见目的论中原文明显低于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费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语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
翻译流派

• • • • • • • • •
西方翻译理论分为九大类型: 等值和等效理论(Equivalence and Equivalent effect) 翻译转换方法(The translation shift approach) 翻译的功能理论学派(Function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话语及语域分析方法(Discourse and register analysis approaches) 系统理论(Systems theories) 文化研究的类型(Varieties of cultural studies) 异化翻译:翻译的隐身(显身)(Translation the foreign: the invisibility of translation) 翻译的哲学理论(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 J. 曼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Schools this course will cover:
• • • • • • • 翻译的语言学派 翻译的文艺学派 翻译的功能学派 多元系统及规范学派 翻译的目的论学派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 女性主义翻译与后殖民翻译理论
Homework:
(1)西方古典翻译理论 (古代至中世纪结束)
• • • • • • 西塞罗(Cicero) 贺拉斯 昆体良 哲罗姆 奥古斯丁 但丁
• • • • • •
语文学派:德莱顿、泰特勒 诠释学派:施莱尔马赫、斯坦纳 语言学派:奈达、纽马克 目的学派:弗米尔、诺德 文化学派:霍姆斯、埃文-左哈尔、图里、朗贝尔 解构学派:本雅明、德里达、德曼、文努迪、欧 阳祯 ----陈德鸿 张南峰《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 翻译的文艺学派 • 语言学派 • 翻译研究学派(早期翻译研究学派、多元系统学派、描写 学派、文化学派、中和学派以及女权主义、食人主义和后 殖民研究) • 翻译阐释学派 •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 美国翻译培训班学派 • 法国释意理论学派 ---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
当代西方主要翻译流派及其理论家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主要翻译流派及学者语言学派翻译理论Roman Jakobson 罗曼·雅科布逊原籍俄罗斯,后移居捷克,最后加入美国国籍Peter Newmark 彼得·纽马克J. C. Catford 约翰·卡特福特,英国Eugene Nida尤金·奈达,美国Basil Hatim巴兹尔·哈蒂姆Mary Snell-Hornby玛丽·斯奈尔—霍恩比阐释学派翻译理论George Steiner乔治·斯坦纳,英国Antoine Berman安托瓦纳·贝尔曼,法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Katharina Reiss 凯瑟琳娜·莱斯,德国Hans Vermeer 汉斯·弗米尔,德国Christiane Nord 克里斯汀娜·诺德,德国文化学派翻译理论James Holmes 詹姆斯·霍姆斯Itamar Even-Zohar伊塔玛·埃文—佐哈,以色列Gideon Toury 吉迪恩·图里AndréLefevere安德烈·勒菲弗尔Susan Bassnett苏珊·巴斯奈特,英国Theo Hermans西奥·赫曼斯,荷兰解构学派翻译理论Walter Benjamin瓦尔特·本雅明,德国J. Jacques Derrida 雅克·德里达,法国Paul de Man保罗·德曼,美国Lawrence Venuti劳伦斯·韦努蒂,美籍意大利翻译理论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Sherry Simon雪莉·西蒙,加拿大Lori Chamberlain劳丽·钱伯伦Barbara Godard 巴巴拉·格达德,加拿大Luise von Flotow 路易斯·冯·弗罗托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Douglas Robinson 道格拉斯·罗宾逊,美国Tejaswini Niranjana 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印度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印度裔美学Else Ribeiro Pires Vieira埃尔斯·丽贝罗·皮尔斯·维埃拉,巴西苏东学派翻译理论安德烈·费道罗夫吉维·加切奇拉泽吉里·列维安娜·里洛娃。
西方翻译理论流派

5、关联翻译法:原作或译语文本的语言越重要,就越要紧贴原文翻译。
6、翻译批评:就翻译批评的目的、标准、步骤与方法提出见解,见《翻译入门》、《翻译教程》。
(三)交际理论派与奈达
奈达(Nida) ◆ 语言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著述极丰,其理论对西方当代翻译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伦敦学派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语言。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言语使用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语义 理论不仅要规定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而且要说明文化环境对语义情景的影响。该派观点反 映到翻译领域,即译文的选词是否与原文等同,必须看它是否用于相同的言语环境中。
• 卡特福德 (Catford):著有《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 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 翻译理论和思想主要见于《论翻译的原则》一书。该书是西方翻译理论的 第一部专著。
◆ 优秀的译作必须使读者领略原作的优点,并得到“同样强烈的感受” 。
◆ 翻译三原则: ◆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二、 翻译的语言学派
4、首次提出对等概念,准确的翻译取决于信息对称。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符中的对等信息。
5、所有语言都具有同等表达能力。如果语言中出现词汇不足,可通过借词、造词或释义等方法对 语言进行处理。
6、语法范畴是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这对于存在时态、性、数等语法形式变化的语言,尤其复杂。
(二)伦敦学派与卡特福德和纽马克
• 纽马克(Peter Newmark) 1、从语言意义入手,将翻译定义为:把一种语言中某一语言单位或片段,即文本或文本的一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文化学派 一,翻译文化学派的概述 早期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提高了翻译研究的科学品质,摆脱了翻译研究长期以来局限于经验总结和无理论内涵的窘境,但是以奈达为代表的早期语一言学翻译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它的研究基本局限在文本之内,忽视或无视文本之外的因素对翻译的制约、影响和意义。从20世纪功至70年代起,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立场出发,进入翻译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新的翻译研究途径。这一时期的翻泽研究十分活跃,而其中最引人注目、并给翻译研究带来重大影响的是来自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一批学者,包括列维、波波维奇、霍尔姆斯,以及埃文一佐哈、图里和勒菲弗尔等人。 他们以对翻译研究独特的视角和阐释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另一个层面,即从文化层面切入进行翻译研究,其关注的重点也从此前的“怎么译”的问题转移到了“为什么这么译”、“为什么译这些国家、作家的作品而不译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等问题上,以研究译文的文化渊源,探讨译文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文化背景。也就是说,这批学者的研究已经从翻译作为两种语言文字转换媒介的层面转移到了翻译行为所处的译入语语境以及相关的诸多制约翻译的因素上去了。这批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开始,其中被公认为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奠基之作的是美籍荷兰学者霍尔姆斯( James S. Holmes)的《翻译学的名与实》(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 90年代末,翻译界对广泛的文化问题的研究形成热点。1990年,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翻译的文化转向”,并相继出版了多种专著和论文集,其中集中反映了他们的这一观点。在翻译的文化学派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翻译理论家兰伯特(Lambert )、铁木志科(Tymoczko)、谢菲茨((Cheyfitz)等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在西方影响较大的翻译理论著作主要是文化学派的作品。根茨勒在评价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的“文化转向”观中指出:翻译研究已经进入“文化转向”时期,按此,文化研究应该进入“翻译转向”。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已建立起密不可分的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学派”这一名称在西方译学界使用得并不多,反倒是在中国翻译界使用得更为普遍。这当然跟最近一二十年来西方译学界出现并完成的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较长时间以来,西方译学界对我们所说的“文化学派”使用的是另外一些名称,譬如“翻译研究派”(translation studies )。这个名称是由霍尔姆斯〔James Holmes)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术语后来已演变成一个学术一“翻译学”的名称,如果再用它来指称某一具体的翻译研究流派,容易产生混淆。 另外一个比较常见的名称是“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学派,或简称“描述学派”,这是因为这一学派最早以修正“规定性的翻译研究”(pr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而著称。因为这一学派非常强调译入语文化对翻译的作用,更多致力于从目标语的文化语境中审视、考察翻译现象,所以也有人把这一学派的研究称为“目标语中心翻译研究”( target-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所以在有些场合这一术语也被用来指称这一研究流派。与此同时,“描述翻译研究”有时也被称为“多元系统研究” ( polysystem approach)或“系统研究”( systemic perspective },这是因为该学派的以色列学者埃文一佐哈的多元系统理论以及其他系统理论是这一学派的核心特征。根据这一学派的几个主要成员的国籍(比利时、荷兰)、任职以及几次重要会议的所在地(特拉维夫、卢汶),也有人把这一学派称为“低地国家学派”、“特拉维夫学派”等。赫曼斯还曾提出过“操纵学派”这一名称,这是根据该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勒菲弗尔提出的核心概念“操纵”( manipulation)以及赫曼斯自己编纂的该学派论文集《文学操纵》(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而命名的。 “描述研究”、“目标语中心研究”、“多元系统研究”、“系统研究”以及“操纵学派”这一系列的名称,实际上正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该学派各学者的研究特征。正是这些共同特征,使得上述学者代表的各个流派能够统一在一个大的学派当中。文化学派的学者都把文学看作一个复杂的动态综合体,都相信理论模型和实际个案研究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作用,都对文学翻译进行以译入语为中心的描述性、功能性和系统的研究,都对控制翻译产生和接受的规范和约束机制、翻译和其他类型文本生成之间的关系、翻译在特定文学当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翻译对民族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所起的作用感兴趣。一言以蔽之,该学派的共同特征就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翻译研究,将翻译文学作为译语文学系统的一部分,并采用描述性的研究范式。 翻译文化学派注重翻译与源语及译入语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到与原文在源语文化中同样的功能,翻译研究的目标不再止于探究两种文本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问题,而需要同时研究与翻译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翻译文化学派研究的特点是重视史料的搜集、描述和分析,其研究方法属于实证性描述性研究。 我国翻译中的文化研究始于国际文化翻译的同时,重点在于对一般文化差异以及文化词语处理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翻译研究力图借用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对翻译原则、翻译过程、翻译策略进行研究。从而,翻译的文化特点和跨文化桥梁作用在我国翻译研究中开始得以重视。 所谓“文化翻译”,它包含二重涵义:一指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二指从宽宏的文化层面来审视和阐释翻译。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涵盖了以上两个层面的研究。前者主要体现在其文化功能对等论上,后者主要体现在“操纵”论、“文化构建”以及与“操纵”论和“文化构建”论一脉相承的后殖民翻译观上。诗歌翻译和戏剧翻译的讨论是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的“实践”篇。 二、翻译研究学派发展的四个阶段: 文化学派的核心研究范式是:“描写/系统/操纵范式”,其发展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 1.初级阶段: 第一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荷兰一美国学者霍尔姆斯,捷克学者列维、波波维奇(Anton Popavic)以及米科(Frantisek Miko)由于对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共同兴趣而产生学术联系。列维和波波维奇的早逝使捷克学派退出。然而,70年代以后又有特拉维夫大学的两位以色列学者埃文一佐哈和图里以及低地国家的三位学者朗贝尔(Jose Lambert }、凡·登·布罗克(van den Broeck )、勒菲弗尔与霍尔姆斯有了学术接触。霍尔姆斯于1972年在《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中划分了翻译研究的范畴,其中纯理论范畴下的描述研究和理论研究分支成为该学派研究遵循的方向。 2.形式主义阶段:借助形式主义的概念发展自己的研究路径,埃文一佐哈有多元系统理论,图里有实证研究,朗贝尔则有大型翻译史研究计划,勒菲弗尔有对哲学科学的关注,而霍尔姆斯的综合探讨则跨越翻译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这一阶段有三次有决定意义的会议:1976卢汶会议、1978特拉维夫会议和安特卫普会议 3.鼎盛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巴斯奈特的《翻译研究》和赫斯曼的《文学操纵》的出版为标志。 4.文化转向阶段: 20世纪90年代初,勒菲弗尔与巴斯奈特合编论文集《翻译、历史与文化》,合著论文集《文化建构—文学翻译论集》,指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发展趋势,并认为翻译研究已从形式主义阶段走出,从而应该考虑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语境,翻译像其他各种“改写”一样,创造出他者文本的新形象。文化转向逐渐摆脱并超越了多元系统理论的框架,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视野,但与此同时带来的研究范式的根本变化恐怕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意义上文化学派的消解。 代表人物: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Holmes), 伊塔玛·埃文-佐哈 (Itamar Even-Zohar), 吉迪恩.图里 (Gideon Toury), 安德烈.勒菲弗尔 (Andre Lefevere), 苏珊.巴斯奈特 (Susan Bassnett), 西奥.赫斯曼 (Theo Hermans) 詹姆斯·霍尔姆斯(1924-1986)是美籍荷兰学者,英-荷诗歌的杰出翻译家,长期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工作。他的主要论文都收在他去世后人们为他整理的集子《文学翻译和翻译学论文集》(1988)里。1972年,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应用语言学大会上,霍尔姆斯宣读了其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在该文中,霍尔姆斯着解决了重大的翻译理论问题,首先是给学科命名,该文明确提出用translation studies一词作为翻译学这门学科的正式名称。其次是下文确定其是指某一个研究领域还是指某一个学科。其次是它对未来翻译学学科内容以图示的形式所作的详细的描述与展望。在文中他首次把翻译学分为纯翻译研究(Pure Translation Studies )和应用翻译研究(Applied Translation Studies )。在纯翻译研究下面他又进一步细分为描述翻译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和翻译理论研究(Theoretical Translation Studies);在应用翻译研究下面则细分出译者培